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启示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三角”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启示

今年8月,在州委州政府领导的关心安排下,参加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局在上海浦东党校举办的调训研究班学习,并考察了“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考察后深深感到,生机勃勃的县域经济是“长三角”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动力源泉,“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快速成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县域经济的活力和实力的不断增强。“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新阶段,表现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新亮点和新特点,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新的启示。

一、“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县域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率先实现了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经济市场化水平明显地高于大城市。在研修中我们发现,“长三角”地区各个领域的市场化的改革最先都是从县域经济开始突破,并取得实质性成效后才向大中城市拓展的。

(二)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主力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长三角”的县域经济中,国有企业很少,国有经济的基础十分薄弱,乡镇企业异军崛起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目前,98%的乡镇企业完成了转制。乡镇企业整体上已转为产权明晰的民营经济。转制后的乡镇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

(三)市场建设和营销队伍不断壮大,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市场体系建设和农民营销队伍的发展,大大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浙江全省有4400个各类专业市场,市场成交额近4000亿元,其中超百亿元的市场3个。

(四)产业发展从多样化转向特色化,块状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20世纪90年代以来,把小城镇与专业市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有效地促进了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县域经济发展最快的几乎都是区域特色块状经济优势明显的地方。

(五)城镇化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城镇化成为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动力。县级城市和中心镇,都开始按照中小城市的功能要求进行科学的规划建设,县域城市化建设取得了神奇的进展,许多县城和中心镇面貌在短短的二三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六)以发展效益农业为突破口,效益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调整农业区域结构,着力培育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和品牌农产品,是“长三角”各县发展效益农业的突破口。

(七)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增强县域经济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统筹区域资源,打破空间阻隔、地方壁垒,改善投资环境,有序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八)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升农村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加速作用。一头抓中心城市、中心集镇建设,一头抓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处理好城乡关系、工农关系,让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农业与工业相互联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

(九)“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将成为世界经济下一轮复苏的“发动机”和县域经济的火车头。以上海市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形成了以大都市圈为依托的特大型经济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鼎足一极。长三角地区各市县都纷纷依托大上海发展大产业和块状经济,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极为有力的商机。

(十)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增强县级财政活力。改革开放以来,以义乌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率先开放小商品市场,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等方面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民营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外贸出口、社会就业的贡献率已达9

5%以上,国有资本已基本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因此,建立公共财政机制、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已成为县级财政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几点启示

启示一:推动县域经济的跨跃式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创新体制,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长三角”县域经济之所以充满活力,就是因为当别的地区还在为企业转制争吵不休、左右为难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并完成了企业转制等制度创新,通过股份制和私有化等措施,比其它地区提前发掘了生产要素的潜能、释放了生产要素的活力,经济快速增长,资本原始积累顺利实现。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首先必须解决平等对待各种经济成分的问题,进一步消除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偏见,只要诚实劳动,合法经营,都应得到社会尊重;个私企业经营者也要解决小富即安、小进即满、不求长远发展等问题。

启示二:推动县域经济跨跃式发展,必须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虽然县域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但各地都有相对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应扬长避短,注重依托各地的特色资源、区位、技术、市场、人才等经济要素,发挥比较优势,从一草一木中寻找特色,在一针一线间培育规模。选准角度,找准空间,精心谋划和打造一批叫得响的拳头产品、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把产业做大,把企业做强。

启示三:推动县域经济跨跃式发展,必须产销互动,以产品兴市场,以市场带动产业发展。义乌“鸡毛换糖”换来了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和日用商品生产基地的“头衔”。虽然初始流通方式较为原始,但在改革开放初期,正是这种原始的活动,使浙江人较早地领悟了产业培育市场,市场促进产业,市场与产业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进而使浙江成为全国的“市场大省”和“区域特色经济大省”。因此,新形势下,一方面要重视发展现代流通业;另一方面要壮大农民经纪人、专业协会、营销队伍等,逐步编织区域性、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市场网络,提高其组织化程度,扩大流通规模,尽快实现传统流通与现代物流的对接,拉近农民、农村及农业与市场的距离,实现产品与市场的连接。

启示四:推动县域经济跨跃式发展,必须抓机遇,扩大开放,借助外力求发展。国际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表现为生产要素全球性流动与配置,产业结构全球调整和转移,产业链全球范围布局和重组;国内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西移态势已日渐明显,这种国际、国内产业调整局面,为西部地区承接辐射,实现跨跃式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启示五:推动县域经济跨跃式发展,必须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增收节支促发展。从当前西部县级财政管理机制运行情况来看,我们要创新管理机制而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六大财政运行体系:以票款分离、罚款分离为基础的非税收入征管体系;以“零基法”的部门预算、细化预算为基础的综合预算管理体系;以资金直拨、统一核算为基础的财政集中支付体系;以制度督查、项目监管为基础的财政监督体系;以明晰产权、法人动作为基础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其他社会保障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财政运行框架,实现“一个笼子管收入,一个盘子编预算、一个口子管支出、财政全过程监督”,有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增强政府的调控能力。

启示六: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落实“思路项目化、项目数字化、措施具体化、效益最大化”,政府提速助发展。对政府工作进行全面“提速”,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题中之一,也是从根本上改善投资环境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树立服务行政理念,加快职能转变,确保政府精干高效,为投资环境的根本改善开创新局面,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增强政府信誉,应从加强信用意识教育、职能归位、依法行政、政策公开、运作透明、加强监督等方面着手,依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来从根本上解决政府信用问题,增强政府的信誉,提高政府的威信。同时以强化监督,加强管理,推动高效落实为载体,全面制定和落实发展的各项措施,以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为突破及时的对加快发展单位和个人及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