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册《春晓》

合集下载

小学一年级古诗课文《春晓》

小学一年级古诗课文《春晓》

小学一年级古诗课文《春晓》小学一年级古诗两首课文《春晓》《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

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春晓春眠不觉晓⑴,处处闻啼鸟⑵。

夜来风雨声⑶,花落知多少⑷。

词句注释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白话译文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作品鉴赏:整体赏析《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

《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

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

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

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高清】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文必背 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作者简介

【高清】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文必背 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作者简介

春晓【一下】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闻:听见。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

《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到惜春。

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孟浩然(689年-740年),唐代诗人。

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

诗与王维并称“王孟”,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7赠汪伦【一下】汪伦:李白的朋友。

踏歌:唐代一种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

不及:不如。

李白坐上小船刚要离开,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相送之情。

此诗为汪伦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

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

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

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

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赠给汪伦。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8静夜思【一下】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春晓》

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春晓》

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春晓》一年级语文春晓知识点1.了解古诗《春晓》主题《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

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2.《春晓》作者孟浩然了解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

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

曾游历东南各地。

诗与王维并称“王孟”。

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3.《春晓》生字掌握晓xiǎo部首:日结构:左右笔画:10笔画顺序:竖、横折、横、横、横、斜钩、撇、横、撇、竖弯钩组词:分晓眠mián部首:目结构:左右笔画:10笔画顺序:竖、横折、横、横、横、斜钩、撇、横、撇、竖弯钩组词:蚕眠觉jué部首:见结构:上下笔画:9笔画顺序:点、点、撇、点、横撇/横钩、竖、横折、撇、竖弯钩组词:自觉闻wén部首:门结构:半包围笔画:9笔画顺序:点、竖、横折钩、横、竖、竖、横、横、横组词:令闻啼tí部首:口结构:左右笔画:12笔画顺序:竖、横折、横、点、横、点、撇、点、横撇/横钩、竖、横折钩、竖组词:啼鸣声shēng部首:士结构:上下笔画:7笔画顺序:横、竖、横、横、竖、横、撇组词:叫声4.《春晓》反义词掌握来-去多-少落-起5.《春晓》译文及生字注释掌握春眠不觉晓译文: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小学一年级语文《春晓》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春晓》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春晓》是⼀⾸清丽的⼩诗,表现了诗⼈对美好春天的热爱之情和对春花被风吹落、被⾬打落的惋惜之情,实质上它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对美好⽣活的热爱。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语⽂《春晓》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春晓》原⽂ chūn xiǎo 春 晓  〔唐〕 孟浩然 chūn mián bù jué xiǎo 春 眠 不 觉 晓, chù chù wén tí niǎo 处 处 闻 啼 鸟。

yè lái fēng yǔ shēng 夜 来 风 ⾬ 声, huā luò zhī duō shǎo 花 落 知 多 少。

注释: 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译⽂: 春⽇⾥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鸟。

昨天夜⾥风声⾬声⼀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篇⼆】⼩学⼀年级语⽂《春晓》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字。

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背诵课⽂。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字,朗读、背诵课⽂。

课前准备 1、布置学⽣观察周围⾃然景物的变化。

2、本课⽣字卡⽚,朗读课⽂的录⾳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新课 1、背诵《草》。

2、揭⽰课题。

认识“晓”,读准课题。

⼆、简介作者和课⽂ 1、作者:唐代诗⼈孟浩然。

2、以故事形式介绍古诗。

⼤意是诗⼈夜读⼊睡,半夜被风声⾬声惊醒,⼀会⼉⼜睡了。

直到鸟鸣声传来才发现天亮了。

起⾝后,边听鸟鸣边吟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忽然,他想起夜⾥听到的风声、⾬声,⾛到窗前,边张望边吟诗句:“夜来风⾬声,花落知多少。

”由此,留下了⼀⾸好诗《春晓》。

一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 春晓 人教新课标-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一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 春晓 人教新课标-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考点1、(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考点 2 、(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考点 3 、(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真正科学的、完备的、彻底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它是这个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伟大的思想武器。
感谢您的下载观看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高考考点
1、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2、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4、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考点1、(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为什么: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要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首先要回答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考点 4 、(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1)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成世界的本原。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春晓》全文带拼音

《春晓》全文带拼音

《春晓》全文带拼音
chūn xiǎo
春眠不觉晓,chūn mián bù jué xiǎo
处处闻啼鸟。

chù chù wén tí niǎo
夜来风雨声,yè lái fēng yǔ shēng
花落知多少。

huā luò zhī duō shǎo
五言绝句。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表达了春天的清晨景色和自然现象。

五言绝句是一种以五个汉字为一句、四句为一首的格律诗。

这首诗由四句独立成章,每句都有自己的独立意义,但整体上表现了春天的景象和万物的生机盎然。

首句“春眠不觉晓”,表达了春天早晨的宁静和人们因春眠而错过了黎明的美景。

诗人用“春眠”来形容人们在春天早上睡得迷迷糊糊,引出了“不觉晓”的情景。

接下来的“处处闻啼鸟”,形象地描绘了鸟儿在春天的清晨歌唱的情景。

整个第一句表达了春天清晨的宁静与活力。

紧接着的第二句“夜来风雨声”,将诗的时间设置到了前一晚上,通过“风雨声”描述了夜晚的骚动。

最后一句“花落知多少”,表达了春天的变幻无常和生命的无常。

诗人通过“花落”来暗示生命的短暂与脆弱,用“知多少”来表达无数花朵凋零的场景。

整个诗篇中,“花落”也代表着一种对生命的思考。

《春晓》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包含了对生命的感悟。

这首诗以其质朴的表达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之作。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春晓》课件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春晓》课件

春 晓
作者介绍
孟浩然: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
春眠不觉晓: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 处处闻啼鸟: 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春 晓 孟 浩 然 春 眠 不 觉 晓, 处 处 闻 啼 鸟。 夜 来 风 雨 声, 花 落 知 多 少。
我会写
孟 浩 然
春 眠 不 觉 晓, 处 处 闻 啼 鸟。 夜 来 风 雨 声, 花 落 知 多 少。
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
这是一首惜春诗,诗人抓住春晨生活的一刹那,镌刻了自然的神髓,生活的真
趣,抒发了对烂漫醉人春光的喜悦,对生机勃勃春意的酷爱。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悠远深沉,韵味无穷。可以说是五言绝句中的一粒蓝宝石,传之千古,光彩照人。
《过故人庄》
1
《与诸子登岘山 》
《临洞庭 》
《留别王维》
《宿建德江 》
《岁暮归南山 》
孟浩然其他作品
202X
谢谢大家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古诗《春晓》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01
请仔细看看这幅画 画的是什么季节?
春 晓
01Βιβλιοθήκη 孟浩 然02春 眠 不 觉 晓,
03
处 处 闻 啼 鸟。
04
夜 来 风 雨 声,
05
花 落 知 多 少。
06

一年级下册语文《春晓》知识点

一年级下册语文《春晓》知识点

一年级下册语文《春晓》知识点1. 了解《春晓》诗歌背景2. 掌握《春晓》的整篇诗歌3. 熟悉《春晓》的作者王之涣4. 了解《春晓》的诗歌形式和韵律5. 解读《春晓》的诗歌意境6. 探究《春晓》的具体描写和意象7. 辨析《春晓》的诗歌主题和意义8. 比较《春晓》与其他春天诗歌的异同9. 练习《春晓》的朗读和背诵10. 运用《春晓》的诗句,进行创作与表达1. 了解《春晓》诗歌背景:应该了解此诗歌创作背景和出现的历史背景。

比如:王之涣创作此诗歌时正值唐朝盛世时期,表达出对春天充满爱和希望的感受。

2. 掌握《春晓》的整篇诗歌:要求熟练掌握《春晓》整篇诗歌的节奏、韵律和诗句。

可以通过多次朗读和背诵来掌握。

3. 熟悉《春晓》的作者王之涣:了解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便更好地理解此文的意境。

4. 了解《春晓》的诗歌形式和韵律:《春晓》是七绝诗,每句四个字,如果从韵律上分析,全诗共四个韵。

5. 解读《春晓》的诗歌意境:《春晓》通过春天的自然景观,表达出作者对美好的祝愿和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向往太平盛世的理想。

6. 探究《春晓》的具体描写和意象:《春晓》通过具体自然景色的描绘包括泉水、草木、小鸟等,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7. 辨析《春晓》的诗歌主题和意义:主要通过此文来阐述,在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唤起人们的爱和希望,并反映唐代社会的总体情况。

8. 比较《春晓》与其他春天诗歌的异同:在比较与分析其他春天相关的文学作品时,可以从文学表现形式和诗歌主题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异同之处。

9. 练习《春晓》的朗读和背诵:学习《春晓》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语言表达技巧,还需要正确的发音、音量控制等方面的练习。

10. 运用《春晓》的诗句,进行创作与表达:可以用《春晓》的诗句来启发自己的思考,给自己的写作提供灵感。

写一些关于春天、希望、爱情的文章,比如:春天的阳光洒满大地,让人心情愉悦;表达对朋友、家人等的深切关爱等等。

《春晓》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全篇通过对春天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抒情来表达对美好和向往的深刻体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抓住重点字词,借助插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提示,逐句朗读领会,再联想全诗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它们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春晓》教学设计
科 目
语文
年 级

课 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理解字词在古诗中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在学习中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采用听读,借助拼音自读,重点句跟读等不同方法,帮助学生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顺全诗。
3、板书课题《春晓》(齐读)
4、课题中的“晓”是个生字,伸出小手跟着老师按正确的笔顺写写这个字,注意“晓”字的右上角没有点。
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鼓励他们有序观察、完整表达。同时,随文识字,及时指导“晓”字的正确笔顺与书写注意点。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介绍作者。
1、读准字音。
2、随文识字。
此处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步骤,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启发他们将自己置身春日一夜风雨过后的庭院中,面对满地飘零的花瓣,体会大好春光转瞬即逝,从而与诗人心意相通,产生美好春光需倍加珍惜的感悟。
四、领悟内化,诵读出自己的感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节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作者简介。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准古诗。
2、发现了吗,诗中还藏着一个多音字“觉”,在课文中读“jué”。
3、介绍作者:《春晓》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
简介作者,帮助学生积累人文素养。
三、读中入境,理解诗句之意;境中体情,体味诗中之情。
读中入境,理解诗句之意;境中体情,体味诗中之情。
1、听课文朗读,结合图片想想作者描绘的是什么时间的景色?
(4)指名读,点评激励,读出诗句中美好的感觉。
3、学习“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观察文中插图:地上有什么?作者回想到了什么?
(2)试着说说“夜来风雨声”这句话的意思。(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
(3)经过了风吹雨打,花儿怎么样呢?结合图片,试着说说第四行诗句的意思。(经过风吹雨打,不知不觉又有多少花朵被打落了。)
4、落花总是叫人惋惜,大好的春光不能长驻,应加倍珍惜,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板书:一年之计在于春!)
诗歌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导学生透过处处的鸟啼声想象无边春色,走进广阔的大自然,使学生自己去想象、去体味诗中那鸟语花香的烂熳春光,产生与诗人一样“爱春”的情感共鸣。
让学生配合诗意在脑海中想象画面,把对诗句的感悟融会贯通。
五、当堂背诵。
指导学生背诵
齐背、抽生背。
板书设计
春晓
唐代诗人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反思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我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并且,学生发现学习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2、学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仔细读读诗的前两行,想想你能读懂哪些词的意思?没读懂的,同桌一起商量。
(2)汇报交流。
眠:睡眠,睡觉;所以“眠”是目字旁。 晓:天亮。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亮了。可见春光美好,连睡觉都那样舒服,不知不觉就天亮了。
(3)早晨醒来,作者耳畔传来了什么声音?闭上眼睛听录音,体会“处处闻啼鸟”,说说自己的感受。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看图,了解图意。
1、打开课本,仔细观察插图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有顺序地叙述图意。
1、师:从图上看这是什么季节,图画中都有谁?在干什么?
2、引导学生说出这是春天,桃花开了,几只鸟站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雨下了一夜,地上到处是被风雨打落的花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