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解读《老子》|道家|道家思想

合集下载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世界文化遗产。

这部书是道家学说的重要经典,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全书共分为81章,内容涉及政治、历史、社会、道德等多个领域。

下面是《道德经》的全文及简要解释。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无法完全阐述的,超越人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只有通过了解善良的概念,才会认识到邪恶的存在。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领导者能以身作则、简朴节俭,那么人民就不会奢望追求物质财富。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这句话意思是,道是无穷无尽的,可以利用但不会枯竭。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间没有恩惠之情,它只是对所有生物公平待遇。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

第七章:“天长地久。

”这句话意味着道是永恒、无尽的。

第八章:“上善若水。

”这句话的意思是,善良的人像水一样柔软和善始善终,以和平的方式对待他人。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在合适的时机给予他人帮助,而不是过度的施舍。

第十章:“使民不畏死,而奋其生;不厌其所生,而求无病。

”这句话的意思是,领导者应该给予人民希望和勇气,让他们安心生活。

道德经全文解释

道德经全文解释

道德经全文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先秦时期的文献之一,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作者是老子。

这本书以简练而隐晦的语言,总结了老子对道的理解和对社会伦理的思考。

以下是《道德经》全文的简要解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 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道是真正的道。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 美与丑的存在相互依存。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 不要过分推崇才德,就能减少争斗。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气呵 - 道是一种坚定又无私的力量,是宇宙的本质。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天地对万物没有偏爱,像对待一只牛马一样。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 谷神(道)不会死亡,它是永恒的母亲。

第七章:天长地久 - 道永恒存在。

第八章:上善若水 - 善良者默默助人,像水一样平和。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 过度持有是浪费。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 - 接纳万物的存在,但保持纯粹的本质。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 - 物是由空间组成的,和谐与平衡。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 过于追求物质会使人迷失。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 - 不受外界评判的影响。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 - 道的存在超越了人的感官。

第十五章:无为而无不为 - 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 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无为。

第十七章:治大国若烹小鱼 - 治理国家就像烹调小鱼一样,保持温和和谦逊。

总体来说,道德经强调了道的概念,主张无为而治,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它提出了很多关于人际关系、领导方法和个人修养的思考。

《道德经》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老子《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它由81章组成,深刻地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道的关系,提倡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思想。

下面是对《道德经》全文进行解析及通俗译文。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析:这一章主要表达了道的无形无象、无法被言语所定义的思想。

道是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母亲,无欲无求,却包含着丰富的奥妙。

而人们对于道的认知有时是模糊的,难以言表,需要通过观察自然和人事的变化来领悟。

通俗译文:无法用言语来准确描述道,因为它超出了言语的范畴。

宇宙的开始没有名字,万物的来源有一个名字。

常常没有欲望,可以观察到它的奥妙;常常有欲望,可以观察到它的边界。

这两者虽然来源相同,但是名称不同,我们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中还有更加玄妙的东西,是所有奇妙的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析:这一章主要表达了对于美和善的思考。

人们对于美的认识是通过与丑恶相对比而产生的,对于善的认识是通过与恶相对比而产生的。

因此,有和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声的和谐、前后的相随等相互对立的事物相互促进形成。

圣人行事无为,不言教,万物在他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运行,而他本人并不以为功成而炫耀。

圣人不张扬自己的成就,所以永远不会离去。

通俗译文:大家都知道美是美的,所以就会对丑恶感到厌恶。

大家都知道善是善的,所以就会对不善感到厌恶。

因此,有和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声的和谐、前后的相随等相互对立的事物相互促进形成。

圣人做事情无为,不说教;万物都在他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产生,也不为此而存在。

道德经全文讲解

道德经全文讲解

道德经全文讲解《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阐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以下是《道德经》全文的讲解: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主要阐述了“道”和“名”的观念。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始基,是超越感官和理性认识的绝对存在。

而名则是人类对事物的一种主观认识和命名。

通过无欲和有欲的观察方式,可以领悟道的奥妙和万物的踪迹。

最后强调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相对观念,指出道是万物变化的总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一章进一步阐述了相对观念的生成和变化规律。

美与丑、善与不善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和界限。

同时强调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相对概念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转化关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这一章强调了道家对于社会治理的态度和方法。

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等原则可以消除人们的欲望和争斗之心,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圣人的治理方法是使人民内心虚静、生活富足、身体强健,同时消除他们的主观意识和欲望,使他们处于一种无知无欲的状态。

第四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一章揭示了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等价值观的相对性和局限性。

在大道废弛、智慧出现、六亲不和、国家昏乱等情况下,这些价值观才会被强调和推崇。

因此,人们应该超越这些价值观的束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第五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经典,本文是《道德经》的全文及解释。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是超越言语和称谓的,天地万物的始原没有名字,名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不断地无欲,以观察道的奥妙;不断地有欲,以观察道的表现。

这两个方面虽然是同出一源,却因为表现出来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字,这就是玄妙的道理。

这种玄妙深奥无尽,是通往众妙的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刑,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世间人都知道美丽之为美丽,就会产生丑陋;都知道善良之为善良,就会产生恶劣。

所以,有无相生相继,难易相成相生,长短相对比出现,高下互相依存,音声相互和谐,前后相互跟随。

圣人处理事情追求无为,实行无言的教化;所有万物都做事情而不自告奋勇,生长而不具有所有权,行动而不自吹自擂,成就而不停止。

唯独不停止,所以永不被淘汰。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提倡贤能,使百姓不争竞;不重视难以得到的物品,使百姓不去偷窃;不显示可追求的对象,使百姓心境不混乱。

圣人治国,空虚自己的心灵,充实自己的生活保障,减弱自己的私欲,强健自己的骨气。

常常让百姓没有欲望和无知,使那些聪明人不敢有欲望。

实行无为,就没有事情不能处理好。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深远,而用之或不尽。

道广,而用之或不久。

道圣,而用之或不足。

故有馀而弗能也。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道是匍匐而涌动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穷尽;它是深远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尽头;道是广大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尽头;道是圣洁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取尽。

道德经全文及解析

道德经全文及解析

道德经全文及解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共有81章。

下面是《道德经》全文及简要解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的开篇,表达了道是无法言说、无法名状的,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一章强调了对于美和善的定义,认为只有相对的存在才能体现真正的美和善。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这一章主张以平等、简朴的方式治理国家,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这一章强调了道的虚无和无限性,认为道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存在。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一章讲述了天地和圣人的慈悲和无私,以及人们应该效仿的道德行为。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这一章强调了道的持久和无穷,以及它是万物之根的概念。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这一章讲述了道的永恒和不变,以及它的存在为万物提供了持久和生命力。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一章比喻道的优良特性,认为道具有柔软、顺从和养育万物的特点。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这一章告诫人们要保持适度和谦虚,以免陷入骄傲和失去。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满脑宏杳,能以取天下乎?这一章强调了内心的专注和柔软的品质,认为这是实现道的方式。

以上只是对《道德经》的一小部分进行解析,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将所有章节进行详细解析。

《道德经》是一部深奥而富有智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于人们的人生和社会治理都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注解【简译】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注解【简译】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注解【简译】第一章···原文:1、道,可道,非恒道;2、名,可名,非恒名。

3、无,名天地之始;4、有,名万物之母。

5、故:6、常无,欲以观其妙;7、常有,欲以观其徼。

8、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9、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1、道,可以授予之道,不是恒久之道;2、名,可以假借之名,不是恒久之名。

3、无,名隐天地形成的开始;4、有,名显衍生万物的母体。

5、因此:6、常返过去的无中,可以捕获道之奥妙;7、常往未来的有中,可以把控道之范畴。

8、若两者同出无碍,万物名虽各异但道相通。

9、坚持不懈的玄修,是打开一切奥妙的法门。

第二章···原文: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2、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3、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5、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功成而弗居。

6、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1、天下都认同美而刻意塑造美,这样就埋下了恶的祸根。

2、都认同善而刻意表现善,这样就派生了不善的行为。

3、所以有无因相而生,难易因相而成,长短因相而形,高下因相而倾,音声因相而和,前后因相而随。

4、所以圣人,以无为的境界从事自己的事业,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5、兴起万物于无声的开始,有所作为于淡泊的志向,自然成就于无驻的境界。

6、因为心无所驻,所以永远不会失去。

第三章···原文:1、不尚贤,使民不争。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3、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4、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

5、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6、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1、不标榜圣贤,使世人不起争念。

2、不稀罕珍宝,使世人不生盗意。

3、不诱发邪欲,使世人不乱其心。

4、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使百姓心里谦卑,腹中饱足,精神内守,筋骨强壮。

5、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求而知、无欲而得的益处,使他们知晓不可妄为的道理。

道德经章全文及译文解析

道德经章全文及译文解析
解析:老子通过天地的长久存在,引出圣人的处世之道。圣人不自私自利,反而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就和利益。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治理,做事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没有过失。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道是虚空的,但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它深邃幽远,好像是万物的宗主。它消磨掉锋芒,消除掉纠纷,调和着光芒,混同于尘俗。它是那样的深沉啊,好像若有若无地存在着。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在天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解析:老子通过车毂、器皿、房屋等例子,阐述了有和无的相互关系,强调了无的重要性。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乐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味觉败坏,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珍贵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只求饱腹而不求声色之娱,所以摒弃那些外物而选取这些内在的东西。
译文:可以言说的道,并非永恒不变的道;可以定义的名,并非永恒不变的名。无,被称为天地的初始;有,被称为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称之为玄。玄而又玄,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解析:这一章是《道德经》的开篇,老子提出了道和名的概念。道是宇宙的本原和规律,它超越了语言和概念的表达。无和有是道的两种表现形式,无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有则是从无中产生的具体存在。通过对无和有的观察和思考,我们能够领悟道的奥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全文及解读《老子》|道家|道家思想
■简要介绍
《道德经》或称《老子》或称《五千言》,后尊称《道德真经》,相传是老子避祸出函谷关时,应当地总兵尹喜之邀,留下的五千言文字。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它玄奥精深、义理博大,堪称哲理第一书。

它以道法自然为核心,阐述了如何让人们的个人修身达到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等境界,如何让人们的处世达到以柔克刚、不求而得、天人合一等等境界,如何让君主的治国达到为无为而治、德善德信而令百姓莫之令而自均等等境界,以至于如何用兵、如何让天地万物各展本性、并行不悖、即长且久等等境界。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封号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其道教尊称名称为“太上老君”,亦被尊称为“混元皇帝”,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另
一说法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被尊为道祖。

《老子》作为一本道家的哲理书,却具有非常高的文学性,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不小。

它主要阐述自然无为的思想,其中包含了不少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

在形式上,此书是语录体韵文,语言精练,多排比对偶之句。

修辞凝练,音节铿锵,理虽玄远,文实多姿。

其修辞比况,多为后世文士所取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