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4课《华威先生》课件 北师大版选修《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选读》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高中一年级(高一)语文选修: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选读PPT课件:阅读_课件1

小说开头用一段引言提出了一个 “习惯”的问题,结合全文谈谈它的 作用?
解析:从“习惯”的表层习惯”指的是大多数人心中 的标准,指符合众人欣赏目光的事情。在 这篇小说中,大多数人心目中美丽的爱情 故事往往是有许多限制的,因为只有这样 的美丽才符合众人希望的目光,才是完美 的故事。习惯是一件可怕的东西,在一个 人无知无觉的时候,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他 的生活,每个人都必须承认它。高女人和 矮丈夫的婚姻正是受到这阵“习惯”的影 响,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波折。
在“批斗”情节中,人们分别是 怎么表现的?他们为什么会有那样的 表现?
解析: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特点进行 分析。
答案:
批斗会上,人们唇枪舌剑的向高女人 和她的矮丈夫发动进攻,各种威胁和辱骂, 沸沸扬扬。在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善 良被掩盖,人性泯灭,众人呈现了恶劣社 会“习惯”心理。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 表现,是因为他们处在一个荒唐的岁月。 一个变异的年代。
答案:
裁缝老婆的势利眼光,窥探隐私 的奇异癖好,搬弄是非的旺盛精力以 及落进下石的市侩行径能够看出她说 一个自私、卑微、无聊、庸俗、猥琐 的小市民。
你觉得裁缝老婆这一形象有没有 典型性呢?
解析:从裁缝老婆的形象特点结合当 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进行分析。
答案:
裁缝老婆集各种市民文化劣性的表现 形式于一身。面对这些人,高女人和她的 矮丈夫迅速陷入困境,所有故事和故事背 景都仿佛赤裸裸的暴露在他们面前,没有 权利拒绝他们的窥探,更没有权利拒绝流 言蜚语以及“合法化”的嘲弄。这种社会 环境在此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决定了他 们以后的命运。
细读感悟
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解析:从小说情节要素出发进行 归纳总结。
答案:
华威先生课件

时代大事记 1.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2.1935年的华北事变前后,仍然实行的是不抵抗政策,但 是这次加了一个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3.1937年的七七事变后,宣布准备自卫发表自卫宣言,准 备抗战,到8•15会战后国民党开始了真正的抗战。 4.1938年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 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中国军队浴血 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0 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 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 并未达到。此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失败后 国民党开始了消极抗日的政策,至1939年五届五中全会正 式确立了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
1.小说为了讽刺华威先生的庸俗可笑运用了哪些手法, 请举2-3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 鲜明的对比 1、仪表和风度上优雅与失范的对比。他“上帽子”, “永远挟着公文皮包”,“永远带着那根老粗老粗黑油油 的手杖”,同时还“戴着戒指”,十分注意仪表和形象; 他经常“划洋火”、“抽雪茄”、“翘兰花指”、“拍几 下手板”,显得很有领导风度,风雅高贵;当没能参加战 时保婴会时,“他开始打听,调查”,“把下巴挂了下 来”,“食指点对方的胸脯”;当没能参加日本问题座谈 会时,他“发脾气”、“吼着”、“猛地跳起来了”、 “瞪着眼”、“咬着牙,嘴唇在颤抖着”、“没命地喝许 多酒”、“嘴里嘶哑地骂着”、“打碎了一只茶杯”等等。 原来他优雅的外表和风度只是故作姿态,吓唬人的,哪怕 是一点点威胁到其领导地位的风吹草动,就令他丑态毕露、 歇斯底里,毫无风度可言,甚至丧失了最起码的仪态和尊
2、日常“工作”中快与慢的对比。他坐的包车“‘叮当, 叮当,叮当——’一下子就抢到了前面”,“黄包车立刻往左 边躲开”,“小推车马上打斜”,“担子很快让到路边”, “行人赶紧避到两旁的店铺里去”,“来不及看清楚就跑得老 远老远”,“像闪电一样快”,“速度全城第一”,总让人觉 得他有十分要紧的事情;他经常“掏出表来看一看”,“把表 放在面前”,“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起来、眉毛皱着、嘴 唇使劲撮着”,“立刻就走”,让人觉得他时间观念非常强; 但他每到一个会场,“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踏铃踏它一下”, “态度很庄严,用种从容的步子”,“照例——会场里的人全 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有几位拉长了脸”,“有一位甚 至抓着拳头瞪着眼”,对他敢怒不敢言,每次开会总是迟到早 退;“他每天都这么忙着”,“要到刘主任那里去联络”, “要到各学校去演讲”,“要到各团体去开会”,“这就戴起 帽子去赴一个宴会”,“而且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 是他请人吃饭”。原来他的忙不过是一个幌子,他其实是虚张 声势,欺民扰民,忙于泡会、应酬、宴请,虚伪无聊而又毫无时
高中语文第四课华威先生课件北师大版选修《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选读》

• 3、“速写”艺术与“展演”技巧。 • 本文没有情节的连贯性,没有故事的发生、发 展、高潮等等,也没有关于华威先生的完整的 故事,只是描写了他赴三个会和为两个会居 然没邀请他而大发其火的场面。总共5 个小 小的人生片断,就像画家东涂一笔,西抹一下, 一个官僚型的文化人形象就仿佛在读者面前 转了一圈,奇迹般地构成了。可以说《华威先 生》是真正意义上的“速写”小说体的作品。
3、描写“华威先生”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内部文件,请勿外传
内部文件,请勿外传
课文赏析
• 节选部分表现的是华威先生毫无必要地一天开十几个有关 抗战的会,每次讲话又都是重复着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 一类的谰言。所谓“认定一个领导中心”就是认定国民党 这个领导中心,这是抗战初期国民党右翼假抗日、真反共 的腔调。华威想干预、想包办一切事务,甚至连妇女界组 织的“战时保婴会”,他都要参与领导。他动辄查问有没 有“汉奸”“不良分子”,诬陷群众的抗日活动是“秘密 活动”,“有背景”。最为“名正言顺”的“日本问题座 谈会”,也要受到他的蛮横干涉。又要领导一切,又要查 禁,华威忙得“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制度”。
张天翼的讽刺小说的影响: 1、 抗战前期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一个由冷落到繁 荣的过程。无论从题材、主题、人物形象塑造、表 现手法等方面都有新的开拓和发展。其中,表现抗 日和暴露国统区黑暗现实是最主要的两大题材和主 题。 在讽刺暴露文学创作中,张天翼在当时可谓是 一名先锋。
2、他写的短篇集《速写三篇》,深刻地 暴露了国统区抗日运动的阴暗面,引起 文艺界的重视和讨论,产生广泛的社会 影响,停止了中国文坛当时“拼命向后 转”的局面。
《华威先生》讽刺手段: • 1、漫画式的夸张;
• 作者并不对人物作精雕细琢,而是选择富有特征意义的 细节,粗线条地勾勒几幅富有讽刺意味的人物活动剪影, 凸现人物本质。例如,写华威先生的包车:这个城市里 跑得顶快的是华威先生的包车,像闪电一样快,踏铃不 断地响着,黄包车立刻就得往旁边躲开,小推车马上拉 斜,担子很快地就让到路边,行人赶紧就避到两旁的店 铺里去。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五2.6华威先生1课件

• B.对于畸形社会各种类型的小市民、小地主 和小官僚和一些空虚无聊的知识分子,作了 生动的描绘和无情的鞭笞,出色地刻画了20 年代后期和30年代旧中国形形色色的“众生 相”。
• C.他的冷嘲热讽,不是浅薄地把世态化为一 笑,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社会的弊病。
二、作品分析:华威先生
• (一)常规性的把握 • 1.华威先生在体裁上属于短篇小说.在结集出版时作
• 3)宏观上,《华威先生》通过两大功能序列来揭露华 威先生的丑恶嘴脸,对不同的故事序列采用了不同的 叙述速度:
• 一是“开会”序列;
• 二是“冲突”序列;
• 其中“开会”序列占据了大半个文本,采用的是“减 速”法,“冲突”序列仅占小半个文本,采用的是“加 速”法。
• ①在“开会”这个大序列中,又含有三个小序列,即 分别写了“三场”会议。
• 他挂着“抗日”的招牌到处插手, 包而不办, 装样子骗人,他忙得宣布“恨不得取消晚上睡 觉的制度”,逢会即抢先发言以示公务忙碌,但 “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人吃饭”, 这样一对照,就将华威先生的虚伪庸俗暴露无 遗。
(二)拓展性学习:精湛的叙述——对《华威先生》的 叙述学解读
• 1.叙述角度、叙述者 • 在文本中,作者巧妙地选择了内部视角,且以故事中一个仅起
个迟叙事件,均属外在迟叙事件。
• 4)战时保婴会与日本问题座谈会这两场冲突被处理 成外在迟叙事件,不但打破了故事的自然时序,设置 了解读障碍,达到了“陌生化”效果,从而使文本有 了跌宕摇曳之美,而且也大大拓展了文本的深广度, 加强了故事的张力,对凸现华威先生的本质有着不可 或缺的意义。
3.叙述频率
• 3)文本《华威先生》十分成功地运用了②、④两种 频率类型。
• (1)巧用“讲述N次发生过N次的事”这种频 率类型,不断强调、重复华威先生某些具有实 质意义的恒常性行为动作。反复渲染,不断曝 光华威先生那粗鄙滑稽的丑态。
华威先生课件

内容梗概
抗战时期,前方战事紧张,而后方的华威先生, 也在天天忙碌着为抗战做“贡献”──到各个组织开 会、讲话,然而总是讲不了两句,就又赶到下一个会 场去了。他是真的在关心抗战组织的发展吗?不,他 不过是想把各个组织的权力抓到手罢了,强调“领导 中心作用”的重要才是他的主要目的。小说巧妙地运 用语言和动作描写,运用夸张和对比手法,辛辣地讽 刺了当时的国民党顽固派。这部漫画小品式的中篇小 说,是抗战前期著名的暴露国统区弊端的讽刺文学。 华威先生这一带有某些类型化倾向的人物,因其攫取 权力的狂热与无孔不入的流氓气质而具有了一定超时 代的因素
谢谢大家
“混蛋!”他咬着牙,嘴唇在颤抖着。“你
们小心!你们,哼,你们!你们!……”他倒 到了沙发上,嘴巴痛苦地抽得歪着。“妈的! 这个这个──你们青年!……”
人物形象
作者不用大的矛盾冲突和十分连贯的中心情节, 而是以叙述者“我”作为外视点,用漫画的方式, 通过对华威先生三次参加会议的忙碌、衣着等形
主要人物
华威先生 公文包、黑油油的手杖、结婚戒指、雪茄 到处开会——“忙”
人物性格?
他的“忙”
难民救济会 上午十点集会
日本问题座谈会
忙
文化抗敌总会 通俗文艺研究会
战士保婴会
会上说:
1.难民救济会 “第一点,就是每个工作人员不能怠工”、“第二点, 青年工作人员要认定一个领导核心。” 2.通俗文艺研究会 “文化人的工作是重要的,要抓紧去做”,“第二,文 化人应当认清一个领导中心。” 3.文化界抗敌总会 “事实上,此地各个方面的工作也非有个领导中心不 可。”
不求抗战,只求揽权
“问题是在这一点:你们委员是不是能够真正领 导这工作?你能不能够对我担保──你们会内没 有汉奸,没有不良子?你能不能担保──你们
【高中语文】华威先生ppt精品课件4

学习目标
1.分析华威先生的人物形象。 2.说明文章是通过表现手法取得极
强的讽刺效果,又体现了怎样的讽 刺效果。 3.探究华威先生的现实意义。
合作探究
1.回顾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对人物的语言 、动作、细节的分析和领悟,找出讽刺效果 极强的内容,指出此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讽刺 手法,并试做分析。 (组内商议,发言人回答)。 提示1:讽刺方法——对比、比喻、夸张、反 语、自相矛盾、反复等。 提示2:注意华威先生仪表风度、人事态度和 工作状态的表现。
华威先生的行程给 ⑤伤病工作团也要去的。你什么样的印象?
华威先生参加“难民救济会”时 发表了哪些高论?
第一点,每个工作人员都要加紧工作。
第二点,工作人员要认清一个领导中心, 在领导中心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统一 起来。
文化抗敌总会就是这个领导中心!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场面? 他在难民救济会的态度是什么?
词语:
转弯抹角 救亡 寒噤 救济 怠工 踌躇 颤抖
1.初读文本
快速整理小说内容、人物形象、小说主旨:
华威先生表面是一个_______的抗日文化工 作者,实际上是一个______的________。 为什么?
2.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概述华威先生 的行程
12——42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张天翼先生为我们创 造的一个艺术典型人物——华威先生,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 通过 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的领悟,理解华威先生的性 格特点与人物形象。(虚伪、庸俗、包而不办、欺骗民 众、抢夺领导权、国民党忠 实的鹰犬、抗战运动的破 坏分子。) 2.了解小说中“自相矛盾”、“夸张”等讽刺手法。 3.通过朗读课文,收集资料,制作自学卡片等步骤,从 而使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一份学案,培养学生收集、处理 信息的能力,质疑、解疑的能力。 4.感受华威先生这类丑恶的人群是可笑的,令人憎恶的 。
语文选修《华威先生》课件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讽刺色彩,善于用 夸张和诙谐的语言区揭示现实的丑恶 和虚伪。
• 张天翼讽刺小说的特点:
• (1)俯视讽刺对象,注重在人生一瞬中透视出丰厚的人 物性格史,勾勒人物线条明净而不驳杂,善于狄更斯式地 提炼人物的习惯动作与用语,抓住人物的灵魂廓大其细小 特点,写出大的性格。
• (2)重视叙述角度的灵活多变,以动作、情绪作为叙述 结构的内在依据,淡化故事情节,依靠戏剧性细节和矛盾 来结构小说,形成横向结构的片断性、速写性很强的富有 戏剧张力的小说形式。
4.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
华威先生当他到处高喊“一个领导中
心”时,语气是干巴巴的;当他与人低 声谈起赴宴喝酒时,用的是开玩笑的活 泼口气,在文化界抗敌总会发言,可谓 温文尔雅,笑容可掬,可当听说青年们 中有个会没有找他参加,就开始粗话连 篇,急不择言。
无论在什么场合,华威只要一出口,我 们便能够感到他的虚伪做作,写得既夸 张又富有生气。
漫画式的场景:
1、与我的寒暄与诉苦 2、包车飞速奔向会场 3、出席难民救济会 4、出席通俗文艺研究会 5、出席文艺界抗敌总会 6、对“战时保婴会”成员训诉 7、因”日本问题座谈会”而发怒
3.采用了精微的细节描写,善 于运用小特点来描写大性格。
华威先生的每一个小特点,都是 和他的权力欲相联系并能穿透其 灵魂的。如华威先生每次到会场, “在门口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 地把踏铃踏一下,叮!”,一笔 就把 华威先生那种 君临一切的心 理揭示出来了。
1929——1938年的10年间是他创作的丰 收时期,创作题材涉及城乡各阶层的广 泛生活,创作了短篇小说近百篇,编为 12集:《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 《蜜蜂》、《反攻》、《移行》、《团 圆》、《清二明时节》、《万仞约》、 《追》、《春风》《畸人集》《同乡们》 《速写三篇》等中短篇小说集,和中篇 小说《清明时节》,长篇小说《鬼土日 记》、《洋泾浜奇侠》《齿轮》《一年》 《在城市里》等。
华威先生ppt (1)

写作背景:
《华威先生》创作于1938年抗战初期,当时 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头 子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仍鼓吹一个 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揭露了统一战 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进一步揭露 了一批蒋介石政权的官僚,“力图打进一切 群众团体中去领导,以便一面探听和监视, 一面设法阻碍群众运动”
词语:
转弯抹角 救亡 寒噤 救济 怠工 踌躇 颤抖
1.初读文本
快速整理小说内容、人物形象、小说主旨:
华威先生表面是一个_______的抗日文化工 作者,实际上是一个______的________。 为什么?
2.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概述华威先生 的行程
12——42
像华威先生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我们民族 痈疽的具体表现,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 ,这种劣根性也时有所见。
写作特点
1、作者将华威先生虚伪、庸俗和无赖的 嘴脸放在具体的事件中,进行对比揭露 。 2、小说多处运用夸张的手法讽刺了华 先生的虚伪、庸俗、无赖和卑劣。
总结
通过多种写作手法增强了讽刺的效果,深化 了讽刺的主题。 塑造了一个忙而无功,只知抓权弄权的虚伪、 虚弱、骄妄专制、粗鲁庸俗、趋炎附势的官 僚形象。
1.仪表和风度上的优雅与失范的矛盾。 原来他优雅的外表和风度只是故作姿态,哪 怕是一点点威胁到他领导地位的风吹草动, 都令他丑态毕露、歇斯底里,毫无风度可言 ,甚至丧失了最起码的仪态和阻延,显示了 他内在的虚弱。
本小说主要表现手法:对比、矛 盾、夸张、反复
2.日常工作快与慢的矛盾。 原来他的忙不过是一个幌子,他其实是虚张 声势,欺民扰民,忙于泡会、应酬、宴请, 虚伪无聊又毫无时间观念。 3.对不同人和事的态度之对比。 三个会议,三种态度,勾画出华威先生骄妄 、虚伪、庸俗的嘴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
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
情 节 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的合
理性探究。
人物
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的辨析 、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
主题
着重小说意蕴主旨的全面理解或小说
主旨某一侧面的归纳、合理性探究。
探 究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 出评价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真阅读小说,圈划生字词,积累重 点词语;
2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的领 悟,理解华威先生这个艺术形象特征。
作者介绍
张天翼(1906~1985),原名元定,号 一之,早年写作滑稽和侦探小说,1931 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作品面向现 实,内容充实,给文艺界带来一股清新 的气息。解放后从事儿童文学创作。
难民救 济会
忙会
战时 保婴
文化抗 敌总会
漫画式的场景
1、(1-8)与我的寒暄与诉苦; 2、(9-13)包车飞速奔向会场; 3、(14-42)出席难民救济会; 4、(43-45)出席通俗文艺研究会; 5、(46-64)出席文化界抗敌总会; 6、(65-72)对“战时保婴会”成员训斥; 7、(73-88)因“日本问题座谈会”而发怒。
◦ 3、讽刺手法:对比、比喻、夸 张、反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等
1.你认为华威先生最有讽刺 意味的地方有哪些? 2.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
自相矛盾 、 夸张
一、在人物形象刻画上 蕴含讽刺性。
1、仪表和风度上优雅与丑陋的 矛盾。
原来他优雅的外表和风度只是故作姿态, 哪怕是一点点威胁到他领导地位的风吹 草动,就令他丑态毕露、歇斯底里,毫 无风度可言,甚至丧失了最起码的仪态 和尊严显示他内在的虚弱。
代表作有《 包氏父子 》、《华威先 生 》、长篇小说《 鬼土日记 》,长篇 童话《 大林和小林 》、《 宝葫芦的秘 密》
他的作品富有鲜明的 讽刺 色彩。 他善于用 夸张的 、 诙谐的 语言去揭 示现实社会的虚伪与丑恶,抨击用“仁 义道德”装饰起来的“禽兽世界”。
朗读课文
本文写了哪几件事
通俗文 艺研究
他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他强烈的权力欲,忙忙碌碌的 本质是为了拥有领导权,他要极力维护他的权力。因 为权力掩藏他生活和内心的空虚。他是靠权力来证明 他生存的意义。他的“一个领导中心”的怪论,表现 了他的专制主义思想。
华 威 先 生
学习目标
1、 认知目标: 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的领悟,理解华威先生的性格
特点与人物形象。(虚伪、庸俗、包而不办、欺骗民众、抢夺 领导权、国民党忠 实的鹰犬、抗战运动的破坏分子。) 了解小说中“自相矛盾”、“夸张”等讽刺手法。 2、 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收集资料,制作自学卡片等步骤,从而使学生 课后独立完成一份学案,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质 疑、解疑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感受华威先生这类丑恶的人群是可笑的,令人憎恶的。
二,在情节设置上强化讽刺 性。
在《华威先生》中,没有完整的故 事,没有一贯的情节,作者只是选取了 主人公对参加的三个会议和两个没有参 加的会议的不同态度,通过巧妙的情节 安排,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三,在语言风格上饱含讽刺 性。
华威先生讲话的核心点: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 其理论是“要是上面没有一个领导中心,往往弄得不 可收拾”。这个“中心”具体指的就是他本人了。
2、日常“工作”中快与慢 的矛盾。
原来他的忙不过是一个幌子,他其实是 虚张声势,欺民扰民,忙于泡会、应酬、 宴请,虚伪无聊而又毫无时间观念。
3、对待他人和事情媚上 与欺下的矛盾。
小说着重写了华威先生参加的三个 工作会议。三个会议级别不同,主 人公的态度明显不同。
三个会议,三种态度,勾画出华威 先生骄妄、虚伪、庸俗的国民党忠 实走狗的嘴脸。
小说阅读的命题要点:
1.注意环境描写 2.揣摩人物形象 3.把握故事情节 4.概括主题内容 5.分析写作技巧
学习目标:
分析《华威先生》中“自相矛盾”、 “夸张”等讽刺手法及效果,培养鉴赏 小说的能力。
说出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想像、烘托、讽刺、渲染、象征、前后 照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虚实结合、点面结合、以小见大、寓褒 于贬、寓贬于褒……(包括修辞方式和 结构手法)。
主要表现手法
讽刺
◦ 1、什么是讽刺? “ 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敌对的或 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 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 这种表现手法,即为讽刺。
◦ 2、讽刺发生的三个条件: ◦ ①生活中存在的假丑恶现象
◦ ②作家得对它们表态,秉持公正 心而针砭
◦ ③这种针砭须以喜剧性方式表现 出来,表现形式力求“婉曲”。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 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 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 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 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 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小说的命题基本上围绕着五个关键词:
归纳总结上、 装腔作势、 自命不凡、 投机钻营、 卑劣
华威先生的人物评传
1、以“我眼中的华威先生”为题 2、总体要求:能够全面的涉及小说中的场
景,在叙述中体现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3、关注具有讽刺性的细节;关注场景之间
的联系 4、力求语言通畅,富于个性化。 5、不少于400字。
本文的写作背景:
《华威先生》创作于1938年抗战初期, 当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然而国民党 反动派头子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 仍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 在统一战线内部开展“争夺领导权”的 斗争,一批蒋介石政权的官僚,“力图 打进一切群众团体中去领导,以便一面 探听和监视,一面设法阻碍群众运 动” 小说把这样一个人物放在抗战这样国 难当头的环境中,对他身上体现的丑陋 性,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