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似情殊! 境同感异------陶渊明《游斜川》与苏轼《和陶游斜川》比较阅读

合集下载

苏轼和陶诗三题

苏轼和陶诗三题

苏轼和陶诗三题【内容提要】“和陶诗”为苏轼开创的一片文学新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现象,但东坡并非追和陶诗第一人。

东坡和陶诗大致以四种形式保存并流传下来,总数当为四十四题一百零八首。

【关键词】苏轼/和陶诗/版本和陶诗是苏轼晚年诗歌创作的一种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其和陶诗的创作历经了他晚年贬谪生活的整个过程。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东坡和陶诗的研究明显增多,然而,据笔者所知,有关苏轼“和陶诗”的几个基本问题却迄今无人论及,或虽偶有涉及亦语焉不详:苏轼是否第一个作“和陶诗”的人?苏轼的“和陶诗”到底有多少首?苏轼“和陶诗”的流传情况怎样?故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详加考察,以求教方家。

一、苏轼是否第一个“和陶诗”之人学术界似乎早有定论:“和陶”之作始于苏轼。

各种文学史教材以及关于苏轼的论著、大小文章皆是如此认为。

苏轼是否真是第一个作“和陶诗”的人?据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下文简称《诗引》)一文记载:“东坡先生谪居儋耳……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篇。

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绍圣四年十二月十九日海康城南东斋引。

”②这是历来了解苏轼“和陶诗”,判定相关问题的最主要文献依据之一。

苏轼认为以前根本就没有诗人追和过古人的诗作,追和古人是从他开始的。

苏轼认为“追和古人”是他的创举,显然这是言过其实了。

其一,追和古人之作早已有之。

唐代就有多人曾作追和古人之作:有追和前代诗人的,如李贺有《追和柳恽》(《昌谷集•卷一》)、《追和何谢铜雀妓》(《昌谷集•卷三》),前首中的柳恽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齐梁间之诗人,后首诗题中的何谢分别是指东晋的著名诗人何逊与谢灵运。

2021不同时期苏轼的和陶诗范文2

2021不同时期苏轼的和陶诗范文2

2021不同时期苏轼的和陶诗范文 苏轼,中国文学史上卓越的作家,无论是他的诗、词、还是文,在内容与风格上皆独具特色,继往开来,创一代新风。

苏轼,字子瞻,初字和仲,四川眉山县城内纱胡行人。

八岁时,入乡校,跟随老师张易简读书。

十岁时,改由母亲程氏教授。

其父苏洵,因屡试不第,一气之下烧毁自己的文章,在外游学,返乡之后,开始躬身教导苏轼与其弟苏辙,当时苏轼十二岁。

就是在这样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为苏轼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嘉佑二年,苏轼取得进士后又通过宋仁宗的御试,随后就开始了他宦海沉浮的仕途人生[1]3-4.带着"奋厉有当世志"[2]1120先赴任凤翔府签署判官,此后相继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长官,再后来就发生了"乌台诗案",经过四个多月的折磨与摆弄,苏轼被解往黄州,在黄州期间,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开始思考人生,追问人生的种种问题,得到一个结论:他的人生需要更加逍遥、旷达!此后,苏轼的人生境界实现了一个高度的跨越。

这不仅表现在他更加沉稳成熟的性格方面,更加体现在他的诗词创作上,而和陶诗就是他思想转变、升华的一个射影。

那么和陶诗到底是关于什么的诗作呢?首先,可以品读一下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这首诗: 追问和陶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3]13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太皇太后去世,十九岁的宋哲宗亲自主持政事,在当时早已显现出来新党人物将要重新上台,"国是将变"的气氛。

苏轼当时离京到定州后,一再上书表示希望再三考虑,再行定夺,要求哲宗长远地看待问题,但仍未阻止政局的变动。

第二年新党上任,他们把打击"元佑党人"(苏轼是其中领头人物)作为主要目标,当时在朝的高级官吏数十人都被贬到偏远的地区。

苏轼当然成为众矢之的,先后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东)、琼州(今海南岛昌江)之后又到儋州(今海南岛儋县)。

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诗出三家语皆奇——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摘要:陶渊明、谢灵运、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家山水田园诗人,分属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且在山水田固诗的创作中各放异彩。

本文从生活地位、个性、对待玄理、诗的意境、语言、时代风尚等方面分析他们三家在山水田园诗方面各自的创作特点,以期用比较的方法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家的理解和研究。

关键词: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山水诗分别生活于东晋、南北朝、盛唐时期的陶渊明、谢灵运、王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国古代诗歌当中的一种重要题材——山水田园诗,并且在各自的创作中散发出夺人的光彩。

尽管田园诗和山水诗因都写景而往往并称,但却是两类不同的题材。

陶渊明擅长写农村风景的田园诗,除了咏史诗和少数山水诗(如《游斜川》)外,他的诗歌主体是写隐居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而谢灵运、王维皆善于写自然风景的山水诗,写其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经常和行联系在一起。

下面我们对三家诗人的创作做一简要比较:1.从生活地位,个性来看陶渊明虽出身于贵族后裔(曾祖陶侃曾任晋朝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但到陶渊明时,其家已沦为“瓶无储粟”的庶族寒门,在东晋这个极度重视门阀的社会中,他尽管做了几十天县令,但始终有志不得伸,又不甘心降志辱身作军阀爪牙(要做官须投靠军阀刘裕),厌恶世俗,崇尚自然,要做上古民(又称羲皇上人),不肯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故与仕途决裂,安贫乐道,体现了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道家“遗世独立”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陶渊明亲自劳动,实践个人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他的田园诗是“小国寡民”思想的直接或间接的表露.有时也露出不能耀祖的无奈。

他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表现其淡泊名利的思想,而作为士大夫亲自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

陶渊明是第一位;谢灵运出身于名门望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因淝水之战有功,受封康乐公)之孙,谢安是其曾祖,谢混是其族叔。

自幼生活在山水秀丽的家乡会稽东山,吸引他去寻山涉水,为人奢豪放纵,信仰道教、佛教,而佛教精舍又大多在深山绝谷,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贬谪人生风景异——苏轼柳宗元山水游记比较

贬谪人生风景异——苏轼柳宗元山水游记比较

贬谪人生风景异——苏轼柳宗元山水游记比较
程永超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4(0)11
【摘要】从游记乃登山临水而发观感角度而言,苏轼的《前赤壁赋》与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下称“苏柳二文”)都属山水游记.将两文放在一起比较解读,可以看出不同的山水风景和不同的抒情方式所内隐的不同的人生参悟.【总页数】3页(P39-40,45)
【作者】程永超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二中黄龙校区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哲人之文与骚人之文——苏轼与柳宗元贬地山水游记比较 [J], 杨有山
2.一样贬谪两样情--谈柳宗元、苏轼贬谪期的山水游记 [J], 万美娟
3.心态之异:王鏊与柳宗元山水游记不同之处原因探析 [J], 朱庆林
4.一样山水,别种风情——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山水游记探异 [J], 张燕
5.奇山秀水异石寄真情——读柳宗元山水游记一得 [J], 黎汉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东坡《和陶诗》与陶渊明

苏东坡《和陶诗》与陶渊明

“ 久在樊笼 里 ,复得 反 自然 ” ( 归园 田居》 苏轼更多将 自己的艺术风格融入 和陶拟 陶之 中 《 ) 的 自然化迁 思想 。这些 都体现 了他复 杂 的思 《 陶庚戍岁 九月 中于西 田获早稻》 一 诗道 : 和 想 。苏轼的思想发展 同陶渊明有很多相似的地 “ 早韭欲争春 ,晚菘先破寒 。人 间无正 味 ,美 方 。儒 、释 、道融为一体是被众人所接受关于 好出艰难 。早知农 圃乐 ,岂有非意干。尚恨 不 苏轼思想的说法。苏轼与渊明相 比, 他是 进一 恃狙 ,未免悻 我颜 。此心 苟未 降 ,何 适不 问 步把佛道两家的超脱尘世苦海之道和儒家的逆 关 。休 去 复 歇 去 ,菜 食 何所 叹 。 纪 昀 评 : ” 境 之道结合起来 ,形成 了另一 奇异 的混合 体。 “ 常语却极深至。 ”赵克宜 日: “ 以东坡之透快 儒 、释、道之家思想在苏轼不 同时期 占据不同 效 陶之平淡 ,相济而成温厚之音 。 ”苏 诗以他 的地位 。身居高位 ,建公立业之时 ,儒 家思想 的 “ 豪逸 ” “ 透快 ”学陶诗之平淡 ,在创作过 占上风 ,如青年时期 、 元佑时期 。苏轼少年就 程中相济相成祜 ,将两者艺术风格融化 ,这就 “ 奋厉有 当世志” ( 苏辙 炼 坡先生墓志铭》 , 是苏轼学陶的特点 。 ) 参 考 文 献 胸 中充满饱满的政治热情 , “ 台诗案” “ 乌 元 佑之变”后 ,苏轼的人生哲学发生转变。政治 【】孔凡礼. l 点校. 苏轼诗 集 【 】. M 北京 :中华 书 1 8 ,. 上的失意 、精神上的创伤 、生活上的困苦 ,使 局 ,9 22 他不得不寻求一种心灵 上的慰藉 。此时 ,他与 []逯 钦 立 . 注 . 2 校 陶渊 明 集 [ M]. 京 : 中华 书 北 佛道更 为接近 ,缘法更 法 。他称 自己为 “ 谪 局 ,9 9 . 17 , 5 3 点校. 苏轼文 集 【 北京 :中华 书 M]. 仙”祜 : “ 我是玉堂仙 , 谪来海南村。多生宿 [】孔凡礼. 业尽 ,一气 中夜存 。 ( 寺》 ;他又 以妙音 局 .9 6 ” ) 18 . 应缘 曾现宰官身” ;还 自认是高 【】苏轼 词 【 北 京 :文化 艺 术 出版 社 ,9 9 4 M]. 19 . 对于 苏轼 的和陶诗 ,前人颇 多微词 。陈 菩萨 自居 : “ 5 美的历程 【 北京 :文物 出版社, M】. 善 彻 虱新语》 卷六中 “ 东坡亦尝和陶诗 百余 僧德云的化身 : “ 前世德 丢今我是 ,依稀犹记 [】李泽厚. ” 9 . 篇 , 自 不甚愧渊 明,然东坡 诗语亦微伤巧 , 妙高台。 。苏轼佛道思想使他安于极端困苦 的 1 81 谓 不若 渊明体 合 自然 也 。 ”施补华 《 岘庸 说诗》 贬逐 生活而显现出豪迈不屈的精神面貌 ,不至 【]张 毅. 6 宋代 文学思 想史 【 北京 :中华 书 M]. 19 . 中言 “ 东坡与陶 ,气质不类 ,故集中效陶 ,和 被险恶的政治环境和 自然环境所窒息 。他要追 局 .9 5 7 论 J 温 陶诸 作 ,真 率处似 ,冲淡 处不 及也 ;问用驰 陶和陶,过一种遁世独善 的生活 。这就是苏轼 【】招满. 苏轼 的和陶诗 []. 州师院学报 , 1 9 ,. 9 2 2 骤 ,盖不 相 肖。 ”众评语 中都指 出苏轼与 陶潜 与陶渊明思想上的相异同之处 。 诗风格有所差异。饱经政治风霜的苏轼 和急流 苏轼 和 陶渊明两人 艺术风格 上也各 有异 勇退 的陶渊 明在政治上体验不 同;才情飘逸豪 同 。刘 熙载说 : “ 陶诗醇厚 ,东 坡和之 以清 放的苏轼 ,对世情 的激愤与陶渊明的冲淡 思想 劲 ,如宫 商之奏 各 自为官 ,其美 正复不 相掩 相异 。 也”艺术风格上 ,和陶诗力求追摹 陶诗 的冲淡 苏轼 作和 陶诗 ,是他 同陶潜 在个人 品格 自然之风味。苏轼评陶诗的艺术风格为 “ 质而 和气质上密切相关 。 实绮 ,癯 而实腴 ” 。苏轼 用这八个字 准确道 出 笺注 苏轼作 和 陶诗他 的思想 信仰是 促使他 的 陶诗的特点 。李公焕在 《 陶渊 明集》 中所 余尝 评 陶公 诗 , 平淡 而寓 意深 远 , 化语 思想信仰是促使他 和陶的重要原因。陶渊明的 说 : “ 思想是复杂又矛盾的。如朱子 以为 “ 渊明所说 外着枯槁 ,中实敷腴 ,真诗人之冠冕 也。 陶 ” 者庄 老” ( 子语类》 ;真西山 以为 “ ( 侏 ) 渊明 诗平淡中见奇警 ,朴素中含绮 丽。其风格集 中 淡 ,或古淡 、平淡 ,或雅淡 、冲淡 ,种 之学 ,正 自经术中来” (跋黄瀛甫拟陶诗》 , 在 “ ” 《 ) 近人 陈寅恪先生 以为 “ 外儒而 内道 ,舍释迦而 种 “ ”都出于 自然。元遗 山在 《 淡 沦诗绝句》 宗 天师 ” ( 陶渊 明之思 想与 清谈之关 系》 , 称赞陶渊明说 : “ 《 ) 一语天然万古新 , 豪华落尽 郭银 田以为 “ 无疑地 ,有 印度思想 的渊源 在” 见真淳 。 ”陶诗的美在于真 ,也就 是 自然 。陶 (田园诗人 陶渊明》 ,凡此诸说 ,都不失为有 渊明爱的是 自 , 的是 自然 ,自 《 ) 然 求 然就是他 的 得之言 。对 于渊明 的思想 ,没有人能做更好的 最高的美学思想 。苏轼和陶诗的风格 逼近陶诗 定位 ,都各据一偏之 见 , 其思想复 杂为好。 的冲淡素朴。陶以真率写诗 ,而苏写和陶诗 的 称 叶嘉莹先生 陵论诗丛希 中言 “ 为渊明建 真率态度 与陶渊 明相同 ,但流露出苏轼 旷达 的 立起一个具有门户壁垒的狭 隘之思想体系 ,那 胸怀 , 致使 两者风格既似又不似。如 《 和陶归 对 渊明 的思想而 言 ,就有失 其任 真 自得 之意 园 田居》 ( 三) 其 ,纪昀 的评语 是 “ 极平淡 而 了”叶先生用 “ 目光七彩 融为一体”来 比喻渊 有 深味 ,神 似陶公 。 ”又如 《 陶归 园田居》 和 其一) “ : 我饱一饭足 ,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 明之本色 。有七 彩之含 蕴 ,而又有 一 白之 融 ( 贯 ,既是丰美复精淳的本色,也是陶渊明的特 新 米 ,救我 厨无烟 。斗酒 与只 鸡 ,酣歌饯 华 色。 “ 年罕人 事 ,游学 在 《 少 六经》 ( 颠 。禽 鱼 岂知道 ,我适物 自闲。悠悠未心 尔 , ” 揿 酒》 ),说明他对儒 家的推崇 。 “ 路边 两高坟 , 聊乐我所 然。 ”学得 了陶诗 的平 淡 自然 。清代 伯 牙 与 庄周 。此 士 难再 得 ,吾行 欲何 求 。 赵克宜评 : “ 语似 陶。 “ ” 淡 ” 静中体验语 。 ”悟 ( 拟古》 表现 他对 道 家的 敬重 。 同时 又有 出了 “ 《 ) 我适物 自闲”的乐趣 。在和陶的诸诗中

三篇山水小品文比较阅读

三篇山水小品文比较阅读

三篇山水小品文比较阅读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雾淞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议论抒情句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不难看出,陶弘景、苏轼、张岱虽然描绘的是不同风景,但他们所发表的感慨都有共同之处:“未复有能”、“少闲人”、“焉得更有此人”:没有人或少有人和我一同欣赏这美景啊。

为什么没有人同我一起欣赏这美景呢?这感慨,是为自己不同流俗而自豪?还是一份找寻不到知音的孤寂?抑或是郁郁不得志的伤感与落寞?为什么没有人同我一同欣赏这美景呢?中国古代文人往往以自然山水为知己,也许因为失意,不,即使得意,他们也以能领略自然山水之美为雅事。

“春游芳草地,夏赏莲花池,秋饮菊花酒,冬吟白雪诗”,何等惬意,又何等得意!“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是何等相知相契的知己!凡夫俗子只知道蝇营狗苟,又怎能享受到让心灵放飞到自然的这份乐趣?陶弘景,生于魏晋南北朝动荡时期,何其不幸!可是才气四溢的他毅然放弃世代为官的贵族生活,归隐林泉,以自然山水为知己。

山的巍峨,水的灵秀,白云的悠然,又让他感到何其幸运!他说,感谢这乱世,不然,我还在官场趟那趟浑水。

“山中何所有?岭上有白云。

只可自娱乐,不堪持寄君。

”这就是当时最高统治者梁武帝请他出山时他的回答,我这里固然没有荣华富贵和高官厚禄,但你们也不能享受到我能享受的乐趣啊!岂止你们,“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那份自豪,那份得意何等洒脱的全然溢于纸上了。

也难怪,梁武帝见他不肯出山,竟然让他做了“山中宰相”:他隐居山中,却依旧为皇上出谋划策拿主意,皇上则给他源源不断送来了高档的“生活费”。

论苏轼中后期诗词中“斜川”的意蕴及深层情结

论苏轼中后期诗词中“斜川”的意蕴及深层情结

论苏轼中后期诗词中“斜川”的意蕴及深层情结[摘要]苏轼在元丰五年、元佑六年、绍圣三年的三篇诗文中均运用了陶渊明《游斜川》中“斜川”的意象,然而这三次运用所承载的目的、内含的心理不尽相同,都需要结合苏轼写作时的遭遇及同期诗文进行理解。

此外,“斜川”意象背后实则内涵着一种“斜川情结”,这是一直深藏于苏轼内心的自我调和工具。

[关键词]苏轼斜川《江城子》《和林子中待制》《和陶游斜川》斜川作为诗词曲中常见的地名,出典于陶渊明的《游斜川》,在江西省星子、都昌二县境内,后人用其代称隐士居住及休憩的地方[[1]]。

苏轼诗词中第一次出现斜川,当属元丰五年的《江城子》,而于其后的元佑六年、绍圣三年,苏轼也再度抒发了“斜川之感”。

本文将通过对《江城子》《和林子中待制》《和陶游斜川》的对比分析,探究“斜川”意象在苏轼诗词中的意蕴变化以及其集中于中后期出现的原因。

一、《江城子》的自我消解《江城子》写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年,经历了这三年的沉淀,初被贬时的恐慌与忧愤已所剩无多,随之而来的是平和沉稳的生命沉思。

居住在雪堂,躬耕于东坡的生活让他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陶渊明,从而在诗词中第一次写到了“斜川”这一意象。

诗首局“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2]199与小序相承,进一步加深了斜川联想的基本逻辑,即此时于东坡所见之景与斜川之景非常像。

然而紧随其后的“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2]199则打破了这层逻辑。

苏轼和陶渊明在仕途中尝遍酸甜苦辣,政治报复无以施展,但又不愿随波逐流,“依旧却躬耕”是他们在“了了”之后做出的选择。

但不同的是,陶渊明是自愿的,苏轼却是被现实所迫。

因此前文构筑的由景物之似激发联想的逻辑不过是表象或托词,“只渊明,是前生”的感慨并非出自二人于同样美好的山水间游玩,而是都与世乖违,躬耕力田罢了。

换言之,并非是“斜川当日景”触发了“只渊明,是前生”,而相反,是后者散发而得到了前者。

因此,斜川在此处是苏轼引陶渊明为知己的思维外化成果,其中寄寓的,是“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的沉重反思。

心涛何能止于平淡——苏轼的《和陶诗》

心涛何能止于平淡——苏轼的《和陶诗》

心涛何能止于平淡——苏轼的《和陶诗》心涛何能止于平淡——苏轼的《和陶诗》凡一代文学大家,其艺术创作的渊源都很复杂,不易寻得清楚,因为他们都善于汲取先贤甚至时贤长处为己用,使之成为自己艺术创作的血肉。

大文豪苏轼同样如此。

他的诗风能明显看出吸收融合李白、杜甫、韩愈诗歌的风神。

同时,“乌台诗案”后,他的诗风一方面保持了豪放、旷达的风貌,另一方面又开始了对陶渊明、谢灵运、韦应物、柳宗元“简古”“平淡”诗风的追求,其中特别关爱陶渊明。

苏轼曾把自己躬耕的东坡比作陶渊明的斜川,并把陶诗《旧去来兮辞》隐括诗词之中。

从黄州时期一直到岭南,苏轼学陶诗、和陶诗象一组旋律或一组色调,在他后期诗作中逐渐加强,加浓,苏轼对陶诗的评价也随之达到了至高程度。

苏轼以为“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诸人,皆莫及也”,还以为“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洲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评韩柳诗》)。

苏轼推崇陶诗,并以陶渊明诗歌的题材内容与自己生活环境情趣相似者次韵追和,力求“不愧渊明”。

如贬居惠州“衣食渐窘”而作的《和陶贫士》;“迁居合江楼”而作的《和陶移居》等。

不仅如此,苏轼和陶诗从语言、表现方法直到艺术风格都刻意求似。

如《和陶旧园田居》之三,便“极平浅而有深味,神似陶诗”(《纪评苏诗》卷39);《和陶和刘柴桑》即“真朴似陶”(《纪评苏诗》卷41)。

黄庭坚说过:“东坡在扬州《和陶饮酒》亦是如之所作,至惠州《和旧园田》六首乃与渊明无异。

”(《王直方诗话》引)苏轼视自己的和陶诗为得意之作:“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吾。

……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愧渊明。

”(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追和古人,苏轼是有意创格,这符合他一贯的创新精神。

而且用陶诗原韵,仿渊明诗风来反映现实生活,许多和作体现了诗人的真情实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在整个苏诗创作中,苏轼的和陶诗不免显得有些笨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万方数据 前有一篇序文 : 辛酉正月五日, 天气澄和, 风物闲美。与二三
舒韶雄: 景似情殊% 境同感异
!!
赋的影响和它作为早期骈体文的特点。 《 游斜川》 诗云: 开岁倏五十, 吾生行归休。念之动中怀, 及辰为兹游。气 和天惟澄, 班坐依远流。弱湍驰文鲂, 闲谷矫鸣鸥。迥泽散游 目, 缅然睇曾丘。虽微九重秀, 顾瞻无匹俦。提壶接宾侣, 引 满更献酬。未知从今去, 当复如此不?中觞纵遥情, 忘彼千载 忧。且极今朝乐, 明日非所求。 严格地说, 这是陶渊明唯一的山水诗, 也是一首颇富理趣 的山水 诗。诗 的 开 头 感 叹 岁 月 流 逝, “ 开 岁 倏 五 十” , 一个 “倏” 字写出诗人内心那种时光飞逝、 惊回首青春不再的心理, 这种心理触动了内心的情怀, 于是便想趁着这好日子外出游 乐。中间部分写山川之美以及饮酒吟咏之乐: 天气澄和, 四野 明净, 山秀泽清, 鱼跃鸥鸣, 更兼有美酒嘉邻, 使得诗人能纵情 驰怀。结尾由眼前之乐想到人生短促, 希望借酒忘忧, 极乐当 前。诗的情调也由喜悦转苍凉。陶渊明处于晋宋易代之际, 他的诗风或多或少受到玄言诗影响。 “ 弱湍驰文鲂, 闲谷矫鸣 鸥。迥泽散游目, 缅然睇曾丘。 ” 四句是典型的对偶句, 它上承 玄言诗对山水描写的余脉, 下启谢灵运等人的山水诗创作, 从 中可以看出玄言诗向山水诗过渡的痕迹。 无论是 《 游斜川》 诗还是序, 抒发的都是 “ 悲日月之遂往, 悼吾年之不留”的感叹, 这种感慨人生短促、 要求及时行乐的 思想在魏晋时期非常典型。我们读 《 游斜川》 诗及序很容易联 想到西晋石崇的金谷集会和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会。石崇为 《 金谷集》 作的序中有 “ 感性命之不永, 惧凋落之无期” 的话, 而王羲之 《 兰亭集序》 前半记述盛会概况, 写山川之美、 饮酒赋 诗之乐, 后半由眼前之乐转入人生短促的感慨, “ 固知一死生 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 亦由今之视昔, 嗟夫! ” 抒 发人生盛事不常而流年易逝的感慨。 《 游斜川》 诗及序与王羲 之兰亭集会诗及序旨趣是相同的; 所不同者, 陶渊明 《 游斜川》 序文比王羲之 《 兰亭集序》 要简练质朴些。 二 北宋元符二年 ( 公元 !"## 年) , 大诗人苏东坡贬谪在海南 儋州已经两年了, 北归之望, 已趋渺茫。两年前的四月, 六十 二岁的诗人独与幼子苏过过海, 儿孙们痛哭江边, 以为死别。 七月酷暑诗人抵达儋州, 无处可居, 父子二人住在桄榔林下。 后来得军使张中帮助, 僦官屋以庇风雨。立冬后, 风雨不止, 官屋破漏, 以至 “ 一夕或三迁” 。即便如此, 第二年湖南提举常 平董必察访岭南, 还是遣使将苏轼父子逐出官舍, 苏轼只好买 地筑室, 起屋五间, 潮州人王介石和当地百姓运甓畚土以助, 亲躬泥水之役, 诗人才得以有安身之所。生活方面, 因为困 窘, 以致 “ 尽卖酒器, 以供衣食” , 而海南悬居海外, 生活多有不 便, 甚至会有 “ 北船不到米如珠, 醉饱萧条半月无” (苏 《 纵笔 三首》 之三, 下文凡引苏轼诗文均只标苏) 的情况, 他在给朋友 的信中说: “ 此间食无肉, 病无药, 居无室, 出无友, 冬无炭, 夏 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 大率皆无耳。 ” (苏 《 与程全父书》 ) 足 见其情之窘迫, 生活不便之甚。不过, 这一切对于乐天派的苏 轼来说, 似乎并没有太大影响, 他总能从身边的事如读书、 出

! 东晋义熙十年 ( 公元 "+" 年) , 诗人陶渊明五十岁。 诗人
邻曲, 同游斜川。临长流, 望曾城, 鲂鲤跃鳞于将夕, 水鸥乘和 以翻飞。彼南阜者, 名实旧矣, 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 傍 无依接, 独秀中皋, 遥想灵山, 有爱嘉名。欣对不足, 率共赋 诗。 悲日月之遂往, 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 以记其时 日。 这篇序文完全是一幅优美的山水小品。它先交代游斜川 的时间、 人物, 然后具体描写斜川风物, 长流的鲂驰鸥矫、 曾城 的独秀中皋, 使诗人纵情于自然, 得到极大的心理愉悦。序文 也点明作诗的目的是伤悼岁不我与、 时不我待, 正是诗人经常 歌咏的主题之一。从这篇序文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抒情小 赋和骈体文对他的影响。魏晋时期, 抒情小赋的涌现, 拓展了 辞赋的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 这时期的辞赋创作显示出抒情 化、 小品化的特色, 表现形式上则更多地侧重于抒发个人内心 的细微感受和细腻情感。这种抒情小赋后来因骈文的兴盛而 增加了骈俪的成分, 在陶渊明的这篇诗序中, “ 天气澄和, 风物 闲美” 、 “ 临长流, 望曾城” 、 “ 鲂鲤跃鳞于将夕, 水鸥乘和以翻 飞” 、 “ 悲日月之遂往, 悼吾年之不留” 都是对仗工整的句式。 三字对、 四字对、 七字对等骈偶句式在其中的运用非常明显, 就整篇序文来说则以四字句为主。魏晋时期, 骈体文句式的 字数还没有严格限制, 而且初期骈体文不仅不十分讲究工整, 还有骈散兼行的做法, 在骈偶中掺杂一些散句, 这正是后来 《 文心雕龙・丽辞》 中所说的 “ 迭用奇偶, 节以杂佩” , 直到刘 宋时期, “ 四六” 的格式才初具雏形, 所以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 到陶渊明这篇篇幅短小、 具有浓厚诗意的诗序受到的抒情小 ! ! 收稿日期: ’%%$ - +% - ’# ! ! !关于陶渊明的享年, 有诸多说法, 此处取本传六十三岁说。 ! ! "这首诗及序各版本多有出入, 此处取逯钦立校注 《陶渊明 集》 ( 中华书局 +/,/ 年版) 。
摘要: 苏轼的和陶诗与陶渊明原诗有总体风格上的相似性。但因两人所处社会环境、 人生经历、 性格气质等诸多因素 的影响, 相似之中也有不同。这正是他们作为大诗人的独特风格。通过陶渊明 《 游斜川》 原诗与苏轼和陶诗的比较阅 读, 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种独特性。 关键词: 陶渊明; 苏轼; 比较阅读 中图分类号: &’%() ’ ! ! ! ! ! 文献标识码: *! !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作者简介: 舒韶雄 ( +/,# - ) 男, 黄石教育学院中文系, 讲师。主要从事苏轼研究。
解郁闷和不快。他和当地黎族人民亲近, 和这些人的生活亲 近, 和他们的习俗、 山水、 风物亲近, 融入他们的生活。在他窜 逐海外的日子里, 儿子苏过一直陪侍左右, 也给他以极大的安 慰。 元符二年的正月五日, 生活已逐渐安定下来的苏轼和儿 子外出游玩, 作了一首 《 和陶游斜川》 诗: 谪居澹无事, 何异老且休。虽过靖节年, 未失斜川游。春 江渌未波, 人卧船自流。我本无所适, 泛泛随鸣鸥。中流遇洑 洄, 舍舟步层丘。有口可与饮, 何必逢我俦。过子诗似翁, 我 唱而辄酬。未知陶彭泽, 颇有此乐不?问点尔何如, 不与圣同 忧。问翁何所笑, 不为由与求。 诗前序言只有一句 “ 正月五日, 与儿子过出游作” , 简短地 交代出游 基 本 情 况。诗 的 开 篇 交 代 自 己 谪 居 的 情 况, 一个 “澹” 字含义深远: 曾经的风流褪去了, “ 老矣复何言, 荣辱今两 空” (苏 《 次前韵寄子由》 ) ; 曾经的热闹退却了, 只剩下 “ 庭空 鸟雀散, 门闭客立久” (苏 《 和陶拟古九首》 之一) 的孤独。澹 然无事的日子里, “ 归来闭户坐, 寸田且默耕” (苏 《 和陶赴假 江陵夜行》 ) , 诗人感到 “ 梦幻去来, 谁少谁多。弹指太息, 浮云 几何” (苏 《 和陶停云四首》 之四) , 世事看透, 贬谪也不觉得是 多痛苦的事, “ 莫作天涯万里意, 溪边自有舞雩风” (苏 《 被酒 独行, 遍至子云…》 之三) , 心境变得更加通脱旷达了。这在诗 的中间部分体现得非常明显, “ 春江渌未波, 人卧船自流” 八 句, 写出诗人出游时那种平和闲适的心境, 游玩没有固定的目 的地, 所以一任船儿随波漂流, 船不能行, 那就上岸, 喝酒也不 必强求酒友是何等人物, 只要是个伴儿就行。一切都不必强 求, 随心所 欲 而 无 乐 不 至, “ 空 钩 意 钓, 岂 在 鲂 鲤” (苏 《观 棋》 ) , 与其说诗人是在游玩, 不如说他是借游玩放飞自己旷达 闲适的心境。难得的是, 儿子苏过也是可以和父亲诗酒酬唱 的知音, “ 过子诗似翁, 我唱而辄酬” , 其乐融融, 快慰无比。诗 人自然想到陶渊明的责子, 于是带着让人羡慕的口气问道: “ 未知陶彭泽, 颇有此乐不? ” 最后四句用 《 论语・先进》 中的 典故, 进一步表达出诗人平和的心境。整首诗虽然没有具体 地描写出游时的景物山水, 但我们却能从中体会到诗人闲适 从容的出游之乐, 正如纪昀所评: “ 有自然之乐, 形神俱似陶 公。 ” 苏轼晚年远谪惠州、 儋州, 但他凭依佛老, 加之旷达乐观 的性格, 使他能 “ 人不堪其忧, 公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 ( 苏辙 《 亡兄端明子瞻墓志铭》 ) , 从容坦然对待忧患, 所作诗文丝毫 不见老人衰惫之态, 反而充满郁勃之生气。不仅在 《 和陶游斜 川》 中是这样, 在他晚年所作其他诗文也可见出, 试举作于绍 圣元年 ( 公元 !"#$ 年) 的 《 记游松风亭》 为例: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纵步松风亭下, 足力疲乏, 思欲就 床止息。仰望亭宇, 尚在木末。意谓如何得到。良 久 忽 曰: “ 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 由是心若挂钩之鱼, 忽得解脱。若人 悟此, 虽两阵相接, 鼓声如雷霆, 进则死敌, 退则死法, 当恁么 时, 也不妨熟歇。 这篇短文通过一件小事写出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人生在 世, 常常会心为形役, 一切忧患苦恼皆缘此而生。苏轼以其洒 脱飘逸的智慧、 旷达自适的人生观使苦恼积郁为之一空, 并以
辞彭泽令后, 官是再也不做了, 隐居的决心也日益坚决, 虽然 心情有时也不平静, 觉得 “ 日月掷人去, 有志不获骋” (陶 《杂 诗》 之二, 下文凡引陶渊明诗文均只标陶) , 但终究开始体会到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这种解脱羁绊的乐趣, 所以心境比 以往要平和得多。生活上的困窘却较过去为甚, 这时诗人举 家已迁至南村, “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 罗堂前” (陶 《 归园田居》 五首之一) 的景象不再有了, 只剩下 “ 弊庐何必广, 取足蔽床席” (陶 《 移居》 二首之一) 的狭小, 与 旧宅园田居大不相类。躬耕自资的生活在辞去彭泽令后已真 正实行, “ 晨出肆微勤, 日入负禾还。山中饶霜露, 风气亦先 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 (陶 《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 早稻》 ) 起初也许还有着 “ 衣食当须纪, 力耕不吾欺” (陶 《移 居》 二首之二) 的幻想,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耕作获得收成, 但 生活终于还是日趋贫困, “ 躬亲未曾替, 寒馁常糟糠。岂期过 满腹, 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 粗絺以应阳。 ” (陶 《 杂诗》 之 八) 即使这样微薄的愿望也不是常能满足, 晚年甚至有乞食之 举。过去常提的 “ 精神生活” 固然不再提及, 就是那种孤高自 赏的态度也有所改变。自己多病嗜酒且不说, 儿子们却也不 成器, 酣饮赋诗的纵情已大为衰减, 只好慨叹 “ 天运苟如此, 且 进杯中物” (陶 《 责子》 ) 。往昔官场上的少数几个朋友此时也 因 “ 语默殊势” 而 “ 息交绝游” , 能够给他温暖和安慰的只是和 他朝夕相处的田夫野老, 他们对诗人有时 “ 壶浆远见候” , 诗人 有时也 “ 只鸡招近局” 。在归田后的二十余年中, 他在和田夫 野老的交情中颇得到了一些温慰。 义熙十年开年不久, 五十岁的诗人陶渊明和 “ 二三邻曲” 有一次很有意味的斜川之游。诗人作 《 游斜川》 诗以记之 , 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