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发展之比较【优质PPT】
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经济模式与经济要素比较.共20页文档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长三角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三角经济区经济模式与经济要 素比较.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对比分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讲解

珠三角地区毗连香港、澳门,是我国陆地上唯一
与这一远东金融、制造业中心相联系的地区,而且珠江 纵贯其整个地区,水陆交通极为发达,具有相当优越的 地理条件。珠三角城市群覆盖的空间地域范围包括广州 、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 山5个地级市和肇庆、惠州等县级市。其土地面积为2 .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0.23%;人口为 2625万人,占全国的2.04%。其中专业技术人 员占本区域总人口的3.9%。 珠三角经济圈起步最早 ,其区位优势独一无二——毗邻香港,当地华侨众多, 同时是我国最早建立经济特区的地区,早在改革开放初 期国家就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因此外资很早就大规 模涌入,香港传统加工业也早就向该地区转移,奠定了 该区域坚实的工业基础,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全 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从人均GDP的角度来看,珠三角实力最 强,为36440.31元,长三角与京津唐相差不 大,分别为25262.24元和23721.3元。在珠 三角,九个城市中有六个人均GDP在30000 元以上,深圳在全国最高,为46388元。长 三角中人均GDP在30000元以上的城市有三 个,京津唐各城市最高人均GDP不足30000 ,仅有三个城市介于20000和30000元之间。
环渤海区位鸟瞰图
长江三角洲素有“金三角”之称,它位于我国
东部沿海开放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所组成的“T”字型 结合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黄金海岸线和黄金水道的交 汇口。由于长江三角洲位于东海岸线的中段,扼长江入 东海的出海口,并处在世界环球航线附近,发展外向型 经济有独特的优势,使长江成为我国内地对外开放,参 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走廊,长江三角洲成为联结内地经 济与国际经济的纽带。从地理环境看,本地区属北亚热 带湿润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区内水 网密布,东西是长江黄金水道,南北有京杭大运河,并 有太湖为中心、250多个大小湖泊组成的湖泊群,内 河航运四通八达,并与江、海、湖沟通,水运条件十分 有利。
珠三角与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比较

珠三角与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比较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现状分析,思考两大经济区的发展趋势。
标签:珠三角;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我国经济区域中增长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的两大区域。
近年来,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在共同推动着我国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相互间的竞争也越演越烈,引起了学者们的密切关注,大家多角度地对两地进行了比较研究。
这里选取两者未来发展趋势来展开分析。
1 珠三角与长三角的范围界定目前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和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有不同的划分。
其中最重要的划分有广义的和狭义两种,广义的长三角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的所有地区;狭义的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即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即浙东北地区),共计15个城市。
广义的珠三角包括广东省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狭义的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等14个市县。
2 珠三角与长三角的现状2.1经济总量稳步提高2005年双三角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52022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83085亿元)的28.4%,比上年的27.8%提高了0.6个百分点。
其中,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0亿元大关,达到33963亿元,继2003年突破20000亿元后,再迈上新的台阶。
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18059亿元,比上年增加2730亿元。
从总量看,长三角的经济总量高于珠三角。
表1 2001-2005年长三角与珠三角GDP总量比较2.2 利用外资进一步增加2005年双三角外商直接投资额为37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5亿美元;占全国的59.3%,比上年的53.6%提高5.7个百分点。
其中长三角占全国的41.3%,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珠三角占全国的17.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增长与极限: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提要:三角洲与流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类。
领开放之先,珠江三角洲现实占优,得开放之利,长江三角洲潜力巨大,三角洲成为大陆经济的增长极。
对外开放的意义,不仅是引进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装备,提升了产业结构,而且引进市场经济理念、管理方式,提升了人力素质,更重要的是为体制改革提供了参照系。
实践证明,开放与改革相互促进方能相得益彰。
但因行政体制等与经济不相适应,三角洲的“扩散”效应不明显,更制约自身的进一步增长。
未来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突破现存的制度性壁垒,以加快三角洲和流域资源的整合;取决于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扩大对内开放,以充分利用境外和境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取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逐步将可持续发展建立在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基础上。
关键词:增长/三角洲经历了二十余年改革开放,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业已形成三个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经济圈,即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
由于集中了大陆最优秀的人才,最雄厚的资本,最先进的技术,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增长速度始终高于中国大陆平均速度,尤以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为甚,成为大陆经济成长的发动机,在21世纪上半叶,其走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陆现代化目标的进程。
任何经济体的成长都会受到内生因素的制约和外部条件的局限,因内生因素和外部条件的不同,简单的类比通常并不恰当。
本文仅通过对内因与外件的比较,试图较客观地描述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现状,研判两地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一、地缘经济条件与整合前景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属区域经济,但尚无统一认定的区域范围,本文取两经济圈内各自较普遍使用的口径,即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指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15个省辖市以上城市「1」,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则是指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等14个市、县「2」。
长三角珠三角竞争优势之比较

竞争优势,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于上世纪 80、90年代针对比较优势提出的一个概念,大意是:比较优势 理论雄踞经济学史二三百年,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 动力、自然资源等物质禀赋的投入。而这些投入要素在全球化 快速发展的今天,其作用日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应该创 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支持性制度,以确保投入要素能够高 效地使用和升级换代。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的“再版介绍” 中,作者特地说明“它的分析框架完全适用于对地区、州和城市 等级别的分析”。
长互素珠五奄竞争诧势乏比瓤289
经济转型,其高技术的制造业将与广东形成垂直分工。广州2001 年的研发经费高达134亿元,仅次于北京。相当于上海和江苏的 总和,加大了产业升级的后劲。珠三角已初步形成以IT业为龙头 的产业集群,苏州可与之比美,但整个长三角显然逊色。
两大三角洲的信息化各有千秋。珠三角企业ERP的进展, 在金蝶等软件公司的推迸下快于长三角。沪、锡、苏的“一卡 通”,透出长三角社会信息化的曙光。杭州的天堂硅谷、阿里巴 巴网站令江苏人称羡。
长三角珠三角竞争优势之比较
姜念涛
一、谁VS谁:一个意义不大的话题
改革开放之初,珠三角引港资“三来一补”崛起加工业。粤 货北上,使长三角上的我们“喝珠江水,吃广东粮,穿岭南服”。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开放浦东,强劲带动江、浙发展,出现 两大三角洲争雄竞胜的局面。到2003年上半年,广东的GDP 增长12.6%,其增速已慢于江浙,同时广东将15年来利用外 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全国第一”的位置让给了江苏。于是,有人 说“广东深陷亚发展”(《经济展望》2003年第9期);有人提出 “珠三角被抛弃”论、“珠三角危机”论;有人发表署名文章《长三 角VS珠三角》;有人称长三角已然是中国经济的龙头;还有人 构想以上海为龙头,以长江为龙身,以珠三角和渤海湾经济圈 为两翼,带动中国巨龙腾飞。
长三角与珠三角区位优势

长三⾓与珠三⾓区位优势长江三⾓洲与珠江三⾓洲从区位优势看⼀、相同点:1.都处于河流⼊海的三⾓洲区域,港⼝较多,海运优势明显;2.都背靠⼴⼤内陆地区,对内陆的辐射、带动作⽤都较强,与内陆的合作协作都⽐较顺畅;3.区域内的铁路、公路⽹络都⽐较发达。
⼆、不同点:1.珠三⾓邻近东盟,⽽长三⾓邻近⽇韩;2.在与腹地通航⽅⾯,长江明显⽐珠江通航⾥程更长,更有优势;3.长三⾓的城际轻轨发展得更快⼀些。
从限制因素看:⼀、相同点:1.经过改⾰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现在都⾯临着⼟地、劳动⼒、能源、环境等制约;2.都⾯临着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式转变的压⼒;⼆、不同点:1.长三⾓产业科技含量相对较⾼。
珠三⾓是在承接港澳加⼯贸易产业转移中发展起来的,珠三⾓经济发展的软肋是⾃主创新相对不够,其产业科技含量整体上⽐不上长三⾓。
长三⾓承接的主要是⽇本、韩国的产业,科技含量较⾼。
2.长三⾓经济对外依存度相对较低。
在2008年的⾦融危机中,长三⾓受到的冲击明显⽐珠三⾓轻。
反过来说,就是长三⾓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往来更为密切。
3.国家对长三⾓更为重视些。
尤其表现在政治上,原因就不说了,这可为长三⾓发展赢得更多资源。
4.珠三⾓在体制改⾰⽅⾯⽐长三⾓起步早、⾛得远些、探索得多些,也就是说珠三⾓体制的制约更少⼀点。
中国改⾰开放之初,珠三⾓发展以设⽴深圳、汕头、珠海三个经济特区作为先试先⾏实验基地,⽽以上海为⾸的长三⾓则为全国改⾰开放的后⽅阵地。
5.教育⽅⾯,长三⾓的优质教育资源更丰富⼀些。
长三⾓⾼端科研机构、⼤专院校聚集优势更加突出。
6.交通⽅⾯,长三⾓占优。
长江航道的存在,为长三⾓幅射中西部提供了珠三有难以⽐拟的条件。
7.区域合作⽅⾯,长三⾓也⾛在前列。
⽂件⾥特别注重的是它怎么深化与⾹港和澳门的合作,⽽这样⼀个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是长三⾓所没有的。
但长三⾓围绕上海建⽴国际⼤都市,建成国际经济、⾦融、贸易和航运四⼤中⼼,⾯向东北亚、东南亚及全世界。
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差异比较研究

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差异比较研究经历了三十余年改革开放,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业已形成三个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经济区域,即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和环渤海湾经济区域。
由于集中了大陆最优秀的人才,最雄厚的资本,最先进的技术,三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始终高于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平均速度,尤以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为甚,虽说这两个区域都很发达,但是它们的经济有相当大的区别。
在本文章,我将对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差异进行一下比较。
1.从经济地理概况来看: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市、惠州市(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高要(部分)、四会(部分));而长三角区域有十六个城市,分别为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湖州、舟山、台州(2003年新加入)。
长江三角洲位于大陆海岸线中部,区域面积99687平方公里,人口7504万,是中国大陆最大的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位于大陆海岸线南端,区域面积41698平方公里,人口2910万,是中国大陆第二大三角洲。
以人均指标考量,2000年,长江三角洲人均GDP18344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967元163.3%,珠江三角洲人均GDP31990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9.16%,珠江三角洲又比长江三角洲高出74.39%,占有明显优势。
而长江三角洲因区域面积广、人口多,所以经济规模较大,区域内经济成长的潜在能力和前景应优于珠江三角洲。
就更大范围的流域经济增长的潜质而言,长江流域更胜出珠江流域一筹。
由表二可见,因为长江是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远大于珠江,航道里程也超出珠江甚多。
何况,长江黄金水道与东部黄金海岸在大陆上形如英文的“T ”字,长江三角洲正好位于长江出海口与东部海岸线中端的黄金交汇处,是大“T ”字的结合部,区位优势可谓得天独厚。
以至有人构想:以上海为龙头,武汉为龙身,重庆为龙尾,珠江三角洲和渤海湾经济圈为两翼,一气贯通之日,便是巨龙腾飞之时。
珠三角与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比较

珠三角与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比较引言中国的两个经济发展引擎——珠三角和长三角,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力资源,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
然而,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对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比较。
珠三角的发展趋势珠三角地区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被誉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
在过去几十年里,珠三角地区以其廉价劳动力和便利的交通网络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投资。
然而,随着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珠三角地区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未来,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趋势可能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例如,深圳作为中国的创新中心,正逐渐从制造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型,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
另外,珠海市正在加大力度发展高端制造业,培育国内外知名品牌。
此外,广州等城市也正在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发展。
此外,珠三角地区还有着世界级的港口和物流体系,这为地区的国际贸易和物流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未来,珠三角地区可能会进一步加强港口和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提升区域的国际竞争力。
长三角的发展趋势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等省市,是中国最为发达和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地区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强大的人才和创新能力以及完善的产业链,这使得长三角地区在中国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未来,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更加注重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
例如,上海市近年来不仅积极发展金融业、科技创新等服务业,还着力培育高端制造业。
此外,江苏和浙江等省份也在加大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创新型企业。
另外,长三角地区也是中国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
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未来长三角地区的消费需求可能会进一步增长,这将推动地区的服务业和零售业的发展。
比较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都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挑战,但在发展趋势上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珠三角地区在制造业方面有着强大的优势,但面临着人力成本上升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