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罗定市干旱特征及相应对策

合集下载

当前旱情分析及抗旱技术措施

当前旱情分析及抗旱技术措施

当前旱情分析及抗旱技术措施胶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今年我市6、7月份全市降雨充足,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但进入8月份以来,全市基本无有效降雨,虽然18日张应、里岔、铺集等部分镇有所降雨,但降雨十分不均,而且大部分镇没有降雨发生,全市农作物发生不同程度的旱情,据调查,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达到19.5万亩,其中玉米12.5万亩,花生5.5万亩,大豆1.5万亩,尤其旱地、领地干旱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目前夏玉米正处入授粉时期,对水分需求敏感,因干旱已导致部分雌花花丝萎缩,严重的出现花丝干结,严重影响玉米授粉和正常发育;春玉米正处在灌浆成熟期,干旱少雨不利于光合产物积累,影响籽粒饱满,降低粒重;花生此期正处在饱果成熟期,干旱容易抑制花生果粒膨大,易导致秕果增多;大豆生长处于开花结荚期,十分不耐干旱,高温干旱不利于其产量形成。

据气象部门预测,今明两天,我市有所降雨,但大多为阵雨,若降雨量小,对缓解旱情意义不大,因此,各地应积极行动起来,组织发动广大农民采取有效措施,搞好抗旱,促进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力争今年全市春夏作物丰产丰收。

一、积极搞好抗旱想尽办法利用一切可利用水源,搞好旱地灌溉,使有限的水资源用到实处,解决当前农业生产的紧急之处,重点对受旱夏玉米、花生和大豆的灌溉。

二、做好防涝准备8月底9月初是我市常年降雨较多时期,也是我市防汛关键时期,在做好抗旱的同时,要做到两手准备,提早疏通田间排水沟,遇涝及时排涝,避免田间积水。

三、存储水源,为秋种做好准备秋种是搞好全年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针对今年的旱情,放远眼光,为预防秋旱,要利用现有水资源和近期的可能降水,通过截流等方式,扩大水资源存储量,保证秋种用水。

目前全市旱情严重,各镇、处要高度重视,发动群众做好抗旱保丰产工作,并同时搞好抗旱防涝两手准备,保证全年农业生产增产增收。

二〇〇九年八月十九日。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干旱是一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十分严重。

干旱会导致土壤干燥,植物无法吸收足够的水分和养分,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除此之外,干旱还会导致土壤贫瘠,减少土壤的肥力和生产能力,进而影响到农业的长期发展。

因此,制定合理的对策应对干旱的影响对于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从农技方面入手,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提高耐旱作物的种植比例。

在干旱地区,选择适应干旱条件的作物进行种植,如玉米、红薯、小麦等,以减少对水分的需求。

同时,对这些作物进行育种改良,提高其适应干旱条件的能力。

2.实施合理灌溉措施。

科学合理的灌溉是农业生产中关键的环节。

可以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井灌等,减少水分的浪费,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

同时,要加强灌溉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合理调度和利用。

3.推广保水措施。

采取措施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如覆盖耕种、植物间作、植物秸秆覆盖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其次,从水资源管理方面入手,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水资源的储存和调度。

建设水库、蓄水池等水利工程,提供水源供给,确保农业用水的需求。

同时,加强水资源的调度管理,根据不同地区的需要,合理安排水资源的供应和利用。

2.发展节水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推广节水灌溉设备和技术,如微喷灌、滴灌等,减少用水量。

此外,也可以加强节水农业的技术研究,培育节水农业的新品种和新技术。

3.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避免水污染和过度开采。

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安排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此外,还可以从科技创新、政策支持、灾害预警和农民培训等方面入手1.加强科技创新。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开展干旱抗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通过培育抗旱基因和改良耐旱作物,提高农作物对干旱的抵抗力。

2.制定相关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农业政策,提供财政补贴和奖励,鼓励农民使用节水设备和技术,推广干旱抗灾作物的种植。

干旱的防治建议和措施有哪些

干旱的防治建议和措施有哪些

干旱的防治建议和措施有哪些干旱是指长期缺乏降水的气候现象,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干旱,采取一系列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干旱的防治建议和措施进行探讨。

首先,要加强水资源管理。

在干旱期间,水资源变得更加珍贵,因此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分配。

政府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限制水资源的使用,推广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提高用水效率。

同时,可以加大水资源的开发力度,修建水库、引水渠等水利设施,增加水资源的储备和供应。

其次,要推广节水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的利用率往往较低,因此需要推广节水技术,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

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田灌溉的水量;选择耐旱作物,降低对水资源的需求;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结构,避免大面积的单一种植,减少对水资源的压力。

此外,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干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往往是不可逆转的,因此需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可以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分蒸发;加强草原和森林的保护,防止过度放牧和滥伐林木;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湿润。

另外,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

干旱防治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依靠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

可以加大对干旱防治相关领域的科研投入,加强干旱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对干旱的预测和应对能力;加强对干旱抗旱作物的培育和推广,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加强对干旱地区的土壤改良和水资源利用技术的研究,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最后,要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

干旱防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干旱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干旱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加强对农民和畜牧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抗旱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对干旱地区的扶贫和产业发展支持,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抗旱能力。

总之,干旱防治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节水技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才能有效防治干旱,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干旱地区农业种植的对策与建议

干旱地区农业种植的对策与建议

干旱地区农业种植的对策与建议在干旱地区进行农业种植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有着独特的应对之策。

一、水资源管理方面干旱地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水资源匮乏。

所以水资源的管理是干旱地区农业种植的关键。

(一)集水蓄水在干旱地区,要充分利用一切可收集雨水的机会。

可以通过修建小型的集水设施,如集雨窖等。

这些集雨窖可以收集雨水,在干旱时期为农作物提供水源。

例如在一些山区的干旱地带,农民们在自家的田边地头修建了集雨窖,每当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顺着特殊的导流装置流入窖中。

这些储存起来的雨水就可以在农作物急需水分的时候派上用场。

而且,还可以对农田周边的小流域进行治理,通过修建小型水坝或者拦水堰等设施,让雨水在当地停留的时间更长,增加地表水的蓄积量。

(二)高效灌溉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在干旱地区是不可取的,这会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滴灌技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滴灌可以将水直接送到植物的根部,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在传输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

在一些干旱的绿洲农业区,采用滴灌技术后,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很多。

微喷灌技术也较为适用,它能使水以小水滴的形式喷洒在作物上,既保证了作物的需水,又能节约用水。

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进行灌溉也至关重要。

不同的农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是不一样的。

例如玉米在抽穗期需水量较大,而在苗期需水量相对较少。

了解这些规律后,就可以精准地进行灌溉安排,避免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

二、土壤改良方面干旱地区的土壤往往存在肥力不足、结构差等问题,这也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一)增加土壤有机质通过施加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例如,将农家肥如牛粪、羊粪等施入土壤中。

这些有机肥在分解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释放出植物所需的养分,还能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

绿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种植一些豆科类的绿肥植物,如苜蓿等,这些植物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在生长一段时间后将其翻耕到土壤中,能有效地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二)土壤保墒干旱地区的土壤水分蒸发快,保墒是很重要的工作。

干旱的解决方案

干旱的解决方案

干旱的解决方案
《干旱的解决方案》
干旱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解决干旱带来的种种问题,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首先,改善水资源管理。

人们需要建设更多的水库、水渠和灌溉设施,以便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同时,还可以通过采集雨水、净化海水等方式来增加可利用的水源。

其次,加强节水意识。

人们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更加注重节约用水。

可以通过改善灌溉系统、使用节水设备以及优化农作物的种植结构等方式来节约水资源。

另外,加强科研力量。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研究新的水资源利用技术、培育抗旱品种等方式来解决干旱问题。

政府也可以设立奖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投入到解决干旱问题的研究中。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还可以通过推广生态保护和植树造林等方式来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水资源的蒸发损失,从而降低干旱的影响。

总之,解决干旱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改善水资源管理、加强节水意识、加强科研力量以及推广生态保护等一系列措施,才能够有效地化解干旱带来的种种问题。

希望
未来干旱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好的生活环境。

浅议云南干旱及相关对策措施

浅议云南干旱及相关对策措施

但 水 资 源 总 量不 多 , 亩 均 水 资量 在 2 0 0 0 m 3 以下 。而 怒 气 候 和地 形 成 因, 云南 干 旱 区大 多 为 山区 , 喀斯 特地 貌 。 作条 件 好 , 迪 庆 州 等 亩 均 水 资量 在 5 0 0 0 m3 以上 。 这些 地区 由于 冬季半 年因受 来 自印度 、 巴基 斯坦 北部 的干 暖 江 州 、
. 5 人类 活动 影响 气流 控制 , 天气 晴 朗, 干燥 、 风速 大 、 蒸发 量 大 , 春 季 和夏初 的 1 随 着 我 国人 口 的 不 断 的 增 长 , 以及 经 济 的快 速 发 展 , 对 水 的 水面 蒸发 量是 同期降水 量 的 1 0倍 以 上 。 由 于 不 同 年 份 冬 、 夏
出现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 年现象 ,导致 了水 资源 供需矛盾 的
加剧 。
1 . 4 水 土资 源分布 不 平衡
云南省亩均水资量为 5 3 2 2 m 3 ,其 分布 的特 点 为 坝 区 地 多 水 少, 山 区地 少 水 多 。 云 南 省 严 重 干 旱 以上 的 3 0个 县 ( 市、 区) , 耕
原 因。
竭 ,湿地 面积逐渐 减少,井泉干涸 以及地 下水位持续下 降等 问
题, 生 态 环 境 受 到 了严 重 的危 害 , 越 来 越 恶 化 。 西 南 地 区 的干 旱
1 . 1 从地理 上看
云 南 毗 邻 南 亚 次 大 陆 与 中 南 半 岛 ,邻 近 孟 加 拉 湾 和 南 海 缺 水 以及 严 重 的灾 害 形 势 , 主 要 是 由于 特 定 自然 地 理 和 气 候 条 两 大 热 带 海 洋 ,冬 半 年 和 夏 半 年 影 响 云 南 的 天 气 系 统 明显 不 件 的原 因 ,抗 旱 工 作 在 相 当 长 的 历 史 时期 内是 一 项 长 期 艰 巨 的 同。夏季 , 云南 主要受 西南季 风影 响 , 位 于 西 南 季 风 水 汽 进 入 任 务 。 我 国 的 门户 区域 , 气 候湿 润 , 降水 较 多 。冬季 , 大 气 环 流 发 生 明 显 的季 节 性 转 换 , 云 南 在 来 自内 陆 的 平 直 西 风 气 流 控 制 之

罗定地理现象分析

罗定地理现象分析

罗定地理现象分析
罗定西部、西北部和南部一部分为云开大山山地,东面为云雾山山地,中部、东北部和南部为盆地、丘陵地带。

全境形似东西南为边围,向东北开口的箕状盆地。

罗定红盆内满布红色粉砂岩,面积约800平方公里,为省内山区罕见的盆地。

西部缘为高山区,有10座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

最高峰为龙须顶,海拔1327米。

东南缘为云雾山余脉,延伸至金鸡、苹塘、郎塘等地一带衍生为岩溶地貌,峰林耸立,溶洞广布。

罗定地处北回归线南侧,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长无严冬,气温偏高,热量丰富,春秋暖和,雨量变幅大,温、光、热地域差异明显,干旱及倒春寒灾害较多。

全年平均日照率42%,平均气温在18.30~22.10℃之间。

累年降水量在1260~1600毫米之间,平均值在1400毫米左右。

罗定地下水总储量为3.60亿立方米;地表水绝大部分汇集于罗定江(又称:泷江、南江)及其支流,其中11条二三级支流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溪涧较多,落差大,水能可开发量6.27万千瓦。

罗定江发源于信宜的鸡笼山,流经罗定境内的11个乡镇,由郁南县的南江口注入西江。

罗定江全长201公里,流域总面积4493平方公里。

其中罗定境内长81公里,流域面积2220.5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6.50%。

罗定江流域风光如画,孕育着底蕴深厚的文化,被清代广东才子宋湘称为“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

浅议云南大旱及相关对策措施

浅议云南大旱及相关对策措施

浅议云南大旱及相关对策措施摘要: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水在自然环境中,对于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而自2009年入秋以来云南省就持续干旱,严重缺水的现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就此对云南干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字:大旱原因现状分析应对措施原因一是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

云南处于低纬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临近我国南海和孟加拉湾,属季风气候,而且是高原地形,易形成“焚风效应”。

“焚风效应”是由于比较潮湿的空气在迎风山坡上升时,水汽凝结成云雨,到山顶后空气已变得比较干燥,然后沿着背风坡下沉增温,此时空气便变得更加干燥和炎热,特别是省内几条近似南北走向的大山脉对气流的阻隔,导致空气中含水量极低,难以形成有效降雨。

二是多变的气候环境影响。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情况增多,特别是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复杂的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异常造成了云南持续干旱。

去年以来降水很少,是因为印(度)—缅(甸)槽活动很弱,对水汽输送不利。

另外,从去年秋冬季开始,青藏高原上的大气环流开始出现明显异常,高原地区形成顽强的冷高压气团,气压场偏强,且向下向东延伸,挡住了从印度洋和孟加拉湾过来的暖湿气流,而北方的冷空气不易到达云贵高原腹地,冷暖气流难以交汇形成降水,所以降水偏少,导致干旱比往年严重得多。

三是复杂的地质构造影响。

云南全省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坝子仅占6%,地势垂直高差大,海拔最高点和最低点相差6600多米,山高谷深,雨水顺着地势快速向谷底江河汇集,利用较为困难。

另外,湖泊、江河虽多但多处于低海拔位置,将水资源从低海拔提引到高海拔地区的难度也很大,往往是“水在下面流,人在上面愁”。

特别是全省岩溶面积1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8%,岩溶面积居全国第2位;全省129个县(市、区)中,118个县(市、区)有岩溶分布,岩溶地区的降雨径流大部分或全部下渗至地下,难以发挥对地表植被的涵养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罗定市干旱特征及相应对策
罗定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气象条件,决定了罗定市是一个干旱、洪水和台风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

除西北部几个山区外,大部分地区历来受旱严重,因此当地有”十年九旱”,”三天不雨地冒烟,连下两天水浸田”之说。

与干旱灾害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洪水灾害发生也很频繁,防洪形势十分严峻。

因此,对罗定市的干旱气候特征做一个综合分析,并给出相应对策就显得颇为当紧,此文即通过对历年来罗定市的气候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如下粗浅策略,以资诸位同仁参阅。

标签:罗定市干旱气候防御措施
1概述
罗定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气候,全市总面积为2327.5 km ,其中山区面积为873.4 km 。

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387.5m,降水量年际间变化大,年内分布不均。

在地区分布上,西部及西南部地区相对较多,北部地区相对次之,东部地区相对较少且易受干旱影响。

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7.95亿m。

,其中本地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0.33亿m。

,过境径流量为7.62亿m。

2罗定市水旱灾害及其特点
2.1近年来所发生的水旱灾害
罗定市是一个干旱、洪水和台风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

除西北部几个山区外,大部分地区历来受旱。

如1990、1998、1999、2000、2002、2004、2009、2010年相继出现秋-冬-春连旱。

干旱致使大部分山塘干涸,溪河断流,农田受灾,部分地方生活用水都甚为困难。

与干旱灾害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洪水灾害发生也很频繁,防洪形势十分严峻。

近期的如1997年8月22~23日,由于受13号台风影响,罗定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1日降雨量在100 mm 以上的有5个乡镇;1日平均降雨量达85.8 mm。

2002年连续受4个热带气旋影响,全市大部分地区发生洪水;尤其在2009年,受第15号台风“巨爵”影响,我市出现“9·16”特大暴雨,灾情非常严重,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2.2水旱灾害的几个显要特点
(1)易发性:由于区域内无较大湖泊或大型水利工程调蓄,加之现有水利工程调蓄能力偏低,一方面易遭受地区暴雨和江河洪水袭击,造成洪涝灾害,防洪(台风)形势严峻,另一方面则易遭遇春、秋旱情,抗旱形势也异常艰巨。

(2)多样性:台风、暴雨同步发生或台风、暴雨、山洪遭遇,大旱大洪灾
害交替出现
(3)时变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内土地利用性质、地形特征、水利工程条件、水系等下垫面条件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水旱灾害随地区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

3罗定市水旱灾害未来发展形势分析
造成水旱灾害的影响因素众多,最直接原因是流域内降水和下垫面因素。

3.1气候因素
罗定市主要气候特征是:
(1)冬季处于极地大陆高压边缘,盛行偏东北季风。

(2)春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增强,孟加拉湾低压槽逐步形成,冷高压势减弱。

(3)夏季季风逐渐活跃,冷暖空气对峙,东南或西南季风盛行。

(4)秋季天气凉爽,时有台风侵袭,秋末冷空气开始入侵。

上述气候特征造成罗定市气温与降水量变化:
(1)冬季气温日暖夜寒有霜冻出现,气候干燥,降水量少。

(2)夏季日照强烈,气温高,大多数地区产生强度大的地方性对流阵雨
(3)秋季降水量和降水频次都逐渐减少。

(4)春秋易出现干旱、夏季易发洪水、秋季易受台风侵袭。

3.2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因素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之前由于条件所限,罗定市在山区大面积开垦荒地和改造低产田,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至今仍影响着水源的涵养。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河道的形态、造床动力、水沙情势发生变化,给地区的防洪减灾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诸如洪水期部分河道流速减小,行洪能力下降,内涝加重,防洪压力增大;枯水期对水量的调蓄能力和抵御干旱的能力低,造成春秋严重缺水,工农业、养殖业和城乡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4罗定市防洪减灾策略
4.1调整现有的防洪策略
具体措施是:
(1)在罗定江、泗纶河等主要河流上游的山区河谷修建控制性水库,沟谷修建闸坝。

(2)在台地因地制宜,宜林则林,易农则农;若宜林则可种植荔枝、龙眼等水果和水源林、新炭林;若易农则宜种利于保水保土,多种豆科作物。

(3)在丘陵区修建小水库、梯田、培地埂、鱼鳞坑、水平沟、小谷坊群以蓄水、保水。

(4)在平原地区挖掘兼有防洪、灌溉、养殖兼有的多功能蓄水池、塘坝、鱼塘。

4.2调整现有产业结构
水资源是罗定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目前罗定市产业结构中,对水资源的需求量相对较大。

因此要:(1)规划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

(2)通过提高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加快非农产业向乡镇园区和小城镇聚集。

4.3调整现有的农业结构体系
具体措施是:
(1)优化种植结构。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水土状况将决定不同作物的生长情况,所以,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水土状况来安排种植结构,优化种植结构。

(2)发展林果业。

在水土流失地区发展林果业,不仅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而且能使农民收入增加,同时还可以与畜牧业同步发展,逐步形成生态和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综合效益提高。

(3)经济林已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地方,重点应转移到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上来,以发挥更好的效益。

(4)除常规田间节水技术,引、提、灌渠道防渗技术外,应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喷、滴、灌等高效节水工程建设。

5结论
基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干旱、洪水和台风灾害在罗定市频繁发生,
给罗定市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我们要更坚决地在解决罗定市气象灾害方面下大力来抓,争取通过仔细比对,详尽研究来为罗定市的气象预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继伟罗定市干旱研究广东气象周刊2012.
[2]赵晓萌浅论干旱以及洪涝灾害的预防中国气象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