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陶渊明跨越千年的基情苏轼和陶诗创作考

合集下载

论苏轼的和陶诗

论苏轼的和陶诗

论苏轼的和陶诗作者:白杨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17期摘要:诗歌的唱和活动不仅是社交应酬的一种方式,也是中国古代文人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更是古代文人自觉的文学创作活动。

苏轼创作的和陶诗历来被认为是文学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相似的人生经历、思想观念成为苏轼创作和陶诗的背景,苏轼通过尽和陶诗的方式传递出他对世事态度的转变,从而升华出耐人寻味的理性内涵。

苏轼和陶诗以示倾慕、表明归隐之意及固穷之思,开创了尽和陶诗的先例,并拓展了和陶诗的表现艺术,无论是对陶渊明诗的接受史方面,还是在文学形式创造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背景意蕴影响一、和陶诗的创作背景“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命运的转折点,对其影响是巨大的。

这桩千古冤案是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的诗句罗织罪名而成。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蚩尤知。

”本与皇帝无关,却被扣上蔑视皇上的罪名。

虽因多方解救未获死罪,但是持久的牢狱生活严重打击了苏轼的用世之心。

受儒学影响,本是“奋厉有当世志”,却从这一刻开始慢慢消解,此时的苏轼情绪低落,曾云:“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却也有《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积极乐观之语,神宗、王安石等相继过也,哲宗继位,废新法,旧党又有了用武之地,司马光等人成为朝廷新宠,苏轼也因是旧党一员而重新得到重用。

仕途可用“平步青云”来形容。

直至“被三品之服章”。

然而苏轼反对否定新法所取得的一切成效,在一定意义上,他既不是完完全全的旧党,也不是新党一员,又由于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宁屈人不屈己的性格未改,在当下显得不识时务,相继得罪了新旧两党。

两党的攻击使他在政治夹缝中难以生存,接二连三的贬谪生活达到了“二年阅三州”的境地。

若说苏轼一开始便崇拜陶渊明却言过其实,但苏轼在此时确实觉得自己与陶渊明相似了。

可以《江城子》为证。

词云:“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在其第二次被贬时,就已经把陶渊明诗作为随身之物了,满足了苏轼寻找精神慰藉的诉求。

苏轼写陶渊明的诗词

苏轼写陶渊明的诗词

苏轼写陶渊明的诗词
苏轼与陶渊明是两位中国古代文学巨匠,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

苏轼曾在《陶潜集序》中称赞陶渊明:“吾与点也,自陶潜之后,
饮酒作诗,各为一体。

”意思是说,我和点都是陶渊明之后的人,因为两人都热爱饮酒和创作诗歌。

苏轼在文学上一直推崇陶渊明,他的许多诗词中也体现了对陶渊
明的崇敬之情。

例如,他在《赤壁赋》中写下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名句,表达了
对周瑜才华的敬佩和对赤壁之战的感叹。

苏轼还写了一首名为《和陶拟古九首其一》的诗词,其中有一首
的题目就是“陶潜归去来兮”。

在这首诗中,苏轼表达了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向往和赞赏,认为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除了文学上的表现,苏轼在家居生活方面也与陶渊明有相似之处。

他曾写过一篇名为《归去来兮辞注》的文章,对陶渊明的归隐之路进
行了分析和解释。

他认为,陶渊明的归隐之路是为了追求精神上的自
由和满足,而苏轼自己的人生哲学也是以自由为追求目标。

苏轼与陶渊明之间的深厚渊源和互相欣赏,使得两人成为了中国
文学史上的好友和知己。

他们的文学作品和思想精神,对中国文学的
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试论苏轼“和陶饮酒诗”中的冲突分裂与整合(一)

试论苏轼“和陶饮酒诗”中的冲突分裂与整合(一)

试论苏轼“和陶饮酒诗”中的冲突分裂与整合(一)摘要本文以“和陶饮酒诗”为主要对象,分析他在扬州时内心与外界的冲突与整合以及内心的分裂及整合。

苏轼在对陶渊明的体验中不仅表现了对陶的向往,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态度和智慧。

关键词苏轼陶渊明冲突分裂整合古今论陶者多矣。

陶渊明与苏东坡可谓旷世相契,尤以东坡左迁惠、儋时为最。

东坡昂仰渊明,“以晚节师范其万一”(《和陶饮酒二十首》并叙),因此,才会有124首《和陶诗》的出现。

坡公自己编纂、结集,并嘱弟辙为序,可见,他对自己《和陶集》的重视。

陶渊明何其幸也,六百年之后的苏轼理解了他的灵魂与诗意;苏轼又何其幸也,他在孤独与苦难中发现了陶渊明。

《和陶饮酒》二十首,写于元佑七年(1092),时年公五十七岁。

这组作品是和陶的开始,是他到扬州任之后不久的作品。

此前,苏轼受人构陷,因“乌台诗案”被捕,几乎被杀。

经多方营救,终贬黄州。

哲佑年间(1086-1093),因重用旧党,苏轼被召用。

总之,元佑年间,苏轼“七典名郡,再入翰林,两降尚书,三忝侍读”(《谢兼侍读表》,《苏东坡全集》第595页),可以说是苏轼一生仕宦生涯的高潮时期。

而正在此时,苏轼却产生了追和陶渊明的冲动,并几尽和其诗乃已!二者对自身及时代都有着深刻的思考,有着宏大的关怀,便注定有着更加难以释怀的灵魂的痛苦。

苏轼在与陶进行对话的、理解的同时,借之抒写了自己内心的苦闷。

本文拟以《和陶饮酒二十首》为主要对象分析苏轼诗中所体现的内心同外物的冲突与整合及内心的分裂与整合。

一、内与外的冲突与整合“苏公一生凡九迁”(元·脱脱《宋史》卷九第527页)得意时少,失意时多。

元佑时苏轼的仕宦生涯表面上似乎是正值佳境,但实际上他的生存境况非常艰难而又危机四伏,常常遭到异己的攻击,他不得不一次次地向皇上解释并乞求外任,诗人复杂的身境和心境当可以想见。

《和陶饮酒》其五云:“小舟真一叶,下有暗浪暄。

夜桌醉中发,不知枕几偏。

苏轼《和陶诗》版本考述

苏轼《和陶诗》版本考述

苏轼《和陶诗》版本考述王永波【摘要】苏轼《和陶诗》的编集与刊行在宋代是一个重大的文学现象,为后世和陶带来了一种风气。

《和陶诗》四卷为苏轼晚年亲手编订,在宋代多次刊行,并引发宋人关注苏轼和陶诗的兴趣。

宋代即有蔡正孙、施元之、顾禧、蔡梦弼、傅共等多人注《和陶诗》,并传播到海外。

明代编刻《和陶诗》出现混编现象,将单行成集的四卷本打散,以分类本和编年本为主,逐渐失去宋刊本的本来面目。

清代在编刻《和陶诗》上采取各种方法,《和陶诗》主要随苏诗全集注本出现,但已逐渐混入各卷之中,《和陶诗》至此失去独立地位,影响日渐式微。

苏轼《和陶诗》在历代的编纂与刊行,与当时的文艺思潮、批评标准、欣赏水准等因素密切相关,是历代对苏诗的真实接受,具有多种文学史意义。

%The compil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Su Shi’s He Tao Shi in Song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literature phenomenon which brought an atmosphere of“He Tao”for later generations. The four volumes of He Tao Shi were compiled by Su Shi himself in his late years and were published several times in Song Dynasty and people at that time were intrigued to annotate Su Shi’s and Tao Yuanming’s poems. In Song Dynasty, Cai Zhengsun, Shi Yuanzhi, Gu Xi, Cai Mengbi and Fu Gong annotated He Tao Shi and spreaded it overseas. In Ming Dynasty, compiled disorderly, the original four volumes of He Tao Shi were scattered and mainly compiled by genre and year, which gradually lose its Song Edition. In Qing Dynasty, there were various kinds of methods to compile it, which mostly appeared with the annotation of Su Shi’s poems. However, it lost its independence and influence since ithad been mixed with other volumes. The compil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Su Shi’s He Tao Shi in different dynasti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rend of thought in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al and appreciative standard, and so on, which shows the real acceptance of Su Shi’s poems in different dynasties and is of various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期刊名称】《铜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8)002【总页数】8页(P14-21)【关键词】苏轼;《和陶诗》;编集;刊刻;流传【作者】王永波【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和陶诗》四卷是苏轼晚年自编的一部诗集,主要是他晚年贬谪惠州、儋州时追和东晋诗人陶渊明诗歌的作品,写作形式上全部采用次韵手法。

“渊明吾所师”——陶渊明对苏轼艺术人生的影响

“渊明吾所师”——陶渊明对苏轼艺术人生的影响

“渊明吾所师”——陶渊明对苏轼艺术人生的影响陶渊明在苏轼的生命里有着重要的地位,陶渊明带给苏轼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在苏轼的贬谪生涯里,陶渊明是苏轼一位不在场的知己,在精神上陪伴着苏轼度过许多艰难岁月。

陶渊明与苏轼相去六百年,被苏轼引为知己,有着很深的“陶渊明情结”。

随着人生际遇的变化,早年对陶渊明自由精神的欣赏到后来以之为师,苏轼在创作上风格上和心境上逐渐向陶渊明靠拢。

在元丰二年(1079 年),是王安石在朝廷任相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时候,苏轼因反对“新法”和作诗暗喻而沦为阶下囚,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牢狱之灾数月且险些丧命,被神宗贬至黄州,这时苏轼已经年过不惑。

神宗死后,幼的哲宗即位(1085 年),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启用旧党司马光等人,包括苏轼苏辙兄弟。

在朝廷中,苏轼短时间内一路升迁,至翰林学士(皇帝的秘书官)。

但苏轼在仕途如此之顺的时候,然保持着清醒而独立的思考。

他不同意司马光将新法一概废除的做法,认为一些可以去除时弊的改革当以保留,主张“校量利害,用所长”,因此苏轼又不可避免地跟旧党人士发生了争执。

不久旧党领袖司马光逝世,旧党分裂,多党并起,陷入混乱的党争局面。

苏轼作为蜀党之首而遭其他党派的激烈弹劾。

为避祸,苏轼请求外任,先后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

高太后死后,哲宗以继承神宗遗志为由又重新启用新党人士,而苏轼又迎来了一场政治风暴,夺职、降阶,再次被贬窜而终至蛮荒之地惠州(今广东惠阳东)。

贬至惠州已是对朝臣极大的惩罚了,而绍圣四年(1097 年)又掀起了一次大规模贬谪行动,苏轼安居惠州的计划也落空,终将他责授儋州。

到了海南岛,实在是远无可远,难以复加,所欠唯一死”了。

此时苏轼已经六十二岁了,也准备终老海南了。

但1100 年,哲宗去世,哲宗异母弟赵佶继位,就是徽宗。

政局又在新皇帝手中发生了逆转,新党下去,旧党上来。

苏轼接告令离开居住了三年的儋州,渡琼州海峡北返。

这也是苏轼生命的最后一年。

苏轼“和陶诗”考论兼及韩国“和陶诗”

苏轼“和陶诗”考论兼及韩国“和陶诗”

苏轼“和陶诗”考论——兼及韩国“和陶诗”一、“和陶诗”的概念与范围苏轼留存两千七百馀首的诗篇,其中有一百多首诗的篇名以“和陶”为题。

按照前人的编年,这一百多首诗都是苏轼晚年所写的。

那么,所谓“和陶”究竟何意呢?我们从苏轼给其弟苏辙的一封书信中,可以找到线索: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见苏辙《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引》所引)(《苏轼诗集》第1882页。

按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四卷本未收苏辙此引,因此姑且从最为通行的《苏轼诗集》中转引此文。

)对于“和陶”的概念,上段文字告诉我们以下三个信息:第一,“拟古”与“追和古人”是不同的,苏轼的“和陶”属于“追和古人”;第二,在中国文学史上,“追和古人”的第一个人即是苏东坡自己;第三,其追和的古人就是他“甚好”的东晋诗人陶渊明,“和陶”正是指追和陶渊明诗。

这里所说的“追和”或“和某”的“和”本来有以诗歌酬答的意思。

最早是和意不和韵。

后来随着文人们对诗歌形式讲究的深入,酬答的诗篇进一步要求形式上与原诗形成统一性或关联性了。

这其中,在韵脚的方面人们下了最大的工夫,最后产生了所谓“和韵”的形式。

“和韵”按照原诗与和诗的韵脚之间的关系又分为三种:一曰“依韵”,谓按照原诗的韵部作诗,韵脚用字只要求与原诗同韵而不必同字;二曰“用韵”,谓以原诗韵脚为韵脚,而不按其次序;三曰“次韵”,谓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脚作诗,也称“步韵”或“踵韵”(参见(宋)刘攽《中山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第289页)、(明)徐师曾《文体明辨》(罗根泽校点本《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109页)、(清)金埴《不下带编》卷三(《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本,中华书局,1997年,第55页)等。

苏轼和陶诗浅论

苏轼和陶诗浅论

苏轼和陶诗浅论学术的要义在创新与进步,而学术的进步除了端赖新的研究文献发掘之外,对传统研究课题的深度开掘亦更为重要。

对于研究成果已经高度集中的课题,除了可资依傍的研究成果更多之外,面对的挑战也更严峻。

即如苏轼“和陶诗”研究而言,这个领域的研究成绩也可谓硕果累累,这从金甫暻《苏轼“和陶诗”考论——兼及韩国“和陶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引言”部分对先前研究的综述可以看出来。

但读完这部出自一位韩国学者的、潜心研究多年的《苏轼“和陶诗”考论》之后,仍然觉得此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可以说本书是新世纪以来,全面研究苏轼“和陶诗”研究的力作;全书不事宏大的建构与新颖的论叙,学风朴实,但呈现了不少新的气象。

本书涵盖了关于苏轼“和陶诗”研究的各个层面,这从全书的架构可以看出,全书正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苏轼“和陶诗”概况》。

这一章对“和陶诗”的概念、形式以及诗歌总数进行了辨析。

“和陶诗”看似是一个稳定的概念,但宋代以来的学者对其的认识并不相同,经过疏理后,明确认为“我们可以知道苏轼所作的‘和陶诗’首先指依次用陶渊明原诗的韵脚来写的诗篇”(页10),这个看法是很精准的见解,也将《问渊明》、《归去来集字》等诗排除到“和陶诗”之外,从而为全书的论述对象限定了范围。

次韵诗或唱和诗很容易被看成原诗或原唱的附庸,但发现苏轼和陶并不是一个消极或被动的过程,有的诗东坡和了两次,而且当东坡发现原诗中某个韵脚无法表达自己诗意时,还要改字,所以认为“这些情况都反映着在创作次韵诗的时候,东坡没有进行死板创作”(页14)。

关于苏轼“和陶诗”的流传过程,在充分掌握苏集版本的基础上,对“和陶诗”在各种版本苏集中的传承做了清楚的疏理,同时还敏锐的注意到,随着明成化年间《东坡续集》的编纂,苏轼“和陶诗”在收录和传播上发生了巨大变化(页20)。

苏轼“和陶诗”数量在历代也是众说纷纭,目前影响最大的是王文诰的124首之说,经过考辨后,重新认定了苏轼自己写信告诉苏辙的数目,即109篇。

苏轼的《和陶诗》与陶渊明之间的师承关系初探

苏轼的《和陶诗》与陶渊明之间的师承关系初探

谪 到 中国的天涯海角 了。苏 门弟子 陈师道 感叹 道 : 一 代苏 “ 长公 , 四海名未 已。投荒忘岁 月 , 积毁 高城 垒。 苏轼 的一 ”
生, 其跌宕 曲折 , 似与 陶渊明也相差无几 。 ( ) 道佛三家思想 的有机 融合 二 儒 令人惊奇的是 , 苏轼在 四十年 的 政治磨 难 中 , 竟能 把儒 家的“ 穷独” 佛家 的“ 、 出世” 道家 的“ 世” 、 遁 如此 和谐的融会

解 职而 归 , 坚决走 向了 田园。晚年 , 晋皇室征召他为 著作 郎 , 檀道济 也曾劝 他出仕 , 被他 “ 而 去之 ” 他采 取“ 都 麾 , 委运 乘 化” 的人生态度 , 不受皇恩 官惠 , 身守志 , 全超脱 于现 实 洁 完 之外 。最值 得一提的是陶渊 明晚年 亲 自参加劳动生 产 , 底 彻
才情飞扬 的苏轼 , 有独立 的政治 见解 , 有耿 直敢言 、 非分 明 是 的个性 , 既不见容 于元 丰 , 不 得志 于元 桔 , 受摧 折 于绍 又 更
的偏重 。而这 些清平淡 泊 , 似癯 实腴 的诗作实在与苏 轼 的人
生遭际 、 想个 性 、 思 年龄 阅历 、 生活状态 有着深刻 的关系 。在 这些方面苏 陶之 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 。
六百年后 的苏 子瞻 , 少年聪 慧 , 家学 渊源 , 深受儒 家思想 影响 , 奋厉有 当世 志 ” 《东坡 先 生墓 志铭 》 。苏 轼二 十 出 “ ( ) 头名动京师 , 才折文坛领袖欧 阳修 , 文惊 大宋仁宗皇帝 , 被皇 帝与文坛泰斗许 为奇才 。 自古英 雄多 磨难 , 与陶 渊明一 样 ,
和陶诗》 里一语 中的 , 十分 精确地 揭示 了陶苏 之 间的隔代 神
来在彭 泽任上 , 逢督 邮来 县 , 吏 告诉 他 应束 带 迎 接 , 适 属 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和陶渊明:跨越千年的基情——苏轼和陶诗创作考摘要:苏轼是宋代首屈一指的文学大家,诗、词、文、书、画样样精通,其晚年在扬州、惠州、儋州创作了“和陶诗”,据清代王文诰统计为124首,另有11首和陶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这种大规模次韵前代诗人之诗,似乎是苏轼首创,实属罕见。

自他而后,和陶诗的创作历代不乏其人,影响甚至远及国外。

历代评论家对此也有褒有贬,争论不休。

然而苏轼为什么会创作和陶诗,而且是在晚年,并用次韵的手法进行创作。

本文就拟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探讨苏轼以前的陶渊明接受史,苏轼本人接受陶渊明的思想历程,次韵手法到宋代的发展历程和苏轼本人对次韵手法的运用,以考察苏轼和陶诗创作的动机以及来龙去脉。

绪论“堂堂复堂堂,子瞻出峨眉。

早读范滂传,晚和渊明诗”,这首小诗是清初诗人杜濬的《咏苏东坡》。

龚鼎孳以为“二十字说尽东坡一生,真不可及”[1]。

又黄庭坚五古《跋子瞻和陶诗》云“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和陶诗”在文学史上早被人所注意,并且被当做苏轼晚年诗歌的一种代表而出现在人们眼前。

一、苏轼之前的陶渊明接受史钱锺书先生指出“渊明文名,至宋而极。

永叔推《归去来辞》为晋文独一;东坡和陶,称为曹、刘、鲍、谢、李、杜所不及。

自是厥后,说诗者几于万口同声,翕然无间。

”[3]然而当我们考察宋前陶渊明诗歌接受史时,会发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陶渊明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而非一个前辈诗人的形象出现在文学史中。

陶渊明的挚友、元嘉三大家之一的颜延年在陶渊明死后为他撰写的《靖节徵士诔》仅仅提到了“文取旨达”[4]而已,沈约在《宋书》本传中虽然引用其诗赋,也无一语道及其文学成就[5],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二文学传》史臣论赞中论列历代五言名家时,同样无一语及陶,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的陶渊明更多的是作为浔阳三隐之一、“高祖王业渐隆,不肯复仕”[6]这样一个隐士形象出现在当时的朝野上下眼中。

嗣后,锺嵘《诗品》列其为中品,下了“文体省净,殆无长语”[7]的评语,实际上排除六朝崇尚华美的时代风尚,从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陶诗一跃而入文学史研究的视野。

紧接着,梁昭明太子萧统在为他编集的过程中撰写了《陶渊明传》《陶渊明文集序》,对陶氏大加推崇,称其为“文章不群,词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8],并且在其编撰的《文选》中选入了陶氏诗文一共九篇,无疑大大推动了陶诗的转播与发展。

所以我们能在江淹的诗中发现《拟陶征君田居》的诗题[9],表明陶在某些作家眼中已经可以作为一个有着自己独立风格的诗人形象存在了。

到了唐代,出现在盛唐的大诗人笔下的陶渊明,无疑更多的是隐士而非诗人,诸如“尝读《高士传》,最喜陶征君”(孟浩然《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李白《戏赠郑溧阳》)、“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李白《九日登山》)、“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高适《封丘县》),除此之外,暗袭陶诗典故的,如五柳、南山、北窗、黄菊等意象更是数不胜数,甚至王维的名作《桃源行》里,借用的文化符号也是作为隐逸乐土的桃花源,而非诗人的陶渊明。

倒是杜甫,对诗人的陶渊明表示了尊重,他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写道“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然而下至中晚唐,陶诗越来越受到重视,大诗人白居易有《效陶潜体诗十六首》、《访陶公旧宅并序》等诗,并在《题浔阳楼》中写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很明显,更重视的是陶渊明诗人的一面。

在著名的《与元九书》中也评价了陶渊明的诗,目以“高古”二字。

于是到了宋朝,承此余绪,诗人与隐士的陶渊明终于在宋人手里合二为一,受到了空前赞誉。

宋初的西昆、白体等各派诗人如徐铉、林逋对陶氏已经有所发扬,到了梅尧臣手里,更是首次将陶诗的平淡风格推为诗学的极高造诣,并向这一方向努力,并赞扬道“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十六《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挺之忽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书一时之语以奉呈》[10])。

文同、曾巩无不有诗称赞陶之“遗集”,王安石也有同题名作《桃源行》[11]。

于是,在这一种时代风尚的影响下,到了宋诗大家苏轼手里,这一切支流汇成大海,成就了苏轼名传千古的和陶诗。

二、苏轼个人的陶渊明接受历程[12]苏轼无疑很早就读过陶诗,王文诰系于熙宁三年(1070)的《绿筠亭》(《苏轼诗集》卷六[13])诗中即云:“只应陶靖节,会听北窗凉”,时年苏轼33岁。

同时以他的渊博学识,让人很难相信他没有读过释道二氏之书,这些都为他旷达的胸怀打下伏笔。

当然,这一切在他早年“奋厉有当世志”[14],事功心切的时期,并不在他思想中占有主流地位,据李剑锋统计,在熙宁四年(1071)出为杭州通判之前,与陶有关的诗仅仅4首,当到了地方体会到官务辛劳、人生清苦之后,稍稍有所触动,但直到乌台诗案(1079)前,即《苏轼诗集》卷一至卷十九,与陶有关的诗歌总共也只有38首[15]。

而在这些诗中,苏轼欣赏的也仅仅是归去来兮的隐士陶渊明,这些侧重于对于家乡的思念,对于现实的不满。

如“田园处处好,渊明胡不归”(卷六《出都来陈,所乘船山有题小诗八首,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聊为和之》八首其三)、“地偏心远似陶潜”(卷十一《监洞霄宫俞康直郎中所居四咏·远楼》)、“自非陶靖节,谁识此闲趣”(卷十六《雨中过舒教授》)、“想像斜川游,作诗寄彭泽”(卷十八《游桓山,会者十人,以“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为韵,得泽字》)、“不辞中路伺渊明”(卷十九《次韵答孙侔》)云云,然而这时的苏轼不可能彻底离开官场,退隐田园,无非是一借陶诗抒发心中郁结,更多的是借诗歌来表达心理上的向往、倾慕。

从元丰二年(1079)乌台诗案羁狱、贬黄州开始,饱尝宦海风波的苏轼从思想上开始转变,于是我们看到,当他在黄州过着“幅巾芒屩,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16],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时,他在处境上无疑与陶渊明更加贴近,心理上更加契合,在《苏轼诗集》卷二十到二十六,与陶渊明有关的诗歌,到元丰八年(1085)被朝廷重新起用为止,有25首,另外有文、词共7首[17]。

这段期间,苏轼对陶诗从欣赏转为推崇,诗中出现了有“渊明吾所师”(卷二十三《陶骥子骏佚老堂二首》其一)等语。

元丰四年,苏轼作《东坡八首》(卷二十一),描述自己的躬耕生活,王文诰注引赵次公评曰“八篇皆田中乐易之语,如陶渊明”[18]。

元丰五年,苏轼隐括陶《归去来辞》之意,作了《哨遍》(为米折腰)词[19],据苏轼自述“旧好诵陶潜《归去来》,常患其不入音律,近辄微加增损,作《般涉调哨遍》,虽微改其词,而不改其意”(《苏轼文集》卷五十九《与朱康叔二十首》其十三[20])。

这些词句在前面的苏轼作品中是看不到的,由此可见黄州时期受挫的苏轼,一步步走进了陶渊明的世界。

在元丰八年朝廷重新起用苏轼之后,儒家治道思想又重回苏轼的心中,陶氏的思想在其生活中重新化为潜流的状态。

然而就在苏轼在政途上步步高升的时候,也卷入了险恶的政治斗争,让久经宦海的苏轼心中时时升起关于出处的矛盾,也就在心态上愈加倾慕陶渊明的高风亮节了,到元祐八年(1093)外任定州为止,《苏轼诗集》卷二十七至三十六中,与陶有关的诗歌共32首[21]。

这段时期,苏轼对于陶氏的隐逸生活起了强烈共鸣,把对于欲隐逸而不可得的企慕心情寄托在他身上,写出了诸如“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忧”(卷三十二《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复出入。

余往见之。

尝出,至风篁岭。

左右惊曰:“远公复过虎溪矣。

”辩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因作亭岭上,名曰过溪,亦曰二老,谨次辩才韵赋诗一首》)、“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啸老斜川”(卷三十三《和林子中侍制》)的句子,更在《欧阳叔弼见访,诵陶渊明事,叹其绝识,既去,感慨不已,而赋此诗》(卷三十四)诗中对陶渊明退隐而叹为“绝识”,说“往者不可悔,吾其反自烛”,真不类当政口吻。

这种郁积在心底已久的情感逐步开始倾泻,元祐五年(1090)在杭州已见端倪,他写了《问渊明》(卷三十二)诗和“渊明形神自我”(卷三十四《刘景文家藏乐天<身心问答三首>,戏书一绝其后》)的句子。

元祐七年(1092)知扬州,便出现了苏诗之中最早的和陶诗《和陶饮酒二十首》(卷三十五)。

而在政治上,也是风云突变,元祐八年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哲宗亲政,第二年正月改元绍圣(1094),新党人物上台,旧党人物包括苏轼接连被贬,尤其是苏轼,三月之间,三改谪命[22],苏轼贬惠州后两年,又贬琼州,在儋州(今海南)一住就是三年。

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六月渡海北还,第二年即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在这期间,《苏轼诗集》卷三十七至四十五,与陶有关的诗高达160首,包括绝大部分和陶诗,此外尚有陶有关的书信、题跋、词作10余首[23],至此,陶渊明其人其诗都成了苏轼心中之典范,堪称苏轼个人陶渊明接受史上的最高潮。

卷三十九有《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和陶读山海经》十三首、《和陶贫士七首》、《和陶己酉岁九月九日》。

卷四十有《和陶咏二疏》、《和陶咏三良》、《和陶咏荆轲》、《和陶移居二首》、《和陶桃花源》、《和陶乞食》、《和陶和胡西曹示顾贼曹》、《和陶酬刘柴桑》、《和陶岁暮作和张常侍》、《和陶时运四首》、《和陶答庞参军六首》。

卷四十一有《和陶止酒》、《和陶还旧居》、《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示周掾祖谢》、《和陶劝农六首》、《和陶赴假江陵夜行》、《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东方有一士》、《和陶停云四首》、《和陶怨诗示庞邓》、《和陶杂诗》、《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和陶赠羊长史》。

卷四十二有《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神释》、《和陶使都经钱溪》、《和陶和刘柴桑》、《和陶西田获早稻》、《和陶下潠田舍获》、《和陶戴主簿》、《和陶游斜川》、《和陶与殷晋安别》、《和陶王抚军座送客》、《和陶答庞参军》。

卷四十三有《和陶郭主簿二首》、《和陶始经曲阿》,另有《归去来集字十首》。

卷四十七有《和陶归去来兮辞》。

卷五十有《和陶拟古九首》。

总计和陶诗有40余题100余首。

[24]三、苏轼对次韵手法的继承然而,苏轼的和陶诗为什么采取了次韵诗的形式?固然我们可以说,东坡才大,无施不可,但如果细心考察文学史,会发现还是有其脉络可寻的。

早在南北朝诗歌中,我们已经可以发现次韵诗的雏形[25],当然那是无意识的创作,但表明了在诗歌创作领域已经有创作次韵诗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