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枝干轮纹病

合集下载

什么是苹果轮纹病?苹果轮纹病防治措施

什么是苹果轮纹病?苹果轮纹病防治措施

什么是苹果轮纹病?苹果轮纹病防治措施苹果在我国具有普遍种植,经济效益非常高,因此非常受种植户的青睐。

总体来说,苹果的抗耐能力比较强,因此长势也比较好,但是也无法长期避免病虫害的袭击。

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是苹果轮纹病吗?苹果轮纹病应该如何防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

什么是苹果轮纹病?
轮纹病主要为害枝干和果实,是苹果枝干和果实重要病害之一。

严重时削弱树势,引起落果。

该病有潜伏浸染特性,果实受侵染后,多在近成熟期和贮藏初期发病,多雨地区和多雨年份发病重。

苹果轮纹病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
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施用,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田间做好通风降湿,保护地减少或避免叶面结露。

2、休眠期
彻底刮除枝干上的病斑、老皮,结合防治腐烂病喷布一次40%福美砷100倍液(另加2%平平加,促进药液的渗透),还要彻底清除病残落叶及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病菌。

3、生长前期
用50%克菌丹500倍液,后期可用1:(2~3):200倍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800~1000倍液喷雾保护果实。

4、贮藏期防治
田间果实开始发病后,要及时摘除病果深埋。

果实贮藏运输前,要严格剔除病果和有损伤的果实。

健果在仲丁胺中浸3分钟,或在45%特克多悬浮剂中浸3~5分钟,捞出晾干后入库。

以上就是关于苹果轮纹病的一些信息了,希望给大家一些帮助。

苹果轮纹病如何治疗 苹果轮纹病特效药是什么

苹果轮纹病如何治疗 苹果轮纹病特效药是什么

苹果轮纹病如何治疗苹果轮纹病特效药是什么苹果轮纹病主要危害苹果的枝干和果实,对叶片也有一定的危害,导致果实腐烂,给种植者造成严重损失。

下面我们介绍苹果轮纹病如何治疗,并着重介绍苹果轮纹病特效药是什么。

一、苹果轮纹病发病特点此病菌与苹果干腐病菌相似。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枝干病部组织中越冬。

春雨中分生孢子分散、传播到枝干伤口、皮孔和果实皮孔附近,产生芽管侵入树体,然后潜伏。

带菌果并不发病,待近成熟期和贮存期发病。

品种抗病性有差异。

富士、王林、千秋等品种高度感病。

二、苹果轮纹病如何治疗1、增强树势。

多施有机肥,做到斤果斤肥,追肥前期以氮肥为主,加入适量的磷、钾并重;后期应侧重磷、钾肥,适当控制氮肥,防止徒长,增强树势。

2、喷石硫合剂。

果树发芽前喷5°Be的石硫合剂,可有效地杀死残余菌丝及分生孢子器,减少初侵染菌源。

3、清理枯枝。

结合修剪,剪除树上的枯死枝,彻底清理园内的枯枝、落叶及落果。

4、刮病斑。

发芽前刮除枝干上的轮纹病斑,涂上843康复剂原液,并把刮正反树皮清理出园烧毁,可以有效地减少初侵染源。

三、苹果轮纹病特效药是什么这里我们推荐一种好药,名称为“生物大夫-复合微生物菌剂”,是最新一代复合生物菌剂,被作物吸收后能迅速杀灭真菌、细菌、病毒分生孢子、病原体等,比传统化学制剂杀菌更彻底、杀菌效果更显著,专利成分fkr快速修复组织细胞,使作物恢复健康成长,丰收增产。

四、苹果轮纹病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内越冬,是初次侵染和连续侵染的主要菌源。

在果园,树冠外围的果实及光照好的山坡地,发病早。

树冠内膛果,光照不好的果园,果实发病相对较晚。

气温高于20摄氏度,相对湿度高于75%或连续降雨,雨量达l0毫米以上时,有利于病菌繁殖和田问孢子大量散布及侵入,病害严重发生。

山间窝风、空气湿度大、夜间易结露的果园,较坡地向阳、通风透光好的果园发病多。

新建果园在病重老果园的下风向,离得越近,发病越多。

果树轮纹病

果树轮纹病

果树轮纹病
苹果的轮纹病是现在随着树龄的增长以及管理的不合理,越来越严重,主要危害果树的枝干和果实,常与干腐病、炭疽病等混合发生造成树皮坏死和果实腐烂,叶片受害较轻。

树干上发病,病斑就会在枝干上翘起,厉害的地方很厚,和鱼鳞似的,时间长了,边缘裂开。

防治方法:
1、加强树上、树下的管理。

2、及时清除病枯枝。

药剂防治:
喷施生物杀菌剂
1、涂抹治疗:在早春和晚秋两个时期对枝干上的病斑、菌瘤、流胶等,精心刮除,刮除时,要求纵向多刮3公分好皮,横向多刮1公分好皮,深达木质部(桃、杏、李、猕猴桃等树体表层轻微染病的组织,纵划几道即可),然后使用溃腐灵原液或5倍液进行均匀涂抹,病情严重时,间隔7天左右,再涂抹1次。

2、枝干喷雾预防:在萌芽前、果实膨大期(7-8月份),用溃腐灵30-60倍液喷施整个树干或30-60倍液刷涂整个树干均可。

(适宜于:弱势树、枝干轮纹、皴皮严重植株及乔化株体)
3、清园处理:采果后用溃腐灵400倍液进行一次清园处理,同时添加适量内吸性药剂或渗透剂,效果更佳。

4、剪口、锯口处理成光滑平面后,直接用原液或5倍液涂抹即可。

注意事项:
1. 作物种类不同、发病症状及危害部位不同,具体防治方法不同,要灵活掌握。

2.采用涂沫治疗时,病斑处理一定要彻底,如刮除腐烂病时,深度应达木质部,刮除面积直至刮至露出健康组织为止。

苹果轮纹病的发生和防治技术

苹果轮纹病的发生和防治技术

苹果轮纹病的发生和防治技术引言苹果轮纹病是苹果树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会导致苹果的品质下降,降低果实产量,严重的甚至会使果树死亡。

针对苹果轮纹病的防治一直是果农们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苹果轮纹病的病原、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苹果轮纹病的病原苹果轮纹病又称苹果灰斑病,是由真菌感染导致的。

具体来说,是由灰褐色真菌属的炭角菌(Alternaria mali Roberts)和青霉菌属的秆锈青霉菌(Penicillium spp.)交织感染而引起的。

炭角菌会在潮湿、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迅速繁殖,同时会分泌毒素,从而引发病害。

苹果轮纹病的发病规律苹果轮纹病主要在果实成熟期感染,也会在花期和幼果期感染。

病害的主要发生部位是果实表面和果柄,首先在果皮上形成了病斑,病斑形状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颜色为灰褐色或棕色,后期会变成黑色。

苹果轮纹病病斑内会产生黑色分生孢子囊,孢子囊会随着风和雨等因素传播并扩散感染其他果实。

感染过程中,果实的呈现黑褐色或黑色,整个果实甚至会腐烂。

果实受到感染后,品质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糖分和维生素含量都会下降。

严重的还会导致果实落果和树木死亡。

苹果轮纹病的防治技术苹果轮纹病感染后,病害的治疗相对较为困难,因此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存在多种方法来预防苹果轮纹病,总体来说可以分为文化措施、化学防治、物理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方面。

文化措施文化措施是防治病害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深翻土壤:通过深度翻耕,可有效破坏树上病原菌的生长环境,减少感染的机会。

2.清除落叶和落果:清除落叶和落果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原菌的来源。

3.合理施肥:保证果树的养分,使其能够更好地抵抗病害。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病害防治方法,主要是通过喷洒农药来防治病害。

然而,使用化学药剂来防治病害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所以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来进行农药施用。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主要指的是在果实落果前进行采摘或剪枝,并将其处理干净,保证果实表面的卫生状态,从而减少病原微生物的存活和传播。

巧防苹果轮纹病

巧防苹果轮纹病

2023-11-08contents •苹果轮纹病概述•苹果轮纹病发生规律•苹果轮纹病防治方法•苹果轮纹病防治实践•苹果轮纹病防治效果评估•苹果轮纹病防治展望目录01苹果轮纹病概述定义苹果轮纹病是由Botryosphaeria属真菌引起的一种苹果枝干病害。

症状苹果树枝干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淡褐色病斑,边缘有裂缝,病斑周围常出现水渍状晕圈,后期病斑凹陷,并伴随流胶现象。

定义和症状苹果轮纹病的病原为Botryosphaeria属真菌,包括B. dothidea、B. obtusa等。

病原病原菌主要通过伤口和皮孔侵入,传播方式包括风雨传播和昆虫传播。

传播途径病原和传播途径苹果轮纹病可导致树势衰弱,枝条枯死,影响苹果树的生长发育。

影响生长发育降低产量和质量增加防治难度苹果轮纹病会导致苹果果实品质下降,产量减少,同时也会降低果实的耐贮性。

苹果轮纹病在树体上分布广泛,难以根除,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03对苹果树的影响020102苹果轮纹病发生规律苹果轮纹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容易发生和传播,特别是在雨季和灌溉地区。

高温高湿环境苹果树的树皮粗糙、开裂或损伤为病菌的侵入提供了有利条件。

树皮粗糙树势弱、管理不善、缺乏营养的果树更容易感染苹果轮纹病。

树势弱发病条件苹果轮纹病的病菌通过风雨传播,从伤口或皮孔侵入树体,引起发病。

发病规律侵染途径苹果轮纹病在春季和秋季容易发生,特别是在多雨季节。

发病时期苹果轮纹病的病菌主要侵染果实、枝干和叶片,其中果实受害最为严重。

发病部位不同品种的抗病性抗病品种的选育为了减少苹果轮纹病的危害,需要选育和推广对苹果轮纹病具有抗性的品种。

抗病性鉴定对抗病性进行鉴定是选育抗病品种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田间试验和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进行鉴定。

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差异不同品种的苹果树对苹果轮纹病的抗病性存在差异。

有些品种的果实容易感染,而有些品种相对抗病。

03苹果轮纹病防治方法选择抗病性强的苹果品种,如富士、国光等。

苹果轮纹病防治新技术

苹果轮纹病防治新技术
宣传资料
制作宣传资料,包括海报、手册和视频等,详细介绍新 技术的原理、优势和实施方法,发放给农民和技术人员 ,提高新技术的普及率和认知度。
技术培训计划与实施
确定培训目标
根据农民和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确定培训目标,包括提高防治 效果、降低防治成本、提高苹果产量和品质等方面。
制定培训计划
根据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内容、时间、地点和参 与人员等。
灯光诱杀
利用灯光诱杀苹果轮纹病的病原菌,减少病害的发生和 传播。
05
技术推广与培训
技术推广方式与途径
现场示范
在苹果产区设立示范点,展示新技术的效果和优势,让 农民和技术人员直观感受到新技术的效果。
培训课程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和果园,为农民和技术人员提 供培训课程,让他们了解新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注意 事项。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 现苹果轮纹病的实时监测、预警和精准防治 ,提高防治效果和资源利用效率。
绿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1 2 3
轮作休耕制度
推广轮作休耕制度,合理安排苹果树的种植布 局,减轻土壤连作障碍和病虫害发生。
有机肥料替代
鼓励使用有机肥料替代部分化学肥料,提高土 壤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活性,促进苹果树的健 康生长。
治疗性喷药
当苹果轮纹病发生时,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性喷药, 控制病害的扩散和蔓延。
生物防治措施
利用天敌
引入苹果轮纹病的天然敌害,如寄生蜂、寄生蝇等, 以控制病原菌的数量和繁殖。
使用生物农药
采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 具有环保、安全、无残留等优点。
物理防治措施
果实套袋
对苹果进行套袋处理,防止病菌的侵染和传播,同时还 能提高果实的品质和产量。

苹果轮纹病

苹果轮纹病

苹果轮纹病又称粗皮病,是一种真菌侵染性病害症状:苹果树的枝干在1~2年生枝的皮孔上形成凸起的小瘤状物,在3~5年生枝上,有典型瘤状物,直径在0.3~3厘米不等,会以病瘤为中心形成近圆形至不正形的褐色病斑。

患病部位与健康部位之间有较深浅的裂开,后期病组织干枯并翅起,在突起中央的周围出现散生的黑色小粒点(分生孢子器)。

而呈粗皮状,故也有称之为粗皮病。

赵冬枝干瘤皮病斑中的病菌分生孢子器,具有不断产生孢子的能力,这就是侵染果实的病菌来源。

真菌病害,子囊菌亚门、梨生囊壳饱Physalospora piricola Nose。

无性阶段为轮纹大茎点Pacrophoma kawatsukai Hara,属于半知菌亚门。

侵染循环:病菌会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守则在被害枝干越冬。

菌丝在枝木病组织上中可存活4~5年,每年4~6月间产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来源。

7~8月份孢子散发较多;病部前三年产生孢子的能力强,以后逐渐减弱。

分生孢子主要会随雨水飞溅传播,一般不超过10米范围。

病菌能在落花后10天左右开始传染幼果。

4~7月传染量最多,7月以后孢子散生量降低,这时期果实一般被侵染,被侵染的机会会很少。

孢子萌发后经皮侵入果实和枝干,整个侵染过程需要24小时完成。

在枝干上一般从8月中、下旬开始,以皮孔开始形成新病斑,在枝干背面部位发病较多,病斑当年不会产生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2~3年时才会大量产生。

发病条件:轮纹病菌是一种弱寄病菌,老弱枝干易被病菌感染。

在老树区内栽植的小树也易染病,果实在幼果期不能抗侵染,但不易扩展。

过多的施用氮肥的苹果树和树势衰弱的树均发病较重。

在温暖多雨或晴雨相间时期长的年份发病重。

在高温干旱特别是生长前期少雨的年份,病害较轻,其发病的原因尚不太清楚,还需进一步研究试验。

防治方法:苹果树轮纹病的防治应对果树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结合清除树体。

要连续几年进行综合防治,才能有效地得到控制病害。

苹果(梨)轮纹病

苹果(梨)轮纹病

四、发病因素
• 1.气候条件 当气温在20°C以上,相对 湿度大于75%或雨量达10毫米时,或连续下 雨3-4天,孢子大量散布,病害传播最快。 干旱年份或地区,病害发生轻。 • 2.寄主抗病性 不同品种对轮纹病的抗性差 异显著。 • 3. 果园管理粗放,挂果过多,蛀虫性害虫 危害严重,肥水不足或偏施氮肥,树势衰 弱,均有利于病害发生。
• 1.喷药保护: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7 0%甲基拖布津可湿性粉剂 、75%多菌清可 湿性粉剂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2.消灭病菌侵染来源:清扫落叶落果。 • 3.加强栽培管理:选择园艺性状良好、 抗病性较强的优良品种种植,增施有机肥 料,合理修剪。
苹果(梨)轮纹病
• 苹果(梨)轮纹病的症状基本一致,枝 干受害,以皮孔为中心形成近圆形的褐色 小点,稍突起,后病斑扩大,直径3-20mm, 病斑中央呈瘤状突起,周围逐渐凹陷,病 健交界发生龟裂,病皮翘期,质地坚硬, 色泽从灰褐色逐渐变为灰白色。翌年从病 斑表面产生黑色的小粒点(分生孢子器或 子囊壳)。在过年生的主干或枝干上,由 于病斑相互愈合,常引起病皮严重开裂, 十分粗糙,故又称粗皮病。
侵染循环
影响发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素
1.梨树的不同品种对黑性病的抗性具有明显 差异。寄主最易感病的是幼嫩组织。 2.降雨的早晚、降雨量的大小和持续时间长 短是左右年度间病害流行波动的主导因素。 3.地势低洼、树冠茂密、通风透光不良、湿 度较大的梨园,以及肥力不足、树势衰弱 的梨树均易发病。
防治(control)
防治方法
• • • • 5.其他防治措施: (1)有条件地区可实行果实套袋; (2)避免以杨树等树木作防风林; (3)选用抗病品种
梨黑星病
• 症状(symptom) • 叶片和果实受害严重。 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产生圆形、椭圆形或 不规则形黄白色病斑,病斑沿叶脉扩展,产生黑 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整个叶背面,甚至叶正面 布满黑霉,叶片正面常呈多角形或圆形褪色黄斑。 果实:受害幼果常不能长大而脱落,较大果实受 害,病部木质化、停止生长而形成畸形果,后期 果实受害则不畸形,而在表面产生大小不等的黑 色、圆形凹陷的病疤,病疤坚硬,常产生星状开 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苹果枝干和果实轮纹病Apple Ring Rot轮纹病包括苹果枝干轮纹病和果实轮纹病。

枝干轮纹病俗称粗皮病,是苹果枝干上发生的重要病害。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尤以华北、东北、华东发生较重。

严重发生时,可削弱树势,甚至造成枝干枯死。

果实轮纹病又称苹果果腐病、白腐病和轮纹褐腐病,是一种世界性的苹果病害。

日本、朝鲜、美国、智利等国家均有发生。

在我国发生面积最大,北方苹果产区均有发生;在黄河下游平原产区,金冠、富士等感病品种发病尤其严重。

一般果园轮纹烂果病发病率为20%~30%,重者可达50%以上,个别年份,某些感病品种田间病果率可高达70%~80%,并且在果实贮藏期可继续发病,危害严重。

症状苹果枝干轮纹病可危害苹果树的各级枝干。

病初是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扁圆形、红褐色病斑。

病斑中间突起呈瘤状,边缘开裂。

翌年病斑中央产生小黑点(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边缘裂缝加深、翘起呈马鞍形。

以病斑为中心连年向外扩展,形成同心轮纹状大斑,许多病斑相连,使枝干表皮显得十分粗糙,故又称粗皮病。

苹果果实轮纹病从近成熟期开始发生,采收期严重发生,贮藏期继续发生。

在果实上的典型症状是:初期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近圆形褐色斑点,周缘有红褐色晕圈,稍深入果肉,随后很快向四周扩展,典型病斑表面具有明显的深浅相间的同心轮纹,病部果肉腐烂。

初期病斑表面不凹陷。

严重时5~6d即可全果腐烂,常溢出褐色黏液,有酸臭气味。

发病后期少数病斑的中部产生黑色小粒点,散生,不突破表皮。

烂果失水后干缩,变成黑色僵果。

病原枝干轮纹病菌有性态为梨生囊壳孢Physalospora piricola Nose,属子囊菌亚门。

无性态为轮纹大茎点菌Macrophoma Kawatsukai Hara.。

日本人的最新研究证明,轮纹病菌为贝伦格葡萄座腔菌梨生专化型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f. sp. piricola。

病部产生的小黑点为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但子囊壳少见。

分生孢子器扁圆形,黑褐色,直径为383~425μm,顶端有乳头状开口。

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无色,单胞,纺锤形,大小为24~30μm×6~8μm;子囊壳球形或扁圆形,黑褐色,170~310μm×230~310μm;子囊棍棒状,无色,顶端膨大,壁厚透明,基部较窄,大小110~130μm×17.5~22.0μm;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大小24.5~26.0μm×9.5~10.5μm。

菌丝发育适温范围为15~32℃,最适为25~27℃。

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25℃左右,并要求75%以上相对湿度,以在水滴中萌发最为适宜。

苹果轮纹病菌除危害苹果外,还能侵染梨、李、杏、海棠和山楂等多种果树。

果实轮纹病菌:病原是一种菌的两个致病类型。

一是苹果轮纹病菌,其有性态为贝伦格葡萄座腔菌梨生专化型Botyosph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 f.sp. piricola (Nose) Koganezawa et Sakuma ,异名为梨生囊壳孢Physalospora piricola Nose 。

二是苹果干腐病菌,其有性态为贝伦格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异名为Botryosphaeria ribis Gross. et Dugg.和B.dothidea (Moug.) Ces. et de Not.。

两者均属子囊菌亚门葡萄座腔菌属。

无性态可产生小穴壳型Dothiorella 和大茎点型Macrophoma 两种孢子。

但两者在田间侵染致病中所占比重常有相当大的差异。

例如,在河北苹果产区曾有人调查发现,在引起苹果轮纹烂果病的病菌中干腐病菌占77.6%,轮纹病菌占22.4%。

而在不同的苹果品种之间,两菌的比重存在差异。

以富士为主栽品种的果园,枝干轮纹病严重,轮纹病菌侵染的病果占烂果的50%左右; 而以金冠、国光等为主栽品种的果园,枝干轮纹病发生很轻,干腐病菌侵染的病果占烂果的90%以上。

另据报道,杨、柳、刺槐、桃、山楂等树木上的枝枯病菌(Macrophoma spp.)也可侵染苹果果实,引起轮纹烂果症状。

病原形态:菌丝无色,具分隔。

分生孢子器扁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83~425μm ,具有乳头状孔口;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为棍棒状,单胞,大小18~25μm ×2~4μm ,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大小24~30μm ×6~8μm 。

两种病原的有性态在形态上基本相同:子囊壳产生于寄主表皮下,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大小170~310μm ×230~310μm ,具孔口,内生许多子囊,藏于侧丝之间;侧丝无色,多细胞;子囊无色,长棍棒状,顶端膨大,壁厚透明,具孔口,基部较窄,大小110~130μm ×17.5~22.0μm ,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大小为24.5~26.0μm ×9.5~10.5μm 。

苹果轮纹病菌和苹果干腐病菌的差别在于:前者子座不甚发达,多形成1个子囊腔室;后者子座发达,经常形成多个子囊腔室,但有时也形成1个子囊腔室。

病原生物学:苹果干腐病菌和轮纹病菌都能在多种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上生长和产生分生孢子器。

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前者为28~30℃,后者为27℃;分生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图8-3 苹果轮纹病菌左:子囊壳(贝伦格葡萄座腔菌梨生专化型) 右: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Dothiorella 型)(杨前者为27℃左右,后者为28℃左右。

形成分生孢子器需要光照,在遮光黑暗环境中均不能产孢。

此外,连续光照或间断光照还对干腐病菌子座中形成单个或多个分生孢子器产生影响,连续光照下形成单个分生孢子器的居多,间断光照下形成多个分生孢子器的居多。

两菌分生孢子萌发无需供给外源营养,萌发温度幅度较宽。

在自由水中,温度达到15℃以上均可顺利萌发。

最适萌发温度前者为25~30℃,后者在28℃左右。

干腐病菌子囊孢子萌发温度的低限比分生孢子略低。

干腐病菌多数菌株的分生孢子离开水膜实际上不能萌发,少数菌株在相对湿度100%和99%时可萌发85%~90%和50%,但湿度降至95%时,萌发率则不到5%。

干腐病菌子囊孢子具有在高湿度下萌发的能力,在相对湿度为95%和温度为28~32℃时,经8h后萌发率可达41%~82%;湿度为92%和温度为32℃时,经12h后仍萌发36%。

病原菌生理分化:果实轮纹病的主要病原---苹果轮纹病菌和干腐病菌系同一种菌的不同致病型,两者在形态上没有大的区别,但在致病性上差别较大,主要表现在两者的寄主范围不同。

干腐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泛,至少包括20科34属的植物,而轮纹病菌主要侵染梨、苹果及其近缘植物。

此外,两者在苹果枝干上的症状是不同的。

将干腐病菌和轮纹病菌人工接种于苹果树皮伤口,前者形成大溃疡斑而后者不发病;无伤接种于苹果枝干,前者不发病,后者则在皮孔部位引起疣状突起。

在自条件下,两者在树干部造成的症状也有很大差异。

侵染循环初侵染: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部越冬,其中,病枝上越冬的病菌是该病的主要侵染源。

此外,杨、柳、刺槐、山楂、桃等树上的枝枯病菌也是造成苹果果实轮纹状腐烂的重要侵染来源。

由于果实上发病期晚,腐烂脱落快,落地后很快分解,病果上很少生成子实体,所以病果不能成为侵染来源。

而菌丝在枝干病斑中可存活4~5年,翌年春天,菌丝体恢复生长可直接侵染;同时,气温达到10℃,病菌遇雨后即开始大量散发分生孢子。

4~9月均能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次侵染来源。

传播:病菌越冬后产生的分生孢子主要借风雨传播。

有人研究发现分生孢子传播的距离一般不超过10m,也有人报道传播距离可达20m。

侵入和发病:分子孢子在适宜温度和高湿度下很快萌发,干腐病菌和轮纹病菌均可经皮孔和伤口侵入苹果果实,一般24h便可完成侵染。

在苹果开花前仅侵染枝干,花后侵染枝干和果实。

从落花后10d左右(5月份)到采收,只要遇雨,果实皆可被侵染,以幼果期至果实迅速膨大期(5~8月)侵染最多。

通过红富士果实套袋分期暴露感染证明,在山东烟台地区,5~9月不断有轮纹病菌感染果实,孢子侵染初期在5月份,7~8月为侵染盛期,9月份以后为侵染末期。

在郑州,分期用干腐病菌和轮纹病菌分生孢子对田间金冠品种接种,发现从5月上旬第一次接种即开始侵入,7月上旬以前各次接种的发病率几乎均达100%,发病多在采收前;7月中下旬以后接种,发病率逐渐降低,发病多在采收后;8月中下旬接种,发病率即明显降低,只有30%。

同时发现,用干腐病菌或轮纹病菌接种,均在同一期间发生侵染,而且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两种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即侵入后可以在果实皮孔内的死细胞层中长期潜伏,待条件适宜时扩展发病。

幼果无伤接种的潜育期可长达80~150d,接种后进行组织分离,皮孔的带菌率为35.7%~56.0%,而非皮孔部位的果皮组织不带菌。

通过观察皮孔切片发现,在木栓层外的死细胞层中可见潜伏的菌丝。

果实进入成熟期,生理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由抗病转变为感病。

苹果果实由抗病转为感病发生于果实呼吸跃变期,随着呼吸作用骤然增强,果实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寄主和病原互作,导致果实发病腐烂。

潜伏病菌的扩展与果实的含酚量和含糖量有关。

含酚量在0.04%以上,含糖量在6%以下时,病菌不能扩展;随着果实不断成熟,含酚量降低,含糖量升高,当达到或超过上述界限时病菌则可扩展致病。

这一结果和果实自然发病情况是相符合的,即在幼果期病菌侵入后呈潜伏状态,不立即扩展致病,果实接近成熟时才陆续发病,采收期达发病高峰,果实贮藏一个月左右,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

常温贮藏时病果数量可占全年的2/3左右,但贮藏期不能发生侵染,发病的果实都是田间侵染所致。

再侵染:枝干当年生的病斑上不能产生分生孢子,病果也不能成为再次侵染的来源。

陆续侵染果实和枝干的分生孢子均由越冬部位的病菌产生,系越冬菌源,因此苹果生长季节发生的多次侵染均属于初次侵染,苹果果实轮纹病没有再侵染。

发病规律苹果轮纹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在被害枝干上越冬,翌春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从皮孔侵入枝干引起发病。

轮纹病当年形成的病斑不产生分生孢子,故无再侵染。

树势衰弱、雨早、雨多、雨后阴天、空气湿度大,有利于轮纹病的发生流行。

相反,树势壮,干旱少雨年份病轻。

品种间的抗病性存在差异,如富士、金冠、红元帅、白龙、王林、新乔纳金等病重;祝光、国光、红玉、印度、新红星和红魁等发病轻。

品种间抗性差异主要决定于树体皮孔多少、大小和其组织结构。

皮孔多、细胞组织结构疏松的品种就比较感病,反之就抗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