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文学博士学习计划与未来发展目标

文学博士学习计划与未来发展目标导言文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类生活的艺术,其研究涉及到人类历史、文化、思想、情感等方方面面。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一直对文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通过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将自己培养成一名有影响力的文学研究者和批评家。
因此,我决定报考文学博士学位,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一、学习计划1.选题与导师在选择博士研究方向和选题时,我会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擅长领域,选择一个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课题进行研究。
在选择导师时,我会尽量选择有丰富研究经验和严谨学风的导师,以便能够获得良好指导,推动自己的研究工作。
2.阅读与文献综述在研究生阶段,我将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系统学习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主要观点,积累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为自己的研究工作做好准备。
3.研究设计与实施在确定研究方向和选题之后,我将根据导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兴趣,制定详细的研究设计和实施方案,包括研究方法、调查对象、研究手段等,力求做到系统、全面和深入。
4.结果分析和成果发表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我将力争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例如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参与学术交流等,积极推动自己的研究工作,力争在研究生阶段取得一定的学术成就。
二、未来发展目标1.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文学研究者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我希望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文学研究者,能够深入研究文学的理论与实践,为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成为文学界的领军人物。
2.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著作我希望能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多次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在学术界树立起自己的学术声誉和权威地位。
3.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我希望能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展自己的国际视野和影响力,为中国文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努力。
结语通过系统的学习计划和明确的未来发展目标,我将努力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文学研究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为中国文学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现现代文学博士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旳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热爱祖国、品德良好, 在中国现现代文学方面掌握了坚实广阔旳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旳专业知识, 能纯熟运用一至两门外语, 能独立从事本学科教学和研究并能作出发明性成果, 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旳高级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a)中国现代文学b)中国现代文学c)转型时期旳中国文化与文学d)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批评史三、招生对象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硕士教育工作手册》旳规定规定。
四、学习年限学制三年, 特殊状况可合适延长。
详细规定参照《中山大学有关博士硕士培养工作旳暂行规定》。
五、课程设置六、培养方式参照《中山大学有关博士硕士培养工作旳暂行规定》。
七、考试方式参照《中山大学有关博士硕士培养工作旳暂行规定》。
八、学位论文及刊登论文规定参照《中山大学有关博士硕士培养工作旳暂行规定》。
九、必读和选读书目1, 黄修己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措施论集》;2, 王晓明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3, 黄曼君主编《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4,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5, 《鲁迅全集》6, 洪子诚《中国现代文学史》;7, 陈思和《中国现代文学教程》;8, 《剑桥中华民国史》;9, 《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10,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1, 王国维《人间词话》12, 泰勒《原始文化》;13, 弗雷泽《金枝》;14,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批评主潮》;15, 《新青年》;16, 《西方文论选》;17, 福柯《知识考古学》;18,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19,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20, 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旳文化逻辑》;22,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1-3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23, 陈伯海主编《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 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24, 刘纳《嬗变》,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25,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26, 朱寿桐《中国现代文学范围论》, 华文出版社;27, 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28, 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文学院博士培养方案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501)适用专业:中国古代文学(050105);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6)文艺学(050101);汉语言文字学(050103)1.培养目标(1)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高层次研究型专门人才。
(2)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3)具有广博坚实的中国语言文学理论基础;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具有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科研的能力;能够承担高层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
2.研究方向根据目前各专业导师队伍的实际状况,各二级学科招生的研究方向具体如下:3.修业年限博士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最低修业年限为3年。
生源为3年制硕士生的全日制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非全日制博士生或生源为2年制硕士生的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硕博连读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5年。
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的博士生,在学期间,若在CSSCI检索源刊物上已公开发表了2篇以上与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经导师同意后,可申请提前毕业。
4.培养方式(1)博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养成,尤其注重培养其创新能力。
课程学习侧重开阔博士生的学术视野,并培养博士生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
(2)博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成立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为本专业博士生导师,并设负责人一名。
导师为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工作。
博士生指导小组全程参与博士生培养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集体培养的优势,为博士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博士生在博采众长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3)博士生入学两个月内,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和领域,制定个人研究和学习计划,并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4)课程学习原则上在一年内完成,教学形式应以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为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学科代码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学科代码:050106)为了配合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保证学位研究生的质量,特制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1、使研究生进一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并努力应用这些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来指导自己从事学术工作;2、培养研究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能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相关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历史、当前发展和未来的趋势,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的一般能力。
二、研究方向以及导师:三、颁发的学位:文学硕士四、学习年限:二年半五、课程学习以及学分的要求:总学分:32 学分其中:公共课:必须修2门课,10学分;学位课:必须修 5 门课,10 学分;基础课:必须修4门课,8学分;选修课:必须修2门课,4学分(包括公共选修课3门,4—6学分)。
六、课程设置:研究方向:1、民国时期文学史研究方向:2、新文学史料学研究方向:3、作家、流派研究研究方向:4、共和国时期文学研究七、课程简介八、关于公共选修课的要求:为了全面培养研究生素质,研究生部特提供公共选修课,记入选修课范围,要求在第一、二学期内完成:第一学期:(至少选一门)九、关于体育课以及免修条件:硕士研究生一般情况下须在第一、二学期上体育课,体育课无学分。
免修条件如下:1、本校在职研究生;2、本市外校研究生;3、大于35周岁;十、培养方式:授课、个别辅导十一、学位论文的要求:a)时间安排:第三学期决定题目,第四学期开始撰写。
b)字数:1.5万字-----3万字c)质量要求:要有新意,有创见,达到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水平。
十二、对科研能力和水平的要求:比较全面的了解本学科的历史,基本掌握史料的查检、利用、鉴别的方法,通读过本学科最基本的原始文献和研究论著,能较敏锐的思考和挑选学科中的一些课题,进行独立的研究和撰写论文。
十三、实践方面的要求:1、平时努力看书,掌握基本文献和知识,并学会做学术札记和卡片。
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中国语言文学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专业代码:0501)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必读书目[1] 吴俊、李今、刘晓丽.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新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2] 刘增人.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史论.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2] 谢冕.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4] 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5]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7] 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8] 马良春、张大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9] 许志英、邹恬.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0]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11]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12] 骆寒超.新诗创作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12] 朱寿桐等.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史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14]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15] 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6] 佩里·诺得曼.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天卫文化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版.[17] 班马.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与构想.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版.[18] 孙建江.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导论.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19] 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20] 吴其南.转型期少儿文学思潮史.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21]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32] 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2] 陈厚诚、王宁主编,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24] 王逢振、盛宁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25]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26] [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27] [荷]佛克马、易布斯,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8年版.[28] 刘纳.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29]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20] 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21] 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32] 王嘉良. 辉煌“浙军”的历史聚合——浙江新文学作家群整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32] 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版.[25] 周晓波.儿童文学创作现象透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32] 曹禧修.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批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27] 王侃.叙事门与修辞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二、选读书目(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1] 高玉.跨文学研究论集初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2] 高玉.跨文学研究论集二编.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 王嘉良等.现代中国文学思潮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4] 方卫平.儿童文学接受之维.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5] 李蓉.中国现代文学身体学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6] 付建舟. 小说界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7] 潘正文. 两浙人文传统与百年浙江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8] 骆寒超.新诗主潮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9] 孙玉石.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版.[10] 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12月.[11] 陈白尘、董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12] 孙庆升.中国现代戏剧思潮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2] 黄云生.人之初文学解析.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14] 班马.前艺术思想.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版.[15] 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版.[16] 王泉根.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文论选.接力出版社,1996年版.[17] 吴其南.中国童话史.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版.[18] 周晓波.现代童话美学.未来出版社,2001年版.[19] 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0] 韦苇.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版.[21] 谭霈生.电影美学基础.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版.[32]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32] 陈伯海主编,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24] [美]科恩等,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25] 王逢振主编,2000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1年版.[26] 王逢振主编,2001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27] 王嘉良.地域视阈的文学话语,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28] 王嘉良.浙江20世纪文学史,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三、推荐专业期刊[1] 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 文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合办.[4] 文艺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5] 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合办.[6] 鲁迅研究刊.中国鲁迅研究会、鲁迅博物馆合办.[7] 当代作家评论.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8] 儿童文学选刊.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9] 儿童文学研究.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10] 中国儿童文学.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11] 中国少儿出版.中国少儿出版社主办.[12] 中国儿童文化.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主办.学科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一、必读书目[1]《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2]《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2]《楚辞章句疏证》,中华书局,2007年.[4]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5] 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2年.[6]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7] 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2009年.[8] 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 锺嵘撰、曹旭注《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0] 章学诚撰、叶瑛注《文史通义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11] 永瑢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9年.[12] 钱钟书著《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12] 何文焕编《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14] 丁福保编《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2年.[15] 郭英德等著《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6]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7] 罗宗强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6年.[18] 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2年.[19] 韩兆琦主编《中国传记文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20] 徐朔方著《徐朔方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21] 王水照著《苏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2] 陈尚君著《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32] 梅新林著《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24] 梅新林著《红楼梦的哲学精神》,学林出版社,1995年.[25] 俞樟华著《中国传记文学理论研究》,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26] 俞樟华等著《古代杂传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27] 陈玉兰著《清代嘉道时期江南寒士诗群与闺阁诗侣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28] 杨义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29] 葛永海著《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20] 陈洪著《中国小说理论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20] 陈大康著《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二、专业期刊[1] 文学评论.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2] 文学遗产.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2] 文史.季刊.中华书局.[4] 红楼梦学刊.双月刊.中国艺术研究院.[5] 明清小说研究.双月刊.江苏社会科学院.[6]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月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7]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双月刊.东北师范大学.[8] 文献.双月刊.北京国家图书馆.[9] 历史研究.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0] 文艺理论研究.双月刊.华东师范大学.学科方向“汉语言文字学”一、主要著作[1]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岑麒祥、叶蜚声、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袁家骅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 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教程》,索振羽、叶蜚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 王力《汉语语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5] 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6] 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7] 吕叔湘、江蓝生《近代汉语指代词》,北京:学林出版社,1985.[8] 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1960.[9] 詹伯慧《汉语方言与方言调查》,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10]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1]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2] 张志毅《词汇语义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 石安石《语义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4]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 孙常叙《汉语词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6] 陆俭明《现代汉语句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7] 张先亮、范晓《汉语句式在篇章中的适用性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8]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8.[19]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20]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1] 张志毅《词汇语义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2]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2]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24]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 1981.[25]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北京:中华书局,1959.[26] 姜亮夫《屈原赋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27] 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8] 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29] 刘坚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20] 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1] 郭在贻《训诂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32] 王宁《训诂学原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32] 王力《汉语语音史》,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85.[24] 李新魁《汉语音韵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25] Comrie, B,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 沈家煊译《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2] 克劳夫特(W, Croft)《语言类型学与普遍语法特征》,外研社,2000.[27] 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8]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9]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史简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0] 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41]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42] 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2009.[42]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44] 萧统编选《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45]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46] 章学诚《文史通义》,北京:中华书局,2006.[47]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2]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49]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50] 梅新林《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51] 黄灵庚《楚辞集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52] 吴泽顺《汉语音转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6.[52] 陈年福《甲骨文词义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二、专业期刊[1] 《中国语文》,季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 《方言》,季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 《当代语言学》,季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4] 《语言文字应用》,季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应用研究所.[5] 《语言研究》,季刊,华中理工大学.[6] 《语文研究》,季刊,山西省社会科学院.[7] 《古汉语研究》,季刊,湖南师范大学.[8] 《语言教学与研究》,季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9] 《世界汉语教学》,季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10] 《文学遗产》,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1] 《文献》,季刊,国家图书馆 .[12] 《古籍研究》,季刊,安徽大学.[12] 《敦煌研究》,年刊,敦煌研究院.[14] 《文史》,季刊,中华书局.[15] 《中华文史论丛》,季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6] 《国学研究》,丛刊,北京大学国学院.[17] 《历史研究》,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8] 《中国典籍与文化》,季刊,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学科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一、主要阅读书目[1]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优化的知识结构、坚实的专业基础和独立的研究能力的高水平人材。
要求博士生通过三年学习,掌握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而在学术研究中能够开拓创新,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达到先进水平,并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二、研究方向1、中国近现代政治史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3、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三、学习年限与学分学习年限为3年。
学分为20学分。
在职攻读者可以延长1—2年。
四、课程设置(一)学位课程(本专业各方向博士生公共必修课,计13学分)(二)选修课程由博士生导师根据需要为博士生开设或由博士生在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中选定,该类课程应列入《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
五、调查研究本专业的调查研究包括三个内容:一、了解研究范围的已有成果和资料分布;二、访问国内其他院校和研究单位的同行专家,查阅资料;三、出席学术会议,广泛开展学术交流。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1、本专业博士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3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
其中应至少有2篇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
2、本专业博士生至迟应在第3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3、本专业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1)选题具有学术价值。
包括在研究范围或研究对象上有开拓性;在资料上有突破性、丰富性;在方法上有创新或借鉴意义。
(2)具有理论与实际结合、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的结合。
(3)学风端正,格式规范。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导师负责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个人研究与导师指导相结合;教学中授课和讨论相结合;读书和参加科学研究相结合。
八、其它1、凡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录取的博士生,均须补修本学科硕士生课程至少3门。
并且考试须与硕士生同堂同卷。
不计学分。
2、本专业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至少参加5次学术活动(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学术会议等),并将有关情况记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第1篇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方案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理论基础、独立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博士研究生。
通过严格的专业课程学习、科研项目训练及学术交流,使研究生在所学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二、培养要求1. 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2. 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创新性解决学术和实际问题;3. 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交流能力;4. 在本学科领域取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三、课程设置1. 公共课程:政治理论、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2. 专业课程:涵盖本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研究方法及前沿动态;3. 选修课程:跨学科课程、实验方法、学术研讨等,拓宽学术视野。
四、科研训练1. 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开展课题研究;2. 定期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3. 申请并承担校级、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4. 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达到高水平学术论文标准。
五、培养过程1. 第一阶段(第一年):基础课程学习、确定研究方向、开展课题研究;2. 第二阶段(第二年):专业课程学习、参与科研项目、进行学术交流;3. 第三阶段(第三年):深化课题研究、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申请科研项目;4. 第四阶段(第四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论文答辩、总结学术成果。
六、考核评价1. 课程考核:采用考试、论文、报告等形式,评估研究生课程学习成果;2. 中期考核:对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学术道德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3. 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和正式答辩:评估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4. 毕业评价: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确保培养质量。
七、保障措施1. 建立健全导师责任制,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指导作用;2. 完善科研条件,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科研资源;3. 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研究生与国际一流学术水平接轨;4. 注重研究生心理健康,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5. 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激励研究生学术创新。
中国文学与文化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生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较扎实的中国文学和文化基础理论知识、独立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开展高水平的原创性研究,解决中国文学和文化领域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2. 课程设置: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生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主要包括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文化与社会、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理论与方法等;选修课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导师的指导,选择相关的课程进行深入研究。
3. 研究方向: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可设置多个研究方向,如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汉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文艺理论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导师教授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
4. 研究生导师: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入学前选择导师,并与导师进行研究方向的确定和研究计划的制定。
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论文写作和进度把控等工作。
5. 论文写作和答辩: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培养期间编写并提交一篇独立完成的学术论文。
学生需要通过答辩,展示自己对所研究领域的理解、创新能力和学术表达能力。
通过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出扎实的学术基础、熟练的研究方法和创新能力,在中国文学与文化领域能够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品德良好,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能熟练运用一至两门外语,能独立从事本学科教学和研究并能作出创造性成果,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a)中国现代文学
b)中国当代文学
c)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化与文学
d)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批评史
三、招生对象
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规定要求。
四、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
具体规定参照《中山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暂行规定》。
五、课程设置
六、培养方式
参照《中山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暂行规定》。
七、考试方式
参照《中山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暂行规定》。
八、学位论文及发表论文要求
参照《中山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暂行规定》。
九、必读和选读书目
1,黄修己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集》;
2,王晓明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3,黄曼君主编《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
4,《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
5,《鲁迅全集》
6,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7,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教程》;
8,《剑桥中华民国史》;
9,《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
10,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11,王国维《人间词话》
12,泰勒《原始文化》;
13,弗雷泽《金枝》;
14,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批评主潮》;
15,《新青年》;
16,《西方文论选》;
17,福柯《知识考古学》;
18,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19,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20,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22,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23,陈伯海主编《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24,刘纳《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5,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6,朱寿桐《中国现代文学范畴论》,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27,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8,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重要刊物
《文学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
《历史研究》
《二十一世纪》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读书》
《文艺争鸣》
《当代作家评论》
《人民文学》
《上海文学》
《文艺报》
《文论报》
《中国现当代文学》(人大复印资料)《中外文学》(台湾)
《香港文学》(香港)
《现代中文文学学报》(香港)
《民间文学论坛》
《中国民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