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一)
影视美学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

经过艰苦旳探索,70年代终于涌现出以法斯宾德、施 隆多夫、赫尔措格、文德斯等为代表旳新一代导演, 他们旳影片接连在世界几种重大旳国际电影节上取得 大奖,在国际影坛上引起轰动,而且在许多国家受到 观众旳热烈欢迎,在七八十年代迎来了“新德国电影 ”运动旳繁华时期。尤其是被称为“新德国电影”运 动主将旳法斯宾德,更是先后拍摄了著名旳“德国女 性四部曲”,涉及《玛丽娅·布劳恩旳婚姻》(1978) 、《莉莉·玛莲》(1980)、《罗拉》(1981),以及《 维洛尼卡·福斯旳欲望》(1982)等影片。
29
印度
印度电影也极富民族特色。印度是世界上电影产量最 高旳国家,影片产量曾经连续20数年雄居世界之首。 印度电影最鲜明旳民族特色就是载歌载舞,几乎到达 了无片不歌、无片不舞旳奇特风格。与此相应,印度 电影大多采用神话、宗教、历史、爱情、家庭等老一 套题材,讲究豪华旳场面、艳丽旳衣饰、漂亮旳明星 、诗意旳台词和感人旳故事,发明一种歌舞升平与充 斥梦幻旳世界。《两亩地》《流浪者》
30
日本
日本电影素来被以为具有浓郁旳民族色彩,其特殊风 格逐渐被世界影坛所注重,尤其是那些民族色彩比较 浓厚、艺术性比较高旳影片。《罗生门》《影子武士 》《西鹤一代女》
31
二、中国影视旳民族特色
1.中国影视艺术旳民族性,以及由此而形成旳民族 风格和民族特色,首先体现为对中华民族历史和 现实旳深刻把握与发掘,而且以此作为中国影视 作品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老式旳关键内容。
美国著名电影史研究教授罗伯特·艾伦与道格拉 斯·戈梅里合著旳《电影史:理论与实践》(1985) 中提出了一种独到旳电影史研究观念和措施,即“把 电影看成一种开放系统旳历史”。
“电影旳大众性使许多社会科学家和历史学家越来越 确信,电影总是要反应特定时代中社会旳欲望、需求、 恐惊与理想旳。”
影视鉴赏大纲与题库

《影视鉴赏》教学大纲及复习题库课程名称:《影视鉴赏》教材版本:非校本主编:隋丽民定价:32元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适用班级:17级大专班制定人:李栋梁代课人:李栋梁审核人:***审核时间:2018《影视鉴赏》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为我校中职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净化他们的灵魂。
主要任务:训练学生运用影视鉴赏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规律,鉴别和欣赏影视内容、形式等。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影视鉴赏的目的。
2.掌握影视鉴赏的方法。
3.学习影视的分类与特征。
4. 了解影视鉴赏的含义与发展的历史脉络。
(二)能力目标1.能通过影视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中获得知识、审美感受和享受,从而掌握影视鉴赏方法。
2.能够搜寻并鉴赏电影中的精品。
3.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鉴赏故事片。
(三)情感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直观欣赏,从而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2.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开拓大学生的艺术视野,进一步提高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信心。
3.陶冶道德情操,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逐步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和审美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三.参考学时14学时四.课程学分2学分六.教学建议(一)教学方法1.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适应教学需求的多样性,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灵活选择,体现课程的差异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融入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2.积极探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观赏影片与批评鉴赏实际应用相结合。
通过分析解读经典影片,结合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二)评价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考核、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期末考试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
《影视鉴赏》试题库重点部分第一单元影视艺术概述一、选择题1.下列哪个不是影视艺术的特性()A.文化特性B. 社会特性C.艺术特性2. 下列哪个不是影视艺术的正面影响()A.审美教育作用B.审美娱乐作用C.剥离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流3.数字影视被称为是继声音和色彩之后的电影技术的()A.第一次革命B.第二次革命C.第三次革命4.下列是日本电影的是()A.《菊次郎的夏天》B.《金色池塘》C.《芙蓉镇》二、填空题5.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包含社会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以及文化品格和艺术创新。
《影视鉴赏》第一章 影视艺术概述

日本电影
日本电影在风格上和西方电影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是一个东方国家,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 统,从文学、诗歌、音乐到美术,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这些传统的特色在电影里都有反 映。
黑泽明作品《罗生门》
小津安二郎作品《东京物语》
北野武作品《菊次郎的夏天》
《菊次郎的夏天》剧照
故事讲述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正男(关口雄介饰)在与菊次郎(北野武饰)一同寻觅其离异的母亲的故事 的途中,跟正男产生微妙的关系,而正男亦因此得到"天使之铃"而走出阴霾的故事。
影片《阿甘正传》的篇首,一根羽毛在城市上空飘荡最后落到阿甘 脚边,这一镜头并不是摄影师拍出的真实的场景,而是用计算机把羽毛 的镜头与城市背景合成出来的。这一“假长镜头”为影片营造了一个充 满象征和诗意的意境。
美学层次上的综合
由于影视艺术自身具有美学层次上的综合特征,使它 能够集视听、时空、动静、表现与再现于一身。从这 种意义上说,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的美学特性绝不仅限 于各种艺术元素的有机融合,这种综合性突破了艺术 学的层次,更加集中地反映在美学层次上的高度综合 性。
“电影艺术的基础和可能性在于它使每一个和每一事 物都保持其本来面目。”
——巴拉兹
假定性
影视艺术可以高度逼真地再现物质世界的影像和声音, 但并不等于现实,观众从银幕和屏幕上获得的是一种真 实感。影视艺术在运用假定性的时候,必然要考虑特定 的情境。
时间性
时间性 和空间 性
播映时间,任何作品的叙事容量都要受此限制; 情节时间,即剧情展示的时间跨度; 观众感受时间,即观众在看片时对时间所产生的一
文化品格与艺术创新
影视作品的艺术创新,表现在思想意蕴与艺术表现的创新,也就是赋予作品更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更感人
1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

1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
首先,影视艺术具有高度的视听性。
影视作为视听媒介,通过画面和声音的结合来传达信息和情感,观众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来感知、理解和体验影片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影视作为一种具有实时性的艺术形式,能够在短时间内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其次,影视艺术具有高度的虚构性。
影视作为一种虚拟的艺术形式,通过编剧、导演和演员的想象和创造,构建出一个虚构的世界,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冲突。
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可以置身于影片所呈现的虚拟世界中,感受到其中的情节、人物和时空的虚构性。
另外,影视艺术具有高度的现代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化的多元化,影视艺术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现代影视作品在内容、形式和技术上都具有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可以更好地满足当代观众对艺术的需求和欣赏水平。
影视美学第三章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

影视作品经常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关系、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反映不同文化间的 碰撞与交融,引发观众对多元文化的思考。
多元文化的价值认同
影视作品通过刻画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命运和社会变迁,让观众在感同身受中认识到各 种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共通之处,进而促进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影视艺术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影视艺术是现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通过影像和叙事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生 活方式和审美趋势。
影视艺术在推动现代文化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引领观众的审美潮流,促进社会文 化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影视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观 众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现代社会。
03
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影视作品通过创新性的文化表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 活力,推动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04
影视艺术的文化价值
影视艺术的文化教育价值
影视艺术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情节, 向观众传递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 史背景,具有文化传承和教育功
能。
影视作品可以引导观众思考人生、 价值观和社会问题,培养观众的
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
影视艺术能够提供跨文化交流的 桥梁,让观众了解不同国家和民 族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促进文
化多样性和相互理解。
影视艺术的文化审美价值
影视艺术通过独特的视听语言 和创作手法,展现出丰富多彩 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影视作品能够引发观众的审美 体验,让观众感受到美的愉悦 和心灵的震撼。
影视艺术对社会的反映
影视作品可以反映社会问题、探讨社会议题,通过影视作品的传播, 人们对社会问题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影视鉴赏》教学大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影视批评》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本课程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选修课程。
同时也可以纳入素质教育课程的总体范畴中。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该使学员了解或掌握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影视艺术的历史发展及其审美鉴赏方法等,由此来丰富学员们的美育知识,提高学员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感受力及鉴赏能力,从而从某个侧面来提高学员的审美素养。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54,共3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包括十章内容,分别为:第一章影视艺术综论第二章影视艺术文化特性第三章影视艺术创作第四章影视艺术特性第五章欧洲电影第六章美国电影第七章亚洲电影第八章中国电影第九章电视艺术第十章影视艺术的鉴赏方法与批评。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熟悉电影的审美特征与艺术特性,掌握电影的创作规律和语言特点,掌握电影的发展历史,并能根据所掌握的电影理论,学会独立进行影评。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一)文字教材本课程以彭吉象主编的《影视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第二版)为基本教材,该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在主教材的基础上,拟采用多种手段组织教学,主要有文字教材、直播课堂、网上辅导等教学手段,对主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再作补充分析和阐释,充分利用江苏电大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的网络优势组织实施远程教育。
特别是通过影片的观摩,帮助学生对教材中所分析的作品有感性的认识。
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认识理解有关问题。
(二)直播课堂直播课堂是面授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体现远距离教学的重要手段,主要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需要通过电视手段直观演示的内容,使学生通过电视课的直观教学加深对课程的认识。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收看并下载存储。
(三)网上辅导1.在教学平台上开辟教学辅导栏目,定期发布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解析文章,定期刊载形式多样的练习题,供学生学习参考。
第8讲 影视的文化特性

• 内容上
致力于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致力于选择具有民族特 色的主题与题材,选择具有民族特点的山川风貌与地域风光,反映 民族风俗与风土人情,塑造出具有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人物形象
• 形式上
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优秀的美学传统与艺术传统,通过不断的创新与探索,寻求适 应大众审美趣味与欣赏习惯的影视语言和艺术手法。
• 国际性 • 典型代表
《黄土地》、《红高梁》 西部片 《罗生门》
2012年8月31日星期五
影视美学《 Aesthetics of Movie & TV 》
10
三、影视艺术的文化品格与艺术创 新
1、影视艺术的文化品格
• 艺术片 • 娱乐片:喜剧、惊险、武打、科幻
2012年8月31日星期五
5
2012年8月31日星期五
影视美学《 Aesthetics of Movie & TV 》
二、影视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性
• 民族性
主要是指各民族的影视作品都以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民族精神 为主,因而必然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特色
• 国际性:
主要是指影视语言是世界性的艺术语言,影视艺术也是国际文化交 流的重要工具,影视艺术必须置身于世界文化氛围中才能取得真正 的发展。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 • 罗西里尼、德.西卡 、 柴伐梯尼 • 新现实主义的观点:电影应当从生活出发,真实而自然地展现社会生活
的本来面貌 • 局限性:“只是提出问题,不能解决问题”
中国的第三代导演-谢晋 • 作品:《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
《红色娘子军》 《牧马人》 • 观点:作品“要跟国家的命运、时代的特征、人民关系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4
八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

八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1.多样性:八影视艺术具有多样性的文化特点,包括不同类型的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等。
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展现出社会现象、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等,让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2.唯美性:八影视艺术注重影像的美感,通过摄影、剪辑、灯光和音乐等手段塑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画面的构图、色彩的搭配以及音乐的编排等都可以激发观众的审美感受,让人能够享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愉悦。
3.故事性:八影视艺术强调故事的叙述和情节的发展。
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情节和变化多样的冲突,制造悬念和紧张感,引发观众的情绪共鸣和情感投入。
4.地域性:八影视艺术还反映了各地区的特色文化和地域风貌。
不同地域的影视作品通过语言、景观、服饰和风俗等元素,展现出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化,增强了观众的地域认同感。
5.历史性:八影视艺术常以历史事件或历史背景为背景进行创作。
通过再现历史事件和塑造历史人物,传递历史的教育意义和启示。
在重塑历史的过程中,影视艺术又可以刷新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对历史事件进行再解读。
6.叙事性:八影视艺术常以叙事的方式进行表达。
通过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变化,传达出主题和观点。
叙事的方式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既可以是直接讲述,也可以是通过隐喻和象征手法进行暗示。
7.社会性:八影视艺术是一种社会文化产品,它反映了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通过影视作品,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的发展动态、社会角色的变迁和社会问题的矛盾性。
影视作品可以呈现出社会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促进社会认同和国际交流。
8.价值性:八影视艺术是一种价值观的表达和传递方式。
通过影视作品,人们可以获取到不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人生观念。
影视作品可以引发观众对于道德、伦理和价值选择的思考,从而提高观众的道德意识和人文素养。
总结起来,八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体现为多样性、唯美性、故事性、地域性、历史性、叙事性、社会性和价值性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灯火》
• 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二个重要时期是新中国成立
以后的“十七年”(1949—1966)。
• 这个时期中国电影犹如社会和时代的晴雨表, 直接反映出社会的风风雨雨和复杂多变的政治 气候。 • “十七年”中国电影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鲜明
的现实性与强烈的时代感。
•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严肃艺术与通俗艺术、
高雅艺术与商业艺术之间的矛盾、对峙和冲突,
在影视艺术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 影视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同时具有社会价 值和审美价值。
• 电影艺术是以电影工业为基础的,因而它 不可能脱离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基本规
律。
• 电影是工业与艺术、商品价值和美学价值 的一种对立统一物。
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因为电影是一种集体的
而不是个人的事业。
• 电影中的母题不仅反映出大众欲望和大众心态,
而且可以成为社会某个时期历史进程与深层心
理的证据,克拉考尔本人的专著,就是这方面
的典型范例。
•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进一步揭示了电影 与“深层集体心理”的直接关系。 • “集体无意识”是荣格理论的核心部分,它反 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程中的集体经验。
影视美学
第七讲 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一)
一、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一)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
• 传播学起源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但真正形成
一门学科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仅有数十
年的短暂历史,堪称一门新兴学科。
• 传播在人类历史上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漫长的
演进过程。
• 总体上讲,人类传播的演进过程大致可分为六个阶
• 主要以声音和图像作为传播手段的广播、电影 和电视,依靠电子技术的高科技威力,对人类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 影响。 • “媒介是人的延伸”,延伸人的视觉和听觉功 能。 • 大众传播的四项基本功能:传播信息、引导舆 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 电视作为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亲密 性(观众参与方式)与及时性(现场直播
“深层集体心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 观众的“深层集体心理”总是随着时代的
变迁和社会的进展而不断发生变化。
(二)百年沧桑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电影 • 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几个重要时期,都直接或间 接地反映出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变革, 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 特殊的时代精神和时代情绪,都直接或间接地 反映出时代风云的起伏与社会生活的变化,都 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具有社会性与时代性的 “深层集体心理”。
女》、《湘女潇潇》、《青春祭》、《如意》、
《女儿楼》、《山林中头一个女人》
第四,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反思。代表作《天
云山传奇》、《牧马人》、《人到中年》、《黑
炮事件》 第五,对中国青年一代的文化反思。代表作《逆 光》、《夕照街》、《我们的田野》、《十六号 病房》、《给咖啡加点糖》
•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 转向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着政治、 经济、文化、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国电影 也随着进入了百年历程中的一个特殊历史 发展时期,即大众文化时代。
•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业逐渐适应市 场经济,开始形成国营、民营、海外资本 三足鼎立的投资格局。
•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 受到政府行政支持的“主旋律”电影; • 正在苦苦挣扎与拼搏的艺术电影;
• 迅速膨胀进而日益主流化的娱乐电影。
• 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转型、社会转 型与文化转型,影视艺术的大众化转型已 成为时代潮流。 • 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娱乐性的商业
பைடு நூலகம்
• 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重要时期是20
世纪80年代(1976—1989)。
• 这个时期的鲜明时代特征是改革开放和思 想解放运动,同时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 变革潮流,以及文化艺术和思想界的启蒙 倾向。
• 中国电影的上座率在这个历史时期达到了 空前绝后的高峰,处于空前活跃的时期。
• 这一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时代的主要标
段:
• 形体和信号时代——语言符号传播时代——文字时
代——印刷时代——电子时代——网络传播时代
• 网络传播时代,标志着人类传播又一个新时代的来 临,也标志着视像文化的崛起。 • 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形式是报刊、广播、电影和电 视,以及正在蓬勃发展的国际互联网。
• 电影、电视是一种记录、保存、普及、传播文
(三)影视艺术的巨大影响力 • 电影和电视总是关注着时代和社会的焦点问题并迅 速做出反应。 • 电影、电视既是一种耗资巨大的物质生产,又是一 种影响巨大的精神生产,是影响亿万人精神文化生 活的重要艺术。
• 影视艺术的巨大影响力和观众收看率,是其他艺术
种类所难以比拟的。
• 影视艺术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可以概括为: • 审美教育与认知作用 • 审美娱乐与宣泄作用 • 以及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
二、社会语境中的影视文化
• 美国电影史研究专家罗伯特· 艾伦与道格拉
斯· 戈梅里合著的《电影史:理论与实践》
(1985)中提出了一种独到的电影史研究
观念和方法: • 把电影看成一个开放系统的历史。
• “解释”一桩电影史事件就意味着具体说 明电影各方面(经济的、美学的、技术的
和文化的)之间的关系,以及电影与其他
• 荣格认为,无意识具有两个层面:表层只关系
到个人,可称之为个体无意识;而深层无意识
是与生俱来的,称之为“集体无意识”。
• “集体无意识”与“深层集体心理”之间
也有根本区别:
• 前者根源于原型,后者来源于社会; • 前者来自先天,后者却为养成; • 前者追溯至远古,后者却植根于现代。
• 从某种意义上讲,影视创作始终与观众的 欣赏心理密切联系,并且不断受到这种
化的重要手段,是当今最大众化、最有影响力
的传播媒介。
• 电影、电视的出现,推动了对大众传播的研究
和传播学这门新兴学科的诞生。
• 人类的传播有多种类型,较为通行的方法是将
其划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
众传播等四种类型。
• 拉斯维尔(1902—1977)曾经对传播过程和传播的
基本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5W模
自然的征服来达到政治整合,接着又向文化领
域大举进军,使文化与之同一。
• 阿多诺认为,电影、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
介造成了个人与社会的同一,促进着社会的机
械化和标准化,典型地体现了艺术在当代社会
的蜕变。
• 艺术原本是个性对抗共性、自由对抗法则 的一块圣地,但在当代社会中,文化的工 业化已经使艺术的自由精神干枯了,人们 从中已经吸收不到个性和自由的气息,得 到的只是与社会同一的思想。
• 杰姆逊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中,商品化的形式 在文化、艺术,乃至无意识领域里几乎是无所 不在,处处渗透着资本和资本的逻辑,晚期资 本主义的殖民化合资本化侵入各个领域。 •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
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成为消费品。
• 大众文化给当代审美文化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 其中尤以通俗艺术与严肃艺术的矛盾最为突出。
(四)20世纪的影视文化
• 影视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已经远远
超越了影视作为艺术的范畴,需要从文化 哲学的层面来加以观照,才能深刻理解影 视文化的深远影响。
• 巴拉兹认为,电影的出现是用图像符号代 替了文字符号,用图像直接作用于人的感
官和思想,消除了人类的知觉与符号之间
的距离,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文字阅读的思
方式),充分体现出电视传播的最大优势。
• 各类电视节目承担着传播知识、普及科技、 服务社会、提高群众思想道德修养、提供 娱乐,乃至于教学等多种功能。
(二)大众文化与影视艺术 • 在当代社会中,大众文化遵循市场规律并以产 业化的方式进行生产,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传播, 将城乡大众作为消费对象。 • “大众文化”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 奥尔特加的《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是指 在一个地区、社团或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一 般人所信奉和接受的文化。
• “中国电影的美学风格在建国后发生了引 人注目的嬗变,由于影片题材及主题大幅
度转向‘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
的无产者’,银幕上出现了中国影坛此前
鲜见的一种‘崇高壮美’的审美形态。这
种美学风格实际上是时代精神的折射”。
• 代表作:
• 革命的抒情正剧《青春之歌》、《红色娘子
军》、《柳堡的故事》、《林则徐》、《小兵 张嘎》 • 史诗式电影《南征北战》 • 散文式电影《林家铺子》、《早春二月》 • 惊险样式电影《神秘的伴侣》、《羊城暗哨》
式,阐明了构成传播模式的五个基本要素和环节。 • 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 • 5W模式首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将其
划分为五个不同的领域:
•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
• 拉斯维尔的这一模式,堪称线性传播过程 的经典模式,但该模式也存在很大缺陷, 尤其忽略了反馈机制的作用,因此,后来 又出现了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等多 种传播模式理论。
电影大量生产,迅速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
影的主要组成部分。
• 代表作: • 商业电影:张艺谋《菊豆》、《大红灯笼高高 挂》、陈凯歌《霸王别姬》、《风月》 • 何平《双旗镇刀客》、《炮打双灯》、《新龙 门客栈》、《黄飞鸿之狮王争霸》 • 主旋律电影:《周恩来》、《焦裕禄》、《孔 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
• 所谓“深层集体心理”,其实就是一定历 史时期的心理现象。
• 社会心理是指一种不规范的、处于模糊状
态的社会意识,它包括社会政治心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