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高压症介入治疗

合集下载

TIPS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TIPS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医生评价:TIPS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具有显著疗效
患者病情:门 静脉高压症肝
硬化
治疗方案: TIPS手术
手术过程:手 术顺利但术后
出现并发症
并发症:出血、 感染、胆管损
伤等
治疗效果:患 者病情加重最
终死亡
原因分析:手 术操作不当术 后护理不足并 发症处理不及

案例选择:选择具 有代表性的门静脉 高压症患者案例
对比分析:对比不 同治疗方案的效果 和优缺点
总结评价:对TIPS 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的疗效和安全性进 行总结评价
临床应用:探讨 TIPS治疗门静脉高 压症在临床实践中 的应用前景
PRT SIX
经颈静脉途径TIPS:通过颈静脉穿刺降低手术风险 经皮肝穿刺TIPS:通过皮肤穿刺减少手术创伤 经胃镜TIPS:通过胃镜引导提高手术准确性 经腹腔镜TIPS:通过腹腔镜引导降低手术风险 经胸腔镜TIPS:通过胸腔镜引导提高手术准确性 经腹膜后TIPS:通过腹膜后穿刺降低手术风险
患者病情:病 情严重程度、
并发症等
手术技术:手 术操作技巧、
设备等
术后护理:饮 食、活动、药
物等
患者心理状态: 焦虑、抑郁等 情绪对治疗效
果的影响
长期效果:TIPS 治疗可以有效降 低门静脉高压症 患者的门静脉压 力改善肝功能提
高生活质量。
预后:TIPS治 疗后患者的生 存率明显提高 复发率降低预
近年来TIPS治疗 门静脉高压症的 研究取得了显著 进展
临床研究表明 TIPS治疗可以有 效降低门静脉高 压症患者的死亡 率和并发症发生 率
随着技术的不断 进步TIPS治疗的 安全性和有效性 得到了进一步提 高

分阶段联合介入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

分阶段联合介入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

【 关键 词】 食管 胃底静脉 曲张 ;栓塞 ;治疗性 ;肝硬化
【 中图分类号 】R 5 . + 673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10 8 1 (0 0 1 06 — 3 07— 5 7 2 1 )1 — 0 3 0
Cl i a t d fc m b n d i t r e to a r a me to o t lh p r e so i c lsu y o o n i e e v n i n lt e t n fp ra y e t n i n n
c mpia in .M e h d :Re iw t ec s s 2 a in sw t o t y e t n i n c mp ia e i s p a e a ie le i g a d h - o l t s c o to s ve h a e , 5 p t t i p r h p re so o l t d w t e o h g a v ,c sb e d n n y e h l a c h l v
C n a Hoptl h ga 20 3 hn2 et si ,Sa h 0 36 C ia .Deat n f s one l y T n i si l f o  ̄ nvri ,Sag a 20 6 r l a n i pr met t etr o , o  ̄ pt n i ie t h h 0 0 5,C ia o Ga r o g Ho a o T U sy n i hn3
Abtat s c :Obet e T x l etecncl f c o ectnost nhpt a ca e bl ao , ( r E ng t ep a r jci : oepo l i et f ruaeu aseai vr e m oztn P V )o a r sh- v r h i ae p r c il i i s o ga vr el leig o ie i at pei e b lai ( S e ai a bed ,cmbndwt pra sln m o zt n P E)o yesl i h ra n o ot y e es n l c n h i l c i o n hprpe s i tet t t fpr hpr ni nm n e me l a t o

门静脉高压症TIPS介入护理

门静脉高压症TIPS介入护理

门静脉高压症TIPS介入护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主要包括针对并发症的处理、针对病因的治疗。

在临床上门静脉高压主要导致上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及腹水等并发症,其中对患者威胁最大的是上消化道出血,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内镜下硬化或套扎治疗、外科分流或断流手术,以及微创TIPS进行处理。

针对脾功能亢进患者,若没有自发性出血的风险,通常可以观察,若存在自发性出血的风险,可以考虑切除脾脏。

顽固性腹水临床上通常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适当给予补充白蛋白,或者利尿等方式进行处理,严重者可以间断放腹水。

最后针对严重的肝硬化门脉高压、肝功能失代偿患者,临床上可以应用肝移植进行治疗。

通过肝移植切除病变肝脏,替换健康肝脏,可以从根本上去除门静脉高压的病因,门静脉压力下降后,相应并发症的发生也会得到控制与治疗。

本文将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TIPS介入术后护理进行具体阐述。

(一)概述1.门静脉高压定义指当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发生淤滞,引起门静脉及其分支压力增高,继而导致脾肿大伴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伴破裂出血、腹水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疾病。

正常值:13-24cmH2O,平均为18cmH2O;当压力>24cmH2O时称门静脉压力增高;门静脉高压症时,压力大都增至30- 50cmH2O。

肝炎后肝硬化是我国门静脉高压最常见的病因2.门静脉解剖: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全长6-8cm,主干在肝门处分为左、右两支,逐渐分支后与肝动脉血流汇合于肝窦,然后经肝小叶的中央静脉、肝静脉流入下腔静脉(二)病因1.肝内病变:如肝内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白身免疫性肝硬化,均可能导致门静脉血液经过肝脏受阻2.门静脉病变:门静脉血栓形成导致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因血管病变导致血液回流受阻3.腔静脉或肝静脉病变:导致血液回流心脏受阻,也可导致门静脉压力升高4.胰腺病变:比如胰腺肿瘤或胰腺炎症,导致脾静脉闭塞,脾静脉血液无法正常回流,而在胃底周围形成广泛的侧支血管,从而导致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三)临床表现1、胃肠道表现:胃肠道静脉血回流障碍之后,出现胃肠道淤血,通常引起消化不良,患者表现为胃口差、腹胀、腹痛等2、腹腔积液:根据腹腔积液量,而出现的症状也有所不同,量少表现为消化不良,如果量较多,腹部通常表现为膨隆状态,导致腹部压力升高3、脾大:比如肚子能摸到包块,即脾大,通常可引起体内血小板降低4、原发疾病:如比较常见的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或先天性布加综合征等,同时引起相应肝功能异常等临床表现(四)检查1.内镜检查食管、胃及十二指肠:了解食管曲张静脉分布部位、直径、有无红色征等。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成因与治疗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成因与治疗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成因与治疗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由于创伤、炎症、手术等原因而发生于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或脾静脉的血栓。

门静脉血栓可造成门静脉阻塞,引起门静脉压力增高、肠管淤血,是导致肝前部门静脉高压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为其手术后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

门静脉血栓性阻塞多继发于慢性肝病及肿瘤疾患,多为慢性病,早期无明显特异表现,很容易被误诊或漏诊,从而延误治疗。

该论文通过对门静脉血栓的综述,来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和防范意识,从而减少该病症对人体的危害。

1 形成机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很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最主要的原因是门静脉血流压力的变化、血液高凝状态。

1.1凝血机制的改变会增加脾内滞留的血小板数量,同时也会对血小板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同时脾也会生成某种循环因子来阻止血小板的生成,减少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

脾切除后,血小板生成不再受阻,血小板数量迅速增加,血液易呈高凝状态。

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对门静脉血栓的形成与否有着重要的影响。

CD62P作为一种糖蛋白不仅反映着血小板的功能状态、活化程度,还可以活化血小板膜表面。

研究表明,血管壁损伤可使CD62P表达增强,而CD62P表达增强也容易诱发血管内微血栓的形成。

肝脏灭活功能降低的患者,体内CD62P的水平会升高。

1.2门静脉血流压力变化当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实施贲门周围的血管离断术、脾切除手术后。

患者体内的门静脉血流压力明显变化。

切除脾之后,门静脉血流速度降低20%~40%,同时血液流至脾静脉盲端容易形成湍流。

门静脉压力大幅降低也会使流速减缓。

调查研究表明:当门静脉流速小于15cm/s时,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升高。

并认为流速是引发门静脉血栓的惟一的独立变量。

1.3门静脉血栓的形成与手术的关系做脾切除手术时,分离、结扎、牵拉都容易损伤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从而激活凝血系统,促使CD62P表达增强,进而形成血栓。

门脉高压症的双介入治疗及护理

门脉高压症的双介入治疗及护理

( 收稿 日期 :o 1Y- )  ̄o 4) 7 2
门脉 高压症的双 介入治疗及护理
孙顺吉 党 润民 杨立生 范力军 崔 卓
( 解放 军第 45压院介入放射科 , 6 吉林 吉林 12 1) 303 摘 要 目的 探讨 肝硬化门静 脉高压症( P ̄病人 的双介 入治疗及 护理。方法 我们 分析 了 2 例 C H的患 cr ) 3 P
肝 硬 化 门 脉高 压 症 (P 是 临床 常 见 疾病 , CH) 食 管及 胃底静 脉 曲张破 裂大 出血是 门脉高 压较 多见的 严重 并发症 之 一 , 危及 生命 , 大 出血外科 手术 常 急性
治疗 死亡 率 达 5 % 。经 皮 肝 穿 胃冠 状静 脉栓 塞 术 0 是经皮 肤 、 脏穿 刺至 肝 内门静脉 分支 , 肝 选择性 地进
我们先用 Sl/ e e n r法行 股 动 脉 穿刺 插 管 , 导 dg 将
管插 入脾动 脉后 , 经 皮 肝 胃食 管 曲张静 脉 栓 塞 术 行
亢进 部分 性脾 栓塞 治 疗 可 作 为脾 切 除 手术 的替 代 疗法 , 又可 保持 脾脏 所 具有 的功 能 19 9 8年 3月 ~ 20 00年 6月 我们 将两 者联合 应用 治疗 2 3倒患 者 , 效 果较 为满 意 , 合护理 体会 报告如 下 。 结
增 大 , 阶段经治 疗可 使病 情逆转 , 此 一旦进人 临床 蛋 白屎期病 情就 不 可逆转 。 因此 纠正 肾脏 血液 动力
学不 足 , 防 止 肾病 发 展 非 常重 要 。 而 P E 是 对 肘 G
量, 降低 出球小 动 脉阻力 , 减少 肾小球 内跨 毛细 血管 压, 使慢性 肾功能 好转 , 而有效 降低 蛋 白尿。本 组 从 病 例通过 合理饮食 指 导 、 效控制 血糖 的前 提下 , 有 应 用 P E 治 疗 组 U E 较 对 照 组 明 显 好 转 , 此 G。 AR 因 P E 治疗 糖尿 病 肾病 值得 临床 上推广 。 G

双介入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128例临床观察

双介入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128例临床观察
胃底 曲张 静脉栓 塞 术 ( Ⅲ E 联 合 部分 性 脾 栓 塞术 ) ( S 治 疗肝 硬化 门静 脉高 压症 并 上 消化 道 出血 患 P E) 者 18例 , 果满 意 。现报 告如 下 。 2 效
1 资料 与方 法
2枚 , 影 示 胃冠 状 静脉 已完 全 闭塞 后 同法 栓 塞 胃 造 短 静脉 。P E: 用 Sligr 行 股 动脉 穿 刺 插 管 , S 应 edne 法 将 导管超 选择 插入 脾 下 极 动 脉 和 中极 动脉 , 慢 推 缓 注 明胶 海 绵碎末 , 下极 、 使 中极 动 脉彻 底 栓 塞 , 确保
摘要: 目的
探讨双介入术 即经 皮肝 穿食 管 胃底 曲张静脉 栓塞术 ( T E) 合部分 性脾栓 塞术 ( S ) 疗肝 PV 联 PE 治 对 18例老年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症并上 消化 道出血患者行 2
硬 化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 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
P VE联合 P E治疗 , 1 S 观察止血有效率 、 a内再 出血 率及介入术 前后 自由门静 脉压 ( P ) WB P T及 肝功 能指 1 F P 、 C、 L
脾脏 栓塞 范 围达 6 % 一8 % 。 0 0
13 相关 指 标 观 察 .
①有效 率 ( 治疗 后 无 活 动 性
出血 , 临床症 状 改善 即判定 为 有效 ) 1a内再 出血 和
11 f . 临床资 料
选取 20 20 04— 09年收 治 的肝 硬化
率。②介入术前后 自由门静 脉压 ( P ) WB 、L FP 、 C P T
回撤导 管至 胃冠 状静 脉入 门脉 开 口处 释放 钢 圈 1—
和( ) 物、 或 药 内镜 下 硬 化 剂 注射 、 科 手 术 和 介 人 外 术等 , 有优缺点 , 各 总体 效果 欠 佳 。20 04年 1月 ~ 20 09年 l 2月 , 们 采 用 双 介 人 术 即 经 皮 肝 穿 食 管 我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现状和展望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现状和展望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现状和展望门静脉高压症是指门静脉及其分支血管内阻力增加,导致肝门部或下腹区静脉压力升高,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综合症状。

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常伴有症状疏松,常继发于肝硬化或门脉栓塞等基础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本文主要介绍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现状和发展前景。

传统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治疗主要采用的是选择性门-体侧支血管的分流术,其中较为常见的有结扎或切断脾静脉,通过创建脾肝、脾肾、肝肾侧支血管通路或Shunt等手术方式将门静脉血流转移至侧支循环。

与保守疗法相比,门体分流术在降低门静脉压力、预防或减轻门静脉高压症并发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但手术创伤大,术前准备和术后管理都非常严格。

此外,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容易出现手术后并发症,术后合并胃肠出血、腹水、脑病、营养不良等情况较为常见,同时手术能力要求也比较高,不适合所有患者。

微创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创手术治疗也逐渐成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

门静脉高压症的微创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有内科超声导引下的经皮肝内Shunt置入和经皮肝门体血管介入治疗。

其治疗效果良好,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恢复快,对于高龄或病情较轻的患者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选择。

内科超声导引下的经皮肝内Shunt置入技术,是在超声引导下,通过经肝内动脉或门静脉颈静脉等途径,将自制或商用的Shunt管插入至门静脉分支,建立新的侧支循环通路,降低门静脉压力。

在患者的门静脉分支内,通过植入支架和阀门,既保障了侧支通路的稳定,又避免了正常血管系统未受影响的部分出现圆转流,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发展前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方式将愈加多样化和完善化。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人们对微创手术治疗的需求也愈加强烈。

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治疗将会在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内科超声导引下的经皮肝内Shunt置入技术中,支架型Shunt系统和无支架型Shunt系统的运用是当前的热门研究方向。

门静脉高压症

门静脉高压症

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压力增高,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伴侧枝循环形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临床上表现有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呕血、腹水等。

具有这些症状的疾病称为门静脉高压症。

门静脉正常压力为1. 27~2. 35 kPa (13~24 cmH2O),平均值为1. 76 kPa (18 cmH2O),比肝静脉压高0. 49 ~ 0. 88 kPa (5~9 cmH2O)。

门静脉高压症时,压力大都增至2.9~4.9 kPa (30~50 cmH2O)。

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不超过1. 6 kPa (16 cmH2O)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很少破裂出血。

病理生理与解剖:a.肝脏双重血供b.门静脉系统位于两个毛细血管网之间c.门静脉没有瓣膜d.门静脉主干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e.门静脉与腔静脉之间存在4组交通支正常的门脉压为1.27~2.35kPa病理生理:当门脉压升高至2.45~4.9kPa时会引起以下改变:1.脾肿大、脾功能亢进:门静脉血流受阻后,首先出现充血性脾肿大。

门静脉高压症时可见脾窦扩张,脾内纤维组织增生和脾髓细胞再生,脾破坏血细胞的功能增加,引起血细胞减少(低下),称为脾功能亢进。

2.交通支扩张:门静脉与腔静脉系统的四个交通支1、胃底和食管下段交通支:最主要;2、肛管和直肠下段交通支;3、前腹壁交通支;4、腹膜后交通支1、胃底和食管下段交通支:门静脉血流→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食管胃底静脉→奇静脉(半奇静脉)→上腔静脉。

在扩张的交通支中最有临床意义的是在食管下段、胃底形成的曲张静脉。

此交通支离门静脉主干和腔静脉最近,压力差最大,因而经受门静脉高压的影响也最早、最显著。

肝硬化病人常有胃酸反流,腐蚀食管下段粘膜引起返流性食管炎,或因坚硬粗糙食物的机械性损伤,以及咳嗽、呕吐、用力排便、重负等使腹腔内压突然升高,可引起曲张静脉的破裂,导致致命性的大出血。

2、直肠下段、肛管交通支:直肠上、下静脉丛扩张可以引起继发性痔;3、前腹壁交通支:脐旁静脉→腹壁浅静脉→腹壁上、下静脉→上、下腔静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窗体顶端门静脉高压症-静脉曲张出血的介入治疗-TIPS及相关技术参考指南肝硬变所致的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危害群体健康、致死率较高、消耗社会资源的主要疾病之一。

目前,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主要手段有内科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1,2]。

介入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及其并发症-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方法有经颈静脉途径肝内门-体静脉支架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 shunt,TIPSS)、经TIPSS途径做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栓塞术、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途径做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栓塞术、经胃-肾自发分流道逆行闭塞胃底静脉曲张(balloon-occluded retrograde transvenous obliteration, BORTO)、脾动脉栓塞术、肝静脉-下腔静脉阻塞开通术等[3-6],从治疗原理方面可分:介入性分流术(如TIPSS)、介入性断流术(如栓塞胃冠状静脉曲张)、分流+断流术、减少门静脉血流量(如腹腔-肠系膜动脉灌注加压素、脾动脉栓塞等)、开通肝静脉-门静脉阻塞等。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介入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及临床应用评价。

一、经颈静脉途径肝内门-肝静脉支架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 shunt,TIPSS经颈静脉途径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 shunt, TIPSS)是在经颈静脉途径肝活检、胆管造影及门脉造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介入治疗技术。

美籍捷克斯洛伐克学者Josef Rosch最早提出这一技术的构思并于1969年报告了TIPSS的初步实验结果,但这一报告在当时未引起重视。

1979年Gutierrez,Burgerner进行了犬门脉高压模型的TIPSS, 作者再次证明了穿刺技术的可行性,但未能解决如何维持肝静脉-门静脉之间分流道通畅这一棘手问题。

1982年加拿大学者Colapinto 等首次报告将TIPSS技术用于人类,作者用单纯球囊导管扩张法在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建立分流,即刻降压效果满意,但分流道多数在短期内(24h-1周)发生闭塞。

真正使TIPS由梦想变为现实的是血管内支架的发展,继Palmaz(1985)、Rosch(1987) 等证实内支架可以维持实验动物分流道开放之后, 1990年德国学者Richter等报告了TIPSS 的临床应用9病例, 在此之后, 美国、日本等陆续报道了临床应用成功的经验[3-5,7-9]。

经过近20余年的相关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和技术改良,人们对TIPS的技术原理、缺陷和临床应用价值已有比较一致的认识。

与外科门-体分流术相比,TIPS具有创伤性小、技术成功率高、降低门静脉压力可靠、可控制分流道的直径、能同时做断流术(栓塞静脉曲张)、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13-15(一)适应证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经保守治疗(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等)效果不佳者,应考虑做急诊TIPSS。

2.经内镜治疗后仍然反复出血者。

3.对来自边远地区,或交通不便、急救措施有限的患者,下列情况应考虑做预防性TIPSS:无内镜治疗条件的重度静脉曲张,无论既往有无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史者;破裂出血风险较高的中-重度胃底静脉曲张。

4.外科手术后再发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5.终末期肝病,在等待肝移植术期间需要处理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

(二)有争议的适应证1.肝功能Child-PughC级,尤其是血清胆红素、肌酐和反应凝血机能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高于正常值上限者,除非急诊止血需要,不宜选择TIPSS。

2.顽固性腹水。

一般应首选保守治疗方法,如限制钠摄入、利尿、放腹水和补充白蛋白等。

北美地区有些学者认为,肝硬变所致的顽固性腹水是TIPSS的适应证之一,一组多中心资料表明,顽固性腹水患者经TIPSS治疗后1、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7%、59%,接受传统治疗(抽腹水+补充白蛋白)的1、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2%、29%。

而日本学者的近年资料表明,TIPS 虽然可以缓解门静脉高压所致的腹水,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对患者的生存期无显著差别。

国内对此方面的报道较少。

由于北美和东南亚地区的肝硬变病因存在差别,肝组织破坏程度和代偿有所不同,故不宜将顽固性腹水作为TIPS的最佳适应证[15,16]。

3.Budd-Chiari syndrome(BCS)。

对肝静脉主干闭塞、肝内无较大的肝静脉分支、侧枝建立不良,或肝小静脉闭塞,患者以门静脉高压症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突出表现时,可以考虑做TIPSS,也可以选择肝移植。

虽然TIPS可以降低门静脉压力,改善肝脏淤血,但对改善肝组织的血流灌注无积极意义,有些患者可于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4,17,18]。

4.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经保守治疗无效者[3]。

5.有个别报道,TIPS对肝性胸水、肝-肾综合征有一定疗效[15]。

(三)不推荐作为适应证的情况1.中度食管静脉曲张,无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史,内镜检查无发生破裂倾向者,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对这类患者做预防性TIPSS应持审慎态度。

2.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者。

(四)禁忌证:对于救治急诊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而言,TIPSS无绝对禁忌证, 但在下列情况下应持谨慎态度:1.重要脏器(心、肺、肝、肾等)功能有严重障碍者。

2.难以纠正的凝血功能异常。

3.未能控制的感染性疾病,尤其存在胆系感染者。

4.肺动脉高压,存在右心衰竭者。

5.顽固性肝性脑病。

6.不能除外的肝脏寄生虫囊肿者。

(五)相对禁忌证1.多囊肝或多发性肝囊肿(容易导致囊腔内出血)。

2.肝癌合并重度静脉曲张。

若肝脏肿瘤控制良好、肿瘤的位置不影响建立分流道,则宜按常规TIPS处理。

对肝肿瘤广泛、疗效不佳、合并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经内镜途径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做TIPSS,但应以栓塞静脉曲张为主、酌情做小口径(直径<8mm)分流。

对门静脉癌栓合并难以控制的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可以用TIPSS或经皮肝穿刺途径置入被覆膜支架"挤开"栓子、开通门静脉阻塞,同时栓塞静脉曲张。

3.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门静脉完全阻塞、肝内门静脉分支纤细或不显影者、预计穿中门静脉分支难度很高者,不宜选择TIPS。

若肝内门静脉分支显影良好、肝门区有门静脉侧枝建立,可慎重选择TIPS,此情况下,当导丝进入肝内门静脉分支后有可能通过门静脉主干阻塞区、进入肠系膜静脉/脾静脉主干,置入支架时应覆盖门静脉主干阻塞段[19]。

另外,当门静脉完全阻塞、脾静脉通畅时,可用经脾穿刺脾静脉途径栓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然后做选择性脾动脉栓塞、预防脾脏出血。

(六)疗效评价TIPS是一项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重要介入技术,具有创伤性小、可同时断流及分流、适应证较外科手术治疗广、技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等优点。

另外,应用介入微创技术(如用球囊扩张式支架、置入缩窄式支架等)可调节分流道的大小、适应不同个体需要,从而避免分流过度、降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

TIPS的技术成功率可达95%~99%,并发症发生率3%~8%,与操作直接相关的死亡率0.5%~1%。

临床疗效方面,TIPSS对急诊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即刻止血成功率达90%~99%;预防复发出血的有效率:≤6个月85%~90%,≤1年70%~85%,≤2年45%~70%。

美国一组多中心双盲对照研究结果表明,TIPSS术后1~2年(平均18个月)复发出血率低于经内镜途径(套扎、注射硬化剂等)治疗,但尚需要更多资料支持此观点。

TIPSS对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顽固性腹水有一定疗效。

TIPS的中远期(≥1年)疗效。

术后再出血1年发生率为20%~26%,2年累计复发出血率达32%。

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是术后分流道狭窄或闭塞,主要发生在术后6~12个月,临床随访(以血管造影、复发出血为依据)发生率为20%~70%、病理标本或尸检的发生率为40%~48%;近年有些作者报到术后1年以上分流道狭窄的发生率<10%;应用覆膜支架支撑分流道可降低狭窄的发生率。

[附:关于直接经皮经肝穿刺行门-腔静脉分流术(DIPS)]DIPS(Direct intra-hepatic portocaval shunt)[4,5,10,24,25,26]近年在TIPS理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一项介入技术-直接经皮经肝穿刺行门-腔静脉分流术(DIPS)被受到注意,方式主要有三:(1)在下腔静脉尾叶包绕段与门静脉主干之间直接建立分流,与传统外科的"H"型门-腔分流完全相同。

基本技术:在CT或超声波引导下用21-23G微创性穿针经皮肝穿刺门静脉主干、酌情调整方向继续向后穿刺被尾叶包绕的下腔静脉的前壁,引入导丝至下腔静脉(腹壁→肝脏左叶→门静脉主干→尾叶→下腔静脉内);从股静脉侧穿刺、将下腔静脉内的导丝拉至股静脉侧,然后用球囊扩张门静脉主干-下腔静脉之间的"隧道"、导入支架(可用覆膜支架)。

(2)在门静脉左主干-矢状部与下腔静脉之间建立分流,又称改良"H"型分流。

基本技术:在CT或超声波引导下用微创性穿针经皮肝穿刺门静脉矢状部、酌情调整方向继续向后穿刺下腔静脉的前壁,后续操作技术同上。

(3)在第二肝门水平,建立下腔静脉与门静脉分支的分流,属于TIPS的改良技术。

方法:当TIPS术中不能找见肝静脉开口(Budd-Chiari syndrome)或者肝静脉与门静脉主要分支间距离过近、不适宜从肝静脉穿刺门静脉时,可直接从第二肝门水平穿刺下腔静脉前壁至肝实质、进而穿刺门静脉分支。

DIPS的优点:(1)分流道不含肝静脉,可降低狭窄的发生率;(2)第一、第二项技术(H型和改良H型)的分流道短、尤其是肝实质段分流道短,分流道较直,因此发生狭窄的比例较低;(3)可能克服经典TIPS穿刺门静脉的分支的困难。

DIPS的缺陷和技术难点:(1)存在传统外科"H"型分流的缺点,既属于非选择性分流,术后肝性脑病(HE)的发生率较高;可因门静脉失灌注造成肝萎缩;(2)要求置入支架定位精确,不宜在门静脉主干和下腔静脉内伸入过长(<5mm);(3)可能影响肝移植;(4)发生腹腔内出血的比例高于常规TIPS;(5)同时栓塞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的技术难度高于TIPS。

综合上述,DIPS只是一项辅助治疗技术、不宜作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静脉曲张的主流手段,适宜于常规TIPS失败、有外科门-腔分流指针者。

二、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途径栓塞静脉曲张术(PTVE)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variceal embolization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行胃-食管静脉曲张栓塞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variceal embolization, PTVE)在临床应用历史较长,是一操作简单、花费较低、即刻止血效果可靠的技术,首先由瑞典学者Lunderquist和Vang于1974年报道,曾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介入治疗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主要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