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精品教案:《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蜀道难》全文;(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3)分析诗的结构和艺术特色,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蜀道难》;(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蜀道壮美景色的赞美之情;(2)体会诗人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的把握;(2)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3)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诗歌意境的体会;(3)诗人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特点;(2)提问:同学们对“蜀道难”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蜀道难》,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3)让学生分析诗的结构,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感受诗中描绘的蜀道景色,体会诗人的赞美之情;(2)让学生分析诗的艺术特色,如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3)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坚定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诗的感受;(2)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蜀道难》;2. 写一篇关于《蜀道难》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李白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蜀道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描绘的壮美景观。
《蜀道难》教案完美版

《蜀道难》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蜀道难》的文学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
分析并欣赏《蜀道难》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象征,理解其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唐朝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李白的生平简介。
诗歌结构分析:五言古体诗的形式特点,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意象与象征:蜀道的艰难险阻,象征人生困境和追求理想的努力。
深层含义探讨:对人生的思考,对困难的挑战和对理想的追求。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诗歌背景、结构和深层含义进行讲解。
互动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案例分析法:分析其他类似诗歌,进行比较和鉴赏。
2.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展示诗歌相关的图像和资料。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增加学生的学习资源。
文学作品选读:提供相关的诗歌和文章,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诗歌背景,介绍作者李白的生平。
第二步:分析诗歌形式,讲解五言古体诗的特点。
第三步:解读意象与象征,引导学生理解深层含义。
第四步:进行互动讨论,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总结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进行课堂小结。
3.2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象征,分享自己的理解。
诗歌朗诵:学生选择部分或全诗进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写作练习: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对诗歌的思考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讨论中的积极程度。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课堂提问: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思考深度。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教材:《蜀道难》诗文本,相关文学作品选读。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蜀道难》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教学难点: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贺知章对李白《蜀道难》的评价——“子,谪仙人也!”引出教学文本。
二、初读文本,粗品诗意。
(一)、《蜀道难》解题:《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于乐府旧题。
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
《乐府解题》:“备言蜀山之阻。
”(PPT展示)(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三)、朗读指导:1、教师指正个别易读错的字音。
2、提问学生:朗读应注意的要素。
朗读要素:节奏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
(PPT展示)3、以首段为例,教师示范并指导朗读。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
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
“噫吁嚱”是惊异之辞。
“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
“乎”“哉”,皆可有延长音。
“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蜀道难》语文公开课教案

《蜀道难》语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蜀道难》的背景和作者李白。
1.2 学生自主阅读《蜀道难》,理解诗歌的大意。
1.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2 学生分组讨论,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2.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解释诗歌中的难懂词语和句子。
第三章:文化背景3.1 教师介绍蜀道的地理和历史背景。
3.2 学生通过图片或地图了解蜀道的路线和地理位置。
3.3 教师讲解蜀道的重要性和对古代交通的影响。
第四章:诗歌创作背景4.1 教师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4.2 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感受其创作风格。
4.3 教师分析《蜀道难》中的李白个人情感和思想。
第五章:课堂互动5.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诗歌中的场景。
5.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和寓意。
5.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六章:深度探讨6.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蜀道难》中“难”的的多重含义。
6.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诗歌中的难句和难点,分享解读心得。
6.3 教师点评学生的小组合作,解答学生的疑问,点拨诗歌理解。
第七章:比较阅读7.1 教师提供与《蜀道难》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供学生比较阅读。
7.2 学生选取一首作品,分析其与《蜀道难》的异同点。
7.3 学生分享比较阅读的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八章:创意写作8.1 教师提出以《蜀道难》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的题目或主题。
8.2 学生现场进行创意写作,可以是对诗歌的续写、改编或以此为背景的故事创作。
8.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九章:综合活动9.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与《蜀道难》相关的综合活动,如辩论赛、戏剧表演等。
9.2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展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个人才华。
9.3 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强调活动的教育意义和学生的表现。
《蜀道难》公开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蜀道难》公开课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蜀道难》的背景及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蜀道难》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蜀道难》的创作背景。
2. 讲解《蜀道难》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 学生阅读《蜀道难》,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作业:1. 学生预习下一章节的内容。
第二章:诗句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蜀道难》中的重点诗句。
2. 培养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感知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蜀道难》中的重点诗句。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教师解析重点诗句,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作业:1. 学生抄写并背诵重点诗句。
第三章:课堂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蜀道难》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中的主题和情感。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活动: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的主题和情感。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作业:1. 学生准备小组讨论的汇报PPT。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创意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以绘画、音乐或舞蹈等形式表达《蜀道难》的意境。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以绘画、音乐或舞蹈等形式表达《蜀道难》的意境。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作业:1. 学生完成创意表达作品,并准备展示。
第五章:课程总结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蜀道难》的学习内容。
2. 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待。
教学内容:1. 回顾《蜀道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预告下一章节的学习内容。
《蜀道难》公开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蜀道难》公开课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蜀道难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蜀道难》的背景和作者。
让学生理解《蜀道难》的主题和创作背景。
1.2 教学内容介绍《蜀道难》的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分析《蜀道难》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蜀道难》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学生阅读《蜀道难》并理解其主题思想。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回答《蜀道难》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学生能够理解《蜀道难》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第二章:蜀道难的诗歌形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蜀道难》的诗歌形式和结构。
让学生分析《蜀道难》的韵律和节奏。
2.2 教学内容分析《蜀道难》的诗歌形式和结构。
讲解《蜀道难》的韵律和节奏。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蜀道难》的诗歌形式和结构。
学生朗读《蜀道难》并分析其韵律和节奏。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回答《蜀道难》的诗歌形式和结构。
学生能够分析《蜀道难》的韵律和节奏。
第三章:蜀道难的文学特色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蜀道难》的文学特色。
让学生分析《蜀道难》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2 教学内容分析《蜀道难》的文学特色。
讲解《蜀道难》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蜀道难》的文学特色。
学生阅读《蜀道难》并分析其修辞手法和意象。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回答《蜀道难》的文学特色。
学生能够分析《蜀道难》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第四章:蜀道难的思想内容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蜀道难》的思想内容。
让学生分析《蜀道难》的主题思想。
4.2 教学内容分析《蜀道难》的思想内容。
讲解《蜀道难》的主题思想。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蜀道难》的思想内容。
学生阅读《蜀道难》并理解其主题思想。
4.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回答《蜀道难》的思想内容。
学生能够理解《蜀道难》的主题思想。
第五章:蜀道难的欣赏与解读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欣赏和解读《蜀道难》。
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蜀道难》的理解和感受。
5.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欣赏和解读《蜀道难》。
2024年蜀道难优质课教案(模板10篇)

2024年蜀道难优质课教案(模板10篇)蜀道难优质课教案篇一1.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3.理解李白的放达。
诵读诵读要求指导示范3课时以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谈到唐诗的地位及李白的成就。
朗读课文教师疏通文意范读课文。
1.个别朗读。
2.集体朗读师生讨论朗读师生讨论朗读1.“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
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说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慨的强烈。
“噫吁唏”是惊异之辞。
“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
“乎”“哉”,皆可有延长音。
“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那么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表达调读。
“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
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说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
“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挪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
“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
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精品教案:《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蜀道难》的背景、作者和文学地位。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3)能够鉴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音乐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3)通过朗读、背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蜀道的敬畏之情,培养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2)体会诗人对奋斗精神的赞美,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蜀道难》的背景、作者和文学地位。
2. 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3.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音乐性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2. 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作者、意象等知识点。
2. 互动法:提问、讨论,激发学生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表达技巧。
4. 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背诵,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蜀道难》的背景、作者和文学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4. 案例分析:讲解诗中的表达技巧,如比喻、象征等。
5. 诗歌鉴赏:分析诗的韵律、节奏和音乐性,提高鉴赏能力。
6.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文背景、作者、意象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其分析、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态度、观点,以及课后作业中的表现,评估其对诗人敬畏之情、拼搏精神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以确保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道难
李白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地是怎么形成的?(盘古开天辟地)可是在我们西南部有一个传说,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为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没法和天合起来,于是她便把地折叠起来,形成了高ft、低谷,这样天地就吻合了也许是西南部的崇ft峻岭给了人们灵感,让他们创造了这个神话,也许是西南的ftft水
水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PPT 展示)
说起《蜀道难》唐代的诗评家殷番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PPT 展示)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老师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 生诵读
3[提问] 通过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明确] 雄浑、豪放
4[活动] 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PPT 展示)
5[提问] 主旋律是那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 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6[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 “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小结] 通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三、品读涵泳意境之奇
欧阳修这样评价《蜀道难》“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PPT 展示)李白的这种于众不同的风格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营造的,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儿?请同学们抓住文章
的主旋律,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个角度突出了蜀道难,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注意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
1.赏析第一小节
(1)[提问] 第一处的难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难的?
[明确]第一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主要是说ft势之高
(2) [提问] 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这一特点?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ft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 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ft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ft” 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ft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ft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ft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ft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ft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ft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说明】根据学生所选句子进行诵读指导
[小结]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5)[活动] 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2.赏析第二小节
(1)[活动] ①这是第一小节,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鉴赏了一下接下来看二小节,第二小节有两处描写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2)[提问] 这两处描写展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
[明确] 描写了蜀道的险
(3)[提问] 这两处文字是怎样来变现蜀道的险峻的?
[明确]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ft”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ft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 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ft峰之高,绝壁之
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小结]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ft 之高,水之急,河ft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4)[活动] 生齐读
3.赏析第三小节
[提问] 第三段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的呢?
[明确]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杀人如麻蜀地凶险
[活动] 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小结] 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提问] 如果让你们进蜀ft,走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受?(生可能答害怕)[明确] 雄奇可怖(PPT 展示)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给我们营造的奇特的意境
同样是写蜀道,我们看三秦民谣怎么写的: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ft水险阻,黄金子午蛇盘鸟栊,势与天通(《三秦民谣》)(PPT 展示)武功县的太白ft很高,离天只有三百尺孤云、两角二ft,离天只有手一拳那么近;ft高水急的子午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蛇盘、鸟栊两座ft,ft势曲折险峻,高耸接天
[提问] 同样是写蜀道,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首民谣和李白的事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相同好不同之处?
[明确] 相同:夸张不同:想象神话传说侧面描写虚写映称
[小结] 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手法多样造意境奔放的激情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PPT 展示)
四、精读揣摩意蕴之奇
[提问] 那么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请看教材注释①
这首诗是为送别友人而作“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同样是送别,却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而是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有人不要去,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明确]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PPT 展示)
[提问] 这三个句子中那些字需要重读?
[明确] 何时不可胡为早
[活动] 分组朗诵
看来是极力劝友人不要去那么这是不是全诗的所有意图呢?
(PPT 展示):写作背景
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
天宝初年, 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请同学们结合背景以及诗歌的第三小节讨论一下,诗人有没有言外之意?(PPT
展示)
[明确] 言外之意两种解读
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不如放浪形骸,回归精神家园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PPT 展示)[小结] 李白是在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难掩一颗赤子之心(PP T 展示)
结束语:全体诵读,感受诗人的这幅心肠吧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