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田阳羡吾将老”——苏轼与常州

合集下载

苏东坡的常州情缘

苏东坡的常州情缘

作者: 陈弼
作者机构: 常州日报社,江苏常州213003
出版物刊名: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8页
主题词: 苏东坡;常州情缘;人和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苏东坡与常州的情缘,有一个由少年憧憬到科考结缘,后因实地访览而进一步迷恋常州,直至形成情结、终生不渝的历程。

阳羡买田,中年两次“乞居常州”、一度恩准居常及晚年终老常州,是苏东坡常州情缘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文章最后指出,苏东坡对常州情有独钟,由天时、地利、人和诸方面因素促成,而人和是苏东坡深情钟爱并乞居、终老于常州的主要条件和根本原因。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意思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意思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意思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环境、山水景色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传递出对纯朴、宁静生活方式的向往。

"买田"意味着置业买地,可能指的是购买一片位于田园乡村的土地。

"阳羡"则表示对阳光明媚、宜人的环境的向往。

"吾将老从初"表示一种持久的承诺和决心,意味着愿意一直陪伴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余生。

"只为溪山好"则是表达对山水景色的喜爱和追求。

"只为"意味着将一切努力都放在追求溪山之美上,不追求世俗的名利和物质财富。

这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作者不追求繁华喧嚣的城市生活,而是希望拥有一块自然环境优美的土地,享受宁静、纯朴的生活。

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这片土地上,与山水共存,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样的生活态度反映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它也是一种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和物质追逐的反思,希望能够找到内心的安宁和真正的幸福。

这句话通过表达对自然环境、山水景色的热爱和向往,传递出对纯朴、宁静生活方式的追求和珍视。

它呼唤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苏轼与常州

苏轼与常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鸡黍之约

苏东坡与常州宜兴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 年)。那年苏东坡进京赶考,进士及第。在一次同年们聚会上,与他 同桌的是常州府宜兴县的蒋颍叔(之奇)、单锡以及武进县的胡宗夫 等。苏东坡从蒋之奇、单锡、胡宗夫的介绍中,了解到了江南的秀丽 风光。他被江南的秀情风景迷住了。在酣酒中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 “鸡黍之约”。然而,由于年少气盛,苏东坡自认为自己还没有施展 抱负,故当时只是一时的兴致所至,并没有非常认真,这可以从苏东 坡与蒋之奇的唱和之诗中看出: 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好,枕中春梦不多时。 琼林花草闻前语,画溪山指 后期。 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后来,苏东坡又先后结 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仁修、报恩寺长老和宜 兴的滕元发(达道)、邵民瞻、蒋公裕等老友。 这些同窗好友都与 他成了莫逆之交。在他以后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他遭到贬斥的流 放生活中,这些好友给予了他无私的关心。 友情、亲情的温暖与关 怀,是苏东坡钟情于常州宜兴的源头。
苏轼与常州

苏东坡,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一代文坛盟主。他于文学、 艺术、医学、经学,以及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创作 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就是这样一位文化巨人,他的一 生与我们江苏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他本是四 川眉山人,他却选择了常州作为他的终老之地。常州成了 苏东坡的第二故乡。 有人认为苏东坡获赦北归以后,选 择常州宜兴(宜兴旧属常州)作为他的卜居地,纯属一种 偶然性的无奈之举。其实,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从他的诗、 词、文、札记、奏章等来看,此举决非偶然。它是苏东坡 衡量再三后的选择。 为什么苏东坡与常州宜兴会有这么 深厚的感情呢?他为什么会选择常州宜兴作为他的卜居之 地呢?

苏轼被贬常州所写的诗

苏轼被贬常州所写的诗

苏轼被贬常州所写的诗司马光执政时宋哲宗的年号是“元祐”年号,这一时期的官员被称为“元祐党人”,被打入“另册”,苏轼自然也在册中。

此后苏轼被一贬再贬,直到贬到遥远的海南岛。

下面是苏轼被贬常州所写的诗,欢迎参考阅读!一、鸡黍之约苏东坡与常州宜兴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

那年苏东坡进京赶考,进士及第。

在一次同年们聚会上,与他同桌的是常州府宜兴县的蒋颍叔(之奇)、单锡以及武进县的胡宗夫等。

苏东坡从蒋之奇、单锡、胡宗夫的介绍中,了解到了江南的秀丽风光。

他被江南的秀情风景迷住了。

在酣酒中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

然而,由于年少气盛,苏东坡自认为自己还没有施展抱负,故当时只是一时的兴致所至,并没有非常认真,这可以从苏东坡与蒋之奇的唱和之诗中看出: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好,枕中春梦不多时。

琼林花草闻前语,?画溪山指后期。

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后来,苏东坡又先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仁修、报恩寺长老和宜兴的滕元发(达道)、邵民瞻、蒋公裕等老友。

这些同窗好友都与他成了莫逆之交。

在他以后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他遭到贬斥的流放生活中,这些好友给予了他无私的关心。

友情、亲情的温暖与关怀,是苏东坡钟情于常州宜兴的源头。

二、风光无限好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他于熙宁六月岁末到熙宁七年五月奉命苏东坡在常润赈灾时,曾写过五首怀念杭州太守陈襄的诗。

其中第五首是: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还。

惠泉山下濡湿的泥土,阳羡溪头晶莹的大米,江南地方简朴淳厚的民风,深深地吸引了苏东坡,使他闪起了归老于此的念头。

熙宁七年五月苏东坡好友钱公辅在常州逝世,苏东坡前去吊丧,并作《哀词》,发出了“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多君子”的感慨。

这说明了苏东坡后来选择常州作为他的归隐之地,并非偶然,他对常州这方土地是早有所钟情的。

苏东坡宜兴诗词

苏东坡宜兴诗词

苏东坡宜兴诗词苏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曾多次游历宜兴,并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品:1. 《菩萨蛮·阳羡作》: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

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

有书仍懒著,水调歌归去。

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

2. 《浣溪沙·阳羡爱上元》: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

化工余力染夭红。

归去山公应倒载,阑街拍手笑儿童。

甚时名作锦薰笼。

3. 《和蒋夔寄茶》: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

扁舟渡江适吴越,三年饮食穷芳鲜。

金齑玉脍饭炊雪,海螯江柱初脱泉。

临风饱食甘寝罢,一瓯花乳浮轻圆。

自从舍舟入东武,沃野便到桑麻川。

剪毛胡羊大如马,谁记鹿角腥盘筵。

厨中蒸粟埋饭瓮,大杓更取酸生涎。

柘罗铜碾弃不用,脂麻白土须盆研。

故人犹作旧眼看,谓我好尚如当年。

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争谁先。

清诗两幅寄千里,紫金百饼费万钱。

吟哦烹啜俱豪举,尤忆石上烹新泉。

老来事事皆抛尽,只有好诗不厌烦。

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令有香不见烟。

更把馀香唱和诗,春风吹送我江船。

4. 《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云》:柳絮飞时笋箨斑,风流二妙见应难。

破琴虽未筑,遗墨尚依然。

想象南湖水,吾庐在其间。

相携一笑处,醉后各分还。

宁使空名传蜀地,不将雅趣博吴天。

高风自可追千载入,何必论功到二疏前。

5. 《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其一:从来直道不辜身,得向西湖两过春。

沂上已成曾点服,泮宫初采鲁侯芹。

休惊岁岁年年貌,且对朝朝暮暮人。

细雨晴时一百六,画船撑入柳阴滨。

其二:草长江南莺乱飞,年来事事与心违。

花开后院还空落,燕入华堂怪未归。

世上功名何日是,樽前点检几人非。

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

其三:占位钕鹈泉上石丛丛,淡淡烟笼淡淡风。

占位那得君王卷绡幕,惟见蛾眉浅黛红。

其四:占位五年两郡亦堪嗟,偷得磻溪一片沙。

占位老来却被功名误,青镜红巾白发新。

其五:占位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

“买田阳羡吾将老”——苏轼与常州

“买田阳羡吾将老”——苏轼与常州

“买田阳羡吾将老”——苏轼与常州“买田阳羡吾将老”——苏轼与常州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一代文豪苏轼逝世于常州,距今已经整整900年了。

历朝历代乃至当今的中国人都时刻怀念着这位文坛巨子,罕见的全才、奇才。

他兼擅诗词文、书法、绘画的非凡才华,至今为人们所称羡;他颠沛流离的宦海生涯、浪迹天涯的人生经历,至今为人们所慨叹;他开朗豁达的胸襟、刚正不阿的气节,至今为人们所景慕;乃至他的传闻、轶事、佳话也是妇孺皆知。

清人周启隽说得好:“先生蜀人也,生于蜀而不拘乎蜀,先生盖天下士矣。

”[i]苏轼的故乡虽在四川眉山,然而苏轼也是常州人的骄傲。

900年前,苏轼在常州与世长辞。

从此,他的一腔浩然正气在江南大地上回荡。

常州作为苏轼魂系江南的终老之所,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常州的各个角落,这正是“莹域所藏,寝庙所寄,虽非其乡而谓之乡人可也”。

常州为我国江南的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很早就有历史记载。

自汉朝起,先后曾有毗陵、毗陵郡、晋陵之称。

隋开皇九年(589)于常熟县置州,因县得名为常州,后移治于晋陵,废郡称常州,沿用至今。

辖境相当今江苏常州市、无锡市及武进、江阴、宜兴等县地。

苏轼与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买田宜兴、仙逝常州,常州可谓是苏轼的第二故乡。

“吾归何处”苏轼自幼才华横溢,至嘉祐二年(1057)一举进士及第,名震京师。

从此宦海沉浮,屡遭不幸。

在坎坷的仕途上走遍了天南海北的苏轼飘泊无归,已是“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这使其不得不对自己归根何处及早进行周全考虑。

苏轼在各地为官时均以体恤人民疾苦为己任,再加上他负有魅力的才华,乐观豁达的胸襟,热爱生活的'本性使他无论官居何处,都深受各地人民的爱戴和崇敬。

对将来卜居何处,他有太多选择,这与他随遇而安的个性是分不开的。

叶落归根乃人之常情,在初入仕途不久,他在《华阴寄子由》诗中就说:“三年无日不思归,梦里还家旋觉非”[iv],可见苏轼对故乡的一片拳拳赤子之情。

苏轼诗词中的常州形象

苏轼诗词中的常州形象

第35卷第2期 2017年4月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35 No.2Apr.2017doi:10. 3969/j.issn.1673 -0887.2017. 02.002苏轼诗词中的常州形象魏际兰(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022)摘要:苏轼曾十几次来到常州,并终老于此。

他的诗词反映了常州在他心目中具有不可比拟的 地位,描绘了常州“多君子”、好风光、宜归隐的形象,抒发了他对常州的眷恋之情。

查考他的诗词,可以发现宋代的常州是君子之邦、鱼米之乡和归隐佳境。

关键词:苏轼;诗词;常州;君子之邦;鱼米水乡;归隐佳境中图分类号:I07.23 文献标志码:A苏轼自二十岁中第之后,多处为官,遍访美景,然而只有常州是他的第二故乡,他曾十几次来到常 州,并终老于常州的藤花旧馆(今延陵西路前北岸 79—81号)。

在苏轼心目中常州到底有多重要,常 州到底有何特点?他的诗词有助于解开谜底。

苏轼一生创作了 2 700多首诗,400多首词,4 200多篇文章。

他在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真州一带作词近30首,其中在常州境内作词6 首,分别是《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浣溪 沙》(倾盖相逢胜白头)、《浣溪沙》(炙手无人傍 屋头)、《浣溪沙》(菊暗荷枯一夜霜)、《浣溪沙》(几共查梨到雪霜)、《蝶恋花》(云水萦回溪上 路)[1]6,但与常州相关的诗词数不胜数。

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江南遭受旱 灾,苏轼奉命前往常州、润州等地赈济灾荒。

到常 州时,正赶上除夕夜,东坡担心州府的船只一上岸,当地官员必定会按礼仪隆重迎接,衙门上下连同衙 役,恐怕过不好年。

因不忍心惊扰当地官府和百 姓,他提议:把船停泊在城东运河畔,大家在船上过 年守岁。

此刻岸上传来阵阵爆竹声,天上飞舞着鹅 毛大雪,想着常州百姓民不聊生的荒凉景象,思绪 万千,他写下了《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苏轼·买田阳羡吾将老

苏轼·买田阳羡吾将老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蝶恋花·春景
•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东山再起: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苏轼上书朝 廷,请求先到常州居住。这段时间,既无饥寒之忧,又可 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 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 之地。
苏轼生平
• 流落儋州:哲宗执政,新党再兴。苏轼被贬至惠州,又贬 至儋州,年58。苏轼乐安天命,在海南兴办学校,颇有名 望。
第一节 苏轼《菩萨蛮》
一、苏轼生平
韩柳、•三苏苏轼、(欧103阳7-修11、01),北宋文学 王安家东石、坡、书居曾画士家巩。、一美生食仕家途。坎字坷子,瞻学,识号
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
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
•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 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
• 《枯木怪石图》
• 充满了孤傲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说明:当风烛残年的苏轼从海南岛儋州贬所北归途 经润州(镇江)时,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北宋名画 家,苏轼好友)所画东坡像,回顾一生,心潮难平,感 慨万千,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
• 苏轼《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全词基调轻松自 在,怡然自得。词人心中这种远离残酷政治斗争、 回归自然田园的喜悦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之中,读 之令人动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要:900年前,一代文坛巨子苏轼仙逝常州。

本文围绕苏轼与常州的“缘”,论述了苏轼与常州的关系。

对苏轼自首次通判杭州途经常州,至晚年海南获赦逝世于常州的重要活动进行了叙述,强调苏轼买田阳羡,归老常州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仕途的厌倦和畏惧,常州的秀美山水,常州人民及好友的真挚情谊等等,突出了苏轼与常州的深厚感情和密切联系,认为常州可谓苏轼的第二故乡。

关键词:苏轼常州缘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一代文豪苏轼逝世于常州,距今已经整整900年了。

历朝历代乃至当今的中国人都时刻怀念着这位文坛巨子,罕见的全才、奇才。

他兼擅诗词文、书法、绘画的非凡才华,至今为人们所称羡;他颠沛流离的宦海生涯、浪迹天涯的人生经历,至今为人们所慨叹;他开朗豁达的胸襟、刚正不阿的气节,至今为人们所景慕;乃至他的传闻、轶事、佳话也是妇孺皆知。

清人周启隽说得好:“先生蜀人也,生于蜀而不拘乎蜀,先生盖天下士矣。

”[i]苏轼的故乡虽在四川眉山,然而苏轼也是常州人的骄傲。

900年前,苏轼在常州与世长辞。

从此,他的一腔浩然正气在江南大地上回荡。

常州作为苏轼魂系江南的终老之所,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常州的各个角落,这正是“莹域所藏,寝庙所寄,虽非其乡而谓之乡人可也”[ii]。

常州为我国江南的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很早就有历史记载。

自汉朝起,先后曾有毗陵、毗陵郡、晋陵之称。

隋开皇九年(589)于常熟县置州,因县得名为常州,后移治于晋陵,废郡称常州,沿用至今。

辖境相当今江苏常州市、无锡市及武进、江阴、宜兴等县地。

苏轼与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买田宜兴、仙逝常州,常州可谓是苏轼的第二故乡。

“吾归何处”
苏轼自幼才华横溢,至嘉祐二年(1057)一举进士及第,名震京师。

从此宦海沉浮,屡遭不幸。

在坎坷的仕途上走遍了天南海北的苏轼飘泊无归,已是“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iii],这使其不得不对自己归根何处及早进行周全考虑。

苏轼在各地为官时均以体恤人民疾苦为己任,再加上他负有魅力的才华,乐观豁达的胸襟,热爱生活的本性使他无论官居何处,都深受各地人民的爱戴和崇敬。

对将来卜居何处,他有太多选择,这与他随遇而安的个性是分不开的。

叶落归根乃人之常情,在初入仕途不久,他在《华阴寄子由》诗中就说:“三年无日不思归,梦里还家旋觉非”[iv],可见苏轼对故乡的一片拳拳赤子之情。

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政见不和,出任地方官,通判杭州,与杭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于是有卜居杭州之意,有诗云:“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

故山归无家,欲卜西湖邻。

”[v]苏轼也曾任徐州太守,他在《灵壁张氏园亭记》中说:“余为彭城二年(徐州又称彭城),乐其土风。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vi]苏轼在“乌台诗案”中,也有“是处青山可埋骨”的感叹[vii]。

后苏轼贬谪黄州,元丰七年(1084)移汝州团练副使,他于四月离黄州时作《满庭芳》云:“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viii]这首诗把苏轼历尽颠沛离难,渴望一个宁静港湾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以后的飘泊生涯
中,苏轼还曾有卜居金陵、蒜山、汝州、庐山、惠州等地的打算,在其诗文中屡屡可见,但均未如愿。

而买田宜兴、卜居常州也是他多年的愿望,并最终了却心愿,这也许是中国传统宿命论中最流行的一种说法——“缘份”吧。

“殆是前缘”
据《苏轼年谱》及其他史料记载,苏轼一生中出入常州多达十一次。

其中路过常州,仅作短暂停留有六次,在常州停留较长,并有各种活动,留下不少诗文、佳话、遗迹的有五次。

从熙宁四年(1071)仕途不畅到归老常州,消逝人寰,苏轼对常州青睐倍致。

元丰七年(1084)十月十二日,苏轼撰《楚颂帖》:“吾来阳羡(即宜兴),船入荆溪[ix],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

逝将归老,殆是前缘……”[x]。

在《又送叶淳老》中也说:“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

”[xi]可见一个“缘”字把苏轼与常州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早在嘉祐二年(1057),苏轼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在琼林宴上与同科进士常州宜兴县的蒋之奇、单锡,武进县的胡完夫倾心畅谈,遂结成莫逆之交,并相约卜居阳羡。

这可以说是苏轼与常州之缘的源头。

继初次相约居常到苏轼首次过常相隔整整十四年。

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在朝廷政见不合,自京师通判杭州。

在赴任途中,苏轼第一次路过常州,但却没有时间,似乎也没有心情到早已心有所属的常州游历一番,而是后来在杭州任上常来往于常州、宜兴等地,赈灾、救饥、访友、游览,常州等地遍布了他的足迹,更有大量佳作传世。

特别是在熙宁六年(1073),苏轼畅游常州阳羡,尽情领略清山秀水,与好友饮酒作诗,不亦乐乎。

后于熙宁七年(1074),苏轼在距宜兴县城五十里的黄土村买了一份田产,卜居阳羡之约初步履行,心情舒畅,遂寄友人诗曰[xii]:
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迂。

对此,周必大《省斋文稿》卷19《书东坡宜兴事》云:“公熙宁中倅杭,沿檄常、润间,赋诗云:‘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又有‘买田欲老’,‘地偏’、‘俗俭’之语,卜居盖权舆于此。

”苏轼买田居常,也惹得章惇相约:“君方阳羡卜新居,我亦吴门葺旧庐……他日扁舟约来往,共将诗酒狎樵渔。

”[xiii]然而苏轼并未能如愿所偿,因政治风云,官场动荡,展转颠沛又近十年。

在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五年之后,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获赦量移汝州,途中不惜路途遥远绕道来到常州宜兴,再次买田置房,为移居常州作充分准备,可见苏轼在历经磨难之后归常的迫切心情。

后苏轼于赴汝途中两次上表乞常州居住,词意肯切:“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许于常州居住。

”[xiv]金人赵秉文《题东坡乞常州奏草》云:“唐卢坦有言,凡居官廉,虽大臣无厚蓄,其能积材者必剥下以致之,……东坡奏稿以薄田粗给饘粥,乞常州安置,其后竟卒于常州,岂以田故邪?天留此二帖以警世贪饕之徒耳。

然则无德而千驷者,亦可悲也夫!”[xv]“以薄田粗给饘粥”,真是一代清官,两袖清风。

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南都(今河南商丘)接到了朝廷批准他常州居住的诏命。

五月,苏轼作《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xvi],充分表达了他得以放归阳羡,归隐田
园的喜悦之情:
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

道人劝饮鸡苏小,童子能煎莺粟汤。

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

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

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但好景不长,元丰八年(1085)六月,在过了一段时间虽短但极其舒适的田园生活之后,苏轼受诰命复朝奉郎,知登州军州事,在常州“为田舍翁”的梦想又一次破灭。

此后苏轼又在官场几经沉浮,晚年竟然垂老投荒,远贬惠州、海南数年。

苏轼将全家安顿在宜兴,只有朝云和三子苏过同赴贬所。

常州仍然是苏轼赖以存活全家的故地。

直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幸获大赦后,经过数年凄苦的海南贬谪,踏上归途,下决心定居常州。

对此,费衮在《梁溪漫志》卷4中载苏轼语友人曰:“然某缘在东南,终当会合”。

正象苏轼本人所说的“某缘在东南”,自从三十年前首次经过常州之后,九死一生,此时常州是其归老的最佳选择。

周启隽说的好:“盖尝论之东坡赤壁,非不乐也而非其志;珠崖儋耳,非不安也而非其宜;金马石渠,非不欲也而非其处;惟阳羡之居,先生欲之志所存也,而安而乐焉。

”[xvii]
“眷此邦之多君子”
自海南获赦北归之后,苏轼最终消逝人寰于常州顾唐桥北孙氏馆。

“吴越之民,相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满城(常州)上下,咨叹之涕”[xviii]。

一代人杰与世长辞。

凡事必有因果,苏轼选择常州为归老之所,不是无故而为,而是有诸多的缘由在里面。

1、苏轼自少就“奋历有当世志”[xix],想成就一番事业。

但名扬京师后,却因政见不合而屡受排挤,英雄无用武之地,满腹经纶也是徒劳。

在种种无奈的情况下,苏轼疲惫不堪,他不愿继续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摸爬滚打、勾心斗角。

在北归途中,苏轼曾作《雨夜宿净行院》诗:“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

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xx]可见,苏轼对“名利场”——官场,已深感厌倦和畏惧。

他毅然决定回归常州,与此有很大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