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压通风
职业卫生通风基础知识

自然通风从形式上又可分为 有组织(风流按设计路线有序流动) 无组织(风流无规则流动)。
利用自然通风的方式
使用气楼的自然通风
矩形避风天窗
室外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屋顶、侧壁排风器:适用于厂房、仓库、高层建 筑、实验室、影剧院、宾馆、医院等场合的局部换气。
一般自然通风因风流方向、大小变 化较大,难于满足工业通风、排尘、排 毒需要,故自然通风在工业通风中使用 很局限,单一的自
速)以上
局部机械送风系统
5、混合式通风
在一些要求较高或作业人员、工种 较多的车间,常常采用局部通风与全面 通风同时使用,我们称为混合式通风。 即在一个车间同时有压入式和抽出式通 风。
全面通风与局部通风比较
整体通风
局部通风
三、通风构筑物
1、收集罩
收集罩(吸尘、毒罩,密闭罩):是 在风机作用下使其内部形成负压,从 而对有害物进行收集的一种设施,也 称密闭罩。它对有害物质收集效果和 整个通风系统使用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收集罩形式可分为:局部密闭,整体 密闭和密闭小室三大类。
全面通风系统种类
自然通风 风力 温差
机械通风 •抽(排)出式 •压(送)入式 •混合式
污染源与人员
╳
○
全面通风送风口和排风口的位置
在设计全面通风系统时应遵守一 个基本原则:应将干净空气直接送至 工作人员所在地或污染物农度低的地 方。 常用的压、抽风方式有上送上排、 下送上排及中间送、上下排等多种形 式。具体应用时,应根据下列原则选 择:
2、机械通风
利用风机作动力造成压力差,将新鲜 空气送入作业场所或从作业场所收集污 浊的空气,沿通风构筑物(收尘、毒罩, 风量调节阀,支、主风路)排出大气。 机械通风能根据不同要求提供压力, 满足不同状态下的通风需要。还能对空 气进行加热、冷却、加湿、净化处理, 并将相应设备用风道连接起来,组成通 风系统,即机械通风系统。
3.4.2自然通风原理

代数和
P’b
热压风压同向:
P> Pr、 Pv
热压风压反向: 比较Pr、 Pv
L> Lr、 Lv
P’a
风向取决于max(|Pr|、 |Pv |)
3.4.2自然通风原理目录
1.热压引起的自然通风
2.风压引起的自然通风
3.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3.4.2自然通风原理热压1
1.热压引起的自然通风 中和面概念: Pb ——内外压差为零, 作为 h2 压力基准面。 余压概念: ——高于中和面的压力。 h 1 压为正,窗孔排风; Pa a 余压为负,窗孔进风。 热压计算式
2
tn>tw; ρn<ρw
Gb b Fb 2n Pb b Fb 2nh 2 ( w n ) g
h=h1+h2
h 1, h 2
3.4.2自然通风原理热压3
室内余压分布 下部大开口: 上部大开口:
3.4.2自然通风原理热压4
热压引起的自然通风 热压通风主要取决于什么?计算关键是什么? 思考: 如何确定? 如图建筑物,中和面为3m,室内外温度分别为: 问题: 20℃和0℃,试画出室内余压分布。 如果考虑室内密度变化则余压分布又是如何?
P Pb Pa
以下开口 为基准面 tW,ρW b Pb’ △Pb 面中 和
tn ,ρn
Pa’ tn>tw; ρn<ρw
△Pa
(h1 h2 )( w n ) g h( w n ) g
3.4.2自然通风原理热压2
开口风量与中和面位置
G L F 2P
2P
G L F 2P
建筑设备节能技术-补充-通风与气流组织

b
w
n h
a
7
热压通风的基本概念
b 余压
h2
o
中和面
o
h1
a
8
H h
余压
自然 多层 Lia
(total)
Fdi
[
(
i out
(1
i )H l
1 m 1.5
)
i
g
]1 / 1.5
通建
风筑
的
大中和面
Lia
Fdi
hi Zi
[(
i out
i in
f ( )d 1 0
累计分布函数
f ( )d F ( ) 0
P
则某点的平均空气龄为
p
f ( )d
0
[1 F ( )]d
0
P
28
室内气流分布的描述参数--空气龄与其他
与空气龄相关的两个参数
残余时间(Residual lifetime)
空气从当前位置到离开房间的时间 rl
驻留时间(Residence time )
在释放点连续释放固定强度源的示踪气体,记录 测量点处示踪气体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100%
有效温差 ET=( t - tn)-7.66(Vi-0.15) ADPI的值越大,说明感到舒适的人群比例越大。
在一般情况下,应使ADPI≥80%
39
气流组织的测量与计 算方法
1. 示踪气体实验法 2. 半经验射流公式法 3. 数值求解法(CFD方法)
40
1.示踪气体试验法
是研究建筑物空气分布与渗透特性的重要手段 示踪气体的目的是准确标识室内空气流动特性,
谈如何改善建筑节能中热压通风

谈如何改善建筑节能中热压通风引言建筑中的被动式通风一般分为热压通风和风压通风两种模式。
其中热压通风原理是利用热空气上升后从建筑上部风口排出,室内因此产生负压,于是室外新鲜的冷空气被吸入建筑底部,从而在室内形成了不间断的气流运动。
对于室外环境风速不大的地区,“热压烟囱效应”产生的通风效果是改善热舒适度的良好手段。
当建筑内温度分布均匀时,室内外空气温度差越大,进排风口高度差越大,则热压作用越强。
因此,结合建筑设计的被动式热压通风无疑是获取良好自然通风的重要策略1、改善热压通风的主要途径当室外温度低于室温,并比有风压存在时,穿堂风是有效的降温方法。
然而,在许多情况下,由于自然风的不稳定性或周围建筑、植被的遮挡,房屋周围不能形成足够的风压。
在炎热地区及温和地区的夜间,空气流动往往较弱。
当处于拥挤的城市环境中,或由于建筑的进深较大,或出于安全、隐私、噪音等其他原因,往往难以形成良好的穿堂风时,便可利用热压效果来加强通风,并且不受朝向的限制。
为了获得并改善有效的热压通风,设计中常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1烟囱通风烟囱通风是赖于出风口和进风口之间的垂直距离,所以,当层高较高的空间中效果最好,如高大的房间、楼梯间和烟囱。
为了取得最佳效果,烟囱通风的开口应布置在靠近地板和顶棚处。
出风口还可以兼作高侧窗。
(如图1)表示几种利用烟囱通风的房间布置方式。
在剖面设计中,可以利用烟囱效应在楼梯、公共空间等部分设置上下贯通的吹拔进行“拔风”。
由于热空气易在顶层聚集,为了改善顶层的热舒适度,同时强化烟囱效应,可在顶层设置拔风井,使热气远离人体活动的区域。
除此以外,将吹拔设计成文丘里管渐缩断面,也可强化通风效果。
因为随着截面的变小,断面内自下而上的空气流速增大,从而加大了管内与周围房间的空气压差,有利于“抽风”(如图5)。
在不便设置吹拔的地方,可以利用通透性材料如金属透空网格、打孔钢板等,将下层气流引到顶层,通过屋顶排气窗、排气孔或通风屋脊等排出屋外。
被动式热压自然通风

被动式热压自然通风研究综述建环零林冠婧000110摘要:近年来,能耗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总能耗中建筑能耗占了三分之一左右,而建筑能耗的相当一大部分用于室温调节。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方便的新型能源。
利用太阳能的被动式热压自然通风应时而生。
本文综合介绍并分析了被动式热压自然通风的三种主要方式及其相应研究成果。
关键字:自然通风换气量被动式热压自然通风一.引言自然通风是一种最常见的通风换气方式,主要由风压或热压引起。
与机械通风相比,自然通风的最大好处在于它不消耗动力,获得适当的通风换气量。
此外,自然通风对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改善人体热舒适性也有明显的好处。
当室内气温高于室外的气温时,自然通风还能使建筑构件降温。
在炎热干旱地区,夏季室外气温高达四十多度,太阳辐射是建筑的主要得热。
这么大的热负荷若全采用机械通风,能耗巨大且不经济。
另外,随着太阳能采暖的普及,被动式太阳能住宅(passive solar house夏季过热成了太阳能利用中的一个新问题。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更好地利用太阳能?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利用被动式热压自然通风,主要方式包括太阳烟囱(solar chim ney)、太阳能屋顶集热器( roof solar collector)、特隆布墙(tromble wall)。
被动式热压自然通风的主要原理是热压通风。
所谓热压通风,就是利用建筑内部由于空气密度不同,热空气趋向于上升,而冷空气则趋向于下降的特点,促进自然通风。
热压作用与进风和出风的风口高度差,以及室内外空气温度差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高度差愈大,温度差愈大,则热压通风的效果愈明显。
被动式热压自然通风主要应用双层夹壁,玻璃外壁用于透过太阳照射,内壁是蓄热墙,通常含有绝热材料,内外壁之间有一定间隔,分别有开口与外界或室内相通。
内壁吸收太阳能,可以达到相当高的温度。
从而使内外壁出现较大温差,导致气体的密度差,在夹壁内形成自然对流,浮力作用使气流上升,与外界形成循环,促进室内的自然通风(烟囱效应)。
建筑节能——浅析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建筑节能——浅析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摘要:建筑的自然通风对人类健康和建筑节能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建筑节能设计中,可利用建筑物内部贯穿多层的竖向空腔—如楼梯间、中庭、拔风井等满足进排风口的高差要求,并在顶部设置可以控制的开口,将建筑各层的热空气排出,达到自然通风的目的。
热压式自然通风更能适应常变和不良的外部风环境,通过建筑竖井、烟囱、屋顶、双层维护结构等手段实现和加强建筑内部自然通风,有效改善室内空气品质。
建筑内部自然通风设计是与气候、环境、建筑融为一体的整体式设计。
关键词:自然通风; 生态; 热压; 漏斗效应; 热舒适性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ural ventilation to human health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building energy saving design, can use building interior layers of vertical throughout cavity-such as, stair rooms, in the atrium, pull out the wind well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ventilation system in elevation, and set at the top can control the mouth, and building of each layer will be hot air eductio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natural ventilation. Hot pressing natural ventilation type more can adapt often change and poor external wind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building vertical shaft, chimney, roof, double maintenance structure and strengthen building internal means of natural ventilatio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ndoor air quality. Building interior design is natural ventilation and climat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an integral design.Keywords: natural ventilation; Ecological; Hot pressing; Funnel effect; Thermal comfort风是人类生存空间中的生态因子,它降低了能耗,减少了污染,提高了室内空气品质和人体的舒适感觉,为居住者和使用者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建筑物理实验报告

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物理环境设计实验报告热压通风(拔风效应)的验证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报告指导老师:杨志华小组成员:1020101203 蒋佳宁 1020101205 叶晓阳1020101207 周佳卿(组长)1020101225 王骞1020101227 宋若溪1020101229 朱雪婷热压通风(拔风效应)的验证及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和要求自然通风是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绿色生态建筑和健康建筑都要求室内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不仅能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为居住着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同时夏季良好的自然通风也有利于建筑的通风散热,减少建筑物能耗。
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不同,自然通风分为风压通风和热压通风两种。
本实验选择对热压通风进行验证与探究。
实验中要求对建筑热压通风进行模拟性设计实验,通过实验验证该设计是否能够更好地引导热压通风,并找出对建筑自然通风有利技术措施和方法,从而提高建筑设计的质量。
2.实验对象及原理本次实验的对象为周佳卿同学的生态建筑设计作业。
我们根据这个设计,抽象出一个基本的通风单元体。
并制作成热压通风实验模型。
该实验的原理是在模型上下有进出风口且内部有热源时,室内热源附近的空气被加热后密度变小而向上运动。
与此同时,上升的高温气流还改变了上下进出风口的压差情况,使得在上出风口位置处的室内静压力大于室外静压力。
形成气流由下面进风口吸入,从上面出风口排出的自然热压通风。
因此在有无热源的两种情况下分别测出上下出风口的风速做对比就可以验证热压通风。
当然,热压通风的效果有好有坏,我们组准备在上一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影响通风效果的因素,我们知道,影响热压通风效果的最主要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室内外温度差与拔风口高度。
前者我们无法控制,但后者与建筑本身的设计息息相关,因此,我们选择拔风口高度作为一个影响因素对热压通风的效果进行探究。
于是,我们做了三个拔风口高度不同的模型。
热压通风原理生态建筑设计方案抽象出的通风模型3.实验设备及仪器1.雪弗板模型2.小蜡烛3.清华同方 风速测量仪(精度0.01m/s )4.实验过程及步骤(a).热压通风的验证1.将模型B 放在密闭的室内(不能开窗开门)2.用风速仪分别测量上下出风口的风速并记录3.将小蜡烛点燃,轻放在模型内部,产生室内热源4.再次用风速仪分别测量上下出风口的风速并记录5.将步骤4与步骤2的风速进行对比看看有无明显提高,从而验证这个设计的热 压通风能否有实现的可能(b).热压通风影响因素的验证1.将三个模型都放在密闭的室内(不能开窗开门)2.将小蜡烛点燃,轻放在模型内部,产生室内热源三种不同拔风口高度的模型模型A模型B模型C3.分别用风速仪测量三种情形的上下出风口的风速并记录4.将三种情形所测量出的风速进行对比,看看随着拔风口高度的增加,出风口风 速有无提高。
基于热压通风原理的建筑建构模式研究

3 加强热压通风的主要方法
根据上述烟 囱效应 的机理 , 为了加强热压通风
的效果 , 就必须提高热压差 , 加快空气流动速度。通 常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
.
中和面
'
() 1 利用太阳能进行加温 , 形成局部高温区, 造
成室内“ 强迫温差” 从而加强 自然通风。例如特隆 , 布 (rmb ) 和 热 通 道 玻 璃 幕 墙 都 是 在 夏 季 利 用 To e 墙 玻璃 的温室效应来制造局部高温 , 加强室 内温度场
探讨了热压 通风 量的大小 与通道高度 、 宽度 、 内外温 度差 、 、 室 进 出风 口面积 比等 因素 的关系 ; 进而提 出加强热 压通风原理 的主要方法 ; 在此基础上 , 了适合热压通风 的五种建构模式。 总结
关键词: 热压通风; 烟囱效应; 建构模式; 被动式
中图分类号 :U 3 . T 84 5 文献标识码 : A
Re e r h o h o tuci n m o s d o t c e tlto s a c n t e c nsr to de ba e n sa k v n i i n a
LUJ njn’ T N u , O G Hogl g I i - , O G H i K N n—n。 a u 。 i
1 建 筑设计 中热压通风释义
定空 间内, 空气温度 的差值所导致的空气密 度不同而产生 的压力差就称之为 “ 热压” 。利用热
一
根据公式( ) 以看 出, 1可 热压作用与室 内外温
度差的大小成正 比, 室内外温度差值越大 , 热压作用
越 明显 , 相同条件下的热压通风通风量就越大。 23 通 道宽 度的 影响 。 在一定的通道高度下 , 适当增加通道宽度可以 降低气流阻力, 从而可以提高空气通风量; 如果空气 通道宽度增加到一定量值时 , 会在出 口附近产生 回 流, 扰乱 自 然通风 。 2 4 出风 口与进 风 口面 积 比的影 响 . 对于太阳能烟囱来说 , 自然通风量的大小与出 风口与进风 口面积比密切相关。当出风口与进风 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中庭热压通风原理
中庭热压自然通风设计是中庭建筑物理环境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需要建筑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解决。
其中,通风换气量的大小和中和面的位置是关键的考虑因素。
对于后者而言,设计不当会出现中庭热空气在高处倒灌进入功能房间的情况发生,严重影响高层房间的热环境。
本文将利用流体网络方法,将中庭热压自然通风问题简化为一个流体网络问题,通过求解非线性方程组,对影响中庭热压自然通风换气量以及中和面位置迁移的各个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指导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中庭热压自然通风中和面
1.引言
自1967年约翰波特曼在亚特兰大的海特摄政旅馆首次引入现代意义上的中庭建筑形式之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建造中庭的热潮,在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中都出现了中庭[1]。
中庭作为公共建筑整体的一部分,其构成的共享空间具有某种开放感和自由感,使得室内空间具有室外感,迎合了人们热爱自然的天性,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庭通常具有不同于一般建筑形式的特点:大体量、高容积以及大面积的玻璃屋顶或者玻璃外墙,如何维持中庭良好的物理环境成为建筑师和工程技术人员需要共同协商解决的问题。
中庭有两种明显的气候控制特点:温室效应和烟囱效应。
温室效应是由于太阳的短波辐射通过玻璃温暖室内建筑表面,而室内建筑表面的波长较长的二次辐射则不能穿过玻璃反射出去,因此中庭获得和积蓄了太阳能,使得室内温度升高。
烟囱效应是由于中庭较大的得热量而导致中庭和室外温度不同而形成中庭内气流向上运动。
为了维持中庭良好的物理环境,应针对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气候控制方式。
冬季:白天应充分利用温室效应,并使得中庭顶部处于严密封闭状态,夜晚利用遮阳装置增大热阻,防止热量散失。
夏季:应采取遮阳措施,避免过多太阳辐射进入中庭,同时应利用烟囱效应引导热压通风,中庭底部从室外进风,从中庭顶部排出。
同时注意,要避免室外新风通过功能房间进入中庭,否则将导致该功能房间新风量增大而导致冷负荷大幅度增加。
过渡季:当室外温度较低时(如低于25°C时候),则应充分利用中庭的烟囱效应拔风,带动各个功能房间自然通风,及时带走聚集在功能房间室内和中庭的热量。
在中庭热压自然通风设计中,换气量和中和面的位置是其中关键的考虑因素,尤其对于后者而言,设计不当会导致中庭热空气在高处倒灌进入主要功能房间的情况发生,严重影响高层房间的热环境。
本文将利用流体网络方法,将中庭热压自然通风问题简化为一个流体网络问题,通过求解非线性方程组,对影响中庭热压自然通风换气量以及中和面迁移的各个因素(如开窗高度、面积等)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能提出指导建筑中庭自然通风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2.数学模型
以一个带有中庭的四层楼的建筑作为分析对象,热压自然通风示意图和简化的通风网络图如图1所示,网络图由室外节点、室内节点和中庭节点构成,门窗等构成通风网络的阻力部件。
图1 建筑热压自然通风网络图
针对上述通风网络图,按照流体网络的方法,可列出下述方程组:
其中,为各支路的通风气流流量。
为各支路阻抗。
为中庭各节点的空气密度;为室外空气密度。
为中庭各层的平均标高,为中庭顶部排风窗的平均标高。
上述五个方程,有五个未知数,是一个非线性可解方程,可利用EES计算软件求解该方程。
研究中和面位置的迁移情况,实际上就是研究各个支路的流向问题,如果支路流量计算结果为负值,则表明与图中所示的流向相反。
对上述方程组分析可知,热压中和面位置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中庭各层节点标高,中庭各
层的温度,各层阻力元件S值的影响,即中和面位置。
此外,对于通过一个大开口的湍流流动,压降可以用下式求得[2]:
,因此。
(6)其中:
A-开口面积,m2
Cd-开口系数,取决于开口的特性和流动的雷诺数Re;
因此,可认为S主要取决于窗户的开口面积。
3.计算结果与分析
通过建立上述数学模型,能够对影响各个支路的通风量和气流方向进行仔细的分析,并从而能判断中和面的变化特征。
由于文章的篇幅有限,并考虑到在中庭热压自然通风设计中,影响较大的通常是中庭高处的排风窗的设计,因此本文重点对排风窗的设计参数进行分析。
3.1 改变中庭排风窗的高度
对于此四层建筑而言,为了避免出现第三、四层热压自然通风出现倒灌现象,建筑师通常会考虑提高中庭排风窗的高度,甚至会通过采用专门的通风烟囱以希望抬高中和面位置。
图2是随着中庭排风窗位置的提高,中庭各个支路流量的变化曲线图。
其它计算条件是:室外节点均为20℃,室内节点均为30℃。
各层支路上的阻抗S值均为4(单位均为kg/m7)。
h1=0,h2=4,h3=8,h4=12(单位均为m,下同)。
图2 各个支路流量的变化曲线图(中庭排风窗高度变化)
从图2可知单纯提高最高层节点的高度,中和面提高非常缓慢,并不如通常想象中那样,大约为最高层通风节点高度一半的位置。
当最高点的位置提高到80m的时候,才能避免第四层的支路出现气流倒灌现象的发生,即此时中和面的位置才达到第四层支路的高度12m。
从另一方面,可以发现随着最高层节点高度的增加,各层的热压通风流量都在增加。
3.2 改变中庭顶部的温度
建筑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提高中庭顶部的局部温度,比如布置一些金属集热板。
图3是随着中庭顶部的温度的提高,中庭各个支路流量的变化曲线图。
其他计算条件是:室外节点均为20℃,室内下四个节点均为30℃。
各层支路上的阻力S均为4。
h1=0,h2=4,h3=8,h4=12,h5=16。
图3 各个支路流量的变化曲线图(中庭顶部温度变化)
从图3可知,随着中庭顶部温度的提高,各层热压通风量有缓慢上升,但对于中和面位置几乎没有变化;第四层支路通风量始终为负值,说明从一、二、三层来的热压通风气流一部分从中庭顶部排风窗排出,另一部分从四层倒灌进入再排出室外。
这是在通风设计中必须要避免的。
从上面分析可知,中庭顶部温度的变化对中和面位置的变化影响很小。
3.3 改变中庭顶部排风窗的阻抗S5
由公式(6)可知,加大中庭顶部排风窗的开口面积,是降低中庭通风窗S5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图4是随着中庭顶部排风窗的阻抗S5值的提高,中庭各个支路流量的变化曲线图。
其它计算条件是:室外节点均为20℃,室内节点均为30℃。
地下四层支路上的阻力S均为4。
h1=0,h2=4,h3=8,h4=12,h5=16。
图4 各个支路流量的变化曲线图(中庭顶部温度变化)
从图4可知,随着中庭顶部排风窗的阻抗的提高,各层热压通风量和中和面位置都有所下升,其中对第三层支路的通风量影响较大。
第四层支路始终处于气流倒灌的状态,而当顶层排风窗阻抗S5=4时,第三层通风量为0,表明此时中和面位置处于第三层支路的高度上,即为8m;当S5大于4时,第三层支路开始进入倒灌状态。
从上面分析可知,改变中庭顶部排风窗的面积(进而改变阻抗S5值),对中庭热压自然通风中和面位置有着较大影响。
3.4 中庭热压自然通风设计原则
通过上述的分析,并结合实际的工作案例,可总结得出在中庭热压自然通风设计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1)在热压自然通风设计中,中和面的位置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上述模拟分析表明,中和面的位置通常并不是处于建筑最高通风节点的一半位置,而受到各个通风节点温度、标高、阻抗的影响。
利用上述模拟计算方法,能定量研究各通风支路的流量和流向,对中庭自然通风设计能起到辅助作用;
2)在上述计算分析中,可发现要使得中和面的位置高于建筑所有功能房间所在层的高度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这种情况下,可考虑将建筑高层和底层的热压通风设计为不同的通风网络。
对于本文中讨论建筑可以考虑采用如图5所示的通风方式,即建筑的一、二层与中庭顶部排风窗构成一个通风网络;而三、四层与中庭顶部另一个排风窗构成另外一个通风网络。
此时,两个通风网络的中和面位置均有可能高于各自对应的最高层功能房间的通风窗标高,因此能避免出现倒灌现象发生。
3)上述分析可知各支路的阻力状况对通风的效果影响很大。
热压自然通风相比风压自然通风而言更是一个微动力的通风方式。
因此要想取得较好的通风效果,应尽可能减少阻力;对于带有中庭的办公建筑而言,开敞的空间布局的热压通风效果就要比采用隔间方式的布局好的多。
4.结论
1、本文利用流体网络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个能定量计算热压自然通风设计的方法;通过此方法能对通风量和中和面位置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而能对设计起到辅助作用;
2、热压自然通风设计中,尤其要重视中和面所在位置。
分析表明,要使得中和面的位置高于建筑所有功能房间所在层的高度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考虑将建筑高层和底层的热压通风设计为不同的通风网络。
3、热压自然通风是一个微动力的通风方式,要取得较好的通风效果,应尽可能减少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