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历史发展

巴西历史发展
巴西历史发展

古代巴西为印第安人居住地。

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卡布拉尔抵达巴西。他将这片土地命名为“圣十字架”,并宣布归葡萄牙所有。由于葡殖民者的掠夺是从砍伐巴西红木开始的,“红木”(Brasil)一词逐渐代替了“圣十字架”,成为巴西国名,并沿用至今,其中文音译为“巴西”。

16世纪30年代葡派远征队在巴建立殖民地。1549年任命总督。其后整个殖民地在葡萄牙统治下,顺着大西洋沿岸结成一体。1555年法国入侵,占领了相当于今天的里约热内卢的地方,打算在南美设立一个法属殖民地的据点。然而由于法国人无法自欧洲吸引殖民者前来,所以终于在1565年被葡萄牙人逐出里约。两年之后,葡萄牙人创建了里约城。葡萄牙人在巴西殖民地的上统治权直到1630年,才再度又面临挑战。

1807年拿破仑入侵葡萄牙,葡王室迁往巴西。1820年葡王室迁回里斯本,王子佩德罗留巴任摄政王。1822年9月7日宣布完全脱离葡萄牙独立,建立巴西帝国。接着加冕称帝,称佩德罗一世。1824年巴西颁布宪法。1825年,葡萄牙承认巴西独立。

帝国时期(1822~1889)巴西帝国成立后,布拉干萨王朝的体制和葡萄牙贵族势力原封未动,大庄园制和奴隶制依然存在,巴西在经济和政治上都依附于英国。佩德罗一世实行专制统治,1823年强行解散议会,接着又用武力镇压了东北部伯南布哥等省的共和派起义。1889年11月15日丰塞卡将军发动政变,推翻帝制,成立巴西合众国。新政府打着“秩序和进步”的口号,并以总统制为基础来加强巴西的近代化,除了生产全世界四分之三产量的咖啡之外,在经济上也缔造了佳绩。后来在19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恐慌下,“咖啡经济”受到了沉痛的打击,随之而来的政变、独裁统治和君主立宪等体制使得政治陷入一片混乱之中。1964年巴军人政变上台,1967年改国名为巴西联邦共和国。1985年3月军政府还政于民。1989年11月15日,巴举行了近30年来第一次全民直接选举,费尔南多·科洛尔当选总统。1992年12月29日,科洛尔总统因涉嫌受贿被迫宣布辞职,副总统伊塔马尔·佛朗哥即日接任总统。1994年10月3日,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在全国大选中获胜,1995年1月1日就任巴西第38任总统。1998年10月4日,卡多佐再次当选。1999年1月1日,卡多佐就任巴第39任总统,任期至2002年12月31日。

2002年10月,以劳工党为首的左翼政党联盟候选人卢拉赢得大选,成为巴历史上首位直选左翼总统。2006年10月,卢拉战胜社会民主党候选人阿尔克敏,获得连任。2010年10月迪尔玛·罗塞芙作为劳工党候选人赢得大选。

巴西宏观经济分析

巴西宏观经济分析 经济概况 巴西拥有拉美最为完善的产业体系,经济实力居拉美首位。历史上巴曾经一度是单一农业经济国家,蔗糖、咖啡等为其主要经济作物。20世纪初,巴西开始工业化进程。从五十年代起,巴西推行“进口替代”经济模式,并依靠大量举借外债获得了经济腾飞,其中1967-1974年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1%,创造了“巴西奇迹”,并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其后近30年的时间里,巴一直为外债和通货膨胀所困扰,经济发展陷于停顿。1994年7月巴西推出“雷亚尔计划”,以联系汇率制为核心,成功地控制了长期困扰巴经济发展的恶性通膨问题,使巴经济在1994年至1997年出现了一个稳定增长的时期。但巴政府依赖举债来维持雷亚尔汇率稳定,财政和经常性项目双赤字问题日益严重,对外资依赖急剧加深。1999年,在经历了多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经济萧条后,巴被迫于1999年初宣布采取浮动汇率制,转而执行以控制通膨为核心的经济政策。造成当年雷亚尔兑美元大幅贬值。国内通膨率短期内急剧上升。由于巴政府执行了正确的经济政策,和严厉的财政调整措施,增收节支,巴经济迅速走上恢复之路,2000年经济增长达4.46%,通膨也基本得到了控制。2001年受全球经济不景气、阿根廷经济危机和国内电力危机影响,巴经济增幅仅为1.51%。 巴西主要经济指标年度表 年份GDP GDP增 长率 通货膨胀指 数 失业 率 消费投资政府 净出 口 2001 510.38 1.3 106.835 3.32 461566378976.00 55.76 109822743273.42 2644 2002 460.61 1.9 115.836 2.44 416421517670.00 61.7 104111714246.30 13130 2003 505.54 0.5 132.961 2.19 449,184,785,183 62.24 107099484905.99 24824 2004 603.78 4.9 141.738 2.09 524,387,132,380 62.59 127613250139.85 33693 2005 795.67 2.3 151.49 1.9 707274912555.00 43.23 175630442795.35 44757

中国与巴西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分析word版本

中国与巴西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分析 2014级国贸四班朱耿松201440401110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巴西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巴西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同时是中国的第七大贸易伙伴。中国和巴西都是“金砖国家”之一,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巴西自1974 年建交,1993 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边关系发展势头良好。经贸往来频繁,目前,巴西上半年对中国的出口情况如下图所示:

2016年1-6月,巴西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309.9亿美元,下降12.0%。其中,巴西对中国出口197.7亿美元,增长7.0%,占巴西出口总额的21.9%,提高2.3个百分点;巴西自中国进口112.1亿美元,下降32.9%,占巴西进口总额的16.8%,降低1.4个百分点。1-6月,巴西与中国的贸易顺差85.6亿美元,增长387.7%。 从表中可以看出,排名第一位的商品是植物产品,且相比上年同期增长10.8%,贸易规模达到10625百万美元,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排名第一位的商品近几年都是植物产品。通过查询资料发现巴西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巴西森林总面积为4.24亿hm2,居世界第2位,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19.7%,森林覆盖率为49.8%。其森林蓄积量为560亿m3 ,居世界第2位

相对来说,我国现有森林1.337亿公顷,森林蓄积量101.3亿立方米,仅占世界4%,林木蓄积不足世界总量的3%,人均森林面积0.11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6,人均森林蓄积量8.6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 由此看来,巴西无论在森林总面积上还是在人均面积上,均远超中国,致使其价格成本都较低,相对于其他地区有各方面优势,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巴西在植物产品和纸张等商品的出口上均利用了自己的要素禀赋,在出口上具有价格和成本优势,符合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 同时巴西的矿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也占有较大比例,巴西矿产资源丰富。属矿产巴西金属矿产主要包括铁矿、锰矿、铝土矿、锡矿、铌钽矿、铜矿、铅锌矿、镍矿、金矿等。铁矿:巴西铁矿资源非常丰富,探明储量160亿吨,居世界第五位,淡水河谷矿业公司的铁矿石产量占巴西全国总产量的80%。巴西铁矿石类型绝大部分为赤铁矿和铁英岩。锰矿:巴西锰矿资源比较丰富,探明储量13200万吨,居世界第四位。铝土矿:巴西铝土矿资源丰富,探明储量27.0亿吨,占世界铝土矿资源的8.4%,居世界第三位,90%以上的铝土矿资源分布在巴西北部地区的巴拉州(Para)。锡矿:巴西锡矿探明储量77.7万吨,约占世界锡矿资源的12.4%。铌钽矿:巴西铌钽矿资源非常丰富,探明储量分别为376.1万吨和88.4万吨,均居世界第一。铜矿:巴西铜矿探明储量1436.5万吨。金矿:巴西金矿探明储量1800吨,近年来巴西金矿储量大幅增长。镍矿:巴西镍矿探明储量830万吨,由于近年来世界不锈钢工业的发展对镍的需求大幅增长以及镍的价格上涨,这些因素刺激了巴西镍矿的勘查投资,镍矿储量增长明显。锌矿:巴西锌矿探明储量620万吨,巴西锌矿石类型主要为氧化硅锌矿和菱锌矿,含锌16%~39%,闪锌矿,含锌5.0%~5.2%。三非金属矿产巴西非金属矿主要产包括石墨、高岭土、滑石与叶蜡石、菱镁矿、蛭石等。石墨:巴西石墨探明储量11300万吨,石墨资源非常丰富,石墨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二位。高岭土:巴西高岭土探明储量77亿吨,巴西是仅次于美国、英国的高岭土生产国和出口国。菱镁矿:巴西菱镁矿探明储量34500万吨,占世界菱镁矿资源的8.9%,最典型的菱镁矿呈细粒到中粒的白色或灰色的菱镁矿。滑石与叶蜡石:巴西滑石与叶蜡石探明储量12580万吨。磷矿:巴西磷矿探明储量24600万吨,是南美洲生产磷酸盐最多的国家。水晶: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晶生产国。蓝晶石:巴西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生产蓝晶石。矿床分布于米纳斯吉拉斯州,含矿岩层为前寒武系石英岩、片麻岩和片岩。年产蓝晶石5万吨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巴西在矿产资源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优势,巴西对中国出口如此多的矿产品以及贱金属及制品也就不足为为奇。

关于巴西和印度经济发展主要特征的比较研究

关于巴西和印度经济发展主要特征的比较研究摘要:巴西和印度,作为“金砖国家”的两名重要成员,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全世界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与日俱增,也对现有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是发展中国家里正在迅速崛起的代表。两国的经济特征和发展道路有相似之处,也各有特点,探究两国经济特征异同背后深层的产业结构及变化,可以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巴西;印度;经济增长;产业结构 一、概述 巴西和印度的经济特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两国都是发展中的大国,都有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和资源丰富、工业化起步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特点,但都以不同的发展模式走向了经济振兴之路。 巴西的工业化起步相对较早,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进入了次发达国家的行列,20多年前就具备了冲击经济大国的基础条件,但由于通货膨胀久治不愈,患上既攀不上发达国家、又没有廉价劳动力优势的“拉美病”,被全球经济边缘化了30年,现在,它终于走出了低谷,凭借连续多年的强劲经济增长,走上了与西方大国直接对话的讲坛。 印度的工业化进程相对较晚,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初期,但在软件、制药等产业领域已处在国际先进水平,印度开发的软件在全球各大公司企业中广受欢迎,印度也因此被称为“世界办公室”。印度药业也在全球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世界上约40%的“学名药”(专利期已过的药品药剂)是在印度生产的。 二、农业 1、巴西 巴西是世界农业生产和出口大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土地和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气候适宜,日照充足,雨水充沛且降水均衡,旱涝灾害较少,是世界上适于农、牧、林、渔各业全面发展的少数国家之一。 巴西的农产品种类多样,主要包括大豆、甘蔗、玉米、稻米、咖啡、子棉、

巴西的经济特点

巴西的经济特点 中国的发展速度和模式已成为巴西人和经济学家的热门话题。巴西实用经济研究所的努内斯先生告诉记者,每次去中国,他都感受到了中国的巨大变化,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中国的发展一点也不过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模式确实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穷国家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中国开始走入巴西民众的视野,无论是政府官员、记者,还是普通百姓,都对中国的发展表示钦佩,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的巴西人提起中餐眉飞色舞;有的竟与记者大谈孔孟之道;有的喜欢上了有关中国历史的书籍,琢磨起许多深奥的问题。 近年来,巴西媒体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普遍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模式取得了很大成功,既帮助了巴西,也为巴西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巴两国贸易额从2000年的28.45亿美元猛增到2004年的123.59亿美元。 中国已成为巴西第三大贸易伙伴,特别是中国对巴西的铁矿石和大豆 等产品的需求,拉动了巴西经济增长,为巴西连年取得贸易顺差做出 了贡献。 巴西工商贸易发展部长弗兰认为,巴西的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中国和印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长远的发展计划。中国虽然实行了市场经济,但国家宏观、微观调控措施仍十分有力,对未来的发展思路清晰,提出并制定了到2010年将GDP翻一番的发展目标。中国“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 越来越多的巴西专家认为,巴西在发展经济和提升自身影响力的过程中,应当参考“中国模式”,走出自己的路。 人口只有中国的1/9 可耕地是中国的3倍 无论从国土面积、人口,还是经济实力来看,巴西都是南美,乃至拉美的大国。巴西国土面积约850多万平方公里,占南美洲的48%。在保持世界最大的咖啡、可可、甘蔗生产国地位的同时,巴西大豆、柑橙、牛肉、肉鸡的产量和出口量也跃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此外,巴西钢铁、

20世纪60~70年代巴西出现“经济奇迹”之后,巴西的国际地位曾

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 大使论坛“巴西的大国地位与大国战略”综述 2005年8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和拉丁美洲研究所主办、拉丁美洲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室协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使论坛“巴西的大国地位与大国战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举行。巴西驻华大使路易斯·奥古斯托·德卡斯特罗·内维斯作主题演讲。来自外交部、中联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人民日报、大军观察中心、湖北大学、莱顿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美国所、日本所、拉美所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半月谈》、《科学决策》、《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等新闻出版单位的代表共约6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社科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局长黄平和拉美所所长郑秉文共同主持了开幕式。 20世纪60、70年代,巴西出现“经济奇迹”后被国际社会誉为“潜力大国”。80年代,巴西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被称为“永远的潜力大国”。近年来随着巴西经济重新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国内外学术界对巴西的崛起展开了热烈讨论。2003年10月美国高盛公司预测,到2050年,巴西将跃升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世界排名仅次于中、美、印、日。尤其在卢拉政府上台后,巴西积极推行大国外交战略,在联合国改革、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美洲区域一体化及南美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突显其作为地区大国及发展中大国的地位。本届论坛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召开的。 在大使论坛开幕致辞中,黄平局长代表中国社科院首先对巴西大使以及与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然后就设立中国社科院大使论坛的初衷和意义谈了几点看法,他说,本次论坛是中国社科院举办的第一届大使论坛,是在以往举办大使讲座的基础上,经过专家建议与论证并获得政府支持、由中国社科院组办的重要学术活动,这不仅对于中国学者、学生了解或研究其他国家文化,而且对于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与发展中国家的相互理解和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中国和拉丁美洲都是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双边关系发展很快,与巴西关系发展也很好,希望通过举办这次论坛,对于加强中巴两国以及中国与拉美地区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最后,黄平局长对拉美所举办第一届大使论坛表示大力支持和热烈祝贺,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巴西驻华大使内维斯作了“巴西——发展中大国及其国际战略”的主题演讲。大使先生首先对巴西的国际战略作了界定。认为巴西的国际战略是与全球化世界所提供的机遇和挑战密切相关的。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互依存,任何国家在纳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其战略选择都应该寻求如何加强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把这一战略界定为追求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的行动。大使认为,巴西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在民主和自由的框架下寻求经济和社会的最高程度发展。他认为,与美国相比,巴西更是一个民族完全融合的移民国家,开放的、多样化的民族奠定了巴西社会的基础及其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巴西无论从国土面积、人口资源还是经济实力上,都有着加入国际体系的渴望。 大使接着分析了全球化发展的几个特点:(1)发展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认为20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种族冲突、前苏联的出现、冷战的形成以及恐怖主义的发生等。其中既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差别,也有对目前恐

巴西的风俗与文化

巴西的风俗与文化 饮食特色 在饮食方面,巴西因为是欧、亚、非移民荟萃之地,饮食习惯深受移民国影响,所以各地习惯不一,极具地方特方。巴西南部土地肥沃,牧场很多,烤肉就成为当地最常用的大菜。东北地区人们主食是木薯粉和黑豆,其他地区的主食是面、大米和豆类等。蔬菜的消费量,以东南部和南部地区居多。 巴西有名的菜肴有:豆子炖肉是全民大菜,它是用豆子烹煮而成的菜。烤肉为一品国菜,在巴西的每个地方,烤肉是具有巴西的风味菜。坑炖羊肉可称得上是异军突起,其特有的烹制方式和乡村风味风靡全国。 说到饮食,自然少不了喝。巴西人的社交活动里离不开酒,天气热时,点一杯冰凉的啤酒解暑。巴西素称“咖啡王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消费国之一,喝咖啡也就成了人们的习惯。还有一些爱喝马黛茶,不含酒精的饮料当属新鲜水果汁为最佳。 缤纷节日 说起巴西,人们总是想到狂欢节。在狂欢节期间,巴西举国上下,从蹒跚学步的幼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从贫民窟的主妇到名媛淑女,都会涌向街头尽情狂欢。狂欢节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在信奉天主教的拉丁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葡萄牙等最为盛行。正式节期为四旬斋的前三天,因为教会禁止在大斋期内食肉和娱乐,人们就在进入大斋期之前欢歌狂舞数天,以图过瘾尽兴,天长日久,演化成一个固定的大众狂欢节。 除了狂欢节外,巴西还有许多节日。 1.海神节:1月1日。这是一个辞旧迎新、供敬海神、祈祷保佑家人来年平安的节日,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2.圣灵节:6月初。起源于葡萄牙的一种民间节日。1819年首次在巴西举行,每年6月初开始,历时十天。 3.敬年节:6月下旬。是巴西东北部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以游行演出为主要形式,节目的内容丰富多彩,多是通过牛的遭遇来抒发对当今社会的爱与恨,表达人们敬牛、爱牛的风俗。 巴西的音乐以其精致、优美和多样而著称。音乐和舞蹈 最典型和迷人的韵律当属桑巴。 风俗习惯 巴西的风俗习惯与欧洲差不多。巴西人有时较拘礼,有时又十分随和。初见面时,人们以握手为礼,然而亲戚朋友彼此问候,也习惯拥抱、亲颊。不仅如此,就是对完全不相识的陌生人也可以拥抱、亲颊。“社交”礼仪的亲颊,是在两颊各亲一下。男女彼此亲颊问候,女

巴西经济特征

巴西就是拉丁美洲最大得发展中国家,总人口2、01亿、国土面积851、49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五,2010年,巴西得经济总量超越意大利,位列世界第七,2011年巴西再超英国,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 一、经济发展阶段 巴西得经济增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得前八十年,巴西就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得国家之一;而在20世纪得最后二十年,巴西得平均经济增长率几乎为零。举步维艰得巴西在1994年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得推动下,逐渐走出经济泥沼.进入21世纪后,巴西经济开始稳步增长。 从发展模式上来分,上世纪以来,巴西得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0—1929)为初级产品出口驱动下得巴西经济增长; 第二阶段(1929-1994)为进口替代工业化驱动下得巴西经济增长。在这一阶段又可以1975年为节点,细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29—1975)就是巴西经济得高速发展期。在此期间,巴西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顺利地从低收入国家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第二时期(1975—1994),巴西在两次石油危机得外部冲击下,前阶段经济高速增长带来得种种弊端显露无疑。在内忧外患中,巴西经济陷入了实际长达二十年得“丢失得十年"。 第三阶段(1994年一至今)为新自由主义改革驱动下得巴西经济增长。在新自由主义改革得推动下,巴西逐渐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开始复苏. 巴西经济增长在2004年后进入了稳定期,世界排名保持着稳中有升得态势。2010年,巴西得经济增长率达到了7、5%,不仅远远超过了加速发展战略中得既定目标,还实现了近八十年以来巴西最高得经济增速.在2010年得世界经济再次排位中,、巴西得经济总量突破了两万亿,并首次跃居世界第六位. 二、巴西经济增长特征 从巴西近100年得长期经济发展历程来瞧,巴西经济呈现出三个明显得特征: 第一,巴西经济增长具有极大得波动性。 巴西得经济增长在过去得100年中经历了高速增长、滞涨以及缓慢复苏得一个过程。在巴西得经济高速增长得时期(1964-1980),巴西经济年均增长7、8%;在巴西经济奇迹期间(1964—1967),其经济平均增长率甚至达到10%;而在巴西经济滞胀时期(1975—1993),经济波动得特性就更明显了。在短短十八年中,巴西经济增长有三年出现了负增长,五年出现了超过5%得经济增长.根据巴西经济年均增长值计算出得标准差可知,巴西在其债务危机与经济滞胀期间得经济增长波动就是最大得,标准差达到4、08.1994年巴西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经济增长速度仍有小幅波动,但基本呈稳定及复苏趋势.1994年至2010年得平均增长率为2、9%.

巴西经济特征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总人口2.01亿、国土面积851.49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五,2010年,巴西的经济总量超越意大利,位列世界第七,2011年巴西再超英国,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 一、经济发展阶段 巴西的经济增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的前八十年,巴西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而在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巴西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几乎为零。举步维艰的巴西在1994年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逐渐走出经济泥沼。进入21世纪后,巴西经济开始稳步增长。 从发展模式上来分,上世纪以来,巴西的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0—1929)为初级产品出口驱动下的巴西经济增长; 第二阶段(1929-1994)为进口替代工业化驱动下的巴西经济增长。在这一阶段又可以1975年为节点,细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29—1975)是巴西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在此期间,巴西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顺利地从低收入国家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第二时期(1975—1994),巴西在两次石油危机的外部冲击下,前阶段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种种弊端显露无疑。在内忧外患中,巴西经济陷入了实际长达二十年的“丢失的十年”。 第三阶段(1994年一至今)为新自由主义改革驱动下的巴西经济增长。在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推动下,巴西逐渐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开始复苏。 巴西经济增长在2004年后进入了稳定期,世界排名保持着稳中有升的态势。2010年,巴西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7.5%,不仅远远超过了加速发展战略中的既定目标,还实现了近八十年以来巴西最高的经济增速。在2010年的世界经济再次排位中,.巴西的经济总量突破了两万亿,并首次跃居世界第六位。 二、巴西经济增长特征 从巴西近100年的长期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巴西经济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巴西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波动性。 巴西的经济增长在过去的100年中经历了高速增长、滞涨以及缓慢复苏的一个过程。在巴西的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1964—1980),巴西经济年均增长7.8%;在巴西经济奇迹期间(1964—1967),其经济平均增长率甚至达到10%;而在巴西经济滞胀时期(1975—1993),经济波动的特性就更明显了。在短短十八年中,巴西经济增长有三年出现了负增长,五年出现了超过5%的经济增长。根据巴西经济年均增长值计算出的标准差可知,巴西在其债务危机和经济滞胀期间的经济增长波动是最大的,标准差达到4.08。1994年巴西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经济增长速度仍有小幅波动,但基本呈稳定及复苏趋势。1994年至2010年的平均增长率为2.9%。

巴西历史发展

古代巴西为印第安人居住地。 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卡布拉尔抵达巴西。他将这片土地命名为“圣十字架”,并宣布归葡萄牙所有。由于葡殖民者的掠夺是从砍伐巴西红木开始的,“红木”(Brasil)一词逐渐代替了“圣十字架”,成为巴西国名,并沿用至今,其中文音译为“巴西”。 16世纪30年代葡派远征队在巴建立殖民地。1549年任命总督。其后整个殖民地在葡萄牙统治下,顺着大西洋沿岸结成一体。1555年法国入侵,占领了相当于今天的里约热内卢的地方,打算在南美设立一个法属殖民地的据点。然而由于法国人无法自欧洲吸引殖民者前来,所以终于在1565年被葡萄牙人逐出里约。两年之后,葡萄牙人创建了里约城。葡萄牙人在巴西殖民地的上统治权直到1630年,才再度又面临挑战。 1807年拿破仑入侵葡萄牙,葡王室迁往巴西。1820年葡王室迁回里斯本,王子佩德罗留巴任摄政王。1822年9月7日宣布完全脱离葡萄牙独立,建立巴西帝国。接着加冕称帝,称佩德罗一世。1824年巴西颁布宪法。1825年,葡萄牙承认巴西独立。 帝国时期(1822~1889)巴西帝国成立后,布拉干萨王朝的体制和葡萄牙贵族势力原封未动,大庄园制和奴隶制依然存在,巴西在经济和政治上都依附于英国。佩德罗一世实行专制统治,1823年强行解散议会,接着又用武力镇压了东北部伯南布哥等省的共和派起义。1889年11月15日丰塞卡将军发动政变,推翻帝制,成立巴西合众国。新政府打着“秩序和进步”的口号,并以总统制为基础来加强巴西的近代化,除了生产全世界四分之三产量的咖啡之外,在经济上也缔造了佳绩。后来在19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恐慌下,“咖啡经济”受到了沉痛的打击,随之而来的政变、独裁统治和君主立宪等体制使得政治陷入一片混乱之中。1964年巴军人政变上台,1967年改国名为巴西联邦共和国。1985年3月军政府还政于民。1989年11月15日,巴举行了近30年来第一次全民直接选举,费尔南多·科洛尔当选总统。1992年12月29日,科洛尔总统因涉嫌受贿被迫宣布辞职,副总统伊塔马尔·佛朗哥即日接任总统。1994年10月3日,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在全国大选中获胜,1995年1月1日就任巴西第38任总统。1998年10月4日,卡多佐再次当选。1999年1月1日,卡多佐就任巴第39任总统,任期至2002年12月31日。 2002年10月,以劳工党为首的左翼政党联盟候选人卢拉赢得大选,成为巴历史上首位直选左翼总统。2006年10月,卢拉战胜社会民主党候选人阿尔克敏,获得连任。2010年10月迪尔玛·罗塞芙作为劳工党候选人赢得大选。

巴西的经济发展模式

巴西的经济发展模式 1951—1980年的30年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6.8%,其中1968—1973年“经济奇迹”时期达到了11.2%,1973年创下14%的增长记录。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巴西“经济奇迹”戛然而止。油价的疯涨、国际资本的短缺、国际市场对初级产品需求的下降等多重因素使巴西经济的繁荣周期从1974年开始进入尾期。 1974—1978年,巴西年均经济增长率下滑至6.7%,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转入负增长,1981年为-3.1%,1983年为-2.8%。 两次石油危机和随后的债务危机使巴西长期积累的弊病迅速显现:1973—1984年,巴西外债余额从125.7亿美元增至910.9亿美元; 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从15.9%增至43.1%;通货膨胀率从14.9%猛增至220.6%。经济形势的恶化使巴西淡出了人们关注的视线, “巴西崛起”等提法被“永远的未来之国”所取代。 政治体制变革后,巴西经济在萨尔内政府时期(1985—1989年)实现了年均4.5%的增长率,但通货膨胀率却从1985年的235%增至1783%。宏观经济的混乱一直延续到1994年雷亚尔计划的实施,该计划实施的当年,通货膨胀率便从1993年的289%降至92.9%,1995年降至22%,1996年回落到1位数(9.1%)。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调整和1994年实施的雷亚尔计划推动了巴西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并且实现了巴西宏观经济的稳定,进而使得巴西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 从1994年雷亚尔计划的实施以来,巴西经济逐步进入一个速度适中的增长阶段。 1995—2008年,巴西经济增长率仅在1998年出现0.1%的负增长,多数年份(8年)的经济增幅超过3%。 另外,该时期的巴西经济增长呈现出较强的阶段性特点:卡多佐第一任期(1995—1998年),经济年均增长率约为2.4%,卡多佐第二任期(1998—2002年),年均增速仅为2.2%。自2003年执政以来,卢拉政府谨慎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促使巴西进入自20世纪70年代“巴西经济奇迹”以来的最快且最长的经济增长周期。 (1) 通货膨胀处于可控范围。以利率控制通货膨胀是雷亚尔计划实施以来巴西经济政策的基本点,高利率虽然限制了巴西经济活力的发挥,但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从1996年通胀率降至一位数以来,通货膨胀一直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并且,巴西当前的通货膨胀率也是“金砖四国”中最低。 (2) 外债负担减轻,偿债能力大大改善。2005年,巴西外债总额一度降至1873亿美元,随后三年,巴西外债总额有小幅攀升, 但外债占GDP的比重仍维持下降趋势,到2008年降至14.7%,远远低于1999年的45.4%,而偿债率也从1999年的116.6%降至2008年的20%。 (3) 外贸、外国直接投资和外汇储备增长迅速。1995—2008年,巴西外贸总额增长了将近4倍,尤其从2001年开始,巴西扭转了长达六年(1995—2000年)的贸易逆差局面,贸易顺差从2001年的26.8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400亿美元。 外国直接投资方面,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三大国际投资信用评级机构相继将巴西提高至“投资级”,外国直接投资从2003年的101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450.6亿美元(为1947年以来的最高值,占GDP的2.9%)。 外汇储备方面,2007年2月,巴西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到2008年10月,巴西外汇储备便超过了2000亿美元,巴西成为外汇储备第7多国家,充足的外汇储备为稳定巴西经济形势提供了保障。

【整理】巴西简史

【整理】巴西简史 【概述】1889年11月15日丰塞卡(Manuel Deodoro da Fonseca 1827~1892.8.23)联合共和党人发动废除帝制的武装政变,推翻了佩德罗二世的统治后任临时政府总统。 1891年2月24日通过第一部联邦共和国宪法,定国名为巴西合众国。 1891年2月26日制宪会议选M.D.da丰塞卡为第一任总统。 丰塞卡主张集权,倾向独裁,反对议会限制和监督其权力,并利用职权行私营利。 同年11月3 日,违反宪法规定解散议会,宣布戒严,激起铁路工人罢工和陆海军骚动。 11月23日丰塞卡被迫辞职。副总统,陆军元帅弗罗里亚诺·佩

绍托(Floriano Vieira de Araújo Peixoto,1839年4月30日—1895年6月29日)任代理总统。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巴西接纳了超过500万来自欧洲和日本的移民。这一时期,巴西开始工业化?殖民程度加深。 20世纪初,美国经济势力加紧侵入。 1902年和1918年保利斯塔共和党(PRP)人弗朗西斯科·德保拉·罗德里格斯·阿尔维斯(Francisco de Paula Rodrigues Alves)两次当选巴西总统。執政期間,對里約熱內盧進行大量的改建和美化,使城市公共衛生徹底改觀。 1919年1月16日阿尔维斯去世后由副总统德尔芬·莫雷拉(Delfim Moreira)继任。

1922年7月,首都里约热内卢的卫戍部队就举行了起义。 1922年11月15日--1926年11月15日在贝纳德斯的独裁统治下,巴西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加上英美垄断资本不断对巴西进行渗透,使得巴西国内危机不断加深。当时的巴西,工人罢工和农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到处蔓延,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的青年军官也在军队里策划着起义。 1924年7月,圣保罗的6000多名驻军在伊西多罗·洛佩斯领导下,发动了巴西历史上著名的圣保罗起义,并提出了“建立人民政府”的口号。为了镇压起义,贝纳德斯调动了3万军队。由于双方力量悬殊,起义者最后撤离了圣保罗市,转移到内地继续进行斗争。起义的烽火也迅速扩大到全国各地,许多地区与城市纷纷举起了起义的大旗。 1924年10月29日,驻守在巴西圣安热卢市的卫戍部队在普列斯特斯的领导下发动了起义。起义部队吸引了不少倾向革命的工人、农民和大学生参加,很快就扩展到1500人,

近代巴西经济发展史

近代巴西经济发展史 殖民地时期的巴西经济 1500年,葡萄牙人佩德罗·阿·卡布拉尔到达巴西沿海登陆,将登陆地命名为“真十字地”,并宣布该地为葡萄牙王国的属地。随后他又将“真十字地”更名为“圣十字地”。后来,“圣十字地”被巴西这个名称取而代之。 1530年,葡萄牙国王派大贵族马丁·阿方索·德索萨率领400多名移民到巴西,建立殖民地,实行殖民统治。 从此,巴西便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在殖民地时期,巴西的经济发展有以下特征。 ①实行土地分封制,建立殖民统治机构。 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巴西后,为了加强对巴西的统治和掠夺,广泛地推行分封制,建立殖民统治机构。 所谓分封制,就是指葡萄牙殖民者将巴西分成若干管区,委派大贵族官吏进行统治的总称。 1534年,葡萄牙将巴西的领土划分为13个管区,由国王任命葡萄牙的大贵族负责统治。 每个管区所辖的土地,都作为国王的领地授予葡萄牙大封建主及贵族出身的人。 各个管区的封建主和大贵族享有行政、立法、司法、征税、募兵、铸币、建立城市、经营庄园、奴役印第安人等特权。 大封建主和贵族统治者“每年除将收入的20%上交国王外”,其余中饱私襄。 1549年,葡萄牙王室为了加强对巴西的统治和奴役,在萨尔瓦多(即巴伊亚)建立总督府,委派托梅·德索萨为首任总督,负责管理巴西殖民事务。在总督府下建立8个都督府作为地区行政机构,分别管理本地区的殖民事务。 ②推行大庄园奴隶制。 16世纪30年代,葡萄牙殖民者在巴西建立殖民地后,宣布全部土地归王室所有,并将土地作为国王领地分封给大封建主和贵族,建立大庄园,推行种植园奴隶制。所谓种植园奴隶制,就是指葡萄牙殖民者在巴西的土地上利用奴隶劳动进行种植棉花、甘蔗、烟草、咖啡等农作物,剥削和奴役印第安人的一种制度。 葡萄牙殖民者在巴西推行种植园奴隶制,允许农场主或大业主任意鞭笞、虐待、甚至杀害黑奴。同时,葡萄牙殖民当局还命令禁止农民生产小麦、葡萄酒、植物油和可以从宗主国进口的其他农产品和商品。

巴西PEST环境分析

巴西:PEST分析 经济: 1.巴西经济形势总体良好 03年巴西宏观经济全面复苏,成为南美第一经济大国。巴西GDP总量不断上涨,人均GDP 也逐渐增加。2004年上述两项指标达到近年最好成绩,分别达到了4.9%和3.4%。 2.交通 公路运输占全国运输总量59%,铁路运输则较弱,仅占19%。水路运输与管道运输也有相当运力。 3.金融环境稳定 金融市场稳定,货币稳定,实行浮动汇率,巴西国家发展银行向微型、小型、中型企业提供融资。 4.税收制度 巴西自2006年开始实行包括全部产品的共同对外关税。 5.劳动力 劳动力供应充沛,2004年巴西劳动人口占总人口56.3%。劳动人口结构年轻化,2004年数据,30-39岁青壮年占劳动人口总数77.9%。 巴西通过普及教育和职业培训来提高劳动者素质。 巴西相对于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而言,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但相对于中国、墨西哥、马来西亚、印度、俄罗斯和罗马尼亚等发展中国而言,巴西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并不突出。 6.马瑙斯贸易自由区 在玛瑙斯工业区投资建设项目比较容易,水电交通有保证,但随着巴西市场日渐开放,玛瑙斯自由区的优势渐渐减弱。 7.南方共同市场 1991年,巴西与其他三国宣布建立南方共同市场。南方共同市场关税政策规定,税率从0%到20%不等,以2为基数,双数增加。 技术: 1.科技创新政策 巴西政府以法规形式加大科技投入(减免工业产品税、提供贷款、给予财政支持),加强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发展《战略计划》、《创新法》),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推出一系列科技发展计划),制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战略。 2.科技水平与研发能力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钢铁、汽车、船舶、飞机工业已打进世界市场。巴西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科技队伍,2001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对117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指数进行排名,巴西排第49位,在拉美国家中位列前三甲。 政治法律环境

巴西经济发展史

回首过往,1951年至1980年的近30年里,巴西曾经耀眼地走上过年均经济增长6.8个百分点的快速上升通道。其中,1968年至1973年间,巴西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一度跃至惊人的11.2%,巴西曾高调地迈入过“经济奇迹”的时代。 然而随着油价上涨、国际资本短缺等因素的出现,出口导向型的巴西经济在1974年以后开始逐渐进入经济繁荣的尾声。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巴西的GDP更是罕见地出现了负增长的局面,并在随后的90年代承受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在外界看来,喧嚣一时的“巴西崛起”似乎永远要游离在了未来。 1993年,费尔南多·卡多佐作为巴西新任财政部长的上台,给巴西的经济注入了强心剂。这位巴西日后的总统,针对通货膨胀开始大刀阔斧地实行了在短期内制服通胀、恢复国家货币信誉的“雷亚尔计划”,逐渐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的局面。借此东风而顺利走上政坛宝座的卡多佐,在1995年至2003年担任总统的日子里,积极引进外资,推动国有企业民营化。在卡多佐的强势推动下,巴西开始恢复“经济奇迹”时期的荣光,并成功跻身“金砖国家”的行列。 2003年继任的卢拉,在卡多佐留下的政治遗产基础上,继续推动巴西的政经改革而且成绩斐然。有评论家认为,卢拉就任期间巴西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和全球化的接纳。 然而,新世纪[8.895.96%股吧研报]以来最大的一轮经济危机,把巴西经济又拽入了艰难的境地。2009年,巴西GDP比2008年缩水了0.2个百分点,这是1992年以来巴西国内生产总值首次出现的负增长。 出人意料的是,一年之后的2010年,巴西经济逆势而行,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9年增长7.5个百分点,交出了1986年以来最好的成绩单。 然而正当人们以为暖春将至时,现任总统罗塞夫2011年接替卢拉掌控权力之后,巴西经济却似乎突然间乘上了急转直下的“过山车”,开始了近两年陡然下行的历程。2011年,巴西全年GDP增长率仅为2.7%。而今年,这个以阳光、热情、足球闻名于世的新兴经济体则继续乘坐着这辆颠簸的过山车,一路向下。就在11月30日巴西公布第三季度GDP数值不久后,分析师将巴西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从之前的1.5%进一步下调至了1.27%。 事实上,一路发展下来,巴西经济早就积压了一身的“虚症”。 首先是高额的商业成本。在巴西购买一份牛排的平均价格在50美元左右,购买一台ipad 的平均价格在1100美元左右。如此高昂的商品价格都要归咎于巴西严重滞后的基础建设以及高企的税收所带来的极高的商业成本。其中巴西的赋税尤其繁重。据统计,巴西共有各种税收68种,远高于美国,是墨西哥税收的两倍。同时,据统计,通常情况下巴西境内的企业每

巴西的政治环境

一、巴西政治环境分析 (金童T201289826)(一)政治制度 1.政体 巴西实行代议制民主政体。1988 年10 月5 日颁布的新宪法规定,总统由直选产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国民议会由联邦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构。内阁为政府行政机构,内阁成员由总统任命。 2.宪法 巴西第一部宪法于1882 年产生。1988 年10 月5 日颁布了巴西历史上第八部宪法,规定总统由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五年,取消总统直接颁布法令的权力。在公民权力方面,宪法保障人身自由,废除刑罚,取消新闻检查,规定罢工合法,16 岁以上公民有选举权等。1994 年和1997 年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将总统任期缩短为四年,总统和各州、市长均可连选连任。 3.议会 联邦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制定联邦法律;确定和平时期武装力量编制及兵力;制定全国和地区性发展计划;宣布大赦令;授权总统宣布战争或和平;批准总统和副总统出访;批准或撤消总统签署的临时性法令、联邦干预或戒严令;审查总统及政府行政开支;批准总统签署的国际条约;决定临时迁都等。联邦议会由参、众两院组成。两院议长、副议长每两年改选一次,可连选连任。参议长兼任联邦议会主席。参议员81 人,每州3 人,任期八年,每四年改选1/3 或2/3。众议员513 人,任期四年,名额按各州人口比例确定,但最多不得超过70 名,最少不低于8 名。现任参议长若泽·萨尔内(JoséSarney,巴西民主运动党),2011年2月当选,任期至2013年2 月;众议长马尔科·马亚(Marco Maia,巴西劳工党),2011 年2月当选,任期至2013 年2月。 4.政府 罗塞弗上台以来,注意淡化意识形态,平衡政党利益,扩大执政基础,执行兼顾发展、保持稳定和社会公正的经济政策,同时致力于解决贫困、就业等问题,推进财税和社会福利等多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5.司法 根据1988 年10 月5 日颁布的宪法,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法院、高等 司法院、高等劳工法院、高等选举法院、高等军事法院和各州法院行使司法权。联邦最高法院由11 名大法官组成,大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批准后任命,必须是年龄在35 岁以上、65 岁以下的巴西公民。 (二)政治情况

中国与巴西贸易文献综述

《中国与巴西贸易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同时也是巴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巴西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中国与巴西同为“金砖五国”之一,同为发展中大国、新兴市场国家。近几十年来,中国与巴西贸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两国间经济交往日益密切。虽然到目前为止中国与巴西经济贸易仍然有良好的互补性,但是我们也无法忽视两国经贸交往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我们详加研究中国与巴西贸易的贸易历史、贸易结构,并从中找出中国与巴西贸易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对中国与巴西的贸易发展研究,我们可以找出中国与巴西,乃至中国与各个与巴西类似的新兴发展中大国的贸易发展影响因素,从而更好的促进中国与巴西等新兴大国的贸易互惠之路。 一、关于中国与巴西贸易发展历程 关于中国与巴西的贸易发展历史,周志伟介绍了1974年,中国与巴西建立外交关系。同年,中国与巴西双边贸易额仅为1742万美元,除在1985年达到12亿美元外,在1993年之前基本维持在10亿美元之内。1993年,中国与巴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同年中巴贸易额增至10.8亿美元。2009年3月,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巴西的第一大出口市场;4月,中国取代美国保持70多年的巴西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同时,巴西也成为中国的第九大进品来源国,中国成为继葡萄牙、英国和美国之后,巴西历史上第4个最大贸易伙伴国①。据巴西外贸秘书处最新统计,2013年,巴西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833.3亿美元,增长10.4%。其中,巴西对中国出口460.3亿美元,增长11.6%;巴西自中国进口373.0亿美元,增长8.9%;巴方顺差87.2亿美元,增长25.0%。 魏子清、徐子明介绍了中国与巴西的贸易发展历程与中国与巴西的政治发展历程相类似,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疏离阶段,另一个是发展阶段。疏离阶段始于16 世纪葡萄牙殖民时期与澳门的商船往来。1881 年,巴西与清政府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互派使节,是拉丁美洲国家中较早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1913 年,巴西政府承认了中华民国政府。1949 年蒋介石政权败退台湾后,巴西同中国大陆也断绝了外交关系,直至1973年,中国与巴西关系仍处于僵局。此阶段中国与巴西贸易发展迟缓,只有少量的民间贸易往来。发展阶段始于直至1973 年10 月,巴西出口商协会主席科丁纽受我国贸易促进会邀请,率工商代表团访华。并于1993年,中国与巴西确立战略伙伴关系,自此中国与巴西贸易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发展②。郑秉文等介绍了中国与拉美关系发展60年,中国与巴西关系是中国与拉美关系的重要一环,中国与巴西贸易关系主要经历了民间交往、政府建交、共同发展、平稳发展和新世纪的“跨越式”发展③。董全英、毛在丽也介绍了中国与巴西的贸易发展历史和现状,也是主要从中国与巴西建交开始,至1993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开始快速发展。 ①周专伟.巴西崛起和世界格局[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②魏子清、徐之明.中国与巴西关系的发展历程、特点和问题[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3 ③郑秉文、孙洪波、岳云霞.中国与拉美关系60年:总结和思考[J].拉丁美洲研究,2009

巴西足球文化简介

足球 巴西由于举国上下对足球的喜爱和及其男女国家队在世界大赛中取得的好成绩, 贝利 有“足球王国”之美誉。 桑巴之王——巴西足球队最近一任主教练:梅内塞斯传说中的球队——巴西足球队,首先是关于防守的。 济科 巴西足协成立于1914年,1923年加入国际足联。至2014年巴西已经是连续第20次进入世界杯决赛圈。巴西是世界上唯一参加了历次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的球队。自从1930年世界杯举行以来,巴西人没有缺席过一届世界杯盛会,这在世界足坛是独一无二的记录。“球王”贝利说,没有巴西队参加的世界杯将是不可想象的。

巴西队还是世界上唯一一支5次获得世界杯冠军的球队。此外,巴西队还获二次亚军,二次第三,一次第四,是世界杯历史上成绩最好的球队。至2002年,巴西队共7 次打入世界杯决赛,与德国队持平。 1950年,巴西队首次举办世界杯,这是巴西举办的唯一一届。在这届比赛中,巴西队一路顺风打入决赛,但在决赛中却意外地以1:2负于乌拉圭队。1958年,巴西在瑞典首次得世界杯,当时年仅17岁的贝利以及加林查为巴西队夺冠立下了汗马功劳。1962年,在智利举办的世界杯上,巴西队卫冕成功。1970年,巴西队在墨西哥第3次夺冠。球员迪迪、瓦瓦、加林查、亚伊辛尼奥和贝利已经成为传奇式的人物。 1994年世界杯在美国举行,巴西在击败意大利后第4次夺冠,成为第一个4次夺得世界杯的国家。巴西还获得这届世界杯的公平竞赛奖和赏心悦目奖。 巴西队历史上的名将有:“球王”贝利、加林查、济科、法尔考、苏格拉底、罗马里奥、贝贝托、罗纳尔多、罗纳尔迪尼奥、卡卡。其中,贝利是有史以来无可争议的最伟大的球员。 传统队服: 带绿色条纹的黄色上衣, 蓝色短裤, 白底绿条纹的球袜。 新队服:带黄色条纹的深蓝色上衣,白色短裤,深蓝色底黄条纹的球袜。 巴西成绩统计: 世界杯参赛纪录:共19次入围世界杯决赛圈(1930、1934、1938、1950、1954、 1958、1962、1966、1970、1974、1978、1982、1986、1990、1994、1998、2002、2006、2010) 世界杯足球赛冠军:5次,1958、1962、1970、1994、2002。 美洲杯足球赛冠军:8次,1919、1922、1949、1989、1997、1999、2004、2007 巴西队7次参加决赛的成绩: 罗纳尔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