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抗旱生理指标测定原理及方法

合集下载

植物抗旱性研究及其进展

植物抗旱性研究及其进展

植物抗旱性研究及其进展1. 前言旱灾是世界性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植物是土地上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部分,植物抗旱性研究对于增强岩的抗旱能力至关重要。

为此,人们对植物抗旱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2. 植物抗旱性的定义和测定2.1 定义植物抗旱性是指植物在缺水条件下保持生长和代谢能力,确保其在干旱环境中生长和繁殖能力的能力。

2.2 测定测定植物抗旱性需要考虑到植物整体的抗旱性和植物组织器官的抗旱性。

常见的测量方法包括叶片失水量、叶片相对含水量、根系渗透压、叶绿素荧光等。

3. 植物抗旱性的影响因素植物抗旱性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涉及到植物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多个方面。

常见的影响因素包括土壤水分、光照条件、气候变化等。

其中,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气候变化带来的土壤水分变化会导致植物生长环境的大幅度改变,因此气候变化对植物抗旱性的影响非常大。

4. 植物抗旱性的调控机制植物抗旱性的调控机制是指植物根据环境变化,通过一系列的信号传递和转导机制,调节植物代谢、生长和繁殖等方面,以应对干旱的压力,从而保持其生长和繁殖能力。

植物抗旱性的调控机制非常复杂,包括许多信号转导途径。

例如,质膜透性调控、糖类代谢调控、植物素(植物生长素、植物赤素、植物腐植酸等)调控等。

这些途径启动后,可以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抑制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等代谢机制,以保证植物的生长和代谢需要。

5. 植物抗旱性的研究进展近年来,植物抗旱性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1 基因工程领域的进展基因工程领域的进展主要包括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植物的抗旱性。

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向植物中导入蛋白质或者基因,使其具有更好的抗旱性。

5.2 生理学领域的进展生理学领域的进展主要包括了解植物抗旱性的调控机制。

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研究者已经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于植物抗旱性的信息,例如了解植物根系和地下水体的交互作用等。

鸢尾属植物抗旱生理指标的测定

鸢尾属植物抗旱生理指标的测定
Ab t a t o rp a t e e te td w t i ee t o c n r t n o s t t s . h e u t h wst a rse s t h mb h sh g e bl y sr c :F u l ns w r r ae i df r n n e tai f mo i sr s T e r s l s o tI n aa t u a ih r i t . h f c o o c e h i a i
11实验 材料 . 1
在 沈 阳 地 区长 势 良好 的 品 种 , 国鸢 尾 、 蝴 蝶 鸢 尾 、 德 蓝 马蔺 、 黄 褐 鸢 尾 当年 生苗 , 取 中 部 叶 片 进 行 生理 指 标 测 定 。 剪 P G 60 E 一 0 0的 聚 已二 醇 , 它是 一 种 大 分 子 聚 合 物 质 , 能够 夺 取 水 分 对植 物 造 成 干 旱 胁 迫 。 12胁 迫 处理 _ 实验材料 的选取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所有供试植株健壮 , 长 势基本一致 。将 各种鸢尾植株从 地里挖 出 , 洗净根 系 , 入营养液 浸 ( 方 为 c ( O )8 , HP 2g M S 4 , 水 配 成 4 0 配 a N 3 g K 2O , g O2 加 2 g 0 mL母 液 , 使 用 时取 此 母 液 2 mL加 水 稀 释 至 50 0 0 mL o自然 光 照 下 培 养 。 物 植 在 营 养 液 中 适 应 五 天 后 ,移 入 P G一 0 0浓 度 分 别 为 1% 、0 E 60 0 2 %、 3 %的含 有 营养 液 的溶 液 中 , 行 根 系模 拟 干 旱胁 迫 处理 。 0 进 处理 1d 0 后, 从植株 上剪 取中部 叶段进行各项生理指标测定。 1 测 定 方 法 . 3 1 一 电导率的测定 。采用郝建军编著 的植 物生理学实验技术 . 3 四种 鸢 尾 叶组 织 内 MD 含 量 相 差 不 明 显 ,但 经 过 1%P G 胁 迫 A 0 E 中 的相 对 电解 质 渗 出率 。 时 , A有 明显增 大的趋势 , 随着 浓度 的加大 , MD 但 受伤害程 度有所 132MD .. A含 量 的测 定 。采 用 郝 建 军 编 著 的植 物 生 理 学 实 验 技 缓 解 , 总 的来 说 呈 下 降 趋 势 。 说 明 鸢 尾 叶 片 内具 有 较 好 的消 除 活 但 术 中的 丙 二 醛 含 量 的 测定 。 性 氧 和 膜 结 构 受 到伤 害程 度 小 的能 力。 133S D酶 活 性 的 测 定 。 采 用 郝 建 军 编著 的植 物 生理 学 实 验 .. O 223S D活性的变化。 .. O 植物受逆境胁迫时 , 细胞内产生 了生物 技 术 中的 N T光 化还 原 法 ( 化 硝 基 四氮 唑 蓝 光 化 还 原 法 ) B 氯 。 自由 基 , 要 是 活 性 氧 。 过 剩 的 活 性 氧 导 致膜 脂 过 氧 化 。 因 此 S D 主 O 2 结 果 与 分 析 活 力 水 平 的 高 低 可 以 反 映植 物 对逆 境 抵 抗 能 力 的大 小 。 中 受任 何 表 2 1干 旱胁 迫 下 各 鸢尾 植 株 外部 的 变 化 , 验 结 果 见 表 1 . 试 浓度胁迫 的条件下 , 马蔺 S D含 量 明显 高于黄褐鸢 尾、 国鸢尾 、 O 德 从 四种 鸢尾 植 物 在 三 种 浓 度 胁 迫 下 的外 部 形 态 看 , 株 在 干 旱 植 兰蝴 蝶 鸢 尾 。说 明 马蔺 叶 片 内具 有 较 强 的抵 御 活 性氧 伤害 的作 用 。 胁 迫 下 与正 常 处理 下 , 部 表 现 不 同 , 着 胁 迫 强度 的 增 加 , 株 表 外 随 植 3 结 论 现 出逐 渐萎 蔫 , 程 度 不 同 。 马 蔺 叶 片 萎 蔫 程 度 最 少 , 旱 性 最 强 ; 但 抗 植 物在 环 境 胁 迫 下 , 长 受 到抑 制 。 常情 况 下 , 分胁 迫 导 致 生 通 水 蓝 蝴 蝶 鸢尾 叶 片 比黄 褐 鸢 尾 、 国 鸢 尾 受害 程度 大 ; 旱 性 最 弱 。 德 抗 细 胞质 膜 透 性 的增 大和 胞 内物 质 的外 渗 。 O S D含 量 的 增 加 , A 含 MD 22干 旱胁 迫 下生 理 指 标 的测 定 _ ’ 量 的 下 降 。 上 述 几 个 指 标 看 出经 P G 6 0 从 E 一 0 0不 同浓 度 处 理 1d 蓝 0, 221质膜 透 性 的 变 化 。 细胞 质 生 物膜 是 生 物 体 的细 胞 与 外界 .. 蝴 蝶 叶 片 外 渗 率 均 高 于 其 它 三 个 品种 鸢 尾 ,表 明 受 P G胁 迫 的 蓝 E 环 境间的一个重要界面 , 干旱胁迫 下 , 导致外渗 电导率的增加。 干旱 蝴 蝶 叶 细胞 膜 被 破 坏 程 度 最 为 严 重 , 马 蔺 叶 的膜 透 性 受 害 程度 最 而 胁 迫程 度 越 大 , 渗 电导 率越 高 , 受 的 伤 害 也 越 大 。 外 所 几种 鸢尾 植 物 小, 随着 P G 6 0 E 一 0 0浓度不断增加 , 膜的外渗率也逐渐加大 , 但马蔺 受到干旱胁迫时 , 外渗 电导率 有一定增 加 , 但就增加 幅度来 看 , 马蔺 膜 透 性 增 大 的速 度 较 其 他 三 个 品 种 慢 ,说 明 马 蔺具 有 较 强 的抗 旱 的变化幅度最小 , 受胁 迫的影响最 小 , 次 , 褐鸢尾 , 不耐胁迫 其 黄 最 性 , 蝴蝶抗旱性最小。 蓝 的 是蓝 蝴 蝶 鸢 尾 。 植 物 的 生长 受多 方面 因素 的影 响 。 过 聚 乙二醇 对 四种 鸢 尾植 通 222MD .. A含 量 的 变化 。 物器 官在 逆 境 下往 往 发生 膜 脂 过 氧 植 物 进 行 胁 迫 , 是 植 物 对 干 旱 逆 境 的表 现 , 栽 培 过 程 中 多 种 不 利 只 在 化 作 用 , 产 物 丙 二醛 ( D 会 严 重 损 伤 生 物 膜 。 通 常 利 用 它作 为 其 M A) 条件相 互存在 , 应考虑 多方面 因素对植 物生长的影响 , 才能综合评 膜脂过氧化指标 , 示植物对逆境 条件反应 的强 弱。经 P G处理 的 表 E 价 植 物 的节 水 耐 旱 性 。

植物抗旱机理及抗旱性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植物抗旱机理及抗旱性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植物抗旱机理及抗旱性鉴定方法研究进展植物的抗旱机理是指植物在干旱环境中如何调节水分平衡,以维持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问题日益严重,研究植物的抗旱机理和鉴定抗旱性的方法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植物抗旱机理的研究进展和抗旱性鉴定方法。

植物的抗旱机理主要包括:减少蒸腾损失、增加水分吸收能力、调节植物生长和发育等方面。

在减少蒸腾损失方面,植物通过改变气孔的开闭来控制蒸腾速率。

一些植物能够在干旱条件下调节其气孔的开合,降低蒸腾速率,减少水分流失。

同时,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分布也对抗旱起着重要作用。

植物根系的发达程度和分布范围影响着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从而影响植物的抗旱性。

另外,植物还通过产生一些抗旱物质来调节自身的生理代谢,如抗氧化物质、谷胱甘肽等,以抵抗干旱引起的氧化应激。

目前,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方法来鉴定植物的抗旱性。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测定植物的生理指标来评估其抗旱性。

例如,测定植物的相对水分含量、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等指标,可以反映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的水分状态和生理代谢水平。

另外,测定植物的根系性状也是评估抗旱性的重要指标。

根系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可以反映植物的水分吸收能力和适应干旱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评估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状况来判断其抗旱性。

例如,测定植物的生物量、叶面积指数、根冠比等指标,可以反映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采用了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方法来研究植物的抗旱机理和鉴定抗旱性。

例如,通过研究与植物抗旱相关的基因,可以揭示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的分子调控机制。

同时,通过转基因技术来提高植物的抗旱性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引入抗旱相关基因或调控植物内源基因的表达,可以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耐旱性。

综上所述,植物的抗旱机理及抗旱性鉴定方法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相信将会有更多的抗旱机理被揭示,也将有更多的有效方法用于评估和提高植物的抗旱性。

植物抗旱性与抗旱性鉴定方法的探究

植物抗旱性与抗旱性鉴定方法的探究
植 物抗旱性 与抗旱性鉴定方法 的探究
冯 利
( 辽 宁省 朝 阳 市环 境 监 测 保 护 站 1 2 2 0 0 0 )
摘要 : 干旱 是 威 胁 人 类 生存 与发 展 的 最 大环 境 压 力 之 一 , 也 是 植 物 成 活 与 生 长 的 重要 限 制 因 素之 一 。 低 温 是 影 响 植物分布、 产量及品质的重要 非生物胁迫 因素 , 提 高植物的抗寒性是作物育种的重要任务 。 文章从植物抗旱机理 、 抗旱性鉴定方法进行 了探讨 , 以期 为植物抗旱性研 究工作提供 参考。 关键 词 : 植物 ; 抗旱机理 ; 抗 旱性 鉴 定 ; 进展 干 旱 对 植 物 的影 响 是 广 泛 而 又深 远 的 ,它 影 响 植 物 各 个阶段 的生长发育和植物各种生理代谢过程 。提高植物 的 抗旱 能力 已经成为现代植物研究 工作 中急需解决 的关键 问
差。
植物根 系提水作用是在蒸腾降低 的情况下 ,通过深层 湿润土壤 中的根系吸收水分 ,并 沿维管பைடு நூலகம் 系统将水运至浅 层根 系 ,然后将部分水分释放至浅层 干燥土壤 中的一种生
理 现 象 ,它 能 够 在 一 定 程 度 上缓 解 浅 层 根 系 因缺 水 导 致 的 死亡 , 维持植 物生存和生产 。 3 、 生 化 指 标


的栅栏组织和维管组织 , 导管多且导管直径较大 。 随着土壤 持水量的升高 , 旱地品种根数 、 株高 、 茎粗 、 茎节 数都极 显著 地 高 于 田麦 品 种 。 2 、 生理 指 标 在生理指标上 , 包括对 蒸腾 的气孑 L 调节 、 对缺水 的渗 透 调节和质 膜的透性调节等 。叶片相对含水 量和水势能很好 地反映植 株的水分状况与蒸腾之间的平衡关系 ,在相 同渗 透胁迫条件下 , 抗旱性强的品种水势 、 压力 势和相对含水 量 下降速度慢 , 下降幅度小 , 能保持较 好的水分平衡 ; 而抗旱 性弱的品种下 降速度较快 ,下降幅度 较大 ,水分平衡保持

植物抗旱生理指标测定原理及方法

植物抗旱生理指标测定原理及方法

植物抗旱生理指标测定原理及方法
(1)水分主要能量指标,包括蒸腾量、蒸发力、蒸发强度、蒸腾强
度以及气孔导度等;
(2)水分利用指标,包括水分利用效率、蒸散发相对于叶片重量的
比率、水分充分度指数、叶片含水量和土壤水分饱和度等;
(3)抗旱抗性指标,包括水分拦截能力、水位调节能力、耐旱抗性
降低等;
(4)水分吸收调控指标,包括根冠界面水分拉力、根须分布调控指数、根须结构调控指数、根系活动调控指数等;
(5)水分平衡指标,包括水分主客场平衡指数、水分平衡偏差指数、植株水分贮存和调控指数等;
(6)干旱耐受指标,包括强光耐受指数、植株水分平衡能力、水分
适应状态能力、旱作物叶片蒸发潜力、水分适应性耐受等;
(7)组织构型指标。

《植物抗旱生理》课件

《植物抗旱生理》课件
分析植物枝条中的水分含量,探索其在干旱 环境中的变化。
3 蒸腾速率的测定及分析
测量植物蒸腾速率,了解植物在面对干旱时 的水分调节能力。
4 活力指标及抗氧化酶系统
通过分析植物的活力指标和抗氧化酶系统, 评估其对干旱的抵抗力。
植物抗旱与分子生物学
抗旱蛋白调控机制
探讨植物通过抗旱蛋白的表达 和调控来应对干旱环境的策略。
3
植物生长发育调节抗旱机制
探索植物如何改变其生长和发育过程以 应对干旱压力。
根系抗旱植物对受旱程度的反应
探索植物根系如何适应不同程度的干旱, 并逆境条件下提高生存能力。
生理指标评价植物抗旱能力
1 水势及相对含水量的测定及分析
研究植物水势和相对含水量等指标,评估其 对干旱的适应能力。
2 枝条中水分的测定及分析
《植物抗旱生理》PPT课 件
欢迎来到本次关于植物抗旱生理的PPT课件。在这个课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 植物如何适应干旱环境,并阐述其复杂而又精妙的生理调节机制。
概述
植物抗旱的重要意义和生理机制。
植物抗旱生理调节机制
1
叶片减水、气孔调控抗旱机制
2
了解植物如何通过调节气孔大小和数量
以减少叶片蒸腾的水分损失。
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研究植物在干旱逆境下基因表 达的变化与抗旱能力之间的关 系。
进行基因工程调控植 物抗旱机制
了解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调节植 物抗旱能力的可行性和前景。
总结
深入分析植物抗旱生理机制的复杂性,并强调进一步研究对未来植物育种的 重要性。

植物抗旱性鉴定评价方法及抗旱机制研究进展

植物抗旱性鉴定评价方法及抗旱机制研究进展

四、应用前景及建议
植物抗旱性鉴定评价方法和抗旱机制研究进展在农业生产、生态修复等领域具 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的研究应以下几个方面:
1、鉴定方法优化:进一步探索和优化植物抗旱性的鉴定物物种的需求。
2、机制深入研究:加强植物抗旱机制的深入研究,特别是不同植物物种间抗 旱机制的差异及其原因,为抗旱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3、抗氧化防御系统:植物在干旱条件下会面临氧化胁迫,通过激活抗氧化酶 体系、积累抗氧化剂来抵抗氧化损伤。
4、信号转导:植物在干旱条件下会通过感知环境信号、产生并传递信号来调 节基因表达、代谢途径和细胞结构,从而应对干旱环境。
这些机制的研究为植物抗旱性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提高植物抗旱性的 效果。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植物上,对不同植物物种间抗旱机制差 异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未来研究需要加强不同植物物种间抗旱机制的比 较和分析,从而为抗旱性育种提供更多有效的资源。
谢谢观看
植物抗旱性鉴定评价方法及抗旱机制研 究进展
目录
01 一、植物抗旱性鉴定 的背景
03
三、植物抗旱机制研 究进展
02
二、植物抗旱性鉴定 评价方法
04 四、应用前景及建议
植物抗旱性是指植物在干旱条件下能够正常生长和发育的能力。由于全球气候 变化和人口增长带来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植物抗旱性研究已成为农业科学领域 的重要课题。本次演示将介绍植物抗旱性的鉴定评价方法和抗旱机制研究进展, 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3、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植物进行抗旱性改良,培育具有 优良抗旱性能的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4、综合应用:将植物抗旱性鉴定评价方法、抗旱机制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推动植物抗旱性的研究发展。

植物抗旱性鉴定

植物抗旱性鉴定

实验17 植物抗旱性鉴定水分亏缺是一种最普遍的影响植物生产力的环境胁迫,尽管蔬菜作物一般都在水源充足的地区栽培,但是通常蔬菜需水量大,而且几乎整个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都比较多;而果树大多栽培于丘陵、土地,更易受到水分亏缺的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植物的抗旱性,进行抗旱育种显得特别重要。

抗旱育种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拥有抗性资源的多少和深入研究的程度,因此,种质资源的抗旱性鉴定、评价与筛选是抗旱育种的关键环节,受到世界各国育种工作者的重视。

进行抗旱性鉴定所采用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田间直接鉴定法、干旱棚法、人工气候室法、盆栽法及室内模拟干旱条件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时期、不同目的抗旱性鉴定与研究。

本实验将以抗旱性存在差异的普通小麦品种为试材介绍植物抗旱性鉴定的主要方法和步骤。

一、试材及用具小麦幼苗,发芽箱,滤纸,培养皿,打孔器,天平,干燥器,电导仪,20ml具塞刻度试管,双面刀片,恒温水浴锅,温度计,玻璃棒,研钵,过滤漏斗,容量瓶(50ml),移液管(2ml、5ml、10ml),高速台式离心机,分光光度计,微量进样器,荧光灯(反应试管处光照强度为4000lx);刻度吸管,G3垂熔玻璃漏斗等。

二、方法步骤(一)田间直接鉴定当土壤干旱来临时,尤其在小麦孕穗至灌浆阶段发生旱性时,植株因失水而逐渐萎蔫,叶片变黄并干枯。

在午后日照最强、温度最高的高峰过后根据小麦叶片萎蔫程度分5级记载。

级数越小,抗旱性越强。

“1”级无受害症状;“2”级小部分叶片萎缩,并失去应有光泽,有较少的叶片卷成针状;“3”级大部分叶片萎缩,并有较多的叶片卷成针状;“4”级叶片卷缩严重,颜色显著深于该品种的正常颜色,下部叶片开始变黄;“5”级茎叶明显萎缩,下部叶片变黄至变枯。

以上是根据凋萎程度定性鉴定品种的抗旱性,也可以把各品种分别种植于旱地(胁迫)和水地(非胁迫),测定旱地小区产量和水地小区产量,以下列公式定量评定品种的抗旱性。

抗旱系数(DC)=)非胁迫下的平均产量()胁迫下的平均产量(PDYY抗旱指数(DI)=的平均值所有品种)旱地产量()抗旱系数(DDCYYD×品种的抗旱系数或抗旱指数越大,其抗旱性越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抗旱生理指标测定原理及方法
生命科学学院
杨歌
一、
问题及质疑:
1.酸性体系下,脯氨酸与茚三酮加热反应后的最终产物为红色,再实验过程中,仅有少数时候能发现红色产物。

原因有待确定。

2.经查看文献资料,反应步骤已经是优化的,没有问题。

甲苯萃取脯氨酸与茚三酮的反应产物,消除了多余未反应的茚三酮,磺基水杨酸,提取液中其他杂质(如色素)以及PH变化的干扰。

3.根据茚三酮与脯氨酸的缩合反应分析:
(1)反应体系的PH控制很重要,保持酸性环境,否则,反应产物的最大吸光值并不在520nm。

(2)极限干旱材料或者重脱水材料的脯氨酸含量大,材料干重比新鲜材料多数倍,加相同量的茚三酮,反应程度应该有所不同。

而脯氨酸含量少的样本,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

四、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1.原理
植物在逆境下遭受伤害(或衰老)与活性氧积累诱发的膜脂过氧化作用密切相关,膜脂过氧化的产物有二烯轭合物、脂类过氧化物、丙二醛、乙烷等。

其中丙二醛(MDA)是膜脂过氧化最重要的产物之一,因此可通过测定MDA了解膜脂过氧化的程度,以间接测定膜系统受损程度以及植物的抗逆性。

丙二醛在高温及酸性环境下可与2-硫代巴比妥酸(TBA)反应产生红棕色的产物3,5,5´-三甲基恶唑2,4-二酮(三甲川),该物质在532 nm处有一吸收高峰,并且在660nm处有较小光吸收。

由于醛、可溶性糖对此反应有干扰,在450 nm处有一吸收峰,用双组分分光光度法加以排除。

2.步骤
试剂:(1)10%三氯乙酸(TCA):TCA--------------25g
加ddH2O至---------250ml (2)0.6%硫代巴比妥(TBA):TBA------------0.6g
加5%TCA至---------100ml
实验步骤:
(1)称取材料0.1g,加10% TCA 2ml研磨至匀浆,再加8ml进一步研磨;
(2)4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至新管;
(3)2ml提取液+2ml 0.6% TBA,混合均匀,2ml ddH2O+2ml
0.6% TBA为空白对照;
(4)混合沸水浴15min,冰上冷却;
(5)4000rpm离心10min;
(6)取上清再532nm,600nm,450nm波长下的光密度值。

3.计算方法
式中,Vt:提取液总体积(mL)----------------10ml;
Vs:测定用提取液体积(ml)-------------2ml;
FW:样品鲜重(g)---------------------0.1g。

D663=82.04Ca +9.27Cb
D645=16.75Ca +45.6Cb (浓度单位:g/mL)
CA= 12.72D663– 2.59D645
CB= 22.88D645– 4.68 D663
CT = 20.29D645 +8.02D663 (浓度单位:mg/L)
Chl(mg/g叶)= C(mg/L)*提取液总量(L)*稀释倍数/FW(g)
注意事项:
(1)避光。

(2)时间控制,研磨以及放置时间不宜过长。

(3)叶绿素一定要提干净,以免造成误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