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的创业之路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励志演讲稿三篇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励志演讲稿三篇演讲稿一:柳传志谈创业历程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作为联想集团创始人的创业历程。
在我创业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困难,但也收获了无数的成果和成功。
我想借此机会,鼓励大家勇敢追求梦想,勇往直前,不惧困难,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回顾起创业的那个时刻,我是充满激情和决心的。
我相信只要有信心和努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当时的中国电脑市场还十分不发达,我看到了这个机会,并决心在这个领域创业。
起初,我们只有十几个员工,办公室也很简陋,但是我们拥有的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信念,那就是成为中国最大的电脑企业。
创业的道路充满了坎坷和挫折。
起初,我们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技术的不足。
但是我坚信只要坚持下去,不断学习和改进,我们就能够突破困境,取得成功。
我们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与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最终在市场上获得了认可和好评。
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团队的重要性。
没有一个团结、合作的团队,就无法取得成功。
我鼓励员工们勇于创新,积极参与到公司的发展中来。
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正是有了这样的团队,我们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不断的奋斗。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不能放弃,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谢谢大家!演讲稿二:柳传志谈成功的秘诀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成功的秘诀。
我相信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是成功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
在我创业的过程中,我也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困难,但是我成功的秘诀就是永不放弃,勇往直前。
首先,成功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
当初我创业的时候,中国电脑市场还十分不发达,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做好产品,用心服务客户,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柳传志的介绍

发展历程
• 1984年10月17日:北京海淀区科学院南路 二号,柳传志带领10名技术人员,以20万 元人民币(2.5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创建 了联想公司的前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 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 • 1988年:联想式汉卡荣获中国国家科技进 步奖一等奖。香港联想成立。 • 1989年:北京联想集团公司成立。 1994年:联想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21岁的柳传志
成长中养成的品行
妥协也好,坚持也好,目的性一定要清楚, 目的性清楚了,我相信就会把握得好这个度。 妥协不是目的,妥协是为了达到预定目的的 一个手段。我只怕大家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 不懂这个手段,那就会出事。这两个一定要 刚柔并济,把握者本身还要有很高的政治智 慧。
-------
柳传志
1988年,获首届全国科技实业家创业奖银奖; 1990年,获第二届全国科技实业 家创业奖金奖; 1993年,被国家科委评为“火炬计划先进工作者”; 1994年,获北京市第二届科技之光优秀企业家奖,被 评为北京市电子行业优秀企业家,当选“中国改革”风 云人物”。 • 2009年12月,当选中国经济十年商业领袖。 • 2011年11月,获得2011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生成就奖。 • 2012 《财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排行榜, 排名第二
母亲的影响。
“我在少年时期就把整套《水浒》和《三国》翻了个遍,基本是烂熟于心,
这两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三国志》里令我最伤感的人物是诸葛亮,满腹 经纶、学富五车,却落得个凄凉下场,让人不胜唏嘘。”
柳传志高中的母校是一所相当著名的男校北京市25中(育
英中学)。这个学校毕业的男生一般有两个理想:当飞行员或者考军校。那一 级有4个班一共200多人,选飞行员时经过选拔,到最后就剩下柳传志一个完全符 合要求。最后一关政审出了问题,柳传志的舅舅是“右派”。这件事对柳传志打 击极大。17岁那年,当飞行员的梦碎了,所幸后来学校把柳传志保送到了军校。 1961年高中毕业时,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安 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专业学习。这所学校最著名的专业是原子弹和导弹。校方虽 然接受了这个学生,但还是认为他的政治不够清白,所以不能接触原子弹和导弹, 只能去学雷达(西电二系)。 在西安军校,每个班里都配备有班主任和指导员,他们挂着少校的军衔,是 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英雄。班主任王岱成给他们讲了很多他们早年打仗的故事, 经常听得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在西安,柳传志接受军事化管制、严格的 体魄训练和思想教育,成为先进分子,还当上了小组长——相当于军队中的 班长。
联想集团企业文化手册

联想集团企业文化手册第一部分:我们的历史 (2)一、联想的初创阶段 (2)二、联想的起步阶段 (3)三、联想的助跑阶段 (5)四、联想的起跳阶段 (6)五、联想的转型阶段 (8)第二部分我们的目标 (10)一、我们的使命 (10)二、我们的远景 (11)三、我们的战略路线 (12)第三部分我们的价值观 (13)一、服务客户 (13)二、精准求实 (17)三、诚信共享 (21)四、创业创新 (26)第四部分我们的风范 (33)第五部分我们的行为准则 (36)做事三原则 (36)沟通四步骤 (36)投诉处理三原则 (37)联想员工基本行为守则 (37)第一部分:我们的历史一、联想的初创阶段:1984年~1987年1。
阶段特点利用技术服务积累资金,通过拳头产品打开市场。
2. 标志事件1984年11月1日柳总等11名科技人员,20万元起家,创办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集团公司的前身。
3。
经营大事■ 1985年公司赚了70万元人民币,投入开发第一个自制产品--汉卡。
■ 1986年,成功地开发出联想汉字系统和FAX通讯系统等拳头产品,开始进入流通领域.■ 1987年开始代理HP、AST的产品。
4. 管理文化当时创业者们主要是通过“研究员站柜台”和制定“联想天条"等方式,开始探索企业经营管理规律。
这个阶段公司倡导“不看过程看结果,看功劳不看苦劳”的效益观,“质量是生命、用户是皇后”的市场观,“信誉比金子还贵”的道德观。
二、联想的起步阶段:1988年~1993年1. 阶段特点以国际化带动产业化,形成技-工—贸的产业体系.2。
标志事件1988年4月16日,公司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开创外向型高科技产业誓师大会”,吹响了联想向海外进军的号角.1988年6月23日,香港联想电脑有限公司成立。
3. 经营大事■ 1988年初联想提出了自己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建成一个外向型技工贸一体的产业结构.■ 1990年北京联想获得生产计算机许可证,在北京建立自己的第一条电脑生产线,从代理产品向生产自己品牌的产品转变.■ 1990年联想集团提出自己的第二个战略目标:从1991年开始到2000年联想集团要实现5亿美元的营业额,折合人民币30亿.■ 1992年联想微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年底联想上地生产基地开工。
联想集团发展历程

联想集团发展历程在经历了几代联想人不懈的努力后,联想品牌逐步实现了从最早的产品名称发展到了今天这样一个价值为200亿元的优秀品牌。
从1984年到2003年的十九年当中,联想品牌的发展经历着三个非常重要的品牌时期,第一个阶段是"计算所"品牌时期,这一阶段从1984年联想成立,到联想拥有"Legend"这一品牌;第二个阶段是"Legend"时期,从香港联想的成立到2003年4月28日,这是一个漫长、且联想高速发展的品牌历史时期;"lenovo "新标识的发布,揭开了联想新品牌发展的第三个历史时期。
"计算所"时期联想在创业初期还没有"联想"一这品牌的概念。
1984年11月,柳传志带领11名科技人员,以20万元的资金创立联想时,那是个坚苦创业时期,以技术服务作为积累资金的主要手段,而公司的名称"联想"则来自其第一个拳头产品"联想式汉字系统"。
计算所公司通过为电脑用户提供各类服务,以及汉卡的推出,为联想的初期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而"计算所公司"这一品牌在中关村逐渐小有名气。
"联想式汉卡"也赢得了用户的信赖。
1988年,联想汉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业初期,联想人通过办展会、作平面广告、门牌广告等多种方式对"计算所"品牌进行了塑造,而"诚信"成为当时的联想人所一贯坚持的理念。
柳传志常说:"一个好的技术力量、好的适应价格、好的销售服务、去争取和赢得一个好的用户市场,这就是我们信誉的全部内容。
"而这一时期"研究员站柜台"、"诚信对客户"等故事成为打造"计算所"品牌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1988年4月16日,计算所公司"开创高科技外向型产业动员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之所以选择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则表明了联想人树立自己品牌的坚定信心。
联想的创业之路

联想的创业之路联想的创业之路大家对联想、对中国的民族的信息产业、对中国的高科技企业的关心。
下面店铺就为大家解开联想的创业之路,洗完能帮到你。
联想的创业之路篇一1984年的时候、联想公司初办,我们的11个人,平均年龄43岁,那一年我40岁。
我们把4年以后,也就是1988年作为一个坎儿。
为什么呢?因为1988年以前,我们只能从计算所进入,不从社会招聘。
1998年的时候我们是150人,当时是计算所公司,联想的前身,营业额是7800万。
最高层,就是当时管理层的负责人平均年龄48岁。
10年以后,说是1998年,到去年,公司7000多人,营业额达到176个亿,集团的管理层平均年龄34岁。
我们业务得到了大拓展,但是领导人的年龄却大大降低,说明联想集团新老交替的过程是积极的、平衡的发展。
我为什么一开始就先讲这一点,其实这是一件很了不起、很难的事情,大家可以想像。
联想是20万块钱起家,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不知道遇到多少困难,商业风险,甚至政策上的风险。
创业的同志在1990年、1991年,一个月才拿几百元工资的情况下,辛辛苦苦把树种大了,浇了水,施了肥。
当发展到一定程度,该结果的时候,由于联想是国有企业,跟自己毫无关系,要全交给年轻同志,他们心里头能高兴吗?所以自然这里面有一个过程。
为了说明问题的难度,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我们经过的商业风险和政策风险。
我在这儿举两个例子。
商业风险大家都能想像到,企业亏损了、竞争激烈等等。
其实我在这儿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因为我们是中国科学院的人,原来都做研究工作的,实际就是书呆子,因此一开始的商业风险实际上就是被骗。
我们这20万块钱,成立不到半个月,就被江西省妇联的一个女同志骗走了。
我在这儿讲一个我被骗的最痛苦的一个例子,那是1987年,我们一开始的时候,就是靠出卖技术劳力积累资金。
什么叫出卖技术劳力?就是给人家验收机器、讲课、维修做这些事情,积累了90万。
1987年以后我们就开发了联想汉卡。
it创业名人

it创业名人这个时代出现了许多的it巨头,比尔盖茨,马云,柳传志等等。
那他们创业前是怎么样的,是如何走过来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it创业名人相关文章。
it创业名人:IT大佬的创业奋斗简史,互联网巨头成功前都干些什么美国IT大佬的创业奋斗简史:1、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13岁开始计算机编程设计,18岁考入哈佛大学,一年后从哈佛退学,1975年与好友保罗·艾伦一起创办了微软公司,比尔盖茨担任微软公司董事长、CEO和首席软件设计师。
比尔·盖茨在过去21年中第16次摘下《福布斯》全球首富桂冠。
2、扎克伯格(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高中时,扎克伯格很喜欢程序设计,特别是沟通工具与游戏类。
2004年,他在哈佛的大学宿舍创办了Facebook。
短短数年,这一网站迅速风靡全世界,如今,它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交网站之一。
20岁的扎克伯格虽然考入了知名的哈佛大学,但却是该学校计算机系和心理学系的辍学生。
有媒体曾对他俭朴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报道,据悉,扎克伯格成为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之后,依然住着租来的一套一室一厅的小公寓,地板上放着的一个床垫、两个椅子、一张桌子就是全部家具。
他的早餐通常都是一碗麦片。
每天,他走路或骑自行车上班。
中国IT大佬的创业奋斗史:1、柳传志(联想董事局主席)创业之前,柳传志在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设备研究室做了13年磁记录电路的研究,连续得过好几个奖,但做完以后,却什么用都没有。
1984年开始创业时,柳传志已经四十岁了,他称,当自己有精力,但不知道干什么好,憋得不行,特别想做事,就创业了。
其一手创立的联想集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被人称为“企业家教父”。
柳传志经历过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承受住了年轻时做梦也想不到的富裕生活。
70年代柳传志和太太上街曾经梦想老了以后能不能买辆三轮,退休后带老伴去北京城逛逛。
联想总裁柳传志的创业励志故事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联想总裁柳传志的创业励志故事的⽂章,希望⼤家能够喜欢!更多⼉童故事资源请搜索与你分享! 1984年,那时的柳传志已经40岁了,谁也未曾料到,他由此翻开中国企业史传奇的⼀页。
作为⼀个早已跨越千亿门槛的企业,我们追寻它最初出发的脚步。
柳传志主导的联想,如何在中关村密密⿇⿇倒下的⾼科技企业中勇敢站起来?观察的维度有很多种,不少专家、学者已经写就企业历及传记。
1999年,柳传志在联想15周年的时候将这15年划分为5个战略发展阶段:1984~1988年、1988~1994年、1994~1997年、1997~1999年、1999年之后。
对于联想这个“巨⽆霸”,我们主要观察1988年~1994年,联想从⼀个亿到⼗个亿的发展历程。
40岁创业:历经艰苦 柳传志1944年4⽉29⽇⽣于上海,他的祖籍江苏镇江。
美国《商业周刊》说他是“衔着红⾊银勺⼦出⽣”(bornwithared-silverspooninhismouth),意即他出⾝富贵,其家庭⼜富有⾰命传统。
1984年11⽉,柳传志和11个同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20万元的⽀持下成⽴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当时公司由王树和任总经理,柳传志、张祖祥任副总经理。
1986年7⽉柳传志正式接任总经理。
柳传志⾛上创业之路,是因为“憋得不⾏”,“我们这个年龄的⼈,⼤学毕业正赶上‘⽂化*’,有精⼒不知道⼲什么好,想做什么都做不了,⼼⾥⾮常愤懑。
” “突然来了个机会,特别想做事。
科学院有些公司的总经理回⾸过去,总喜欢讲他们从前在科研上都多有成就,是领导硬让他们改⾏。
我可不是,我是⾃⼰⾮改⾏不可。
”柳传志⾮要从头开始的时候,已经整整40岁了。
创业之前,柳传志在科学院计算所外部设备研究室做了13年磁记录电路的研究。
柳传志不太愿意提那段经历,因为“虽然也连续得过好⼏个奖,但做完以后,却什么⽤都没有,⼀点价值都没有。
只是到最后,1980年,我们做了⼀个双密度磁带记录器,送到陕西省⼀个飞机试飞研究所,⽤了起来。
lenovo联想的故事

984年lenovo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带领10名中国计算机科技人员前瞻性的认识到了PC必将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怀揣着20万元人民币(2.5万美元)的启动资金以及将研发成果转化为成功产品的坚定决心,这11名科研人员在北京一处租来的传达室中开始创业,年轻的公司命名为“联想”(legend,英文含义为传奇)。
柳传志走上创业之路,是因为“憋得不行”,“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大学毕业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有精力不知道干什么好,想做什么,都做不了,心里非常愤懑。
”“突然来了个机会,特别想做事。
科学院有些公司的总经理回首过去,总喜欢讲他们从前在科研上都多有成就,是领导硬让他们改行。
我可不是,我是自己非改行不可。
”柳传志开始的时候已经40岁了。
创业之前,柳传志在科学院计算所外部设备研究室做了13年磁记录电路的研究。
柳传志说“虽然也连续得过好几个奖,但做完以后,却什么用都没有,一点价值都没有。
只是到最后,1980年,我们做了一个双密度磁带记录器,送到陕西省一个飞机试飞研究所,用了起来。
我们心里特别高兴。
但就在这时候,我们开始接触国外的东西,发现自己所做的东西,和国外差得太远。
这使得我坚决地想跳出来。
”当时,中关村街上办起了一片公司,中科院计算所也有人出去办公司,或者给人打工,验收机器,验一天收入三四十元,当时计算所一个月的奖金也就30多元,这对计算所正常的科研冲击很大。
面对于此,计算所所长曾茂朝想:能不能计算所自己办个公司,积累点钱,上缴给所里,解决所里急需的实际困难。
柳传志以往表现出来的组织能力使曾茂朝觉得他是最佳人选。
1984年,“两通两海”已经挺立在中关村,当时典型做生意的办法有三种:一是靠批文;二是拿平价外汇;三是走私。
拿到批文后,一台XT机器能卖4万多元。
1987、1988年的时候,公司内部就此发生过一次讨论。
我们的办公室主任一心想要我们公司办成像科海那样──总公司下面一大堆小公司,每个公司都独立做进出口,虽然每个公司都在做重复的事情,但是每个公司都赚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想的创业之路柳传志今天来了这么多同学,让我很感动,因为这是大家对联想、对中国的民族的信息产业、对中国的高科技企业的关心。
1984年的时候、联想公司初办,我们的11个人,平均年龄43岁,那一年我40岁。
我们把4年以后,也就是1988年作为一个坎儿。
为什么呢?因为1988年以前,我们只能从计算所进入,不从社会招聘。
1998年的时候我们是150人,当时是计算所公司,联想的前身,营业额是7800万。
最高层,就是当时管理层的负责人平均年龄48岁。
10年以后,说是1998年,到去年,公司7000多人,营业额达到176个亿,集团的管理层平均年龄34岁。
我们业务得到了大拓展,但是领导人的年龄却大大降低,说明联想集团新老交替的过程是积极的、平衡的发展。
我为什么一开始就先讲这一点,其实这是一件很了不起、很难的事情,大家可以想像。
联想是20万块钱起家,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不知道遇到多少困难,商业风险,甚至政策上的风险。
创业的同志在1990年、1991年,一个月才拿几百元工资的情况下,辛辛苦苦把树种大了,浇了水,施了肥。
当发展到一定程度,该结果的时候,由于联想是国有企业,跟自己毫无关系,要全交给年轻同志,他们心里头能高兴吗?所以自然这里面有一个过程。
为了说明问题的难度,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我们经过的商业风险和政策风险。
我在这儿举两个例子。
商业风险大家都能想像到,企业亏损了、竞争激烈等等。
其实我在这儿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因为我们是中国科学院的人,原来都做研究工作的,实际就是书呆子,因此一开始的商业风险实际上就是被骗。
我们这20万块钱,成立不到半个月,就被江西省妇联的一个女同志骗走了。
我在这儿讲一个我被骗的最痛苦的一个例子,那是1987年,我们一开始的时候,就是靠出卖技术劳力积累资金。
什么叫出卖技术劳力?就是给人家验收机器、讲课、维修做这些事情,积累了90万。
1987年以后我们就开发了联想汉卡。
联想汉卡本身的相对利润很高,比如说利润高达40%,但是绝对利润不高,因为它不是个大东西。
后来我们就发现要把它插在PC机上同时卖PC机。
当时我们卖别人的机器,又没有本钱,怎么办呢?那几年,正是官倒很热闹的时候,有很多企业有外汇,他们就买来机器,但他们不会卖,就让我们来卖,我们就拿一台,卖一台,卖完了交给他钱,从中大概提5%或者10%的利润,使得我们自己能够运转起来。
到了1987年左右的时候,我们懂得了,用户要什么机的机器,我们应该怎么卖。
这时,我们想能不能从香港直接进口呢?这本身的利润应该是很高的。
在1987年4月份,我们跟香港的一家公司联络,双方比较了解了以后,请他做IBM的代理,如果我们能够给IBM拿100万美元订单的话,我们将会拿到一批非常便宜的机器,利润达到40%,这就有很大和利润,于是我们就想做这件事情。
这件事情做起来难度在哪儿呢?因为在中国买IBM的机器要经过出口商,要通过进口公司。
进出口公司给批文,大家现在可能还记得,什么叫官倒,官倒就是倒批文,进出口公司有批文,另外还要有外汇,我们要拿人民币去换外汇。
因为我们确实没有任何背景,两眼一抹黑,在这种情况下,是我和我的主要助手,常务副总裁李勤同志,他在北京负责借钱,我到深圳去找进出口公司。
找到以后,请他把钱拿过去。
进出口公司还通过人介绍了一个林老板,见到了以后,我就把这笔钱交给他了,然后我就回到北京。
回到北京以后,在那儿的人,后来告诉我,钱根本没打过去,这时候我再回到那儿去,发现人找不着了。
当时给了他多少钱呢?300多万!当时人民币跟美元的汇价是1:6.5,拿走300多万,当事人找不着了,一下就给我吓晕了。
这时候就到处打听那个人,后来终于知道了那个人家住在什么地方。
大家可以想像,那会儿准备拿砖头劈人的劲头都出来了。
林先生家里发现了这些情况以后,知道这是要拼命了,于是把我请进去了,我才弄清楚,他们以为我们是个官办的公司,公家的钱挪用了没关系,他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这一来,我们才明白,他把我们的钱挪用了,还不是想拿走。
终于我们把钱要回来,然后大家费了很多周折才打出去,最后把这件事做成了。
事做成了,大概一共花了两三个月,这批机器运到北京以后,赚了很大的利润。
那天有个很动人的事情,我跟李勤几个人庆功,就在这时候,李勤一家伙躺在沙发上,经检查是特发性房颤,后来李勤背病一直背到今天,那次是第一次。
他被送到医院以后,我就犯毛病了。
追钱的过程有两个多月,在这两上月,一到夜里两点钟的时候我就被吓醒了,心狂跳不止,今天大家听着笑话,当年真的是很痛苦的。
后来钱追回来了,机器也买回来了,可毛病就去不了了,每天到夜里两点多钟吓醒,心狂跳不止,后来被送到医院,听人家说,我住院的那个样子,很像日本电影《追捕》里的横路竞二。
我再讲一个政策风险的例子。
也是1987年,就是那次机器买进来以后,我们内部实行了承包制——就是根据机器销售的情况来确定奖金多少。
谁知道由于进货特别好,渠道特别畅通,承包的效果特别突出,突出到吓人的程度。
怎么回事呢?就是我们承包部门的经理和他那个部门里的十几个人,人均奖金高达6000多元。
当时我的工资才100百多块钱,按照当时国家的规定,奖金如果超过了3个月的工资,超出的部分要交奖金税300%。
这样一来,我们研究了一下,有三条三出路:第一个出路就是把钱发下去,把税交给国家,拿到工资,钱也没了,公司关门;第二条路,就是跟得奖金同志说“咱们来年再发”。
我们想了想,也不行。
那么只有走第三条路,就是拿支票换现金,把奖金发了,我们不是私营企业,我们是个国营企业,我和几个副总经理都是一点奖金没有,我们要担着风险,钱发给下面。
我们做的结果是群众的积极性大为高涨,但是两年以后东窗事发,发奖金的事出了毛病,出了毛病以后追查起来,一直追到联想了,我们企业赔了9万多块钱,同时给了我一个警告。
但是有意思的是什么呢?不一年多的时间,国家的政策取消,改成现在的所得税。
因为那种税务局法根本不适合,在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多政策尚不健全,因此政策在不断调整。
一个企业跑在前面做的时候,你办的事原来政策不让办,这种情况就有很大的风险,这就是我们在开办的时候承担的政策风险。
至于说这些老的创业者,确确实实极其艰苦,付出了无比的艰辛。
这就存在一个机制问题,像美国的公司,像比尔〃盖茨、格鲁夫创办微软和英特尔,他们当年创办了之后,拿的资本金可能比我们20万还少,也就是一两万美元。
但是他们为什么能做成呢?主要是创业者和管理人员本身就是主人。
高科技企业能不能发展,机制问题不能说是一个高科技企业发展好的充分条件,但它一定是必要条件。
我们公司之所以能够发展,跟中国科学院,我们的大股东非常开明是分不开的。
我们的大股东在1993年左右的时候,就向我们主动提出,要把35%的分红权给我们的员工,这样,我们就能够给创业的一些员工和公司的所有的骨干有分红权,他不是股东但是有分红权,这样的话,老同志就能非常高兴的让年轻同志到第一线工作,也就形成了新老交替的必要条件。
所以我跟大家讲,新老交替的事情,确实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很多国营企业很难做到。
在联想,人的层次分成三层,一种是战略策划层、一种是战术组织层、一种是具体实施层,大概分了这么三类。
讲到这儿的时候,我就想讲一下企业管理人。
因为大家知道,在硅谷每年是几百家企业挂牌上市,或者股票飙升,同时也有几百家企业会垮下来,为什么呢?他们完全是靠一种产品本身来决定企业情况,产品好了就上去,产品被别人超过了就下来。
但是像联想这样,要求一个长远发展的企业,它主要的问题是管理体系,所以我们把管理分成三个要素,有三个方面。
中关村有5000家企业,我想大概在1987年、1988年90%的企业带了一个辫子,就是说很多企业都垮了,垮的原因是什么?其中可能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到底是在懵着打,还是在想着打。
懵着打就是毫无战略,什么好我做什么,什么急需我做什么。
倒卖光碟赚钱我就卖光碟,光碟卖到一定情况,国家抓的厉害了我就垮了,这样的公司就没有一种战略决策的考虑。
但是很多企业是制定战略的,仍有成败之分,可见战略制定极其重要。
我们知道Intel现在芯片,386、486,奔腾……大家觉得全是技术的发展,其实不仅如此,386和486发展的时候,Intel已经到极限了,为什么呢?当时使用DOS操作系统,机器的速度根本就用不了这么多Intel如果再往高发展的话,就没有这么大和利润市场,如果他不做的话,他就会被CID这些企业淹了,这时候Intel就主动跟微软联系,能不能大家一起来把市场开拓起来,于是Windows 操作系统在Intel的鼓励下才做开。
Windows操作系统一出来以后,奔腾立刻用上了。
跟着多媒体等出现,奔腾立刻用到了现在网络、 Internet的时候,Intel 公司根据我们的分析,原来闹了半天,他不仅是把精力投放在做芯片上,他花了很大的力量在推动应用市场,他在中国想尽办法帮着我们来扶植软件业。
这是什么意思?你卖芯片你怎么扶植软件业呢,原来他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层的道理。
像这样的例子,外国企业界很多,就是把把棋子后几步看得比较明白,这就是一个战略实施的作用。
刚才我讲到了我们公司起步的过程,我顺便说一下,我们联想走了一个什么轨迹呢?先是出卖劳力,挣了钱以后,跟着我们做汉卡,然后把汉卡插在微机上卖微机,然后PC机路打通以后,跟着我们就想,我们不能光甘心这么做,我们科学院计算所的人,我们应该研制自己的微机,但是在中国非常困难。
在1988和1989年的时候,中国计划经济的体制还很强,我们拿不到国家的生产批文,无论如何不能给。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在全中国已经有上百条微机的生产线了,为什么还要再加你呢,他们每条线一年都生产很多,为什么你们还要做呢?道理说不通啊!于是我们就设计了一条道路,打到海外去,我们打到了香港。
第一步我们怎么样去做流通领域。
积累了资金然后我们怎么样又去形成一个自己设计,自己生产制造机器。
这些做好了以后,国家计委的同志,电子部的同志到香港看了我们,认可了,觉得“哎呀”真是不简单,他们在海外能做到”。
这时候才给了我们生产批文,这时候我们才回到中国大陆,形成了联想在国内的品牌,那是1990年的冬天的事情。
现在的PC把品牌去掉了,已经变成市场经济了,情况就好多了。
但是走这条路的过程,不是我懵着干的,是我确实进行了精心的战略策划。
所以从1989年以后,我就开始学着进行战略分析。
那么进行战略分析都做什么事情呢?后来我逐渐地为制定战略的部门定了这么几个步:第一步,要制定一个战略发展指导思想。
联想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呢?第一,我们要办一个长期的公司,我们要办上百年、老字号,这是我们的想法。
第二,联想要有规模,要大到最后能够跟世界500强比。
第三,要的是高技术领域,我们不再在发展领域发展,这就是我们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