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患者血常规变化特点

合集下载

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价值

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价值

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价值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病毒性肝炎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血常规和生化检验是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之一,可以提供重要的临床信息。

1. 血常规检测项目血常规检测是检测血液的成分和数量变化的一种方法,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项目。

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血常规检测可以提供以下信息:(1)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会受到病毒和身体免疫反应的影响。

在急性感染初期,白细胞计数可能会升高,特别对于甲型肝炎患者而言。

在乙型和丙型肝炎初期,白细胞计数常常保持不变或轻微升高,而在长期慢性感染患者中,白细胞计数常常降低。

因此,白细胞计数可以评估构建病毒感染状态和疾病恢复情况。

(2)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可以评估肝脏功能和血凝状态。

血小板计数下降是肝炎患者肝功能衰竭最早出现的指标之一。

在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慢性肝病患者中,由于肝脏受损,血小板数量常常减少。

如果血小板计数严重下降,则说明病情恶化,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 生化检验项目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生化检验可以提供许多扩展信息,可以评估肝功能、病毒水平、肝细胞受损情况、免疫反应状态等。

(1) 肝功能检测:肝功能检测是评估肝脏状况的重要手段。

在病毒性肝炎感染初期,肝脏可能会受到病毒的直接伤害。

因此,丙天照酶(ALT)和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AST)等检测项目在病毒性肝炎早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同时,肝功能检测还可以评估慢性肝病的进程和临床转归。

(2) 病毒水平检测:病毒水平指病毒在体内的含量。

在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恢复过程中,病毒水平检测可以评估病毒感染的程度以及治疗效果的好坏。

目前,病毒水平检测采取的是血液中血清病毒标记物(如HBsAg、HBeAg、HBcAb、HBV DNA等)的定量和质量检测。

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观察

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观察

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观察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肝脏感染,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七型病毒等。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异常情况,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指导。

本文对相关检验项目的临床观察进行分析总结。

一、血常规检查1、白细胞计数病毒性肝炎患者白细胞计数常常高于正常范围,尤其是急性期病人,病情加重时常常伴随白细胞增加。

但在慢性肝炎患者中,则常常出现白细胞计数变低的情况,这可能是机体的免疫力被消耗导致的结果。

2、血小板计数由于肝炎病毒的侵袭,肝细胞受损、坏死导致肝脏血小板生成功能下降,血小板计数常常低于正常范围,且越严重,血小板计数越低。

在肝硬化的患者中更是如此。

二、生化检验1、肝功能检查肝炎病毒对肝细胞的损伤,常常导致肝细胞膜破坏,细胞内含物外泄,血清内转氨酶升高,ALT、AST常常是较早出现而较高的。

反映肝细胞合成功能的白蛋白和总蛋白测定常常下降。

此外,GGT、ALP也会升高。

2、病毒学检查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存在有关肝炎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或者核糖核酸(RNA)或核试剂被用来检测病毒感染。

根据检查结果可以确定感染是否存在、感染的种类、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等。

肝炎病毒感染严重的患者,肝细胞受损,血凝血酶原时间常常延长,血纤维蛋白原常常降低,血凝血酶生成时间常常延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常常升高,以及抗凝血酶降低,都会影响到患者的凝血功能,导致出血,出现凝血问题。

4、肝脏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用于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疾病,如肝内胆管疾病、胆囊疾病等,也可作为随访治疗效果的一种检测手段。

总体而言,以上检测项目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诊断、病情评估、疗效监测有重要参考作用。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检查手段,提高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

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分析

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分析

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生化检验和血常规检查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本院收治的4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疾病组)和进行健康体检者的40名体检者(正常组)作为研究对象。

均接受血常规检查和生化检验。

对比各项检查结果。

结果:疾病组各项血常规检查结果和生化检验结果都和正常组相差较大(p<0.05)。

结论: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实施血常规检查和生化检验有利于疾病诊断准确性的提高。

关键词:生化检验;血常规;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肝脏是主要的病变脏器,同时还会累及多个器官系统,患者会出现机体乏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1],需尽早接受诊断治疗。

血常规检查和生化检验是临床诊断中常实施的检查项目。

本文为了分析生化检验和血常规检查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将4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见下文: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从本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抽取4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选取同期40明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分别纳入疾病组和正常组,选取时间是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

疾病组(n=40)——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3:17;年龄范围(23—71)岁,平均年龄(46.32±11.34)岁。

正常组(n=40)——男性:女性=24:16;年龄范围(24—72)岁,平均年龄(46.16±11.58)岁。

疾病组病毒性肝炎患者和正常组健康体检者的基线资料对比差别不明显(p>0.05)。

1.2 方法选择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和生化仪AU5800及其配套试剂完成血常规检查和生化检验。

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白细胞。

生化检验项目包括总胆红素、清蛋白和球蛋白比值、清蛋白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1.3 观察指标对比疾病组与正常组的四项血常规检查项目和四项生化检验相比。

肝硬化的病例分析报告

肝硬化的病例分析报告

肝硬化的病例分析报告4. 腹壁静脉扩张,呈蚯蚓状改变,以脐上出现,脐下未见。

进一月发现腹壁静脉扩张、迂曲静脉团较前增多,并向胸壁扩展。

5.血常规示:血小板230×10∧9/L,肝功能示:AST134u/l,DBIL24.8u/l,TBIL53.6umol/l,r-GT188u/l。

入院前诊疗经过:患者在院外行护肝治疗,一直服用拉米夫定、普耐洛尔以求护肝及防治出血并发症。

现患者腹壁静脉曲张程度有加重,迂曲静脉扩张到胸壁,迂曲的静脉团增多,遂入我科以求进一步治疗。

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红细胞4.02×10∧12/L,白细胞5.08×10∧12/L,血红蛋白124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3.0%,淋巴细胞百分比16.5%,血小板210×10∧9/L,单核细胞百分比8.7%。

尿常规示:胆红素2+,潜血1+,蛋白质2+,上皮细胞57.0ul,管型11.80ul。

大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凝示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9.3秒,血浆凝血酶原比值1.56,PT国际标准化比值1.64,纤维蛋白原含量4.78g/L。

生化示:AST135u/l,ALT115u/l,TP53.0g/l,ALB25.4g/l,A/G0.92,TBIL20.1umol/l,DBIL15.1umol/l,IBIL5.0umol/l,ALP197.5u/l,GGT32.2u/l,BUN7.388mmol/l,CREA54.2umol/l,BUN/Crea136,尿酸716umol/l,K+3.3mmol/l,Na+132.2mmol/l,CL-101.6。

心肌酶谱未见明显异常。

乙肝两对半示:HBsAAg(-),HBV-DNA复制水平无。

血清肿瘤标志物: CEA、CA199、AFP及CA153均在正常范围。

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胸片示:心影稍增大,右膈及肋膈角显示不清。

腹部CT:见少量腹水,肝右叶见多个钙化影。

血常规指标与疾病关联性了解常见疾病的血常规表现

血常规指标与疾病关联性了解常见疾病的血常规表现

血常规指标与疾病关联性了解常见疾病的血常规表现血常规指标与疾病关联性:了解常见疾病的血常规表现血常规是指通过对全血进行一系列检验项目,来了解个体的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该检验项目包含了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这些指标对于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贫血程度、出血倾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血常规指标的异常情况来推断可能存在的疾病,并进一步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针对血常规指标与常见疾病的关联性进行探讨,以提高广大患者对血常规结果的理解。

一、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血常规中的一个重要指标,用于衡量机体免疫功能的强弱。

白细胞计数异常可以提示机体存在感染、炎症或肿瘤等情况。

常见的疾病与白细胞计数的关联如下:1. 白细胞计数升高:白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机体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的免疫反应所致。

例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湿性疾病等都可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

2. 白细胞计数降低: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者是由于骨髓功能异常引起的。

常见原因包括骨髓抑制、白血病、免疫缺陷等。

二、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浓度是血常规中用于评估贫血程度的指标。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会导致机体供氧不足,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

常见的疾病与血红蛋白浓度的关联如下:1. 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浓度偏低,可能提示机体缺铁引起的贫血。

常见原因包括营养不良、慢性失血等。

2. 再生障碍性贫血: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降低,同时伴随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的下降。

该疾病多见于免疫系统异常造成的骨髓功能损伤。

三、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血常规中用于评估出血倾向的指标。

血小板数量异常会导致机体出血不止或凝血功能异常,常见的疾病与血小板计数的关联如下:1. 血小板计数升高:血小板计数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骨髓增生异常、感染、肿瘤或炎症等因素引起。

临床上常见的原因包括骨髓增殖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急性乙肝的检查诊断方法有哪些

急性乙肝的检查诊断方法有哪些

急性乙肝的检查诊断方法有哪些急性乙肝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肝病,以母婴传播、血液传播为主要的病毒传染途径。

急性乙肝具有较强的恶变性,可以引发肝硬化、肝腹水等恶性疾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有效的诊断是乙肝治疗的重要前提。

一、急性乙肝的诊断依据:①HBsAg阳性;②HBeAg阳性;③抗-HBcIgM阳性高滴度(≥1:1000);④HBV-DNA阳性,作为急性乙肝诊断依据。

急性乙肝症状特点:临床表现多样化、潜伏期较长(约45-160日,平均60-90日)。

二、急性乙肝的诊断检查:1.血常规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色素、血小板等等。

病情一旦进入肝硬化阶段,血象的改变往往可以提示病情的严重程度。

如早期肝硬化阶段,血小板轻度降低;中晚期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全血均下降;如果单纯血色素降低,要注意有无消化道出血现象。

2.甲胎蛋白(afp)一般肝炎甲胎蛋白很少升高,即便升高,很超过200纳克。

但是肝癌时甲胎蛋白往往大于400纳克。

如果甲胎蛋白持续不降,维持在400纳克以上,要注意肝癌的可能。

3.乙肝的诊断之b超通过定期检查b超,可了解肝脏大小形态、回声情况、门脉内径、脾脏厚度和有无腹水,可以判定病情是否向肝硬化方向转变,或有无占位病变发生。

4.肝功系列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碱酯酶(che)、转肽酶(ggt)、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a)等等。

根据以上指标可以综合判断病情处于什么阶段,是轻度,还是重度。

5.胃镜当无法根据化验结果判断是否有肝硬化时,可以作胃镜,了解食管黏膜及食管周围静脉曲张和胃底静脉曲张情况。

如果静脉曲张情况存在,说明肝硬化已发生。

6.乙肝病毒学指标包括乙肝病毒“两对半”,乙肝病毒dna等,了解病毒复制及传染性大小。

7.血糖、尿糖、尿常规等主要了解是否存在乙肝相关性疾病,如肝源性糖尿病、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等。

肝硬化患者血常规改变的原因分析及临床意义

肝硬化患者血常规改变的原因分析及临床意义

肝硬化患者血常规改变的原因分析及临床意义目的:观察分析肝硬化患者血常规的检测方法及结果,总结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近年56例肝硬化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受检者6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受检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血常规检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法。

结果:观察组在血常规Hb、Hct、WBC、RBC、PLT水平检测结果中,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明显降低,两组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

观察组在血常规MCV、PDW检测项目中,对比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肝硬化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均比正常人显著下降,能够提示肝硬化的肝损害程度,对早期诊断肝硬化、监测治疗效果及评估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标签:肝硬化;血常规;肝损害;预后肝硬化属于一种较常见的慢性肝病,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引起肝脏呈现出进行性、弥漫性或者纤维性的病变;前期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后期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临床上认为早期诊断肝硬化并评估其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通过观察分析肝硬化患者血常规的检测方法和结果,对其临床意义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近年临床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设为观察组,男29例,女27例,年龄在33~75岁,平均年龄在61.4±1.3岁,均通过临床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肝硬化;再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受检者60例,设为对照组,男29例,女31例,年龄在32~73岁,平均年龄在61.7±1.4岁,观察比较两组受检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

两组受检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1.2.1 采集抽取两组受检者清晨的静脉血2ml放置在EDTA抗凝管内,轻轻摇匀,供血常规各项目检测使用。

1.2.2 检测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血红蛋白(Hb)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及配套的检测试剂,均在常规日常保养、维护和严格的质控下,保证仪器在稳定的条件,遵照仪器的操作规范及试剂盒的说明书进行严格操作[1]。

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观察

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观察

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观察引言: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它的病原体是病毒,常见的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黄疸、肝区疼痛、乏力、发热等,但不同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肝炎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同。

因此,在临床诊断病毒性肝炎时,检测血液中相关的指标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病毒性肝炎相关的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观察。

一、血常规1.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是常规的血常规检测项目之一,它可以反映机体免疫功能和感染情况。

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常伴有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减少、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的情况。

此外,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并且随着治疗的进行,白细胞数量可能会逐渐下降,但多数情况下不会出现严重的白细胞减少。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液中,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比率可能会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淋巴细胞的数量可能会降低,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可能会增加。

2.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对于机体的凝血功能至关重要,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常在肝脏功能受损的同时,也会发生凝血功能异常。

这会导致血小板数量下降,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可能因为血液凝固功能的异常而导致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检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尤其重要。

二、生化检验1.肝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是反映肝脏功能状况和肝细胞损害程度的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

由于病毒性肝炎病毒侵袭肝细胞时,会导致脂肪代谢异常、细胞死亡等现象,从而导致肝功能异常。

因此,ALT、AST等指标水平会升高,而TBIL的水平则会与患者的黄疸程度相关。

在HBV感染状态下,ALT的水平可能比AST升高更明显。

2.肝功能酶自动分析肝功能酶自动分析指标包括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总胆汁酸(TBA)等,这些指标能够反映肝细胞的合成、分泌功能和胆道引流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病患者血常规变化特点中国人民解放军302医院朱剑功一、血常规参数变化的影响因素血常规参数变化的影响因素有:乙肝、丙肝、病毒的侵袭,肌体免疫状态的改变,感染的发生,出血的倾向,或严重出血,营养不良,以及药物治疗等。

二、肝病患者红细胞参数改变机制及特点(一)肝病患者红细胞参数改变机制肝脏代谢功能的降低,以及肠胃功能的减退,使得维生素B12 、叶酸等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吸收不良和利用障碍。

早期表现为红细胞体积增大、营养不均、红细胞大小不等,严重时造成贫血。

营养性及红细胞出血,在酒精性肝硬化中较为常见,在非酒精性肝硬化中失血和缺铁可能是贫血的重要原因,晚期病例常有红细胞生存障碍。

晚期病例常有红细胞生存抑制和铁的利用障碍,同时脾脏功能亢红细胞破坏加重,造成贫血,或肝病诱发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均可造成骨髓造血障碍,引起贫血,和红细胞形态的改变。

造成肝硬化贫血的原因还有:由于脂肪代谢紊乱,血腔中有某种异常类品也可引起贫血的发生。

(二)肝病患者红细胞参数改变特点1.Hb 、MCV 、RDW 、Hct 、MCH 反映肝损伤严重程度Hb 、MCV 、RDW-CV 与反映肝病严重程度的白蛋白、总胆固醇、胆碱酯酶活力、凝血酶原时间呈相关关系。

慢性肝炎中、重度,代偿性及失代偿性肝硬化Hb 逐渐降低,MCV 、RDW-CV 逐渐增大。

肝硬化患者RDW 、MCV 、MCH 多升高,且肝功能损害越重,其升高趋势越明显。

Child 分级 C 级患者MCHC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

从RDW 改变看,肝硬化患者多升高,且肝功能损害越重,升高越明显,提示肝硬化患者其红细胞大小不一,而肝功能损害越重,其红细胞大小不均一性越明显。

2. 网织红细胞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肝硬化代偿期患者骨髓造血活跃,未成熟红细胞增加,虽然血细胞计数未见异常,但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加明显。

肝炎的病毒作用于红细胞膜,可使红细胞膜抗原变化,诱发免疫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和抗病毒抗体。

抗病原抗体复合物黏附与红细胞膜上,使膜的硬度增大,激活补体C3 与吞噬细胞膜结合。

红细胞变为球形,造成MCV 增大,红细胞可塑性降低。

红细胞变形可影响全血黏度、体内微循环有效灌注与红细胞寿命。

三、肝病患者血小板参数改变机制及特点(一)肝病患者血小板参数改变机制肝病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改变机制,包括:1. 脾脏的作用全身血小板1/3 以上滞留在脾脏内,可与外周血的血小板自由交换,约75% 衰老血小板在脾、肝中破坏。

(长期认为,脾脏在血小板的破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与肝硬化门脉高压致脾脏淤血肿大,脾肿大时脾血池容积扩大,脾内红细胞池、白细胞池和血小板池占循环内相应血细胞总量的比例较正常脾增加5.5~20 倍不等,其中尤以血小板池增加最显著,这与临床上脾亢进时血小板减少常常出现最早、最明显相一致。

临床脾切除后血小板计数比术前明显升高,为大家所公认。

有关脾抗引起的血细胞减少的机理,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学说:1 )过分阻留吞噬学说当脾脏有病理性肿大时,血细胞阻留作用明显加剧,全身血小板的50%~90% 被阻留在脾脏,导致外周血血小板减少。

脾亢时单核- 巨噬细胞极度增生活跃,吞噬血小板。

2 )体液( 激素) 学说脾脏可能产生某些体液因素,能抑制骨髓造学细胞的释放和成熟或加速血细胞的破坏。

3 )自体免疫学说脾脏可能是很多病理性抗体的来源,脾肿大时这种作用更为明显。

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组脾脏肿大发生率明显高于病毒性肝炎血小板正常组,而健康对照组无脾脏肿大发生,脾脏大小与血小板数呈负相关关系,证实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与脾脏肿大有关。

2. 骨髓抑制肝炎病毒可影响骨髓,从轻度的骨髓功能异常以至骨髓功能衰竭均可发生。

用HBV 体外试验发现HBVDNA 可抑制造血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效应明显依赖病毒学清浓度。

蒋孝华等对74 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了骨髓象分析,发现在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患者中有4 例呈骨髓抑制现象,其中乙型肝炎 3 例,乙、丙型病毒重叠感染1 例,而病毒性肝炎血小板正常患者和健康对照者无一例有骨髓抑制,说明少数慢性乙、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减少可能由骨髓抑制所致。

大多数病毒肝炎患者骨髓象增生是活跃的,说明骨髓抑制并不是引起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症的常见原因。

所以,慢肝患者伴有血小板减少时,应进行骨髓象检查,既可对其性质进行鉴别,又可对其预后做出评估,有一定临床意义。

3.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介导的免疫机制诸多研究发现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lateletassociateimmunoglobul in ,PAIg) 增高,血小板计数与PAIgG 之间呈负相关,因此认为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减少可能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

(二)肝病患者血小板参数改变特点1. 血小板的PLT 、MPV 能较好地反映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肝病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肝病含患者的血小板数量有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其改变程度依次为:重肝、肝硬化、慢活肝、慢性迁性肝炎、急黄肝,与肝脏病理损伤程度基本一致,血小板的数量MPV 能较好的反映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

临床上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减少十分常见,在各型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中发生率约为37%~77% ,在重症肝炎和暴发性肝衰竭患者中也有约50% 的患者发生。

肝硬化组、慢性乙肝组、急性肝炎组的MCV 、RDW 、MPV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血小板计数以及PDW 、PCT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MCV 、RDW 、MPV 之间成为正相关关系,PLT 、PDW 、PCT 之间成正相关关系,MCV 、PDW 、MPV 、与PLT 、PDW 、PCT 之间,成负相关关系。

各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数量低于对照组,MPV 则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LT 、PCT 减少,而MPV 、PDW 增加,提示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加,而血小板生成未发生改变,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

由此可见,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与免疫机理有关。

2. 慢性肝病网织血小板与血小板参数变化的特点网织血小板与是新释放入血液循环的新生血小板,测定外周血当中,网织血小板的数量能反映血小板生成的能力:血小板参数与体外血小板功能有较好的相关性,可间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状况。

慢性肝病常伴有血小板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有血小板数量的变化,又有血小板功能的改变,网织血小板是骨髓巨核细胞释放入循环血的最新生成的血小板,因此,外周血中,网织血小板的水平被认为是反映体内血小板生成能力极具价值的指标,而血小板的数量、MPV 、PDW 、PLCR 是反应血小板功能的参数,两者同时检测,有助于了解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变化的原因。

研究发现,慢性肝炎患者网织血小板的检测值略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说明慢性肝炎患者血小板生成并无障碍,导致血小板降低的原因可能性是破坏过多,而肝硬化患者网织血小板绝对计数和百分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其原因可能是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生成素降低,血小板生成障碍所致。

四、肝病患者白细胞参数改变特点(一)白细胞参数改变特点白细胞生理波动性很大:1. 生理性增高原因包括:长期大量吸烟,初生儿、经期及排卵期、妊娠期、分娩期、进食后、午后、脑力和体力劳动后,冷热水浴后,以及高温、严寒后,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高。

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激动等因素也可使白细胞显著增高。

2.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病理性白细胞增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某些细菌性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特别是化脓性球菌引起的局部炎症和全身性感染、脓肿、化脓性脑膜炎、肺炎、阑尾炎、中耳炎、扁桃体炎、脓胸、肾盂炎、输卵管炎、胆囊炎及败血症等。

2 )某些病毒性感染所导致的疾病:乙型脑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疹等。

3 )过敏反应:如输血反应、药物过敏、急性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4 )中毒反应:如各种药物中毒、农药中毒、重金属中毒、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症等。

(二)肝病患者白细胞参数改变特点肝脓肿、肝癌、爆发性肝炎及重型肝炎等,白细胞常呈病理性升高。

肝硬化、重型肝炎等肝病患者粒细胞功能严重障碍,包括细胞脱粒、趋化、吞噬作用降低,过氧化物减少,炎性介质合成障碍等,由于中性粒细胞在抵御细菌感染中其关键作用,故上述粒细胞功能障碍是肝病患者易继发细菌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肝硬化患者,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加重,其标准差逐渐增大,可能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越重,病发感染的几率越大,使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波动范围亦越大有关。

因此,可能由于感染等因素的影响,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不能很好的反映肝功能损害的程度。

1. 嗜酸性粒细胞过多外周血当中嗜酸性粒细胞过多,影响因素有过敏、寄生虫感染、各种皮肤病、恶性肿瘤或白血病。

2.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因素有:骨髓增生性疾病,结核(特别是播散性无反应性结核)、水痘、钩虫等感染。

中毒及变态性反应:铅、汞、锌、药物、特别是全反式维生素A 酸,注协异体蛋白后,某些食物过敏。

代谢及内分泌紊乱,黏液性水肿,糖尿病等激素,以及其他病因,如肥大细胞增多症、脾切除后,恶性肿瘤,霍奇金病、溶血性贫血、溃疡性结肠炎肾病、照射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月经初期、重组IL —3 注射后等。

3. 单核细胞的变化增加的因素有:1 )见于骨髓单核细胞综合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单核细胞增多症。

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发生于恶性新生物、贫血、疟疾和黑热病以及原虫感染各种疾病当中,也可发生梅毒、进行性结合,病毒性肝炎,败血症、心内膜炎、甲亢和结节性关节炎等疾病。

2 )单核细胞的减少多见于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全骨髓功能不全。

五、肝病患者药物治疗血常规参数改变特点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一过性外周血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小于等于0.75 ×10 9 /L 或血小板小于50 ×10 9 /L ,应降低干扰素剂量,一到两周后复查,如恢复,则住进增加至原量。

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小于等于0.5 ×10 9 /L 或血小板小于30 ×10 9 /L ,则应停药,对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的患者,可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

干扰素治疗的相对禁忌证包括: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小于1.0 ×10 9 /L ,和血小板计数小于50 ×10 9 /L ,总胆红素大于51 微摩尔/L ,特别是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者。

病毒唑的治疗可发生溶血性贫血。

六、流式细胞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可以对细胞或亚细胞结构进行快速测量的新型分析计数和分选计数,下面我们通过T 淋巴细胞亚群的特定分析看看流式细胞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意义。

T 淋巴细胞亚群的特定是检测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针对某些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缺陷性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病、变态反应病等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在分析、其发病机制、观察疗效,及检测浴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