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血液循环途径
肝和脾的关系2篇

肝和脾的关系2篇肝和脾在人体内有着密切的关系。
肝脏和脾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它们之间通过血液循环和功能交互密切联系在一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肝和脾的关系,包括它们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相互作用。
第一篇:肝和脾的关系(上)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脏器之一,位于腹腔的右上侧。
它具有多重功能,包括代谢物质、分解毒素、合成蛋白质等。
而脾脏则位于腹腔左上侧,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参与血液造血、储存血细胞、清除老化和损坏的血细胞等功能。
肝脏和脾脏之间通过门静脉连接,门静脉是一个大血管,将带有养分和氧气的血液从肠道运输到肝脏。
在肝脏内,血液经过肝窦,同时进入肝脏的肝小叶,被肝细胞进行代谢和排毒。
最后,血液通过肝静脉返回到心脏,使新鲜的血液可以重新供给给全身。
脾脏在这个血流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脾脏与肝脏之间有一个体循环,称为门-脾循环。
在门-脾循环中,脾脏参与清除血液中的老化和异常细胞,以及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储存和释放。
此外,脾脏还参与免疫调节,对抗感染和外来病原体。
通过这种方式,脾脏和肝脏共同维持着人体的免疫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
综上所述,肝脏和脾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它们通过门静脉和门-脾循环相连,并在血液循环中共同参与了多种代谢和免疫功能。
这种关系对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至关重要。
第二篇:肝和脾的关系(下)肝和脾在人体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健康状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肝脏和脾脏在血液循环中承担了不同的功能。
肝脏是主要的代谢器官之一,它通过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产生能量和各种代谢产物。
同时,肝脏还合成和清除血浆中的蛋白质,包括凝血因子和激素等。
与此同时,脾脏则是血液的储备库和过滤器,参与调节血液的成分和容量。
脾脏通过清除老化和异常血细胞、储存和释放血小板和白细胞等方式,维持着血液的稳态。
其次,肝脏和脾脏在免疫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浅析乳酸在肝脏的代谢途径

浅析乳酸在肝脏的代谢途径高中生物学课程只提到人体肌肉细胞在剧烈运动中可能产生乳酸,至于它如何在肝脏中“华丽转身”,变成我们身体宝贵的葡萄糖则未作出详细说明。
本文针对学生这一的疑问做出详细解析。
一、肌肉中的乳酸工厂当你奋力奔跑、举重或进行任何高强度的运动时,身体内的肌肉细胞就像一个个繁忙的工厂,正加班加点地工作着。
但不同于普通的工厂,它们生产的不是钢铁或汽车,而是能量分子——乳酸。
乳酸,这个听起来有点“酸”的名字,其实是肌肉细胞在无氧条件下分解葡萄糖的产物。
想象一下,当你跑得气喘吁吁,肌肉细胞里的氧气供不应求时,它们就会启动“应急方案”,通过糖酵解过程快速分解葡萄糖,产生乳酸和少量ATP (三磷酸腺苷),为你的运动提供急需的能量。
二、乳酸的血液循环之旅随着乳酸的不断产生,肌肉细胞内的乳酸浓度逐渐升高。
但别担心,身体有它自己的调节机制。
这些乳酸分子会穿过细胞膜,进入血液,随着血液循环开始它们的下一站旅程——肝脏。
想象一下,数百万个乳酸分子像一群勇敢的小探险家,搭乘着血液的快车,穿越身体的各个角落,最终抵达了目的地——肝脏。
三、肝脏的葡萄糖再生站肝脏,这个人体内的超级化工厂,不仅是解毒、储存能量、制造蛋白质的重要场所,还是乳酸华丽变身的神奇舞台。
当乳酸分子搭乘着血液的顺风车抵达肝脏时,一场精彩的化学表演即将拉开帷幕。
在肝脏细胞内,乳酸首先遇到了一位重要的“导演”——乳酸脱氢酶。
在它的精心策划下,乳酸脱去了一个氢离子,摇身一变成为了丙酮酸。
这一步的转化,就像是乳酸卸下了沉重的外衣,准备开始新的旅程。
随后,丙酮酸这位“新演员”进入了线粒体的舞台。
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工厂,也是乳酸变身的关键场所。
在这里,丙酮酸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而精彩的化学反应。
首先,丙酮酸在丙酮酸羧化酶的催化下,与二氧化碳结合,生成了草酰乙酸。
这一步的羧化反应,就像是给丙酮酸穿上了一件新的“外衣”,让它变得更加活跃。
接着,草酰乙酸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催化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最终转化成了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名词解释肝肠循环

名词解释肝肠循环
肝肠循环是指肝脏和肠道之间的血液循环系统。
肝肠循环起源于肠道的门静脉系统,将富含营养物质和消化产物的血液输送到肝脏进行代谢、转化和排泄,然后再将经过处理的血液返回到体循环中。
在肝肠循环中,血液从肠道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其中包含了来自肠道的消化产物、毒素以及各种有机物质,如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
肝脏是一个重要的代谢器官,具有解毒、酶促反应和合成等功能。
在肝脏中,这些物质被分解、合成、转化和排泄,以满足身体的代谢需求。
在肝肠循环中,肝脏还可以对肠道中的微生物进行过滤和清除。
肠道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肝脏通过清除这些微生物,帮助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并防止细菌和其他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肝肠循环对维持身体健康和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有助于消化、吸收和代谢营养物质,还可以排除有害物质和代谢废物。
肝肠循环的紊乱可能导致肝脏疾病、胆固醇代谢异常和肠道菌群失衡等问题。
为了维持肝肠循环的健康,人们可以通过饮食和生活习惯进行调节。
均衡的饮食、适度的运动以及避免过量饮酒和吸烟等不良习惯对肝肠
循环的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
此外,保持肠道菌群的平衡,例如通过摄入益生菌和膳食纤维,也有助于维护肝肠循环的正常功能。
口服药物在体内的循环途径

口服药物在体内的循环途径药物是在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
药物的发明大幅度的缓解我们的病痛难受。
但药物也有副作用,用药时我们要认真研读说明书,听从医嘱。
药物分为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口服药物,那么大家是否知道口服药物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口服药物在人体的循环途径吧!★(一)药物口服后的循环过程口服药物后,经口腔-咽-食管-胃-小肠(以下是血液循环途径)-小肠毛细血管-肠系膜上腔静脉-门静脉-肝门-肝毛细血管-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房室口-右心室-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肺的毛细血管-左右肺静脉-左心房-左房室口-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肾动脉-肾-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其中吸收、分布、排泄过程属于转运,代谢过程属于转化。
口服→口腔→咽→食管→胃→肝脏→胆汁→肠腔→粪便排出口服→口腔→咽→食管→胃→肝脏→肾脏→尿液排出从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三)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许多因素都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如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制剂和给药途径等。
其中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最为重要,给药途径不同,可直接影响到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度。
不同的给药途径,药物吸收的快慢依次为: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血管内直接给药(如静脉注射)因直接进入血液,无吸收过程。
★(四)药物在体内如何作用首先,药物在胃部进行崩解然后一部分药物经肝门静脉,在肝中代谢掉一部分,这里主要是经肝内的P450酶系作用~这就是所谓的首关效应,降低药效的意思~然后以无活性的物质入血循环再肾脏排泄。
故对于某些毒性较大的药物,是很伤肝的~再次,药物到达小肠,经小肠上皮细胞细胞等吸收,药物到达目标区域或者起全身作用的,如果某些药物是前药的话,会经初部代谢发挥作用后,入血循环经肾脏排泄;如果是以原形形式起作用的话,就还是以原形经肾脏排出。
初中生物_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班级 组别 组号 姓名 —〇————————装—————〇——————————订——————————〇——————线—————〇— 课题:第三节 运输血液的泵——心脏(2) 第2课时 血液循环的途径 【明标】 ⒈学习目标: ①结合房室瓣、动脉瓣、静脉瓣的开启方向,正确理解并表述人体血液循环中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
②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③初步了解供给心脏自身的冠脉循环。
⒉情感技能: 建立抽象与形象、静止与动态之间的思维通道,发展认知情感与能力。
⒊学习重点: 认识和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⒋难点预设: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知识储备〗 ⒈心脏结构中各腔的名称分别是? ⒉心脏结构中有哪些瓣膜? ⒊动脉、静脉的概念分别是? ⒋①四肢静脉的瓣膜称作? ②房室瓣、动脉瓣、静脉瓣的作用? ⒌①心脏的4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连通? ②这些血管是如何命名的? 〖预习自测〗 ⒈血液循环可人为地分成哪两条路线? ⒉把这两者连通起来的是什么器官?这两条路线的共同点是都 → →各器官的毛细血管→ → 。
⒊你怎么理解体循环的“体”?你认为通过体循环起到什么作用? ⒋肺循环是发生在哪两部分之间的血液循环?你认为肺循环有什么作用? ⒌判断正误:①动脉里流的血叫动脉血( )②静脉里流的血叫静脉血( ) ⒍动脉血与静脉血的主要不同之处是什么? 【点练】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
请结合课本62-65页文本及图示,自主探究中解决以下问题: ⒈观察P63的血液循环模式图,结合教材插图,①沿图说出体循环和肺循环路线。
⒉①以左心室为起点,表述出血液流经体循环路线。
②通过观察发现,血液在流经 部位时发生了变化?此时血液的成分分别发生的变化是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⒊①动脉血与静脉血如何命名的?二者的成分有何区别?二者分别是在什么部位相互在转化的?这种转化对人体有什么意义?②动脉里流的都是动脉血,静脉里流的都是静脉血吗?请举例说明。
《生理学》血液循环ppt课件

数量
白细胞数量较少,约占血 液总容积的1%左右。
功能
参与机体免疫应答,防御 病原体感染。
血小板形态、数量和功能
形态
不规则形状,无细胞核和细胞器。
数量
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约有10-30万 个血小板。
功能
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维护 血管壁完整性。
05
血液循环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途径和效应器
01
交感神经调节
心腔结构与特点
心脏由四个心腔组成:左心房、左心室、 右心房和右心室。
右心房接收来自上下腔静脉的非氧合血, 右心室将非氧合血泵入肺动脉。
左心房接收来自肺静脉的氧合血,左心 室将氧合血泵入主动脉。
心房与心室之间通过房室瓣相连,保证 血液单向流动。
心肌细胞类型及特性
心肌细胞主要分为工作细胞 和自律细胞两类。
肌性动脉
中动脉,如冠状动脉、脑动脉等,管壁较 厚,富含平滑肌,收缩能力强,可调节器 官和组织的血流量。
小动脉
管径较小,管壁主要由平滑肌构成,对血 流阻力较大,是形成外周阻力的主要部位。
静脉血管类型及功能
01
02
03
体循环静脉
上腔静脉、下腔静脉等, 收集全身血液回流至心脏, 管壁较薄,弹性小。
肺循环静脉
04
营养物质
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为机 体提供能量和合成原料。
红细胞形态、数量和功能
形态
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和细胞器。
数量
成年男性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约有 400-550万个红细胞,女性约为 350-500万个。
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维持机体氧 供和酸碱平衡。
白细胞分类、数量和功能
分类
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 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 胞)和单核细胞。
肝藏血名词解释

肝藏血名词解释
肝藏血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体的肝脏在生理功能上与血液的生成、贮藏和调节密切相关的作用。
肝藏血的具体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1. 血液的生成:肝藏血指的是肝脏在代谢过程中,通过食物消化吸收、气息化生等途径,形成了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中包括血液的基本成分。
肝脏通过化生,将这些物质转化为血液成分,然后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2. 血液的储存:肝脏作为人体内最大的储备器官之一,可以储存约500毫升的血液。
当人体需要更多血液时,肝脏可以释放储存的血液进入循环系统,供应给各个器官和组织。
3. 血液的调节:肝藏血的另一个含义是指肝脏对血液的调节作用。
肝脏能够调节循环系统中的血液量,使血液分布合理,保持血液的稳定状态。
同时,肝脏还能够调节血液的凝固功能,维持血液的正常凝固状态,防止出血和血栓的形成。
肝藏血在中医理论中还与情志关系密切。
中医认为情志的不平衡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影响肝脏功能,导致肝脏不能有效地储存和调节血液。
因此,保持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对于肝藏血功能的良好运行非常重要。
在中医治疗中,肝藏血的平衡状态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如果肝脏功能不正常,容易引发肝血虚、血瘀等病理变化,出现
头晕、眩晕、月经不调、皮肤憔悴等问题。
针对肝藏血功能的调理,中医中常常采用调理情志、调整饮食、运动锻炼等方法,以帮助肝脏维持正常的血液生成和调节功能。
总之,肝藏血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涵盖了肝脏在血液生成、贮藏和调节方面的功能作用。
通过保持肝脏的正常功能,能够维持和调节身体内血液的正常运行,对于保持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肝脏的生理功能

肝脏的生理功能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素有“百脉之母”、“血库之源”、“胆汁之海”等美称。
它不仅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而且还是体内许多内分泌物质和生物化学反应的重要制造和转化中心。
本文将从生理功能的角度出发,介绍肝脏在人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肝脏的解毒功能人体从外界吸入的气体、进食的食物以及药物、酒精等都需要经过肝脏进行解毒、代谢。
其中,毒素在肝脏中的代谢主要包括两种途径:一是直接通过肝脏的解毒酶系统进行氧化、还原、水解、乙酰化等反应,将毒素转化为无害的物质,然后由肾脏和肠道排出体外;二是将代谢后的产物结合胆汁排泄出体外。
肝脏的解毒功能十分重要,因为它可以避免有害物质在体内积累并导致严重后果。
如果肝脏的解毒功能受到损害,就会导致毒素堆积在体内,诱发各种毒性反应。
★肝脏的贮储功能肝脏还有贮储、释放及新陈代谢功能。
它可以储存体内的多种物质,如维生素A、D、E、K、B12、叶酸等,并通过血液循环将其输送到需要的部位。
此外,肝脏还可以储存血糖,保持血糖稳定。
当血糖不足时,肝脏可以通过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供给全身并维持生命活动。
★肝脏的制造功能肝脏具有制造、分泌许多生理活性物质的功能。
例如,它能合成胆汁酸、麻醉剂、黄酮类化合物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此外,肝脏还是人体内合成大量的蛋白质的场所,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
这些蛋白质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免疫防御、凝血功能等至关重要。
★肝脏的代谢功能肝脏的代谢功能涉及到许多营养物质,如糖类、脂肪、蛋白质等。
它可以将吸收进来的营养物质代谢成能量或热量,并调节体内的能量平衡,同时还能降低血脂、转化胆固醇、代谢药物等。
此外,肝脏还具有补血的作用。
它不仅能制造血红蛋白等血细胞成分,还能分解衰老的血细胞并重用其中的铁元素。
这一过程对于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减轻贫血等症状非常重要。
★肝脏的免疫功能肝脏对于维持人体内免疫功能也非常重要。
它可以清除体内的细菌、病毒、细胞垃圾等有害物质,同时还能产生多种抗体和抗病毒蛋白质,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脏的血液循环
肝脏的血液循环十分丰富,它是由门静脉和肝动脉双重供血:流入肝脏的血液1/4来自肝动脉,它主要供给肝脏所需的氧气,另外3/4来自门静脉(由胃、肠、脾、胰等脏器静脉汇集而成),它把来自消化道的各种营养和有害物质输入肝脏,经肝脏加工处理后,进入全身循环。
门静脉反复分支,发出很多的微静脉,伸入肝小叶,血流汇入肝窦;肝动脉分支形成小叶间动脉,其血液也注入肝窦,所以,肝窦是由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汇合而成的。
肝窦毛细血管壁不完整,内皮细胞之间有较大间隙,故通透性较大,血浆中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等均可通过,这对肝细胞功能的发挥十分有利。
肝窦起自肝小叶的周边部,有门静脉和肝动脉的末梢分支流注其中,汇集到肝小叶的中心,返入中央静脉,最后汇合成肝静脉。
肝静脉为肝血流出口,肝血出肝后注入下腔静脉。
胆囊与胆汁
人们常说肝胆相照,产不是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说法主要还是来自肝与胆在人体中不可以分隔的关系,猪虽然只是一种低级动物,但肝胆之间的这种紧密关系是不可改变的.
有些人有一种错觉,认为胆汁是由胆囊制造的,其实不然。
胆囊不过是储存胆汁的“仓库”,“制造商”是肝脏。
胆管系统是肝脏向十二指肠排泄胆汁及其他代谢产物的特殊管道结构系统,分为肝内胆管系统和肝外胆管系统两部分。
肝内胆管系统是起源于肝细胞的毛细胆管、至肝门出肝的左右肝胆管之间的胆管系统,由毛细胆管、细胆管、小叶间胆管和左右肝胆管组成。
肝外胆管是指左右肝胆管开口以下的肝外部分的胆管,包括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
胆汁就是从毛细胆管、细胆管、小叶间胆管流向左右肝胆管,然后流入肝总管、胆总管,再排到十二指肠。
所以,正常情况下,粪便是黄色的。
肝脏发炎时,破坏了肝小叶正常结构,新生的肝细胞排列不整齐,阻塞小胆管,使胆红素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运行,而大量反流入血。
血液中增高的胆红素把眼巩膜和全身皮肤染成黄色,尿色深如浓茶,医学上称为“黄疸”。
胆囊位于肝脏下缘的胆囊隐窝内,呈梨形,可分为前端钝圆的胆囊底、中间的胆囊体和后端狭细的胆囊颈,胆囊颈以直角转向下延续为胆囊管。
胆囊是袋状空腔脏器,大小不固定,随着囊壁的收缩和舒张而
改变,正常大小范围为:长径:60-90mm,横径:20-35mm。
胆囊的生理功能
胆囊通过吸收、分泌和蠕动等功能发挥浓缩、储存和排泄胆汁的作用,具体如下:
1.胆汁的浓缩和储存:胆囊黏膜有很强的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作用,所以能浓缩胆汁,肝脏每日分泌800ml胆汁,大部分经胆囊浓缩后储存在胆囊内。
2.胆汁的排泄:胆汁排出受体液因素和神经系统的调节,进食后,胆囊收缩素含量增加,如胆囊收缩素有收缩胆囊和舒张胆总管下端及oddi括约肌的作用,胆囊收缩后可产生2.94Kpa的内压,促使胆汁排至十二指肠,但胆囊炎或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时,胆汁排出出现障碍,胆汁淤滞,固体成分沉淀,成为息肉或结石的成因之一。
3.胆囊的分泌功能:胆囊能分泌黏液性物质,每日约20ml,保护黏膜,当胆囊管受阻塞后,胆囊内积存的黏液呈透明无色,临床称为“白胆汁”。
4.正常情况下,胆囊和oddi括约肌的活动表现为协调的相互关系:oddi括约肌收缩时胆囊舒张,使胆汁存入胆囊,胆囊收缩时oddi
括约肌舒张,胆汁流入十二指肠。
胆汁的生理功能
胆汁的作用主要是胆盐或胆汁酸的作用。
胆盐或胆汁酸可作为乳化剂乳化脂肪,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于水溶液中这样,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胆汁酸还课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酸的吸收,总之,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