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人民版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宋明理学人教版(共58张PPT)

“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4、下列对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忘;
C.实践感悟 A.南辕北辙
B.大同小异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理”指儒家伦理道德;
c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队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开始寄希望于宗教。
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死于理,其谁怜之?”
“三从” “四德”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人生自古谁无死, 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岂因祸福避趋之
陆王心学
理是内在的“心”
异 实现“理”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观点1: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 多于肯定,对朱熹 、王阳明全盘否定说: “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治思 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 Nhomakorabea作用说,
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 观点2: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 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 时期儒学的发展。
春秋时期,应运而 →战国后期,蔚然 →秦朝时候,遭到
→西汉初年,逐渐
→汉武帝时期,
→魏晋南北朝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 是唐朝诗人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盛行所做的 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 荡不安,士人队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开始寄 希望于宗教。于是,道教兴起,佛教盛行。 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纷纷崇信佛教,皈 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南朝 梁武帝,就曾三次舍身入寺院,“与众为 奴”,图谋政教合一。儒家思想因此面临严 峻挑战。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共43张PPT)

3、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
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材料5:戴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 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 之?”
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消极和积极的地方?
我们应如何评价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积极性: ①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 之哲理化,是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 一定进步性;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 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 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 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③理学家们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建立了生 活秩序,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诸如长幼有序、 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怜贫恤寡、扶助乡里的社会 道德,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的个人品格。
我们应如何评价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局限性: 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 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 的自然欲求,阻碍社会进步。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 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 思想,不利于向近代化发展。 ③同时也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 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的清谈之风。
四、 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心学的代表人物: 1、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2、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 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3、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 论任务已经完成。
(二)心学的基本主张 1、陆王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 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2、心学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根本
特点: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哲学体系
2、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宋明理学PPT课件30 人民版

同: 都认为伦理道德是“天理”决定的; 人们要提高道德修养,不要偏离天理 。
异:对人们道德修养的要求和途径不同。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 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残忍的童年
岳麓山“三教合一”
一、背景:三教合一
1.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2.“三教合一”,弥漫社会各个领域 3.儒学更新,深受佛道哲学影响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及其影响
二程的主要思想主张:
“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 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 ……一物须有一
道问学、读书 穷理。
尊德性、学苟 知本,六经皆我 注脚。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2.陆王心学 陆九渊
体会差别
如果他们是你的老师,在教学方法上 会有什么差别?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2.陆王心学 陆九渊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2.陆王心学 陆九渊
理是本原
心即理也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2.陆王心学 陆九渊
王守仁
观察视角一:谁可成圣人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满街人都是圣人。”
请思考:王守仁认为怎样可以成为圣人?谁可以成为圣人? 他的这种说法对人们的道德修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2.陆王心学 陆九渊
王守仁
观察视角二:何为心中贼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请思考: 1.在当时的语境下,王守仁此语何意?
异:对人们道德修养的要求和途径不同。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 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残忍的童年
岳麓山“三教合一”
一、背景:三教合一
1.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2.“三教合一”,弥漫社会各个领域 3.儒学更新,深受佛道哲学影响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及其影响
二程的主要思想主张:
“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 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 ……一物须有一
道问学、读书 穷理。
尊德性、学苟 知本,六经皆我 注脚。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2.陆王心学 陆九渊
体会差别
如果他们是你的老师,在教学方法上 会有什么差别?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2.陆王心学 陆九渊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2.陆王心学 陆九渊
理是本原
心即理也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2.陆王心学 陆九渊
王守仁
观察视角一:谁可成圣人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满街人都是圣人。”
请思考:王守仁认为怎样可以成为圣人?谁可以成为圣人? 他的这种说法对人们的道德修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2.陆王心学 陆九渊
王守仁
观察视角二:何为心中贼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请思考: 1.在当时的语境下,王守仁此语何意?
人民版必修三1.3宋明理学课件(共20张PPT)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 1、内容相同: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 原是“理”。 2、影响相同: 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 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共同点: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 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从哲学范畴来看: 程朱理学属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属主观唯心主义
③朱熹的评价
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 六七百年,为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 了重要作用
二、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
1、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2、理学的成熟——朱熹 3、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①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 ②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
专题一
第三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 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 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即程朱 理学。
一、宋明理学创立的背景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①社会动荡不安,儒学的权威性被削弱; ②受到道、佛教的冲击,儒学的核心价值被冲击 ③儒学成为政治的附庸受到质疑
二、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
1、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2、理学的成熟——朱熹
①朱熹简介 ②朱熹的主要思想观点 ③朱熹的评价
宋明理学PPT课件77 人民版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白马寺(河南洛阳)
白马寺创 建于东汉永平 十一年(公元 68年),是佛 教传入我国后 第一座由官府 建造的寺院, 所以历来被尊 为中国佛教的 “祖庭”和 “释源”,有 “中国第一古 刹”之称。
道教在民间传播: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 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 众中流行,太平道和 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 的表现形式。
【问题导学】 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 的新儒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 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朱 熹
朱 棣
明成祖朱棣进一步推崇朱学,钦定编纂《五经大全》 《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三部书成为国家指导思想的 官方哲学。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 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 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 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 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 良知!”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 价值的终极源泉 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 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仁者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5、社会政治理论: “道统论”、“正君心”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朱熹通过格物渠水清澈, 活水有源头,致知读书学习 是获得知识的源头.
福建泉州老君岩
宋明理学人教课标(共25张PPT)

什么是理学
理学是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的 产物,它以“理”(或“天理”)为核心,
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 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1)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2)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 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 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 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主张“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更好地理解天理,从而达
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同: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2、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世界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材料辨析题 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 道理”。
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B阳、1)学“习明心先外圣无说先物贤”:“心的外经“无验理和”天心的得主生观唯心是论;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
美丽的。” 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1)“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主观唯心主义
程人林朱欲理 和学天则与理陆是徐王对心立学的:有,什“么异同苟? 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理学是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的 产物,它以“理”(或“天理”)为核心,
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 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1)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2)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 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 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 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主张“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更好地理解天理,从而达
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同: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2、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世界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材料辨析题 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 道理”。
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B阳、1)学“习明心先外圣无说先物贤”:“心的外经“无验理和”天心的得主生观唯心是论;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
美丽的。” 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1)“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主观唯心主义
程人林朱欲理 和学天则与理陆是徐王对心立学的:有,什“么异同苟? 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明理学 PPT课件 课件26 人民版

方法论:格物致知
程朱理学
材料五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 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 杂者。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 其性,以尽其伦。
——《朱子语类》
存天理,灭人欲
三纲五常
阳明格竹
陆王心学
材料一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
物理矣。
──王守仁《答顾东桥书》
程朱理学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 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 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子语类》
“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学 核心思想
程朱理学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 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 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朱文公文集》
三教图
“三教”是指: 儒教、佛教、道教。 “三教合一”不是儒 教、佛教、道教合为 一体,而是一种相互 吸纳、相互渗透、相 互影响的关系。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背景: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眼 朱珠 子子 高, 于鼻 孔孔 子子
,
朱熹
后 生 长 于 先 生 。
眉 先 生 , 胡 后 生 ,
都可有以一成个为“叫圣心杨贤”茂,的就是聋以万哑写物人字的听问王王本守守原仁仁讲。,王人问人: “你嘴巴不能说(话心,即耳朵理也也听)不到声音,那你
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吗?”杨答:分得清是非。
王说:“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存在天理, 你就是个聋哑型的圣贤啊。”
陆王心学
材料二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 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 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实都是祝愿。
程朱理学
材料五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 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 杂者。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 其性,以尽其伦。
——《朱子语类》
存天理,灭人欲
三纲五常
阳明格竹
陆王心学
材料一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
物理矣。
──王守仁《答顾东桥书》
程朱理学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 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 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子语类》
“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学 核心思想
程朱理学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 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 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朱文公文集》
三教图
“三教”是指: 儒教、佛教、道教。 “三教合一”不是儒 教、佛教、道教合为 一体,而是一种相互 吸纳、相互渗透、相 互影响的关系。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背景: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眼 朱珠 子子 高, 于鼻 孔孔 子子
,
朱熹
后 生 长 于 先 生 。
眉 先 生 , 胡 后 生 ,
都可有以一成个为“叫圣心杨贤”茂,的就是聋以万哑写物人字的听问王王本守守原仁仁讲。,王人问人: “你嘴巴不能说(话心,即耳朵理也也听)不到声音,那你
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吗?”杨答:分得清是非。
王说:“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存在天理, 你就是个聋哑型的圣贤啊。”
陆王心学
材料二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 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 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实都是祝愿。
宋明理学PPT课件52 人民版

一阴一阳之谓道。仁者见之谓之仁 ---—《周易系辞上》
另类皇帝 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饱读儒家经书,一 度又信奉道教,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 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将陶称为“山中宰 相”。后梁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帝之 身出家,“舍身”同泰寺,把推崇佛教推 向戏剧性的高潮。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德经》
材料二: 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 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中朱熹的主张是什么?存天理灭人欲
当仁不让
“半部论语治天下”
(2)主张:
理气关系:理先气后 修养论:大学小学区分, 仁者境界,社会责任感 社会政治理论:三纲五常 主张正君心
《送东阳马生序》
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尊其夫,为兄 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
邻里亲属有缺食者,应拨出稻谷借给他们, 秋后收还,勿收利息 。
既仕,必须时刻以报国为己任,奉公勤政, 抚恤百姓,不可一毫妄取于民。
——《郑氏规范》
《郑氏规范》最能体现哪位理学家的观点? 我们今天该如何看待这部家庭规范?
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
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
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
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
敬的国家。
——温家宝(2011、04、18)
宋濂画像
宋濂(1310—1381年) 字景濂,号潜溪 明初理学名臣 浙江金华人
阅读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 的本原,“万物皆是理”;
材料2: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 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要“存天理,去人 欲”。
另类皇帝 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饱读儒家经书,一 度又信奉道教,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 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将陶称为“山中宰 相”。后梁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帝之 身出家,“舍身”同泰寺,把推崇佛教推 向戏剧性的高潮。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德经》
材料二: 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 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中朱熹的主张是什么?存天理灭人欲
当仁不让
“半部论语治天下”
(2)主张:
理气关系:理先气后 修养论:大学小学区分, 仁者境界,社会责任感 社会政治理论:三纲五常 主张正君心
《送东阳马生序》
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尊其夫,为兄 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
邻里亲属有缺食者,应拨出稻谷借给他们, 秋后收还,勿收利息 。
既仕,必须时刻以报国为己任,奉公勤政, 抚恤百姓,不可一毫妄取于民。
——《郑氏规范》
《郑氏规范》最能体现哪位理学家的观点? 我们今天该如何看待这部家庭规范?
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
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
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
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
敬的国家。
——温家宝(2011、04、18)
宋濂画像
宋濂(1310—1381年) 字景濂,号潜溪 明初理学名臣 浙江金华人
阅读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 的本原,“万物皆是理”;
材料2: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 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要“存天理,去人 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9
1、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 两个字是“吃人”----鲁迅
2、 三从四德:“三从” :在家从 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 :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3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 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 震
4、中国的“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子 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越惨烈越佳。 死了以后那些卫道士的父母还附掌大叫: “死得好,死得好!”——这样的社会是 变相的妇女屠宰场。
专题一 第三节
1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魏晋:儒学的权威性严重削弱,并遭到佛 教和道教的冲击; (2)唐代: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理学创立 的先声; (3)北宋的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产生奠定基础。
2
二、理学的创立与发展: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 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是儒道佛 教三家融合的产物)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是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 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7 知就能成为圣贤。
贞洁牌坊的“背存后天是理血泪,灭人欲”,禁锢人们思想 10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 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1.积极:
(1) 对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促进中国古代文 化、教育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 (2)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 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 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起到了积极作用(长幼 有序,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
17
隋朝时期,儒学 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的主张,又称“三教 合一”;唐朝统治者 奉行“三教并行”的 政策,即“尊道礼佛 崇儒”,儒学的正统 地位受到挑战。
为社会建立精神价值体系,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 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12 。
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 西南旱情,“捐一瓶水,献一份爱” • 节约一滴水? • 熄灯一小时? • 草稿纸的正反面使用? • ……
为社会建立精神价值体系,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 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
己的行为实践。
6
知识点拔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 会,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3
THE END!回去请预习第4课。
14
2019/9/13
15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请思考: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
对儒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佛教兴盛 16
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饱 读儒家经书,一度又信奉道 教,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 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将 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梁 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 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 寺,把推崇佛教推向戏剧性 的高潮。
理学派别 代表人物
程朱理学 朱熹
陆九渊 陆王心学
王守仁
主要观点
理比气更根本,理 先于气,仁是终极 源泉,三纲五常正 君心,格物致知
地位(或影响)
理学集大成者,地位 仅次于孔孟,其思想 作为官方儒学,影响 深远
心即理也,“宇宙便 是吾心,吾心便是宇 宙,心外无理”, 心学的集大成者
2.基本含义:
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 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3
一天,杨时同游酢 一起向程颐请教学问, 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 中打盹儿。于是两人静 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 雪,越下越急,杨时和 游酢却还立在雪中,直 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 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 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 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 师的全部学问。
2.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 们自然欲求,进一步禁锢人们思想,对封建社 会后期的变革起了一定阻碍作用。
11
理学理在学今在天今…天………文需化要的向新传生统,致意!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 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 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致良知,知行合一
理学家们都强调修身,注重社会伦理规范,主张
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目的。
8
人生自古谁无死, 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 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文天祥
——明·于谦 ——清·林则徐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 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 文化性格。
4
(二)理学的成熟:南宋朱熹
1、理论来源: 二程+张载
哲学思想: 理气关系论,先有理后有气
(客观唯心主义) “理直气壮”
伦理观: “存天理,灭人欲” 2、主要思想 理学修养论: “格物致知”
政治思想: “道统论”、“正君心” 3、成就: 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 4、评价: 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做为官方正
统儒学,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对维
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5
(三)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1、陆九渊(南宋): 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
2、王守仁 (明代)
心学的集 大成者
哲学思想:良知就是本心,心即理,认 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心外无物” 。
伦理观:
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知行合一”。认为知和行
1、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 两个字是“吃人”----鲁迅
2、 三从四德:“三从” :在家从 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 :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3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 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 震
4、中国的“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子 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越惨烈越佳。 死了以后那些卫道士的父母还附掌大叫: “死得好,死得好!”——这样的社会是 变相的妇女屠宰场。
专题一 第三节
1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魏晋:儒学的权威性严重削弱,并遭到佛 教和道教的冲击; (2)唐代: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理学创立 的先声; (3)北宋的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产生奠定基础。
2
二、理学的创立与发展: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 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是儒道佛 教三家融合的产物)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是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 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7 知就能成为圣贤。
贞洁牌坊的“背存后天是理血泪,灭人欲”,禁锢人们思想 10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 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1.积极:
(1) 对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促进中国古代文 化、教育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 (2)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 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 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起到了积极作用(长幼 有序,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
17
隋朝时期,儒学 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的主张,又称“三教 合一”;唐朝统治者 奉行“三教并行”的 政策,即“尊道礼佛 崇儒”,儒学的正统 地位受到挑战。
为社会建立精神价值体系,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 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12 。
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 西南旱情,“捐一瓶水,献一份爱” • 节约一滴水? • 熄灯一小时? • 草稿纸的正反面使用? • ……
为社会建立精神价值体系,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 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
己的行为实践。
6
知识点拔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 会,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3
THE END!回去请预习第4课。
14
2019/9/13
15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请思考: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
对儒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佛教兴盛 16
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饱 读儒家经书,一度又信奉道 教,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 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将 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梁 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 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 寺,把推崇佛教推向戏剧性 的高潮。
理学派别 代表人物
程朱理学 朱熹
陆九渊 陆王心学
王守仁
主要观点
理比气更根本,理 先于气,仁是终极 源泉,三纲五常正 君心,格物致知
地位(或影响)
理学集大成者,地位 仅次于孔孟,其思想 作为官方儒学,影响 深远
心即理也,“宇宙便 是吾心,吾心便是宇 宙,心外无理”, 心学的集大成者
2.基本含义:
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 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3
一天,杨时同游酢 一起向程颐请教学问, 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 中打盹儿。于是两人静 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 雪,越下越急,杨时和 游酢却还立在雪中,直 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 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 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 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 师的全部学问。
2.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 们自然欲求,进一步禁锢人们思想,对封建社 会后期的变革起了一定阻碍作用。
11
理学理在学今在天今…天………文需化要的向新传生统,致意!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 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 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致良知,知行合一
理学家们都强调修身,注重社会伦理规范,主张
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目的。
8
人生自古谁无死, 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 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文天祥
——明·于谦 ——清·林则徐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 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 文化性格。
4
(二)理学的成熟:南宋朱熹
1、理论来源: 二程+张载
哲学思想: 理气关系论,先有理后有气
(客观唯心主义) “理直气壮”
伦理观: “存天理,灭人欲” 2、主要思想 理学修养论: “格物致知”
政治思想: “道统论”、“正君心” 3、成就: 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 4、评价: 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做为官方正
统儒学,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对维
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5
(三)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1、陆九渊(南宋): 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
2、王守仁 (明代)
心学的集 大成者
哲学思想:良知就是本心,心即理,认 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心外无物” 。
伦理观:
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知行合一”。认为知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