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和改革

合集下载

革命与改革:历史变革的重要意义

革命与改革:历史变革的重要意义

革命与改革:历史变革的重要意义革命与改革:历史变革的重要意义革命与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们代表了历史变革的重要意义。

革命与改革的出现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制度的改变,都需要革命与改革的推动。

历史的革命与改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塑造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革命与改革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革。

历史上的政治革命,如法国大革命、十月革命等,打破了封建专制制度,实现了政权的民主化与权力的公正分配。

这些政治革命激发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愿望,奠定了现代国家政治体制的基础。

同样,现代社会中的改革也在持续推动政治体制的进步。

例如,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政治体制的民主化与市场化进程,增强了政治制度的活力。

其次,革命与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历史上,农业革命的出现实现了从狩猎采集时代向农耕社会的过渡,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食物与资源。

工业革命的到来,使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而当代社会中的改革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开放,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货币财富的积累。

改革的目的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等手段,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与就业机会。

再次,革命与改革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文化传统。

历史上,宗教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发生,改变了人类的信仰观念、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

革命推动了新的思想观念的诞生与传播,丰富了人类的文化遗产。

当代社会中的改革同样深入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文化传统中。

例如,教育改革的进行,塑造了新一代的知识结构与人文素质,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革命与改革的深入推动,不仅促进了人类经济的发展,更为人类整体思想观念的进步提供了动力。

最后,革命与改革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历史的革命与改革通过推翻旧的制度与体制,使人类社会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改革(与革命)

改革(与革命)

5革命往往以暴力形式发生,会带来一定破坏性, 革命往往以暴力形式发生,会带来一定破坏性, 改革则会较温和一些。 改革则会较温和一些。 中华民族自古有改革、创新的精神,改革家、 6中华民族自古有改革、创新的精神,改革家、 革命家的改革创新等精神值得学习。 革命家的改革创新等精神值得学习。 改革的类型: 7改革的类型: 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大化改新、 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大化改新、 明治维新、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等); 明治维新、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等); 未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内部生产关系的调整: 未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内部生产关系的调整: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列宁新经济政策、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列宁新经济政策、罗斯 福新政、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福新政、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战 后日本民主改革等) 后日本民主改革等)
改革(与革命) 改革(与革命)
改革: 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忽必烈改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土地改革 三大改造 改革开放 家庭联产承包 大化改新 1861年俄国改革 1861年俄国改革 明治维新 列宁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革命: 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资产阶级革命(两次) 美国资产阶级革命(两次)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拿破仑帝国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俄1861改革与明治维新比较: 1861改革与明治维新比较: 改革与明治维新比较 相同:所处时代: 相同:所处时代: 国内背景: 国内背景:封制度阻碍资制度发展 方式、性质:自上而下、资性质改革 方式、性质:自上而下、 主观目的:保留君主, 主观目的:保留君主,维护统治 客观效果、结果: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客观效果、结果: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走上资道 路;均成功 不同:国际环境:俄无外敌侵略; 不同:国际环境:俄无外敌侵略;日有外敌入侵 清障程度不同: 清障程度不同:日爆发武装倒幕运动 影响深度、广度不同:日更深、 影响深度、广度不同:日更深、广,改革后经 济、军事超过俄国

试论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试论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试论改革与革命的关系改革与革命的关系常常难以区分。

一般而言,“自上而下”是改革,“自下而上”是革命。

从性质上看,改革与革命都有可能会是社会转型性的根本变革;从方法看,改革与革命都既有可能是暴力的、流血的,也有可能是和平的。

不能拿改革或革命的一次成败,论证其道路的合理性。

标签:改革;革命;关系改革与革命都是社会修复机制在起作用,革命是偶发性的,改革则是常态性的。

一个社会要进步,可以没有革命,但不可以没有改革;一个社会也只有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调节机制,通过不断的、有效的自我改革,才能够实现良性运转。

一、改革与革命的区别论起改革与革命的不同之处,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又不简单。

从概念上看,改革就是体制创新,依照程度深浅不同,它包括改良式的,也包括社会转型式的。

革命大体也有两种,一种是“改朝换代”,另一种即是社会革命。

若是论改革与革命实际表现出来的差别,一般而言,“自上而下”是改革,“自下而上”是革命。

之所以是这样,原因无外乎:改革是由统治者或执政者主导的,革命则是由被统治者掀起的;改革不更迭统治者,革命往往要更迭统治者;改革的过程一般有控制、有秩序,革命则常常会出现无控制、无秩序的现象;改革多数情况下是非暴力的,革命一般伴随着暴力和破坏;改革是一个长期、深刻的社會变迁过程;革命往往是短时间和直接的、形式化的社会突变。

改革的基本形式是“自上而下”,或者说改革就是“自上而下”的。

纵观中外历史上的改革运动,可以看出,但凡推动社会前进的,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

这不是偶然,因为要进行社会改革,一方面,要有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杰出人物,他们能了解国际大势,能熟悉本国国情,又能根据本国的特点来制定改革的措施与策略。

另一方面,只有改革家们执政或者是依靠当权的统治者,才能推行其政治主张和改革方案。

这就决定了改革必然是“自上而下”的操作过程。

没有先知先觉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是提不出社会改革方案的,而没有国家权力作为驱动杠杆,再好的改革方案也只能束之高阁。

论革命与改革的关系

论革命与改革的关系

论革命与改革的关系欲论革命与改革的关系,首先必须辨清革命与改革的实质。

关于“革命”这个命题,人们曾经进行过不少的探索。

在中国古代,曾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论述,意指纪元前商王汤讨伐夏桀和周武王讨伐商纣,实施变革更替朝代以应大命,顺民意。

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

从狭义上讲,革命主要是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

关于马列主义的革命,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提出的历史设想中,主要的思想是以一种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个时代彼此更迭的思想;革命从它最全面的意义来说,是从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剧变性的跃进。

在陈旧的制度同争取自由的新的生产力之间,进而从人的关系上来看,在旧秩序内部的上层阶级同下层阶级之间,在以前的阶级同向它挑战的新的阶级之间,各种冲突的汇合,会带来革命,直至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原来被剥削的阶级同新的统治阶级合而为一。

后来,只是对于现代欧洲的革命,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才有时间认真加以考虑。

马克思在1843年已经开始研究英国、法国和美国的革命(他的笔记中说明了这一点)。

所有这些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革命”(虽然美国的革命也是民族的革命),是由中等阶级中野心勃勃的一部分人领导的,本质上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扩大的需要促成的。

现在“革命”一词的歧义,主要的方面,是在“革命”是否与暴力相联这一点上。

革命中可以存在暴力,如辛亥革命,但有革命不一定就有暴力的出现,如工业革命,文艺复兴等等,革命的关键在于它使事物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与革命一字之差的改革则大不相同。

改革是指各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组织作出的改良革新,相较于革命是以极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之内实行变革。

通常一个改革是否能成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若成功可让该国走向稳定局势,若失败可能遭致内乱或冲突。

改革与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改革与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
1、改革与革命的目的不同。

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主动的调整政策、缓和矛盾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造,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而革命则是对旧制度的根本改造,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斗争。

2、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在革命中充满了暴力、斗争与尖锐的矛盾冲突,其根本目的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3、由于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一破一立之间社会动荡不可避免。

而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现有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二:联系
1、改革往往是迫于革命或者危机的威慑力,有些改革其成果也是根本性的如商鞅变法。

2、革命是改革失败后的最后杀手锏,同时革命后也往往需要进入到改革轨道,以缓冲和控制革命带来的冲击力,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改革。

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改革与革命的关系摘要:改革和革命很难从概念上划分。

传统认为:改革是执政人员自上而下调整统治政策(非暴力手段)的行为或者思想;而革命则是以暴力的方式来推翻旧的统治建立新的政权的行为或者思想。

实际上,改革与革命既有其相互区别的一面,又有其相互补充的一面。

二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

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于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从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到洋务派的自强求富,从戊戌变法的慷慨悲壮再到辛亥革命的轰轰烈烈,从五四运动的举国怒吼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腥风血雨,从新中国成立的那声呐喊再到今天硕果累累的改革开放,在近现代历史进程中,改革与革命始终都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形式。

那么,改革与革命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一、改革以抑制革命发生而开始,又因革命发生而终止毛泽东说过:“落后就要挨打”。

对一个国家而言,统治阶级要想避免“挨打”——被被统治者以革命的方式推翻,就要不断改革。

因此,纵观中外历史,有很多改革是为了防止革命的发生而开始的。

而同时,一场革命的爆发往往意味着一场改革的结束。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十九世纪末,清政府又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深重的政治危机,被迫签订的《辛丑条约》,支付了4. 5亿元巨额赔款,使其在军事上、外交上主权的丧失殆尽, 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在这种危急存亡的时刻,早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认识到封建主义存在的种种弊端,革命一触即发。

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最终清廷认识到要想抑制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的发生,必须改变现状进行改革,从而开始了一场旨在自救的革新运动———即清末新政改革。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试图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因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而达到清政府统治地位的转危为安。

然而,由于改革时机的把握不及时,策略方式的失当,以及改革者自身的能力缺乏、私心作祟等不利因素的局限,改革各项措施的实施终未能达到改革者的初衷。

改革与革命——精选推荐

改革与革命——精选推荐

改革与革命摘要:作为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主要方式,改革与革命,同时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两者均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改革与革命之间存在联系,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区别。

我们祖国如今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改革与革命,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充分肯定两者的作用。

关键词:改革;革命;社会发展;作用;马克思主义;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与革命,如同两种风格迥异的曲调,交织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这支主旋律之上。

改革,曲调较为平缓,如同涓涓细流,绵延不绝但不失力量;革命,节奏铿锵有力,如同汹涌波涛,卷起历史巨浪。

一、改革(一)定义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二)重要作用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社会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

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

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都曾经采取过一定的措施。

从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每一次正确的改革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在我国古代的战国时期,早期在经济、政治、文化上比较落后的秦国正是通过商鞅变法得以强盛,为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秦王朝奠定了基础。

在西方,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最高统治者伯利克里,在经济政策、政治体制和军事等方面锐意改革,促进了古希腊的繁荣。

还有日本的明治维新、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等等。

就连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求助于改革。

恩格斯对此进行了这样的分析:“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的资本属性的这种反作用力,要求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本性的这种日益增长的压力,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可能的限度内,越来越来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

”①(三)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改革和革命的区别

改革和革命的区别

改革和革命的区别
所谓革命,就是通过暴力和强制手段剥夺一部分人的财富或权力,然后转移给另一部分人。

在革命中,必须有人受害,有人受益,所以革命不会是帕累托改进(即没有人受害但至少有一个人受益)。

即使受益者是多数,输家是少数,革命也不一定增加社会的总财富,所以革命甚至不是卡尔多·希克斯所说的改进(即受益者的收益大于输家的损失)。

比如历史上的土地革命,把地主所有的土地无偿分给其他农民。

从人口比例来看,输家是少数,受益者是绝大多数。

然而,土地面积不会增加,很难说社会总财富是否增加了。

改革与革命不同,改革不是把财富从一部分人手中无偿转移给另一部分人,而是在承认原体制下形成的社会各成员既定利益(status quo)的前提下,通过权利和财产关系的重新安排,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增加社会总财富,实现帕累托改进。

革命意味着剥夺既得利益,但改革必须尊重原体制下形成的既得利益,不论这种既得利益是法律规定的还是事实上长期被认可的;也就是说,改革不应该使得任何人比原体制下生活得更坏。

按照这个原则,在现实中,如果具体的改革措施会带来社会总财富的增加,但同时会导致社会中的一部分人利益受损,此时,受益者有责任从自己所得的增加中拿出一部分补偿(“赎买”)受损者,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改革。

这也意味着,改革进行的前提是社会总财富将增加。

如果社会总财富不增加,受损者不可能得到补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和改革:
对方辩友好!今天距离辛亥革命已经有百年之久,在这一百年里,中国的变化翻天覆地,有社会的,有经济的,更有思想的,“革命”和“改革”两个词贯穿了中国近代史,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而我方坚持认为:改革才是改变近代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更好路径选择。

历史课本上记载过的革命不胜枚举,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以及中国的“辛亥革命”和俄国的“十月革命”。

历史书上对法国的“大革命”的评价是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对俄国的“十月革命”的评价是无产阶级的伟大胜利,对中国的“辛亥革命”虽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也指出这是一次不彻底的狭隘的革命,而把英国的“光荣革命”描述成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妥协的产物,对美国的“独立战争”更是轻描淡写为资产阶级内斗。

我们历史书上评价不高的英国和美国革命缔造了两个强国并延续至今,尤其是光荣革命,并未推翻某些人认为的腐朽落后的阶级,却达到了变革社会制度的目的。

与此相比,而评价高的法国革命只是昙花一现,即使是伟大的“十月革命”最终也是惨淡收场。

由此我有个问题:为什么革命,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唯物历史观说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这样的道理我不想去深入,我们所理解的革命就是用最激烈的方式打破既有的体制从而实现自阶层的利益,辛亥革命如此,法国的革命如此,俄国的革命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之所以叫“光荣革命”,美国之所以叫“独立战争”,那都是有缘由的,因为,他们的革命都或多或少地照顾了不同阶层的需求。

其他的革命都是最大实现了自阶层的利益而忽视了其他阶层的利益。

我党喜欢革命,光其领导的就有三个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大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打败了国民党,社会主义革命打倒了资本家,文化大革命又抽走了知识分子的脊梁。

因此,我们总是认为革命是个好东西,尤其是能够领导革命更好,这样才能确保无产阶级的利益最大化。

其实,我们都是被误导了。

革命绝对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双刃剑,因为其对社会生产力破坏力极大,多少家庭因为革命而流离失所,多少鲜活的生命因为革命而流失!除非革命的对象确实罪无可恕。

即便历史上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如此伟大,但最后还是落得个所谓革命果实被窃取,上演了一出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闹剧。

对于这种以“人民的名义”进行革命的方式,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也进行了分析:“专制君主本来可以成为危险较小的改革家……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

”托克维尔认为,专制君主有可能产生民主国家,类似辛亥革命这种方式反而难以实现民主转型。

事实上,民主主义者杰斐逊晚年也指出:“假若十八世纪的君主们能够致力于渐进性地改革环境,为了进步性的提高而做有益的进步性的调节,那他们的臣民就不会被迫通过流血和暴力去寻找轻率和破坏性的革新。

”君主主导改革和民主转型,在很多有着中央集权传统的国家成功了,当然,也有不少国家的领导人试图实施这种改革却失败了。

对方辩友也许又会宣称,只有革命才能推翻过去腐朽落后的阶级。

那我想请问对方辩友,请问你们对腐朽落后的定义是什么?在辛亥革命的条件下,整个中国的大一统政权,或者说唯一的合法政权只有清朝政府一个。

所谓的辛亥革命在很多人眼里看来只是一场暴民的政变。

换句话来讲,在很多人眼里,清朝政府并不是有些人口口声声说的腐朽落后的阶级,他们代表的更是一种稳定的政权。

而纵观中国历史,只有稳定的政权才会带来稳定的生活。

再换句话讲,所谓的民主政体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眼睛里只是虚无飘渺的神话,无法理解,更无法实施。

当时的革命者,包括现在的革命者都有这样的通病,他们信誓旦旦的宣称只有革命才能给你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只有革命才能让人民真正管理自己的国家,可是他们从来就没有考虑过人民的情况,革命作为一种暴力的、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变革的结果与中国人的传
统习惯有巨大的背离,不能为国人所接受,之所以最后上演了一出袁世凯复辟的闹剧不仅仅是因为袁世凯个人的野心,更是因为当时所谓的民主制度并不适合本身中国的实际情况。

但相对而言,改革作为一种更加温和的变革方式,可以让民主思维、民主制度缓慢的深入人心。

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是否知道清末变法时清朝政府已经准备了一套预备宪法和一段立宪准备期。

有些人堂而皇之的把这些称之为清朝政府为欺瞒人民、镇压革命而抛出的假把式,可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我开来,每个国家适应一种新的制度都会需要一定时间,
所以革命的目的是什么?中山先生说是振兴中华。

不错,但我认为革命的目的更是发展国家,改善民生。

因此,革命成功以后再进行新的革命就违背了革命的目的,社会主义革命如此,文化大革命更是如此,用一个新的革命再去取代旧有的革命纯属多余,前面我们提过,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作用是巨大的,革命后的第一要务是建设。

说到这里,我越来越推崇英国的“光荣革命”,因为不流血,因为有妥协,因为英国人知道,革命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革命不能伤了国家的元气,更不能伤了人民的元气。

美国“独立战争”之后也是这样,虽然又进行了“南北战争”,但是绝大多数国民已经意识到,一个良好的、稳定的、对每个人都有保护的体制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我认为革命之后就是建设,而要建设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体制,诸如英国的君主立宪保持了几百年,美国的民主共和延续了几百年,其他的凡是稳定的体制就逐步繁荣,凡是动荡的体制就持续衰落,这从日本、德国的成功和泰国、菲律宾的失败便可一见端倪。

籍此,我们还可以预见,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还将继续强大,因为这些国家已经进入了良性稳定阶段。

而至于我们的国家我就不好说了,虽然稳定,但这是压倒一切的稳定,是一种仍处于控制性的稳定,而非自发性的稳定。

由此,当一种体制难以为继发生不稳定时,“改革”作为一种温和变个方法便是最好的选择,中国这三十年的经验也说明了这一点。

唯物辨证观点也认为:改革是量变,革命是质变。

量变发展到一定的时候也是可以质变的。

我们的国家的改革还有很多未能完成,希望继续下去,千万不要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