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与常州关系

合集下载

常州苏轼符号——谈苏轼的死亡观

常州苏轼符号——谈苏轼的死亡观

苏轼《楚颂帖》[1]8751云:“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

逝将归老,殆是前缘。

”南宋费衮《梁溪漫志·毗陵东坡祠堂记》[2]赞之曰:“盖出处穷达三十年间,未尝一日忘吾州者。

”苏轼与常州情缘深厚,曾经14次来到这里,从海南北归之后终老于此。

常州的苏轼遗迹有藤花旧馆、舣舟亭、洗砚池、清凉寺、太平兴国寺遗址、东坡书院、东坡祠、海棠园等,但最重要的当属藤花旧馆,因为这是苏轼的终老之地。

笔者以为,藤花旧馆是常州苏轼符号的载体。

苏轼的终老之地———孙氏馆,或曰藤花旧馆,在常州乃至其他苏轼遗迹遗址中,具有唯一性,是常州苏轼符号的载体,它位于常州市前后北岸历史文化保护区西首。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自海南北归,选择常州养老,租借孙氏馆寓居。

南宋施宿编撰《东坡先生年谱》[3]66-67云:“六月,至常,病甚,乞致仕,表大略云:臣素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了饘粥,所以崎岖万里,奔归常州,以尽余年。

五月间行至真州,瘴毒大作,乘船至润,昏不知人者累日。

今已至常,百病横生,全不能食者二十余日,自料必死,欲望朝廷哀怜,许臣守本官致仕。

一请而获,以七月二十八日公薨于常州城中,葬于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

”五月,瘴毒大作;六月,奔至常州;七月,病逝常州。

病逝之地,乃城中孙氏馆,租赁之住宅。

他生前曾经亲手种植一株紫藤于院子的东北隅,后又名藤花旧馆。

其附近有一个用白石头凿成的洗砚池,清代有人以“紫藤花开墨池涨,古色斑斓各常州苏轼符号———谈苏轼的死亡观刘清泉(三苏文化研究院,四川眉山620010)摘要:苏轼终老之地孙氏馆或曰藤花旧馆,是常州苏轼符号的载体,有助于我们思考死亡附着于人生的诸多奥义。

受儒家影响,苏轼选择重于泰山之死,鄙弃轻于鸿毛之死,以身报国的初心从未改变,具有积极的价值选择;受道家影响,苏轼希望久生缓死,甚至羽化登仙,喜欢谈神说鬼,具有世俗的社会取向;受佛家影响,苏轼认为死与生没有什么区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顺其自然,具有旷达的人生姿态。

《诗人苏轼简介》教学通用模板

《诗人苏轼简介》教学通用模板

人物关系
历代评价
黄庭坚: ①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跋子瞻〈醉翁操〉》) ②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之气贯日月。(《跋东坡墨迹》) ③元祐中锁试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不 辞谢而就卧,鼻酣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 墨之士争衡哉! (《题东坡字后》)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 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袁枚:有才而无情,多趣而少韵:由于天分高,学力浅也。有起而无结,多刚而少柔:验其知遇 早晚景穷也。(《随园诗话》)
身逝常州 宋徽宗即位后, 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 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 (1100年), 朝廷颁行大赦, 苏轼复任朝奉 郎。 北归途中, 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 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 逝世, 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留下遗嘱葬汝 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 次年, 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 安葬。 宋高宗即位后, 追赠苏轼为太师; 宋孝宗时, 追谥“文忠”。
语文 课 堂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字子瞻, 一 字和仲, 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苏仙 、 坡仙 , 汉族, 眉州眉 (今四川省眉 市)人, 祖籍河北栾 城,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历史治水名 人。 嘉祐二年(1057年), 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 翔、 、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年), 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 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并出知 、 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 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 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 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被贬常州所写的诗

苏轼被贬常州所写的诗

苏轼被贬常州所写的诗司马光执政时宋哲宗的年号是“元祐”年号,这一时期的官员被称为“元祐党人”,被打入“另册”,苏轼自然也在册中。

此后苏轼被一贬再贬,直到贬到遥远的海南岛。

下面是苏轼被贬常州所写的诗,欢迎参考阅读!一、鸡黍之约苏东坡与常州宜兴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

那年苏东坡进京赶考,进士及第。

在一次同年们聚会上,与他同桌的是常州府宜兴县的蒋颍叔(之奇)、单锡以及武进县的胡宗夫等。

苏东坡从蒋之奇、单锡、胡宗夫的介绍中,了解到了江南的秀丽风光。

他被江南的秀情风景迷住了。

在酣酒中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

然而,由于年少气盛,苏东坡自认为自己还没有施展抱负,故当时只是一时的兴致所至,并没有非常认真,这可以从苏东坡与蒋之奇的唱和之诗中看出: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好,枕中春梦不多时。

琼林花草闻前语,?画溪山指后期。

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后来,苏东坡又先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仁修、报恩寺长老和宜兴的滕元发(达道)、邵民瞻、蒋公裕等老友。

这些同窗好友都与他成了莫逆之交。

在他以后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他遭到贬斥的流放生活中,这些好友给予了他无私的关心。

友情、亲情的温暖与关怀,是苏东坡钟情于常州宜兴的源头。

二、风光无限好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他于熙宁六月岁末到熙宁七年五月奉命苏东坡在常润赈灾时,曾写过五首怀念杭州太守陈襄的诗。

其中第五首是: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还。

惠泉山下濡湿的泥土,阳羡溪头晶莹的大米,江南地方简朴淳厚的民风,深深地吸引了苏东坡,使他闪起了归老于此的念头。

熙宁七年五月苏东坡好友钱公辅在常州逝世,苏东坡前去吊丧,并作《哀词》,发出了“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多君子”的感慨。

这说明了苏东坡后来选择常州作为他的归隐之地,并非偶然,他对常州这方土地是早有所钟情的。

苏轼诗词中的常州形象

苏轼诗词中的常州形象

第35卷第2期 2017年4月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35 No.2Apr.2017doi:10. 3969/j.issn.1673 -0887.2017. 02.002苏轼诗词中的常州形象魏际兰(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022)摘要:苏轼曾十几次来到常州,并终老于此。

他的诗词反映了常州在他心目中具有不可比拟的 地位,描绘了常州“多君子”、好风光、宜归隐的形象,抒发了他对常州的眷恋之情。

查考他的诗词,可以发现宋代的常州是君子之邦、鱼米之乡和归隐佳境。

关键词:苏轼;诗词;常州;君子之邦;鱼米水乡;归隐佳境中图分类号:I07.23 文献标志码:A苏轼自二十岁中第之后,多处为官,遍访美景,然而只有常州是他的第二故乡,他曾十几次来到常 州,并终老于常州的藤花旧馆(今延陵西路前北岸 79—81号)。

在苏轼心目中常州到底有多重要,常 州到底有何特点?他的诗词有助于解开谜底。

苏轼一生创作了 2 700多首诗,400多首词,4 200多篇文章。

他在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真州一带作词近30首,其中在常州境内作词6 首,分别是《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浣溪 沙》(倾盖相逢胜白头)、《浣溪沙》(炙手无人傍 屋头)、《浣溪沙》(菊暗荷枯一夜霜)、《浣溪沙》(几共查梨到雪霜)、《蝶恋花》(云水萦回溪上 路)[1]6,但与常州相关的诗词数不胜数。

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江南遭受旱 灾,苏轼奉命前往常州、润州等地赈济灾荒。

到常 州时,正赶上除夕夜,东坡担心州府的船只一上岸,当地官员必定会按礼仪隆重迎接,衙门上下连同衙 役,恐怕过不好年。

因不忍心惊扰当地官府和百 姓,他提议:把船停泊在城东运河畔,大家在船上过 年守岁。

此刻岸上传来阵阵爆竹声,天上飞舞着鹅 毛大雪,想着常州百姓民不聊生的荒凉景象,思绪 万千,他写下了《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苏东坡的常州情缘

苏东坡的常州情缘

苏东坡的常州情缘陈弼【摘要】文章主要论述苏东坡与常州的情缘,有一个由少年憧憬到科考结缘,后因实地访览而进一步迷恋常州,直至形成情结、终生不渝的历程.阳羡买田,中年两次"乞居常州"、一度恩准居常及晚年终老常州,是苏东坡常州情缘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文章最后指出,苏东坡对常州情有独钟,由天时、地利、人和诸方面因素促成,而人和是苏东坡深情钟爱并乞居、终老于常州的主要条件和根本原因.【期刊名称】《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8(026)004【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苏东坡;常州情缘;人和【作者】陈弼【作者单位】常州日报社,江苏,常州,21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7苏东坡生于四川眉山,一生宦海浮沉,颠沛流离,奉命流寓多处,惟有中年“乞居常州”和晚年终老常州是他自己的选择。

因此说东坡对常州情有独钟,并不为过。

元丰七年(1084年),东坡49岁,他在常州写下名篇《楚颂帖》,此文开头说:“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

逝(誓)将归老,殆是前缘。

”东坡认为自己与常州有缘。

此缘非别,实系情缘。

东坡与常州因何结缘?其与常州的深厚情缘反映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东坡钟情而乞居、终老于常州?这些问题很值得深入研讨,爰抒浅见,意在抛砖引玉。

一、年少憧憬幸会结缘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而且爱或情一般总有一个由萌芽到成长(发展)、由相识到相知、由浅入深的过程。

东坡与常州的情缘,也有一个由憧憬到结缘,进而逐步加深,直至形成情结、终生不渝的历程。

早在求学时期,少年东坡读书勤奋,博览群籍,通过阅读《春秋》、《史记》、《文选》、唐诗等典籍诗文,对江南常州的历史、人文、风光、物产等就有所了解,怀有好感,甚至心驰神往。

常州是吴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它最早的古名叫延陵。

春秋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季札,因让王位受封于延陵,史称“延陵季子”。

《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礼记》、《史记》等载有季札让国、观乐、冢树挂剑、救陈、守仁等史迹。

苏轼在常州写下的诗词大草石碑

苏轼在常州写下的诗词大草石碑

苏轼在常州写下的诗词大草石碑1. 背景介绍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文学史上的“苏东坡”,他的诗词以豪放自由、清新脱俗而著称。

常州,江苏省下辖地级市,地处长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

苏轼在常州写下的诗词大草石碑,留下了他与这座城市的深厚情感。

2. 历史渊源苏轼在常州创作的诗词大草石碑,又称苏轼大草碑,是一座文化遗产,见证了苏轼与常州的不解之缘。

大草石碑是将苏轼的诗词刻在石碑上,以供后人纪念。

这些诗词充满着苏轼对常州的热爱和美好祝愿,也展现了他作为文学家的才华和影响力。

3. 诗词典故苏轼在常州留下的诗词大草石碑中,最为著名的是《临江仙·满江红·大雅堂前》。

这首词写就了苏轼游览大雅堂时的所见所感,其中自然融合了对常州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这首词也成为了后人纪念苏轼和常州的标志之一。

4. 价值意义苏轼在常州写下的诗词大草石碑,历经千年仍然被人传颂。

这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历史意义,更是因为它代表着苏轼个人的情感和对常州的热爱。

这种诗文与地方结合的文化现象,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它激励着后人继续发扬苏轼的文学精神,也让当代人更加珍视文化传承和保护文物遗产。

5. 个人观点对我来说,苏轼的诗词大草石碑不仅是一座文化遗产,更是一段真挚的情感流露。

它让我感受到了这位文学巨匠的才情与爱意,也让我更加珍视历史文化的珍贵传承。

希望我们能够继续保护和传承这样具有历史渊源和价值意义的文化遗产,让后人能够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影响。

总结回顾苏轼在常州写下的诗词大草石碑,不仅是一座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份文化的传承。

它承载着苏轼对常州的深情厚谊,也承载着他作为文学家的情感与才华。

这座石碑的存在,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苏轼和常州之间的纠葛,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希望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永远流传下去,让后人能够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魅力。

苏轼在常州写下的诗词大草石碑,是一处具有深厚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的遗产。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响应疫情对常州旅游业的冲击研究——以“苏东坡”主题文化旅游为例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响应疫情对常州旅游业的冲击研究——以“苏东坡”主题文化旅游为例

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1,2021 Total No.533第2021年第1期(总第533期)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响应疫情对常州旅游业的冲击研究―以“苏东坡”主题文化旅游为例张磊1,周小儒2,周凹凸3(1.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2.北京化工大学,北京100029;3.英国利兹大学,利兹)[摘要]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让不少行业受到重创,文旅行业首当其冲。

分析了疫情背景下旅游业的窘境,进而提出发展主题文化旅游的现实意义。

以常州“苏东坡”主题旅游为例,进行地方旅游行业以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应对疫情冲击策略研究。

开展苏东坡与常州的渊源调研与挖掘,常州“苏东坡”旅游线路调研、开发以及相关文创产品的研发。

苏东坡也是中国历史上“文人+官人”的正面形象代表,对其主题旅游的创意开发和创新建设,必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等领域成为当今重要的阵地。

[关键词]文化科技;疫情;常州旅游;苏东坡[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一、疫情背景下发展主题文化旅游的现实意义(一)疫情背景下的旅游业2020年新春伊始,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不少行业受到重创,文旅行业首当其冲。

3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将疫情防控常态化,并在此条件下加快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促进国内市场需求的释放,引导各类商场和市场进行有序的复工复市,要求生活服务类行业正常运营。

3月19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下发了《关于我省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恢复部分经营活动的通知》,明确表示各类线下旅行社和线上旅游企业可以恢复江苏省内旅游业务的经营。

3月30日,常州市文广旅局、财政局和地方金融监管局联合下发《关于启动“文旅专项贷”申报工作的通知》,提供复工资金支持,助力文旅企业解决经营困难,快速恢复生产,进一步促进全市文旅产业恢复发展,初定贷款规模20亿元。

大量的景区和众多的泛旅游企业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开门迎客,但却没有等来游客数量“报复式”的增长。

读懂苏轼 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苏东坡

读懂苏轼 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苏东坡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 ——苏轼《晁错论》据责任编辑之一曹腾介绍,《习近平用典》一书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源自儒学经典的名言名句,其中,《论语》11次,《礼记》6次,《孟子》4次,《荀子》3次,《尚书》《二程集》等儒学经典著作也有引用。

笔者从书中发现,135个典故中,有7则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的名言名句。

苏东坡走到哪里,就把文化带到哪里,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两千年法国的报纸评选第二个千年英雄,就把苏东坡评选为一个千年英雄,名副其实。

那么,苏东坡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今天怎么看苏东坡?本期就为读者谈谈苏东坡。

大江浩荡东去,明月岁岁年年。

2013年播出的44集电读 懂 苏 轼告 诉 你 一 个 不 一 样 的苏 东 坡文 / 陈清华6wenyi视连续剧《苏东坡》,表现了苏东坡波澜壮阔、跌宕传奇的一生,将一位当代文化视角中的苏东坡推到观众面前,创下较高收视率。

历史正剧是如何做到不再“寂寞沙洲冷”的呢?该剧总编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冷成金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最大挑战是苏东坡的定位。

苏东坡具有太多身份:诗、词、散文大家、书画家、政治家、美食家等,其哲学著作也很有影响。

到底哪个苏东坡是真实的?苏东坡的精神是什么?综观中国文化史,苏东坡表现出来的是不唯上、不唯权、不唯势、不唯书,只唯民、唯实、唯善、唯美的“文士道精神”。

这是苏东坡的人格精神,也是电视剧最应该表现的。

这些年我们一直提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但对什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仍缺乏感性认识。

苏东坡这一艺术形象的出现,在这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化人”,在政治、文化、人格精神等各个方面都鲜活地体现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同时,苏东坡体现出的思想精神、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关联。

在改革精神方面,苏东坡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民本思想方面,其“为民”的信念贯穿一生;从文学创作来看,其大部分作品都是因为 “为民”的信念、在基层的磨砺和对人生的强烈关注才得以诞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轼与常州关系提要:900年前,一代文坛巨子苏轼仙逝常州。

本文围绕苏轼与常州的“缘”,论述了苏轼与常州的关系。

对苏轼自首次通判杭州途经常州,至晚年海南获赦逝世于常州的重要活动进行了叙述,强调苏轼买田阳羡,归老常州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仕途的厌倦和畏惧,常州的秀美山水,常州人民及好友的真挚情谊等等,突出了苏轼与常州的深厚感情和密切联系,认为常州可谓苏轼的第二故乡。

关键词:苏轼常州缘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一代文豪苏轼逝世于常州,距今已经整整900年了。

历朝历代乃至当今的中国人都时刻怀念着这位文坛巨子,罕见的全才、奇才。

他兼擅诗词文、书法、绘画的非凡才华,至今为人们所称羡;他颠沛流离的宦海生涯、浪迹天涯的人生经历,至今为人们所慨叹;他开朗豁达的胸襟、刚正不阿的气节,至今为人们所景慕;乃至他的传闻、轶事、佳话也是妇孺皆知。

清人周启隽说得好:“先生蜀人也,生于蜀而不拘乎蜀,先生盖天下士矣。

”[i]苏轼的故乡虽在四川眉山,然而苏轼也是常州人的骄傲。

900年前,苏轼在常州与世长辞。

从此,他的一腔浩然正气在江南大地上回荡。

常州作为苏轼魂系江南的终老之所,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常州的各个角落,这正是“莹域所藏,寝庙所寄,虽非其乡而谓之乡人可也”[ii]。

常州为我国江南的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很早就有历史记载。

自汉朝起,先后曾有毗陵、毗陵郡、晋陵之称。

隋开皇九年(589)于常熟县置州,因县得名为常州,后移治于晋陵,废郡称常州,沿用至今。

辖境相当今江苏常州市、无锡市及武进、江阴、宜兴等县地。

苏轼与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买田宜兴、仙逝常州,常州可谓是苏轼的第二故乡。

“吾归何处”苏轼自幼才华横溢,至嘉祐二年(1057)一举进士及第,名震京师。

从此宦海沉浮,屡遭不幸。

在坎坷的仕途上走遍了天南海北的苏轼飘泊无归,已是“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iii],这使其不得不对自己归根何处及早进行周全考虑。

苏轼在各地为官时均以体恤人民疾苦为己任,再加上他负有魅力的才华,乐观豁达的胸襟,热爱生活的本性使他无论官居何处,都深受各地人民的爱戴和崇敬。

对将来卜居何处,他有太多选择,这与他随遇而安的个性是分不开的。

叶落归根乃人之常情,在初入仕途不久,他在《华阴寄子由》诗中就说:“三年无日不思归,梦里还家旋觉非”[iv],可见苏轼对故乡的一片拳拳赤子之情。

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政见不和,出任地方官,通判杭州,与杭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于是有卜居杭州之意,有诗云:“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

故山归无家,欲卜西湖邻。

”[v]苏轼也曾任徐州太守,他在《灵壁张氏园亭记》中说:“余为彭城二年(徐州又称彭城),乐其土风。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vi]苏轼在“乌台诗案”中,也有“是处青山可埋骨”的感叹[vii]。

后苏轼贬谪黄州,元丰七年(1084)移汝州团练副使,他于四月离黄州时作《满庭芳》云:“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viii]这首诗把苏轼历尽颠沛离难,渴望一个宁静港湾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以后的飘泊生涯中,苏轼还曾有卜居金陵、蒜山、汝州、庐山、惠州等地的打算,在其诗文中屡屡可见,但均未如愿。

而买田宜兴、卜居常州也是他多年的愿望,并最终了却心愿,这也许是中国传统宿命论中最流行的一种说法——“缘份”吧。

“殆是前缘”据《苏轼年谱》及其他史料记载,苏轼一生中出入常州多达十一次。

其中路过常州,仅作短暂停留有六次,在常州停留较长,并有各种活动,留下不少诗文、佳话、遗迹的有五次。

从熙宁四年(1071)仕途不畅到归老常州,消逝人寰,苏轼对常州青睐倍致。

元丰七年(1084)十月十二日,苏轼撰《楚颂帖》:“吾来阳羡(即宜兴),船入荆溪[ix],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

逝将归老,殆是前缘……”[x]。

在《又送叶淳老》中也说:“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

”[xi]可见一个“缘”字把苏轼与常州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早在嘉祐二年(1057),苏轼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在琼林宴上与同科进士常州宜兴县的蒋之奇、单锡,武进县的胡完夫倾心畅谈,遂结成莫逆之交,并相约卜居阳羡。

这可以说是苏轼与常州之缘的源头。

继初次相约居常到苏轼首次过常相隔整整十四年。

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在朝廷政见不合,自京师通判杭州。

在赴任途中,苏轼第一次路过常州,但却没有时间,似乎也没有心情到早已心有所属的常州游历一番,而是后来在杭州任上常来往于常州、宜兴等地,赈灾、救饥、访友、游览,常州等地遍布了他的足迹,更有大量佳作传世。

特别是在熙宁六年(1073),苏轼畅游常州阳羡,尽情领略清山秀水,与好友饮酒作诗,不亦乐乎。

后于熙宁七年(1074),苏轼在距宜兴县城五十里的黄土村买了一份田产,卜居阳羡之约初步履行,心情舒畅,遂寄友人诗曰[xii]: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迂。

对此,周必大《省斋文稿》卷19《书东坡宜兴事》云:“公熙宁中倅杭,沿檄常、润间,赋诗云:‘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又有‘买田欲老’,‘地偏’、‘俗俭’之语,卜居盖权舆于此。

”苏轼买田居常,也惹得章惇相约:“君方阳羡卜新居,我亦吴门葺旧庐……他日扁舟约来往,共将诗酒狎樵渔。

”[xiii]然而苏轼并未能如愿所偿,因政治风云,官场动荡,展转颠沛又近十年。

在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五年之后,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获赦量移汝州,途中不惜路途遥远绕道来到常州宜兴,再次买田置房,为移居常州作充分准备,可见苏轼在历经磨难之后归常的迫切心情。

后苏轼于赴汝途中两次上表乞常州居住,词意肯切:“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许于常州居住。

”[xiv]金人赵秉文《题东坡乞常州奏草》云:“唐卢坦有言,凡居官廉,虽大臣无厚蓄,其能积材者必剥下以致之,……东坡奏稿以薄田粗给饘粥,乞常州安置,其后竟卒于常州,岂以田故邪?天留此二帖以警世贪饕之徒耳。

然则无德而千驷者,亦可悲也夫!”[xv]“以薄田粗给饘粥”,真是一代清官,两袖清风。

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南都(今河南商丘)接到了朝廷批准他常州居住的诏命。

五月,苏轼作《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xvi],充分表达了他得以放归阳羡,归隐田园的喜悦之情: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

道人劝饮鸡苏小,童子能煎莺粟汤。

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

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

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但好景不长,元丰八年(1085)六月,在过了一段时间虽短但极其舒适的田园生活之后,苏轼受诰命复朝奉郎,知登州军州事,在常州“为田舍翁”的梦想又一次破灭。

此后苏轼又在官场几经沉浮,晚年竟然垂老投荒,远贬惠州、海南数年。

苏轼将全家安顿在宜兴,只有朝云和三子苏过同赴贬所。

常州仍然是苏轼赖以存活全家的故地。

直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幸获大赦后,经过数年凄苦的海南贬谪,踏上归途,下决心定居常州。

对此,费衮在《梁溪漫志》卷4中载苏轼语友人曰:“然某缘在东南,终当会合”。

正象苏轼本人所说的“某缘在东南”,自从三十年前首次经过常州之后,九死一生,此时常州是其归老的最佳选择。

周启隽说的好:“盖尝论之东坡赤壁,非不乐也而非其志;珠崖儋耳,非不安也而非其宜;金马石渠,非不欲也而非其处;惟阳羡之居,先生欲之志所存也,而安而乐焉。

”[xvii]“眷此邦之多君子”自海南获赦北归之后,苏轼最终消逝人寰于常州顾唐桥北孙氏馆。

“吴越之民,相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满城(常州)上下,咨叹之涕”[xviii]。

一代人杰与世长辞。

凡事必有因果,苏轼选择常州为归老之所,不是无故而为,而是有诸多的缘由在里面。

1、苏轼自少就“奋历有当世志”[xix],想成就一番事业。

但名扬京师后,却因政见不合而屡受排挤,英雄无用武之地,满腹经纶也是徒劳。

在种种无奈的情况下,苏轼疲惫不堪,他不愿继续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摸爬滚打、勾心斗角。

在北归途中,苏轼曾作《雨夜宿净行院》诗:“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

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xx]可见,苏轼对“名利场”——官场,已深感厌倦和畏惧。

他毅然决定回归常州,与此有很大关系。

2、大凡古代的风流才子均乐山水之美,佳山胜水令其流连忘返,吟咏不已,甚至产生永居于此之念,苏轼也不例外。

最初蒋之奇与苏轼的鸡黍之约即因蒋大赞其家乡山水之美而订。

对此,明人吴宽有言:“盖嘉祐初,公登进士第,与同年蒋之奇联宴席。

蒋,阳羡人也,谈及其乡山水之胜,遂有终老此地之约。

”[xxi]后于熙宁六年(1073),在好友的陪同下,苏轼畅游阳羡,秀美的山水,淳朴的民风,使苏轼为之感动。

元丰七年(1084),苏轼力请居常终如愿以偿后,直言“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xxii]。

“溪山好”显然是苏轼居常的重要原因,看来苏轼是要在山明水秀的阳羡聊度余生了。

对此,清人周煇也说:“东坡初入荆溪,有乐死之语,盖喜其风土也。

”[xxiii]3、“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

”[xxiv]这是苏轼在常州为好友钱君倚作《哀词》时发出的感慨。

苏轼一生好交游,由于其为人幽默风趣、豪爽正直,所以至友众多,常州人士就不下十多个。

如钱安道、钱君倚、胡宗愈、蒋之奇、单锡、单锷、孟震、胡仁修等,在现存的苏轼诗词文中频频露面。

前已述及,早在嘉祐二年(1057),苏轼就在琼林宴上与同科进士常州宜兴县的蒋之奇、单锡,武进县的胡完夫等相约卜居阳羡。

后来,蒋之奇等人果不食言,为苏轼在宜兴买田助了一臂之力。

此后,苏轼又结识了报恩寺长老、滕元发、邵民瞻、蒋公裕等友人,均有诗文记载。

4、苏轼决计卜居常州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他与常州人民的深厚感情。

政治上的波折大大缩短了苏轼与人民之间的距离,使苏轼成为处处体恤人民饥寒的父母官。

在熙宁六年(1073)苏轼通判杭州期间,常州地区岁旱民饥,苏轼奉命前往常州赈饥。

除夕之夜,苏轼为了不惊扰地方,竟泊舟常州城外,过了一个寒冷、孤寂的大年夜,并作《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来表达内心感受,其中一首云[xxv]: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轻。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这样的父母官,哪个老百姓不崇敬,不爱戴呢?而其诗情之至深,清人查慎行在《初白庵诗评》卷一中说到:“每当孤舟旅泊,时披读一过,觉陇水巴猿,未是断肠声也。

”元丰六年(1083),苏轼上《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状》,谓“苏、湖、常三州,皆大水害稼”,并“旧闻常州宜兴县进士单锷,有水学,故召问之,出所著《吴中水利书》一卷,且口陈其曲折,则臣言止得十二三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