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复习 答案

合集下载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思考题答案.doc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思考题答案.doc

保护动物是由哪三方面组成(3〜6问答)(答题开始,先进入一段广告,稍后更精彩:这道题本渣也不知道,没看懂题,哪位大神找到答案了,我粉你!!一一学委)关心自然保护,设计保护区从哪方面考虑?(见下面第4题,建立原则)1-简述“保护生物学”这门学科形成的时代、学科性质、涵盖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形成时代(参考教材P7):本世纪70年代,科技界和许多国家开始重视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野生物种的生存危机,于是,1978年,第一届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召开。

1985年,保护生物学会成立。

现在,保护生物学会成为北美会员人数增长最快的一个学会。

从1990年开始,北美的许多大学设立了保护生物学专业,而且此专业目前已经成为大学生们喜欢选修的热门专业。

学科性质与涵盖内容(参考教材P8-9):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目标是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止物种灭绝的具体措施。

它具有理论科学和应用管理科学的双重特征,由基础生物学、应用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而成。

应用牛物学科为保护生物学提出了研究课题,保护生物学也涉及到社会科学问题,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决策科学。

保护生物学研究是为了保存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保存物种的进化潜力。

要解决的问题(参考教材P9-10):(1)小种群生存概率:在迁地保护物种时,保存的种群大小涉及到资金的投入和保护的效果。

因此,物种的最小可生存种群应如何确定是一个热点问题。

(2)确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位于生物多样性高的热带地区的国家多缺少保护所需的资金,如何保护这些国家的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现实问题。

(3)物种濒危灭绝机制:物种灭绝后的遗传损失大小与物种分类地位有关。

(4)生境破碎问题:在这方面的研究热点有生境破碎的动态过程、生境破碎与生境异质性、生境斑块的隔离程度、边缘效应与岛屿效应,生境斑块中种群生灭动态、生境斑块的微气候环境以及在破碎生境中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等。

(5)自然保护区理论:建设自然保护区时,保护区的位置、大小、形状,保护区之间的网络联系,怎样减少口然保护区内的边缘效应和破碎效应,怎样建设自然保护区间的生境走廊,怎样管理和利用自然保护区等都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答案.学习资料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答案.学习资料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答案.一.名词解释1.胎生苗:植物种子内的胚胎在未离开母本时即萌发生长,形成类似动物由母体直接产生下一代的形式,故称为胎生苗。

或果实内的种子会往下长出一根胚轴,胚轴称为胎生苗。

2. 生境片断化:是指一个大面积连续的生境,变成很多总面积较小的小斑块,斑块之间被与过去不同的背景基质所隔离。

(生境破碎化是指对生物物种﹑种群﹑群落的生存繁衍起干扰﹑抑制作用的因素分割﹑压缩生境的过程。

)生境片断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生境破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很大,使片断状生境中的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生境片断化将物种种群分割为若干个小种群,影响物种的迁入和迁出,基因的流动受阻,遗传变异丧失,加之小种群易于灭绝,结果使种群遗传多样性减少,从而加速物种灭绝的进程。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总生境面积的降低,二是剩余地区重新分布为非连续的碎片3.遗传漂变:由于某种随机因素,某一等位基因的频率在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称为遗传漂变,也称为随机遗传漂变。

4.集合种群:是指某一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内各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个体迁移而使复合种群系统成为一个有相互联系的整体。

5.关键种:是指其活动和丰富度决定群落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系统稳定的物种。

6.迁地保护:指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易地实施保护。

7.时间种:指一个物种在其生存时间内所包含的所有生物个体。

8.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自然保护:就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最新研究成果,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根据自然规律,利用人的社会属性,对自然界这一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积极保护,使自然资源能持续地被人类所利用,为人类文明的继续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保护生物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保护生物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保护⽣物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1.什么是保护⽣物学?保护⽣物学的学科特点有哪些?保护⽣物学是⼀门论述全世界⽣物多样性⾯临严重危机及如何保护⽣物多样性的综合学科,它即⾯对⽣物多样性的危机,⼜着眼于⽣物进化潜能的保持。

保护⽣物学是⼀门处理危机的决策科学,是⼀门处理统计现象的⼀门科学,⼀门价值取向的科学,具有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科学2.简述保护⽣物学研究内容。

主要集中在灭绝、进化的潜能、群落和⽣态系统、⽣境的恢复、物种的回归⾃然和圈养繁殖和⽣物技术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等六个⽅⾯← 3.什么是⽣物多样性?⽣物多样性有哪三个表现层次,各个层次的概念及其特征?⽣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义上讲是指地球上所有⽣物个体基因中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上讲主要是指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个群体之间或⼀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

指⽣物种内遗传的变异,指种内可遗传的变异,表现形式是多层次的,可以表现在外部形态上、⽣理代谢上物种多样性:是⽣物多样性在物种⽔平上表现形式,是指⼀定区域内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变化,包括⼀定区域内⽣物的状况、形成、演化、分布格局、维持机制⽣态系统多样性指⽣物圈内环境系统、⽣物系统和⽣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态系统内环境系统的差异、⽣态过程的多样性,环境系统主要指⽆机环境,其多样性是⽣物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基本条件,⽣物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指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动态⽅⾯的多样化,⽣态过程主要是指⽣态系统的⽣物组分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主要表现在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

4.物种多样性降低的原因是什么?哪些物种容易灭绝?⽣境丧失、⽣境破碎、⽣境退化、资源过度利⽤地理分布区狭隘的物种、仅有⼀个或⼏个种群的物种、⼩规模种群的物种、种群⼤⼩正在衰落的物种、种群密度低的物种、需要⼤⾯积家域的物种、体型⼤的物种、不具备有效散布途径的物种、季节性迁移的物种、遗传变异极低的物种、需要特殊⼩⽣境的物种、构成永久或临时群集的物种、遭受⼈类猎杀和采集的物种5.世界保护联盟(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有哪些?灭绝、野⽣灭绝、极危、濒危、易危、低危、数据不⾜、未评估6.遗传多样性产⽣的原因有哪些?种内遗传的变异主要有重组、染⾊体畸变和突变;⼩种群效应、⽣殖⽅式、基因流动7.简述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法。

保护生物科学试题及答案

保护生物科学试题及答案

保护生物科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不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目的?A. 维持生态系统平衡B. 保护濒危物种C. 促进经济发展D. 保护遗传多样性答案:C2.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A. 建立自然保护区B. 迁地保护C. 人工繁殖D. 野外放养答案:A3. 以下哪种生物不属于濒危物种?A. 东北虎B. 朱鹮C. 家猪D. 金丝猴答案:C4. 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是:A. 自然选择B. 自然灾害C. 人类活动D. 物种竞争5.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公约是:A.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B. 《生物多样性公约》C. 《国际湿地公约》D.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答案:B6.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包括以下哪项?A. 物质循环B. 气候调节C. 休闲旅游D. 物种灭绝答案:D7. 以下哪种措施不是生物入侵的防控方法?A. 物理隔离B. 化学防治C. 生物防治D. 增加入侵物种数量答案:D8. 以下哪种生物属于外来入侵物种?A. 家猫B. 家兔C. 家鸡D. 家鸭答案:B9. 以下哪种生物不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 树C. 羊D. 藻类答案:C10. 以下哪种生物不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 狮子B. 老虎C. 蚯蚓D. 蘑菇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生物多样性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物种多样性B. 遗传多样性C. 生态系统多样性D. 环境多样性答案:A、B、C2. 以下哪些因素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A. 栖息地破坏B. 过度捕捞C. 气候变化D. 外来物种入侵答案:A、B、C、D3. 以下哪些措施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A. 建立自然保护区B. 限制物种贸易C. 推广可持续农业D. 增加污染物排放答案:A、B、C4. 以下哪些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A. 食物供应B. 空气净化C. 土壤保持D. 休闲娱乐答案:A、B、C、D5. 以下哪些是外来入侵物种的特点?A. 生长速度快B. 繁殖能力强C. 适应性强D. 依赖人类活动答案:A、B、C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只会影响生物本身,不会影响人类。

保护生物学考试题及答案

保护生物学考试题及答案

保护生物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保护生物学的主要目标是()。

A. 物种保护B. 生态系统保护C. 遗传多样性保护D. 全部以上答案:D2. 以下哪项不是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

A. 物种多样性B. 基因多样性C. 生态系统多样性D. 社会多样性答案:D3. 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主要是由于()。

A. 自然选择B. 人为因素C. 气候变化D. 疾病传播答案:B4.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物种的保护状况分为几个等级?()。

A. 5个B. 7个C. 9个D. 11个答案:C5. 以下哪个不是生态系统服务?()。

A. 食物供给B. 气候调节C. 废物处理D. 货币流通答案:D6. 保护生物学中,最小可行种群(MVP)是指()。

A. 能够自我维持的最小种群大小B. 能够进行基因交流的最小种群大小C. 能够抵抗外来入侵物种的最小种群大小D. 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最小种群大小答案:A7. 濒危物种的保护策略不包括以下哪项?()。

A. 就地保护B. 迁地保护C. 人工繁殖D. 物种灭绝答案:D8. 以下哪项不是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内容?()。

A. 物种保护策略B. 生态系统管理C. 环境伦理学D. 物种分类学答案:D9. 保护生物学中的“伞护种”是指()。

A. 需要特别保护的物种B. 保护范围广泛的物种C. 保护成本较低的物种D. 保护效果显著的物种答案:B10. 以下哪项不是生物入侵对本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A. 生物多样性下降B. 生态系统功能丧失C. 物种灭绝风险增加D. 生态系统服务增强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保护生物学面临的挑战包括()。

A. 栖息地破坏B. 气候变化C. 外来物种入侵D. 环境污染答案:ABCD12. 保护生物学中,物种灭绝的原因可能包括()。

A. 过度捕猎B. 疾病传播C. 基因多样性丧失D. 生态系统退化答案:ABCD13. 保护生物学中的“就地保护”包括()。

保护生物学2005-2006学年考试试题A及答案

保护生物学2005-2006学年考试试题A及答案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教研室(学科)主任:詹亚光考试科目: 保护生物学(A )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总分70一、 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10分)1.保护生物学;2.生物多样性;3.关键种;4.始创者效应;5.物种灭绝的第一冲击效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空,每空1分,总计10分)1.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环境和 、 、 所组成。

2.恢复生态学采取的主要方法有 ;; ;等4项。

3.《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又称为公约,在 国签定的,中国在年加入该公约。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总计20分)1.INCN 提出的生物濒危类型有哪些?2. 有关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目前有几种主要假说?每个假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叙述实施迁地保护的意义。

4.列举出5种我国的保护植物或5种保护动物,标明其保护等级。

四、以任意一个生态系统或濒危动植物为例,说明其现状、濒危原因、未来的保护工作设想。

(本题10分)五、详细论述生物多样性丧失德人为原因。

(本题10分)六.论述转基因生物存在的潜在生态风险。

(本题10分)2005年 12月 16日考试科目:保护生物学(A )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总分70分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10分)1.保护生物学;2.生物多样性;3.关键种;4.始创者效应;5.物种灭绝的第一冲击效应 1.保护生物学:是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2、生物多样性:是一定区域内生物及其环境所组成的复合体及其与此相关的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变化的多样化。

3.关键种:指一个物种的活动和丰富度决定种群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系统的稳定,该物种被称为关键种。

4.创始者效应:一个大的种群中的部分个体,从原物种中分离出来,建立一个新种群。

建立新种群的几个个体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成为新种群的遗传瓶颈,这种现象叫做创始者效应。

保护生物科学试题及答案

保护生物科学试题及答案

保护生物科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不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目标?A. 保护物种多样性B. 保护遗传多样性C. 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D. 增加物种数量答案:D2.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物种的保护状况分为几个等级?A. 5个B. 6个C. 7个D. 8个答案:C3. 以下哪个不是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A. 供给服务B. 调节服务C. 文化服务D. 娱乐服务答案:D4. 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促进国际贸易B. 保护濒危物种C. 增加物种数量D. 限制国际贸易答案:B5. 以下哪个不是生物入侵对本地生态系统的影响?A. 物种多样性下降B. 生态系统功能受损C. 增加物种数量D. 破坏本地物种答案:C6. 以下哪个不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A. 就地保护B. 迁地保护C. 法律保护D. 增加物种数量答案:D7. 以下哪个不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A. 栖息地破坏B. 过度捕捞C. 气候变化D. 物种自然灭绝答案:D8. 以下哪个不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组织?A. IUCNB. WWFC. FAOD. WHO答案:D9. 以下哪个不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手段?A. 制定保护法规B. 实施保护项目C. 加强环境教育D. 建立保护区答案:B10. 以下哪个不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方法?A. 生物监测B. 生态修复C. 物种再引入D. 增加物种数量答案:D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1.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目标包括哪些?()A. 保护物种多样性B. 保护遗传多样性C. 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D. 增加物种数量答案:ABC12.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包括哪些?()A. 栖息地破坏B. 过度捕捞C. 气候变化D. 物种自然灭绝答案:ABC1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包括哪些?()A. 就地保护B. 迁地保护C. 法律保护D. 增加物种数量答案:ABC14.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组织包括哪些?()A. IUCNB. WWFC. FAOD. WHO答案:AB15.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方法包括哪些?()A. 生物监测B. 生态修复C. 物种再引入D. 增加物种数量答案:ABC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6.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目标是增加物种数量。

保护生物学考试复习试题

保护生物学考试复习试题

保护生物学第1章保护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1、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logy ):保护生物学是应用科学和技术解决由于人类干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问题的新途径,其目的是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理和工具。

(保护生物学包含这样一个基本过程: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止物种灭绝的具体措施,拯救濒危物种,研究生物多样性和提出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持续、合理地利用的科学方案。

)2、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容第一是研究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其次是研究防止物种灭绝的有效途径主要关注到6个方面:物种灭绝、进化的潜能、群落和生态系统、生境的恢复、物种的回归自然和圈养繁殖、生物技术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用弟2章物种起源与生物多样性演化1、生物进化有哪些原因?(1).遗传变异遗传——保守性;变异——先进性(2).自然选择在自然界里,适合于环境条件(包括食物、生存空间、风土气候等)的生物被保留下来,不适合的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2、简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光及其作用太阳光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能量的源泉。

光能(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有机物中化学键的键能。

它除了维持植物自身生活以外,还是一切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传递的首要环节。

光无论对于生物的影响十分明显,表现在:1)红外线——能使生物或非生物的温度上升,促进种子和幼叶的萌发,使茎加速伸长。

2)可见光——对于生物而言,可见光犹如生物钟的一种信号,绝大多数生物都是随一天中光线的规律性变化而呈现出有节律的应答。

如对植物而言进行光合作用、昼行性及夜行性动物。

3)紫外线——过量的紫外线可使细胞致畸、致癌或致死,在自然条件下紫外线可抑制或减缓茎的生长,提高植物向光的敏感性,促进花青素以及各种红色色素的形成。

(2).温度适当的温度是维系生命过程必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通常从零上低温开始,随着温度的上升,微生物、植物和变温动物的代谢水平与生命活动逐渐增强,直到每种生物的最适温区为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胎生苗:植物种子内的胚胎在未离开母本时即萌发生长,形成类似动物由母体直接产生下一代的形式,故称为胎生苗。

或果实内的种子会往下长出一根胚轴,胚轴称为胎生苗。

2.生境片断化:是指一个大面积连续的生境,变成很多总面积较小的小斑块,斑块之间被与过去不同的背景基质所隔离。

(生境破碎化是指对生物物种﹑种群﹑群落的生存繁衍起干扰﹑抑制作用的因素分割﹑压缩生境的过程。

)生境片断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生境破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很大,使片断状生境中的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生境片断化将物种种群分割为若干个小种群,影响物种的迁入和迁出,基因的流动受阻,遗传变异丧失,加之小种群易于灭绝,结果使种群遗传多样性减少,从而加速物种灭绝的进程。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总生境面积的降低,二是剩余地区重新分布为非连续的碎片3.遗传漂变:由于某种随机因素,某一等位基因的频率在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称为遗传漂变,也称为随机遗传漂变。

4.集合种群:是指某一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内各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个体迁移而使复合种群系统成为一个有相互联系的整体。

5.关键种:是指其活动和丰富度决定群落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系统稳定的物种。

6.迁地保护:指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易地实施保护。

7.时间种:指一个物种在其生存时间内所包含的所有生物个体。

8.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自然保护:就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最新研究成果,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根据自然规律,利用人的社会属性,对自然界这一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积极保护,使自然资源能持续地被人类所利用,为人类文明的继续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自然保护和生态保护具有相同的内涵,生态保护是指人类对生态环境有意识的保护,是以生态科学为指导,遵循生态规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及策略。

9.生物入侵:一种生物以任何方式传入其原产地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并在那里定殖、建立自然种群、扩展并产生一定影响的过程。

10.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通过彼此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共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1.红树林:红树林(Mangrove)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

组成的物种包括草本、藤本红树。

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

12.生物多样性:是生命有机体及其借以存在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

一般认为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3.灭绝:是指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逐渐丧失并且不再繁衍后代的过程。

14.功能群:即适应性症候群,就是具有相似的结构或功能的物种的综合,既是将一个生态系统内一些具有相似特征或行为上表现出相似特征的物种尽可能的归类。

即指在某一生态系统水平上生物地化过程中作用相同的生物群落的组合。

与MDA:是设计自然保护区的一个重要准则。

16.温室气体:指任何会吸收和释放红外线辐射并存在大气中的气体。

17.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通过彼此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共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8.遗传瓶颈:遗传瓶颈是指一个大的多样性群体在某种条件的限制下,只有少部分个体可以通过某一个时空到达新的繁殖地,并由这些个体进一步繁殖成一个多态性的小群体。

由于这少部分的个体只代表了原有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的一小部分,故称为遗传瓶颈。

由于环境或统计事故使一个种群中大部分个体死亡而剩下几个个体,导致该种群数量明显下降的现象。

19.灭绝旋涡:种群越小,就越容易受到统计随机性、环境变化和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使繁殖率降低、死亡率升高。

这些影响将进一步降低种群大小,使种群趋于灭绝。

小种群衰退直至灭绝的这种趋势已被拟为一种旋涡效应。

20.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圈内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栖息地差异、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变化的惊人的多样性。

二.填空1.种群监测方法有:样方法(种群编目,种群抽样调查,统计研究,种群生存力分析)和标志重捕法。

1)种群编目:指对现有的种群数量进行清点计数。

在连续的时间间隔重复清查可确定种群数量是否稳定,是增加还是减少,并能发现物种分布区的变化。

2)种群抽样调查:使用重复抽样估计一个群落或一定区域内某一个物种的种群密度。

它适用于种群数量很大或其分布很广的物种调查。

步骤:将某一地区划分为若干个样地单元;在每一个样地单元里计算个体数量;根据每个单元所计算的个体数量来估计实际种群数量。

3)统计研究:依据已知种群中的个体来确定其出生率、生殖率和存活率。

这种研究应涉及物种的不同年龄、不同大小的个体。

统计研究能提供一个种群年龄结构的资料、种群的生殖特征,还可帮助人们确定环境承载量。

4)种群生存力分析2.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及其变化的多样性。

全球:热带雨林、稀树草原、红树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温带草原、荒漠、冻原我国: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岸与海洋生态系统、3.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确定关键地区的4条原则:(1)具有世界意义的物种丰富的区域(2)物种种类丰富,特有种多的区域(3)遗传资源丰富或者濒危物种集中的区域;有17个,陆地类地区11个,湿地类3个,海洋类3个;4.景观是一个大尺度的宏观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景观要素组成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5.集合种群的类型有:1)大陆和岛屿型:这种类型的集合种群中有一个种群很大或者它的栖息地特别好,在没有很大的外界干扰情况下,可以单独地长期生存,为大陆种群。

另有一些局部种群比较小,称岛屿种群,它们不断地灭绝,再由大陆种群的迁入个体重建种群。

局部种群的灭绝率和迁入率与种群的大小、和“大陆”的距离以及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这种集合种群的生存力主要取决于大陆种群。

2)斑块型:由一系列栖息在斑块状栖息地内的局部种群所组成。

扩散能力很强的动物通常可以在斑块间迁移。

如许多地区的森林受人为影响形成斑块状分布,生活在斑块中的某些鸟类个体形成局部种群,进而组成斑块集合种群。

3)卫星型:由位于分布区中央的一个大种群和周围的多个不同种群所组成。

4)完全隔绝型(非平衡型):物种的各局部种群之间完全隔绝,或虽有联系但极少。

6.自然保护区的职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地,开展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进行宣传教育的自然博物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典范。

7.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过程;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是研究生态整合性的恢复和管理过程的科学;8.荒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干旱地区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土地退化的现象。

9.《生物多样性公约》签署时间和地点:1992年6月5日,由签约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

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

10.遗传多样性的特征:遗传多样性表现形式的层次*(1)在分子水平,可表现为核酸、蛋白质、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多样性;(2)在细胞水平可体现在染色体结构的多样性以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3)在个体水平,可表现为生理代谢差异、形态发育差异以及行为习性的差异。

(4)遗传多样性通过对上述各层次的生物性状的影响,导致生物体的不同适应性,进而影响生物的分布和演化。

(5)许多遗传变异并不导致任何可观测到的表型上的差异11.生物多样性的定义与层次是:定义:是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各种生命系统,生物群落,生物与非生物的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所形成的群落和所产生各类生态现象。

层次:遗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根本;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在物种层次的直接体现;生态多样性—生物与环境关系多样性12.五界分类系统是: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五界。

13.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有: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受人工干预的农田生态系统。

(1)森林生态系统(2)灌丛生态系统(包括灌草丛生态系统)(3)草原生态系统(4)荒漠生态系统(5)湿地生态系统(6)海洋与海岛生态系统(7)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寒温性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和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草原生态系统温带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荒漠区山地草原14.举出10种珍稀野生动物与5种珍稀野生植物:(1)10种珍稀野生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黑脸琵鹭、藏羚羊、扬子鳄、大鲵、丹顶鹤、雪豹、猞猁(2)5种珍稀野生植物:水杉、银杏、巨柏、银杉、桫椤、普陀鹅耳枥、绒毛皂荚、百山祖冷杉、羊角槭、天目铁木、滇桐、膝柄木、银杏、望天树15.生物学家已研究出哪些新的技术来提高珍稀种类的低繁殖率:①交叉抚养(cross-fostering)。

兀鹫每年仅产一窝蛋,但如果这窝蛋被移走,母鸟将产下并饲养第二窝蛋,如果将这第一窝蛋给另一近缘种鸟抚养,则每年每只雌兀鹫会产两窝蛋。

②人工孵卵(artificialincubation)。

将采集的卵放在标准的孵化条件下,在孵化幼仔的早期易受攻击阶段,人工仔细照料和喂食,稍大后释放到野外或笼养。

③人工授精(artificialinsemination):当动物园仅有一头或很少几头稀有个体时,可以采用此法。

④胚胎移植(embryotransfer):能增加一些稀有动物的繁殖量。

⑤其它方法:单性别培育物种(当仅残留一个个体时)、种间杂交(cross-specieshybridization)(当一个种的残留成员不能在它们自己中繁殖时)、诱发冬眠和滞育技术、遗传检测技术、亲缘谱系技术和克隆技术。

可还通过建立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繁育中心来增加目标物种的人工种群16.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最简单、最容易的划分法是将所有的生物分为3个功能群,即生产者(植物和一些微生物)、消费者(动物和一些微生物)和分解者(微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