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于常州的不解之缘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苏东坡与常州的14次情缘 为何最后在常州终老?

历史趣谈苏东坡与常州的14次情缘 为何最后在常州终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苏东坡与常州的14次情缘为何最后在常州终老?导语:日前,江苏省常州市苏东坡纪念馆开门迎客了。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缘何江苏常州要建纪念馆?纪念馆又将讲述苏东坡怎样的故事?带着疑问,记...日前,江苏省常州市苏东坡纪念馆开门迎客了。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缘何江苏常州要建纪念馆?纪念馆又将讲述苏东坡怎样的故事?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常州苏东坡纪念馆,探寻苏东坡与常州的“不解之缘”。

“此心安处是吾乡”“苏东坡曾14次到常州,并最后在常州终老。

”常州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唐星良说起了苏东坡与常州的渊源。

“宋熙宁四年(1071年)七月,苏东坡调任杭州通判。

十一月,他乘船沿运河途经常州,这是苏东坡第一次踏上常州土地。

”唐星良告诉记者,当时,苏东坡与弟弟苏辙赴汴梁(今河南开封)赶考,结交一批学子,其中就有常州晋陵县人胡宗愈。

次年,朝廷宴请新科进士,苏东坡的邻座恰是常州宜兴县的蒋之奇、单锡。

听完蒋之奇介绍家乡之美,苏东坡与其定下卜居常州的“鸡黍之约”。

在赈灾半年间,苏东坡踏遍常州所属晋陵、武进、江阴、无锡、宜兴五县,留下众多诗词文章,并萌发了归老常州的心愿。

元丰七年(1084年)十月,苏东坡写下《乞常州居住表》,请求皇帝“特许于常州居住”。

不料,上表投递扬州官府后石沉大海。

苏东坡全家在扬州等待了近月仍无消息,无奈继续北上,年底在泗州(今盱眙),又写《再上乞常州居住表》,并派专人直接送给皇帝。

“苏东坡余生的落脚地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弟弟苏辙所在的许昌,另一个便是常州。

他之所以会选择常州,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对常州的感生活常识分享。

苏轼与常州

苏轼与常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鸡黍之约

苏东坡与常州宜兴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 年)。那年苏东坡进京赶考,进士及第。在一次同年们聚会上,与他 同桌的是常州府宜兴县的蒋颍叔(之奇)、单锡以及武进县的胡宗夫 等。苏东坡从蒋之奇、单锡、胡宗夫的介绍中,了解到了江南的秀丽 风光。他被江南的秀情风景迷住了。在酣酒中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 “鸡黍之约”。然而,由于年少气盛,苏东坡自认为自己还没有施展 抱负,故当时只是一时的兴致所至,并没有非常认真,这可以从苏东 坡与蒋之奇的唱和之诗中看出: 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好,枕中春梦不多时。 琼林花草闻前语,画溪山指 后期。 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后来,苏东坡又先后结 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仁修、报恩寺长老和宜 兴的滕元发(达道)、邵民瞻、蒋公裕等老友。 这些同窗好友都与 他成了莫逆之交。在他以后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他遭到贬斥的流 放生活中,这些好友给予了他无私的关心。 友情、亲情的温暖与关 怀,是苏东坡钟情于常州宜兴的源头。
苏轼与常州

苏东坡,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一代文坛盟主。他于文学、 艺术、医学、经学,以及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创作 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就是这样一位文化巨人,他的一 生与我们江苏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他本是四 川眉山人,他却选择了常州作为他的终老之地。常州成了 苏东坡的第二故乡。 有人认为苏东坡获赦北归以后,选 择常州宜兴(宜兴旧属常州)作为他的卜居地,纯属一种 偶然性的无奈之举。其实,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从他的诗、 词、文、札记、奏章等来看,此举决非偶然。它是苏东坡 衡量再三后的选择。 为什么苏东坡与常州宜兴会有这么 深厚的感情呢?他为什么会选择常州宜兴作为他的卜居之 地呢?

2008年常州市新课标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四)

2008年常州市新课标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四)

2008年常州市新课标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四)题号一 二 三 总分(一) (二) (三) (一) (二) (三) (一) (二) 得分 本试卷分三部分,共8页,计20题。

总分值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友情提示:请认真阅读,仔细审题,冷静思考。

得 分 评卷人一、积累运用(共20分)(一)积累(共10分) 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后方格内。

(2分)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那曾经狂s ī的烈马,那连绵万里直达长安的座座烽台——如今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洗礼得苍凉斑b ó。

只有那胡杨,还剩下c ùc ù金黄的叶,依在黄沙与蓝天之间,如一幅醉人心魄的画,令人震 h àn 无声。

(选自潘岳《西风胡杨》)2、古诗文默写。

(任选6句)(6分)(1)写出《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能给你启示的句子。

(2)《爱莲说》中表现莲花纯洁高尚品质的语句是:,。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安守贫寒却兼顾天下的广阔胸襟的语句是:,。

(4)《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中描写雪景的比喻句是:,。

3、名著阅读。

(2分)下面是一首新浪网某论坛上一网友的《西游记》人物评价诗,请你从“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人物,模仿示例,运用书中情节进行反驳。

《西游记》人物评价诗唐三奘,懦夫一个;行者孙,野猴一只;猪八戒,蠢猪一头;沙和尚,忍者一位;……(选自“新浪”某论坛)示例:唐三奘带领徒弟,吃尽千辛万苦,历尽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最终从回了真经。

何为懦夫!得 分 评卷人 (二)运用(共5分)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4、日常生活中常见以“人体部位”为喻的词语,取义各不相同,使用恰当可以增加表达的情趣。

请仿照示例,再仿写一个句子。

(不能引用本试卷中的有关内容作为答题材料。

)(2分)刘备视孔明为“股肱”之臣,军国大计悉由其出。

(取股肱为人体四肢重要部位之义,喻指孔明是刘备身边重要的辅助者。

苏东坡于常州的不解之缘

苏东坡于常州的不解之缘

苏东坡与常州的不解之缘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可是他留给咱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苏东坡,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一代文坛盟主。

他于文学、艺术、医学、经学,和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创作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

就是这样一名文化巨人,他的一生与咱们江苏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别是他本是四川眉山人,他却选择了常州作为他的终老之地。

常州成了苏东坡的第二故乡。

有人以为苏东坡获赦北归以后,选择常州宜兴(宜兴旧属常州)作为他的卜居地,纯属一种偶然性的无奈之举。

其实,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从他的诗、词、文、札记、奏章等来看,此举决非偶然。

它是苏东坡衡量再三后的选择。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一生11次来到常州,两次上表祈求朝廷准予他在常州居住,最终于1011年7月28日在常州终老。

苏学士如此钟情常州,实在让常州人民感动了近千年。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苏东坡心系常州并最终选择常州?一、鸡黍之约苏东坡与咱们常州的缘分最先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

那年苏东坡进京赶考,进士及第。

在一次同年们聚会上,与他同桌的是常州府宜兴县的蒋颍叔(之奇)、单锡和武进县的胡宗夫等。

苏东坡从蒋之奇、单锡、胡宗夫的介绍中,了解到了江南的秀丽风光。

他被江南的秀情风光迷住了。

在酣酒中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

但是,由于年少气盛,苏东坡自以为自己尚未施展理想,故那时只是一时的兴致所至,并无超级认真,后来,苏东坡又前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仁修、报恩寺长老和宜兴的滕元发(达道)、邵民瞻、蒋公裕等老友。

这些同窗老友都与他成了莫逆之交。

在他以后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他受到贬斥的流放生活中,这些老友给予了他无私的关心。

友情、亲情的温暖与关切,是苏东坡钟情于常州宜兴的源头。

二、风光无穷好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他于熙宁六月岁末到熙宁七年五月受命赴常润一带赈灾,在常州一带滞留半年左右。

完成赈灾任务后,他应老友蒋之奇、单锡等的邀请,在宜兴小住,在他们的陪同下,游览了芙蓉山水、画溪明、古洞奇穴、玉潭凝碧等名胜。

苏轼在常州写下的诗词大草石碑

苏轼在常州写下的诗词大草石碑

苏轼在常州写下的诗词大草石碑1. 背景介绍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文学史上的“苏东坡”,他的诗词以豪放自由、清新脱俗而著称。

常州,江苏省下辖地级市,地处长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

苏轼在常州写下的诗词大草石碑,留下了他与这座城市的深厚情感。

2. 历史渊源苏轼在常州创作的诗词大草石碑,又称苏轼大草碑,是一座文化遗产,见证了苏轼与常州的不解之缘。

大草石碑是将苏轼的诗词刻在石碑上,以供后人纪念。

这些诗词充满着苏轼对常州的热爱和美好祝愿,也展现了他作为文学家的才华和影响力。

3. 诗词典故苏轼在常州留下的诗词大草石碑中,最为著名的是《临江仙·满江红·大雅堂前》。

这首词写就了苏轼游览大雅堂时的所见所感,其中自然融合了对常州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这首词也成为了后人纪念苏轼和常州的标志之一。

4. 价值意义苏轼在常州写下的诗词大草石碑,历经千年仍然被人传颂。

这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历史意义,更是因为它代表着苏轼个人的情感和对常州的热爱。

这种诗文与地方结合的文化现象,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它激励着后人继续发扬苏轼的文学精神,也让当代人更加珍视文化传承和保护文物遗产。

5. 个人观点对我来说,苏轼的诗词大草石碑不仅是一座文化遗产,更是一段真挚的情感流露。

它让我感受到了这位文学巨匠的才情与爱意,也让我更加珍视历史文化的珍贵传承。

希望我们能够继续保护和传承这样具有历史渊源和价值意义的文化遗产,让后人能够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影响。

总结回顾苏轼在常州写下的诗词大草石碑,不仅是一座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份文化的传承。

它承载着苏轼对常州的深情厚谊,也承载着他作为文学家的情感与才华。

这座石碑的存在,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苏轼和常州之间的纠葛,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希望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永远流传下去,让后人能够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魅力。

苏轼在常州写下的诗词大草石碑,是一处具有深厚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的遗产。

苏东坡与常州运河相关的诗句

苏东坡与常州运河相关的诗句

苏东坡与常州运河相关的诗句
摘要:
一、引言
二、苏东坡与常州运河的渊源
三、苏东坡在常州运河所做的诗词
四、总结
正文:
一、引言
苏东坡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的诗词、书法、绘画作品影响深远,被誉为“词圣”。

苏东坡曾在常州运河留下了许多诗词,这些诗词描绘了常州运河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他对常州运河的深厚感情。

二、苏东坡与常州运河的渊源
苏东坡曾在常州担任知州,期间他对常州运河进行了多次考察,并留下了许多诗词。

他在《游东坡洗砚池》一诗中写道:“背人山色千重复,带郭江声万里来。

却因洗砚池边水,染得溪头一片埃。

”这首诗描绘了常州运河的景色,表现了苏东坡对常州的深厚感情。

三、苏东坡在常州运河所做的诗词
苏东坡在常州运河所做的诗词有很多,其中以《游东坡洗砚池》、《题西林壁》、《常州道中》等最为著名。

这些诗词描绘了常州运河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苏东坡对常州运河的深厚感情。

四、总结
苏东坡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对常州运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并留下了许多描绘常州运河美景的诗词。

关于苏轼的研究报告

关于苏轼的研究报告

关于苏轼的研讨报告1、初出茅庐纵顾苏东坡的终身,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现了一幅绚烂的江南风光,使他与好友们订下了“鸡黍之约”。

然虽有定居誓词,但毕竟未经深思熟虑,是信口所至。

真正到了常州地域,苏东坡领略到了那水乡山野的神韵,便深深地吸收住了。

中年分开黄州时,苏东坡两次上表哀求寓居常州,终于如愿以偿,从此和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即便在元佑时期,他政治上红极一时时,他还和常州籍大臣胡宗愈(完夫)讲定:“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

”他在北归途中,一路均有人热情挽留,有的以至无偿提供居舍,但他总是坚决地说:“然某缘在东南!”他终于返回了魂牵梦萦的常州。

最后遂了他在熙宁七年在常州吊唁钱公辅的《哀词》中的夙愿:“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

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

”2、少年知名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盖世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端向仕途进发了。

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率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与科举考试。

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原本能够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其不意地取得了第二名。

这对苏轼来说,固然有些冤枉,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鸣惊人天下知。

3、大难临头在扑朔迷离的北宋政局中,激进派的苏轼被政敌所应用,成为了政治上的牺牲品。

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

苏轼丢官降职,被贬湖北黄州。

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钱、无房又无粮的放逐生活,苏轼将怎样摆脱困顿与窘境?长江边的小城黄州固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

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4、潇洒东坡苏轼为人坦荡,考究风节,他的性格是率真的、孤傲的、也是豁达的、超脱的。

东坡公园_记叙文作文

东坡公园_记叙文作文

东坡公园坐在BRT上,伴随着摇滚的音乐穿梭在这繁华的城市之中。

双休日,难得的空闲,乘着秋意,出去走走,去寻找常州印象。

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闻着东坡肉的味道寻到了美丽的东坡公园,真是人间有味是清欢啊。

常州,这个江南秀色的地方也令伟大的文豪东坡爱上了这里,这里就是东坡的第二故乡。

东坡一生曾11次来到常州并在这里终老。

东坡公园便是当年弃舟登岸入城的地方。

东坡公园位于常州第一园林—红梅公园的东南侧,古运河东去的咽喉要道,整个景区是由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及古运河的半月岛组成的,两岛之间是由明代的古桥相连,只有4。

3公顷的面积,却古迹众多,别有一番滋味。

人们为了怀念苏东坡,建造了舣舟亭。

我放轻了脚步,走在这曲径通幽的石路上,去寻找那美丽妙秀的舣舟亭。

舣舟亭位于园内南山顶,小巧玲珑的亭子不知是出自于谁之手,难道工匠们读懂了东坡的诗词歌赋,从而来了灵感建造的么?要不然,这座亭子怎会令乾隆皇帝留下难忘的记忆,怎会留下贵重的墨宝“玉局风流”。

在公园内绕过曲廊,便觉得顿时豁然开朗,林木蔚秀,水石清奇,古色古香。

运河绕园东去,点一笔江南秀色。

一代文豪苏东坡受世人所敬仰,所以以“龙子护门”。

东坡大门上的门环就是用其形似虎,名曰狴犴(相传是龙的第七个儿子)做成的。

以及半亭屋脊两端的卷为龙头,名螭吻(相传为龙的第九个儿子)做成的。

地位低下,只能够在园林的建筑上看到这些形象。

我进入洞门,一眼望去,迎面白墙分隔成仰景、洞门作框景、漏窗的借景,并且以廊而相连,且配以花木松石,层层次次,错落有致。

我顿时眼前一亮,看到了“三苏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再一看,这岂不是泰山、华山、黄山的缩影吗。

主干而高耸,次干而供奉,遥相呼应,错落而有致,这不是一幅俊俏立体的美画么,“细观烟雨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的写照么?我随即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幅难得的秀美画面,作为珍藏。

竹、梅、松这“岁寒三友”岂不是象征着苏家父子三么?一步一景,一目一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与常州的不解之缘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苏东坡,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一代文坛盟主。

他于文学、艺术、医学、经学,以及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创作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就是这样一位文化巨人,他的一生与我们江苏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别是他本是四川眉山人,他却选择了常州作为他的终老之地。

常州成了苏东坡的第二故乡。

有人认为苏东坡获赦北归以后,选择常州宜兴(宜兴旧属常州)作为他的卜居地,纯属一种偶然性的无奈之举。

其实,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从他的诗、词、文、札记、奏章等来看,此举决非偶然。

它是苏东坡衡量再三后的选择。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生11次来到常州,两次上表乞求朝廷准予他在常州居住,最终于1011年7月28日在常州终老。

苏学士如此钟情常州,着实让常州人民感动了近千年。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苏东坡心系常州并最终选择常州?
一、鸡黍之约
苏东坡与我们常州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

那年苏东坡进京赶考,进士及第。

在一次同年们聚会上,与他同桌的是常州府宜兴县的蒋颍叔(之奇)、单锡以及武进县的胡宗夫等。

苏东坡从蒋之奇、单锡、胡宗夫的介绍中,了解到了江南的秀丽风光。

他被江南的秀情风景迷住了。

在酣酒中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

然而,由于年少气盛,苏东坡自认为自己还没有施展抱负,故当时只是一时的兴致所至,并没有非常认真,后来,苏东坡又先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仁修、报恩寺长老和宜兴的滕元发(达道)、邵民瞻、蒋公裕等老友。

这些同窗好友都与他成了莫逆之交。

在他以后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他遭到贬斥的流放生活中,这些好友给予了他无私的关心。

友情、亲情的温暖与关怀,是苏东坡钟情于常州宜兴的源头。

二、风光无限好
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他于熙宁六月岁末到熙宁七年五月奉命赴常润一带赈灾,在常州一带滞留半年左右。

完成赈灾任务后,他应好友蒋之奇、单锡等的邀请,在宜兴小住,在他们的陪同下,游览了芙蓉山水、画溪明、古洞奇穴、玉潭凝碧等名胜。

苏东坡流连于群山苍翠、溪水明澈、藤花掩映、杏柳错综的美景之中,就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中。

十分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依稀感到了阳羡(宜兴的别称)正是他将来躬耕退隐的归宿。

惠泉山下濡湿的泥土,阳羡溪头晶莹的大米,江南地方简朴淳厚的民风,深深地吸引了苏东坡,使他闪起了归老于此的念头。

熙宁七年五月苏东坡好友钱公辅在常州逝世,苏东坡前去吊丧,并作《哀词》,发出了“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多君子”的感慨。

这说明了苏东坡后来选择常州作为他
的归隐之地,并非偶然,他对常州这方土地是早有所钟情的。

就在这年,苏东坡委托宜兴好友在宜兴买田,准备将来在此归隐。

三、求住常州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五年。

直到元丰七年才得到赦免。

政治上的坎坷沉沦使他退隐田园、躬耕自给的愿望更加强烈。

常州美丽富饶的土地、温和湿润的气候和莫逆之交的朋友让他留恋不已,他决定请求朝廷让他留在常州居住。

他两次乞求朝廷准予他在常州居住当他得知朝廷准予他常州居住时,他喜极而泣,为如愿以偿而歌:“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


几天后,苏东坡携全家定居宜兴的田庄。

置身于江南农家风光,苏东坡由衷地发出了感慨,这完全就是苏东坡想过的理想生活,没有政治,没有公文,没有吃不饱饭的后顾之忧。

他完完全全地放松着自己,从从容容地享受着江南秀丽的风光。

但命运总不让苏东坡有块宁静的土地。

这时政局起了极大的变化,朝廷又起用苏东坡,并委以重任。

喜忧参半的他只得告别了他刚刚建好的家园,启程赴任去了。

四、常州了缘
元佑八年,一直保护苏东坡的高太后去世了。

灾祸接连降到了苏东坡身上。

他连连被贬,从定州到英州,再到惠州,又从惠州被贬到海南岛的儋州。

直到元符三年,苏东坡等元佑大臣被大赦。

朝廷给了他一个虚职,允许他在外州任便居住。

这样,苏东坡就面临着去哪里养老退休、
安享晚年的选择。

苏东坡首先想到了自己的老家四川,但他在四川既没有田产,也没有亲人,他只好放弃了回老家的打算。

随后又因为两次任职杭州,他与那里的老百姓感情非常好,但他一生不断迁徙流放,生活困顿,没有积蓄,最后也只能作罢,第三个选择是去颍昌(今许昌)和苏辙相聚,将来去嵩山隐居,但后来也因为一些现实原因,最终还是放弃了。

最后他便想到了去常州、宜兴。

他在宜兴买有田产,能够供他生活。

他的儿子家人也在常州一带生活,可以就近照顾他。

在常州、宜兴一带,他还有不少好朋友,如蒋之奇、单锡、钱世雄等,尤其是钱世雄,在他被贬南方时,不断派人送信送物,两人的情谊始终不渝。

在常州居住,他可以和老朋友们比邻而居,吟诗作赋。

而且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

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朋友朝夕相处,安度自己的晚年,何乐而不为呢?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今已决计居常州”。

然而一路的颠簸,使得苏东坡身体极为虚弱。

他在返常州的途中不幸染病。

抵达常州后,病情始终不见好转。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7月28日,北宋一代文豪苏东坡走完了他六十六年的人生旅途,终老于常州城内顾塘桥畔孙氏馆。

纵顾苏东坡的一生,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示了一幅绚烂的江南风光,使他与好友们订下了“鸡黍之约”。

然虽有定居誓言,但毕竟未经深思熟虑,是信口所至。

真正到了常州地区,苏东
坡领略到了那水乡山野的神韵,便深深地吸引住了。

中年离开黄州时,苏东坡两次上表乞求居住常州,终于如愿以偿,从此和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即使在元佑时期,他政治上红极一时时,他还和常州籍大臣胡宗愈(完夫)讲定:“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

”他在北归途中,一路均有人热情挽留,有的甚至无偿提供居舍,但他总是坚定地说:“然某缘在东南!”他终于返回了魂牵梦萦的常州。

最后遂了他在熙宁七年在常州悼念钱公辅的《哀词》中的夙愿:“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

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


“出处穷达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吾州。

”这是宋费补之对苏东坡与常州之缘最确切的概括。

苏东坡与常州之缘,正如他自己所说:“殆是前缘。

”。

苏东坡的常州情缘从其喜欢的源头到其终老的选择都是有其历史因素的。

是常州这片土地吸引着他,是常州人民的纯朴吸引着他,纵观他为官后的人生选择,只要命运一旦转机,让他成为生命的主人翁,他都执拗地径直奔向常州这方神奇的土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