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基于研发投入中介效应研究
高管激励与企业绩效——基于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

高管激励与企业绩效——基于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高管激励与企业绩效——基于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如何提高研发投入的效益,进而提高企业绩效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
本文研究了高管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研究中介效应的作用,探究了研发投入在其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管激励、企业绩效、研发投入、中介效应一、引言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
为了在这个竞争中胜出,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研发投入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
然而,仅仅增加研发投入还不足以保证企业的绩效增长,高管激励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通过研究高管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探究研发投入在其中的中介效应,以期对企业提升绩效具有一定的启示。
二、高管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高管激励是指企业对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激励措施,以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管激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施,例如给予高额薪酬、股权激励、晋升机会等。
首先,高管激励可以促使高层管理人员更加关注企业长期发展而非短期利益。
在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往往需要通过研发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长期投入的研发往往无法在短期内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高层管理人员具有远见和耐心。
通过高管激励措施,可以促使他们更加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并从长远利益的角度去考量研发投入的效益。
其次,高管激励可以激发高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是企业中的决策者和领导者,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给予高额薪酬、股权激励等激励措施,可以增强高层管理人员为企业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
三、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研发投入是企业在技术和创新方面的投资,它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研发投入的增加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含量,进而促使企业绩效的提升。
政府补贴、企业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基于创新投入的中介效应研究

文章从实证角度出发ꎬ 找出政府补贴、 企业创新投入和 企业绩效间的内在关系和影响企业研发投入、 企业绩效的其 他因素ꎮ 研究结果可供不同行业、 性质的企业参考ꎻ 可帮助 政府合理配置资金ꎬ 保证有限的补贴能实现最优的效益ꎻ 同 时可帮助企业加强资金管控ꎬ 从而扩大创新投入ꎬ 提升企业 绩效ꎮ
文章的创新点是发现了中介效应的传导机制ꎬ 即政府补 贴可通过扩大企业创新投入从而提升企业绩效ꎮ
所得税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博弈分析--基于创新投入的中介效应

四、所得税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博弈分析
(一)博弈假定
除了对博弈主体及其行为目标的假定,本文在构建博弈模型时还遵从了以下假定:(1)企业的创新投资本金不会发生贬值,即通货膨胀率为零;(2)假设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创新行为目标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在可预见的未来以追求创新行为所带来的税后利润最大化为行为目标;(3)参与博弈的各方都是风险中性的最大利益追求者;(4)参与博弈的各方对其他博弈方的行为信息具有充分了解,即博弈各方可以观察到其他博弈方的行为;(5)暂不考虑除所得税制度之外其他制度因素的影响。
(二)博弈基本模型构建
本文借鉴Jonas Häckner[4]和George Symeonidis[5]构建的古诺双寡头博弈模型,并加入了所得税政策参数,建的总成本函数为:
C(q i,c)=(c-k i)q i+k i2
2
假设政府对创新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为
实施税收补贴或者税收优惠时,用
润,则企业i的税后利润函数可以表达为:
Πi=(1-t)[p i q i-C(q i,c)
政府作为博弈过程中先行动的一方,
工具进行税收激励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辖区内企业创新,高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
由于博弈模型构建的局限性,文主要考虑所得税税率和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三)所得税制度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博弈分析
1.所得税基本税率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图1基于SCP模型的企业创新投入中介效应
间接影响。
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基于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和市场化程度的调节效应

第10期(总第443期) 2020年10月财经问题研究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Number10(General Serial No.443)October,2020㊃产业组织㊃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基于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和市场化程度的调节效应刘 伟1,陈多思2,王宏伟3(1.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系,北京 102488;3.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05)摘 要:本文基于2010 2016年522家中国制造业民营上市公司数据,采用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政治关联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㊂研究结果表明:政治关联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抑制作用,其中研发投入在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市场化程度对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即市场化程度越高,政治关联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抑制作用较大㊂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可以丰富非正式制度视角下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研究,也可以为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提升提供决策参考㊂关键词:政治关联;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研发投入;市场化程度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20)10⁃0030⁃08一㊁引 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迈向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㊂尽管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㊁鼓励民间投资㊁加强产权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等方面出台多项举措,但民营企业依然面临行业壁垒㊁行业准入限制㊁资源要素错配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利等现实困境㊂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政治关联为探究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全新的视角㊂一方面,在市场和政府失灵的情境下,政治关联可以帮助民营企业克服正式制度的不足,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作为民营企业影响政府决策开展的非生产性活动,政治关联对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等生产性活动的稀缺资源产生挤出效应,进而影响民营企业绩效和社会资源配置㊂在微观层面,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资本积累是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在实施创新驱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和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效率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㊂政府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者,经济转型国家市场化机制仍不健全,政府 收稿日期:2020⁃06⁃2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东北地区创新要素结构分析与优化对策研究”(18ZDA042)作者简介:刘 伟(1979-),男,辽宁黑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创新管理与信息管理研究㊂E⁃mail:liuweidufe@ 陈多思(1995-),女,辽宁葫芦岛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创新管理研究㊂E⁃mail:chenduosi@王宏伟(1970-),女,黑龙江萝北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㊂E⁃mail:wanghw361@对创新资源的配置仍然发挥主导作用㊂因此,在转型经济背景下,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制度和要素市场变革的差异导致政治关联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差异值得关注㊂从现有研究来看,政治关联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究竟有何影响仍存在争议㊂一方面,基于资源基础观,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政治关联获取更丰富的创新资源,如政府补贴㊁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等,这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约束,有利于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㊂Li 和Atuahene-Gima [1]研究表明,采用关系导向战略会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更多便利,进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㊂周小宇等[2]研究表明,关系导向战略与创新导向战略相互促进㊂另一方面,基于寻租理论,政治关联被视为一种寻租活动,企业需要付出昂贵的成本来建立和维持与政府的联系,如企业决策受到政府干预导致过度投资等,这会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产生抑制作用㊂罗明新等[3]认为,政治关联降低了企业的研发强度,进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㊂袁建国等[4]发现,政治关联通过降低市场竞争和助长过度投资等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导致企业技术创新乏力㊁资源分散并产生挤出效应㊂另外,还有研究表明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㊂Wu [5]利用中国766家企业样本研究发现,政治关联与企业产品创新之间呈现倒U 型关系㊂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政治关联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到底产生什么影响㊁作用机制如何㊁不同区域这种影响是否存在差异?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拓展了罗明新等[3]的研究,基于信号理论㊁寻租理论㊁资源基础观理论和高阶理论分析政治关联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并结合2010 2016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上市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㊂本文可能有以下贡献:第一,已有研究集中在法律保护㊁行业竞争和公司内部治理安排等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6-7],本文考察了政治关联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为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提供了新视角㊂第二,本文为企业如何破解创新资源约束,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为政府部门加快推进 放管服”改革,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一些可供遵循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㊂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一)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政治关联,又称为政治联系或政治背景㊂Peng 和Luo [8]将政治关联定义为企业高管与政府官员的关系㊂Faccio [9]认为,政治关联包括企业与政府首脑及其亲属的关系㊁国会议员担任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或股东等㊂目前政治关联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政治关联是企业高管与政府之间形成的非正式㊁特殊的政企关系,表现为企业高管拥有在政府部门任职的经历,或者通过公益事业及人际关系网络建立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等,概括地说,政治关联体现为一种微观 宏观跨层次的联系,即是一种微观层面的企业高管与政府的联系,并且会对宏观层面的组织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8]㊂政治关联是企业重视外部社会关系导向战略中的一个维度,而企业创新导向战略是企业资源转化为市场能力的战略㊂下面基于信号理论和寻租理论,分析政治关联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㊂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㊂企业的研发及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高投入㊁高不确定性和研发项目的不可逆性,导致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企业内部往往面临资源(如资金㊁土地㊁人员等)约束㊁产权保护的顾虑以及考虑股东利益而谨慎投资,获取外部资源(如风险投资㊁政府补贴㊁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成为弥补内部创新资源约束的必然选择㊂而创新资源的外部投资者(政府㊁金融机构㊁公众和其他企业等)与企业之间往往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10],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外部融资的过程中,外部投资者会为承担高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要求较高的额外补偿或谨慎投资,造成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成本上升或难于融资㊂基于信号理论,需要中介因素作为信号角色,以减少创新活动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11],而政治关联正是扮演了重要的信号作用㊂从市场主导的逻辑来说,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可以看作是政府释放出的对企业以及所处行业的认可信号,帮助企业获得外部投资者认可,进而获得更多创新资源;从政府主导的逻辑来说,在风险投资㊁产权保护和法律体系不完善的转轨经济背景下,政治关联可以视为企业与政府建立紧密关系,积极响应政府政策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信号,进而形成政策㊁资源和信息优势,带来较好发展前景和社会贡献[12]㊂因此,作为一种信号显示,政治关联减少了企业创新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外部创新资源的获取,进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㊂基于此视角,政治关联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积极作用㊂13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基于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和市场化程度的调节效应23财经问题研究 2020年第10期 总第443期中国是新兴市场国家,制度环境和市场体系发展有待完善,加上受儒家传统重视关系的文化影响,企业在面对研发及技术创新活动中的资源和政策约束时,普遍存在着通过寻租获取稀缺资源和政策支持的现象㊂寻租理论[13]即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制,妨碍了市场竞争的作用,从而创造了少数特权者获得超额收入的机会,这种超额收入被称为 租金”,谋求 租金”的活动,被称作寻租活动㊂部分学者从寻租视角对政治关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Chong等[14]认为,民营企业往往花费昂贵的成本去寻租,通过建立政治关联获得资源垄断权或形成隐契约㊂民营企业建立政治关联是寻租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政治关联获取的财政补贴是没有效率的,无助于提高企业绩效,并且会损害社会利益㊂因此,基于寻租理论,企业通过建立政治关联可以获取政府所提供的稀缺资源和各种便利,如税收优惠㊁信贷便利和财政补贴等政策优惠,使企业摆脱资源约束,获得更多的创新资源,但注重关系导向战略的企业往往以获取更多资源为目的,并且应用于非生产性领域,而不是注重研发创新来提升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力,因而获取的创新资源很难真正用于企业技术创新㊂同时,政治关联是一种政府与企业之间双向的交换行为[15],企业也需付出一定的代价换取并维护与政府的这种关系,如冗余雇员㊁慈善捐赠和过度投资等,从而对技术创新产生挤出效应㊂另外,企业想要获取政治资源,就需要考虑政府的偏好和要求,参与社会治理承担政府的部分社会职能,这表现为政治关联的亲社会性[16],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自主决策,从而扭曲企业正常的研发投资行为㊂基于此视角,政治关联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抑制作用㊂综上所述,在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市场㊁制度和法律等不完善,政治关联的生产性寻租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抑制作用可能会远远高于其所传递信号的积极作用㊂因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H1:政治关联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抑制作用更强㊂(二)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高阶理论[17]以人的 有限理性”假设为前提,认为企业高管的心理特征(价值观㊁认知模式和个性等)和客观特征(职能背景和教育程度等),会影响企业的战略选择,从而影响企业绩效㊂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创造性地打破原有静态的市场均衡,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㊂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创新战略选择是企业战略选择的核心㊂基于高阶理论,本文建立 高管政治关联 创新战略选择 企业创新绩效”理论框架,企业通过政治关联获取创新资源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对创新资源进行分配和使用的综合决策过程㊂企业高管既有权利决定通过政治关联获取的资源是否投入创新活动,也会决定投入创新活动的资源分配㊂一方面,基于寻租理论,企业通过政治关联获得的创新资源,其使用决策很有可能会受到政府决策㊁官员政治目的等外界因素的影响㊂如出于政府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考虑,企业高管可能决定改变资金的流向,投向政府管制的垄断行业,抑制企业的研发投入㊂另一方面,从资源基础观出发,由于企业拥有的创新资源各不相同,具有难以替代和模仿的异质性,这决定了企业创新绩效的差异㊂Klingebiel和Rammer[18]研究表明,资源分配不同导致不同的企业创新绩效㊂研发投入强度其实代表了企业对于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㊂首先,充足的研发资金投入,既有利于企业开展差异化的研发项目,形成专属性技术,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创新的抗风险能力㊂其次,对于研发人员的投资,有利于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研发人才,从而积累企业自身的知识资产㊂最后,研发设备和工具等资源是研发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对其进行投资有助于提升创新活动的效率,从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㊂综上所述,基于高阶理论,具有不同政治背景的高管,通过选择不同的研发投入决策影响企业创新绩效㊂因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H2:研发投入在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㊂(三)市场化程度的调节效应当前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效果已经显现,但由于要素禀赋和政府政策存在地区差异,市场化程度也存在显著不同[19]㊂一方面,为了引导经济有序发展,地方政府对要素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管制,造成要素流动障碍㊁要素价格差别化和要素价格刚性等要素市场扭曲问题[20];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市场化程度的差异意味着金融体系㊁知识产权保护㊁法律体系和制度设计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面临制度约束,企业会努力寻找非正规的替代机制来克服制度约束[21]㊂从企业技术创新来看,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政治关联也是民营企业面对创新资源约束的一种常见策略选择,特别是由于要素市场价格扭曲严重,民营企业通过政治关联以较低价格获取稀缺创新要素资源的动机更强,寻租成本相对更低㊂另外,创新产品通常具有外部性,技术容易受到其他企业的重复和模仿,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政治关联可以对企业技术创新起到保护作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㊂相反,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由于制度和司法体系相对健全,要素市场价格扭曲程度低,企业通过政治关联获取创新资源的寻租成本相对更高㊁风险更大,获取的资源不一定投入到企业创新活动中,而是投入到寻租活动中,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㊂综上所述,笔者提出如下假设:H3:市场化程度对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即市场化程度越高,政治关联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抑制作用越强㊂三、研究设计(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以2010 2016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样本中仅包含从上市开始就是民营性质且一直保持不变的企业,不包括上市时为国有企业,后因股权转让而转换为民营性质的企业㊂为了保证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文按照以下标准筛选样本:剔除ST㊁*ST 类样本;剔除关键高管政治背景㊁专利申请数和研发投入数据缺失的样本;剔除财务指标存在异常值和缺失值的样本㊂经过上述筛选过程,本文最终获得2010 2016年522家企业2839个观测值组成的非平衡面板数据㊂专利申请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CSMAR 数据库中公司研究系列的 上市公司与子公司专利”数据库;政治关联数据由笔者通过手工收集及整理方式从国泰安CSMAR 数据库人物特征系列的 董监高政治背景”数据库中获得;其他企业财务数据来源于公司年报和国泰安CSMAR 数据库;市场化程度数据来自‘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6)“[22]㊂(二)变量定义1.被解释变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Patents)企业技术创新是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研发新技术,或者应用已有的技术进行产品创新并最终完成市场化的过程㊂现有研究指标主要有企业研发支出㊁专利和新产品产值等[23]㊂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主要体现为创新产出,包括专利和新产品产值等,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专利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衡量指标㊂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专利有三种类型:发明专利㊁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㊂本文参考袁建国等[4]的做法,采用专利(包括发明专利㊁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总数加1的自然对数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㊂但专利申请总数还不能完全代表企业技术创新的质量㊂企业往往会受到政策影响,出于各种目的而产生更多数量的专利,但专利的质量不高,因而采用专利申请总数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㊂发明专利代表了企业最具原创性的创新产出,因而本文在稳健性检验中将专利申请总数替换为发明专利㊂2.解释变量:政治关联(PC)已有研究对政治关联的衡量大多采用虚拟变量法,但口径存在一定差异㊂余明桂和潘红波[24]仅将公司董事或总经理曾经或现在担任政府官员或党员干部的情况视为企业存在政治关联㊂罗党论和刘晓龙[25]用董事会有政治背景的董事占比来刻画政治关联㊂本文参考杜兴强等[26]的做法,采用虚拟变量法衡量政治关联㊂如果企业高管存在以下情况之一,认定为存在政治关联:一是曾经或现在担任政府部门官员,包括任职于中央或地方各级党委㊁政府㊁法院㊁检察院㊁人大或政协;二是曾经或现在担任各级党代表㊁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㊂如果企业存在政治关联,则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㊂3.中介变量:研发投入(R&D)研发投入包括有形资产(如资金㊁人员和设备等)和无形资产(如技术和知识等),由于无形资产无法客观衡量,所以研发投入常常采用人员和资金等指标进行衡量㊂本文采用研发经费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衡量研发投入㊂4.调节变量:市场化程度(Mar)33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基于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和市场化程度的调节效应43财经问题研究 2020年第10期 总第443期本文采用樊纲等[22]编制的地区市场化指数衡量市场化程度㊂5.控制变量政府研发补贴(Subsidy),本文采用政府直接补贴的自然对数衡量㊂企业规模(Size),本文采用企业员工数的自然对数衡量㊂企业年龄(Age),本文采用自企业成立至观测年度时间间隔的自然对数衡量㊂股权结构(LS),本文采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衡量㊂盈利能力(Roe),本文采用当期净利润/平均净资产衡量㊂资本结构(Lev),本文采用当期负债总额/总资产衡量㊂(三)模型设定1.基准模型为了检验H1,本文构建如下基准模型:Patents it=β0+β1PC it+∑6m=1β1+m CV mit+Year t+εit(1)其中,i和t表示企业和年份;CV表示控制变量;Year表示年份固定效应;ε表示随机扰动项㊂2.中介效应模型本文参考Baron和Kenny[27]检验中介效应的方法,增加模型(2)和模型(3)检验H2:R&D it=α0+α1PC it+∑6m=1α1+m CV mit+Year t+εit(2) Patents it=φ0+φ1PC it+φ2R&D it+∑6m=1φ2+m CV mit+Year t+εit(3) 3.调节效应模型为了检验H3,本文构建调节效应模型:Patents it=γ0+γ1PC it+γ2Mar it+γ3PC it×Mar it+∑6m=1φ3+m CV mit+Year t+εit(4)其中,PC×Mar表示政治关联与市场化程度的交互项㊂四、实证结果分析(一)描述性统计2010 2016年样本企业政治关联分布情况显示,约50.8%的企业高管具有某一类或两类政治关联的背景,表明制造业民营企业存在政治关联的普遍性㊂将政治关联进一步分为政府官员类和代表委员类,有一半以上的样本企业具有代表委员类政治关联,其样本观测值为856个,说明制造业民营企业主要通过任职党代表㊁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建立政治关联㊂2012年之前具有政治关联的样本数量呈现递增趋势,2012年以后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这与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反腐力度和加强政府官员企业兼职监管具有一定的关系,提高了企业谋求政治关联的成本[28]㊂表1是变量的描述性统计㊂表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变 量均 值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样本数Patents2.8612.9407.7500.0001.4412839PC0.5081100.5002839R&D4.2193.57052.6100.0103.3152839 Mar8.1838.5809.950-0.3001.5662839 Subsidy16.11616.10020.7709.2101.3652839 Size7.5577.54011.2504.2200.9842839 Age0.3340.3200.8650.0340.1412839LS2.6862.7103.6100.6900.3192839 ROE0.0740.0709.690-1.5300.2022839 LEV0.3420.3301.0300.0100.1812839从表1可以看出,专利申请总数的平均值为17个,其中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2322个,说明企业之间的专利申请总数差异较大㊂其次,研发投入的均值为4.219,平均来说研发投入占当年企业营业收入的4.219%,但其标准差较大,说明不同企业的研发投入差异较大㊂另外,计算各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发现,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低于0.500,且方向与研究假设基本一致,说明研究假设具有较强的合理性㊂各模型中解释变量的VIF值低于临界值,表明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㊂(二)主要回归结果Hausman 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更适合使用固定效应,因而本文通过固定效应控制年份异质性的影响,来考察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㊂另外,本文还检验市场化程度对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为解决解释变量和调节变量与其交互项高度相关的问题,对解释变量和调节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㊂表2是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回归结果㊂表2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回归结果变 量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Patents R&D Patents Patents C -3.793***(-10.640)4.759***(5.340)-4.253***(-12.233)-3.731***(-8.821)PC -0.112**(-2.394)-0.593***(-5.093)-0.054(-1.192)-0.119**(-2.10)R&D 0.097***(13.245)Mar 0.114***(5.986)PC×Mar -0.064*(-1.740)Subsidy 0.217***(10.425)0.624***(11.998)0.156***(7.562)0.212***(8.600)Size0.531***(17.073)-0.709***(-9.119)0.599***(19.578)0.508***(13.511)LS -0.196(-1.154)-2.352***(-5.529)0.031(0.187)-0.200(-0.990)Age -0.255***(-2.960)-1.083***(-5.032)-0.150*(-1.788)-0.213**(-2.168)ROE 0.201*(1.740)-0.448(-1.549)0.245**(2.178)0.126(1.054)LEV -0.171(-1.161)-3.522***(-9.544)0.169(1.164)-0.283(-1.571)⎺R 20.2640.1310.3070.254F 值79.385***33.787***90.797***50.344样本数2839283928391883注:括号内为t 值,*㊁**和***分别表示在10%㊁5%和1%水平下显著㊂表2模型(1)的回归结果显示,政治关联的系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表明政治关联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抑制作用,H1得到验证㊂模型(2)的回归结果显示,政治关联的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政治关联与研发投入强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㊂为了进一步验证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参考Baron 和Kenny [27]检验中介效应的方法进行了多层次回归分析㊂模型(3)回归结果显示,模型(3)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研发投入变量,对比发现,政治关联的系数变为不显著,且⎺R 2由0.264上升至0.307,说明研发投入在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H2得到验证㊂模型(4)的回归结果显示,市场化程度的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而市场化程度与政治关联的交互项系数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市场化程度越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也越高,而市场化程度对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即市场程度越高,市场环境越完善,政治关联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抑制作用越强,H3得到验证㊂(三)稳健性检验本文分别采用更换被解释变量衡量指标和回归模型这两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㊂①首先,本文参考吴剑锋等[29]的方法,以发明专利申请数加1的自然对数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㊂回归结果显示,模型(1)中政治关联的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0.102)㊂与模型(1)相比,模型(3)中政治关联的系数变为不显著,⎺R 2由0.281提升为0.336,说明研发投入在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㊂模型(4)中政治关联与市场化程度的交互项显著为负(-0.083)㊂稳健性检验结果与上述结果一致,验证了本文研究结论的稳健性㊂其次,以专利申请总数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由于专利申请总数是离散的非负整数,因而本文采用负二项分布计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㊂回归结果显示,模型(1)中政治关联的系数在1%的水平53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基于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和市场化程度的调节效应①限于篇幅,稳健性检验结果未在正文列出,留存备索㊂。
《研发投入中介作用下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综述2000字》

研发投入中介作用下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综述目录研发投入中介作用下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2)(1)理论意义 (2)(2)实践意义 (3)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间的市场竞争形势日趋激烈,创新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十四五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由此可见,创新俨然居于我国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
在如今市场形势下,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标的经济组织也深刻意识到:只有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从而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占据市场、更好地实现资源配置,才能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但企业研发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研发人员的配置,且高管在研发投入方面,具有很大程度的决策权。
由于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委托代理关系便应运而生。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企业股东拥有所有权,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致力于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企业的管理者拥有控制权,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往往关注的是企业的短期利益。
因此,股东与管理者的利益发生冲突,这种利益不相容便增加了企业委托代理成本,严重影响企业研发活动的开展,并最终作用在企业绩效上。
为了消除这种矛盾,将股东与高管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企业通常会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哪种激励方式能有效缓解委托代理关系?这种方式是通过什么路径作用于企业的?它能否促进企业重视研发投入进而提高企业绩效?这些问题的解决,已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再者,医药行业作为高新技术行业,企业的研发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发展,但目前我国医药行业仍以仿制药为主,创新药市场的占比较小,相比于欧美大型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我国大部分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及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均不高,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
公司创新投入对股票特质风险的影响——基于有中介调节效应的检验

公司创新投入对股票特质风险的影响——基于有中介调节效应的检验公司创新投入对股票特质风险的影响——基于有中介调节效应的检验摘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创新成为企业发展中的关键要素。
本文旨在研究公司创新投入对股票特质风险的影响,并通过中介调节效应的检验,揭示中介变量的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公司创新投入对股票特质风险具有显著影响,同时中介变量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对于股票特质风险管理和公司创新投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1. 引言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公司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风险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创新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和驱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然而,与创新投入相伴随的特质风险也随之而来。
因此,研究公司创新投入对股票特质风险的影响,有助于帮助公司制定合理的创新投入策略,降低与特质风险相关的风险。
2. 相关理论与假设2.1 公司创新投入公司创新投入包括研发投入、人力资源投入等各种资源的配置。
较高的创新投入通常会促进公司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2.2 股票特质风险股票特质风险是指与公司特定因素相关的风险。
比如,公司经营状况、行业前景、管理层质量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和长期发展。
2.3 中介调节效应中介调节效应是指中介变量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起到调节作用的过程。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考虑市场竞争度作为中介变量,以探究其对公司创新投入与股票特质风险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基于以上理论假设,我们提出以下假设:H1:公司创新投入对股票特质风险具有显著影响。
H2:市场竞争度在公司创新投入与股票特质风险之间起到中介调节作用。
3. 研究方法3.1 数据样本本研究采用了2010年至2020年间中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包括公司财务数据、市场数据和行业数据等。
3.2 变量操作与模型设定我们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研究公司创新投入对股票特质风险的影响,并通过中介变量的引入,检验中介调节效应。
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_研发投资的中介作用研究_罗明新

企业高管政治关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引起学者 广泛关注, 但结论并不一致。 有学者认为政治关联 为企业带来社会资本, 而这种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 [1 - 3 ] 。 然而, 也有研究对上述观点提 具有积极作用 出挑战, 认为企业具有的社会资本存在风险并可能 [4 ] [5 ] 。 事实上, 导致不利影响 现有研究仅仅说明了 社会资本意义上的政治关联具有获取外部资源的可 却忽视了政治关联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内 能性, 部中介机制。而且, 政治关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主 [6 ] 要聚焦于经济绩效和运营绩效 , 对于创新绩效的 关注仍显不足。由于创新是世界各国谋求发展的战 中国正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企业技术创 略选择, 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那么, 政治 关联对于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绩效会产生 怎样的影响? 通过什么途径产生影响? 从近期研究来看, 学者们实证检验了高管政治 关联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 但结论仍然 模糊因而存在改进空间。 首先, 在政治关联影响创 新 的 方 向 上 存 在 明 显 差 别, 分别体现为正向影 响
[8 ] [9 ] [10 ] 、 负向影响 以及“倒 U 型 ” 影响 。 其次, 在政治关联影响创新的作用机制方面, 既可能是直 [7 ]
接影响
[10 ]
如知识创造、 组织学习、 吸收能力, 等等。 尽管上述 研究注意到政治关联获取的外部社会资本需要转化 因而立足于社会资本理论, 同时结合知 为内部能力, 识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等理论框架进行中介作用分 析, 很有理论价值。但是, 由于采用同一时间点采集 能否有效验证以因果关系为基础的中 的一手数据, 介效应值得商榷。 同时, 有学者注意到政治关联对 于关键 的 创 新 资 源 配 置 如 研 发 投 资 具 有 重 要 影 [13 ] 但并未考虑其中介作用。 总体来看, 现有研 响 , 究的缺憾在于: 仅仅说明政治关联作为社会资本具 有获取外部资源的可能性, 却并未说明政治关联是 否影响企业内部的研发投资, 更未说明政治关联与 研发投资影响创新绩效的共变关系 。 本文依据高阶理论和资源基础观, 力图分析企 业高管政治关联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并解释其 隐藏的作用机制。 遵循高阶理论“高管特征—战略 [14 ] [15 ] , 选择—企业绩效” 的分析框架 结合资源基础 观对资源独特属性的强调, 提出了高管政治关联通 过研发投资作用于技术创新绩效的中介作用模型 。
外部技术获取与本土企业全球创新:内部研发的中介效应

外部技术获取与本土企业全球创新:内部研发的中介效应李艳华【摘要】摘要:基于企业知识理论视角,将外部技术获取与内部研发纳入本土企业全球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以北京地区生物、软件和汽车零部件500 家企业为样本,通过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先进设备引进、技术许可、与大学技术合作对本土企业全球创新有积极影响;外部技术获取广度与深度都有助于企业实现全球创新,其中国外技术获取广度比国内技术获取广度对全球创新的影响更显著;内部研发在外部技术获取与本土企业全球创新之间发挥了中介效应。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论坛【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7【关键词】关键词:外部技术获取模式;外部技术获取广度;外部技术获取深度;内部研发;全球创新1 引言世界经济强国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得益于一批世界级创新企业的崛起。
当前,越来越多来自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已经突破了创新的地域局限,成为全球市场的创新领先企业[1],但是这些企业是如何实现全球创新的,有哪些内外部因素影响企业实现全球创新,这些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到地解答。
从本地创新到全球创新,企业创新网络布局的扩大必然要求更加开放化和全球化的技术资源配置和使用方式[2]。
虽然学术界日益关注外部技术获取对全球创新的影响,但是目前的国外研究仍以发达国家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国内研究还处于起步和理论探讨阶段,缺乏基于大样本的实证分析;许多研究将外部技术获取作为一个整体,或者只关注某一种技术获取模式对创新的影响,缺乏对不同技术获取模式作用的比较研究[3];现有研究对外部技术获取与企业创新两者之间是否有其他因素的影响还未进行充分的讨论。
基于以上研究不足,本文将不同的外部技术获取模式、技术获取广度和深度、内部研发纳入统一的研究框架,目的在于深入探讨外部技术获取对本土企业全球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加深对我国本土企业全球创新和技术获取战略的理解,并为企业的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流工程与管理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19年 第4期第41卷总第298期经济与管理doi :10.3969/j. issn. 1674 -4993.2019.04.051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收稿日期】2019-02-11*基金项目: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税收政策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探究",项目编号:2018NFUSPITP271【作者简介】于雅清,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温迎新,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于研发投入中介效应研究□于雅清,温迎新(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37)【摘要】为了探究税收政策对企业创新成果的作用机制,文中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回归模型分析税收政策、研发授入、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
结论丰富了研发投入中介效应的相关研究,对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税收政策;研发投入;中介效应;创新产出【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4993(2019)04 - 0148 - 02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Mediating Effect of R&D Investment□ YU Ya - qing,WEN Ying -xin(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210037,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tax policy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this paper takes high - tech enterpri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s regress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x policy , R&D and innovation output. Theconclusion is to enrich the intermediary effect of R&D and i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ability of enterprises.[Key words ] tax policy ; R&D investment ; mediation effect ; innovation output1引言近年来,很多学者对税收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的激励效应进行了研究,张信东(2014)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上市公 司为样本,运用倾向匹配法进行实证研究,论证了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会有更多的创新产出,支持了税收政策的激励效 果⑴。
国外相关学者研究了税收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效应。
如Kasahara(2014)通过分析日本税收优惠政策,实证得出R&D 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研发活动的投入。
国内学者黎文靖(2017)⑵研究发现当公司获得越多税收优惠时,其专利 申请将显著增加。
国内外学者针对税收政策、研发投入以及创新产出两两变量进行了大量研究,虽然研究能够论证税收政策对创新产 出的激励作用,税收优惠也能推动企业研发投入。
但是,已有的研究显然不足,创新产出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本文将探讨研发投入是否能在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创新产出之间产生中 介效应,这对于推动企业实质性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此外,鉴于高新企业的经营特点,国家实施了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研 发活动提供了便利。
鉴于此,我们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 象,深入分析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研发投入及创新产出的链条关系。
2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2.1税收政策与创新产出目前,学者们普遍支持税收政策对创新产出有激励效应,陈林和朱卫平(2008)以专利数量为衡量标准,通过构建静态古诺模型发现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能有效激励创新产出⑶OSasJ 发现对企业创新的税收激励是普遍使用的政策工具⑷o专利是衡量创新的一种重要工具。
一般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发明专利相较于其他两种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因此也意味着高风险。
企业往往为了得到补助倾向于低风险创新,片面提高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数量,这种方式实质上是 策略性创新行为。
因此,我们做出如下假设:H1:税收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有正向激励作用。
H2:基于现行税收政策,企业往往倾向于策略性创新行为。
2.2税收政策与研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实质上就是政府为企业减轻税负,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经营风险,从而对企业的研发投入产生第4期于雅清等: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149影响。
01iviero(2011)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表明,获得政府补贴与税收优惠的企业研发投入增强,且税收优惠效果大于政府补贴。
然而,部分学者认为,税收优惠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激励效应不明显,甚至会产生挤出效应。
Cannone和Ughetto(2014)认为由于政府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财政资金会替代企业研发投入⑸o为了验证税收政策与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提出以下假设:H3:税收政策促进了企业的研发投入。
2.3研发投入与创新产出很多研究将专利申请数量作为衡量创新产出的一个重要指标,专利作为一项无形资产,代表了企业的知识产权。
冯文娜(2010)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验证得出研发资金投入与企业专利产出、产品开发呈显著正相关顷。
但是, Hall B H.Harhoff D(2012)通过研究政府政策与专利获得数量发现,专利的产出有时是企业的一种策略性行为,由于发明专利本身申请周期长,企业会一味地增加非发明专利的数量而忽视了专利产出的质量,为了追求速度与效率大大降低创新活动的效果。
鉴于此,我们做出如下假设:H4: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创新产出呈正相关。
H5:企业的研发投入越多,策略性创新行为越显著。
2.4税收政策、研发投入与企业创新产出现有文献更多侧重于税收政策、研发投入、创新产出两两关系的研究,将三者放在一个框架下进行探究的文献并不多。
Dechezleprfitre A(2016)研究显示,享受税收政策的企业研发投入会随之增加,从而专利产出数量会增加。
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认为税收政策对企业的创新产出效应不是直接而是间接的,认为税收政策与企业创新产出间存在中介变量,如R&D研发投入。
康丽珍(2015)利用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数据分析得出:税收优惠对企业绩效和研发投入均产生正向影响;研发投入在税收优惠和企业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⑺。
通过分析税收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的激励效应,无论是宜接促进还是间接效应,R&D研发投入能否作为中介变量传递两者之间的影响都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假设:H6:企业研发投入在税收政策和创新产出两者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3研究设计3.1样本选择本文以2012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同时以同年份同行业没有享受税收政策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控制样本,剔除了不全的数据。
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以及WIND数据库,共收集到了6556个观测值。
3.2模型设计R&D i t=0o+TaxincentiveSi t+p2x i,t+ePatent^=y0-^y x R&D i t+y2x i>t sPaterU i t=8+TaincentiveSi t+82R&D i t+83%i t+e3.3主要变量及定义3.3.1因变量Patent:当年公司专利申请的总数;Patentl:当年年度公司发明专利申请的总数;Patent:年度公司非发明专利申请的总数。
3.3.2解释变量Tax incentives:虚拟变量,若企业在第t年至少享受1项税收政策,则为1;否则为0。
3.3.3中介变量R&D:虚拟变量,表示若企业i在第t年至少享受1项税收优惠政策,则为1;否则为0。
3.3.4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流、公司规模等。
4多元回归结果及分析从表1可知,在置信水平为99%时,两者呈正向相关(Beta=0.091),结论支持假设H1。
比较创新产出中Patentl、Patent,非发明专利对税收政策的敏感度大于发明专利,假设H2得到证实。
从数据可以看出,在置信水平为99%时,税收政策对R&D有促进作用,两者呈正向相关(Beta=0.084),假设H3得到验证。
当置信水平为99%时,研发投入与创新产出呈正相关(Beta=0.118),这说明研发投入促进了创新成果产出,这证实了假设H4。
研发投入越多,会降低新产品的边际成本,从而提高创新绩效。
研究发现: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Patent比Patentl增加得多,这验证了假设H5。
从M4回归结果看,税收政策与创新产出正相关,研发投入与创新产出正相关。
参考庄婉婷(2018)的研究方法,模型Ml中,税收政策对创新产出效应显著,模型M2中,税收政策对R&D研发投入影响显著,可以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模型M4中,R&D对创新产出正相关,因为中介变量R&D对Patent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所以中介效应成立,验证了假设H6。
表1主要变量多元回归结果Variable Ml M2M3M4因变量Patent Patentl Patent2R&D Patent Patentl Patent2Patent Tax0.0910.0800.0830.0840.041 incentives(8.073)(7.071)(7.116)(6.993)¢2.930)R&D0.1180.1810.2630.046(10.104)(15.685)(5.258)(3.946)R-squared0.1790.1770.1300.0860.1830.2000.1270.190F-statistic178.320175.453122.28377.060183.884204.981119.005170.641 5结论及不足本文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以2013-2016年获得税收优惠的公司作为样本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税收政策与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呈正相关;研发投入与创新产出显著正相关;研发投入作为中介变量传递了税收政策对创新产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