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人民版课件

合集下载

宋明理学人教版(共58张PPT)

宋明理学人教版(共58张PPT)

“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4、下列对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忘;
C.实践感悟 A.南辕北辙
B.大同小异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理”指儒家伦理道德;
c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队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开始寄希望于宗教。
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死于理,其谁怜之?”
“三从” “四德”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人生自古谁无死, 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岂因祸福避趋之
陆王心学
理是内在的“心”
异 实现“理”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观点1: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 多于肯定,对朱熹 、王阳明全盘否定说: “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治思 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 Nhomakorabea作用说,
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 观点2: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 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 时期儒学的发展。
春秋时期,应运而 →战国后期,蔚然 →秦朝时候,遭到
→西汉初年,逐渐
→汉武帝时期,
→魏晋南北朝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 是唐朝诗人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盛行所做的 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 荡不安,士人队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开始寄 希望于宗教。于是,道教兴起,佛教盛行。 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纷纷崇信佛教,皈 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南朝 梁武帝,就曾三次舍身入寺院,“与众为 奴”,图谋政教合一。儒家思想因此面临严 峻挑战。

必修三.宋明理学-课件

必修三.宋明理学-课件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 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世界观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3、王阳明的生平
王守仁(1472—1528),字 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 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 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 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 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 学”创始人之一。
4、陆王心学
材料一 :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
材料二: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 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无物,山中树上 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 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学 的 观
道德观: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道德规范(儒家) “存天理,灭人欲”(佛教)
点 方法论:格物致知
4.程朱理学的地位和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2)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 孟。《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教科书。学术思想流传海 外。
人生自古谁无死, 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 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文天祥 ——明·于谦 ——清·林则徐
知识·梳理
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宋 明
理 学
创立:北宋二程
理 的 成熟:南宋朱熹 发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共43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共43张PPT)

3、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
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材料5:戴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 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 之?”
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消极和积极的地方?
我们应如何评价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积极性: ①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 之哲理化,是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 一定进步性;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 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 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 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③理学家们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建立了生 活秩序,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诸如长幼有序、 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怜贫恤寡、扶助乡里的社会 道德,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的个人品格。
我们应如何评价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局限性: 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 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 的自然欲求,阻碍社会进步。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 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 思想,不利于向近代化发展。 ③同时也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 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的清谈之风。
四、 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心学的代表人物: 1、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2、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 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3、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 论任务已经完成。
(二)心学的基本主张 1、陆王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 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2、心学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根本
特点: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哲学体系
2、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宋明理学PPT课件30 人民版

宋明理学PPT课件30 人民版
同: 都认为伦理道德是“天理”决定的; 人们要提高道德修养,不要偏离天理 。
异:对人们道德修养的要求和途径不同。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 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残忍的童年
岳麓山“三教合一”
一、背景:三教合一
1.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2.“三教合一”,弥漫社会各个领域 3.儒学更新,深受佛道哲学影响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及其影响
二程的主要思想主张:
“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 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 ……一物须有一
道问学、读书 穷理。
尊德性、学苟 知本,六经皆我 注脚。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2.陆王心学 陆九渊
体会差别
如果他们是你的老师,在教学方法上 会有什么差别?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2.陆王心学 陆九渊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2.陆王心学 陆九渊
理是本原
心即理也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2.陆王心学 陆九渊
王守仁
观察视角一:谁可成圣人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满街人都是圣人。”
请思考:王守仁认为怎样可以成为圣人?谁可以成为圣人? 他的这种说法对人们的道德修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2.陆王心学 陆九渊
王守仁
观察视角二:何为心中贼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请思考: 1.在当时的语境下,王守仁此语何意?

宋明理学PPT课件73(4份) 人教课标版

宋明理学PPT课件73(4份) 人教课标版
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 的体验。 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
(三)程朱理学的地位及影响
1、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 学; 2、《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编),成为 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16 世纪传入欧洲助推其进入“哲学时代”或 “理性时代”(法国启蒙运动、唯物主义 和德国古典哲学)
道教、佛教盛行
三教图
■简介:右图绘佛、道、儒三
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 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 在辩经论道,画中释氏跌坐于 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 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 装束的孔子相对。
问题:
右图体现了什么社会思潮? 三教图(明·丁云鹏)
三教合一( “三教合归儒”)
处处留痕——三教合一

宋明儒学新发展
1、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宇宙自然法则, 进一步思辨化、系统化; 2、更强调伦理道德,弘扬积极入世、 关注现实的儒学传统; 3、注重个人修养和内心反省,进一步 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地位。
贞节牌坊群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绣花鞋
残忍的童年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 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 欲而存天理”。
朱熹(1130—1200)
材料中朱熹的主张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他的这些思 想主张?
主张: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 欲”
认识:一方面用理性原则来作为社会普遍道德法 则,另一方面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实质是维护 封建统治秩序。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宋明理学PPT课件52 人民版

宋明理学PPT课件52 人民版
一阴一阳之谓道。仁者见之谓之仁 ---—《周易系辞上》
另类皇帝 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饱读儒家经书,一 度又信奉道教,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 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将陶称为“山中宰 相”。后梁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帝之 身出家,“舍身”同泰寺,把推崇佛教推 向戏剧性的高潮。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德经》
材料二: 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 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中朱熹的主张是什么?存天理灭人欲
当仁不让
“半部论语治天下”
(2)主张:
理气关系:理先气后 修养论:大学小学区分, 仁者境界,社会责任感 社会政治理论:三纲五常 主张正君心
《送东阳马生序》
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尊其夫,为兄 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
邻里亲属有缺食者,应拨出稻谷借给他们, 秋后收还,勿收利息 。
既仕,必须时刻以报国为己任,奉公勤政, 抚恤百姓,不可一毫妄取于民。
——《郑氏规范》
《郑氏规范》最能体现哪位理学家的观点? 我们今天该如何看待这部家庭规范?
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
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
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
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
敬的国家。
——温家宝(2011、04、18)
宋濂画像
宋濂(1310—1381年) 字景濂,号潜溪 明初理学名臣 浙江金华人
阅读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 的本原,“万物皆是理”;
材料2: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 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要“存天理,去人 欲”。

宋明理学PPT课件72(4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

宋明理学PPT课件72(4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

a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
理”。认为“天理”的核心与
修养的最高境界都是
“仁”;仁者,不但能化
物于无形,而且能够获得
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
程颢
程颐 精神满足,即“孔颜之乐”
(书14页下面);
B朱熹使理学成熟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 之集大成者。 1世界观:(1)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 气,气的变化有能动性;(2)万物各有其理, 而万物终归于一,就是“太极”。 2修养论: 朱熹 (1)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2)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辨 格物致知” (3)“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 源泉; (4)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最大的不同在于强 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 的社会责任感。
1世界观:“吾心即宇宙”、“心即理”,意思是本 心就是天理。 (1)不用逻辑思辨,而用自己体验印证,即“本 心体悟” (2)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方法论:“发明本心”意思是反省本心,直接悟 理。因此,反对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反对埋首 书册。 3认识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 其剥落、扫除。
8、不符合陆王心学特 点的说法是:
A、“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B、“发明本心”以求 理
C、求理就是进行内心 的反省
D、理要到身心以外的 事物上去寻找
9、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 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陆九渊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材料一 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 心便是世界”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49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49张PPT)
依据——道统论 (道——儒家的三纲五常) (统——指圣贤相传之传统)
关键方法——“正君心” 目的——排斥佛道思想,重建儒学信仰
思想大餐
材料: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 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 发育万物。形而上者无影无形,是此理;形而 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气)——《朱子语类》
(3)二程:确定最高范畴
一天,杨时同游酢一
起向程颐请教学问,却不 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 儿。于是两人静立门口, 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 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 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 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 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 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 两个雪人!程颐深受感动, 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 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 老师的全部学问。
据材料归纳朱熹的观点
理是世界的本原,理比气更根本,理在气先。 这是理学核心思想
阅读材料,思考朱熹所谓的“理”指什么?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 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 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 在” ——《朱文公文集》
“理”是宇宙万物的法则。天理表现 在社会生活中就是“三纲五常”,就是儒 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据材料概括程颐的主张
尊王攘夷、重视儒家纲常伦理, 才能巩固封建统治
学习思考
北宋学者石介的《中国论》说:“闻乃有 巨人名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聃, 自胡来入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 道易中国之道∙∙∙∙∙∙”老聃是中国人,为什么石 介说他“自胡来入我中国”?
“格物致知”就是接触事物、穷尽天理。这里 的“物”,主要就是古圣先贤之论,所以最好的办 法就是埋头书斋,穷经尺典,字斟句酌,经历一系 列积累最后能够“贯通”顿悟天理。所以“格物致 知”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