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战役背景
台儿庄战役: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大转折点

台儿庄战役: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大转折点台儿庄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具有重要转折点的战役,其发生在1940年3月24日至4月19日之间,是中原抗日根据地唯一一次大规模的防御战役,也是我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大胜利。
在此次战役中,我军成功阻击了日军南下的进攻,极大地扩大了抗日力量的影响范围,壮大了人民抗日的信心,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大转折点。
一、台儿庄战役的背景1940年春季,日军对华北大举进攻。
3月15日,日军以一百五十万人的部队向黄河以南地区发起攻势。
日军北进形成了威胁中原抗日根据地的态势,为扩大占领山东以至华北的战果,日军南下打通太行山北麓的交通线。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原抗日根据地越来越危急,迫切需要决战来挽回局势。
二、台儿庄战役的战斗过程1.战略部署中央军委为了防御日军南下,于1940年2月初开始部署,在山东泰安设立了“中原野战军”,以淮海战役中获得经验的刘伯承、邓小平等将领分别担任总指挥,副总指挥和政治委员,先后组织了游击队和抗日红军的一部分,编成了新四军和第五军,并在台儿庄地区进行了周密的防御部署。
2.进攻计划日军的南下部队有三股,其中一股由鸟羽组的第10师团和山崎组的第3师团组成,向洛口、台儿庄一线攻击;另一股由山本组的第5师团和板垣组的第2师团组成,向柳沟攻击;第三股则由下辈贵组的第19师团组成,向广平进攻。
为防御日军南下,中原野战军把主力放在洛口、台儿庄线,用第十一师、新四军、第五军共计两万五千多人组成左翼。
在洛口、台儿庄以南依山傍水的柳庄一带,建立了核心阵地和长长的防线,新四军新15旅和新五军第44旅、第55旅分别担任中段和右翼,共计三万五千多人把防线向东扩宽数公里。
3.交战过程1940年3月25日,日军先用近千架战机进行轰炸,疯狂撒下毒气弹。
此时洛口、台儿庄上的我军守卫木兰山、浮徐山等阵地,多次挫败了日军的进攻,日军损失惨重,但是由于我方防御部署的重心在洛口线南的台儿庄,于是日军在洛口休整一夜后,发起了对台儿庄的猛攻。
台儿庄战役背景

台儿庄战役背景:当时的日军占据山东济南和南京准备打通津浦铁路,但是徐州地区还在国民党手中,徐州地区接通陇海线和津浦线,又有大运河,战略地位十分,徐州若是失守,那么日军南北相连,整个华东,华北地区都会沦丧,到时候就能分兵攻击中国西南地区。
所以日本想占。
而国民党有不能不守,国民党刚经历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接连战败,尤其是淞沪会战,蒋介石的中央军受损严重,装备,老兵都很缺乏,急需整编,但是时间不够。
蒋介石当时看出徐州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徐州一旦失守,那么日军就会攻击武汉,直到重庆,那么中国就彻底战败了。
所以蒋介石调集了所有能掉的“杂牌军”和没有受损的“中央军”汤恩伯部开展徐州会战,目的是拖延时间,为武汉会战做准备。
战争进行:早在1938年2月下旬,日军第2集团军开始分路南犯。
东路第5师从山东潍县(今潍坊)南下,连陷沂水、莒县、日照,直扑临沂。
第3军团第40军等部节节抵抗。
第59军奉命驰援,3月12日到达临沂北郊的沂河西岸,协同第40军实施反击,激战5昼夜,重创日军,迫其向莒县撤退。
西路日军第10师长濑支队(相当于旅)从济宁地区西渡运河,向嘉祥进攻,遭第3集团军顽强抵抗,进攻受挫;濑谷支队(相当于旅)沿津浦铁路南进,3月14日由邹县(今邹城)以南的两下店进攻滕县(今滕州)。
守军第22集团军第41军英勇抗击,伤亡甚重,苦战至17日,该军守城的第122师师长王铭章殉国,滕县失守。
抗战开始后,中国军民虽奋力抵抗,但阻挡不了日军的猖狂进攻,未及半载,平津陷落,沪宁失守。
1938年春,日军矶谷、板垣两师团欲合围徐州,打通津浦线,再挥师武汉,以实现迅速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徐州会战势成必然。
以李宗仁为司令长官的第五战区,驻节徐州,指挥津浦线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军。
当时,第五战区所辖十余万疲惫之师,在津浦线两面受敌。
来犯的敌人,南北两路都是日军的精锐部队,乘南北两战场扫荡我军主力百余万人的余威,以猛虎扑羊之势,向徐州夹攻。
血战台儿庄英勇抗战的爱国故事

血战台儿庄英勇抗战的爱国故事血战台儿庄:英勇抗战的爱国故事“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英勇抗战故事,其中之一就是发生在山东省的台儿庄战役。
这是一场中国军民齐心抵抗侵略者的艰苦血战,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毅勇气和爱国情怀。
一、背景介绍台儿庄战役发生于1940年1月,当时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中国军民遭到了严重的压迫和苦难。
然而,中国人民始终坚信只有抵抗才能保卫家园,他们怀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毅然决然地投入到这场殊死的战斗中。
二、战斗前的准备中国军民面对日本侵略者,人数上的劣势,武器装备的不足,但与此同时,他们拥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
为了打赢这场战役,中国军队提前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工作。
他们利用地理环境,修筑工事,设置陷阱,严守门户,为战斗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战斗的开展1940年1月3日,日本侵略军发动进攻,企图一鼓作气攻占台儿庄。
然而,中国军队英勇抵抗,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有力反击。
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军民的钢铁意志面前举步维艰,鲜血染红了整个台儿庄。
战斗的第一天,中国军队利用地道战术,针对日军的运兵道路进行埋伏,取得了重大胜利。
接着,中国军队采取了错综复杂的地下通道战术,保持了良好的组织性和战斗力。
在激烈的厮杀中,中国军队合理调配兵力,有效地打击了日军的攻势,展现了顽强抵抗和出色的战斗素质。
四、战斗的影响台儿庄战役虽然规模较小,但却展现了中国军民坚强抗战的决心和意志。
这次战役对日军造成了沉重的伤亡和巨大的损失,打破了日军的进攻势头,给予了日本侵略者沉重的打击。
同时,中国军民借此战役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提高了国家的民族自豪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铭记英雄,传承爱国精神台儿庄战役中,无数的英勇战士用自己的鲜血浇灌着祖国的土地,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民族的尊严。
我们要铭记这些无名英雄,传承他们的爱国精神。
只有有志青年秉承他们的遗志,传承他们的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继续强大起来,我们的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
台儿庄大捷知识点

台儿庄大捷知识点解析一、背景介绍台儿庄大捷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
该战役于1948年11月24日至25日在山东省台儿庄地区展开,是中国军队在战争胶着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本文将从战役起因、战役过程、战役结果三个方面来介绍台儿庄大捷的知识点。
二、战役起因台儿庄大捷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初期。
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占领了大片土地。
然而,在台儿庄这一地区,中国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形成了战场胶着的局面。
双方都希望能够迅速取得战略优势,因此台儿庄大捷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三、战役过程1. 日军进攻日军在台儿庄地区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他们利用火力优势和装甲车辆对中国军队进行了猛烈的压制。
中国军队在人力、装备和战术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他们依然坚守阵地,英勇抵抗。
2. 中国军队反击面对日军的进攻,中国军队决定采取反击策略。
中国军队充分发挥地形优势,利用土墙、沟壑等自然障碍物进行有组织的防御工事建设。
中国军队还采取夜间袭扰、埋伏、伪装等灵活战术,成功地对敌军进行了反击。
3. 日军困境受到中国军队反击的压力,日军在战役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中国军队的猛烈反击使得日军无法继续推进,形成了僵持局面。
日军的粮草补给也受到了严重的困难,士兵们面临饥饿和疲劳的折磨。
四、战役结果1. 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经过两天的激烈战斗,中国军队成功地击退了日军的进攻。
台儿庄大捷成为了中国军队在战争胶着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人民抗战的信心。
2. 对日军的影响台儿庄大捷的失败使得日军的进攻势头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日军在战役中遭受了重大的损失,无法再迅速推进到中国的内陆地区。
这对于中国军队来说,为后续的反攻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五、总结台儿庄大捷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
通过战役起因、战役过程和战役结果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军队在艰苦条件下坚守阵地、英勇抵抗的精神,以及他们灵活运用战术、取得胜利的决心。
台儿庄战役参观感悟

台儿庄战役参观感悟一、引言台儿庄战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坚壁清野”的战例。
作为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历史见证,台儿庄战役纪念馆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伟大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二、战役背景台儿庄战役发生于1938年,日军企图突破中国军民抵抗,进而向华北深入。
中国军民积极与敌人抗争,展现了顽强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三、战役经过台儿庄战役的战斗历时20多天,双方在台儿庄地区展开了多次激烈交战。
中国军民利用地理优势,采取坚守阵地、设伏埋雷的战术,有效地阻碍了日军的进攻。
战役中,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其中包括英勇献身的台儿庄女八路军炮兵排女战士。
四、战役的意义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民民族英雄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通过这场战役,中国人民展示了抗战精神和民族团结的力量,坚持了抗战的信念,为全世界抵御法西斯侵略的斗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鼓舞。
五、战役纪念馆的布展台儿庄战役纪念馆以其恢宏的场面和精美的文物展品令人印象深刻。
馆内巧妙地将历史事实、情感体验和现代技术融为一体,使观众在参观中能更好地了解战役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六、感悟与思考参观台儿庄战役纪念馆让我深受触动。
首先,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伟大并存。
战役中,中国军民面对强大的侵略者,毅然选择了坚决抗战,表现出顽强不屈的精神。
其次,战斗的力量在于团结。
中国军民在残酷的战场上团结一致、互相扶持,最终取得了胜利。
再次,战争是一面镜子,让人们深刻反思和警醒。
战役纪念馆通过生动的展示手法,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伤痛,引发对和平的珍惜和对战争的反思。
七、结语台儿庄战役纪念馆的参观使我对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珍视和平的宝贵。
战役中中国军民的英勇表现和抵抗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坚定追求和平和民族团结的信念。
希望通过参观台儿庄战役纪念馆的人们能够更加珍惜现有的和平,传承英勇抗战的精神,共同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血战台儿庄历史背景

血战台儿庄历史背景1938年春,日本侵略军调集大量部队涌向了津浦路和陇海路的枢纽、中国南北交通的中心之一——徐州。
著名的徐州会战就此打响。
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军队保卫徐州的一次外围战役。
台儿庄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既是陇海、津浦两条铁路的一个战略据点,又是运河的一个咽喉要道,是徐州的门户。
日本人深知台儿庄的重要性,派出矶谷师团从山东的徐州南侵,企图迅速拿下台儿庄,然后渡过运河包抄徐州。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下的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附近集中了40万人的优势兵力。
3月下旬,矶谷师团在飞机的掩护下,集中4万人,配以坦克、大炮,向台儿庄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国民党守军进行了顽强抵抗,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
日军猛攻三天三夜,才冲进城内。
城内中国守军同日寇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尽管日军占据了全庄的三分之二,但坚守在南关一带的中国守军至死不退,死守阵地,目的是为了外线部队完成对日军的反包围。
这是李宗仁早已制定好的作战计划,以部分兵力死守台儿庄,守军尽量拖住敌人,以便庄外的大军将日寇团团围住,来个翁中捉鳖。
4月初,外围部队切断了敌军的退路,并集中优势兵力向矶谷师团发动猛攻。
城内的日寇一面疯狂抵抗,一面向板垣师团求救。
但赶来救援的板垣师团在向城一带遭到中国军队的沉重打击,被歼灭3000余人。
矶谷师团见救援无望,决定以死相拼,一个个杀红了眼。
国民党军队虽以5倍的的兵力围攻,并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但竟难以将敌人消灭,战争一时呈胶着状态。
4月6日,中国军队向矶谷师团发起了全线出击。
由于中国军队的优势兵力难以在城内展开,双方便展开了巷战、肉搏战,一时间,台儿庄城内枪林弹雨,血流成河。
日军头一次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如此顽强进攻,很快便溃不成军。
矶谷见大势以去,便率残兵仓皇逃走。
台儿庄战役以国民党军队的胜利宣告结束。
这次战役,共歼灭日军2万人左右,是国民党战场在抗战初期取得的一次大胜利。
台儿庄大捷知识点

台儿庄大捷知识点台儿庄大捷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山东省台儿庄的一次重要战役,该战役于1940年1月24日至2月6日期间展开,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参战双方力量对比最悬殊的一次战斗。
下面将从背景、战役过程和意义三个方面向您介绍台儿庄大捷的知识点。
一、背景1.八路军发动攻势:1939年底,八路军第一二二师奉命发动进攻,目的是阻止日军推进山东冀南地区,并且为我党建立冀南抗日游击根据地争取条件。
2.日军强大实力:当时日军在山东地区的兵力十分庞大,装备精良,准备充足,其中主力是日军第三十八师团和第五十五师团,总兵力超过5万人。
3.防线的布置:台儿庄地区有利的地理条件和农田网络,使其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战略要塞。
国军主力防守阵地主要是包括台城、四道集、韩家堡和泥沟集等地。
二、战役过程1.我军机动的优势:八路军第一空军采取机动策略,快速调整防线,不断迷惑日军,乘机给予敌军以致命一击。
2.我军巧妙游击战术:八路军采取了夜袭和奇袭等游击战术,突破了敌军防线,并占领泥沟集。
3.日军的反击:日军虽然受到我军出奇制胜的游击战术打乱了部署,但随后展开了数次猛烈的反击,尤其是对我军夜间突袭的泥沟集进行了有力的反扑。
4.国军的坚守:面对日军的重重反击,我军坚守阵地,展开殊死顽强的抵抗,对日军形成了严重威胁。
三、意义1.力挽狂澜:台儿庄大捷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对于扭转当时山东战局和鼓舞全国的士气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日军南进进攻的势头形成了中断。
2.完善抗日战略:台儿庄大捷的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游击战争战术的灵活性和威力,对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战略和建立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3.国际影响力:台儿庄大捷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军队的实力和抵抗日军的决心,从而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声誉和影响力。
此次战役还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被誉为“亚洲的伦敦”。
台儿庄大捷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关键战役,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战斗实力和抗击日寇的决心。
台儿庄战役意义

台儿庄战役意义
一、台儿庄战役背景
台儿庄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
战争爆发时,日本侵略者已经占领大片中国领土,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面临巨大的困难。
面对强大的侵略者,中国军民奋起抗击,为保卫家园、捍卫国家尊严而英勇战斗。
二、台儿庄战役经过
台儿庄战役爆发于1948年3月,当时中共华东野战军军官刘伯承、陈毅率部在山东台儿庄地区与国民党第八战区司令白崇禧率领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虽然国民党军队装备和人数均较华野军更优,然而华野军依靠地利和战术灵活性,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三、台儿庄战役意义
1. 振奋民心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士气,显示出中国人民能够战胜侵略者的决心和信心。
胜利的消息传遍全国,激励了更多人民投身抗日救国的斗争。
2. 扭转战局
台儿庄战役不仅是一次决定性的胜利,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当时整个小陆战事发展态势。
它改变了敌我双方在山东地区的力量对比,为国共两党部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3. 启示后人
台儿庄战役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向后人展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顽强斗志和与敌人作战的智慧和勇气。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也成为了后世的教训,启示我们要珍惜和坚决维护和平,让战争的阴云永远远离我们的家园。
结语
台儿庄战役是一次充满荣光与荣誉的战役,它承载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一份丰富历史记忆。
这场战役展现了中国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杀敌的决心和拼搏精神,对中国战争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希望我们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珍爱和平,为实现国家繁荣稳定和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儿庄战役背景:
当时的日军占据山东济南和南京准备打通津浦铁路,但是徐州地区还在国民党手中,徐州地区接通陇海线和津浦线,又有大运河,战略地位十分,徐州若是失守,那么日军南北相连,整个华东,华北地区都会沦丧,到时候就能分兵攻击中国西南地区。
所以日本想占。
而国民党有不能不守,国民党刚经历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接连战败,尤其是淞沪会战,蒋介石的中央军受损严重,装备,老兵都很缺乏,急需整编,但是时间不够。
蒋介石当时看出徐州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徐州一旦失守,那么日军就会攻击武汉,直到重庆,那么中国就彻底战败了。
所以蒋介石调集了所有能掉的“杂牌军”和没有受损的“中央军”汤恩伯部开展徐州会战,目的是拖延时间,为武汉会战做准备。
战争进行:
早在1938年2月下旬,日军第2集团军开始分路南犯。
东路第5师从山东潍县(今潍坊)南下,连陷沂水、莒县、日照,直扑临沂。
第3军团第40军等部节节抵抗。
第59军奉命驰援,3月12日到达临沂北郊的沂河西岸,协同第40军实施反击,激战5昼夜,重创日军,迫其向莒县撤退。
西路日军第10师长濑支队(相当于旅)从济宁地区西渡运河,向嘉祥进攻,遭第3集团军顽强抵抗,进攻受挫;濑谷支队(相当于旅)沿津浦铁路南进,3月14日由邹县(今邹城)以南的两下店进攻滕县(今滕州)。
守军第22集团军第41军英勇抗击,伤亡甚重,苦战至17日,该军守城的第122师师长王铭章殉国,滕县失守。
抗战开始后,中国军民虽奋力抵抗,但阻挡不了日军的猖狂进攻,未及半载,平津陷落,沪宁失守。
1938年春,日军矶谷、板垣两师团欲合围徐州,打通津浦线,再挥师武汉,以实现迅速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徐州会战势成必然。
以李宗仁为司令长官的第五战区,驻节徐州,指挥津浦线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军。
当时,第五战区所辖十余万疲惫之师,在津浦线两面受敌。
来犯的敌人,南北两路都是日军的精锐部队,乘南北两战场扫荡我军主力百余万人的余威,以猛虎扑羊之势,向徐州夹攻。
在此形势下,我军应采取何种战略指导方针保卫徐州,才能克敌制胜,成为摆在中国统帅面前的主要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国民党统帅部出现了两种意见的分歧和争执。
一种意见,仍然坚持单纯防御的方针,主张应以较多兵力用于第一线,凭借工事进行持久防御为好。
另一意见,如军令部第一厅厅长刘斐等,则认为我军若与装备优良、训练有素、战斗力较强的日军作固定一地的防御战,必然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肯定是会失败的。
他们主张应利用我军绝对优势兵力的条件和部队装备轻快的特点,大胆实行机动灵活的运动战。
当日军以矶谷、板垣两师团的各一部分由津浦路北段和台潍公路对徐州实行分进合击时,刘斐等认为机会难得,应当立即把置于归德、砀山、亳县一带的汤恩伯第20军团等有力部队调到津浦正面,实行主动迎击,在运动中打它一个措手不及而歼灭之。
蒋介石采纳了刘斐等人的意见,并先后派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及刘斐等人赴徐州协助李宗仁指导作战。
3月20日,日军第10师濑谷支队南进连陷临城(今薛城)、枣庄、韩庄后,不顾
第5师和第10师长濑支队在其两侧进攻受阻,孤军深入,向台儿庄突进,企图一举攻占徐州。
李宗仁以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率部固守台儿庄,第20军团军团长汤恩伯率部让开津浦铁路正面,转入兰陵及其西北云谷山区,诱敌深入,待机破敌。
3月23日,日军由枣庄南下,在台儿庄北侧的康庄、泥沟地区与守军警戒部队接战。
24日起,日军反复向台儿庄猛攻,多次攻入庄内。
守军第2集团军顽强抗击,与日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
第五战区以第20军团主力向台儿庄机动,拊敌侧背,与第2集团军形成内外夹击之势,并令第3集团军进至临城、枣庄以北,断敌后路。
日军为解台儿庄正面之危,速以第5师坂本支队(相当于团)从临沂驰援,进至兰陵北面的秋湖地区,即被第20军团第52军卷击包围。
4月3日,第五战区发起全线反攻,激战四天,歼灭日军濑谷支队大部、坂本支队一部共万余人。
其余日军残部于7日向峄城、枣庄撤退
台儿庄战役的意义
(一)台儿庄战役的结局,说明了日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日军在华北和华中地区均受到了中国军队的抵抗,而且还在平型关地区遭受了八路军歼灭1000多人的败迹,但总的说进攻是顺利的。
这次台儿庄战役,日军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一部却在中国军队的包围攻击下,仓皇败退,溃逃时重武器、军用物资和士兵的尸体大量遗弃在战场上。
这是日军一次战役进攻中的败退。
这在日军侵华战争以来尚属首次。
在日军来说,这不仅是在兵力数量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挫折。
“大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
日军《步兵第10联队战斗详报》载“不识他人,徒自安于自我陶醉,为国军计,更应以此为慎戒”。
(二)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在政治上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了抗日军队的士气,用胜利的事实证明了“亡国论”是没有根据的。
在军事上取得了消灭日军一万余人的胜利,达到了消耗日军兵力的目的。
这些都是有利于抗战持久战的总方针实现的。
当然,战役本身对中日战争的全局并不起多大的战略作战,因此对台儿庄战役在军事上的意义,不宜评价过高。
(三)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改变了国际上对中日战争前途的看法。
抗战爆发以来,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大多抱悲观的看法。
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出,有的国家甚至不敢相信。
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
”所以,英赞扬此战胜利的评论。
显然,这次胜利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为争取外援增强了有利条件。
战后影响至今:
台儿庄地处要津,交通便利。
台儿庄地处鲁苏交界,为山东南大门,江苏北屏障,战略位置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台儿庄战役,歼敌万余人,使得英雄的台儿庄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
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活着的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将成为世界上继华沙、庞贝、
丽江之后,第四座重建的古城,世界第三座二战城市,全国唯一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2009年12月17日,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成立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这是国台办批准的大陆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台儿庄大捷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
台儿庄大捷振奋中外,成为抗日战争、乃至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
据介绍,今后枣庄将通过举办台儿庄大战战史研讨会、创立台儿庄海峡两岸合作论坛等形式,从经济、文化、青少年教育等层面,推进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把台儿庄建设成为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
2011年8月1日,枣台线BRT建成通车。
成为山东省既济南之后第二条BRT线路,加快了枣庄城市化速度和改善台儿庄区基础设施建设。
今天,这座曾经缔结国共精诚合作结晶之地,再为海峡两岸交流书写新篇章。
枣庄市决定以重建被二战炮火毁坏了的台儿庄古城为依托,以国共合作、台儿庄大捷的光辉历史为纽带,在台儿庄搭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