中西方宗教建筑文化的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方建筑各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各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各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各自表达不同思想和情感,也承载者不同的文化和体现不同的信念。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

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

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

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还有就是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另外这里有一篇比较系统的,或许更清晰一些。

不过大体说起来也就是这么几点,下面的要概括一些。

中西方庙宇差异

中西方庙宇差异

中西方庙宇差异中西方的差异,除了我们熟悉的文化差异,同时也体现在我们的建筑当中。

庙宇建筑风格的不同就是其中中西差异的一种表现。

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的庙宇建筑风格都给予人一种沉稳,庄重的感觉。

相反的,西方的庙宇气势磅礴,体积感强烈。

如果通过细微观察,中西方庙宇的开门方式是不一样的。

中国的庙宇通常都在长方体的长边设置门口,而西方的庙宇,以希腊的帕特农神庙为例,就选择以短边上设置大门。

这种建筑方式的不同,与中西方的宗教文化,历史背景有着莫大的关系。

中国主要以信奉佛教为主,而西方则以信奉基督教为主。

佛教与基督教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与历史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文化。

西方的庙宇注重表现人内心对宗教的狂热,充分的表达了人的征服思想,建筑方式的不同就是其视觉上的一种体现。

而中国的庙宇受到古代儒家“中和”思想影响,注重表现人内心的平静和宁和,与西方庙宇建筑相比较更和谐与含蓄。

正是因为如此,西方的庙宇较中国庙宇高出许多,更能体现出庙宇的体积感,表达出人内心的狂热和丰富的想象力。

他们以塑造空间感和体积感为目的,征服他们思想外的事物。

高大的建筑,雄伟的巨柱,寄托和支撑着古希腊人的理想和希望。

所以,在短边开设门口,使庙宇的体积感更强烈,正好表达他们的雄心壮志,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激起人亢奋的情绪。

中国寺庙建筑则恰好相反,它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

建筑融入上水之中,表现出一种和谐之美,殿堂、门窗、亭榭、游廊都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

中国的庙宇有意识的与山水融为一体,庙宇自身的高度不会像希腊的庙宇那般表现出高耸,气度恢弘的一面,所以通常高度不会太高,需要和环境融合达到和谐的状态。

选择在短边开门,更能显示出庙宇典雅庄重,更能贴近人心,与自然更相亲。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纪念。

中建史-中西方建筑空间的比较

中建史-中西方建筑空间的比较

帕提农神庙
古希腊神庙大多采用庙宇外面一圈柱廊的建筑形式,比例匀称,庄严和谐,似乎已 经没有幽暗,神秘的意味,但是神庙的核心圣堂依然是一种非常封闭的小空间。只有一 个面可以通向室外,其余都是坚实的墙体。
帕提农神庙圣堂的中央供奉巨大的神像, 周围布置列柱,以衬托神像的高大。
中国的宗教建筑空间与西方这种幽暗、神秘 的精神空间很不相同, 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对于 幽暗封闭的空间的追求。
圣坛是装饰 的最为华丽的地 方,半穹顶上通 常都会有耶稣复 活升天的画幅, 这个半封闭的空 间使得其中的圣 坛有很强烈的象 征意义。
图:圣索菲亚大教堂
古埃及的阿蒙神庙,经过一系列的封闭的庭院和密集的柱厅到达一列小密室的尽 端,制造出神秘、压抑的效果。
南美洲玛雅人的多层金字塔 将庙宇建在塔顶,有巨大的阶梯直达庙门,庙不大,室内空间狭小,采光面积也 很小,显得非常幽暗。
三、中西方宗教建筑空间尺度比较
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一般都是单层的, 庙宇之类的建筑也都如此, 因为中国的哲学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在考虑建筑尺度时都是以 人体尺度为出发点的,追求人的舒适, 宗教建筑注重群体组合。注重一 层层院的庭院进深的空间效果。通过门以及庭院来渲染庄严肃穆的宗教 气氛。并不追求建筑单体的高大的体量。只要求它的比例和谐。这与西方 古代神圣的教堂的超然尺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西方建筑空间上的对比
制作:李文超、蔺军广 李成、田玙豪
中西方建筑空间上的对比
一、中西方宗教建筑空间属性对比
二、中西方宗教建筑空间布局对比 三、中西方宗教建筑空间尺度对比
一 、中西方宗教建筑空间属性比较
中西方宗教建筑空间属性比较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区的主要标志,也是西方 文化区文化内容的主要成分。根据基督教的教义, 上帝是宇宙的精神;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创造 的,是宇宙的肉体,宇宙就是这两者的统一。无 论基督教的教堂是何种建筑风格,基本都会在平 面上表现十字型。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中英文版讲课教案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中英文版讲课教案
第七页,共25页。
Only in Chinese ancient buildings (including neighbouring Japan, Korea and other regions) is the wood to do the main frame houses, belong to timberwork system, thus is known as "wood history".
第十页,共25页。
The first difference is that the architectures in Greek are perceptual and perfectly seek for plastic arts and formal beauty. However, the Chinese architecture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ethic thoughts.
第十三页,共25页。
这多立克式的是高浮雕,甚至圆雕,强调体积,爱 奥尼式的是薄浮雕,强调线条。
这两种柱式,确实可以说是分别典型的概括了男性 和女性的体态与性格,不仅是像维特鲁威所说的那样简 单(jiǎndān)地模仿男体和女体的比例。
第十四页,共25页。

The first difference
。 Next, we explored the spirit of ethics in Chinese architecture. Contrary to the tendency of pursuing formal beauty, attractive appearance and sculpture in Greece, the Chinese people don’t pursue the external beauty but consider that the architecture is the place of living, thinking and cultivating moral, and should focus on ethics. 接下来探讨中国建筑的伦理精神。与希腊人追求形式美、造型美、雕 塑感的倾向相反,中国人不求外在形式的美感,而是认为建筑是生活 、思考(sīkǎo)、养德的地方,应以伦理为重点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中西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在建筑领域,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设计、结构、风格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比较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东西方建筑的不同之处,并且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因地域、历史、宗教信仰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从建筑角度来看,中西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哲学观念不同。

中西方的哲学观念有所不同,中国古代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取法自然等观念,这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而西方哲学强调理性、个人主义、人类对自然的控制等观念,在西方的建筑中也有所体现。

2.宗教信仰不同。

中西方的宗教信仰对建筑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道教、儒家等宗教在建筑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寺庙、道观、孔庙等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西方,基督教在历史上对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教堂、修道院等建筑。

3.审美取向不同。

中西方的审美观念也有所不同,在建筑设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古代建筑追求“天人合一”,重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注重色调、结构的美感;而西方建筑追求科学、理性、对称、秩序,追求几何形态的优美线条和光影效果。

1.建筑设计2.建筑结构中西方的建筑结构也有所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注重榫卯结构和斗拱结构的运用;而西方建筑多采用石、砖、混凝土等材料,注重梁柱结构和拱形结构的运用。

3.建筑风格中西方建筑的风格也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以传统的斗拱、寓意之阁、条枋、雕梁以及青砖、歇山顶、红墙、青瓦等元素为主要特征;而西方建筑以希腊柱式、罗马拱门、哥特式教堂等为主要特征。

启示与展望通过对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 历史文化传承。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反映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发展。

我们应该在建筑设计中注重文化传承,继承和发扬中西传统文化,让建筑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中西方建筑差异》课件

《中西方建筑差异》课件

屋顶造型与屋檐构造
中西方屋顶造型 差异:中式屋顶 造型丰富多样, 如悬山、硬山、 歇山等;西方屋 顶造型则以平直 为主,如平屋顶、 坡屋顶等。
中西方屋檐构造 差异:中式屋檐 构造复杂,采用 多层结构,如斗 拱、檐椽等;西 方屋檐构造相对 简单,一般采用 单层结构,如檐 板、檐口等。
屋顶材料与风格: 中式屋顶材料以 木材为主,风格 多样;西方屋顶 材料则以砖石为 主,风格简约。
屋檐装饰与文化 内涵:中式屋檐 装饰精美,具有 丰富的文化内涵; 西方屋檐装饰相 对简单,注重实 用功能。
墙体材料与构造方式
中西方建筑结构差异 墙体材料:砖石、土木、金属等 构造方式:砖石结构、木结构、钢结构等 中西方建筑结构差异的原因及影响
04
中西方建筑装饰差 异
雕刻艺术与绘画艺术
中西方建筑雕刻 艺术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价值取向的不 同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对审 美观念的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对价 值取向的影响
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情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地域特色: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对建筑的影响 民族风情: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建筑中的体现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06
中西方建筑融合与 发展趋势
中西方建筑融合的实践案例
中西方建筑差异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中西方建筑结构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中西方建筑概述
中西方建筑装饰差异 中西方建筑融合与发展趋 势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中西方建筑概述
中西方建筑起源与发展
中国建筑起源:原始穴居、木构架建筑、斗拱与飞檐 中国建筑发展:秦汉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 西方建筑起源: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 西方建筑发展: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等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1.宗教建筑选址教堂往往选择处在城市中心。

基督教认为人作为上帝的造物,需要受上帝的庇护和引导。

寺庙往往趋向选址在城市外的山野地区,将自身纳入到自然山水之间, 使得自身也成为宏观的自然山水在人文领域的延伸。

2、建筑布局哥特式教堂的礼拜大厅、圣坛和袖厅形成了一个十字架形状,大厅比圣坛长,横厅比大厅短,这样的十字形叫“拉丁十字”。

它蕴涵着耶稣基督受刑的十字架,对于信徒而言,十字架是战胜死亡而凯旋的象征,被赋予了宗教象征意义。

佛教建筑功能布局分散、内向、均衡而充满秩序感, 反映了“万物皆有灵”的多神论, 也反映了神界有着与人伦一样的对自然的精神性的臣服。

3、建筑外部空间教堂往往是以单体建筑结合广场的形式,广场负担聚集人流的作用,有时城市道路也是由教堂发散出去的,这样也显示了基督教对现实社会的控制力。

突出了上帝在人世间的绝对统治地位。

4、建筑单体西方基督教堂注重实体,强调体积感和雕塑感,往往通过逆光来创造室内空间的神秘气氛,强调内外空间的对比和隔绝。

这样,形成一个封闭极强的内省空间,庇护教徒的惫识离开尘世,集中注意力进行虔诚的忏悔。

佛教建筑不注实体, 而更注重“虚”、’‘空”。

中国佛教建筑采用木构架,也常常采用格扇门、格扇窗,注重内外空间的相融和流通,其内部空间也比较明亮。

5、建筑细节教堂尖拱、尖券、尖顶的运用,建筑立面越向上划分越见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是整个教堂充满着一种超尘脱世、升腾而上的动感。

垂直向上的飞腾动势令人迷惘,又尖又高的塔群,瘦骨嶙峋笔直向上的束柱,筋节毕现的飞拱尖券,仿佛随时能使得这些巨大的石头建筑脱离地面,冲天而起,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直向苍穹,升到天国上帝的脚下。

总结、在基督教建筑中无处不表现着对上帝的象征和追求。

他们认为美是上帝的一种显现,不可见的上帝使自己在秩序和美中为人所见,便是借助了象征的神奇方式。

人造物和自然物中给人以感的和谐,不是为独立实体的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神灵的反映,作为上帝不完整的形象,世界通过自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摹仿了上帝的单纯性和完美性。

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录和见证者,作为凝固了的文化艺术品,从未间断过对人们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从文化特质、哲学体系、艺术风格、审美观念、建筑历史等方面来看,中西方建筑文化存在许多明显差异。

1.中国的宫室建筑带有权力中心思想的印记中国大型宫室建筑的特点是中轴对称,中轴线上的宫室巍峨宏伟,有多层级纵深,两旁有附属性建筑,左右对称。

这体现着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君臣秩序、尊卑长幼之节。

皇家建筑是帝国形态的象征。

普通人家建筑也严格地体现着封建家长的权威地位——家长住上房堂屋,子孙住厢房偏厦。

即使最偏远乡村中的房子也遵守着宫殿建筑中蕴含的等级体系与社会思想文化准则。

2.中国重视“内宇宙”修炼的思想在园林建筑中的痕迹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

重视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之学,涵泳性情,默思玄览,修炼“内宇宙”,在笔墨纸砚则为书画,在草木土石则为园林。

他们将内心修养作为宇宙中最广大最重要的学问。

中国古代除了李白、徐霞客等寥寥数人,并无太多探险家,大约与士大夫重视“内宇宙”修炼而不重视对“外宇宙”的探索有关。

反映在建筑上就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华丽、精巧。

他们将“内宇宙”又投影在园林建筑上。

苏州园林玲珑精致,咫尺之间变幻多重景观,譬如狮子林中的假山曲径,极尽曲折回环之能事。

3.中国建筑的围墙文化中国建筑喜欢用一堵坚实的围墙把建筑封闭起来。

作为家天下的皇帝,更是给“国家”(以国为家)修了一座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围墙。

此处可隐约窥见中国内敛、保守的思想因子。

4。

中国建筑中的“天人合一”徽派建筑模山范水、师法自然,建筑和周围山川景物、地理形势融合无间,让水土成为建筑的有机部分,让建筑浑融而化入山川。

中国建筑讲究风水堪舆之学,大概与“天人合一”的思想问有某种内在的隐秘关联。

5.西方建筑文化发展与中国文化的迥异之处经历了风格迥异的不同历史时期,西方建筑在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都十分显著,而中国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变迁的痕迹则微乎其微,只有专业人士才能从斗拱的层数多寡等细微之处判断出一座中国古代建筑的年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宗教建筑文化的差异
摘要:宗教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重要的一颗明珠。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岱庙是山东泰安最完整也是最大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汉代,
后经过历朝历代的多次整修、扩建,现今基本保留了宋朝的规模和风格。

以宋朝
为时间点,对应西方12世纪,在法国出现“哥特式艺术”。

当时的哥特式教堂结构变化,造成一种火焰式的冲力,把人们的欲念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宗教观念,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


黎圣母院作为当时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建筑群里最具代表意义的一座教堂,在
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诉求。

尽管岱庙为建筑群体,巴黎圣母院为建筑单体,但他们同为宗教建筑,通过在建筑用途、建筑结构、空间布局上的比较分析,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和理解中外建筑思想、哲学文化。

关键词:中西方;宗教建筑;文化差异
引言
宗教建筑的地址选择,承载着一定的宗教文化,表达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东西方的宗教选址
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向。

中国的宗教建筑处于较为从属的地位,是服务于皇家建筑而存在的一
种建筑形式,虽然也是人们信仰的表现形式,但是人们对于佛教或道教的信仰远不及西方人
对于基督教信仰的那种广泛;西方人将基督教的信义渗透进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重视宗教建
筑的精神属性,对于上帝的崇拜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们使用最好的建筑材料,最好的建筑
技术设计教堂,教堂也被赋予新的精神含义,成为他们进行祈祷与忏悔的精神场所。

1建筑选址的审美差异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一般都在山林之中。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他们信奉的是“天
人合一”的哲学观,注重探寻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把道观和寺庙建在山林之中,让建筑融入自然,与世隔绝,羽化升仙。

西方的宗教建筑大多都选在城市中。

西方传统的哲学思想是人本主义,即“人神合一”的哲学观,认为神就在自己的身边,人们可以在教堂前面的广场上玩耍嬉戏,宗
教建筑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堂一般会建成城市中最高的建筑,高耸入云的尖顶象征着人
们的思想可以和上帝交流,也是人们死后通往天堂的道路。

2文化观念的差异造成宗教建筑的审美差异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君权和封建家长的地位几千年不可动摇,人有尊卑贵贱,三六九等不可
逾越。

这种思想使得建筑在布局和层次上也等级分明,寺庙建筑也不例外。

中国自古推崇天人
合一的哲学理念,这种思想在道教体现的尤为突出,甚至到了当今社会,人们在观赏建筑和园林,
仍然以自然、建筑和人的和谐统一为审美的标准。

中国的传统观念使得人们固步自封,喜欢归
隐山林、四合院,不与世人来往,宗教建筑也深受影响。

人们对天子和神的敬畏,使得寺庙建筑
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西方古代是一个泛神论社会,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信仰。

人们用最好的材料和技术建造教堂,表达对神的虔诚。

教会成为社会的中心,使得西方的
文明和艺术深受宗教的影响。

3宗教建筑的空间尺度与个人感觉
西方宗教建筑的建筑体量非常巨大震撼。

这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从爱琴海到地中海,
从意大利到欧洲大陆,每个地方都会有一座地标性建筑来证明文明的存在,而西方建筑多以
石材为主,其坚固的特性为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宗教建筑往往会成为一个城市的精
神中心,而教堂前的广场也会成为贸易中心,于是各个阶层的人民都不遗余力的来建造宗教
建筑,大量宗教建筑不断涌现。

如始建于1228年的德国科隆大教堂,其建造时间长达632
年之久,建筑长约145m,南北宽约86m,建筑面积6000㎡,两侧的塔楼则是高达157.38m。

为什么宗教建筑要设置如此巨大的体量呢。

因为教会是上帝的地方,作为上帝的仆人应该处
在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倾听上帝的声音,哥特式建筑高耸的尖塔及时如此。

建筑的高度也是
的空间内部高度的急剧增加,例如礼拜堂高43m而跨度只有15.5m,这就形成了狭长而高耸
的内部空间,可以想象人们站在此处会有何种敬畏的心理,而内部直指天空的尖顶和繁琐的
装饰让人感受到了天国的美好,对主的敬畏与膜拜。

建筑师在设计西方宗教建筑时,用宏大
的内部空间体量衬托人的渺小,使人感受到宇宙上帝的博大圣神,心生敬仰与不可侵犯的感受,以此来展示宗教建筑的博大、庄严之美。

4中西建筑元素结合的教堂
现在重修完好的教堂主体由法籍耶稣会士郝嘉禄司铎于1918年—1921年主持设计筹建。

该堂占地1220.39m2,南北长约60m,东西宽约20m,可容纳1000多人同时聚会、礼拜。

教堂基本依据西方教堂模式建造,大堂除砖瓦木石在国内筹备外,内部装饰之物,诸如石膏像、油画像、蜡树、管风琴、大钟表、门窗彩色玻璃等,皆按建堂设计规格由法国定做,是
一座典型的哥特式风格教堂。

教堂以山墙为主立面,大门朝北,呈“凸”字形。

教堂空间序列
沿纵深展开。

主入口大门上方有一座二层木楼,楼上有一个形似木制小屋的长4.13m,宽2m,高7m的音乐楼,小屋就是大型管风琴。

管风琴当时从德国进口,每到大节日奏乐的时候,
需要两个人踏风箱,琴声嘹亮,灌满教堂的各个角落。

从音乐楼随螺旋式楼梯盘旋而上可至
钟楼。

上完最后一个台阶,呈现一小间圆式房子,里面有一个钟表机器,机器长1.57m,高1.03m,宽0.95m,它是齿轮通过铁轴传动走时,每到整点报时,方圆三十里内都能听到。

教堂内部有两排纵向青石柱列,每列九根,每根柱座高0.9m,柱身高2.89m,柱帽高0.7m,十八根石柱稳如磐石,支顶着大堂顶部,同时将平面划分成三通廊式,中间较宽,两侧廊较窄,尽端为祭坛,形成纵向延伸的空间序列。

在内部结构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修长的双层柱,
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中间顶部为砖饰拱形券顶,净跨11m,用青砖白灰南北依次砌成13个交叉券肋,线条粗细匀称,各处楼角笔直如线,并在券肋的交叉处安有12个木刻圆形
图案,图案各不相同,均为十字架等天主教题材符号。

堂内底部有5个长条形窗户,窗户的
顶端有梅花形玻璃窗,每格窗户眼玻璃均用各种颜色绘制成葵形,每当阳光普照教堂内显得
五彩缤纷,营造出浓厚的宗教气氛。

建筑外墙全部采用青砖,立面构图强调垂直线条。

教堂
正面为单钟塔式,有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主入口两侧扶壁上下贯通,逐层向上收进,大门两侧又有左右两塔略低于主塔,尤显主塔高耸。

其中主钟楼高达
47m,顶端十字架俯瞰全城,侧墙也设扶壁,向上逐层收进的扶壁与柱间细长的尖劵窗、圆窗,构成东西立面的垂直线条,形成强烈的向上动势。

教堂采用筒瓦屋顶,把中国的传统屋
顶等要素灵活运用到西方教堂巴西利卡式的拉丁十字平面之上,中西合璧,却没有给人生搬
硬套的违和感,充分体现了中国工匠高超的施工技艺。

结语
总之,宗教建筑是时代的产物,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宗教建
筑折射出历史的脉络,反应出当时人们的精神需求,从宗教建筑中更能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
差异。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外国建筑史(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杨勤恩,刘定国.哈代作品和中西建筑中的宗教观[J].安徽文学,2008,(3):351-352.
[3]王惠铎.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J].建筑艺术,2016,(9):399.
[4]石文红.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基于中国先秦哲学和古希腊哲学的差别[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S2):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