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浅谈我国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职业教育是当今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的教育、大众的教育,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梦及两个一百年的重要战略支柱。近些年来,国内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出大批实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招生难转型难就业难等多重困境,企业持续的技工荒也逐步成为制约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尤其主要短板,是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完成的主导因素,急需尽快补齐这些短板。而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短板,面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人口结构的巨变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创新。

一、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及内涵

(一)供给侧改革的提出

供给侧改革之所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主要在于供给侧改革能够解决新时期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难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有效结构性供给欠缺。我国工业产品量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但国内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高端产品供不应求,中低端产品供过于求。在教育领域也存在结构性供给欠缺问题,缺乏高精尖的个性化教育,职业教育更趋向于大众化和同质化,导致国内再就业教育和在

职强化教育等职业教育成效低。高等教育方面也存在类似问题,从每年各省高考状元有半数选择到国外高校学习就可以看出国内教育竞争力的减弱。

其次,供给侧不能及时进行有效供给。国内消费者需求呈新兴化发展走势,高端消费品供给严重不足。比如,2015 年国内出境游客消费多达1.1 万亿元人民币,在旅游消费资金中大多数是用于购物消费,这主要是因为国内消费品供给量比较大,但质量欠佳。在国内大众衣食住行得到了基本满足之后,国民的消费需求便会加快升级,持续向多样性、个性化、服务性发展,新要求不断增多。教育领域也出现类似的趋势,在无法获取世界最新技术知识培训的情况下,不少学生或在职人员选择到国外参加短期的厨师、软件设计和动画设计等职业教育,以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性。由此可知,未来改革的动向将不全取决于需求侧,而取决于供给侧,供给侧改革便应运而生。

(二)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改革,具体上着眼于提升供给质量,用改革的方法推动结构调整,纠正要素上的配置扭曲,拓宽有效供给范围,提升供给模式的灵活性及适应性,提升全要素的生产效率,有效地满足广大群众的各类需求,确保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供给侧改革可分为经济领域的改革和社会领域的改革两方面,职业教育隶属于社会领域的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但关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关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

职业教育要做好经济范围内供给侧改革的应对策略,而职业教育自身

的供给侧改革,要注重将原有的需求侧拉动思维转为注重供给侧推动思维,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推动策略,使教育与经济互相借力,在改革过程中还要有协同发展策略。职业教育通过供给侧改革,能够更好地将剩余资源移至有需求的消费市场上,将剩余产业转移至有消费需要的产业市场上去,进而重新配置消费资源。

二、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适切性

当前国内教育事业是由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基础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形式构成,多层级及多面化是其主要特征。从当前国内各类各级教育内部来讲,又有其各自的教育结构类别、教育层级结构以及专业设置模式。科学的教育构成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转换教育结构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

从供给侧改革模式上来看,当下国内教育事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态势严峻,多样性发展意识不强;成人教育教学功能弱化;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及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各类教育层级的组合与比例不科学;等等。从本质上来讲,职业教育是当前国内整体教育事业发展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并且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契合,需要不断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专业化技能人才资源。这种使命也就证实了科学化职业教育人才供给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当下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中对专业技术型人才需要的问题。

我国居民收入状况渐入中等水平之后,城市化发展速度与经济结构调整进程持续加快,长久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开始凸显,具体上来讲结构

性失业问题与教育紧密相连。当前,国内结构性失业压力愈演愈烈,这不但增加了解决整体失业问题的管理难度,而且使得国内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从地域上来讲,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域不断出现用工荒,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存在剩余;就全国范围内来看,技工荒问题日益凸显,高级技术人力资源以及专业技工的供给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缺口。而职业教育意识与职业教育能力欠缺,是当前高校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现阶段,国内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不管是民工荒还是技工荒,又或者是大学生就业难,均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表面上来看,我国是人口大国,具备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但是从本质上来讲,劳动力供给与社会需求还存在着时间与空间的差异,进而导致大量人力资源闲置。因此,不断改革职业教育的运作模式,加快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是当下国内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现有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确立特色化职业教育运营体制

职业教育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及社会经济发展,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促进全体劳动者能够持续发展的教育形式。

职业教育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就需要根据经济发展模式的总体需求,确立特色化职业教育运营体制。职业教育机构要顺应经济新常态发展走势,统筹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作用,设置系统性职业教

育教学架构与布局模式,同时还需要改革创新供给模式,促使职业教育事业从低端化向高端化升级,加速职业教育教学体制革新进程,调整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为打造人力资源大国、强国提供人才支持,最终形成顺应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职教与普教互动有无,彰显终身化教育理念,特色化、世界化的当代职业教育运营体制。

不仅要从宏观层面打造特色化职业教育运营体制,还需要从以下几点改善职业教育运营体制:第一,职业教育不是一个教育层级,而是一种教育类别,因此对职业教育运营体制的改善需要具备战略性,需要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第二,其教学目标不再是单纯的升学型教育,而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形式,因此职业教育运营管理需要顺应经济结构变化和经济社会需求;第三,职业教育需要合理建构职业教育教学结构,此种教学模式更为注重实效性,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的职业素养;第四,职业教育需要持续与产业升值相契合,特别是注重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引发的产业结构变化,比如一带一路和互联网+等规划带动的产业升值,职业教育需要随产业升值而改变;第五,职业教育需要推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职业技能;第六,职业教育需要推行终身化职业教育理念,打造职业院校持续发展的认知桥。根据职业教育运营体制的基本特征,进一步确立科学的职教结构,加快改革速率,以尽快确立特色化职业教育运营体制。

(二)转换职业院校专业布局模式

供给侧改革需要瞄准社会新需求,大众满意的职业教育不应仅仅停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