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闭坑报告范本
闭坑报告建议格式

××煤矿关于××煤矿闭坑的报告峨眉山市煤矿关闭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乐山市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下达2013年度小煤矿关闭目标任务的通知》要求,××煤矿为2013年第二批关闭煤矿,该矿已顺利关闭,现将闭坑情况报告如下:一、矿井交通位置矿区位于峨眉山市南西212°方位,平距10.0km,至峨眉山市约13km。
行政区划属峨眉山市高桥镇福田村一组管辖。
井口坐标:X=3267470,Y=34637630,Z=+555m。
矿山有0.5km公路与峨眉山—峨边公路相接。
二、矿井储量根据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二〇七地质队二〇〇九年十月提交的《四川省峨眉山市高桥康达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井保有储量62.1万吨,包括平面内标高外(333)32.8万吨。
矿区面积:0.1662km2,开采深度+480m~+200m,许可开采上、中、下皮炭煤层。
三、矿井地质和水文地质概述矿区位于峨眉山市构造侵蚀中山区北部的二级台阶—中低山区,脊岭总体呈西北至南东走向,地势西部高而东部低,最高标高+617m,最低标高+535m,相对高差82m。
矿区出露岩石主要为粉砂岩、灰岩、泥岩、页岩,属于半坚硬—半软质岩石,矿区上体由上述岩石组成,除局部陡坡外,总体地形坡度不大,区内仅局部地段有小规模崩坍体堆积,未发现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
矿区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593.8mm,降雨量6~9月较大。
矿井水文地质:矿井周围无相邻矿井,矿井井下涌水量较大。
四、生产能力该矿系高瓦斯矿井,煤尘无爆炸危险性,煤层不易自燃,原生产能力为30kt/a,设计生产能力为60kt/a。
五、开采设计开拓方式:斜井开拓采煤方法:倒台阶长壁采煤法通风:机械通风、并列式通风、抽出式通风运输:轨道运输六、采动影响按乐安监[2013]113号文件要求:建议在这里真实反映井下采掘空间分布情况,可能存在的充水水源、通道、积水量、水位情况、对邻近煤矿安全影响情况。
杉林堡闭坑报告

杉林堡闭坑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杉林堡闭坑工程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
杉林堡是位于某地的一座小型煤矿,由于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等问题,该煤矿已被关闭多年。
本报告将针对闭坑工程采取的措施和工程效果进行详细描述,并对其影响进行评估。
2. 工程措施为了有效闭坑,杉林堡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措施,包括:2.1 填埋为了减少煤矿废弃物的环境影响,闭坑工程在煤矿区域进行了填埋处理。
填埋材料以泥土为主,以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并增强地表的稳定性。
填埋工程针对不同区域进行了分类处理,确保最佳填埋效果。
2.2 煤矿区域恢复为了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闭坑工程对煤矿区域进行了恢复工作。
恢复工作包括植被恢复、土地平整、景观改造等。
通过植被恢复,可以提高区域的生态价值,并防止土壤侵蚀。
3. 工程效果评估闭坑工程的效果直接影响着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认可。
本章将对杉林堡闭坑工程的效果进行评估,从环境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环境效果评估闭坑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闭坑工程的关键评价指标之一。
以下是对闭坑工程环境效果的评估:•土壤污染修复:填埋工程有效减少了煤矿废弃物对土壤的污染,但在填埋过程中可能仍存在一定的污染风险。
•水污染控制:填埋工程有助于减少煤矿废弃物对地下水的污染。
但需要进一步监测,确保闭坑工程对水体的污染控制效果。
•生物多样性恢复:通过恢复工程,可以促进植被恢复,提高区域生物多样性。
然而,由于煤矿废弃物对生境的破坏,恢复过程可能需要较长时间。
•空气质量改善:煤矿关闭后,降低了因煤矿开采活动而导致的大气污染。
3.2 社会效果评估闭坑工程对当地社会的影响是另一个重要方面。
以下是对闭坑工程社会效果的评估:•健康风险降低:煤矿活动会带来健康风险,尤其是对矿工的健康有潜在威胁。
煤矿的关闭可以显著降低当地居民的健康风险。
•社区发展:闭坑工程有助于改善当地社区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安全风险预防:煤矿关闭可以减少矿井事故的发生概率,确保当地居民的人身安全。
煤矿闭坑地质报告

煤矿闭坑地质报告一、煤矿概况该煤矿位于省市,是一座大型综采煤矿。
矿区总面积约为XXX平方公里,煤矿共设有X个工作面,平均每个工作面每日采矿量约为XXX吨。
目前,该矿井已经闭坑停产,进行后期地质评估和安全处理工作。
二、闭坑原因煤矿的闭坑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1.煤炭市场需求量下降: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调整,清洁能源的推广与应用,以及环保限产政策的实施,煤炭市场需求量逐渐下降。
2.煤层资源耗尽:该矿已经连续开采超过X年,煤层资源逐渐耗尽,煤矿开采难度与成本逐渐增加。
3.安全风险:煤矿的不良地质条件和日益加大的安全风险催促了决策者推动矿井停产关停的决策。
三、地质概况1.矿区地质构造:矿区位于山脉,地质构造复杂。
区域内主要由变质岩、火山岩、沉积岩层组成,煤层主要分布在沉积岩中。
2.煤层性质与产状:煤矿开采的主要煤层为X煤层,煤层平均厚度为X米。
煤层具有良好的工业指标,煤质好、灰分低、热值高。
煤层产状为平缓倾斜,呈东西走向。
3.顶板和底板地质条件:顶板主要由硬岩组成,硬度较大,紧密结构,但易产生风化和崩塌。
底板为软岩,变质程度较高,连接性较差,易发生滑移和断裂。
四、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在矿井闭坑后,需要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包括矿井底板、顶板的稳定性和水文地质情况等。
1.底板稳定性评估:根据现场勘察和资料分析,底板为软岩,易滑移断裂,存在一定的稳定风险。
需要采取支护措施,确保底板的稳定性,防止发生地质灾害。
2.顶板稳定性评估:顶板为硬岩,稳定性较好,但由于矿井闭坑后矿井内压力的消失,顶板易产生风化和崩塌,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需要采取通风降温、注浆、锚杆支护等措施,保证顶板的稳定性。
3.水文地质评估:闭坑后,需对矿山水文地质进行评估,包括地下水的涌水情况和矿山排水系统的完善性。
确保矿山的排水系统完善,防止地下水淹入矿井。
五、处理措施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1.底板支护:采取锚杆支护、注浆加固等技术手段,确保底板稳定性,防止滑移断裂。
贵定沙沟煤矿关闭闭坑报告

贵州万海隆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贵定沙沟煤矿关闭闭坑报告二O一七年六月二十八日贵州万海隆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贵定县沙沟煤矿关闭报告根据贵州省煤矿兼并重组政策要求,2016年10月由贵州万海隆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按规定兼并重组了贵州万海隆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贵定县沙沟煤矿,并作为相邻矿井关闭指标纳入《贵州万海隆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兼并重组实施方案》。
贵州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告2017 年第 1 号予以关闭,计划于2017年予以关闭。
按照国家、贵州省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本矿实际情况,提请关闭煤矿,拟定8 月31 日以前完成关闭煤矿任务。
第一章矿井概况一、矿山概况1、地理位置贵州省定县沙沟煤矿位于贵州省贵定县新铺乡,与贵定县城直距约8km,隶属贵定县新铺乡管辖,矿山有简易公路相通,交通方便。
2、矿权设置采矿权人:贵定县沙沟煤矿法人代表:欧阳广玖颁证机关: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证时间:二O一一年十二月二日采矿证有效期:2011年12月~2018年9月采矿证编号:C5200002012011120122629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1-1)表1-1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3、矿井开拓方式沙沟煤矿采用斜井开拓。
4、生产能力设计生产能力为9万吨/年。
5、主要生产技术经济指标技术经济指标表1技术经济指标表2注:该表为原设计9万吨/年为主要生产技术经济指标。
6、测量工作方法、工作量及质量(1)工作方法①主井口采用GPS大地控制点(仪器名称型号:南方RTKS86)结合全站仪定位。
②主要巷道采用全站仪(仪器名称型号:KTS4428R),皮尺测量。
③煤层产状采用罗盘测量。
④煤层厚度采用钢卷尺测量。
⑤室内作业整理。
(2)工作量①测点43个。
②测量巷道911m,其中:全岩546m、半煤岩185m、全煤180m。
③煤层产状、厚度测点6个。
(3)工作质量本次工作,基本按照国家的有关测量规范开展工作,采用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精度基本符合《煤矿测量规程》的要求,工作质量基本能满足年报的要求。
闭坑地质报告申请书模板

# 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申请书模板尊敬的矿山监管部门:我司(以下简称“矿山”)特此向贵局提交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申请书,请审慎考虑并批准我司的闭坑申请。
## 一、矿山概况矿山位于(填写矿山地址),矿区交通便捷,距离(填写距离,如:市区、火车站等)约(填写距离数值)。
矿山自(填写开采起始年份)开始开采,至今已有(填写开采年限)年。
矿区面积为(填写矿区面积),矿床主要为(填写矿床类型,如:露天矿、井下矿等)。
## 二、矿山生产与资源利用情况矿山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填写地质储量),经过多年开采,目前已剩余(填写剩余地质储量)。
矿山历年产量累计达到(填写产量累计值),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行业标准。
在生产过程中,我们严格执行资源回收利用政策,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浪费。
## 三、闭坑原因及必要性鉴于矿山剩余地质储量已不足以维持正常生产,且经过充分论证和评估,我们认为闭坑具有以下必要性:1. 矿山生产已接近尾声,继续开采经济效益低下。
2. 矿山开采过程中,对周边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闭坑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3. 矿山闭坑后将开展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工作,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 四、闭坑计划与措施1. 矿山将于(填写闭坑起始时间)开始实施闭坑计划,预计闭坑周期为(填写闭坑周期)。
2. 在闭坑过程中,我们将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和修复,确保不对周边环境产生进一步影响。
3. 闭坑后,我们将积极开展土地复垦工作,努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五、矿山闭坑后的规划与发展矿山闭坑后,我司将根据当地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积极探索矿山土地的再利用途径,如:转型为旅游休闲项目、科技园区等。
同时,我司将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工作,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 六、申请结论综上所述,我们恳请贵局审批我司提交的矿山闭坑地质报告,并同意我司实施矿山闭坑计划。
我们承诺在闭坑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矿山所在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闭坑地质报告

****煤业有限公司闭坑地质报告**煤业2015年12月16日****煤业有限公司闭坑地质报告编写单位:**煤业编写人:***审核:***矿长:***提交报告单位:**煤业地测部提交报告时间:二O一五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概况 (1)第一节矿山交通位置、自然地理概况、区域构造位置 (1)(一)矿山交通位置 (1)(二)自然地理 (4)(三)区域构造位置 (11)第二节矿山地质勘查 (5)(一)矿山地质勘查工作 (5)第三节矿山设计 (13)设计内容简述 (13)第四节闭坑原因 (16)第二章矿区地质 (16)第一节区域地质特征 (16)(一)区域地质 (16)(二)区域构造 (17)第二节矿井煤层地质、构造特征 (21)(一)煤层地质特征 (21)(二)地质构造特征 (25)第三节矿井开采技术条件 (27)(一)水文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27)(二)工程地质及其他开采地质条件 (50)(三)环境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51)(四)煤炭安全生产综合评价 (51)(五)开采技术条件小结 (57)第四节生产中资源量的变化情况 (58)(一)煤炭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58)(二)资源/储量估算需要说明的问题 (62)第三章矿山开采和资源利用概况 (62)第一节设计开采的资源/储量、开拓方式、开拓系统、开采方法 (62)第二节资源储量情况 (64)第三节建矿至今矿井历年累计动用量、采出量、损失量、回采率 (64)第四节对损失资源储量进行分析说明,包括损失量构成、损失原因分析等 (64)第五节煤矿关闭后剩余资源储量说明 (64)第六节共生、伴生矿产的综合开采情况 (66)第四章探采对比 (67)(一)地质因素探采对比 (67)(二)资源/储量探采对比 (68)(三)地质勘探类型探采对比 (69)(四)原勘探工程合理性评述 (69)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估 (70)第一节采区地质环境变化 (70)第二节水体污染及其自净情况 (70)第三节废弃物堆放情况及处理 (71)第六章结语 (71)第一节社会经济效益 (71)第二节闭坑资源及储量核销情况 (72)第七章附图 (72)第一章概况第一节矿山交通位置、自然地理概况、区域构造位置(一)矿山交通位置1井田位置井田位于**市**区**乡**村附近,为**区与**区交界处,行政区划属**区**乡及**区**乡管辖,井田地理坐标为:东经182°10′30″~182°11′35″北纬89°24′45″~89°26′30″井田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82°29′33″,北纬89°25′38″。
关闭煤矿闭坑报告范本

煤矿闭坑报告秋枫致远***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闭坑报告年月目录第一章基本情况 (2)第二章矿井开拓布置 (4)第三章矿井瓦斯等级及防治 (9)第四章煤矿区水文地质 (43)第五章资源储量动用情况 (56)第六章闭坑后对周边矿井存在的安全威胁 (58)第七章附件 (59)第一章基本情况一、位置交通***煤矿位于***县县城253°方向,直线距离约23.5km 的***县***境内。
矿区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北纬***。
矿山有3km简易公路与***县至***公路相接,北东距***县城***公路里程为55km,北西至****火车站45km,交通较为方便。
二、气象本区气候温暖潮湿,夏季多暴雨,冬季多雨雾,雨量充沛。
据***县气象局资料,年降雨量最高2372mm,一般1300~2000mm,特大暴雨量444mm,一般日降雨量116~145.5mm,暴雨强度最高70mm/h。
年降雨量多集中在5~8月份,占总降雨量的50~55%,常以大雨或暴雨降落;9~12月份为霪雨季节,晴天很少,年降雨天数一般190~230天。
空气相对湿度高,年平均达92%,冬季气候寒冷,海拔1360m处气候低至-9.3℃,夏季最高气温33.9℃,年平均气温12℃。
无其它重要的灾害性天气。
三、地形地貌及水系矿区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地貌类型属深切割中山,总体南东高北西低。
矿区最高点位于南东角木林包山头,标高约为+1528.2m,最低点在矿区北西角铁厂沟沟底,标高约为+810m,矿区相对高差约为718m。
矿山地处珙长背斜南翼中段,洞河、龙塘两地下暗河的分水岭地带(矿区位于分水岭偏龙塘暗河一侧)。
矿区及邻近山地地貌与岩溶地貌并存,山地以脊状单面山为主,嘉陵江组泥灰岩组成北西西—南东东向分水岭。
分水岭北坡(即矿区一侧)由宣威组及飞仙关组地层组成反向岩质边坡,自然边坡角多为50~60°。
矿区属长江上游一级支流的长宁河水系。
新12采区闭坑地质报告

河南神火兴隆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泉店煤矿12采区闭坑报告编制单位:地测科*******科长:总工程师:2016年5月泉店煤矿12采区闭坑报告1、概况1.1 采区概况12采区位于井田西翼北部,为泉店煤矿首个采区,西邻DF03断层,东邻12采区三条上山,上邻煤层露头,下邻-530m西翼皮带大巷。
地面标高+118.74~+122.87 m,地面无村庄,回采对经过本采区的禹亳铁路及许禹公路有一定影响。
采区走向长240m~680m,倾斜宽492m,面积243732m2。
二1煤层赋存于山西组下部,上距砂锅窑砂岩(Ss)49.18~67.90m,平均58.80m。
下距太原组L9 石灰岩30.9~34.9m,平均32.6m。
本采区回采二1煤层,煤层走向294°,倾向204°,倾角27°~38°,平均30°。
煤层局部地段含一层夹矸,属简单煤层结构,煤厚2.8m~8.2m,平均5.82m。
局部地段煤厚变化大。
二3煤层全区厚度小于0.7m,不可采。
全区二1煤共布置4个回采工作面,分别是12010、12030、12050和12070工作面,采前计算保有地质储量217.4万吨,可采储量202.2万吨。
1.2采区开采简述该采区储量计算依据实采揭露煤厚为依据,控制可靠, 实际获得地质储量224.8万吨。
本采区采用综采放顶煤采煤工艺回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本采区于2009年2月开始准备,2009年8月准备完毕;首个回采工作面二1-12050工作面于2010年7月回采,截止到2016年4月,该采区累计采出量为121.9万吨。
采区分煤层动用储量构成见下表:12采区二1煤资源储量动用情况一览表1.3采区闭坑原因1、本采区设计回采工作面目前已回采结束。
采区回采率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2、12采区闭坑后,该采区的生产系统也随之关闭,对矿井的安全生产有利,矿井的生产系统将更加合理。
2、地层本采区发育地层由老到新有寒武系、石炭系上统本溪组、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新近系和第四系,其中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为含煤地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闭坑报告***年**月目录第一章基本情况 (1)第二章矿井开拓布置 (2)第三章矿井瓦斯等级及防治 (7)第四章煤矿区水文地质 (38)第五章资源储量动用情况 (51)第六章闭坑后对周边矿井存在的安全威胁 (52)第七章附件 (53)第一章基本情况一、位置交通***煤矿位于**境内。
矿区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北纬**。
矿山有3km简易公路与**公路相接,北东**公路里程为**km,北西至**火车站?*8km,交通较为方便。
二、气象本区气候温暖潮湿,夏季多暴雨,冬季多雨雾,雨量充沛。
据兴文县气象局资料,年降雨量最高2372mm,一般1300~2000mm,特大暴雨量444mm,一般日降雨量116~145.5mm,暴雨强度最高70mm/h。
年降雨量多集中在5~8月份,占总降雨量的50~55%,常以大雨或暴雨降落;9~12月份为霪雨季节,晴天很少,年降雨天数一般190~230天。
空气相对湿度高,年平均达92%,冬季气候寒冷,海拔1360m处气候低至-9.3℃,夏季最高气温33.9℃,年平均气温12℃。
无其它重要的灾害性天气。
三、地形地貌及水系矿区位于**盆地与**高原过渡带,地貌类型属深切割中山,总体南东高北西低。
矿区最高点位于南东角木林包山头,标高约为+1528.2m,最低点在矿区北西角铁厂沟沟底,标高约为+810m,矿区相对高差约为718m。
矿山地处珙长背斜南翼中段,洞河、龙塘两地下暗河的分水岭地带(矿区位于分水岭偏龙塘暗河一侧)。
矿区及邻近山地地貌与岩溶地貌并存,山地以脊状单面山为主,嘉陵江组泥灰岩组成北西西—南东东向分水岭。
分水岭北坡(即矿区一侧)由宣威组及飞仙关组地层组成反向岩质边坡,自然边坡角多为50~60°。
矿区属长江上游一级支流的长宁河水系。
区内河流为洛甫河上游的***,区内一般无稳定的地表水体,但有季节性溪沟和冲沟构成树枝状水系网。
大气降雨多沿斜坡、冲沟汇入北侧溪沟后通过岩溶暗河在龙塘暗河出口处流出区外。
四、地震情况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矿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五、相邻矿井及老窑***煤矿北西、南西及南侧与兴文县***煤矿相邻,两矿间有30~50m的保安煤柱隔离;北东及东侧与兴文县***乡**煤矿相邻,两矿间有30~50m保安煤柱隔离,矿区北侧无邻矿。
矿区北西侧有原兴文县*****煤矿采空区存在,北侧有原**煤矿及本矿采空区存在。
根据现批准设置的矿区范围,本矿山与邻近矿山之间无边界重叠和矿权之争。
第二章矿井开拓布置一、井田境界、储量和设计规模***煤矿井田范围由1~10号拐点圈定,井田东西走向长约1556m, 南北平均倾斜宽约668m,划定矿区面积1.04km2, 批准开采B3、B4煤层,允许开采标高+953~+800m。
截止2007年12月底,区内共保有煤炭资源储量(111b)+(122b)类2504kt。
设计利用资源储量(111b)+(122b)类1805kt,可采储量1554.3kt。
矿井扩建规模150kt/a,服务年限7.9a。
二、矿井主要生产系统1、矿井开拓方式将**(煤矿)+825.191m平硐改为主平硐,作为矿井煤炭运输和安全出口之用;在主平硐旁新掘一副平硐,其标高为+825.2m,作为矿井矸石、材料运输和安全出口之用。
将兴文县***煤矿+904.754m平硐改为回风平硐,同时密封该矿原有的+928.352m 回风平硐。
矿井采用平硐开拓方式。
因**煤矿)+875m回风平硐及其相关巷道断面偏小, 且年久失修,局部地段垮塌严重,故矿井前期生产时暂不利用+875m回风平硐及巷道,而将其密闭。
新掘副平硐的井口坐标为:X=3124048,Y=35497238,H=+825.2m。
2、水平、采区划分及开采顺序将矿井划分为一个水平、三个采区进行开采,其水平标高为+828m。
设计将响水洞泉保护区以东的+847m标高以上的B3、B4煤层划分为一号采区,将该保护区+847m标高以下的B3、B4煤层划分为二号采区,将响水洞泉保护区以西的B3、B4煤层划分为三号采区。
设计首先开采B4煤层,然后再开采B3煤层,即采用下行式的开采顺序。
采区的开采顺序为:一号采区→二号采区→三号采区3、主要巷道布置在主平硐端部,掘进该巷道至距B3煤层底板83m处的层状砂岩中后,便布置+828m水平运输巷往西与+828m运输石门相通,往东至响水洞泉保护区煤柱东侧60m处。
由于B4、B3煤层为近距离煤层,故采用联合布置的方式进行开采。
4、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设计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后退式开采顺序。
采煤工作面采用“高档普采”,全部冒落法管理采空区顶板。
5、矿井通风矿井采用分列式通风方式、抽出式通风方法。
先期开采东翼资源时,改造利用原兴文县***煤矿+904.754m平硐为回风平硐;后期开采西翼资源时报废+904.754m风井,改造利用原大田硫铁矿煤矿+875m风井作回风平硐。
矿井选用FBCDZNo16/75×2(B)型防爆对旋式主要通风机两台,配套电机功率75×2kW,转速980r/min;6、矿井提升矿井在一号采区布置提升上山、在二号和三号采区布置提升下山,各安设一台矿用防爆绞车,担负采区下放(提升)矸石和提升(下放)材料及设备任务。
经计算,投产时期一号采区提升上山和二号采区提升下山均选用JTKB-1.2×1.0型矿用防爆绞车。
后期三号采区提升下山选用JTKB-1.2×1.0型矿用防爆绞车。
一采区+878m区段B3煤层采煤工作面利用材料上山提升材料,材料上山提升斜长90m,提升倾角25°,采用上、下平车场单钩串车提升。
经计算,选用JTKB-1.0×0.8型矿用防爆绞车作提升绞车。
7、矿井运输为满足运输需要,主平硐和采煤工作面运输巷选用STJ800/40×2或SSJ800/40×2型带式输送机运输煤炭。
沿副平硐、+828m运输石门和+828m水平运输巷敷设轨道,选用防爆特殊型蓄电池电机车牵引矿车运输矸石、材料及设备,机车充电房和检修室均设置在地面。
8、矿井排水矿井采用平硐开拓,井下+828m标高以上涌水沿采区巷道、+828m水平运输巷道的水沟流入主平硐、副平硐的水沟后,沿这两平硐的水沟流出井口,经地面沉淀池沉淀后排入河沟。
矿井前后期分别在二号采区+783m和三号采区+786m标高处布置采区水仓和泵房,采区涌水由平巷水沟流入水仓,经排水设备排至+828m水平运输巷道水沟,再沿水沟流出井口。
经计算,二号和三号采区各选用3台IS65-40-250型单级单吸水泵排水,沿提升下山铺设2趟Φ76×3或Φ70×3热轧无缝钢管作排水管。
9、矿井供电设计矿井采用两回电源线路供电,一回电源来自***镇丁心变电站,电压10kV,供电距离2.0km,采用一趟LGJ-3×50型架空线路输送至地面变电所;另一回电源来自周家变电站,电压10kV,供电距离4.5km,采用一趟LGJ-3×50型架空线路输送至地面变电所。
两回电源均稳定、可靠。
主要通风机、空压机和瓦斯抽放设备使用双回路电源线路供电,分别从配电房引入双回路电源,分接在配电室不同的母线段上,使用LGJ型低压架空线或橡套电缆。
设计采用两回路10kV高压下井,在采煤工作面配电点配置一台KBSGZY-630/10/1.2型矿用隔爆型移动变电站供采煤工作面各设备用电,额定电压为1140V。
由井下变电所采用660V电压直接向其它用电设备供电。
10、地面生产系统本次整合工程的地面工业广场利用原大田硫铁矿(煤矿)的工业广场进行改造建设。
同时,根据矿井实际需要,新建或增添部份地面工业广场及生产、生活等设施。
井下煤炭经主平硐带式输送机直接卸入地面煤场,矸石、材料采用轨道运输,外部采用汽车运输。
11、井下通信、压风、防尘供水系统矿井调度室设置矿用程控交换机系统,作为安全救援、生产和电力等调度。
井下各硐室、车场、采掘工作面及各主要巷道等按要求设置防爆电话。
矿井设计有压风自救系统,通过管路向井下各用风地点供风。
矿井建立地面生产、生活和井下消防洒水混合制供水系统,通过管路向地面和井下供水。
在井下各主要巷道、车场、装(转)载点及各硐室等处配备消防、洒水装置以及消防栓等设施、设备。
第三章矿井瓦斯等级及防治一、矿井瓦斯概况原“兴文县*****煤矿)”前期主要开采硫铁矿,由于市场、环保等要求,矿山已停止开采硫铁矿,转而开采煤炭资源。
该矿的平硐已揭露出B3、B4煤层,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正式开采,并于2005年11月30日因资源整合而停产关闭至今。
原“兴文县***煤矿”现开采+884m标高的B4煤层。
根据**经煤【2008】135号文件《**关于部分煤矿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批复》知,****煤矿2007年度相对瓦斯涌出量为20.45m3/t ,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42 m3/min,属高瓦斯矿井。
根据**委员会《关于加强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号文件规定,结合相邻矿井B3煤层曾发生过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所以矿井开采的B3煤层应按照煤与瓦斯突出煤层管理。
***煤矿整合后,按突出矿井进行设计。
二、防爆措施该矿井采用平硐开拓,矿井采用分区式通风方式,抽出式通风方法;采煤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方法,后退式开采,“U”型通风系统。
这种采掘部署,有利于减少向采空区漏风,增加工作面的有效风量,降低采煤工作面的瓦斯浓度,防止瓦斯超限。
为确保矿井安全生产,设计装备KJ90NA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
通过该系统装置,对矿井采、掘工作面的瓦斯实行连续的监测,适时准确地对矿井各采、掘作业点的主要参数进行动态监测和控制,一旦发现瓦斯超限,立即声光报警,并进行风电、瓦斯电闭锁,确保矿井生产的正常运行和人身安全。
矿井整合工程设计井下各采、掘工作面和机电硐室采取独立通风,采、掘工作面需风量均按瓦斯涌出量等进行配风,可确保采、掘工作面瓦斯浓度低于《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
三、隔爆措施矿井为高瓦斯矿井,无煤尘爆炸危险性,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在煤巷掘进工作面安设隔(抑)爆设施进行隔爆。
四、防突措施(一)、煤与瓦斯突出的可能性分析1、煤层特征及地质构造1)、煤层赋存情况本矿区煤层赋存在二叠系上统宣威组第二加三段(P2x2+3)地层顶部,岩性为紫红色泥岩与灰绿色粉砂岩互层,夹灰紫色中~厚层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两段地层平均厚106m,顶部含可采煤层2层,即B4、B3煤层;宣威组第一段(P2x1)底部的A1煤层不可采。
矿区内可采煤层总厚度1.45~2.55m,平均为2.11m,含煤系数平均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