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启示
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长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与 我 们 内地 相 比 较 , 乏 矿 产 和 能 源 等 缺 自然 资 源 , 择 何 种 产 品 作 为 主 导 产 业 至 关 重 要 。 从 浙 江 各 选
地 来 看 , 们 选 择 的 大 多 是 日用 消 费 品 和 小 商 品 , 以 与 人 他 尤 们 生 活密 切 相 关 的大 众 化 产 品 居 多 , 服装 、 类 、 具 等 。 如 鞋 玩
有 高 科 技 的 传 统 商 品 , 当 地 成 为 造 福 一 方 的 支 柱 产 业 。 除 在
了这 些 名 牌 企 业 , 些 小 企 业 也 找 准 空 档 , 遗 补 缺 , 专 门 一 拾 有 生 产 童 装 的 , 有 专 门 生 产 老 年 服装 的 , 互 补 充 , 得 其 也 相 各
的 道 路 。 于 时 间 所 限 , 不 及 做 深 入 的 调 查 研 究 , 能 从 一 由 来 只
首 先 必 须 改 变 人 的 观 念 。 观 念 的 转 变 不 是 形 式 上 的 拆 掉 围
墙 , 应 该 是 从 根 本 上 转 变 固 步 自封 、 足 现 状 的 保 守 思 想 。 而 满
一
异 。 我 们 中西 部地 区 , 今 仍然 把 围墙 看 作是 安 全屏 障 。 在 至 居 民 盖房 要 有 围墙 , 成 许 多 深 宅 大 院 ; 位 征 地建 设 也要 先 形 单 圈 围 墙 , 在 这 是 我 的 , 人 莫 入 。 围 墙 多 , 外 交 流 自然 就 意 外 对 少 , 防 范 别 人 走 进 来 , 不 愿 轻 易 走 出 去 。 种 不 同 现 象 的 既 也 这
就 连 我 们 内地 不 屑一 顾 的小 商 品 如扣 子 、 锁 、 带 、 火机 拉 鞋 打 等 , 们 却 发 现 了 它 的 巨 大 市 场 需 求 。像 宁 波 的雅 戈 尔 服 装 他
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感悟

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感悟摘要长三角一体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该话题,包括高质量发展的意义、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方向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以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1.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
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追求高质量发展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内外挑战的重要手段。
长三角一体化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应立足于高质量发展,以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方向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方向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创新驱动和开放合作。
首先,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和互联互通,构建更加紧密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其次,要注重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链价值,实现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推动开放合作,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金、人才和技术的跨界流动,推动长三角地区形成高水平的开放格局。
3.实践经验的总结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实践经验包括制度创新、政策协调和项目合作。
通过制度创新,可以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包括法律、规章和政策。
政策协调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手段,需要各级政府加强沟通协调,形成一致的政策导向和政策实施。
项目合作是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的具体举措,包括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推动跨区域产业合作等。
这些实践经验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结论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从高质量发展意义、战略方向和实践经验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思考。
希望未来能够在各个方面形成更加紧密、高效的合作机制,实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一、地理优势促进长江三角洲经济迅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其地理位置优越,毗邻上海,与中国内外重要港口遥相呼应,构成了中国最重要的经济走廊之一。
长江三角洲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资源,使得农业、渔业等传统产业得以蓬勃发展。
同时,区域内还聚集了众多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全球产业链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大量资金和人才的汇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崛起长江三角洲地区在过去几十年中,发展了一大批制造业企业。
这些企业涵盖了钢铁、汽车、化工、船舶等多个领域,产品品质好、技术先进,出口量居全国前列。
同时,长江三角洲地区还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包括金融、信息技术、商贸物流、科技研发等领域。
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和长三角地区整体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繁荣。
现代服务业的崛起为长江三角洲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动力。
三、创新驱动推动经济持续增长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致力于推动创新发展,不断加大科研力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一系列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该地区落地生根,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推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保持了竞争优势。
四、城乡一体化助力农业现代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
通过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城市化进程,农业的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释放。
农业机械化、水利设施建设、种植结构调整等一系列举措,有效提高了农业的效益和产量,并且为大中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农产品供给。
此外,长江三角洲地区还注重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质量安全监督,推动了农业与现代市场的对接,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良好发展。
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崛起、创新驱动和城乡一体化的农业现代化,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增长与极限: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提要:三角洲与流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类。
领开放之先,珠江三角洲现实占优,得开放之利,长江三角洲潜力巨大,三角洲成为大陆经济的增长极。
对外开放的意义,不仅是引进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装备,提升了产业结构,而且引进市场经济理念、管理方式,提升了人力素质,更重要的是为体制改革提供了参照系。
实践证明,开放与改革相互促进方能相得益彰。
但因行政体制等与经济不相适应,三角洲的“扩散”效应不明显,更制约自身的进一步增长。
未来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突破现存的制度性壁垒,以加快三角洲和流域资源的整合;取决于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扩大对内开放,以充分利用境外和境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取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逐步将可持续发展建立在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基础上。
关键词:增长/三角洲经历了二十余年改革开放,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业已形成三个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经济圈,即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
由于集中了大陆最优秀的人才,最雄厚的资本,最先进的技术,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增长速度始终高于中国大陆平均速度,尤以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为甚,成为大陆经济成长的发动机,在21世纪上半叶,其走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陆现代化目标的进程。
任何经济体的成长都会受到内生因素的制约和外部条件的局限,因内生因素和外部条件的不同,简单的类比通常并不恰当。
本文仅通过对内因与外件的比较,试图较客观地描述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现状,研判两地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一、地缘经济条件与整合前景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属区域经济,但尚无统一认定的区域范围,本文取两经济圈内各自较普遍使用的口径,即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指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15个省辖市以上城市「1」,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则是指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等14个市、县「2」。
“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

“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改革开放20多年来,位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个区域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占全国人口10.39%,但是,它的GDP和税收却约占全国的22%,进出口额占全国的35%,利用外资占全国的40%,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和战略地位。
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位列全国前茅,在2006年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评价中,上海市1个、江苏省21个,浙江省25个进入了前100名。
一、“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实力现状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显著增强。
据中国县域经济网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初全国县域人口平均规模为45.53万人,而江苏、浙江分别为94.06万人、54.16万人,分别是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的2.07倍、1.19倍,在全国排第1、11位;同期全国县域平均生产总值(GDP)为32.04亿元,而江苏、浙江为123.20亿元和93.92亿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85倍、2.93倍,在全国排第1、2位;截至2004年初全国县域人均生产总值平均为7037元,而江苏、浙江为14538元、16227元,分别是全国平均值的2.07倍和2.40倍,在全国排第4、2位;在对全国县域内地方财政收入比较中发现,全国县域内地方财政收入平均为1.21亿元,而江苏、浙江为7.13亿元、4.43亿元,分别是全国的5.89倍、3.66倍,在全国排第2、4位。
到2006年初,浙江省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县域平均值的 2.38倍,为全国各省区之最;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49.2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8.5亿,均为全国各省区之冠。
由此看出江苏、浙江县域经济实力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从第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选开始到第六届,在连续六届的全国百强县评比中,江苏和浙江进入百强县的数量都远远超过其他省份,在第六届评选中,江苏占21席,其中7个县进入前十名;浙江占25席,其中3个进入前十名。
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启示共40页文档

“四千精神”
千家万户办企业 千辛万苦搞经营 千山万水闯市场 千方百计创新业
奥
克
斯
集
万向集团
团德Βιβλιοθήκη 力西集 团
雅戈尔集团
新浙江现象:个体私营经 济迅速增长。
五个全国第一:个体私营 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 口创汇总额、全国民企500 强户数。
(三)新一轮区域合作与发 展浪潮,长三角成为全国区 域经济发展中最吸引眼球的 靓丽字眼。
区域整体战略意识 ——“立足全球,区 域联动,优势互补,各展所长,错位发 展、互进共荣”
全世界有公认的六大城市带
1、以纽约为核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 沿岸城市带
2、北美五大湖城市带 3、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 4、欧洲西北部城市带 5、英国伦敦城市带 6、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上海市简介
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 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 镇江、南通、泰州等8个城市,浙江省 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 兴、台州等7个城市。面积10万平方公 里,人口7608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759人。
长江三角洲以全国2.2%的陆地面积、 10.4 % 的 人 口 , 创 造 了 全 国 22.1 % 的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 24.5 % 的 财 政 收 入 、 28.5 %的进出口总额。
浙江经济的发展历程是:1977 年开始家庭工厂——1979年、1980 年联户企业——1982年工商户合法 登记——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 公司和股份合作公司——集团公 司——财团,进入了金融领域的最 高层次,用20年左右的时间走完了 英国200年的历程。
浙江人受水文化的影响
一是水性至柔,柔韧不屈,吃 得起苦,不怕失败。二是水有流动 性,浙江人灵活善变,善于把握先 机,抢占优势地位。三是水居低势, 尚善若水,最高文化情操就是水, 谦虚、低调,不张扬,只做不说。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指沪浙皖苏四省市围绕上海,以经济一体化、空间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人文一体化为核心,通过深化各领域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战略举措。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机遇。
以下是我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心得体会。
一、加强产业协同,实现高效发展。
长三角地区各省市拥有各自的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通过加强产业协同,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高效发展。
例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高科技企业在不同省市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打造创新高地。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各地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优化交通网络,提升区域互联互通。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但通过优化交通网络,可以实现更紧密的区域互联互通,促进经济一体化。
例如,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线路的建设和改造,使得各地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加速了人员流动和物资流通。
这种互联互通的发展模式,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城市规划,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加强城市规划,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加强生态修复、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四、深化人文交流,增进感情认同。
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历史文化,通过深化人文交流,可以增进人民之间的感情认同,为一体化发展提供更深层次的推动力。
例如,开展文化节庆活动、艺术交流和大学生互访等形式,使得长三角地区的人们更加了解彼此,增进友谊和合作意愿。
这种人文交流的方式不仅促进了地区内的共同发展,也为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注入了文化力量。
综上所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强产业协同、优化交通网络、加强城市规划和深化人文交流,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互联互通、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增进感情认同的目标。
长三角经济研究报告

长三角经济研究报告
长三角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三个地区相互紧密相连并具有相似的经济发展特点。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最开放的经济区域之一,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约20%左右。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受益于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网络。
上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人才。
江苏省和浙江省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紧密,形成了一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该地区的城市之间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分工和协作,上海负责高端产业和金融业,江苏和浙江负责制造业和出口业务。
长三角地区还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跨国公司,在工业、金融、贸易和物流等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长三角地区也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区域,各地积极引进和培养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然而,长三角地区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加,空气和水质污染等问题比较突出。
另一方面,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扩大,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协调和合作。
总的来说,长三角地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会,但也需要
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加强区域协调和合作,在产业升级、创新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 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 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
苏州在协调发展上注意处理好 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强市 与富民的关系。 二是坚持全面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 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坚持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城乡、 贫富、地区差别 。 第四,正确处理当代和后代人的关系。
上海市简介
上海简称沪。地处中国长江 入海口。上海全市面积达5800平 方公里,人口1349万,是中国第 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 今日的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 城市,是中国最大的经济、金融、 贸易、航运中心。在这个人口仅 占 全 国 1% 、 土 地 面 积 占 全 国 0.06%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 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口岸进出口 商品总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港 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并在改革开放、产业升级、科技 创新等方面发挥着示范、辐射和 带动作用。
(二)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是指浙江省东南部的 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 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 “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 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大市场是 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网络。 “温州模式”也成为浙江经济发展 的主要模式。主要表现为个体私营 经济迅速增长。
服务型政府的服务主要 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必须 提供的公益事业,以非营利 的方式主动提供,二是沟通、 整合社会各个主体的资源, 最大化地代表各主体的共同 利益,做到公平正义。
谢谢大家
( 三 ) 新一轮区域合作与发 展浪潮, 展浪潮 , 长三角成为全国区 域经济发展中最吸引眼球的 靓丽字眼。 靓丽字眼。
区域整体战略意识 ——“立足全球,区 域联动,优势互补,各展所长,错位发 展、互进共荣”
全世界有公认的六大城市带
1、以纽约为核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 沿岸城市带 2、北美五大湖城市带 3、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 4、欧洲西北部城市带 5、英国伦敦城市带 6、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启示一: 启示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 才是硬道理。 启示二: 启示二:推动县域经济的跨跃式发 展,必须解放思想、创新体制,加 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启示三: 启示三:推动县域经济跨跃式发展, 必须产销互动,以产品兴市场,以 市场带动产业发展。
启示四: 启示四:推动县域经济跨跃式发展, 必须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 业,与中心城市或城镇实现错位发展。 启示五: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启示五: 必须依靠政府,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苏州发展经济新的突破口和 增长点(即新苏南模式)
一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调整产业结构。 第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第三,大力引进外资。
沙钢一贯注重环境保护和“三废” 沙钢一贯注重环境保护和“三废”综合利用。电炉炼钢采 用布袋低压脉冲、喷雾等除尘技术,除尘率99%以上;轧钢加热 用布袋低压脉冲、喷雾等除尘技术,除尘率99%以上;轧钢加热 炉安装烟气脱硫装置,脱硫率达90%以上;树立“ 炉安装烟气脱硫装置,脱硫率达90%以上;树立“废物就是放错 地方的资源” 地方的资源”的生态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水渣、钢渣、氧 化铁皮实施综合利用,高炉煤气全部回收用于发电和加热炉燃料, 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达94%以上。 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达94%以上。
浙江经济的发展历程是:1977 年开始家庭工厂——1979年、1980 年联户企业——1982年工商户合法 登记——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 公司和股份合作公司——集团公 司——财团,进入了金融领域的最 高层次,用20年左右的时间走完了 英国200年的历程。
浙江人受水文化的影响
一是水性至柔,柔韧不屈,吃 得起苦,不怕失败。二是水有流动 性,浙江人灵活善变,善于把握先 机,抢占优势地位。三是水居低势, 尚善若水,最高文化情操就是水, 谦虚、低调,不张扬,只做不说。
长江三角洲 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启示
和布克赛尔县委党校 张鸿
一、长江三角洲基本情况
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 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 镇江、南通、泰州等8个城市,浙江省 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 兴、台州等7个城市。面积10万平方公 里,人口7608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759人。 长江三角洲以全国2.2%的陆地面积、 10.4%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2.1%的国 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28.5 %的进出口总额。
二、长江三角洲 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苏南模式
旧苏南模式,通常是指通过发展乡镇 旧苏南模式 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主要特征是: 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 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 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新苏南模式,以公有经济为主导,多 新苏南模式 元产权主体相混合;以经济国际化为主导, 外资、外经、外服、外技齐头并进;以高 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结构日益高度化; 以都市圈建设为主导,推进城乡一体化。 主要特征:强劲外资+活跃民资+合作经 济
东方明珠电视塔 高468米,是亚洲第一、 468米,是亚洲第一、 世界第三高塔。
金茂大厦 高88层,建筑高度 88层,建筑高度 420.5米,目前是世界 420.5米,目前是世界 第三、中国第一高楼。
上海外滩夜景
上 海 企 业 生 产 场 景
上海市
三、长三角模式对县域经济 社会发展的启示
中国第一水乡——苏州周庄 中国第一水乡——苏州周庄
航天英雄费俊龙 的家乡——昆山 的家乡——昆山 经济技术开发区
苏
虎丘
园 林 甲 天 下
州
拙政园
留园
狮子林
传统苏绣工艺作品
吉 林 省 长 王 岷
江苏省长梁保华
苏州曾经的三位市委书记
陕西省长陈德铭
苏州具有三大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 二是人文优势。 三是经济优势。
“四千精神”
千家万户办企业 千辛万苦搞经营 千山万水闯市场 千方百计创新业
奥 克 斯 集 团 万向集团
德 力 西 集 团 集团
新浙江现象: 新浙江现象:个体私营经 济迅速增长。 五个全国第一: 五个全国第一:个体私营 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 口创汇总额、全国民企500 强户数。
苏州“一二三四五”
引进外资全国第一(95亿美元) 工业总产值全国第二(9560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全国第三(1554.8亿元) GDP总量全国第四(3450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全国第五(一座东方水城让世界读了 2500年。一个现代工业园用10年 时间磨砺出超越传统的利剑。她 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 经济的版图;她用双面刺绣的绝 活,实现了东西方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