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爱情主题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主题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主题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主题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
在中国文学史上,爱情主题在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中都有涉及。
从诗人李白的《长恨歌》到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从唐诗宋词的情调婉转到元曲戏曲的豪放激昂,爱情主题历经千百年的文学变迁,仍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一、爱情主题在诗歌中的表现在古代中国文学中,诗歌是表现爱情主题最为普遍的文学形式之一。
古人所谓“吟诗作对”、“琴瑟合鸣”都是表达爱情的方式之一。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高峰,唐诗中的爱情主题表现得十分丰富多彩。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在离别之际表达了深深的爱情之苦;杜甫的《赠花卿》则表现了友情中含有的浓浓爱意;还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现出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可以说唐诗中的爱情主题几乎涵盖了各式各样的情感,既有悲伤和痛苦,也有喜悦和幸福。
二、爱情主题在散文中的表现爱情主题在散文中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
从古至今,许多著名的散文都以爱情为主题,例如唐代韩愈的《春日行》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珍视;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更是将爱情融入了自然景致之中,表现出一种超然脱俗的高雅情调;近代鲁迅的《伤逝》则表达了对人生中的“爱与死”的终极思考。
三、爱情主题在小说中的表现中国古代小说中也少不了爱情主题。
从《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到《西游记》中唐僧与白骨精的爱情故事,再到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情爱情节,爱情主题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小说是一种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爱情主题在其中表现得更为立体。
总之,爱情主题是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爱情的渴望、见面、别离、思念等情感方面,古代作家用各种文学形式表现了不同的情感和深厚的生命力量。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主题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经久不衰地感染着今人的心灵。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题材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题材中国古代文学拥有丰富多样的题材,其中爱情题材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门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文学中的爱情题材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从宫廷爱情到民间爱情,从悲剧到喜剧,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爱情的不同理解和表达。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题材,并以几个具体的作品进行分析。
一、宫廷爱情中国古代宫廷爱情题材在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作品多以皇帝与妃子之间的感情为主题,勾勒出了权力、欲望与爱情之间复杂的纠葛。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元代文学家杨慎所著的《临江仙·满座风生尚有雪》。
这首词以宫廷背景为背景,描述了皇帝对宠妃的深情厚意。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悠扬的语调,展现了宫廷爱情的甜蜜与悲伤。
二、民间爱情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题材不仅局限于宫廷,也涵盖了丰富多样的民间爱情故事。
民间爱情常常承载着更加真实和朴素的情感,可以从中感受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和情感追求。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喜堂倩影》就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民间爱情小说。
故事讲述了一个平凡女子的成长历程以及她与丈夫在婚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作品以幽默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情节塑造了一对夫妻之间的爱情,展现了平凡而又真实的幸福。
三、悲剧爱情古代文学中不乏一些悲剧爱情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常常描绘了爱情中的痛苦与无奈。
元代文学家关汉卿的《玉蝴蝶·满地笙歌带残梦》就是其中之一。
这首戏曲通过对杨贵妃和唐明皇爱情的描写,表达了爱情与权力之间的冲突以及爱情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作品通过悲凉的曲调和悲壮的情节,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弦。
四、喜剧爱情除了悲剧,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有不少喜剧爱情的作品,以欢乐与幽默来表达爱情的温暖和喜悦。
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就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喜剧爱情戏剧。
故事中,主角柳如是和杜丽娘在短暂相遇后相爱,并经历了一系列的曲折和波折。
最终,他们克服了困难,达成了爱情的奇迹。
作品以欢快的语言和搞笑的情节,为读者带来了欢乐和笑声。
总结: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题材丰富多样,从宫廷爱情到民间爱情,从悲剧到喜剧,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主题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主题古代文学中的爱情可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贯穿了许多不同的文学作品,从诗歌到小说,从戏剧到散文,无不展现了人们对于爱情的渴望、探索和表达。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主题。
一、古代诗歌中的爱情主题古代诗歌是表达古人情感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描绘了爱情主题的丰富内涵。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表达了深深的爱情告白:“年年余忆今宵,怅望千秋常自怜。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年。
”这首词歌颂了爱情中的深情与遗憾。
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抒发了对爱人的深深思念:“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关音信断,游人不在,都只影销魂。
”通过描写秋夜中的凄凉和孤单,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二、古代散文中的爱情主题古代散文也是表达爱情主题的一种重要形式。
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梦几希》以散文的方式描绘爱情故事:“从此抛归,尽东家书,书劝梁间问旧 ,别离近,情牵远,千般疑语又上连,说不得,遣九舟帆去彼,思君复若何。
”这篇散文表达了男女主角在官场上的不同境遇,以及男主角对女主角的深深思念。
明代作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黛玉葬花》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了爱情的悲剧:“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通过描写黛玉与花的关系,表达了对爱情的绝望和无奈。
三、古代小说中的爱情主题古代小说也是展现爱情主题的重要载体。
明代小说《红楼梦》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成功地描绘了多重形式的爱情。
其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被视为古代文学中最为经典的形象之一。
他们之间纠结的情感、相互间的依赖和痛苦的宿命都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弦。
另一部经典的古代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和白骨精之间的爱情故事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段爱情故事以妖魔与人类之间的禁忌恋情为主线,表达了对爱情的坚持和追求。
结语: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主题丰富多样,其描绘出的爱情故事和情感也一直为后人所追捧。
古代诗词中的爱情主题

古代诗词中的爱情主题爱情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爱情在人们的生活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爱情主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古代诗词中的爱情主题,并探讨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
一、相思之苦的描绘在古代诗词中,相思之苦是最常见的爱情主题之一。
通过描绘思念之情,古代诗人往往表达出深沉的爱情和无尽的思念。
例如明代杨慎所作《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他以江水暗喻思念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对远方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这种描绘相思之苦的手法,使得古代诗词中的爱情主题更加真实动人。
二、执着与坚贞的爱情在古代诗词中,也有很多描写执着与坚贞的爱情主题的作品。
不论是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还是李白的《长恨歌》,都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坚贞。
这些诗词通过描绘主人公冲破重重阻碍,不屈不挠地追求爱情的过程,表达出对爱情的至高信念。
三、美丽与唯美的爱情描写古代诗词中的爱情主题还包括了对爱情美丽的描绘。
许多古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爱情的结合,营造出唯美而浪漫的氛围。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将登楼与思妇的思念相结合,描绘出美丽的爱情意象。
这种美丽与唯美的描写方式,使得古代诗词中的爱情主题更加具有艺术感和审美价值。
四、爱情的社会反映古代诗词中的爱情主题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当时社会风尚及价值观的反映。
例如宋代陆游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他通过描写战乱年代中的爱情悲剧,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古代社会对爱情的期待和对和谐社会的渴望。
综上所述,古代诗词中的爱情主题包罗万象,无论是相思之苦、执着与坚贞、还是美丽与唯美,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古代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当时社会风尚及价值观的反映。
爱情主题的古代诗词不只是古人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也对我们当代人在面对爱情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主题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主题中国古代文学是一座丰富多彩的宝库,其中蕴含着许多深情厚意的爱情故事。
古代文学作为一个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的媒介,常常以爱情作为主题,展现了人们在爱情中的痴迷、苦痛、喜悦和绝望。
本文将通过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些经典爱情作品,探索它们所传递的不同爱情主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深情厚意的爱情主题经常以诗歌的形式表现。
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写道:“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爱情的无尽思念和追求,以及他对爱人的深深依赖。
这种宛如磁针石般的爱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颇为常见,它体现了对于真挚感情的追求和忠诚。
然而,古代文学中也存在着另一种爱情主题,即悲剧的爱情。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她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离散的情侣,他们因为外部环境的变故而无法再次相聚。
这种悲剧爱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屡见不鲜,它给读者带来了对爱情的思考,引发了对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除了主题的多样性,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例如,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他以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来比喻自己对爱情的执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此词不仅赞美了长江的壮丽,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爱情的浪漫与坚定。
此类作品通过将爱情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既展现了诗人的感情,又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性。
古代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种独特的爱情主题——对于爱情的禁锢和矛盾。
《红楼梦》是一部展现了宫廷爱情的经典小说。
其中,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一对爱情纠缠不清的情侣。
他们的爱情被宫廷规则所限制,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
这种爱情主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爱情的限制以及个人感情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引发了读者对于道德规范以及爱情自由的思考。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主题丰富多样,既有深情厚意的爱情描写,也有悲剧化的爱情展示。
爱情主题通过诗歌、词曲、小说等不同的形式表达,使读者能够从不同角度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与痛苦。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题材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题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题材丰富多样,从传世经典到民间传说,都有关于爱情的动人故事。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体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几个典型的爱情题材,以期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
第一个爱情题材是“相思”。
相思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表达爱情的方式之一。
它描绘了两个相爱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而分离,彼此思念的情感。
这种相思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壮丽的景色来隐喻爱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第二个爱情题材是“守望”。
守望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爱情表达方式之一,它描绘了一个人对爱人的忠诚和等待。
在古代文学中,守望常常通过描写夜晚的月光和星空来表达,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以守望月光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的长久思念之情。
第三个爱情题材是“离别”。
离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爱情题材之一,它描绘了两个相爱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而分离的情感。
离别常常通过描写别离时的悲伤和思念来表达,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首词以别离时的情景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的无尽思念之情。
第四个爱情题材是“相爱相杀”。
相爱相杀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较为特殊的爱情题材之一,它描绘了两个相爱的人因为各种原因而互相伤害的情感。
这种爱情常常通过戏剧和小说来表达,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
他们相爱却又相杀,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这种爱情题材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家族制度对爱情的制约。
通过以上几个典型的爱情题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学中对爱情的表达是多样而丰富的。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相思、守望、离别还是相爱相杀,这些爱情题材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人们对爱情的痴迷和执着。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主题探究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主题探究爱情,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主题,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也揭示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作品中选取几个代表性的爱情主题,探究其内涵和意义。
一、忠贞的爱情在古代文学中,忠贞的爱情主题是最为常见的。
这种爱情主题强调了爱情的坚贞和不变。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虽然身处纷繁世事之中,但他们的爱情却始终如一,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考验,他们都能够坚守对彼此的爱。
这种忠贞的爱情主题,不仅展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也给人们以勇气和力量,让人们相信爱情的力量是伟大而不可动摇的。
二、禁忌的爱情古代文学中也有许多描写禁忌的爱情的作品。
这种爱情主题常常出现在宫廷斗争和家族纷争的背景下,揭示了社会对于爱情的限制和束缚。
例如《西游记》中的白骨精和唐僧,他们之间的爱情被社会所不容,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禁忌的爱情主题,让人们反思社会对于爱情的压抑和束缚,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爱情是自由而纯粹的,不应受到社会的限制。
三、悲剧的爱情悲剧的爱情主题在古代文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这种爱情主题常常以悲剧的结局为特点,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残酷。
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他们的爱情被家族仇恨所阻碍,最终导致了双方的悲惨结局。
这种悲剧的爱情主题,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爱情的脆弱和无助,同时也让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四、浪漫的爱情浪漫的爱情主题在古代文学中也有所体现。
这种爱情主题强调了爱情的美好和甜蜜。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薛宝钗,他们之间的爱情充满了浪漫和诗意,他们的相遇和相知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种浪漫的爱情主题,让人们感受到爱情的美妙和幸福,同时也给人们以希望和憧憬,让人们相信爱情是可以超越时空和现实的。
五、牺牲的爱情牺牲的爱情主题在古代文学中也有所体现。
这种爱情主题强调了对爱情的奉献和牺牲。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主题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主题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主题是一个广泛而丰富的领域。
自先秦时期开始,中国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众多描述和描绘爱情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和渴望,还反映了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性的复杂情感。
一、《诗经》中的爱情主题《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也包含了许多反映爱情的作品。
例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描绘了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
另外,还有《卫风·硕人》中的“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其行则忠且温。
”以及《颂·唐风》中的“君子如届,亲如集。
依尔于戏。
”等等,都是诗经中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经典爱情诗句。
二、唐代的爱情诗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爱情主题成就最高的时期之一。
在唐诗中,爱情主题无处不在,形式也多种多样。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描述了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悲欢离合;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以宏大的气势描绘了男女的相思之情;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以幽怨的笔法表达了爱情的苦闷等等。
唐代的爱情诗歌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三、元曲的爱情题材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种,也是爱情题材最为突出的一类。
元曲中的爱情主题常常与宫廷斗争、宿命纠缠等其他元素相结合,使得爱情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背景中展开。
例如《西华山》中的白衣女子与赵匡胤之间的相爱相杀;《还魂记》中的许仙与白娘子之间的跨越生死的爱情;《荆钗记》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宿命之恋等等。
这些爱情故事不仅具有浓郁的戏剧性,同时也揭示了社会与人性的复杂性。
四、明清小说中的爱情描写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的黄金时期,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被写入了小说之中。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纠葛,以及贾宝玉与薛宝钗、王熙凤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与白骨精的爱情故事等等。
这些小说中的爱情描写既真实又细腻,充满了情感的张力,也对社会风俗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剖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爱情主题杜景华【专题名称】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专题号】J2【复印期号】1982年13期【原文出处】《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02期第141~148页恩格斯曾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以感情为基础的关系,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
”(《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既然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那么也就可以说,自有文学以来,男女间的爱情问题,就以当时能有的形式在文学中反映出来了。
综观自先秦到清末的一部古典文学史,就会发现,爱情作为题材进入文学作品,大体经过了这样一个历程:先是由对纯贞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破坏、阻挠爱情的行为和势力的控诉、批判、斗争,从题材到主题,体现了爱情主题的单一和专一;随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强化,爱情与婚姻逐渐分离而与政治结伴并行,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爱情的题材所揭示的主题再不是单一的爱情,而是对爱情的追求和与旧势力斗争的紧密结合;待到后来,爱情只是作为体现政治主题的一种题材了,若为自由故,价值高于生命的爱情,也是皆可抛了。
本文试图结合历代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对上述问题作一粗略分析。
一关于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我国最早的诗歌选集《诗经》中,就占有相当的比重。
特别是作为“民俗歌谣”的《国风》里,更是屡见不鲜。
在这类诗歌中,其主题依作品所反映的内容而有种种不同。
有思夫的缠绵怅惘,有对负心男子的批评怨懑,也有对阻碍、破坏爱情的势力的揭发指控,还有对不合理婚姻的疾恨不满。
如果说以上所指是属于对纯贞爱情的刻意追求的话,那么另一部分则完全是表现男女相爱的真挚纯洁以及爱情所予以人的幸福了。
如周南的《关睢》、《桃夭》、《汉广》,召南中的《摽有梅》、《野有死麇》,邶风中的《匏有苦叶》、《静女》,郑风中的《姣童》、《出其东门》、《野有蔓草》、《溱洧》、《风雨》,唐风中的《绸缪》,秦风中的《晨风》,陈风中的《东门之枌》、《宛丘》、《东门之杨》、《月出》、《泽陂》等等。
在《静女》(邶风)中,就是刻画了两个相爱的青年男女形象: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询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中的女主人公虽没正面出现,但从男主人公对她的想象,以及女子所赠的彤管、荑草在男子心里所唤起的无比美好的感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而多情的少女形象。
那些描写青年男女的天真烂漫,陶醉于爱情的幸福之中的诗歌,读来令人神往,真有如见其面,如闻其声的身临其境之感。
如郑风中的《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 (古兰字)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汙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汙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这里绘声绘色地描画出青年男女相会的情景,不仅环境、场面历历在目,而且清澈的溪水的淙淙流淌声不绝于耳。
似乎看到了岸边的绿树,草丛中绽开的鲜花,男女在河边草地上追逐、嬉笑、戏谑、互相倾吐情肠的悄声细语,以及互赠定情礼物的芍药散发的芬芳,无不给人以清新、愉悦、合谐的美的享受。
在这一类诗歌里,所表现的只是爱情的本身,既无社会政治气氛的围笼,又无恶势力的暴风雨对爱情之花的摧残。
有的是和暖的阳光,有的是幽美的自然,有的是爱情的甜蜜。
至于社会对他们爱情持什么态度,从字里行间是没有任何流露的。
因此,许多研究者把这类诗歌标为情诗,我认为是不无道理的,也可以说是恰如其分的。
这种对爱情的描写、赞颂,在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中,也是很突出的。
从内容上看,多是通过写相思来反映和表现爱情的真挚、忠贞和专一,在活泼生动的形式中,寄寓着深沉的思念之情。
在《冉冉孤生竹》中,把爱情喻为“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诗中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心情是“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迢迢牵牛星》中的女主人公把与自己心爱的人的分离比做“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而且思念之情达到了“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程度,在描写他们相爱而苦于不得相聚的情景是“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客从远方来》一诗中的女子把他们之间的感情比做“以胶投漆中”,是任何力量也分不开的。
古诗十九首,实际上也是民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就曾收了其中三首。
乐府民歌中的爱情诗,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此前相较,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大有长进。
《上邪》中,写到对爱情的坚贞不二,真是海枯石烂心不变。
诗中写道: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信誓旦旦,语言铿锵,永恒的爱情,地久天长。
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
这使其后的那种封建等级观念束缚下的门当户对的婚姻,散发着铜臭气味的资产阶级买卖婚姻,相形见拙。
我们在南朝乐府吴声歌曲《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华山畿》等爱情诗中,不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可看出对汉代情歌的继承关系,而且所表达的感情更为真挚和强烈。
《子夜歌》明确地提出了“两心望如一”的要求,并从女子的内心发出的“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的怨叹,可看出是一种对爱情基础上婚姻的一种强烈愿望和大声呼吁。
她希望自己的情人“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
这不仅反映女子对于爱情的专一、永恒的一种向往,也蕴籍着对女子的低下的社会地位的不平。
《子夜四时歌》中,女主人公表示:“渊冰厚三尺,素雪复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如?”(《冬歌》)把现实比作坚冰积雪,一片萧杀景象,在这样的严酷的冬天里,爱情的花朵是难以开放的。
由不平到不满,从希望男子的钟情到对社会的抗议,充分显示出对爱情的追求,比起只要求男子的始终如一,是高出一筹的,意义也深入一步。
《华山畿》一诗,堪称千百年来最为动人心弦的情歌了,诗中的一对恋人为爱情而献出了生命。
仔细研究上述以爱情为题材和主题的诗歌,会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即都是拟女子口气写的,或者说这些诗歌中的主人公都是女情人。
从人类婚姻角度来说,真正要求爱情的专一、永久,首先是来自女性。
在诗歌中客观的反映出这种社会生活,是与古代社会的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的。
我们还发现,作品中所表现的真挚、具有诗意美的而又能给人以精神鼓舞力量的爱情,一般是产生在劳动者之中的,所以情歌描写的爱情常常与劳动结合在一起。
西曲歌《采桑度》为舞曲歌词,开头就写:“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
女儿采春桑,歌吹当初曲”。
其中另一首写道:“春月采桑时,林下与欢俱。
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绣襦?”爱情是在劳动中产生的,爱情又在劳动中发展、充实、丰富。
这一点,在南北朝小说中也有反映,如《搜神记》中的《董永》和《搜神后记》中的《白衣素女》等,都是类似的故事。
这种以劳动人民为主人公,产生于劳动中的爱情,是一种纯真而高尚的感情。
它没有上层阶级的深闺缠绵幽怨,也很少虚情假意,更没有乌托邦式的矫揉造作。
有的是浓郁清新的乡土气息,于粗犷中见温情,朴实中显瑰丽。
此种作品留传甚鲜,其原因是在封建社会,村妇农人不被文人作者所重视,而劳动者自己所唱自心底的情歌,也被视作“下里巴人”而排斥于文学的大雅之堂。
其实,千百年来在人民口头流传的爱情故事、山歌、民谣是蔚为大观的,只是当时没有被认真搜集整理而已。
二婚姻本来是男女双方的一种结合形式,理应以双方的爱情为基础,但在私有制社会里,婚姻却成了财产和势力的继承和延续的手段,因而它总是受着在一定经济形态基础上产生的社会道德的制约。
正如恩格斯所说:在阶级社会中,“不论在哪一种场合之下,婚姻都是由两方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962年版第68 页)。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里,不仅统治阶级的道德、礼法严酷地统治着各阶层的人们,而且也更以法律、宗教等手段,把这些强加在被压迫阶级的身上。
这样,除在劳动者当中的个别情况外,几乎整个社会上,爱情和婚姻都是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中。
不仅男女双方要求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即使男女之间的互相接近,也会遭致社会舆论的非议和指斥。
然而,男女相爱终究是人的一种本性,“不言而喻,生理的美丽、亲切的交情、融洽的旨趣等等可以引起异性间的性交底欲望,和谁发生这种最亲切的关系,无论对男子或是对女子都不是全不关心的。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962年版第72页)这种关心,在封建社会常常是以悲剧而告终的。
只有在神话传说或人们创造的理想化的故事里,才有可能出现喜剧的结局。
如早期小说《刘晨阮肇》、《崔护觅水》,以及后来的一切以大团圆结尾的小说、戏剧,都充满了这种理想化的浓重色彩。
如《搜神记》中的《王道平》,是唐文喻死去三年,王道平在墓前悲哭不止,女魂竟从墓中出,告曰:“妾身未损,可以再生,还为夫妇”。
王道平破棺,唐女果活,遂回家成亲。
《搜神记》中的《紫玉》,矛头所向,不仅仅局限于父母之命的旧道德,而且是威赫的王权。
人们从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里由对爱情赞美,派生出对破坏爱情的旧势力的憎恨之情。
虽然写的是青年情人与阻碍其爱情结合的父母的抗争,而实质是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对抗,是对扼杀人类纯洁感情的不合理的道德观念的批判。
因此说,这类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它的主题中除歌颂为争得爱情而斗争的精神之外,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制度。
以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随着主题的扩展、深化,其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也逐渐增大;同时又引起其后的作者的思索,如何通过爱情纠葛、悲喜的描写,表现出更为深广的社会主题。
他们开始注意到,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典型化上下功夫。
《孔雀东南飞》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不朽之作,就是因为它在人物塑造上注意了典型性。
忠于爱情的兰芝夫妇,最后以“举身赴清池”和“自挂东南枝”,“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的誓死决心与行动,向封建礼教发出了强烈的抗议之音。
其典型意义在于,这对情人不只是殉情者,而且是社会的叛逆者。
他们所追求的不只是爱情的结合,而且是对自由、幸福和美的向往。
同样,刁泼古怪的焦母,凶暴的阿兄,充当封建礼教说客的媒婆,直至县令、太守,可以说是封建势力、道德的集合体,是当时社会丑恶势力的集体代表。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才会得出兰芝夫妇是封建礼教反抗者的典型代表的结论来。
当我国的历史步入唐宋以后,封建制度日趋完整和强化,特别是程朱理学的行世,广大人民群众不仅在政治、经济上遭到敲骨吸髓的重压,而且在精神上也招致层层绳索的束缚和桎枯。
压迫愈重,反抗愈烈。
人民大众的民主要求更加强烈了,争自由的呼声也越喊越高,斗争的目标也越来越明确。
这样的现实生活,给当时的作家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塑造出具有时代反抗气息的典型作品。
宋以后的话本、杂剧、传奇,有不少是根据以前的流传小说、故事轶闻等,吹进新的精神气息,改编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