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肿瘤主要分为四大类上皮来源

合集下载

卵巢肿瘤护理知识点总结

卵巢肿瘤护理知识点总结

卵巢肿瘤护理知识点总结一、卵巢肿瘤的分类及临床表现1. 卵巢肿瘤的分类根据卵巢肿瘤的组织来源和病理特征,可将其分为上皮性肿瘤、生殖细胞肿瘤和间叶、生殖线肿瘤等三大类。

其中上皮性肿瘤最为常见,约占所有卵巢肿瘤的90%以上。

2. 卵巢肿瘤的临床表现卵巢肿瘤的临床表现因病情的不同而各异,一般包括下腹部疼痛、腰骶部疼痛、盆腔包块、腹部膨隆、腹部压痛等。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月经紊乱、腹部肿块、腹胀、压迫尿道致排尿困难等症状。

二、卵巢肿瘤的护理知识点1. 了解患者病情及病史护士在接诊患者时,应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病史,包括病情的发展过程、既往的治疗经历、病理检查结果等,为后续的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2.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护士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疼痛程度、腹部包块的大小、腹部压痛的情况等,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的变化,防止病情的恶化。

3. 重点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护士需重点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生命体征异常的情况,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护理。

4. 协助医生开展病理检查对于卵巢肿瘤患者,医生可能需要进行多种病理检查,如B超、CT、MRI等。

护士需要积极协助医生开展这些检查工作,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5. 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卵巢肿瘤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护士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工作,包括准备手术器械、清洁手术部位、监测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等。

6. 提供患者心理支持卵巢肿瘤的诊断对患者来说是一个打击,护士需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面对疾病,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7. 开展健康宣教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护士需要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帮助他们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过程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自我治疗能力。

8. 定期复查及随访对于卵巢肿瘤患者,护士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及随访工作,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的问题,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免疫组化法在卵巢恶性肿瘤来源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免疫组化法在卵巢恶性肿瘤来源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免疫组化法在卵巢恶性肿瘤来源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作者:姚海燕马秀萍罗昌琴高华俞岩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4年第32期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及病理对卵巢透明细胞腺癌与卵巢卵黄囊瘤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卵巢恶性肿瘤相关抗原的表达,进一步明确卵巢恶性肿瘤的来源。

结果:卵巢恶性肿瘤常规病理难以判断其组织来源,通过免疫组织可进一步明确肿瘤的来源。

结论:免疫组可以作为卵巢恶性肿瘤来源判定的可靠方法。

关键词卵巢恶性肿瘤;组织来源;诊断;鉴别诊断;免疫组化卵巢透明细胞腺癌是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平均发病年龄48~58岁,占卵巢上皮癌的5%~12%。

上皮性肿瘤占卵巢所有肿瘤的60%,大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95%。

术前确定诊断较难,常规病理需与其他肿瘤相鉴别。

本文通过结合临床、常规病理及免疫织织化学的表达情况,对其临床病理意义进行评价。

资料与方法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卵巢透明细胞腺癌3例,年龄48~62岁,平均53.3岁。

I a 期1例,I b期2例,患者均行子宫全切除术同时双附件、大网膜及阑尾切除术,3例行腹膜后和腹主动脉旁及盆腔淋巴结活检均阴性。

术后随访1年、2年未见盆腔及其他部位淋巴结转移。

免疫组化染色:CK、EMA5.2、CK7、AFP、P、HCG、CK20、ER、PR、WT-T-I、均为单克隆抗体。

存档石蜡组织切成4μm厚,用LSABC法染色。

根据试剂盒的说明对组织进行检测。

PBS替代一抗作阴性对照。

细胞阳性染色的判定标准:①染色强度:无色0分;黄色1分;棕黄色2分;棕褐色3分。

②阳性细胞所占的百分比:≤10%1分:11%~50%2分;51%~75%3分;>76%4分。

染色强度与阳性细胞所占的百分比的乘积>3分作为免疫反应阳性。

观察结果由2名病理科医师采用盲法进行判断。

结果大体所见:其中实性1例,颜色灰白,质地稍硬;单房性1例,囊内液为水性及黏液样,1例可见多房样,囊内可见多房分隔,可见巧克力样褐色液体及黏液样液体,可见乳头样生长。

卵巢肿瘤组织学分类

卵巢肿瘤组织学分类
卵 巢 肿 瘤
ovarian tumor
1
概述
• 卵巢肿瘤很常见,各种年龄均可患病,但 以20~50岁最多见。 • 卵巢虽小,但组织类型复杂,肿瘤类型多。 • 卵巢恶性肿瘤 患病初期很少有症状,早期 诊断困难,就诊时70%已属晚期,很少能 得到早期治疗。 • 5年生存率低:25~30%,是目前威胁妇女 生命最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
5
来源于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体腔上皮)
浆液性肿瘤
• 浆液性囊腺瘤(serous cystadenoma)
概述: 最常见 多发生于20~40岁妇女 以单侧居多,也可双侧发生 约占卵巢良性肿瘤的25% 病理: 肉眼观: 镜下观:
6
浆液性肿瘤
• 临界恶性浆液性囊腺瘤 (borderline serous cystadenoma) 概述: 约占浆液性肿瘤的10% 介于良、恶性浆液性囊腺瘤之间 属低度恶性 预后比浸润癌为好,5年存活率>90% 病理: 肉眼观: 镜下观:
13
卵巢生殖细胞肿瘤
• 卵巢畸胎瘤:
来源于卵巢的生殖细胞
良恶性程度主要取决于瘤组织的成熟度 分为两大类 成熟型畸胎瘤 ( mature teratoma ) 又称皮样囊肿 (demoid cyst)
未成熟型畸胎瘤(teratoma,immature )
14
• 成熟型畸胎瘤( mature teratoma )
远处转移很少
20
病理:
肉眼观:
镜下观:
21
• 卵泡膜细胞瘤(theca cell tumor) 概述:
发病率仅为粒层细胞瘤的1/3
常和粒层细胞瘤混合存在
发病年龄较晚,多数为绝经后妇女
卵泡膜细胞瘤基本为良性肿瘤 卵泡漠细胞瘤分泌更多的雌激素 预后较好

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卵巢肿瘤组织学分类法

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卵巢肿瘤组织学分类法

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卵巢肿瘤组织学分类法世界卫生组织(WHO)制订的卵巢肿瘤组织学分类法是一种用于卵巢肿瘤分类的系统,它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将卵巢肿瘤分为不同的类型。

该分类法主要基于肿瘤的形态、细胞类型、分化程度以及生长方式等因素。

根据WHO 分类法,卵巢肿瘤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上皮性肿瘤:这是最常见的卵巢肿瘤类型,包括浆液性肿瘤、黏液性肿瘤、子宫内膜样肿瘤、透明细胞肿瘤等。

2. 性索间质肿瘤:这类肿瘤起源于性索间质细胞,包括颗粒细胞肿瘤、支持细胞肿瘤、类固醇细胞肿瘤等。

3. 生殖细胞肿瘤:这类肿瘤起源于生殖细胞,包括畸胎瘤、卵黄囊瘤、无性细胞瘤等。

4. 转移性肿瘤:这是指其他部位的肿瘤转移至卵巢,如胃癌、结肠癌、乳腺癌等。

5. 其他肿瘤:这包括一些罕见的肿瘤类型,如淋巴瘤、肉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等。

WHO 分类法是卵巢肿瘤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参考标准,它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卵巢肿瘤

卵巢肿瘤

卵巢肿瘤卵巢是人体内较小的器官,却是肿瘤好发的部位。

卵巢肿瘤是妇科常见的肿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

卵巢肿瘤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性质和形态:单一型或混合型,一侧或双侧性,囊性或实性,良性或恶性。

约20~25%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有家族史。

卵巢癌的发病还可能与高胆固醇饮食,内分泌因素有关,这是卵巢肿瘤发病的高危因素。

由于卵巢位于盆腔内,无法直接窥视,而且早期无明显症状,又缺乏完善的早期诊断和鉴别方法,一旦发现恶性肿瘤时,往往已属晚期病变。

晚期病变疗效不佳,故死亡率高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

随着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的进展,卵巢癌已经成为当今妇科肿瘤中威胁最大的疾病。

一组织学分类:1.上皮性皮肿瘤来源于体腔上皮,有良性、交界性、恶性之分,包括浆液性肿瘤、黏液性肿瘤、子宫内膜样瘤。

2.性索间质肿瘤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

3.生殖细胞瘤由生殖腺以外的内胚叶组织来源的生殖细胞发展而成,包括畸胎瘤(成熟型、未成熟型畸胎瘤)、无性细胞瘤、内胚窦瘤和绒毛膜癌。

4.瘤样病变(子宫内膜异位囊肿)5.转移性肿瘤二病理及发病特点1.上皮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卵巢肿瘤,占50%~70%,发病年龄大多在30~60岁,分为良性,恶性,交界性。

1.浆液性囊腺瘤和浆液性囊腺癌浆液性囊腺瘤占卵巢良性肿瘤的25%,好发年龄30~40岁。

也可恶变为浆液性囊腺癌,占恶性卵巢肿瘤的40%~50%,为最常见的恶性卵巢肿瘤。

2.黏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癌黏液性囊腺瘤占卵巢良性肿瘤的20%左右,也可恶变为黏液性囊腺癌,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10%。

2.卵巢生殖细胞肿瘤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占卵巢肿瘤的20%,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青春期发病占60%~90%,绝经期发病仅占4%,有良性和恶性之分。

1.成熟型畸胎瘤为良性肿瘤,又称皮样囊肿,占生殖细胞肿瘤的85~97%,占卵巢畸胎瘤的95%,好发与生殖年龄。

2.未成熟型畸胎瘤为恶性肿瘤,多发生于青少年。

未成熟组织细胞分化程度越差,未成熟组织含量约高,恶性程度越高。

卵巢肿瘤

卵巢肿瘤

转移途径
转移特点:外观虽局限,但在腹膜、 转移特点:外观虽局限,但在腹膜、 大网膜、腹膜后淋巴结、 大网膜、腹膜后淋巴结、横隔等部 位已有亚临床转移。 位已有亚临床转移。 转移途径: 转移途径:主要为直接蔓延和局部 种植, 种植,淋巴转移及血行转移为晚期 转移。 转移。
诊 断(Diagnosis)
目前还缺乏有效的诊断恶 性卵巢肿瘤的方法, 性卵巢肿瘤的方法,早期诊 断很困难。 断很困难。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 检查进行诊断
临床检查(1) 临床检查(
恶性卵巢肿瘤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 恶性卵巢肿瘤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也是 不典型的,一旦出现,大多数是晚期症状, 不典型的,一旦出现,大多数是晚期症状, 如腹痛、腹胀、胃纳差、体重减轻、 如腹痛、腹胀、胃纳差、体重减轻、恶病 质等。 质等。 定期的盆腔检查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 定期的盆腔检查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 包括腹部-阴道 直肠三合诊。 阴道-直肠三合诊 包括腹部 阴道 直肠三合诊。 恶性卵巢肿瘤“三联征” 40岁以上 岁以上; 恶性卵巢肿瘤“三联征”:①40岁以上; 出现胃肠道症状; 卵巢功能障碍。 ②出现胃肠道症状;③卵巢功能障碍。
一、良性卵巢肿瘤
【临床表现】早期无症状 临床表现】 发展慢、边界清、表面光、 发展慢、边界清、表面光、 活动好、无腹水、多囊性、 活动好、无腹水、多囊性、多 单侧。 单侧。
卵巢良性肿瘤 Benign Ovarian Tumor
并 发 症(1)
1.蒂扭转 1.蒂扭转
妇科常见急腹症。 妇科常见急腹症。 好发于瘤蒂长、中等大、活动好、 好发于瘤蒂长、中等大、活动好、重心偏 的肿瘤。 的肿瘤。 蒂由骨盆漏斗韧带、 蒂由骨盆漏斗韧带、卵巢固有韧带和输卵 管组成。 管组成。 体位改变或转动,子宫位置改变诱发。 体位改变或转动,子宫位置改变诱发。

卵巢肿瘤 (rq)

卵巢肿瘤 (rq)

病理
2 卵巢黏液性肿瘤
粘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adenoma) A 常见, 占卵巢良性肿瘤的 20%
B 多为单侧,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灰白色,体积 较大或巨大 C 切面常为多房,囊腔大小不一,腔内充满胶冻样粘液 含粘 蛋白或糖蛋白 D 镜下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内衬单层 高柱状上皮,产 生粘液 E 恶变率为 5%~10% F 可自行穿破。粘液性上皮种植在腹膜 上继续生长并分 泌粘液 ,在腹膜表面 形成许多胶冻样粘液团块,外观 极像 卵巢癌转移称为腹膜粘液瘤 ,多限于腹 膜表面生长不浸润脏器的实质。
一侧或双侧卵巢肿瘤,伴盆腔内扩散 蔓延和(或)转移到子宫(或) 输卵管 蔓延到其他盆腔组织 IIa 或IIb肿瘤,腹水或腹腔冲洗液中含 恶性细胞
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


Ⅲ期 一侧或双侧卵巢肿瘤,伴显微镜下证实 的盆腔外的腹腔转移和(或)区域淋巴结 转移,肝表面转移定为Ⅲ期 Ⅲa 显微镜下证实的盆腔外的腹腔转移 Ⅲb 腹腔转移灶直径≤2cm Ⅲc 腹腔表面种植直径>2cm和(或) 区域淋巴结转移 IV期 远处转移,超出腹腔外的转移。(胸见的妇科急腹症,约10%的卵巢肿瘤并发扭转 ⑵ 好发于瘤蒂长、中等大、活动度大、重心偏于一 侧的肿瘤(如皮样囊肿) ⑶ 诱因:突然改变体位或向同一方向连续转动、妊娠 期或产褥期子宫位置 改变均易致蒂扭转 ⑷ 蒂的组成: 骨盆漏斗韧带 卵巢固有韧带 输卵管
并发症
⑸ 扭转后,首先静脉回流受阻,瘤体急剧增大 ,最 后动脉血流受阻,肿瘤坏死变为紫黑色 ⑹ 症状:突然发生一侧下腹剧痛,伴恶心、呕吐甚 至休克 ⑺ 妇检:扪及肿块张力较大,有压痛, 以瘤 蒂部位最明显 ⑻ 手术:急诊手术。 在蒂根下方钳夹, 不可回复扭转, 以防栓塞脱落的危险

绝经后卵巢恶性肿瘤疾病详解

绝经后卵巢恶性肿瘤疾病详解

疾病名:绝经后卵巢恶性肿瘤英文名:p ostmenopausal malignant neoplasm of ovary缩写:别名:疾病代码:ICD:N95.8概述:卵巢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见的肿瘤。

卵巢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器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卵巢癌是死亡原因特别高的一种肿瘤。

卵巢位于盆腔深部,不易扪及或查得,组织复杂,故不易早期发现其肿瘤,对于卵巢恶性肿瘤至今尚缺乏有效的诊断方法。

流行病学:卵巢恶性肿瘤近年发病率上升,死亡率已居妇科恶性肿瘤第 1 位。

病因:绝经后妇女卵巢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低下加上遗传因素、病毒感染、生育因素、吸烟、经济状况、种族、地理环境等因素与肿瘤发生发展均有一定关系。

发病机制:1.组织学分类卵巢肿瘤的分类目前普遍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1972)制定的组织学分类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1)卵巢上皮性肿瘤:卵巢上皮性肿瘤是来源于体腔上皮的肿瘤,占卵巢肿瘤的 50%~70%,其恶性类型也称原发性卵巢癌,是恶性卵巢肿瘤中最常见的,占85%~90%,大多发生在40~60 岁妇女。

该类肿瘤来源于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而生发上皮来自原始的体腔上皮,具有分化为各种苗勒上皮的潜能。

若向输卵管上皮分化,形成浆液性肿瘤;向宫颈黏膜分化,形成黏液性肿瘤;向子宫内膜分化,则形成子宫内膜样肿瘤。

根据组织学特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可分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

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tumor)的组织学形态和生物学行为处于良性和恶性之间,相当于低度恶性,故又称低度潜在恶性,预后明显优于恶性肿瘤。

(2)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卵巢生殖细胞肿瘤是来源于原始卵巢生殖细胞的一组肿瘤,占卵巢肿瘤的20%~40%。

生殖细胞有发生所有组织的功能。

未分化者为无性细胞瘤;胚胎多能者为胚胎癌;向胚胎结构分化为畸胎瘤;向胚外结构分化为内胚窦瘤,绒毛膜癌。

生殖细胞肿瘤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青春期前发病占60%~90%,绝经后仅占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讨论卵巢肿瘤主要分为四大类:上皮来源;性索间质细胞来源;生殖细胞来源;转移性及其他。

其中上皮性肿瘤是卵巢肿瘤中最常见的,它的常见细胞类型为浆液性、黏液性、子宫内膜样等。

按它的影象学特点又分为3型,Ⅰ型囊性;Ⅱ型囊实性(混合型);Ⅲ型实性。

311 良性及交界性上皮性肿瘤以I 型多见,CT 表现为囊性病灶,边界清,分房少,囊内分隔薄而规则,无壁结节,肿瘤内少有软组织成分,且无强化;本组病例15例表现为上述特征(见图1、2),基本符合文献报导。

另有2例不符合上述表现,其中1例CT 表现为病灶呈多房,边界欠清,囊内分隔不规则,厚薄欠均匀而误诊为恶性;回顾分析尽管此病例囊内分隔较厚且欠规则,但未见明显壁结节形成,增强后强化不明显。

另1例表现为囊实性病变,囊内分隔厚,有壁结节形成(见图3);根据术后病理回顾分析,此囊内厚分隔是由于囊液内出血、蛋白质成分高,致囊液密度增高所致。

312 恶性肿瘤Ⅱ型常见,Ⅲ型次之。

 (1)病灶本身特点:CT 表现为囊实性或实性病灶,多房,囊壁及囊内分隔厚且不规则,壁结节形成,肿瘤内软组织成分多,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强化幅度超过25Hu (见图4、6),本组10例表现为上述特征,基本符合文献报导;1例软组织成分内可见散在分布钙化影(见图7),约半数病例双侧发病。

2例不符合上述表现,其中1例表现为多房囊实性病变,囊壁薄,囊内分隔规则,软组织成份少,而误诊为良性;回顾分析此肿瘤尚处于早期,此时细胞异型增生较少,导致囊壁相对较薄,且也较规则;此期影像上诊断较难,有赖于病理诊断。

另1例仅表现为腹腔大量积液,而盆腔内无明确软组织肿块影(见图5),而误诊为盆腔外病变。

(2)病灶外特点:第一,晚期常出现腹水、腹膜种植转移灶;本组病例7例伴有腹水,其中2例同时伴有胸水,5例出现腹膜转移,其中1例形成腹膜假性黏液瘤,符合文献报道CT 表现。

第二,肿大淋巴结;本组13例恶性肿瘤中,CT 发现5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淋巴结直径>1cm ),分别为腹主动脉旁3例、腹股沟区1例、两处同时出现1例,发生概率基本符合文献报导。

卵巢上皮性肿瘤中,良性肿瘤典型CT 表现为囊性病灶,分房少,囊壁及分隔薄而规则,无壁结节,肿瘤内软组织成分少,增强后强化幅度<15Hu ;恶性肿瘤典型CT 表现为囊实性或实性病灶,分房多,囊壁及囊内分隔厚而不规则,常有壁结节形成,肿瘤的软组织成分较多,增强后强化幅度常超过25Hu ,有时软组织成分内可见散在分布钙化影,多数病例双侧发病,至晚期常出现腹水、腹膜种植转移灶及肿大淋巴结。

但恶性肿瘤早期有时细胞异型增生较少,壁相对较薄,甚至有时也规则,则易误诊为良性;有时当肿瘤囊液内出血或富含蛋白质成分时,囊液密度增高,易误认为囊壁结节或厚分隔而误诊为恶性肿瘤,因此,测量增强前后的CT 值有很大意义;另外,有些肿瘤本身很小,又紧贴子宫,常误认为子宫肌瘤,但仔细分析肿块与子宫的关系及肿块的强化幅度与子宫是否同步有一定的意义;此外当有些病人仅表现为大量腹水,而未见明确肿块时,应仔细寻找有无腹膜种植转移灶,如发现后者,应考虑恶性。

还有一点,卵巢肿瘤的诊断还须除外以下几类疾病:(1)卵巢非肿瘤性囊肿及囊性病变:CT 仅表现为囊性病变,密度均匀,囊腔无分房,无特异性;(2)卵巢输卵管脓肿积水:卵巢脓肿为单房卵圆形,脓肿壁较厚,强化明显,常伴输卵管脓肿或积水,盆腔常有积液,结合临床可明确诊断;(3)临近卵巢的腹腔或后腹膜肿瘤:仔细分析病变的各种征象,病变与卵巢的关系及结合临床不难诊断;(4)卵巢转移性癌(常见如K rukenberg 瘤,本组肿瘤未发现):CT 表现与原发癌难以分辨,文献报道实性肿物内有囊性者转移癌明显高于原发癌,而囊性肿物为主者,则转移癌明显少于原发癌,分别为69%和6%。

总之,CT 能很好地显示病灶的各部分及其周围情况,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同时诊断必须密切结合临床内分泌功能异常的表现以及肿瘤标记物的测定。

参考文献1强金伟,廖治河,周康荣,等.卵巢囊性病变的CT 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444~447.2李松年主编.现代全身CT 诊断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1095~1109.3沙炎,王玖华.卵巢恶性肿瘤的CT 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1997,13:720.4Levine C D ,Patel U J ,G hanekar D ,et al.Benign extraovarian m im ics of o 2varian cancer Distinction with imaging studies.C lin Imaging ,1997,21:350.5K im SH ,K im WH ,Park K J ,et al.CT and MR findings ofK rukenbergtu 2m orsC om parison with primary ovarian tum ors.J C om put Assist T om ogr ,1996,20:393.硬膜下血肿CT 漏诊分析姚建飞 董李花作者单位:323800浙江省庆元县人民医院CT 室 硬膜下血肿在日常神经外科就诊病人中并不少,又常存在被漏诊现象,尤其在初次受检时。

作者收集本院1994至2003年曾被漏诊病例,分析原因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中,男16例,女5例。

年龄<50岁7例,>50岁14例;硬膜下血肿21例,其中有明显外伤史11例,有轻度外伤史7例,无明显外伤史3例;分期:急性期8例,亚急性期6例,慢性期7例;部位:位于幕上17例、幕下4例;局限单侧15例,双侧并发6例;形状:新月形5例、半月形4例,凸透状5例,细线状7例;病灶厚度<10mm 15例;伴颅骨骨折5例,脑挫裂伤4例,脑内小血肿2例,脑梗死1例。

伴有高血压3例,有冠心病2例,糖尿病1例。

1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平扫,层厚10mm 层距10mm ;均有脑软组织窗,窗位40~50H U ,窗宽70~80H U ,有骨窗11例,窗位220~320H U ,窗宽1250~1500H U ,无骨窗9例。

6例经复查对比发现,5例经提高窗位、窗宽发现,3例经2mm 薄层扫描发现,4例经增强扫描发现,4例磁共振(MRI )发现。

8例经手术证实。

2 结果CT 扫描技术运用不当,病灶本身表现隐蔽或不典型,医师观察诊断经验不足,CT 本身的局限性等,均可导致硬膜下血肿漏诊。

3 讨论311 临床表现 急性硬膜下血肿病情较重,常有严重的意识障碍,发展迅速,大多合并脑挫裂伤等,常缺乏局部定位体征,CT 扫描时因病人烦躁引起图像伪影,亚急性期表现相似,症状出现较晚而缓和,慢性期常好发于老年人,特别是伴有心血管疾病,出血性疾病,激素透析治疗等患者,常只有轻微外伤史,伤后可无脑膜刺激征,仅有钝性头痛,轻度眩晕,颅内高压及脑压迫症状可出现在伤后数周、数月,由于扫描技术或观察分析不够准确完整或和忽视适当调整扫描技术及窗口技术而造成漏诊。

故临床上发现一些智能正常的老年人近期出现明显健忘、反应迟钝、淡漠无欲、表情呆滞、行为怪异,手脚不利,均应想到本病可能1。

312 CT 表现 硬膜下血肿随病期其形态表现各异,可呈细线状、新月形、半月形,凸透状,密度可高、等、低改变,范围可大、可小、可厚、可薄,其中细线状、等密度、短薄者不易被显示而忽略,仔细观察间接征象如脑沟脑裂变窄、消失,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偏移,白质挤压征有助于发现病灶。

注意双侧病灶,中线移位可不明显,警惕病灶有多发,隐蔽于颅底、静脉窦转折处2。

追问受伤方式,观察有无脑疝形成,脑内挫裂伤亦有助于发现病灶。

请CT 诊断有经验医师会诊可减少漏诊。

313 扫描技术 常规普通平扫必不可少,必要时需薄层扫描,需养成脑软组织窗,骨窗,适当提高窗位、窗宽对比观察,增强病灶与脑实质对比,可有助于隐蔽部位、厚度小、等密度血肿显示,高度怀疑本病可行增强扫描使脑表面血管强化,而使等密度血肿衬托更清楚3。

警惕颅底部位骨质伪影及容积效应影响及CT 横断面的局限性。

由于MRI 可多参数及轴面成像,有助于发现CT 不能发现的硬膜下血肿,特别是额叶底部、颞叶下部及幕下者4。

总之,导致硬膜下血种的原因多种多样,全面综合分析其外伤史轻重、病程长短、症状体征、伴发疾病,仔细观察其直接及间接征象,提高窗位、窗宽对比观察,常规普通扫描基础上必要时薄层扫描、增强扫描、MRI 可减少漏诊。

参考文献1李联忠,戴建平,赵斌方,主编.颅脑MRI 诊断与鉴别诊断.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60.2曹丹庆,蔡祖龙,主编.全身CT 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46.3李联忠,戴建平,赵斌方,主编.颅脑MRI 诊断与鉴别诊断.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2.4李松年主编.全身CT 诊断学.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32.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药流后宫内残留物诊断中的应用黄声岳 凌聪达 胡爽征作者单位:315300浙江省慈溪市人民医院 药物流产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部分妇女药流后有流产不全现象,致持续阴道出血。

作者对102例患者药流后持续阴道出血者行二维(2D )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 DFI )检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1 一般资料 本组102例系本院2000年3月至2003年6月门诊患者,采用药物流产,均见胚囊排出。

1周后仍有阴道出血者,持续时间8~40d 。

年龄18~43岁,平均26.4岁。

112 方法 仪器采用HP 8500型和东芝SS A -370A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3.0-5.0MH z 。

待患者膀胱充盈后把探头置于下腹部用2D 先观察,发现宫内有异常团块者,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重点监测异常团块内有否血流信号及一侧基底部局部肌层的血流情况。

2 结果本组102例2D 声像图示:子宫正常大或稍增大,宫内见异常团块88例,偏高回声61例,混合回声23例,偏低回声5例,其形态欠规则,可点状,片状或团块状,与宫壁界限清晰,后方回声无明显衰减(见图1),异常团块最大3.5cm ×2.2cm ,最小0.5cm ×0.4cm ,伴有宫内出血时可出现暗区。

C D 2FI 显示:子宫肌层血流正常或稍丰富。

其88例异常团块中,52例偏高回声,18例混合回声,2例略低回声内见星状的彩色血流信号或一侧基底部局部肌层呈丰富血流信号,血流呈滋养层血流样频谱1(见图2)。

血流信号显示率81.68%(71/88)。

102例患者中,2D 提示宫内异常团块伴有异常血流信号71例,行清宫术,刮出物送病理检查,结果系蜕膜、绒毛膜及血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