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长三角和珠三角综合实力哪个强

长三角和珠三角综合实力哪个强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来看,人口迁移主要从城镇化到都市圈化再到城市群化。
可以说城市群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标志,我国目前大概有19个城市群,以25%的土地集聚了75%人口,创造了88%GDP。
首先,从地理条件和规模上来看。
长三角是长江的入海口,包括了上海以及江苏、浙江、安徽等部分城市的共26个市,面积有整整21.1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了1.5亿人;珠三角是珠江入海口,珠三角城市群主要由广东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9个城市构成,土地面积合计4.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300万人。
不过由于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打造,真正把珠三角9市与港澳紧紧联系在一起,如今的大珠江三角洲地区还包括香港和澳门。
从规模上来看,长三角更胜一筹。
从经济体量上来看,2018年长三角GDP达14.9万亿元,且有6大城市跻身GDP万亿俱乐部。
珠三角为8.1万亿元,3大城市跻身GDP万亿俱乐部。
显然,经济总量上,长三角高于珠三角,但是珠三角经济增速总体上更快。
从吸引人才方面看,虽然大家都在“抢人”,但是珠三角吸引人才的力度更大,政策更优惠。
比如广州降低了落户的学历的要求,深圳也在人才引进方面补贴力度很大。
而长三角地区,相应出台“抢人”政策的城市不多,造成长三角人口净流入减少,经济活力受到影响。
从对人口的吸引力上来看,珠三角最近这几年要明显高于长三角。
从交通方面看,长三角是中国获准修建城市轨道交通最多的城市群,很多城市都开通了地铁;珠三角城市群有着全国密集的公路网,二者的交通都十分便捷发达,在区域连接性、一体化发展方面实力很接近。
从发展模式上来看,长三角的城市定位是一主多副,走的路线是大而全的发展模式,上海是中心城市,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都是副中心,还有很多经济强市,比如苏州、无锡、宁波等等;而珠三角城市群是多中心的,广州在贸易,深圳在科技,佛山在制造业等领域都有各自的优势,新兴产业比长三角更发达。
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发展之比较

长三角
地理位置
经济资源
GDP年均增长16.9%
珠三角
为当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GD P
占全国总量旳19.5%
长三角
2023年后快于珠三角
珠三角旳经济高速增长,由农业社会跨入中档发达国家水平。从老 式农业社会到1979 年改革开放,它充分发挥面临港澳旳区位优势、 信息优势和人文优势,珠三角旳人们敢闯实干,开拓创新, 成就明显 ;从1980—2023年,GDP年均增长16.9%,平均增速高于全国( 9.6%)和 广东(13.8%) ,2023年GDP10648亿元, 财政收入1161亿元 ,占全省比 重:从1980年40.7%和59.9%,增大到2023年旳69.6%和65.8% ,人均 GDP27863元(=3300美元) ,是全国水平旳3.85倍, 全省水平旳2.16倍 ,跨过中档收入国家(平均线2990美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6639.64亿元 ,占全国10.3% (人口占全国1.8%),这为当代化建设奠定 了厚实基础。
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发展之比较
长江三角洲地域与珠江三角洲地域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旳两大区 域.尤 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两个三角洲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旳作用.本文对两个 三角洲旳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要点在于比较两个三角洲在经 济体制改革方面旳差别,以及在市场化进程方面旳差别.
从综合实力分析
从产业构造上分析
电子 信息 产品
高新
技术
珠三角
企业
“九五”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总 产值年均增长32% ,高新技术产 品产值2664亿元,占全省93%;高 新技术产业增长值占工业增长值 16%,高于全省旳14.7%;高新技术 产品出口165亿美元, 占全省96% 。
珠三角与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比较

珠三角与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比较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现状分析,思考两大经济区的发展趋势。
标签:珠三角;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我国经济区域中增长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的两大区域。
近年来,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在共同推动着我国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相互间的竞争也越演越烈,引起了学者们的密切关注,大家多角度地对两地进行了比较研究。
这里选取两者未来发展趋势来展开分析。
1 珠三角与长三角的范围界定目前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和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有不同的划分。
其中最重要的划分有广义的和狭义两种,广义的长三角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的所有地区;狭义的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即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即浙东北地区),共计15个城市。
广义的珠三角包括广东省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狭义的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等14个市县。
2 珠三角与长三角的现状2.1经济总量稳步提高2005年双三角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52022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83085亿元)的28.4%,比上年的27.8%提高了0.6个百分点。
其中,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0亿元大关,达到33963亿元,继2003年突破20000亿元后,再迈上新的台阶。
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18059亿元,比上年增加2730亿元。
从总量看,长三角的经济总量高于珠三角。
表1 2001-2005年长三角与珠三角GDP总量比较2.2 利用外资进一步增加2005年双三角外商直接投资额为37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5亿美元;占全国的59.3%,比上年的53.6%提高5.7个百分点。
其中长三角占全国的41.3%,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珠三角占全国的17.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增长与极限: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提要:三角洲与流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类。
领开放之先,珠江三角洲现实占优,得开放之利,长江三角洲潜力巨大,三角洲成为大陆经济的增长极。
对外开放的意义,不仅是引进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装备,提升了产业结构,而且引进市场经济理念、管理方式,提升了人力素质,更重要的是为体制改革提供了参照系。
实践证明,开放与改革相互促进方能相得益彰。
但因行政体制等与经济不相适应,三角洲的“扩散”效应不明显,更制约自身的进一步增长。
未来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突破现存的制度性壁垒,以加快三角洲和流域资源的整合;取决于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扩大对内开放,以充分利用境外和境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取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逐步将可持续发展建立在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基础上。
关键词:增长/三角洲经历了二十余年改革开放,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业已形成三个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经济圈,即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
由于集中了大陆最优秀的人才,最雄厚的资本,最先进的技术,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增长速度始终高于中国大陆平均速度,尤以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为甚,成为大陆经济成长的发动机,在21世纪上半叶,其走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陆现代化目标的进程。
任何经济体的成长都会受到内生因素的制约和外部条件的局限,因内生因素和外部条件的不同,简单的类比通常并不恰当。
本文仅通过对内因与外件的比较,试图较客观地描述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现状,研判两地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一、地缘经济条件与整合前景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属区域经济,但尚无统一认定的区域范围,本文取两经济圈内各自较普遍使用的口径,即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指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15个省辖市以上城市「1」,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则是指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等14个市、县「2」。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比较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特点
1、珠江三角洲的地貌类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它的中部是珠江三角洲 平原,平原上散布着丘陵、地和残丘,在其东、西、北面边缘分布着成片 的低山。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9℃,年均降雨量1776毫米。但夏 秋多台风和暴雨,仍有洪涝威胁。
⑤人才和技术优势:由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较高的
经济待遇,吸引了内地大批各式各样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了它 特有的技术、人才优势。近年来,广东省获得的专利技术占全国专利总 数的50%左右,其中80%又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 利于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腾飞始于20世纪80年代,短短的20多年这个区域 已从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全面转变成工业社会,成为我国著名的4大工业 基地之一,该区区人口占全国6%,而出口占全国1/3,与长江三角洲并称 中国经济两大发动机。目前,整个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 内涵式、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传统工 业向现代化工业、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化转型,形成了高起点的知识、技 术密集型工业体系,高标准、大规模的第三产业以及竞争力较强的主体产 业群。此外,在交通、通讯、金融、信息咨询、高科技、旅游、文化和对 外交流等方面,也形成了比较优势和综合优势。
长三角VS珠三角

长三角VS珠三角赵海菲苏州科技学院经管学院改革开放30多年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也是经济最富朝气和活力的地区。
目前,两个地区初步形成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区域竞争优势,形成了各自具有时代、地缘和文化特色的经济运行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我们将从地理差异、产业结构、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总量、对外贸易结构、发展模式这几个方面来比较和分析两者。
一.地理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都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东临太平洋,虽然它们只占整个中国面积的1.5 % ,但生产总值超过了1/ 3 ,进出口贸易额超过60 % ,在全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个区域发展条件、特色优势各不相同,互补性很强。
珠三角毗邻香港和澳门,具有较强的对外开放优势,可以接受港澳经济辐射,承接港澳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外向型经济发达,是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珠三角尽管其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但它在发展过程中对国际市场比较倚重,对国内的扩散作用则相对较弱。
图1:珠三角地区长三角背靠广阔的内地市场,内源型经济发展速,可通过长江进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又可通过发达的铁路系统、公路系统及航空运输与全国进行经济合作。
长三角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扩散作用强于集聚作用,因而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表现出了大范围的空间扩散特征。
图2:长三角地区二、产业结构:长三角与珠三角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及比较优势等不同因素,在产业结构上形成并发展了不同特点的主导产业与产业集群特点。
珠三角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信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这些产业在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珠三角的制造业初步形成了以产业聚集为特色,以广州、深圳为核心,以中部都市区、珠江东岸、珠江西岸都市区为基础的产业地理布局。
以广州为核心的中部都市区,是全区政治、科教、文化及金融中心,也是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第二产业基地。
珠三角不如长三角?看完这6大原因,你就明白了

珠三角不如长三角?看完这6大原因,你就明白了关于珠三角和长三角,曾有这样的形容:一个发展成了市,一个则成了省。
一直以来,大家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讨论都很热闹,二者之间的“比拼”也从未停止过——那么双方之间有何差异?或许可以看看以下的因素。
地理位置:多为平原地区的长三角辐射面更广尽管珠三角、长三角都是河流的入海口,但长三角坐拥长江黄金水道,交通便利,以及长三角多为平原地区,辐射面广,更容易将整个城市群紧密结合在一起,除了上海、杭州,近年来苏州、无锡、宁波等城市的发展势头也比较强劲,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贡献也不断加码。
而珠三角地区多山区,辐射范围容易受到限制,比较容易导致城市发展的断层,除了广深以及近年发展起来的东莞佛山,其他城市的经济体量相对较小。
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偏好长三角高新技术企业是带动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衡量一个城市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越多,说明城市越有竞争力。
截止2019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前30强当中,长三角有10个城市上榜,珠三角上榜城市为6个。
《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中,长三角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100个主要城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25.89%,占比最高。
产业结构:高端制造业众多长三角依托产业门类齐全、教育科研实力雄厚,产业格局由传统制造业向具有“重、智、上游”特色的高科技业逐步转型。
目前长三角是我国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一个工业区,包括轻工业、重工业,以及众多的高新技术产业,此外不少高端产业也位于长三角地区,比如芯片,飞机制造等。
而相对于长三角来说,珠三角的产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产业门类也没有长三角那么齐全,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方面。
科教和创新研发能力:长三角各大名校明显较多从高校分布来看,全国20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长三角占了17%,全国双一流的高校学校约137所,长三角占了25.5%,珠三角加上港澳地区,大学的总量占全国高校5.7%,双一流的高校占3.6%,约相当于5所;从人力资本的存量角度来看,有研究指出研究生的教育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而珠三角研究生的人数,相比长三角的人数将近要少40倍。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六市)和江苏(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八市)两省14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土地面积9.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470.55万人。
珠江三角洲地区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东莞、中山、江门、顺德、南海和番禺等十二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土地面积4.2万平方公里。
2002年两地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8%,实现出口占全国的63%,完成投资占全国的23.9%,实现消费占全国的26.7%。
经济总量:长三角比珠三角对全国贡献率高9.4个百分点2002年,长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141.62亿元,比2001年净增2160.6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8.7%,比2001年提高1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36.18亿元,比2001年净增1013.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9.3%,比2001年提高0.4个百分点。
总量上,长三角地区是珠三角的整整2倍,对全国的贡献长三角地区也比珠三角地区高了9.4个百分点。
发展速度上,两个地区2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可比价增速达到了两位数,长三角地区15城市的可比价增速差距不大,最快的是苏州市为14.5%,最慢的是上海为10.9%,高低落差仅为3.6个百分点,应该说发展比较均衡。
而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的发展速度则差异较大,最快的是东莞市为18.4%,最慢的是江门和肇庆两市,均为10.3%,高低落差达8.1个百分点,比长三角地区大了4.5个百分点,从发展均衡度来讲,要差于长三角地区。
投资方面:长三角珠三角双超1000亿元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90.66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7.6%,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39.46亿元,比上年增长5.6%,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3%,比上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业制作也很发达。
珠三角是轻工业生产模式,以服装等轻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
比较研究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经济规模,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
本文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沪、苏、浙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121万人(2002年)。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来的一块平原,北起广州,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东面有经济特区城市深圳和与之相邻的东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门、中山以及与澳门接壤的经济特区城市珠海市。
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4个市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2365万人(2002年)2002年两地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8%,实现出口占全国的63%,完成投资占全国的23.9%,实现消费占全国的26.7%。
一、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各项洲经济指标的比较1)经济总量:长三角比珠三角对全国贡献率高9.4个百分点2002年,长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141.62亿元,比2001年净增2160.6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8.7%,比2001年提高1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36.18亿元,比2001年净增1013.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9.3%,比2001年提高0.4个百分点。
总量上,长三角地区是珠三角的整整2倍,对全国的贡献长三角地区也比珠三角地区高了9.4个百分点。
发展速度上,两个地区2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可比价增速达到了两位数,长三角地区15城市的可比价增速差距不大,最快的是苏州市为14.5%,最慢的是上海为10.9%,高低落差仅为3.6个百分点,应该说发展比较均衡。
而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的发展速度则差异较大,最快的是东莞市为18.4%,最慢的是江门和肇庆两市,均为10.3%,高低落差达8.1个百分点,比长三角地区大了4.5个百分点,从发展均衡度来讲,要差于长三角地区。
2)投资方面:长三角珠三角双超1000亿元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90.66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7.6%,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39.46亿元,比上年增长5.6%,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3%,比上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
总量方面,长江三角洲地区是珠江三角洲的2.8倍,对全国的贡献长江三角洲地区也比珠江三角洲地区高了11.3个百分点。
从城市发展情况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一枝独秀,独占鳌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58.41亿元,比上年增长8.2%。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1.49亿元,同比增长2.4%,成为投资超过1000亿元的另一个城市。
增速方面,两个地区24个地级以上城市增速达到了两位数以上的有20个城市,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15城市中只有上海增速在10%以下,为8.2%。
苏州位居第1位,为43.4%,湖州排在第2位,为35.4%,无锡列第3位,增速32.8%。
南京、宁波、杭州分别排在第5、7、11位,高低落差为35.2个百分点。
而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中有1/3的城市发展速度低于两位数,最快的是东莞市为51.5%,最慢的是肇庆和广州两市,分别为7.0%和2.4%,高低落差达49.1个百分点,比长江三角洲地区大了13.9个百分点,从发展均衡度来讲,要差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3)消费方面:消费增长齐头并进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247.6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5.3%,比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54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占全国的比重达到8.7%,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
总量方面,长江三角洲地区是珠江三角洲的1.8倍,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增幅相同,都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
长江三角洲15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情况(单位:亿元)城市2002年增幅(%)2001年上海5408.76 10.9 4950.84南京1295 12.5 1150.3苏州2080 14.5 1760.28无锡1601.7 13.1 1360.11常州760.3 12.4 672.9扬州558.93 11.1 505.46镇江561.19 12.3 502.66南通890.08 11.1 809.3泰州504.26 11.6 449.97杭州1780 13.2 1568.01宁波1500 13.2 1312.69湖州422.47 12.3 385嘉兴706.11 13.8 604.26绍兴928.77 13.8 822.54舟山144.05 12.5 126.69总计19141.62 10.9 16981.01增速方面,两个地区平均增速相同,但从发展均衡性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15城市中最高的是苏州为15.3%,杭州排在第2位,为14.1%,无锡列第3位,增速13.7%。
最低的上海增速为9.3%,高低落差达6个百分点,发展相对不平均。
而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是东莞市为14.7%,最慢的是广州市,为9.8%,高低落差仅为4.9个百分点,比长江三角洲地区小了1.1个百分点,从发展均衡度来讲,要好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4)出口方面:珠三角地区优势明显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出口总额924.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1%,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8.4%,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出口总额112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0%,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4.6%,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总量方面,长江三角洲地区比珠江三角洲少201.64亿美元,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平均出口总额61.6亿美元,而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平均出口总额达到125.1亿美元,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差距明显。
增速方面,长江三角洲地区出口增幅高于珠江三角洲地区1.1个百分点,长江三角洲地区15城市中绍兴位居第1位,为54.7%,苏州排在第2位,为50.5%,无锡列第3位,增速43.3%,最低的南京增速为4.5%,高低落差达50.2个百分点,发展相对不平均。
而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是珠海市为37.4%,最慢的是江门市,为14.8%,高低落差为22.6个百分点,比长江三角洲地区小了27.6个百分点,从发展均衡度来讲,要好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5)收入方面:珠三角平均收入高过长三角近4000元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可支配收入平均突破1万元大关,达到10361元,平均同比增长12.7%;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达到14285元,平均同比增长7.6%。
从总的平均水平看,长江三角洲地区收入要低于珠江三角洲地区3924元,从增幅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其GDP等指标增长较快,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较高,高出珠江三角洲地区5.1个百分点。
6)支出方面:珠三角居民消费水平更高2002年长江三角洲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7693元,同比增长5.1%。
上海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已超过万元,达到10464元,位居各市之首,其增长幅度为11.4%,与其收入增长同步。
消费水平比较,上海市居民消费水平最高,浙江省六个城市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为8518元,高于江苏省八个城市平均水平1790元,形成了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同步差距。
2002年珠江三角洲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1766元。
深圳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最高,达到17921元,位居各市之首,其增长幅度为10.6%,与其收入增长同步。
消费水平比较,8个城市中有6个城市超过1万元,与收入基本同步。
7)存在的主要问题:产业结构趋同,区域竞争加剧1、产业结构趋同。
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相当突出,即使是在同一区域如长三角地区,也出现了严重的产业重构现象,据新华网有关数据,在相距不远的15个城市中,有11个城市选择汽车零配件制造业,有8个城市选择石化业,12个城市选择通信产业。
2、区域内竞争加剧。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各省、市,为吸收外商投资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各类经济开发区为了招商引资,相继以更加优惠政策吸收外商投资。
据福建社会科学院的一份报告显示,长三角的部分城市,如上海、苏州、昆山、南京等市,为了争取台资在本地落户,各地大多由一把手挂帅:一是赴台拜访有迁移迹象的企业,二是到闽东南、珠三角地区招商。
其主要做法:一是降低土地价格标准。
据有关资料,各城市为争夺台资,已出现土地价格越降越低,甚至超出国家准许的范围。
二是提高税收优惠政策。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国家明文规定外资企业可享受15%所得税及“两免三减半”优惠政策,但各地几乎都突破国家底线,“两免六减半”、“五免五减半”、“七免七减半”、“十免十减半”现象层出不穷。
2001年珠三角主要城市部份经济指标序号城市GDP(亿元)人均GDP(元)工业总产值(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出口额(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 广州市 2,684.8 38,000 3,391.0 964.1 33.3 116.23 1,243.9 14,6942 深圳市 1,980.0 42,323 3,079.6 673 36 374.77 609 23,5443 东莞市 578.4 37,745 1,308.4 125.3 18.2 189.89 196.1 16,9364 佛山市 1,078.5 32,276 2,365.6 227 10.2 63.56 374.9 13,6005 珠海市 367.2 29,513 716.4 104.7 8.6 37.89 128.4 15,8706 中山市 359.4 26,760 1,046.3 140 7.4 43.58 119.5 12,8037 惠州市 480.3 15,000 1,043.5 83.9 11.8 49.09 145.3 10,5518 江门市 623.6 16,400 1,294.7 122.9 8.3 25.71 222.8 9,9519 肇庆市 415 10,703 581.9 86.4 4.8 7.62 139.8 7,739珠三角合计8,567.3 19,983 14827.5 2,527.2 138.4 908.35 3,179.7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及各地资料汇总二、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原因在过去的几十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