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诗经二首》导学案
《诗经》二首导学案

12《诗经》二首导学案目标导学1.掌握与《诗经》有关的文学常识,理解《关雎》《蒹葭》这两首诗的内容。
2.熟读课文,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关雎》一、自主学习(1)重难字注音雎鸠..( ) 好逑.( )..( ) 窈窕荇.菜( ) 寤寐..( ) 芼.( )(2)古今异义左右流.之古义:今义:(3)词类活用①左右..流之②琴瑟友...之③钟鼓乐...之(4)知识链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现存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小雅》和《大雅》。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共40篇,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有“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的。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作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等来状物、拟声、穷貌。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二、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内容。
(二)学习《关雎》,理清课文脉络。
(三)朗读指导由舒缓平静到迫切痛苦,再到兴奋轻快。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2《诗经》二首》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2《诗经》二首》导学案《诗经》二首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2、“风”“雅”“颂”《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土风民谣。
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
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共40篇。
3、“赋、比、兴”《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第12课《诗经二首》导学案

八上语文《诗经》二首学案《诗经》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定。
共收入自西周至春秋的诗歌305篇。
《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源头。
《诗经》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每句鉴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赏析:以起兴手法开篇,由雎鸠鸟立在水中沙洲上和鸣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的联想。
由此奠定了全篇的抒情中心。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赏析:眼前景物起兴,以时而向左时而向右捞取荇菜的动作,隐喻淑女难以追求,以及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赏析:通过对君子求淑女不得的具体情态的细致描写(“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逼真地表现了君子对意中人的痴情和执着。
设问:“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两个“悠哉”连用有什么表达效果?示例一:两个“悠哉”,运用反复,突出了男子长夜无眠、思绪万千的苦闷焦虑。
示例二:“悠哉悠哉”是心理描写,写出了男子对姑娘的思念之情。
两个“悠”字加重了感情色彩,把男子的绵绵情意表现出来了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赏析:虚写君子在想象中与这位淑女相会的情景。
诗歌仍以采摘荇菜的情景起兴,第三、四句想像二人相处的和谐愉快情景;第七、八句设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写出了幻想中的亲近之乐。
二、作者情感变化河边邂逅,一见钟情(第一章)——朝思暮想,辗转反侧(第二章)——亲近之乐,琴瑟钟鼓(第三章)三、主旨概括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九年级诗经两首导学案

九年级诗经两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起源、内容、艺术特点等。
2、准确诵读并背诵《关雎》和《蒹葭》两首诗。
3、理解两首诗的主题思想,体会其中的情感表达。
4、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比兴、重章叠句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理解诗句的意思。
感受两首诗中真挚的情感,体会古人对爱情、对理想的追求。
学习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2、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品味诗歌语言的简洁之美、韵律之美,感受《诗经》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知识链接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 篇。
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祭祀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四、预习导航1、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关雎(guān jū)窈窕(yǎo tiǎo)好逑(hǎo qiú)寤寐(wù mèi)芼(mào)蒹葭(jiān jiā)溯洄(sù huí)萋萋(qī qī)晞(xī)湄(méi)坻(chí)涘(sì)沚(zhǐ)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
五、课堂探究(一)《关雎》1、诗歌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以雎鸠鸟的和鸣起兴,引起男子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渲染了和谐美好的氛围。
2、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直接表达了男子对美丽善良的女子的爱慕与追求,体现了他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3、请分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悠哉悠哉”的表达效果。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一、《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它涵盖了多个不同时期的作品,据传是由周朝的文学官员所编纂而成。
该书共收录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二、《诗经》的意义1. 文学价值:《诗经》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研究对象。
它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深刻的意境,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2. 历史价值:《诗经》所记载的古代历史事件和社会风貌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通过对其中的诗句的解读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信息。
3. 哲学价值:《诗经》中凝练的词句中蕴含了深沉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
这些思考和智慧体现在诗歌中的对爱情、生死、忧愁等主题的描绘中,给人以启迪与思考。
三、《诗经》中的两首佳作1. 《国风·郑风·蝴蝶》《蝴蝶》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忠贞不渝的男子在牛背上寻找他心爱的女子的故事。
通过对蝴蝶飞舞的细致描写和男子的坚持不懈,诗人表达了对爱情的坚守和珍惜之情。
这首诗以其深情的描写和美妙的音韵,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诗中的“蝴蝶翩翩,于彼空谷”和“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等描写手法独特,表达了男子坚持寻找心爱女子的心情和毅力。
2. 《国风·周南·关雎》《关雎》这首诗是《诗经》中风格最为典雅的一首诗,描绘了一对男女之间饶有深情的对话。
通过对孤雀引诱和求爱的细致描写,诗人表现了男子对女子的深情以及女子对男子的深情回应。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及“采葛割蒌,白露沾袂;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等诗句,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描写,表达了男女间深情和相互倾慕之意。
四、如何导读《诗经》中的两首诗歌1. 提问导读法:在导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诗歌的意义。
《《诗经》二首导学案》

《《诗经》二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2. 理解《诗经》中两首诗的内容和意义;3. 能够分析《诗经》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4. 提升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导学内容:1. 《关雎》2. 《采蘩》导学步骤:一、导入请同砚们思考以下问题:你知道《诗经》是什么吗?它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二、进修《关雎》1. 请阅读《关雎》这首诗,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了解《关雎》是一首描写古代爱情的诗歌,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倾慕和追求。
3. 分析《关雎》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
4. 思考《关雎》中的主题是什么?你认为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思想?三、进修《采蘩》1. 阅读《采蘩》这首诗,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了解《采蘩》是一首描写生活劳作的诗歌,表达了人们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倾慕。
3. 分析《采蘩》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蘩为苴服,茀则为襦”等。
4. 思考《采蘩》中的主题是什么?你认为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思想?四、教室讨论1. 小组讨论《关雎》和《采蘩》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 分享自己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3. 思考《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影响。
五、总结反思通过进修《关雎》和《采蘩》,我们不仅能够了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还能够提升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课后深入阅读《诗经》,感受其中的美和智慧。
以上就是本次《《诗经》二首》导学案的内容,希望同砚们能够认真进修,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谢谢!。
诗经二首导学案(学生版)

《诗经》两首导学案编写:何燕审核:何燕学习目的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
2、把握全文的情节和主题。
3、掌握比兴对比的手法。
课前准备【知识链接】1、《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
”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2、关于《诗经》六义“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3、关于诵读节奏郭沫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
节奏又叫节拍、音步、音尺、音节、顿,在诗歌中是由可以较量的语音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形成的。
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节拍,读诗要读出句内的小停顿。
《《诗经》二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诗经》二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2. 熟悉《诗经》中的两首诗歌;3. 掌握《诗经》中的诗歌鉴赏方法;4. 提升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导学内容:1. 《诗经》的背景和特点《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集了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是古代民歌,雅是宫廷赞叹,颂是祭祀赞叹。
《诗经》反映了先秦时期中国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2. 两首诗歌介绍1)《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摆布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转侧不安。
2)《采蘋》采蘋采蘋,蘋花之风。
我思古人,俾能载将。
采蘋采蘋,蘋花之实。
我思古人,谁葺葺谁。
3. 诗歌鉴赏方法在欣赏《诗经》中的诗歌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赏:- 诗歌的意境:诗歌通过描写景物、人物或情感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 诗歌的音乐性:《诗经》是古代歌谣,具有鲜明的音乐特点,可以通过朗读和吟唱来感受其中的韵律美。
- 诗歌的文学价值:《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导学活动: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经》的背景和特点,分享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朗读比赛:学生们可以分角色进行朗读比赛,感受《诗经》中的音乐美。
3. 创作比赛:组织学生创作古风诗歌,体会古代诗歌的魅力。
4. 诗歌赏析:指导学生用摩登语言解读《诗经》中的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5. 诗歌演绎: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用舞蹈、音乐等形式演绎《诗经》中的诗歌,展示古代诗歌的魅力。
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们对《诗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升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
在今后的进修中,学生们应该继续深入钻研《诗经》,感受其中的文化魅力,不息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诗经二首》导学案Array课型:新授课课时:35-36 主备人:李侃审核人:崔富英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3.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纯洁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理解记忆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
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
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雅、颂、赋、比、
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其中《关雎》是首篇,《蒹葭》属于秦风。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
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
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
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
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
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二、预习检测,生字识记
1.注音:
雎鸠()窈窕()逑()荇()菜芼()
寤()寐()蒹葭()伊人()溯洄()湄()
跻()坻()涘()参差()琴瑟()
2.解释词语:
窈窕左右流之寤寐蒹葭参差琴瑟采采未已苍思服
三、诵读积累,词语识记:
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
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
流:寻求,择取。
思服:思念。
服,想。
悠:思念。
反:覆身而卧。
辗:转动。
侧:侧身而卧。
友:亲爱。
所谓:所说的。
伊人:那人。
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从:追,追求。
溯洄:逆流而上。
阻:险阻,难走。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仿佛。
凄凄:茂盛的样子。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意思是“干,变干。
”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
沚:水中小块陆地。
四、理解与感悟。
1.朗读诗歌,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
2.说说这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并体会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3.讨论两首诗关于“比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老师点拨:赋比兴是《诗经》中三种最基本的艺术手法,但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其中宋代朱熹的解释是较有代表性的,其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4.《蒹葭》一诗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五、当堂检测,小组评价
1.填空:
(1)《诗经》是我国()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到()时期的()篇诗歌,古时也称“()”,《毛诗序》所称的“六义”是指(、、、、、)。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文今译
关雎
(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
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找右边找。
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
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拣。
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蒹葭Array(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译文)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
心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
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干。
心上的人儿,在河岸边。
逆着河水去找她,
道路难走地势高。
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边。
河中芦苇真茂盛,芦苇上露水没有干。
心上的人儿,就在河岸边。
逆着流水去
找她,道路难走又弯曲。
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陆地上。
二、重难点句子
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
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表现了追求心目中的美
好姑娘要历尽艰险,同时也表现了求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二)段落诠释
1.对《关雎》第二节的诠释
本节由采摘荇菜起兴,由“寤寐求之”,写出了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
“寤”是指醒着,“寐”是指睡着,合起来,“寐寤求之”的意思是醒着、睡着都
要追求她。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四、当堂检测,小组评价:
回答下列问题:
(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五、布置作业
1.背会诗文
2.会古今互译。
3.预习新课。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