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血证.doc

合集下载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知识:血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知识:血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知识:血证【概说】一、▲概念:凡由多种原因,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

二、沿革:1、《内经》对血的生理、病理已有较深刻的认识。

2、《金匮要略》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便血、吐血的方剂。

3、《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将血证称为血病,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4、《备急千金要方》收载了一些较好的治疗血证的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的犀角地黄汤即首载于该书。

5、《济生方失血论治》丰富了血证病因“所致之由,因大虚损,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辛热,或忧思恚怒。

”而对血证的病机,则强调因于热者多。

6、朱丹溪对血证之论治独辟蹊径,提出阳盛阴虚致出血的见解。

7、《医学正传血证》率先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并以“血证”之名概之。

自此之后,血证之名即为许多医家所采用。

8、《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9、明代张介宾将血证病机以气与火立论。

提出“火盛”与“气伤”,对临床的指导作用较大。

10、★晚清唐宗海的《血证论》为血证的专著,对各种出血的病因,病理及辨证施治都有精辟论述,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乃通治血证之大纲。

(自己的看法:止血最重要的是针对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包括适当选用止血药。

消瘀是谓在血止之后,应考虑有无瘀血内留,而适当使用活血化瘀方药。

宁血是谓要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消除导致血证的原因。

补血是谓出血之后,尤其是出血量多者,多有血虚,应予益气生血,以促进康复。

)三、讨论范围: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某些系统的疾病(如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1、共同病机:火热熏灼,破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2、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并可从实转虚。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3

标本兼顾:在治疗血证时,既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也要针对症状进行治疗,以达到标本兼顾的效果。
4
预防为主:在治疗血证的同时,也要注重预防,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降低血证的发生率。
常用方剂
归脾汤:用于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的血证
补中益气汤:用于治疗脾虚气弱、血虚气滞的血证
02
桃仁红花煎:用于治疗血瘀气滞、脉络不通的血证
02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偏食、过食辛辣刺激食物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出现血证。
03
劳倦过度:过度劳累、熬夜、思虑过度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出现血证。
04
2
血证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01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
02
闻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
03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
2
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3
运动锻炼: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瑜伽等
4
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影响身体健康
生活习惯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避免久坐和缺乏运动。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感染和疾病。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谢谢
演讲人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目录

血证概述

血证的诊断与治疗

血证的预防与调养
1
血证概述
血证的定义
A
血证是指血液在脉道中运行失常,导致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出现异常表现的一类病证。

中医内科学血证资料

中医内科学血证资料


寒邪侵袭,凝滞血脉,血行不畅 而引起痛经、闭经等。

暑邪侵袭,耗伤津液,血液浓缩 而引起血证。

火热内盛,迫血妄行,导致血溢 脉外而引起各种血证。

燥邪侵袭,耗伤阴液,导致血液 黏稠而引起血证。
湿
湿邪侵袭,困阻脾胃,影响气血 生化而引起血证。
内伤七情
01
02
03

过喜伤心,导致心气涣散 ,血脉失养而引起血证。
食疗调养
根据血证的证型,选用相应的食疗方 进行调养,以辅助治疗和恢复健康。
THANKS.
非药物治疗
针灸治疗
通过针刺相关穴位,调节气血 ,达到治疗目的。
推拿按摩
通过按摩相关部位,促进血液 循环,缓解症状。
拔罐疗法
通过拔罐吸附相关部位,促进 气血流通,缓解症状。
气功疗法
通过调心、调息、调身,达到 治疗目的。
食疗与养生
饮食调养
根据血证的病因病机,选择相应的食物进行 调理。
环境调节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养生保健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当运 动等。
心理调适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
血证的预防与调护
06
预防措施
饮食调理
起居调护
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过度辛辣、刺激、油 腻的食物,多食用养血补血的食物,如红 枣、桂圆、黑芝麻等。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 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情志调护
预防外感
房事过度导致肾气不 固,血溢脉外而引起 血证。
过度安逸导致气机不 畅,血脉运行不畅而 引起血证。
瘀血内阻
• 瘀血内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脉络不通而引起血 证。

血证(中医内科学)

血证(中医内科学)
血证
卢老师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各种常见血证的诊断要点、辨证论治。 2.熟悉血证的常见病因病机,各种血证的类证鉴别、预防调护方法。 3.了解血证的源流、演变与预后。
技能要求 1.能够对各种血证患者的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2.能够熟练地为血证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案例导入
患者张某,男,42岁,工人,2013年8月13日就诊。 患者自述:上腹部疼痛,时断时续,达11年之久;10天前,不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 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 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 疾患。
历史沿革
《黄帝内经》中,对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对部分 血证有所论述,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 述,其中关于络伤血溢的理论,成为后世医家阐述多种血证病 机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证常向虚证转化。由气火亢盛所致 者属于实证;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则属于虚证。且出 血之后常留瘀,使出血反复难止。
(4)病理转化:虚实常发生转化。如开始为火盛气逆,迫血妄行, 但在反复出血之后,阴血亏损,虚火内生;或因出血过多,血去 气伤,气虚阳衰,不能摄血。因此,有时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 既是引起出血的病理因素,又是出血所导致的结果。此外,出血 之后,已离经脉而未排出体外的血液,留积体内,蓄结而为瘀血, 妨碍新血的生长及气血的正常运行,又会导致血虚,使出血加重 或反复不止。
2)病史:有胃肠道溃疡、炎症、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
1.常见病因
(1)感受外邪
六淫外邪侵袭,以热邪及湿热之邪为主,均可损 伤脉络,而致出血。
(2)情志过极
恼怒过度,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 逆犯肺,损伤肺络,则咯血、衄血;横逆犯胃, 胃络损伤则吐血。

中医内科学——血证

中医内科学——血证

中医内科学——血证一、概念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二、病因病机1.外感六淫2.酒食不节3.情志过极4.劳倦过度5.病后诱发三、诊断要点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从鼻窍溢出者,都可诊断为鼻衄。

齿衄:血从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

咳血1.咳血前常有胸闷、喉痒等感觉,经咳嗽而出,其血由肺或气道而来,或纯红鲜血,间夹涎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

2.患有慢性咳嗽,喘证或肺痨等肺系疾患的病史。

3.必要时可进行胸部X线、CT检查、支气管镜或造影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沉、痰细菌培养、痰抗酸杆菌检查和脱落细胞病理检查等均有助于明确咳血的原因。

吐血1.发病较缓,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先兆症状。

血从胃或食道而来,随呕吐而出,常夹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多呈紫红、紫暗色,也可呈鲜红色,大便常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

2.有胃痛、嗳气、吞酸、胁痛、黄疸、徵积等宿疾。

3.实验室检查呕吐物、大便潜血试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纤维胃镜和B超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便血1.大便下血可发生在便前或便后,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色黑如漆。

2.有胃痛、胁痛、积聚以及泄泻、痢疾等宿疾。

3.实验室检查,大便潜血阳性者。

尿血1.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血丝、血块,但尿道不痛。

2.部分病人虽无肉眼血尿,但经尿常规检查,镜下有红细胞或隐血实验阳性者也可诊断。

紫斑1.四肢及躯干部肌肤出现瘀点或青紫瘀斑,甚至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常反复发作。

2.临床应做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块退缩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束臂实验等检查,必要时作骨髓穿刺以明确诊断。

四、鉴别诊断鼻衄1.外伤鼻衄:有明确的外伤史,如碰撞或挖鼻等原因而导致鼻衄者,其血多来自外伤一侧的鼻孔,经治疗后一般不再复发,也无全身症状。

2.经行衄血:其发生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一般在经前或经期内出现,也称逆经或倒经。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必考考点气血津液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必考考点气血津液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必考考点:气血津液病证
1郁证
肝气郁结

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柴胡疏肝散
气郁化火

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丹梔逍遥散
痰气郁结

行气凯郁,化痰散结
半夏厚朴汤
心神失养

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甘麦大枣汤
心脾两虚

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归脾汤
心肾阴虚

滋养心肾
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
2血证
畀衄
热邪犯肺


益气健脾,生津止

七味白术散
下消
肾阴亏虚

滋阴固肾
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

滋阴温阳,补肾固

金匮肾气丸
5癌病
脑瘤
痰瘀阻窍

息风化痰,祛瘀通

通窍活血汤
风毒上扰

平肝潜阳,清热解

天麻钩藤饮&黄连解毒汤
阴虚风动
滋阴潜阳息风
大定风珠

肺癌
瘀阻肺络

行气活血,散瘀消

血府逐瘀汤
痰湿阻肺

健脾燥湿,行气化

二陈汤&舌蒌薤白半夏汤

知柏地黄丸
脾不统血

补中健脾,益气摄

归脾汤
肾气不固

补益肾气,固涩止

无比山药丸
紫斑
血热妄行

清热解毒,凉血止

十灰散
阴盛火旺

滋阴降火,宁络止

茜根散
气不摄血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血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血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考试需要掌握内容:
血证的病位:根据出血部位,分属不同脏腑。

共同的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

病理性质:由火热亢盛所致者属于实证;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则属于虚证。

虚实常发生转化。

如开始为火盛气逆,迫血妄行,但在反复出血之后,则会导致阴血亏损,虚火内生;或因出血过多,血去气伤,以致气虚阳衰,不能摄血。

因此,有时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既是引起出血的病理因素,又是出血所导致的结果。

此外,出血之后,离经之血,留积体内,蓄结而为瘀血,妨碍新血的生长及气血的正常运行。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血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血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血证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血证细目一:概述一.血证的概念及源流1.血证的概念凡由多种原因,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

2.血证的源流《内经》对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

有关篇章对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等病证作了记载,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述。

《金匮要略》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

《诸病源候论》将血证称为血病。

《备急千金要方》收载至今仍广泛应用的犀角地黄汤。

《医学正传》率先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

并以“血证”之名概之。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景岳全书》将血证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二.血证常见病证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的概念鼻腔出血,称为鼻衄。

齿龈出血称为齿衄,又称为牙衄.牙宣。

血由肺及气管外溢,经口而咳出,表现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咳血,亦称为嗽血或咯血。

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亦称为呕血。

便血系胃肠脉络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小便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块的病证,称为尿血。

血液溢出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证,称为紫斑,亦有称为肌衄及葡萄疫者。

三.《血证论》.《景岳全书》.《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关于血证病机.治则的论述《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有许多精辟论述,该书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确实是通治血证之大纲。

《景岳全书·血证》对血证的内容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血证
细目一:概述
一、血证的概念及源流
1.血证的概念
凡由多种原因,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

2.血证的源流
《内经》对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

有关篇章对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等病证作了记载,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述。

《金匮要略》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

《诸病源候论》将血证称为血病。

《备急千金要方》收载至今仍广泛应用的犀角地黄汤。

《医学正传》率先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

并以“血证”之名概之。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景岳全书》将血证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二、血证常见病证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的概念
鼻腔出血,称为鼻衄。

齿龈出血称为齿衄,又称为牙衄、牙宣。

血由肺及气管外溢,经口而咳出,表现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咳血,亦称为嗽血或咯血。

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亦称为呕血。

便血系胃肠脉络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小便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块的病证,称为尿血。

血液溢出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证,称为紫斑,亦有称为肌衄及葡萄疫者。

三、《血证论》、《景岳全书》、《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关于血证病机、治则的论述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有许多精辟论述,该书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确实是通治血证之大纲。

《景岳全书·血证》对血证的内容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四、血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某些系统的疾病(如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血证的常见病因
内因: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欲体虚,久病之后(久病阴伤、气虚、血瘀)。

外因:感受外邪,以热邪及湿热所致者为多。

二、血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血证的病位:根据出血部位,分属不同脏腑。

共同的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

病理性质:由火热亢盛所致者属于实证;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则属于虚证。

虚实常发生转化。

如开始为火盛气逆,迫血妄行,但在反复出血之后,则会导致阴血亏损,虚火内生;或因出血过多,血去气伤,以致气虚阳衰,不能摄血。

因此,有时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既是引起出血的病理因素,又是出血所导致的结果。

此外,出血之后,离经之血,留积体内,蓄结而为瘀血,妨碍新血的生长及气血的正常运行。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各类血证的诊断要点
(一)鼻衄
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均可诊断为鼻衄。

(二)齿衄
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

(三)咳血
1.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

2.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病史。

(四)吐血
L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

2.血随呕吐而出,常伴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

3.有胃痛、胁痛、黄疸、癥积等病史。

(五)便血
1.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

2.有胃肠或肝病病史。

(六)尿血
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无疼痛。

(七)紫斑
1.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

2.紫斑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

3.重者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及崩漏。

4.小儿及成人皆可患此病,但以女性为多见。

二、尿血与血淋的鉴别
血淋与尿血均表现为血由尿出,两者以小便时痛与不痛为其鉴别要点,不痛者为尿血,痛(滴沥刺痛)者为血淋。

三、咳血与吐血的鉴别
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出,但两者截然不同。

咳血是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
吐血是血自胃而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四、便血之远血与近血的鉴别
远血其位在胃、小肠(上消化道),血与粪便相混,血色如黑漆色或黯紫色。

近血来自乙状结肠、直肠、肛门(下消化道),血便分开,或便外裹血,色多鲜红或黯红。

五、紫斑与出疹、丹毒的鉴别
1.与出疹相鉴别:紫斑与出疹均有局部肤色的改变,紫斑呈点状者需与出疹的疹点区别。

紫斑隐于皮内,压之不褪色,触之不碍手;疹高出于皮肤,压之褪色,摸之碍手。

且二者成因、病位均有不同。

2.与丹毒相鉴别:丹毒属外科皮肤病,以皮肤色红如丹得名,轻者压之褪色,重者压之不褪色,但其局部皮肤灼热肿痛与紫斑有别。

细目四:辨证论治
细目五:预后
一、影响血证预后的三个因素
血证的预后,主要与下述三个因素有关:一是引起血证的原因,一般来说,外感易治,内伤难治,新病易治,久病难治。

二是与出血量的多少密切有关。

出血量少者病轻,出血量多者病重,甚至形成气随血脱的危急重病。

三是与兼见症状有关。

出血而伴有发热、咳喘、脉数等症者,一般病情较重。

二、吐血严重的预后
吐血若出血过多,导致气随血脱,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等症,预后较差,亟当用独参汤等益气固脱,并结合西医方法积极救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