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1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

1.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成分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及各层的主要特征

2.通过图解法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3.激发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自主预习】

预习课本P35-P37图文及自主学习36-37页。

【新课学习】互动探究

一、大气的组成

1.通过自学课本和导学案能够连出低层大气组成及其作用

CO2 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氮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氧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O3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能吸收红外线,

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条件

教师点拨: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人类活动改变了哪些大气成分?这些改变给环境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活动:读图分析大气成分变化,分析问题。

教师活动:还有哪些成分在改变,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这也就是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P36文字内容及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要求做到:完成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的绘制,并且能自行解说大气的结构及各层特点,解说内容参考下列问题:

1、大气共分为哪几层?

2、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3、各层大气分别具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学生活动:上黑板画图并解说

教师引导探究(多媒体显示):

1.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为什么发生在对流层?(从物质组成、大气运动角度考虑)

2.为什么大型的远程运输飞机多在平流层中飞行?(仅从天气状况、大气运动两方面考虑)

学生活动:小组内合作探究,讨论完成屏幕给出的问题,并展示讨论的成果。

过渡:我们来听首歌,陶冶下情操。

多媒体展示:改编的大气结构垂直分层歌曲,陶冶情操

过渡:对,正如歌中所说掌握好方法才能更强,少年强则中国强。自古以来咱们国家就人才辈出,这不,唐代白居易就写了一首诗《大林寺桃花》——引出大气受热过程

三、大气受热过程

多媒体展示:大气受热过程微课

要求:根据微课视频,结合课本图文完成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用箭头表示热量传递过程,并标出辐射名称。

学生活动:

教师点拨:补充大气削弱作用和大气保温作用

学以致用:学生运用学过的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三.【当堂达标】

1下图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据此回答3-4 题。

2、图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

数码代号按顺序依次是()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

3、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①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③云层厚且夜晚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2010·江苏高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

4、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双选) ( )

A.①B.② C.③D.④

课后作业:

秋冬季节,农民通常用燃烧秸秆的“经济”方法处理废弃秸秆,却不理解或者忽视了秸秆燃烧与大气污染、雾霾多发之间的联系。请你调查走访,普及秸秆燃烧危害的知识,帮助农民设想出更环保经济的。深刻意识并牢记科技进步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预习提示:1、预习热力环流的成因、形成过程;近地面、高空风的风向

2、完成学案自主预习及预习自测部分

【学情分析】

学生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的收集。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以及运用知识对于实际现象的分析。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课时安排:1-2课时。

课堂效果分析

学生按小组围坐在一起上课,边学习边讨论。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本节课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也进一步证明了发挥学生主动性,自主性的重要性。同学们围绕课堂探究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既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在情感方面,学生在各种问答中,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关心关爱同学、他人。

学生在三维目标方面的变化与收获:

1.学生情感表现

(1)学生从学习、情景中得到学习的兴趣,从探究活动中获得合作交流的乐趣。

(2)学生有足够的学习的空间与时间,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人,从而确立了主人翁意识。

(3)学生参与度广,多数同学在小组活动、发言等方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升自信心。

(4)学生激发出爱国主义情感、生命价值的落实,也是“有意而为,无意而成”。

2.学生能力培养

(1)观察能力。学生看得清楚、看得明白,观察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进入深层次的思考。

(2)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体验方法,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操作能力。通过小组积极探究活动。

(4)表达能力。学生能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述规范、有条理。

(5)应用能力。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要知其用。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生活走向地理,再从地理走向生活,回归地理教学的本来目的。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