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患者的心理需求分析

合集下载

特需门诊患者对心理沟通的需求及护理分析

特需门诊患者对心理沟通的需求及护理分析

特需门诊患者对心理沟通的需求及护理分析随着医疗技术和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特需门诊作为高级医疗服务的一种形式,在满足患者需求的同时,也给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带来压力和挑战。

对于特需门诊患者,除了获得专业诊疗外,心理沟通也是其重要的需求之一。

1.焦虑与恐惧需求特需门诊患者病情较为复杂,经常需要进行痛苦的检查和治疗,面对不确定性和未知的风险,他们容易产生不安和恐惧。

在这种情况下,医务人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进行心理沟通,给予患者更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以减轻他们的焦虑和恐惧感。

2.个性化需求特需门诊患者一般来自经济条件好、文化水平高、社交背景广泛的群体,他们在接受医疗服务时,渴望得到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因此,医务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期望,积极与患者交流,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满足患者个性化的需求。

3.合理沟通需求特需门诊患者通常对医务人员的沟通技能和服务态度有着更高的要求,期望他们能够讲清治疗方案、解答疑惑、提示注意事项等。

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以确保与患者的交流顺畅、有效和客观。

4.情感支持需求特需门诊患者在经历疾病和治疗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得到疾病诊疗的帮助外,还需要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特别是在面临疾病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时,医务人员需要通过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增强患者的抗压能力和自我治疗信心。

1.对患者需求的思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需要认识到,特需门诊患者不仅需要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也需要得到人性化的心理护理。

因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十分注重与患者的心理沟通,充分了解和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

2.个性化服务和沟通技能的提升特需门诊患者需要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医护人员也需要在服务中展现专业的技能和友善的态度。

对于医疗机构而言,他们需要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和沟通技能,为患者提供更符合需求的高质量服务。

3.团队配合和精神支持特需门诊患者的治疗和服务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而这需要医疗机构具备完善和高效的工作机制。

急诊危重患者家属焦虑因素及心理需求探析

急诊危重患者家属焦虑因素及心理需求探析

急诊危重患者家属焦虑因素及心理需求探析摘要:如今,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仅要对患者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同时也要注重关注急诊危重患者家属的焦虑心理和心理需求,其工作中心已经从传统的以疾病为重点转向更多关注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健康。

由于急诊患者病情危急,发病突然,导致家属对患者的情况和疾病缺乏一定的了解,患者家属很容易出现焦虑等心理问题。

本文主要论述引起急诊危重患者家属焦虑的因素,以及危重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以期能够为相关医护人员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和关注患者家属情绪健康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急诊;危重症;家属焦虑;心理需求引言与医院其他科室相比,急诊所收治的患者大多具有病情紧急,情况复杂的特点。

而由于患者发病较为突然,家属对于患者的情况和所涉及的病情并不了解,以及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较重,很可能会出现焦虑心理。

而传统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医护人员的关注点主要在患者的病情和康复治疗工作上,很少会关注到患者家属的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状况。

然而,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和情绪状态,对于患者的恢复治疗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患者家属的状况对患者后续治疗的决策以及康复工作的支持都具有直接影响。

这就要求相关医院医护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护理工作,同时也应该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缓解患者家属的焦虑情绪,从而更好的帮助急诊危重患者开展后续康复治疗工作。

一、急诊危重患者家属焦虑相关因素(一)信息知识不足由于急诊接待的患者大多病情危机发生状况突然,因此患者家属对于病人的实际情况和有关疾病的信息了解不足,在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家属会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

短时间内患者家属需要了解患者的状态,疾病产生的原因以及后续康复治疗的手段等多种信息,情况十分繁杂,患者状态和疾病的未知状态和恐惧心理,都会加重患者家属的焦虑情绪。

(二)与护士交流少除了患者家属自身对患者情况和所遇突发事件不了解带来的压力外,与医护人员缺少交流,也是导致患者产生焦虑因素的原因之一。

手术前患者心理需求的调查分析

手术前患者心理需求的调查分析
问题 明日您将手术, 您现在的心理状 态是 您最担心的问题 是 您最想知道的问 题是 您最不想做的术 前准备是
表 1 手术前患者心理问题排序
答案 紧张 恐惧 手术是否成功 术中疼痛不适 手术方式 手术时间 灌肠 导尿 例数 341 110 308 143 209 176 253 121 330 121 385 187 319 220 198 198 330 220 132 110 百分率 59.62% 19.23% 53.84% 25.00% 36.54% 30.77% 44.23% 21.15% 57.69% 21.53% 67.30% 32.69% 55.77% 38.46% 34.62% 34.62% 57.69% 38.46% 23.08% 19.2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5 年 5 月至 12 月对 572 例手术患者进行调查, 其中 男性 341 例, 女性 231 例, 年龄 20 ~ 60 岁, 平均年龄 46.25 岁, 术后住院日为 1 ~ 7 天, 调查对象包括不同职业、 不同文化程 度、 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调查具有广泛性。
0 引言
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 护理学传统的护理模式向生 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护理内涵不断扩大, 护理工 作面临新的挑战, 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不仅仅是配合手术医生 完成手术, 手术室护士到病房访视, 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以交 流, 对患者进行心里疏导, 帮助患者平稳安全的度过围手术 期 [1], 等待手术的病人由于对医学知识的缺乏, 对手术和麻醉 不了解, 存在不同程度的疑虑和恐惧心理, 因此, 我们对手术 病人进行手术前心理需求调查工作 , 了解其心理问题, 提高 对病人心理护理质量, 针对病人的心理问题, 做好心理疏导。

特需门诊患者对心理沟通的需求及护理分析

特需门诊患者对心理沟通的需求及护理分析

特需门诊患者对心理沟通的需求及护理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特需门诊患者对心理沟通的需求日益凸显。

特需门诊患者通常指那些需要特别关注和特殊护理的患者,比如残疾人士、老年人、精神病患者等。

这些患者由于身体或心理上的特殊情况,需要在就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医护人员在处理这些患者时需更加注重心理沟通,满足他们特殊的心理护理需求,提高他们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特需门诊患者对心理沟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对关怀支持的渴望上。

由于这些患者通常伴有身体或心理上的特殊状况,他们更容易感到孤独、无助和焦虑。

他们对医护人员的关爱和支持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

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需要通过言语和行为上的温暖关怀,来满足患者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被关爱的温暖。

医护人员也应该留心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困难。

特需门诊患者对心理沟通的需求还表现为对沟通方式的个性化要求。

不同特殊群体的患者,其心理沟通的方式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残疾人士来说,由于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方式可能会受到限制,医护人员需要更加耐心和细心地与他们沟通,争取更多的理解和信任。

对于老年人患者来说,医护人员需要更多的倾听和关心,因为他们通常会有更多的心理障碍和情感需求。

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医护人员需要更专业的心理沟通技巧和知识,以便更好地与他们沟通和协助他们的治疗。

在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和方法,满足患者个性化的心理需求。

特需门诊患者对心理沟通的需求还表现为对心理疏导的需求。

由于特需门诊患者通常会面临更多的生活和精神压力,因此他们对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的需求也会更为迫切。

在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需要通过认真倾听、耐心开导和善意关怀,帮助患者理清思绪,排解情绪,重建信心,增强对治疗的信心和决心。

医护人员也需要积极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心理观念,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疾病和生活,增强自信心和生活乐趣。

急诊患者家属心理需求的调查分析与护理

急诊患者家属心理需求的调查分析与护理

急诊患者家属心理需求的调查分析与护理急诊患者家属心理需求的调查分析与护理急诊患者的家属往往处于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中,他们需要及时了解患者就医的情况、诊疗方案和治疗效果等。

同时,家属也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精神慰藉和支持,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接下来将对急诊患者家属心理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护理措施。

一、调查分析1. 通知家属的时间调查结果表明,家属得到通知的时间一般为一个小时以内,但也有约1/4家属会在2-3个小时之后才得到通知。

这种情况下,家属不仅会感到担忧和不安,而且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2. 交流的方式调查显示,家属希望通过电话、面对面等方式与急诊医生进行交流,以便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相关治疗方案,同时也可以获得心理慰藉和支持。

3. 对家属的安排调查结果表明,家属非常希望医护人员能够积极地安排其休息和用餐的时间,以此减轻其心理负担。

此外,也有些家属会要求能够在患者的床边陪伴一段时间,这样可以让他们更了解患者的病情,也可以给患者带来一些精神上的安慰。

二、护理措施1. 及时通知家属医护人员应该在第一时间内通知家属,通知内容应该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诊疗方案和治疗效果等。

此外,医护人员也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和语气,尽量让家属感到亲切和融洽。

2. 推荐正确的交流方式医护人员应该积极推荐家属采取正确的交流方式,比如电话、面对面、在线等。

同时也可以为家属提供一些建议,比如不要过多地咨询和询问,要相信医生的治疗方案,不要过于紧张和担心等。

3. 安排好家属的时间和休息医护人员应该积极为家属安排用餐和休息的时间,也可以为家属提供一些食品和饮料。

此外,家属也需要及时获得患者的护理指导和建议,以便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护理要求。

4. 提供心理慰藉和支持医护人员应该尽可能地为家属提供一些心理慰藉和支持,比如关注和鼓励,讲解治疗方案,积极倾听和回答家属的问题等。

同时也可以与患者家属沟通,让他们了解病情发展的进程,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

特需门诊患者的心理沟通需求及护理分析

特需门诊患者的心理沟通需求及护理分析

特需门诊患者的心理沟通需求及护理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探讨分析特需门诊患者的心理沟通需求,结合具体情况实行针对性护理,为临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方法:从我院病例系统中随机抽取49例特需门诊患者(抽取时间为2021年1月~2021年12月),按照系统分组法将其分为A组(对照组)25例、B组(观察组)24例;给予A组常规的就诊指导,在全面分析患者真实治疗需求的基础上给予B组恰当的心理沟通和护理措施,实验结束后观察比对两组不同表现。

结果:B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1.67%)明显高于A组(72.00%),P<0.05。

结论:在日常交往中,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与患者沟通探讨,全面分析评估患者的治疗需求,结合实际情况予以恰当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关键词:特需门诊患者;心理沟通;治疗需求;护理策略现阶段,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重视,而对于医院而言患者的就诊需求也逐渐增多,临床护理工作也随之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临床上也专门设立了一种新型医疗服务,即特需门诊[1]。

特需门诊的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医院的整体诊疗水平,良好的沟通还有助于增进护患感情。

基于此,本文就以我院的49例患者为例,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探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沟通需求,结合实际情况予以针对性护理。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从我院病例系统中随机抽取49例特需门诊患者(抽取时间为2021年1月~2021年12月),按照系统分组法将其分为A组(对照组)25例、B组(观察组)24例。

整理比对A、B组患者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别(P>0.05),如表1所示。

表1 A、B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分组性别(例)年龄(岁)婚姻状况(例)文化水平(例)男女范围平均值未婚已婚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以上A组(n=25)131223~7041.5±5.0115520B组(n=24)111324~7242.6±5.2915321P>0.05>0.05>0.05>0.051.2方法(1)给予A组常规的就诊指导,由相关科室护理人员带领患者熟悉院内环境,并详细告知就诊制度和流程。

护理工作中的患者需求分析与护理计划

护理工作中的患者需求分析与护理计划

护理工作中的患者需求分析与护理计划在护理工作中,了解患者的需求并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非常重要。

只有深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护士才能为患者提供更有针对性和贴心的护理服务。

下面将从患者需求分析和护理计划制定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患者需求分析第一,分析患者的身体状况。

护士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体格检查结果等信息,从而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护理方案。

比如,患者是否有慢性疾病、手术后需要特殊的护理等情况。

第二,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患者在面对疾病和治疗时往往伴随着情绪波动,护士需要通过倾听和观察,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关怀。

第三,考虑患者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支持。

有些患者可能生活孤独、家庭不和睦,这些因素都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影响。

护士需要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支持系统。

二、护理计划制定第一,确立护理目标。

在了解患者需求的基础上,护士需要和医生一起确定患者的护理目标,明确治疗方向和重点,制定具体的护理计划。

第二,制定护理措施。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护士需要确定护理措施,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康复训练等,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全面的护理服务。

第三,监测护理效果。

护理工作不仅是一次性的,还需要不断监测和评估护理效果,及时调整护理计划,确保患者能够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总结,护理工作中的患者需求分析和护理计划制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希望广大护士同仁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为患者的健康和康复贡献自己的力量。

患者有需求分析报告

患者有需求分析报告

患者有需求分析报告需求分析报告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重视,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本报告将对患者需求进行分析和总结,为医疗机构提供参考。

二、患者需求概述患者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康复需求:患者在治疗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使身体恢复到最佳状态。

康复需求包括物理康复、心理康复和社交康复等。

物理康复包括恢复运动功能、增强身体力量等;心理康复包括心理咨询、情绪管理等;社交康复包括患者与他人的互动交流等。

2. 医疗服务需求:患者需要得到及时、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需求包括预约挂号、诊断治疗、手术护理等。

患者希望能够及时获得医生的诊断结果,并得到专业的治疗和护理。

3. 信息需求:患者希望获得医疗信息和健康知识,以进行自我管理和健康保健。

信息需求包括疾病知识、预防保健知识、药物知识等。

患者需要得到可靠的信息来源,并获得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健康知识。

4. 人性化服务需求:患者希望得到友好、温暖、耐心的服务。

人性化服务需求包括医务人员态度友好、热情接待、满足特殊需求等。

患者希望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能够被医务人员理解和关心。

三、需求分析1. 康复需求分析:康复需求是患者出院后的重要需求之一,对于患者的身体恢复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可以设置康复科或康复中心,提供完善的康复设施和专业的康复服务,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

2. 医疗服务需求分析:为满足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改进服务质量:- 优化预约挂号系统,提供在线挂号和预约功能,方便患者预约就诊。

- 加强医疗设备和技术的更新和管理,提供高效的诊断和治疗服务。

- 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提供专业、细致的医疗护理。

3. 信息需求分析:为满足患者的信息需求,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供医疗信息和健康知识:- 提供专业的医疗网站或APP,发布可靠的健康知识和疾病信息。

- 设置专门的健康教育部门,定期开展健康讲座和培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医患者的心理需求分析1、求高效时间就是金钱,对每一个患者来说,都希望尽早治愈疾患而不愿长时间卧床,比如各种治疗、康复、体检,在对外宣传上就要突出这一点。

2、求安全任何患者(含疗养)都不希望旧病未愈又添新病,困此他们选择完全陌生的一个地方有迟疑的态度,这需要对外宣传以及对病人的咨询中反复强调治疗方法及疗养环境的安全性。

3、求便利总的来说,患者在日常求医的过程中,同类型和档次的医疗机构的选择中,大多数不会就近治疗,便于多方面的?,所以医院附近的人群是我们下力气去争取的对象。

4、重价格大多数患者不论支付能力如何,都会不约不而同的在意价格的多少,总会做一些比较,同样会出现为了省一毛钱而步行数公里的现象。

所以,我们不要轻易让患者有比其他医院贵的感觉。

5、接受“关系营销”老百姓普遍接受“关系”就医,总觉得有熟人在里面有一种安全感,这一点在东北三省更显得明显,所以我们要动员所有医护人员不失时机地对患者进行宣传。

6、健康体检人群。

7、康复人群。

妇科门诊与其他科门诊有所不同。

因为妇产门诊病史涉及到生殖器与性方面的话题,许多患者觉得羞于启齿,不便详谈或不愿公之于众,不能正确联系症状叙述疾病的经过及月经史等。

这样就会增加诊治工作的难度[1]。

另一方面,患者在挂号、候诊及医生的检查、治疗等过程中易产生复杂的心理反应。

任何一种不良的刺激均可使患者情绪变化,甚至发生病情突变[2]。

笔者在门诊工作多时,深感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重要性,门诊护士应力求为患者创造一个主动接受诊查,配合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以便顺利完成就诊。

1 分析患者心理状态的方法1.1 掌握一般情况了解患者的年龄、职业、经济条件、文化程度等。

例如掌握患者突然闭经是由于高考引起高度疲劳的结果,便可对症处理。

1.2 家庭背景分析调查包括患者在家中的地位,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及家属对患者的态度等。

如果患者情绪波动起伏是受其亲属所左右,就首先做好亲属的工作,以便从根本上稳定患者的情绪。

1.3 健康状况分析了解患者的健康史、对疾病认识的态度、体质强弱等可使患者在相似严重程度的疾病中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

1.4 患者情绪的判断患者的面容、神态、语调、姿势等可反映其情绪,但个体差异使患者的焦虑、紧张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不成正比。

2 妇科门诊患者的心理状态2.1 急躁不安、挑选医生型多见于一些病程较长,自我认为病情较复杂的候诊患者,常表现为坐立不安或来回踱步,认为别人诊疗时占用她的时间,不断地询问就诊号码,围观医生诊断,遇到与自己类似的患者又急于知道结果,往往喜欢“偷听”或“偷看”诊治过程,以探听医术是否高明。

他们特别愿意到高年资的医师前就诊,怀疑年轻医师的医术,害怕男医师诊疗。

2.2 忧郁、多疑型多见于一些中年或更年期的患者[3]。

中年是个应激时期,体力和心理稳态常趋向紊乱,面临的问题多、负担重,又是许多疾病的好发年龄,常对多项检查顾虑重重。

担心患病后给家庭、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和损失,牵挂父母和子女的抚养及自己是否成为配偶的累赘等一系列问题而忧心忡忡。

一时得不到确诊者又怀疑自己是否患绝症,常表现为食欲不振、失眠、固执、爱挑剔、易激惹等心理,严重者甚至会发生精神失常。

2.3 紧张、羞怯型多见于大龄青年或未婚先孕的人工流产者,她们多因职业、经济、学习工作任务过重、夫妻不和及社会因素等不能正常怀孕生育。

常害怕刮宫术的疼痛、怕出血多或并发症等,特别是未婚先孕者,担心被熟人发现,通常是自身紧张和难为情的心理,不能很好地配合手术。

2.4 焦虑、恐惧型常见一些急、重症患者,他们是由正常的社会角色意外地进入危重患者角色,且起病突然,发展迅速、病势凶险,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受病痛和死亡的威胁,以及未安排好工作和家庭生活常出现极度的焦虑不安与恐惧,迫切渴望得到有经验的医师治疗。

2.5 自卑心理多为性病患者,早期症状因羞愧而讳疾忌医[4]。

症状加重时因恐惧而到医院治疗,怕受到医务人员的歧视,担心朋友、同事知道后受冷落,担心今后的生育问题等。

常认为性病和爱滋病一样不可治,采取听之任之、坐以待毙的态度,情绪极低落,从而产生悲观自卑、自责的心理。

3 心理护理3.1 基本原则①先重后轻,先急后缓。

②根据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解除心理障碍。

③了解病情变化、治疗过程、效果,对患者作出适当的解释或预告。

④开导和劝慰。

⑤卫生知识的宣教。

3.2 实施3.2.1 对急躁候诊患者,护士要主动迎接和引导、和蔼地询问患者就诊的目的和症状、耐心地解释、组织有秩序的候诊,同时要保持环境安静,以提高诊治效率。

对复诊患者尽量安排在原经治的医生诊治,使治疗具有连续性,对病情较重及老人给予优先照顾,及时治疗,这样会使患者感到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关心,态度认真负责,使之产生安全感和依赖感。

必要时还在本诊室内设置常见病的宣传画廊或建立健康咨询处,以减轻患者候诊时急躁不安的心理。

3.2.2 护士要关心患者,主动和患者交谈,了解忧郁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向患者讲解疾病发展的原因、治疗方法和预防保健知识,使之获得自我保健和疾病转归的信息,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某些不必隐瞒病情的,告诉患者以消除疑虑,使之有充分的时间安排好工作与生活,同时鼓励患者正确对待疾病,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疾病。

对于更年期患者,其心理反应往往不被人理解,应给予更多的心理指导,同时争取家属、朋友及同事的关怀和同情,争取社会的支持,避免给患者身心再受挫折。

3.2.3 给患者精神上的鼓励,用坚定而又体贴的言语让患者的情绪稳定下来,使之相信医生的医术,真诚地告诉她,只要精神和全身放松主动配合,手术时间就会短,而且疼痛是可以忍受的。

术中应适时地帮助患者擦汗、握握她的手等,让患者感到亲切和安慰,这样就会更好地消除其紧张和惧怕心理,使之积极地配合手术,从而也有效地减少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率。

对未婚先孕者,防止在言行方面给她们造成心理伤害,从道义上帮助她们,使她们从内心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3.2.4 患者求医心切,渴望得到尽快有效的抢救和治疗,以挽救生命,护士必须富于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急患者和家属之所急,时时处处体现出积极主动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言语要温和,耐心地解释各种检查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

在配合医生的抢救过程中要镇静自如、熟练操作,避免一切不良刺激,多安慰和鼓励患者,主动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疾病的性质、程度、治疗和预后等有关情况,需保密的要向家属讲清楚,通过家属向患者传达有关治疗的信息,以获得患者的信任,使之认为医院是安全可靠的,尽快消除其恐惧、压抑心理。

例如1例宫外孕大出血患者,临床表现为突然剧然下腹疼痛,阴道大量鲜血流出,伴肛门坠胀、胸闷、恶心呕吐。

此时,患者因剧痛、流血多和生命受到威胁而产生极度的焦虑和恐惧,迫切要求医生尽快给予止血药治疗。

此时,医务人员正镇静敏捷地抢救患者,及时地解释,说明暂不用药的原因和做好检查的重要性,只有明确诊断才好对症用药,给予心理支持并通过安慰和疏导,解除其心理障碍,使患者乐意地接受检查和治疗,最后病情得以控制使患者转危为安。

3.2.5 对性病患者以热情、保密的态度来接待,不讥讽嘲笑,介绍病情的可治性和预防的必要性,讲明某些性病与生殖器癌有密切联系,特别强调疾病的传播途径及不正常的性行为引起的性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痛苦和危害性,说明禁止不正当的性行为和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的必要性。

通过宣传教育,患者的思想觉悟很快提高,部分患者的伴侣都能及时来院检查治疗,并定期复查,从而获得早治愈的时机。

总之,妇科门诊患者心态复杂多样,护士不仅要有精湛的护理技术,而且还要掌握不同患者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所表现的心理反应和需求,并施行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来源:杭州建国妇科医院时间:2009-9-18浏览:121据统计,我国育龄妇女约1 0 %~1 5 %患有不孕症…。

对正常夫妇来说,不孕不育是非常痛苦的事,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为了解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状况, 2 0 0 4年2月至 2 0 0 4年4月,对在本院不孕不育专科门诊和妇产科住院的 5 0例不孕不育患者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其心理特点,提出护理对策。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本组5 0例,全部女性,年龄2 2 ~43 岁,平均3 1 .4 2岁;文化程度:小学3例,初中 2 1例,高中7例,大学 1 9例;职业:农民8例,职员 2 6 例,个体5例,无工作 1 1例;原发不孕 2 4例,继发不孕 2 6例;结婚年限 1 - -2 5年,以4 ~7年居多,占3 4 %,曾接受过试管婴儿( I VF) 3例,接受人工授精( AI D) 1 1 I 例。

1 .2 工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 y mp t o m c h e c k—l i s t 一9 0 ,S C L一9 0 ) ,此表已经在中国广泛使用,并形成了中国的常模标准[ 。

根据 D e r o g a t i s 等研究结果,各症状的效度系数在0 .7 7 - -0.9 0 ,表明此量表的评定结果具有较高的真实性,能够较好地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其变化l 引。

S C L一9 0的9 0个项目可以概括成9个因子分,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

量表采用5级评分,1 ~5分分别表示无症状、很轻、中等、偏重、严重。

按中国常模标准评分,总分≥1 6 0分或任一因子分≥2分为阳性,提示有轻度或轻度以上心理问题,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1 .3 方法采用不记名的问卷调查。

5 0例患者自愿接受心理调查并自愿配合相关心理咨询,收回完整资料 5 0份。

调查前由测评者向患者解释调查目的,让被调查者仔细阅读评定量表前的统一指导语,然后按照各量表中所列项目进行自我评估打分。

1 .4 统计方法使用S P S S 1 1 .0软件统计处理。

2 结果2 .1 S C L一9 0阳性出现率较高的症状以单项2 分以上作为阳性项目计算,阳性出现率较高的前1 0项症状,见表 1 。

2 .2 S C L一9 0结果与国内常模比较将5 0例不孕不育患者S C L一9 0各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发现不孕不育患者的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有非常显著差异,敌对精神病性因子与国内常模比较,有显著差异,提示不孕不育患者有明显的心理问题,且往往多项因子异常,见表 2 。

3 讨论3 .1 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压力来源主要是患者有生育要求,渴望有自己的孩子,同时希望证明自己具有生育能力;在中国,传宗接代还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心中,无疑使不孕不育患者背负了很大的压力,而“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传统礼教也迫使她们要承受配偶及其父母、亲属的指责;患者对自身疾病有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心理压力的来源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