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元现代性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合集下载

多元的现代性—兼驳“文明的冲突”抑或“承认的政治”

多元的现代性—兼驳“文明的冲突”抑或“承认的政治”


无论 指称 它 是
“一 项 未 完 成 的 规 划 ” 还 是
认 定 它 已 寿 终 正 寝 ,也 无 论 承 认 它 是 人 类 除 魅
( i n h nme t 的伟 绩 还 是 诅 咒 它 使 “ 界 不 ds c a t n ) e 世
再 令 人 着 迷 ” ( ie c a t n fte wo d), ds n h nme to h a ①

定 义 的 ,即不 是 以现 代性 是 什 么 而 是 以 艺 术 现 代 性
是什 么 的方式 被 界 定 的。 这 已指 出 “ 代性 ” 一 词 现
没有 固定 的 、客观 的参 照 对 象 ,这 个 词 只 有 通 过 限 定 词 来 伴 随 它 ,我 们 才 知 道 它 意 指 什 么 。如 哲 学 现
性 的 特 质 而 产 生 的 审 美 现 代 性 、 世 俗 现 代 性 的 分 化 等 , 因 其 囿 于 西 方 现 代 性 , 只 能 是 多 重 的 而
非 多元 的 。 多元 文 化 题 旨下 的 多元 现 代 性 ,其 因 西 方 文 化 特 殊 性 而 不 具 普 遍 意 义 ,此 论 割 裂 现 代 性 之 普 遍 性 与 特 殊 性 的 关 系 ,本 身 就 存 在 矛盾 。 多 元 现 代 性 方 案 , 建 立 在 现 代 性 之 普 遍 性 与
现 代 性 裹 挟 其 在 社 会 变 迁 中所 表 现 的 力 量 感 和 问 题 性 , 已成 为 学 术 界 共 同关 注 的 焦 点 问 题 之

( h r sPer a d li ) 就 已经 赋 予 现 代 性 多 元 C al ir B u ear e e e
的 特 征 。 波 德 莱 尔 以 画 家 居 伊 为 叙 述 主 体 , 描 述 了 现 代 性 的定 义 。他 说 : “ 寻 找 什 么 ? … … 他 寻 找 他 我 们 可 以称 之 为 ‘ 代 性 ’ 的 那 种 东 西 … … 现 代 性 现 就 是 过 渡 、短 暂 、偶 然 , 就 是 艺 术 的 一 半 , 另 一 半 是 永 匾 和 不 变 。 ⑤ 在 波 德 莱 尔 这 段 关 于 现 代 性 的 ” 定 义 里 , 首 先 ,现 代 性 不 是 以 一 种 无 定 语 的 方 式 被

全球化与多元的现代性

全球化与多元的现代性

全球化与多元的现代性一、全球化:人的普遍交往国家之间的交换行为也是西方自由贸易原则的胜利。

如果按照西方学者的这种观点,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人们今天能够获得广泛的交往,都是因为人们依据和遵循了西方的原则或西方的模式。

不可否认,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曾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随着人在交往中的独立和主体地位的增强和人们之间交往范围的扩大,交往中所面临的共性内容越加复杂,所获得的共识和普遍规则也是在交往各方的相互妥协,互利互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如果用来支持交往的规则,不能反映交往中各方的共同利益,如果交往中完全以一方的利益和原则为依归,交往的双方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也就是一方成为主人,另一方成为随从,失去自己的主体性和个性;在利益的获得上,也是一方获得利益,一方失去利益或牺牲自我利益。

这样一种方式除非在帝国主义霸权下才能获得。

而当交往采取这样一种方式进行时,交往也就失去了意义。

实际上,人类交往过程中共同性的增多,并不意味着作为交往过程参与者的主体地位的取消。

因为人类交往活动从来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产物。

作为交往中的主体本身具有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一是他的主体性,另一是他的客体性,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或叫间性主体。

具体动交往活动活动中,作为交往中的参与者,具有着一定的客体性,也就是他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然而作为交往中的参与者又具有主体性。

这种主体性本身带有各自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在商品经济关系居重要影响的条件下,每个主体就是以其各自的特色而服务于社会,同时也从社会中获得了他所获得的需要,因而使他们在服务于社会中联系在一起。

同样,在人类社会的共同交往活动中,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为他人带来利益、幸福和快乐中,也不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了发展和完善。

再进一步说拓展到全球化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作为一个全球秩序的参与者,在参与全球活动中,当然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没有这些规则,他们之间就不能有共同的语言和所共同遵守的准则,彼此之间的交往也就不能获得。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1.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1) 内容多元化:在文学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包括新闻报导、社会调查、宇宙思想在内的多种新元素将增加到作品中,使作品的内容更具
多元性。

(2) 形式多样性:中国文学写作从传统的诗文、小说、儿童文学、散文、剧本等形式发展出新的电子文学、表演文学、语言文学等形式,
越来越多的具有现代观感的形式出现。

(3) 语言改革:对传统文学语言也进行现代化改革,让作品更容易被
读者接受,而不会因为文学语言过于生硬而使读者感到厌烦。

(4) 结构改变:现代作品不仅仅有层层叙述与精致的细节描写,还采
用更加具有现代精神的结构,悬疑、谜团等结构使作品更具现代性。

(5) 文学创作无所畏惧:中国文学创作者拒绝对时代的虚伪装模作样,勇于揭示社会问题,勇于探索社会问题,挑战时代和社会常规,探索
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语言,书写出现代文学作品。

2.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代表人物:
(1) 作家:鲁迅、郭沫若、老舍、茅盾、朱自清、费孝通、石庆禄等;
(2) 诗人:毛泽东、袁钢、贤梅、徐志摩、钱钟书、季羡林等;
(3) 小说家:周作人、林海音、巴金、金庸、陈忠实、钱钟书等;
(4) 儿童文学家:胡适、冰心、余光中、冯文礼、张爱玲、兰欣等。

3.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的意义: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不仅体现在整体写作技巧上,更多的是体现在特
定的文化创意中,在文学写作过程中,作者使用当下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现象进行传播,让该作品更加丰满完整。

它不仅反映出中国文学发展的趋势,更引发普遍关注,提升大众文化素养,它可以表现出社会历史质变,深入开发人性情感,这就是文学永恒的价值。

文化多元化与社会认同★

文化多元化与社会认同★

文化多元化与社会认同陆益龙邢朝国(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100872)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9年。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按照人类学家泰勒(E.Tylor)的定义,文化包括知识、信仰、道德、艺术、法律、习俗,以及其它个人成为社会成员而习得的能力和习惯。

i文化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在接受、学习、获得和运用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知识、能力和习惯等文化内涵的社会心理过程。

文化认同为社会认同的重要构成,也是社会认同的核心维度。

人们认同什么样的文化,就意味着他们会持有相应的价值观,而什么样的价值观,又会影响和支配人们的社会行动方式。

考察和研究文化与社会认同,目的在于把握人们的观念及社会行为的动态趋势和走向,以探寻价值观念容通和社会关系和谐的机理。

一、现代化与文化的多元化每个时代都会有主流的文化及其价值观,它构成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的认同基础,也是把人们有机联系起来的重要精神支柱和框架系统。

一个时代的文化从形式上看似乎极为抽象的,然而实际上它又是具体的,具体到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模式之上。

个人对他人及社会的态度、互动关系,个人在社会中的行动取向,其背后都受到他们所认同的文化精神或价值观念的支配。

如今,世界已进入现代化、全球化的时代。

现代化意味着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已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一方面出现和形成以现代文化为中心的社会与文化系统,另一方面也涌现出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

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代表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过程,现代文化思想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并为大家所认同。

所谓现代文化,主要指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科学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而形成的一套文化体系,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个体主义。

现代文化以西方社会为发源地和中心,逐步向全球各个角落传播和渗透。

社会现代化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备的市场和发达的物质文化,迅速地将不断更新的文化扩散开来,并传播至各个地方。

从而使得现代社会生活,充满着应接不暇的新鲜文化,同时,以往的或旧的文化又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而是可能以不同的地位留存下来。

文学流派知识:解读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概念

文学流派知识:解读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概念

文学流派知识:解读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概念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至中期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颠覆和挑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实验性。

现代主义文学对“现代性”的理解和表达是其核心特征之一。

本文将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概念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以及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

1.现代性的多重内涵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涵盖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对现代性的理解呈现出多重内涵。

首先,现代性意味着对传统的批判和颠覆。

现代主义文学家对传统的文学形式和价值观提出挑战,试图打破固有的文学规则和结构,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价值取向。

其次,现代性还表示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试图揭示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探讨个体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处境和困境。

此外,现代性还包含着对个体主体性和自我认知的探索,以及对时代精神和文化认同的反思。

总体而言,现代性在现代主义文学中表现为对传统的颠覆,对现实的反思,以及对自我和时代的探索。

2.现代性的文学表现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现代性通过多种文学形式和技巧进行表达。

首先,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和模糊的时空边界,以展现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错位和迷茫。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就采用了多重叙事视角和错综复杂的时间结构,展现了都柏林市民在一天之中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流转。

其次,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还常常使用了内心流的手法,以展现人物内心的断裂和混乱。

例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灯下》即以内心流的形式呈现了主人公克拉丽莎·唐斯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

此外,现代主义文学还注重对语言和文字的实验,以突破常规的表达方式和传统的文学结构。

总的来说,现代主义文学通过多元化的文学形式和语言技巧,表达了对现代性的多重理解和反思。

3.现代性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现代主义文学中对现代性的表达与20世纪初至中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多元论下的本真性理想——查尔斯·泰勒现代性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元论下的本真性理想——查尔斯·泰勒现代性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元论下的本真性理想——查尔斯·泰勒现代性思想研究
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是现代性的辉煌时期,而在当代世界中,全球化、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多元性等新思潮涌起,这些新思潮进一步引发了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

查尔斯·泰勒
是著名的现代性思想家,他提出了“多元论”,探索了多元性与统一性的关系,提出
了建立在多元性之上的本真性理想。

因此,对他的现代性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理
解当代世界的思想潮流、反思现代性、探索新社会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问题
1.泰勒的“多元论”与“本真性理想”理念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是什么?
2.泰勒的现代性思想如何帮助我们批判和反思现代性?
3.多元性与统一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了现代性的传承和发展?
4.在当代世界中,如何在多元性之下建立本真性理想,创造新的社会建构?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研究从泰勒的著作和学术论文入手,围绕研究问题展开,首先梳理泰勒的多元论和本真性理想的思想内涵,然后探讨其与现代性的关系,对泰勒所提出的现代性问
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探讨泰勒现代性思想所表达的批判、反思和建构意义。

最后,在当代世界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在多元性之下建立本真性理想,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相
应的建议和措施。

四、研究意义
泰勒的现代性思想在当代世界中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认知价值,通过对其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批判和反思现代性,对于建立在多元性之上的本真性理想具有启示
性和借鉴意义,既可以推动社会现代化,又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

形态意义上的现代性多元化

形态意义上的现代性多元化
形 态 意 义 上 的 现 代 性 多 元 化
妥 建 清
内容提要 :多元现代性方 案 ,因其有别于 “ 明的冲突 ”抑 或 “ 文 承认 的政 治” 等说 法 ,在普 遍性 与特
殊性辩证观念 的基础上 ,重 申了 “ 和而不同” 的典律 ,理应获得肯定 。 关键词 :现代性 时间性 流动性 悖论性 多元性
1_ 3 _0 中图 分 类 号 :G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5 3 ( 0 9 6 O 0 9 30 20 )0 删
作者简介 :妥建清 ,陕西师 范大 学文 学 院博士 生 、新疆 大 学人 文学 院讲 师 ( 新疆 乌 鲁木 齐
陕西西安 7 0 6 ) 10 2 。
① 张岱年 : 中国古代哲学概念范畴要论》 《 ,北京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 ,18 年 ,第 5 99 7页。
② 廖炳惠 :《 泰勒论现代性与多元性》,《 当代》 19 9 4年第 10期 。 0

刘小枫 :《 多元 的抑或政治的现代性》,《 二十一世纪 》 ( 香港 )2 0 年 8月号 。 01
80 4 30 6;
现代 性 的流 动性形 成其 多 元 景 观 。 而在 “ 区 ” 和 “ 地 全球 ” “ 殊 ” 还 是 “ 遍 ” 的缠 绕 、 特 普
中 ,形成 三种 意义 上 的多元 现代 性 。
1 .现 代性 本是 多元 、多样 的
现代 性具 有永 无止 境 的 自我 更新 的变动 性 ,消 弭 了趋 同性 ,因此 多元 乃是 现 代性 内涵 的题 中应 有之 意 。在此 意义 上 ,m drie 应译 为 多重 现代 性 ,因其 源 于西 方文 化母 体之 中 ,而 “ ” 之 含 oe ts n i 元

多元现代性理论及其对中国研究的启示

多元现代性理论及其对中国研究的启示

多元现代性理论及其对中国研究的启示张友庭2012-8-25 14:25:30 来源:《人文杂志》(西安)2008年2期第175~181页【作者简介】张友庭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内容提要】本文引入艾森斯塔特的多元现代性理论,将文明文化因素融入到中国的社会转型研究之中,旨在反思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一元线性二分范式转型论倾向,创新地提出“‘结构—文化’共生共变的转型实践观”概念,即通过实践取向和文化反思的理论建构以期发掘中国社会转型过程所具有的特殊性和世界意义,在理论反思基础上探索当前中国研究形成新的研究议题的可能性及其具体路径。

【关键词】多元现代性/社会转型/文化反思/共生共变现代性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哲学、文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都直接或间接涉及这个研究议题。

二十世纪的著名思想家如马克思·韦伯、齐美尔、卢卡奇、葛兰西、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胡赛尔、利奥塔、福柯、德里达、吉登斯、鲍曼等都以不同的方式关注现代性问题,其研究的议题涉及商品化与异化、工具理性、启蒙理性、意识形态、大众文化、欧洲科学危机、现代民族国家等。

自社会学创立开始,社会学者就积极参与到现代性的理论探讨之中,从古典社会学剖析现代的形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化理论与结构功能理论并驾齐驱,一直到八九十年代现代性理论与全球化大讨论,三个不同时期的社会学理论取向都延续了社会学学科对“现代”的关注,并将之确定为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正如吉登斯所言,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是“现代性的全球化”①。

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来审视现代性问题,正日益成为当前现代性研究的新领域。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比较现代化理论和反思现代性理论之间的契合形成了现代性研究的新议题,由以色列社会学家S. N.艾森斯塔特历经四十年理论反思所提出的“多元现代性”(Multiple Modernities)概念及其理论框架就是这一趋势的集中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多元现代性及其社会文化意义林聚任【内容提要】现代性通常是指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如理性主义、个人主义、世俗主义等。

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所有关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都推崇理性,把它视为知识与社会进步的源泉。

人们深信通过理性可以建立起进步的、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

现代性是与传统性相对而言的,它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而且是所有民族国家不可抗拒的共同的趋向。

从上述意义上说,人类社会之现代性是同质的、普适的、一元的。

然而,从社会文化意义上说,现代性可以说是多元的。

一旦抛弃了传统的简单的二分法思维,我们就完全可以承认现代性的多元性。

【关键词】社会文化/现代化/现代性/多元性当前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虽是如火如荼,但现代性作为一项“未竟的工程”(An incomplete project)仍需关注。

尤其是在日益凸显的全球化时代,站在“他者”的角度关注多元现代性问题更为重要。

本文着力从社会文化意义方面探讨多元现代性问题。

一在关于现代性问题的讨论中,首要的是对现代性概念的理解。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或立场强调现代性概念,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解释,而且对现代性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要深入探讨多元现代性问题,首先要厘清现代性的不同含义。

目前学术界对现代性主要有如下几种解释或使用。

(一)现代性的历史含义在许多西方学者那里,现代性首先是从历史断代意义上来说的。

它与传统性相对立,是指封建主义时代之后新的时代性。

它特别是指西方启蒙运动之后所出现的一系列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如理性主义、个人主义、世俗主义等。

“从笛卡儿起,贯穿着整个启蒙运动及其后继者,所有关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都推崇理性,把它视为知识与社会进步的源泉,视为真理之所在和系统性知识之基础。

人们深信理性有能力发现适当的理论与实践规范,依据这些规范,思想体系和行动体系就会建立,社会就会得到重建。

这种启蒙运动的设计也在美国、法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民主革命中发挥了作用,这些革命旨在推翻封建社会,建立一种体现理性和社会进步的、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

”①“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社会学理论(目前,现代性这个词的许多意义都是从那里引申出来的)来看,现代性是与传统秩序相对比而言的,它指的是社会世界中进化式的经济与管理的理性化与分化过程。

”②这些论述都充分表明了现代性的历史阶段意义。

作为一个社会历史过程,西方的现代性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早期主要是伴随西欧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及资产阶级革命而出现的社会、宗教、政治、科学和个人生活等方面的巨变。

19世纪末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过程的全球扩散和世界性的现代主义的发展,社会和政治生活产生了更大的改变、更多的不确定性,从而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特征。

在新世纪伊始,人类社会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是一个“后现代”社会,还是“高度现代性”社会,或是“多元现代性”社会,尚待探讨。

J·哈贝马斯指出,“现代”一词来自拉丁语“modernus”,最早出现于15世纪后期,用以把基督教的现在与罗马时代和异教徒的过去相区别。

“尽管有不同的内容,但‘现代’这一术语经常表示的就是一个时代概念,这个时代本身与古老的过去相关联,目的在于把自身看作是由旧到新转变的结果。

”③他认为黑格尔是第一位阐释清楚现代概念的哲学家。

黑格尔所说的“新时代”(neue Zeit)就是“现代”(moderne Zeit)。

黑格尔的这一概念与当时英语“modern times”及法语“temps modernes”这两个词的意思是一致的,都是作为一个时代概念。

另外,哈贝马斯指出,现代性首先突出地反映在审美艺术方面。

即认为在审美领域,人们用现代性去反对传统的常规化功能,反对传统的一切常规,更加关注世俗生活。

但是,哈贝马斯所关注的不是艺术领域的现代性问题,而是由韦伯所提出的现代性命题。

他认为马克斯·韦伯在其《宗教社会学论集》的前言里,阐述了他整个学术生涯所关注的“世界史问题”,即“为什么科学的、艺术的、政治的或经济的发展没有在欧洲之外也走向西方所特有的这条理性化道路”。

在韦伯看来,现代与他所说的西方理性主义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并非偶然出现的。

韦伯把西方社会发展的这种过程说成是“理性化的过程”,认为正是该过程在欧洲导致了神圣的宗教世界的瓦解,从而出现了世俗社会,资本主义制度随之产生。

哈贝马斯指出,韦伯从理性化角度所描述的并不仅仅是西方社会的世俗化过程,而是现代社会的整个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普遍的现代化过程。

这种由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个人主义化、世俗化、工业化、社会分化、商品化、城市化、科层化和理性化等一系列方面。

其中,理性化是最突出的特征和内容。

不过,哈贝马斯认为,在启蒙思想家那里,现代性是一项包括思想、社会、科学、道德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工程。

然而这项“现代性工程”在过去200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严重偏颇,未能成功实现。

所以,他主张应继续发展由启蒙思想家所开创的现代性工程。

显然,哈贝马斯虽然对现代性有新的解释,但他仍然与韦伯等思想家一样,是从西方社会历史的角度坚持一元化的现代性。

故他对新出现的各种后现代观点或多元现代性的提法持批判的态度。

他仍然主张只有更全面地坚持现代性,才能解决我们生活世界中所出现的各种危机,包括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所面临的合理性危机。

(二)现代性的制度或技术含义当代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也是一位著名的现代性理论家,但他主要是从制度的角度对现代性的全球化趋势作了系统的论述。

安东尼·吉登斯指出,现代性是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它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随后扩展到了全世界。

他说,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

它包括:“(1)对世界的一系列态度、关于实现世界向人类干预所造成的转变开放的想法;(2)复杂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3)一系列政治制度,包括民族国家和民主。

基本上,由于这些特性,现代性同任何从前的社会秩序类型相比,其活力都大得多。

这个社会——详细地讲是复杂的一系列制度——与任何从前的文化都不相同,它生活在未来而不是过去的历史之中。

”④吉登斯主张,从制度的方面来说,现代性不仅仅是理性化或工业化,它还包含多个方面。

他把现代性的维度主要归结为四个方面⑤:首先是资本主义,其特征是商品生产、私营资本、不适当雇佣劳动以及由这些特征而产生的阶级体系。

其次是工业主义,这涉及到非生命的动力资源以及商品生产的机械化。

工业主义并非局限于劳动场所,而且还影响到其他的一系列场所,诸如运输、传媒和家庭生活。

第三是监视(surveillance),吉登斯认为“监视指的是在政治领域对主体人群的活动进行监督”。

但这种监视是间接的,并且建立在信息控制的基础上。

第四是军事力量,或者说是控制暴力的手段,这包括战争的工业化。

吉登斯认为这几个维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并相互作用。

另外他还强调,对现代性的分析是着眼于客观层次,注重的是民族国家。

在他看来,民族国家根本不同于前现代社会。

在吉登斯看来,现代性的所有这些制度方面在三种作用机制的影响下不断扩展。

这三种作用机制就是时空分离、脱域(disembedding)和反思性。

结果自然是出现了现代性的全球化。

他说:“现代性正内在地经历着全球化——这在现代制度的大部分基本特征方面,特别是其脱域性和反思性上是显而易见的。

”⑥他把现代性的全球化发展也称作是高度(或晚期)现代性。

尽管现代性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但他同样反对后现代性观点,坚持现代性观点。

最后,对于现代性是否是一个“西方化”的工程问题,吉登斯作了明确肯定的回答:“此研究强调,现代性的基本结果之一就是全球化。

这不仅仅是西方制度向全世界的扩散,还包括对其他文化的排挤。

全球化——这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协同中有分异——带来了世界相互依赖的新形式,其中,‘他者’再一次不存在了。

”⑦(三)现代性的社会文化意义吉登斯跟哈贝马斯观点的共同之处是把以理性和制度为特征的现代性看作是一种全球性现象,认为现代性开始于欧洲,现在已全球化了。

因此,他们主张的是现代性的趋同论和普适论(universalism)。

这类观点又可称为现代性的“非文化论”,即脱离社会文化因素去讨论现代性问题。

其观点是完全基于西方社会历史和制度安排而提出的,具有明显的西方中心论倾向。

所以在他们看来,多元的现代性是不可能的。

然而,如果我们从非西方的历史和现实层面上,特别是从不同社会文化的角度去反思现代性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事实上,近年来现代性研究的“文化转向”与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正如金耀基所指出的:“文化转向”之产生与当代的“文化的现代性”之研究密切相关,而要了解文化的现代性则只有采取一个对“现代”的全球概念,亦即扬弃欧洲中心与西方中心的概念架构。

他说,事实上,第三世界,特别是东亚社会,现代化都成为国家社会发展的意理或语言,从全球的视野看,现代化还正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运动,至于西方思想界所谈的“现代之终结”的后现代性论述,事实上只限于西欧与美国才有经验的意义。

由此可以说现在出现了多元现代性,而不是只有一种(西方的)现代性⑧。

近来的“文化转向”是对现代性认识的重要发展,由此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现代性的意义,走出单维的分析视角。

二随着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性问题进入学术视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纠结在一起,显得尤其复杂难解,这被认为是探讨现代性问题中的一个难题⑨。

同样,虽然学术界近年来已开始关注到不同的现代化或现代性问题,深化了现代性讨论,但在这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争议。

如关于多元现代性的含义、特征、内容等,还有不同的认识。

2000年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刊《代达罗斯》(Daedalus)出版了一期专集,专门讨论的就是多元现代性问题。

许多研究现代性问题的著名学者,如S·N·艾森斯塔特(S.N.Eisenstadt)、威特洛克(B.Wittrock)、杜维明等,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文化经验出发,对一元现代性观点提出了质疑,集中探讨了多元现代性的可能性。

此刊前言明确指出,这里的研究目的在于对20世纪、尤其是早期占主导地位的关于世界是如何发生变迁的许多传统观念提出挑战。

我们注意到在19至20世纪一直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理论,最近几十年来失去了信任。

我们声称了解和知道当代世界,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忽视了它的复杂性,因此有必要去反思现代性特征及传统认识,摒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行的关于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那些理论。

其中,艾森斯塔特在开篇明确提出,多元现代性的观点可以看作是对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现代化理论的反驳,这一理论认为所有工业社会总有一天会殊途同归,而且这种趋同性已经出现。

但事实是这一西方式的现代性的“同质性和霸权性的假设”并没有实现,而许多非西方社会却实践了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从而出现了多元现代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