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是师生什么什么什么的过程【师生在快乐中教与学】
教与学的解读心得体会

教与学的解读心得体会教与学,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知识传递与学习活动。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更是涉及到教师与学生思想的碰撞、交流与成长。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从教与学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和心得体会。
首先,教与学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过程。
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活动的主体,两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关系至关重要。
教师的角色是引领学生,提供知识和指导;学生的角色是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
只有教师与学生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促进有效的教与学。
其次,教与学是一种双向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思考和解释知识,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思考和讨论,不断提出问题,激发自己对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学习,推动了教与学的深入发展。
再次,教与学需要个性化的关注和指导。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采用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和个性化的辅导方法。
通过了解学生的能力、兴趣和学习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最后,教与学需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过程。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问、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性思维,教与学的效果才能最大化。
总之,教与学是一个既充满挑战又充满机遇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需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优质教育和有效学习。
我相信,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我们能够不断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语文中的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语文中的教与学的关系发表时间:2016-12-09T10:41:07.290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1期(上)作者:杨莹珍[导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四川省南江县东榆镇小学南江 635600)【内容摘要】:教学中核心语文知识是我们的主线,是我们的立足点,抓住这条主线不放,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是主导,学是内在因素,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好语文知识,这就是我们要真正达到的目的。
【关键词】:过程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思想素质,树立“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化建设人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释疑解惑,传授知识外,还得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启迪学生的智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灵活多变,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文能力是语文基础运用的再现,在教学中牢牢把握住这个核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至始至终的立足点。
教与学是一种互动关系,相辅相成。
教是学的手段与方法,学是教的目的和检验语文基础知识的再现。
最终达到不教才是我们真正所要的目的。
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动态性与易变性学生心之所想,则有其行,动态心里,瞬息则变,在教学中仔细观察,及时发现,抓住时机,做好工作,使之端正思想,明确目的,表明态度,专心学习。
这样既能使之安心于课堂学习,又能在情绪上有安定性。
把握学生的动态,不仅要观察,了解,最重要的是与学生交朋友,与他们说知心话,如拉拉家常,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讲故事,做游戏,并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并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如此学生的思想动态就在教师的掌控中,教师针对病因,对症下药,将易变予以改变。
教育实践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与互动

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定义: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目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实施方式:小组讨论、项目合作、角色扮演等 优势: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促进知识掌握和应用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互动
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互动性 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实现实时互动交流 利用教育游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影响和互动关系
教与学的定义:教指传授知识的过程,学指获取知识的过程。 教与学的关系:相互依存,教是学的引导,学是教的反馈。 相互影响:教师的教法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情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 互动关系: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实践等方式促进教与学的融合,提高教育质量。
03
教与学互动的必要性
提升教育质量的需求
教与学互动有 助于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 积极性,增强 学习动力。
通过教与学的 互动,教师可 以更好地了解 学生的学习需 求和问题,针 对性地调整教 学方法和策略, 提高教学效果。
教与学的互动 有助于培养学 生的沟通能力 和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综 合素质和社会 适应能力。
良好的教与学 互动关系可以 促进师生之间 的情感交流, 增强教育的人 文关怀,提高 教育质量。
分层教学:针 对不同层次的 学生,采用不 同的教学方法 和内容,使每 个学生都能得 到适合自己的 教育。
合作学习:通 过小组合作、 讨论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团 队协作能力和 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学习:引 导学生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 培养创新思维 和实践能力。
个性化教学: 关注学生的个 性差异和特长, 采用个性化的 教学策略,促 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
学习知识。
05
【知识要点】七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整理

【知识要点】七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整理第一课1、中学时代在成长中有什么样的意义?①成长中的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
②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③中学生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也意味着新的目标和挑战。
这些都是生命馈赠给我们的成长礼物。
2、为什么说中学时代是成长的礼物?①中学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发展自我的多种机会。
②进入中学,新的目标和要求激发着我们的潜能,激励着我们不断实现自我超越③我们有机会改变在父母、老师和同学心目中那些不够完美的形象,重新塑造一个“我”。
3、21世纪我们需要学会什么?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等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
2010年增加三个新的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变革、学会成长。
4、梦想的含义。
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它能不断激发我们生命的热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
有梦想,就有希望。
6、少年的梦想的意义。
①少年的梦想,是人类天真无邪、美丽可爱的愿望。
人类需要这样的梦想,因为有了这样的梦想,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②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
明确的人生目标,犹如灯塔,能够帮助我们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③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7、中国梦的内涵。
中国梦,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8、努力的含义。
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不服输的坚韧和失败后从头再来的勇气,是对自我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的不懈追求。
9、努力的方法。
①分清轻重缓急,合理规划和管理时间。
②劳逸结合,学会科学用脑。
③“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天进步一点点。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并进。
⑤诊视团队合作。
10、怎样才能实现“我的未来不是梦(怎样去努力?)”①努力,需要立志。
教师可以从学生身上学习什么

教师可以从学生身上学习什么教与学是相互统一的和谐体,教为学服务,学为教服务,教促进学,学促进教,教学相长。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里,学生在向教师学习知识,而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什么呢?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合作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好伙伴,彼此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互相成长。
教师应该向学生学习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的品质。
面对各种未知领域,学生都能勇敢面对,积极尝试,接受各种挑战。
这种品质是值得教师学习的,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不怕艰难险阻,都能积极去迎接挑战。
不论结果怎样,都要保持积极乐观、敢于接受的态度。
遇到任何困难,都能与同伴一起探究。
只有自己尝试了,才能知道结果如何。
教师应该向学生借智慧。
课堂是师生智慧的火花迸放的时候,学生的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充分表达的过程中,正是学生思维再现的机会,思维可视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也从中欣赏了学生的智慧之花,领略着学生的精彩表现。
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和独特视角,无不令人惊叹。
这种智慧是值得每位老师学习的。
教师应该向学生学习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
在课堂里,学生用到最多的学习方法就是小组合作、分享交流。
这种方法为学生拥有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仅学习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遇事就会与同伴合作,相信合作会给自己带来出乎意料的惊喜。
教师的工作也需要这种与同伴合作的精神,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
我们都要学会与团队合作,它可以使自己在学习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高。
教师应该向学生学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毅力。
学生不管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都会遇到各种挫折。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总是经受挫折后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学习,哪怕再慢,还是在坚持。
为了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艰辛地付出着,努力着。
他们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教师也应该相信坚持的力量。
教师应该向学生学习不懂就问,善于提出问题的好习惯。
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
学生的学,制约着教师的教,教师的教,是教与学矛盾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
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与学起积极促进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辩证地看待它们的主次关系在经常发生着转化。
任何轻视、排斥、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说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有害无益的。
一、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学通常由四个因素组成,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教学是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
于是便形成了四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
这四种关系,也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矛盾。
在四个矛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其他则为次要矛盾。
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
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不过是师生关系的中介,是连接二者之间的纽带。
教学内容虽然关系到每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会因人而异,会带有主观的、个性化的色彩;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不大,在教学中不会起到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
至于教学手段,更是受教师的常识和教学能力的制约,受教学内容的制约,在教学中,一般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由此看来,抓住教与学这个矛盾,把它当作主要矛盾来解决,其他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教与学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再好的教学内容,再好的教学手段,都不会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的作用,甚至还会出现东施效颦的笑话。
快乐作文,从教师的教与学开始

快乐作文,从教师的教与学开始【摘要】能够让学生快乐地作文,它的好处怎样说也不过分。
实施快乐作文,必须从教师的教与学开始,因为学生是鲜活的,兴趣是快乐的源泉,作文水平不仅是一个文字表达能力的问题,它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情感水平,人生观、世界观的综合反映。
【关键词】作文;教师;教与学Happy writing,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teachers started【Abstract】allows students happily writing, and its benefits can say not be overemphasized. Wri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happiness, we must start teach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teachers, because the students live, and interest is the source of happiness, the level of writing is not only an expression of the capacity of the text, it is the thinking ability of students, imagination, aesthetic capacity, emotional level, life, and a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the world.【Key words】Writing; teachers teaching and learning快乐者,幸福愉悦者也。
能够让学生快乐地作文,它的好处怎样说也不过分。
然而不少孩子怕作文,怕的原因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催熟的方法造成的,结果让许多学生小学毕业不会写作文,甚者初中、高中毕业也不会作文。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教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长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员。
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
师生在教学中交往、互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
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品味物理,教师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这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必然选择。
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新课程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细致地探讨和研究。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学习。
探究能力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
教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教学把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给学生创造一个问题情景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在师生双向的交流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实现二、改进教学方法,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放手让学生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时间和创造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与学是师生什么什么什么的过程【师生在快乐中教与学】
摘要: 对于教学,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
”现代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
”“强制”和“吸引”,这是对教学的两种绝然不同的看法,表明了两种迥然有异的教育观。
“强制”,以学生为“奴仆”,学生学也得学,不学也得学,只能唯命是从。
“吸引”,则表明对学生的尊重与爱护。
“强制”和“吸引”的效果也不一样:“强制”学习学生以学习为“苦”,把学习当“苦差事”,越学越乏味,导致学生”厌学”“弃学”。
“吸引”学习,就是用精湛的教学艺术,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欢乐,越学越有味,美在其中,乐在其中,称为“乐学”。
关键词:兴趣;乐学;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乐学”思想必须建立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相互平等,人格互重,教学相长,双方的创造精神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为学生着想,经常进行心理位子互换,不只是让他们学会,更注重让他们会学。
学生希望怎么学、想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
“理解比一切都重要”,师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合作关系,就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必须具备几个特点:1、人道性。
师生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尊重人格和权利。
2、民主性。
师生间民主平等,尊重各自的正当权益。
3、合作性。
师生合作,共同构成教学过程的主体,共同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4、教育性。
这是师生关系的特质,服从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
二、培养兴趣形成动力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
兴趣可以把艰苦的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享受,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语文兴趣的形成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兴趣的培养主要从主观方面入手,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明确目的,提高自觉性。
布鲁纳说:“要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的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
值得学习。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清语文的工具性及其重要的社会作用,认识到“能文意乃申”,作为交际工具的语文是一个人须臾不能离开的,从而使之对语文产生一种迫切的需要之感,引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2、激发广泛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指对于没听见过没看见过的事物的一种新奇感和探究精神。
好奇心可以促使人积极思考,大胆探究,从而使人产生兴趣。
3、培养丰富的情感。
情感和爱好是相通的,人们对有情感的东西都很容易产生兴趣。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入情”也就是有了兴趣。
语文课本中,文学作品占了较大的比重,这些课文中都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如果学生学时能有所领悟,就很容易与课文的内容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大胆置疑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怀疑不仅能辨伪去妄,发现问题,也会“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提问,是课堂上为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和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一种手段。
除了教师问学生外,还应该鼓励学生问(质疑、驳问)教师。
提倡学生问教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且敢于向教师提出来,这是他们刻苦学习,主动钻研的表现。
学生驳问教师就要动脑筋,或者认为教师讲得不当,或者对教师讲的知识需要补充,或者要探本索源。
这些对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辨析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四、创设情境寓教于乐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
在这个“境”中,有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形象,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愉悦;同时又展示了学生学习的智力背景,鼓励学生自主求知。
它有感性认识的基础,又有促使学生理性认识的桥梁;它调动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也有着学生生理感官与心理需求的快乐和满足。
它激发学生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生理和心理上的因素,以此推动学生认真学习,顺利开展认知活动。
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翅膀。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和调节三方面的功能。
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开始和进行起着阻碍和抑制作用。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
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
运用实物展示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而产生的。
3、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所以音乐是渲染情境、创造气氛的最佳手段之一。
音乐与语文的相通之处在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
4、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