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学设计
青年教师大赛教案设计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2. 学习生字词,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培养学生欣赏美景、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1. 课件:课文内容、图片、视频等。
2. 生字卡片、练习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播放荷花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荷花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荷花吗?为什么?3. 引出课题:《荷花》。
二、新课导入1. 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2.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三、朗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3. 学生分组朗读,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其他组进行评价。
四、分析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找出作者对荷花的描写手法。
2. 讨论课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理解其表达效果。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对荷花的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巩固学习成果。
2.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荷花》,谁能谈谈自己对荷花的印象?二、拓展延伸1. 教师展示荷花的绘画作品或摄影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2. 学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关于荷花的资料,如诗句、成语等。
三、写作指导1. 教师讲解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写一篇关于荷花的作文。
2.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活动策划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活动策划1. 活动目标本次活动的目标是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教学激情。
通过比赛,让青年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并互相研究交流,共同进步。
2. 活动内容2.1 比赛形式本次活动采取竞赛形式,每位参赛青年教师需要进行一节课的教学展示。
比赛内容涵盖各学科及综合素质教育内容。
2.2 比赛评判标准评判标准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深入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适用性、学生参与度的高低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
2.3 比赛组织比赛将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
初赛由各校自行组织,选出优秀代表参加决赛。
决赛由评委组成的专业团队进行评分和评选。
3. 活动安排3.1 报名阶段通过学校内部通知,邀请青年教师积极报名参加比赛。
报名截止日期为XX年XX月XX日。
3.2 初赛阶段初赛由各校自行组织,根据报名情况确定比赛时间和地点。
初赛评委由各校教务处和学科教研组组成,评选出优秀代表进入决赛。
3.3 决赛阶段决赛将在XX年XX月XX日举行。
决赛地点为某某中学。
决赛评委由教育局和相关学科专家组成。
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等奖项。
3.4 颁奖仪式和总结大会在比赛结束后,举行颁奖仪式,表彰获奖教师,并组织总结大会,分享比赛经验和教学心得。
4. 活动宣传通过学校官网、教务处通知、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进行活动宣传,鼓励更多青年教师参与比赛。
5. 活动保障学校提供比赛场地、教学设备和评委费用支持。
同时,保证比赛过程的公平公正,确保比赛的顺利进行。
6. 活动效果评估在活动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评审等方式,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为今后的活动改进提供参考。
---以上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活动的策划方案。
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够激发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并为他们提供一个研究交流的平台。
感谢各位的支持和配合!。
教师技能大赛的教案模板

教师技能大赛的教案模板一、课程名称:(适用大部分课程教案)二、授课对象本教案适用于具有一定教学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在职教师,参加教师技能大赛的备赛教师。
三、授课时间总课时:45分钟四、授课教师姓名:[教师姓名]职务:[教师职务]教学经验:[教学年资及教学领域经验]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教案编写的基本结构及规范要求。
- 学习并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 提升课堂管理与学生引导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如何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
-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并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方式。
-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教师职业责任感和教学热情。
-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 培养教师的团队协作精神及竞技心态。
六、教学重占和难点1、教学重点- 教案设计的原则和步骤。
-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与实践。
- 课堂活动组织和学生参与的策略。
2、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的细化和实施。
- 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与突破。
- 课堂评价的有效性与公平性。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 开场活动:通过一个简短的教育故事或新闻,引发教师们对教学创新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 提出问题:向教师们提问,如“在您的教学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挑战?”或“您认为一堂优秀的课程应具备哪些特点?”以引导教师们回顾自身经验,为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做铺垫。
2、新知讲授(20分钟)- 理论讲解:介绍教案编写的最新理念、原则和步骤,强调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 案例分享:展示一份优秀的教案范例,分析其成功之处,包括教学设计、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等。
- 技能训练:教授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PPT、视频、在线工具等,丰富教学形式。
3、合作探究(15分钟)- 分组讨论:教师们分成小组,针对某一教学主题,共同探讨教案设计,分享各自的见解和经验。
- 角色扮演:小组成员扮演教师和学生,模拟教学场景,体验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课堂管理方法。
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学设计高等数学

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学设计高等数学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高、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等。
为了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理论层面探讨高等数学教学设计的方法和策略,以期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高等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1. 教学目标与内容高等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方面,应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关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方法与策略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等。
在教学策略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注重实际应用,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高等数学教学设计的实例分析以“极限”这一概念为例,分析其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设计过程。
1. 教学目标与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极限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求解极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极限的概念、极限的性质和极限的运算法则三个方面。
2. 教学方法与策略(1)引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极限的概念,如“当你跑得很快时,你的距离会越来越近”,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方案

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学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青年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未来和希望,激励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当前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
为此,本次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旨在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相互学习、交流经验的平台,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二、活动目标1. 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比赛的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及教学评估能力。
2. 促进教学交流与合作: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分享教学经验与教学资源,促进相互学习。
3. 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尝试新方法、新手段,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 选拔优秀教师:通过大比武选拔出优秀的青年教师,为后续的培训与发展提供依据。
三、活动范围本次活动面向全校青年教师,具体范围包括:- 年龄在35岁以下的教师- 教龄不超过5年的教师- 各学科教师均可报名参加四、活动时间活动时间定于2023年10月15日至2023年10月30日,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
1. 初赛:2023年10月15日至2023年10月20日- 各学科教师进行初赛,评选出每学科前两名进入决赛。
2. 决赛:2023年10月28日至2023年10月30日- 决赛为全校范围内的教学展示,评选出优秀教师。
五、活动内容1. 活动宣传- 通过校内公告、宣传海报、微信群等多种途径宣传活动信息,确保每位青年教师了解活动的目的、意义及报名方式。
2. 报名方式- 教师自愿报名,填写报名表,并于2023年10月10日前提交至教务处。
3. 初赛安排- 初赛采取自选课题的形式,教师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时间为40分钟,评委由校内资深教师组成,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师生互动等进行打分。
4. 决赛安排- 决赛形式为“微课堂”,每位进入决赛的教师需在15分钟内展示其教学设计与实施效果,评委将根据教学效果、创新性、互动性等进行评分。
青年教师竞赛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题名称(根据实际竞赛要求填写,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竞赛教案设计”)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段。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课文背景,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2. 课堂讲解(1)生字、生词教学。
(2)课文内容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思想感情。
(3)重点句、段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小组合作(1)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2)分享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应用(1)阅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 总结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点。
(2)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之处。
6. 课后作业(1)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2)完成课后阅读、写作等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学生的出勤情况。
(2)学生的课堂纪律。
(3)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 教学效果评价:(1)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3)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3. 教学反思:(1)教师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反思。
(2)教师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
青年教师赛课活动方案

青年教师赛课活动方案活动名称:青年教师赛课活动活动目标:- 为青年教师提供展示和交流教学能力的机会- 激发青年教师的创新思维和教学热情- 促进青年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成长- 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兴趣活动方案:1. 活动时间和地点:- 时间:一天,最好在周末或假期安排- 地点:学校教室或会议室2. 活动流程:- 上午:- 开幕式: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介绍参赛教师和评委- 第一轮赛课:每位参赛教师准备一个30分钟的课堂展示,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评委和观众进行打分和评价- 午餐时间:安排简单的午餐,提供时间让参赛教师和评委进行交流和互动- 下午:- 第二轮赛课:每位参赛教师根据评委的建议和意见,做出相应改进后进行第二轮赛课,同样进行打分和评价- 评选环节:评委根据参赛教师在两轮赛课中的表现,选择出最佳赛课教师,并颁发奖项- 结束式: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总结活动成果和感言,感谢所有的参与者和支持者3. 参赛条件和要求:- 必须是学校的青年教师,教龄不超过5年- 可以是任何学科的教师- 参赛教师需要提前提交赛课方案和教材,供评委预先评估- 赛课内容应紧密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需求4. 评委评分标准:- 教学目标的明确度和准确性- 教学内容的有序性和科学性- 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有效性- 教学过程的流畅度和互动性-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参与度5. 奖项设置:- 最佳赛课教师奖:颁给在两轮赛课中综合表现最好的教师- 优秀赛课教师奖:颁给在两轮赛课中表现出色的教师- 最受学生欢迎奖:由学生评选,颁给在两轮赛课中获得最高评分的教师6. 活动宣传:- 学校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宣传活动信息和报名方式- 学校内部通知,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 邀请学生代表、家长和其他教师观摩活动7. 活动后续:- 将活动成果整理成教学经验分享会,给更多的教师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机会- 青年教师可以根据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建议,进行教学改进,提高教学质量以上是一个青年教师赛课活动的基本方案,具体细节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青年教师竞赛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的兴趣,培养学生……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2. 教学难点:……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二)新课讲授1. 讲解……(讲解内容)2. 展示……(展示图片、视频等)3. 案例分析:……(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思考)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交流)5.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三)巩固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强调重点、难点3. 布置课后作业四、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情况3.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4. 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调整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2. 学生学习效果3. 教师教学水平六、教学资料1. 教学课件2. 教学视频3. 教学案例4. 教学资源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节课:导入、新课讲授2. 第二节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3. 第三节课:教学反思、教学评价以下为具体教学内容的示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三角形全等和相似的方法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和相似的基本性质、判定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全等和相似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图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如何判断三角形全等和相似?(二)新课讲授1. 讲解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定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元素的过程
自从拉瓦锡1789年列出世界上第一张正确的元素表格以来,整整200年间,人类在寻找物质基元——元素的过程中,尽管有过很多激动人心的时刻,但对元素家族来说,每增加一个新的成员,都让人类经历一番漫长的等待,而且越是往后,新元素出现的机会就越少。
这实际上是在暗示人们,元素并不是可以无休止地“发现”下去的。
就像是一个金矿,你今天可能会挖出一块很大的金子来,而后天,再后天,你就可能一点金子都挖不出来,因为它压根儿就没有金子了。
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在我们的脑子里,存在着某种强磁般的力量,凡是遇到这类问题,它时刻把你引到认识论的“怪圈”上去。
如“人类认识的阶段性”、“认识的辩证法”等等,唯物主义也好,唯心主义也好,思辨的世界观会使你在这个不幸的“怪圈”中如坠烟海,始终说不出个所以然。
以下是人类在寻找元素过程中留下的印记:
1741年以前,已经知道但当时并不认为是元素的有16种物质:金、银、铜、铅、锡、铁、汞、锑、铋、锌、铂、钴、硫、碳、磷、砷。
1741-1787年,元素概念业已确立,发现了氢、氧、氮、氯、碲、锰、钼、镍、钨9种新的元素,累计发现元素25种。
1787-1803年,发现了铬、铍、铀、钛、钇、钽、锆、铈、铑、钯、铌11种元素,累计发现元素36种
1803-1808年,发现了锇、铱、钾、钠、钡、锶、钙\硼、镁9种新元素,累计发现元素45种。
1808-1842年,发现了硒、溴、碘、钒、硅、镉、钍、铝、镧、锂10种新元素,累计发现元素55种。
1842-1859年,发现铒、铽、钌3种新元素,累计发现元素58种。
1859-1868年,门捷列夫周期系建立,发现新元素12种(其中包括将钕镨分解为钕和镨两种元素):钪、镓、镜、锗、镨、钕、钐、钆、钬、铥、氟、镝,累计发现元素74咱。
1889-1898年,发现惰性气体等元素7种:氦、氖、氩、氪、氙、镭、钋,累计发现元素81种。
1898-1907年,发现氡、锕、镥、铕4种新元素,累计发现元素85种。
1907-1937年,发现了镤(1913)、铪(1923)和铼(1925)3种新元素,累计发现元素88种。
1937年,在天然条件下发现迄今为止的最后一种元素钫,累计发现元素89种。
彼此以后,人类还“发现”过一些新的元素,但这种“发现”已非原来意义下的发现了,因为这些元素都是以上述元素为基础,利用核反应的方法,即通过用a粒子、氘核、质子或中子对其邻近元素(按照门捷列夫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核作用而人工制造出来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人工合成的新元素已经更新换代了其他为物质基元的大部分含义。
用人工方法制造元素的工作始于1938年,1938-1940年,人工合成了锝、钷、砹3种元素,使人类发现的元素达92种,正好填满门捷列夫周期系。
1940年,人工合成地球上自然界中当时尚未找到的最初2种新元素(铀后元素)镎和钚。
1945-1955年,又合成了7个铀后元素镅、锔、锫、锎、锿、镄和钔,1955年以后,则合成了锘和铹,并初步预见到104-107号元素可能具有的某些特征。
从1741年至今的250年间,人类平均每10年发现的元素还不足4种,而从1937年以来,人类在天然条件下几乎没有发现过新的元素,而只是通过人工的方法,合成了约20种在自然条件下转瞬即逝的“人造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