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标解读

品德与生活课标解读
品德与生活课标解读

《品德与生活》课标解读

昌黎四小王维伟

我们现行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是在2002年6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于2011年正式投入使用的。课程的综合性是这次课改的重要趋势。这个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中有着明确的说明,我们可以打开课标,看第一页和第二页,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第一页课程性质这一栏中,都有所体现。

那么为什么要在小学阶段设置综合性课程?

综合性课程的设置,和儿童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直接关系,这个阶段的孩子学习的时候是密切贴近生活,这就是我们课程性质中提到的以生活为基础,我们要为孩子创建生活德育,以学生自己的事教育引导孩子。我们在座的大家可能都有印象,在我们小时候的品德课,课上更多的是英雄式教育,什么刘胡兰啊,黄继光啊,董存瑞啊,雷锋啊等等,让我们学习他们的助人为乐,学习他们的爱国。可以说,我们那一代人,包括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祖辈都是在这种英雄式的品德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就连编个三句半课本剧也都是雄赳赳气昂昂的。当然我不是排斥英雄更不是排斥英雄教育。但是,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对于年龄尚小的娃娃来说,确实有点大。他不够具体,不够形象,我们知道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他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一些具体的

事务,更能激起孩子的兴趣。比如说二年级品德教材中的《我能行》这节课,我们看现行教材,它更多的实例是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以他们的生活经验插曲来贯穿课堂,组织课堂。把德育目标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这样的课堂上起来更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带动孩子的心灵。更有效的让低年级孩子理解和接受,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我们现行的一年级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也是如此,通过孩子身边的事情,把课堂变成了暖暖的儿童乐园,使儿童获得了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情操与法治意识的熏陶。其实不单纯是我们的品德课如此,我们的数学课语文课也是如此,我们的品德教师大部分是兼职的,我本身就是一名数学教师。比如说我们在教孩子们认识数字的时候,不是单纯的读写12345就认识了这就叫1,这就叫五,而是更多的借助手指头借助计数棒来认识数字,在学习简单的加减法的时候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到一年级的数学试卷我们不是单纯的算式,而是通过各种图画,三只小鸭子,两只小鸭子,再来算三加二等于五的学习方式它不是单纯的读写借能够很快理解的,而是借助媒介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认识事物的。,这样的学习是和生活相联系的学习,符合自身的身心特点的综合性学习。他不是分科的来对每一个事物进行割裂式学习,提到分科的割裂式学习,我们的小学阶段的数学语文英语,这就是分科的,数学和英语之间的学习可以是没有关联的,独立的,割裂开的。而低年级儿童本身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综合的。所以更加强调要以综合课程为主,特别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充分考虑到幼小衔接的问题,幼儿

园是一个完全以游戏为主要的活动形式,在幼儿园我们强调尽量不要让孩子握笔,他们的课程大多是在做游戏,再拍拍手的过程中学会了12345,在跺跺脚的时候学习了儿歌,在听故事的时候学会了要孔融让梨,这样的一种状态进入小学,马上面临全新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小学阶段主要以分科性独立的学科教育为主,这样的一种巨变,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是非常不适应的,儿童对新环境以及新的学校生活的不适应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品德与生活是以生活为起点,用生活来综合课程,和孩子们的生活相联系,进行生活德育教育。更好地做好幼小衔接,更好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对儿童幼小衔接起到促进作用。

很多孩子的品德在说做上面不统一,会说我要团结同学,我要尊敬老师,我要爱爸爸,我要爱妈妈,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和同学吵架,和老师顶嘴,他却让妈妈给他倒水,给他穿衣服等等。他们的品德停留在认知上,只仅仅是认识和知道。我们翻阅更早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之前课程设置上,将其学科作为知识层次来设置,比如说我们更早的初中课本思想政治,他的教育考试的时候更多的是大的理论,观点,学习起来是枯燥无味的。是和初中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多的,反正我那个时候是非常不愿意学习这样的学科的。教育实效性与生活脱离。那么德育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之一:品德教育与生活脱离

?教材——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

?课程——设计和编排多采用.

?教学——语言说教,我们小时候的教学更多的是

老师的满堂灌学生坐在那一动不动地听,告诉孩子

们你应该怎样怎样,却轻视道德行为与儿童的情感

体验,与家庭社会割裂。,

?学习——知识记忆和概念认知。

孩子们往往处在知道该怎样做的阶段,但是知道和做到却是两回事,很多孩子知道却做不到。这次品德课标中,特别强调的是回归儿童的生活,进行生活的德育教育。我们知道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他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而且这些以生活素材为基础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我们也都非常爱看,觉得很有意思,我相信如果那个文学影视作品脱离了生活你一定会觉得他虚伪,太假,不爱看。我们的儿童也是如此,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在儿童的现实生活中进行品德教育,那么他会觉得更真实,教材也成为了儿童的欢乐世界。起到的教育效果也会更有效。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一种纯粹的道德,是一种脱离生活的道德,道德是在儿童的生活之中的,道德也引领着儿童积极的人生,因此我们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必须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活动,比如说我们县区曾经使用的北师大版的教材四年级有一节课叫有爱残疾人,在这节课上,如果我们和生活脱离,只是单纯的告诉孩子们你要关心残疾人,对他们要有爱,要帮助他们,不能歧视他们,可能会有很多孩子觉得,我为什么要帮助他们,他们自己不行吗,即便孩子按照你说的去做了,也有可能不是内心的,只是表面的肤浅的,但是我们这节课如果设计成和周边的残疾学

校联系,条件方便的话,我们甚至深入到他们当中,和他们一起上这节课,不方便的话,我们可以录制一些他们的视频资料,通过观看思考,加之我们设计一些孩子们的情景练习,比如说,盲人摸象,单腿走路等等,让他们在这样的环节中充分感知残疾人的不容易,体会他们的困难,他们可能就会做到发自内心的友爱。我们现行的教材是冀人版的,二年级有一节课是交通你我他,在这节课里也是一样,我们完全可以把学校周边的交通搬到课堂上来,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孩子通过各种活动知道怎样做才是遵守交通规则,这远比单纯的说教印象深刻。正是这种生活化的教育来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非常重要的目标。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他是把以前的自然,劳动、生活等等的课程整合在一起的一个综合课程,所以说他首先是一个综合课程。另外他还是一个活动型的综合课程。也就是说无论是课程的目标,它的实施还是它的内容都要体现它的活动型。

那么教师怎样把握这样的综合型课程?怎样教?

在课标中从三条轴线四个层面来把握,这三条轴线就是(三经)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层面(四纬)就包括儿童生活的四个层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在课标里有很明确的解释。实际上就是围绕着这三条轴线,四个层面来组织整个的课程内容,以活动为主要的教与学的方式来进行整

个的教育内容的设计。

那么是不是有了一点活动,或者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一些活动的成分就叫活动型课程,这也正是我们对品德与生活课程性质的理解,可以说不是这么简单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品德课不能上成简单的课堂氛围的活跃,而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思想的震撼,热热闹闹的上下来了,如果内心深处没有共鸣,那就成了单纯的玩了,也就回到了幼儿园时代了。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因为我们更主要的是活动本身是这个课程的一个目标,品德与生活课程从目标上来说和学科课程是不一样的。知识的教育在这个课程中不是主要的目标,儿童的活动,包括他在活动中的一些发展他的体验可能是更为重要的。活动就成为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本身的内容之一,也是这个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品德与生活课程一个重要的方面和特点。

那么该学科教师更好的把握这门课程的时候还需要树立的哪些观念?

最为综合型活动课程的品德与生活,对教师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教师的儿童观、知识观、教育观、课程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在理解课标实施课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大家在看到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时候就能够感受到,在标准里面我们非常强调的就是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实际上就是说每一个儿童都有她学习发展的一种权利。那么他生存的状态,生存的方式、特点都是有他的独特性,甚至都有它独

特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生活,尊重儿童生活的价值,以及她独特的生存方式,尊重儿童的需要,这也是我们教师在树立儿童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我们很多时候有意无意中向孩子渗透今天的努力为了更好的明天,甚至只要明天幸福,今天苦点累点都无所谓,将这种成人的思想强加给孩子,实际上这是对儿童生活观的一种不重视,甚至是漠视,孩子的童年有着它独有的价值,具有它的独特性,我们任何人不能剥夺这种权利。

这就要求我们的品德与生活教师树立一种广义的学习观,我们大都认为,学习就是书本的学习,只有在教室里,在做作业、在做练习、在考试才叫做学习,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狭隘的学习范围。品德与生活课程因为不是一个学习系统化学科知识为目标的课程,因此非常强调要树立一种广义的学习观。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课堂知识是学习,儿童多种的学习方式,包括他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甚至他的一些小的实验,小的发现都是学习,我们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习的多样性,学习类型的多样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而不仅仅是强调课堂学习和学业学习。品德课堂只是品德教育的开始,更多的品德教育体现在了他们的在家庭社会和生活中的表现,这种广义的学习观又让我们的知识观有所改变,在过去的知识观,我们更多的是静态、稳定的,我们的教学是比较多的拿来主义,很多的时候就是把知识拿来直接交给孩子,让他们去记忆,去背。现在我们从课标中

来看,很多时候会强调要关注的是孩子获得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的过程使得知识的获得变成动态的、一种生成的,并且不断完善的过程。比如说有一位数学博士讲过他的孩子拿碗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过程,我们大多数家长会直接告诉孩子,一家三口要拿三个碗,三双筷子,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是让孩子自己去拿,开始的时候孩子会一次拿一个碗,拿三次,再一次拿一双筷子,拿三次,过一段时间,他就自己发现可以一次拿三个碗了,但是筷子还是分开拿的,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可以一次性的把筷子和碗都拿来了,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会拿错多一个少一个的问题,可是即便你不去管它,他慢慢的也会发现自己的错误。那么即便这个过程是有过出错的,但是他获得知识的过程却是难能可贵的,家长直接告诉孩子拿几个的时候,孩子的大脑是没有经过思考的,可以说他拿碗的过程是纯体力劳动的。但是数学博士家的孩子却多了一个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再仅仅是背诵记忆先人发现的,我自己也可以去发现,发现知识的过程本身也成为学习和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不再是单纯的手段媒介。杜威曾经说过:知识和能力实际上是一个同连词。他就提到过做事的能力可能是知识最基本的含义。这正道破了知识和知识获得的过程是密不可分的。知识获得的过程,是知识的金字塔的奠基石,没有过程就没有知识。这也就是我们的课标中所强调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老师们,我觉得学生是需要精心培养的花朵,让我们载着收

获,带着思考,莫忘德育就在身边,让德育从课堂回归生活,真正营造处处皆德育,事事可育人的良好活动氛围。品德课本来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驿站,在跨越心灵的小径上,让我们静静地聆听花开的声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