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药学学习笔记之麻黄篇

合集下载

解表药之麻黄——用药经验分享:发汗平喘宜麻黄,利尿消肿功效强;外感风寒身无汗,痹痛咳喘水肿良

解表药之麻黄——用药经验分享:发汗平喘宜麻黄,利尿消肿功效强;外感风寒身无汗,痹痛咳喘水肿良

解表药之麻黄——用药经验分享:发汗平喘宜麻黄,利尿消肿功效强;外感风寒身无汗,痹痛咳喘水肿良欢迎阅读,收藏并转发,文末有福利,不能错过!麻黄【性用概要】又名龙沙、卑相、卑盐、狗骨。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茎枝,其味辛、微苦,性温。

入肺、膀胱经。

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

因麻黄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故为治疗感冒风寒表实无汗或肺气壅闭之气喘咳嗽的常用要药。

由于麻黄既可宣肺开腠发汗,又能温化膀胱行水利尿,故常用于治疗兼有表证的水肿或水肿腰以上为甚者。

凡体虚多汗、肺虚咳喘者忌用。

用法:水煎服,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宜炙用。

用量:6~9克,大剂最可用至20克。

【临证配用】麻黄-桂枝麻黄善宣卫气散表寒,桂枝善入营分而温通血脉。

两药配伍,既入卫又入营,发汗之力尤胜。

《本草正义》谓:“麻黄与桂枝并行,乃为散寒之用,若不与桂枝同行,即不专主散寒发汗矣。

”二者相配,既发营中之汗,又发卫中之汗。

故凡邪气在表而致腠理郁闭、营阴郁滞之表实无汗、恶寒发热、身痛腰痛者,用之每有佳效。

方如麻黄汤。

麻黄-杏仁麻黄宣肺平喘,杏仁肃降肺气,一宣一降,使肺气恢复其宣降之常,相配有散寒止咳平喘之效,常用于治疗风寒等邪气犯肺之咳嗽、气喘等证。

《本草思辨录》谓:伤寒发汗,以麻黄为主,杏仁为辅;治喘以杏仁为主。

麻黄为辅,故二物并用,其效始捷。

”对痰热蕴肺之喘促,则宜与桑皮、黄芩等清肺之品。

用方如三拗汤、定喘汤等。

麻黄-生石膏麻黄辛温,石膏辛寒,如辛凉大于辛温,则为辛凉发散重剂。

既能解表,兼可清里,《本经疏证》谓:“麻黄得石膏则发散不猛。

故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郁而化热,发热无汗烦躁不安者,方如大青龙汤。

因麻黄又能宣肺平喘,石膏善清泄肺热。

二者配伍,寒热同用,既能宣泄肺热。

发越水气,又无过热过寒之弊。

取《内经》“火郁发之”之义。

常用于治疗热邪壅肺,肺气郁闭之咳嗽、喘促等症,方如麻杏石甘汤。

对于风热犯肺,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职所致的水肿实证,亦有佳效。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麻黄,又称麻黄树,是中医药理中备受推崇的一味草药。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本草药学著作,对麻黄的记载详实,使得麻黄这一中草药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神农本草经》中摘录相关内容,介绍麻黄的起源、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揭示其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麻黄的起源《神农本草经》中关于麻黄的记载如下:"黄麻也,神农之苗裔也。

"这句话揭示了麻黄的起源。

据认为,"黄麻"即指的是麻黄。

关于神农氏,传说是远古时期的医学领袖,他通过实践和总结创造了丰富的医药知识,这些知识被整理成了《神农本草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草药学著作。

麻黄作为神农氏的苗裔,得到了广泛的采集和研究。

二、麻黄的药理作用麻黄具有温阳宣通、解表发汗、止咳平喘等特点。

《神农本草经》中对麻黄的药理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其解表发汗的功能。

《神农本草经》记载:"麻黄者,主恶寒发栗,无汗"。

这意味着麻黄可以用于寒邪引起的恶寒发抖、无汗等症状。

此外,麻黄还有祛风散寒、化湿通络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等疾病。

三、麻黄的临床应用麻黄作为中药,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神农本草经》中对麻黄的临床应用进行了一一列举。

比如,可以与桂枝、附子等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鼻塞、恶寒等症状;还可以与苏子、杏仁等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等症状。

麻黄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解表药、温阳药、散寒药等多个药物类别。

四、麻黄与中医理论的关联《神农本草经》中麻黄的记载不仅介绍了麻黄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还融入了中医理论。

麻黄的发汗作用与中医的辨证论治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外感邪气入侵人体,会使体内的阴阳失衡,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而麻黄的发汗作用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排除邪气,从而恢复阴阳平衡。

这与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相契合,也是麻黄得到广泛应用的理论依据。

五、麻黄的安全性与副作用麻黄作为一味中草药,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是安全的。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麻黄,又称麻黄草,是《神农本草经》中的一种重要药材。

它在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中国药材之王”。

本文将从麻黄的起源、药用价值以及传统应用等方面,探究麻黄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

麻黄生长在中国的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等省份。

自古以来,麻黄就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药理研究和应用中均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首次被记录在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可见其在古代医药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麻黄具有温肺散寒、祛风止痛、解表散寒的功效。

它所含的有效成分为麻黄碱,具有刺激中枢神经、扩张支气管、提高心脏输出量等作用。

在中医药学中,麻黄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肺寒症状。

另外,麻黄也可外用,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骨疼痛等病症。

麻黄是中药方剂中常见的药材之一,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最为著名的方剂之一是“麻黄汤”。

这个方剂由麻黄、桂枝、杏仁等药物组成,主要用于治疗伤寒、温病等疾病。

麻黄汤具有解表散寒、发汗解表的功效,被公认为神效方剂。

同时,麻黄还可以与其他草药进行配伍,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

中医药学认为,麻黄具有温燥之性,可促进阳气上升,驱散风寒,散寒燥湿等等。

它在中医临床中常用于治疗阳气不足、阴寒内盛等疾病。

在现代医学中,麻黄的药理作用已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其抗炎、解痉、镇静、止咳等作用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尽管麻黄有着广泛的药用价值,但是由于其含有麻黄碱,因此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质等疾病的人不宜过量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麻黄也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长期大剂量使用。

总而言之,麻黄作为《神农本草经》中的重要药材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悠久的历史。

它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用于治疗肺寒、风寒等疾病,为人们健康带来了福音。

然而,对于使用麻黄的人来说,应该谨记适量使用,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1.《神农本草经》2.刘庆长.我国本草学原理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1.3.曹志方.中国医学史[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中药材麻黄

中药材麻黄

中药材麻黄麻黄【药用】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及木贼麻黄或其它含麻黄碱的同属植物的草质茎。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

入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风寒及麻疹透发不畅,风疹身痒等症。

麻黄性温辛散,能发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风透疹。

用治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无汗等症,常与桂枝相须为用,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如治麻疹透发不畅,兼有咳嗽气急症状时,可在辛凉透疹药中酌加麻黄,因肺主皮毛,本品既能宣肺,又能发散,可收透疹、平喘的效果。

至于用治风疹身痒,可与薄荷、蝉衣等药配伍应用。

2.用于咳嗽、气喘。

麻黄能宣畅肺气而止咳平喘,故临床往往用治外邪侵袭、肺气不畅所致的喉痒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紧迫、胸闷、气喘等症。

如寒邪咳喘,多配杏仁、甘草同用;外有寒邪,内有痰饮,常配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等同用;至于肺热咳喘,常配石膏、杏仁、甘草等同用。

3.用于风水水肿等症。

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利尿,故适用于水肿而伴有表症者,常与白朮、生姜等同用。

【处方用名】生麻黄、净麻黄(生用,辛散作用较强)、水炙麻黄(炒时加清水,辛散作用缓和)、蜜炙麻黄(用蜂蜜拌炒,辛散作用减弱,且有润肺之功)【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三钱,煎服。

【按语】1.麻黄一药,始载于《本经》。

自从汉代《伤寒论》中收载麻黄汤一方后,后世医家都认为麻黄是一味发汗解表、止咳平喘的要药。

2.本品的作用以发散与宣肺为主,如配桂枝则发汗解表,配杏仁则止咳平喘,配干姜则宣肺散寒,配石膏则宣肺泄热,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配附子则温经发表,在阳和汤中配肉桂则温散寒邪、宣通气血。

3.综上所述,麻黄的临床应用主要是取它宣、散两个方面的功效。

【方剂举例】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头痛,身疼等表实者。

三拗汤(《和局方剂》):麻黄、杏仁、甘草。

用于感冒风寒,咳嗽气喘。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中药---麻黄

中药---麻黄

中药---麻黄【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生品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

蜜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增强了润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胜。

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

蜜麻黄绒作用更为缓和,适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

【应用】1.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

本品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

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如麻黄汤。

2. 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

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

与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汤,可增强平喘功效;若兼内有寒饮,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以温化寒饮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龙汤;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与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3. 用于水肿而兼表证,为宣肺利尿之要药,本品发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肿,常与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4、取麻黄温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应药物可以治风湿痹痛及阴疽、痰核等证。

与熟地、肉桂、白芥子等配伍,如阳和汤。

【用量用法】2—9g。

宜后下。

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捣绒缓和发汗,小儿、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或灸用。

【注意事项】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喘咳由于肾不纳气的虚喘者均应慎用。

注古人说:煎麻黄时应去沫,近代研究证实麻黄的医疗效用部分尚在沫里。

中医经验麻黄除了辛温发汗、解表散寒以外,并有明显的宣肺平喘作用。

凡是风寒外侵、毛窍束闭而致肺气不得宣通的外感喘咳,都可用麻黄治疗。

即使是表证已解,但仍喘咳的,还可以继续用麻黄治疗,这时可改用炙麻黄。

生麻黄发汗解表的效力大,炙麻黄发汗力小而平喘止咳的效果较好。

用麻黄治疗喘咳,最好配上杏仁。

麻黄宣通肺气以平喘止咳,杏仁降气化痰以平喘止咳,麻黄性刚烈,杏仁性柔润,二药合用,可以增强平喘止咳的效果,所以临床上有“麻黄以杏仁为臂助”的说法。

中药知识必学:麻黄

中药知识必学:麻黄

中药知识必学:麻黄麻黄辛温归肺膀,发表镇咳平喘良感冒发热头身痛,痰饮咳嗽风肿瘴自然界有很多的物种都是很奇妙的,尤其是中草药,它们同一植株的很多部位在应用上有着千差万别的变化,有的是全株入药,有的是用根,有的是用叶,有的是用茎,有的是用果实,有的是用种子,有的是用花,也有的是用其中的一两个或几个部位等等。

有些中药是各个部位合并使用的,有些中药是分开使用的,有些中药是既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的,因为同一种中药,不同用药部位,功效不一样,有的甚至截然相反,麻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主产于山西、河北、甘肃、内蒙古、新疆。

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切段。

本品气微香,味涩、微苦。

以干燥,茎粗,淡绿色,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麻黄药性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而麻黄的干燥根和根茎入药则为麻黄根,麻黄与麻黄根同出一源,均可治汗证。

然麻黄主发汗,以发散表邪为用,临床上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麻黄根主止汗,以敛肺固表为用,为止汗之专药,可内服、外用于各种虚汗。

对于此,民间还流传着一段传说:相传麻黄原来的名字叫做无叶草。

因为它茎枝细长,有节如竹,叶片退化,只有少数膜质鳞叶,所以人们将它称作无叶草。

用这种草治病,根和茎的作用不同。

其茎能够发汗,而根却用以止汗,虽同是一物,作用恰好相反,一旦混用,就会造成麻烦。

有个医生在治疗一个出虚汗病人时,混淆了“发汗用茎,止汗用根”的原则。

竟让病人服用了大量的茎枝,结果虚汗未止,反而大汗淋漓,筋惕肉瞤,以致亡阳而毙命,惹出了很大的麻烦。

人们为了记住这一教训,便把无叶草改称为麻烦草,因为麻烦出在茎枝上,而茎色黄绿,故此后来改名麻黄。

▲麻黄根这个传说是让我们注意鉴别麻黄与麻黄根的功效,当然,麻黄的名称由来不是这样的,麻黄茎细长圆柱形而微扁,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若放置日久,则变为黄色。

麻黄记忆口诀

麻黄记忆口诀

麻黄记忆口诀麻黄这味中药啊,在中医里可是有着重要地位。

要记住它的相关知识,还真得有个巧妙的口诀。

我记得有一次去参加一个中医交流活动,碰到一位年轻的中医学生,正为麻黄的知识点犯愁。

我跟他说:“别着急,咱有口诀能帮忙。

”先来说说麻黄的性味归经。

口诀就是“麻黄辛温肺膀胱”,意思是麻黄味辛、性温,归肺和膀胱经。

这就好比麻黄这位“小战士”,专门在肺和膀胱这两个“战场”上发挥作用。

再讲讲它的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喘,利水消肿膀胱畅”。

想象一下,人体就像一个城堡,当外邪入侵时,麻黄就像是勇猛的战士,打开城门,把邪气通过汗液驱赶出去,这就是发汗解表的作用。

而肺就像城堡里的指挥官,要是肺气不宣,人就会喘咳,麻黄能帮助肺气通畅,缓解喘咳,这就是宣肺平喘。

至于利水消肿呢,就像是疏通城堡里的水道,让多余的水液顺利排出,使得膀胱的功能正常运转。

在临床应用上,麻黄的口诀是“风寒表实无汗证,肺气郁闭喘咳鸣,风水水肿小便少,阴疽痰核寒痹疼”。

比如说,遇到风寒感冒,身体被寒邪紧紧束缚,汗出不来,这时候麻黄就派上用场了,它能让人发汗,把寒邪赶跑。

要是有人肺气郁闭,咳嗽气喘得厉害,麻黄也能大展身手,帮助肺气通畅。

还有那种因为水液代谢出问题导致的水肿,小便又少的情况,麻黄能促进水液排出,解决问题。

至于阴疽、痰核、寒痹疼痛这些病症,麻黄的温通之性也能发挥作用。

麻黄这味药啊,使用的时候可得小心。

它发汗的力量比较强,所以那些身体虚弱、自汗盗汗的人可不能随便用。

就像打仗,得摸清敌我情况,不能盲目出兵。

想起当年我刚开始学中医的时候,为了记住麻黄的这些知识,天天嘴里念叨着这些口诀,走到哪儿念到哪儿。

有一次在公交车上还不自觉地念出声来,旁边的人都投来好奇的目光,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

但也正是靠着这样的反复念叨,我把麻黄的知识记得牢牢的。

总之,记住麻黄的记忆口诀,对于掌握麻黄这味中药的相关知识非常有帮助。

希望大家都能轻松记住,为中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伤寒论》经方方剂之麻黄汤

《伤寒论》经方方剂之麻黄汤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方解
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方义2: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夫宣所致。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
2010年8月16日星期一
【来源】始载于本经,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采制】立秋至霜降之间采收,阴干切段,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性味】辛、微苦;温。

【归经】归肺、膀胱经。

【功效主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宣通经脉
⒈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实证
⒉宣肺平喘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喘咳证
⒊利水消肿水肿兼有表证
⒋宣通经脉风湿痹痛;阴疽证
【配伍应用】
1.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功擅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

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证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

常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力量,方如麻黄汤。

类方(葛根汤)。

若风寒在表,致表阳怫郁不伸,证见寒热阵作,身痒,瘾疹等症,可减少其量,小发其汗,方如桂麻各半汤,类方(桂二麻一汤)。

若少阴病,反发热,脉沉不浮者,可伍细辛,附子,以温经助阳而解表。

方如麻黄细辛附子汤。

类方(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2.本品味辛微苦,功擅开宣肺气,外散风寒以平喘。

尤宜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喘咳证。

常与杏仁,甘草相伍。

方如三拗汤。

若兼内有寒饮者,常伍干姜,细辛,以化饮而止喘咳。

方如小青龙汤。

类方(射干麻黄汤)。

若肺热壅盛所致烦燥而喘常伍以石膏,杏仁,甘草。

方如麻杏石甘汤。

类方(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3.本品入肺与膀胱经,上开肺气,下输膀胱,为宣肺利尿之要药。

常用于兼有表证之水肿或黄疸。

可与甘草相伍用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所致的水肿,症见小便不利而兼见表证的风水证。

方如甘草麻黄汤。

若偏寒而脉沉者,可与附子同用,如麻黄附子汤。

若伴见汗出而内有蕴热者,可伍石膏同用,方如越婢汤或越婢加术汤。

也可伍连翘,赤小豆等清热利湿之品,用于阳黄而兼表证无汗者,以上开表气,下利水湿,中清湿热,方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4.本品味辛而性温,兼有散寒通滞之功。

常配桂枝,白术以治疗寒湿在表之痹痛。

方如麻黄加术汤。

伍杏仁,薏仁,甘草治风湿在表之一身尽痛,方如麻杏薏甘汤。

伍附子,芍药,甘草治寒湿历节,证见关节疼痛,无汗,脉沉,方如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

类方(麻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伍黄芪主治关节疼痛,汗出身重而肿者。

方如乌头汤。

类方(防已黄芪汤加麻黄)。

伍熟地,鹿角胶,肉桂,白芥子等,治疗外科阴疽证。

方如阳和汤。

【用量用法】内服:1.5-10G。

发汗解表宜生用,平喘止咳多炙用。

内服煎汤宜先煎去上沫。

以减少其捍烈之性。

【使用注意】本品生用发汗开表之力较强,故用量不宜过大。

对素体虚弱,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伤食及喘咳由于肾不纳气者,均应忌服。

【按语】麻黄味辛而微苦,功擅外开而内肃。

功用虽繁,实不出发汗,平喘,利水三条。

为发汗开表之第一要药,常伍以桂枝,用于风寒闭表之表实证。

其味苦而降,尤适用于表闭而
兼咳喘或水肿之症。

若表闭不甚而兼有内热或汗出之证,常用伍以生石膏以防其辛温助热或开表太过而伤津。

其性温而兼温通之性。

又可伍白术或熟地等药用于风寒湿痹及阴疽等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