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分析珠三角地区是中国广东省的一片经济发达地区,包括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东莞市、中山市、佛山市等城市。

这一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知名的制造业大区。

然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却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本文将就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一、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珠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前列,在广东省甚至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珠三角地区的GDP总量稳步增长,2018年达到10.27万亿元。

在这些城市中,深圳和广州是最有代表性的城市,是整个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中心。

深圳的GDP总量达到了2.97万亿元,广州的GDP总量为2.28万亿元。

而珠海、东莞、中山、佛山等城市的经济总量相对较小,这些城市大多集中在制造业和外贸出口上。

随着全球市场的竞争加剧,这些城市的经济增长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虽然珠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但是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深圳和广州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而其他城市则相对滞后。

首先,从GDP总量来看,深圳和广州的GDP总量占整个珠三角地区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城市。

其次,就是人均GDP的差异,深圳和广州的人均GDP达到了20多万,在全国属于高收入城市。

而珠海、中山、佛山等城市的人均GDP则相对较低。

三、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1.地理位置珠三角地区靠近香港和澳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这些城市的出海口都在这一片海域,方便进出口贸易。

而深圳和广州的地理位置也使他们成为了物流中心。

2.政策优势珠三角地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就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和产业政策,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投资。

同时,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促进了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

3.经济结构深圳和广州的经济结构逐渐得到了升级,从单一的制造业向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转型。

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发展之比较

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发展之比较

长三角
地理位置
经济资源
GDP年均增长16.9%
珠三角
为当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GD P
占全国总量旳19.5%
长三角
2023年后快于珠三角
珠三角旳经济高速增长,由农业社会跨入中档发达国家水平。从老 式农业社会到1979 年改革开放,它充分发挥面临港澳旳区位优势、 信息优势和人文优势,珠三角旳人们敢闯实干,开拓创新, 成就明显 ;从1980—2023年,GDP年均增长16.9%,平均增速高于全国( 9.6%)和 广东(13.8%) ,2023年GDP10648亿元, 财政收入1161亿元 ,占全省比 重:从1980年40.7%和59.9%,增大到2023年旳69.6%和65.8% ,人均 GDP27863元(=3300美元) ,是全国水平旳3.85倍, 全省水平旳2.16倍 ,跨过中档收入国家(平均线2990美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6639.64亿元 ,占全国10.3% (人口占全国1.8%),这为当代化建设奠定 了厚实基础。
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发展之比较
长江三角洲地域与珠江三角洲地域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旳两大区 域.尤 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两个三角洲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旳作用.本文对两个 三角洲旳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要点在于比较两个三角洲在经 济体制改革方面旳差别,以及在市场化进程方面旳差别.
从综合实力分析
从产业构造上分析
电子 信息 产品
高新
技术
珠三角
企业
“九五”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总 产值年均增长32% ,高新技术产 品产值2664亿元,占全省93%;高 新技术产业增长值占工业增长值 16%,高于全省旳14.7%;高新技术 产品出口165亿美元, 占全省96% 。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一、地理优势促进长江三角洲经济迅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其地理位置优越,毗邻上海,与中国内外重要港口遥相呼应,构成了中国最重要的经济走廊之一。

长江三角洲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资源,使得农业、渔业等传统产业得以蓬勃发展。

同时,区域内还聚集了众多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全球产业链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大量资金和人才的汇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崛起长江三角洲地区在过去几十年中,发展了一大批制造业企业。

这些企业涵盖了钢铁、汽车、化工、船舶等多个领域,产品品质好、技术先进,出口量居全国前列。

同时,长江三角洲地区还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包括金融、信息技术、商贸物流、科技研发等领域。

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和长三角地区整体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繁荣。

现代服务业的崛起为长江三角洲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动力。

三、创新驱动推动经济持续增长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致力于推动创新发展,不断加大科研力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一系列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该地区落地生根,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推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保持了竞争优势。

四、城乡一体化助力农业现代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

通过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城市化进程,农业的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释放。

农业机械化、水利设施建设、种植结构调整等一系列举措,有效提高了农业的效益和产量,并且为大中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农产品供给。

此外,长江三角洲地区还注重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质量安全监督,推动了农业与现代市场的对接,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良好发展。

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崛起、创新驱动和城乡一体化的农业现代化,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长三角与珠三角企业经济效益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评价

长三角与珠三角企业经济效益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评价

一 . 6 3 3
一. 2 31
6 90 1 1 5 0 6 3 6 7 2 . 58 8 . 0 1 2 . 8 2 9 O 74 3 1 8 0 7 0 8 7 1 . 18 8 . 7 6 7 . 0 4 3 3 4 9 一o 2 2 9 . 4 0 2 .8 11 . 7 5 1 5 5 0 1 39 8 0 4 9 4 0 7 5 2 . 11 . 6 6 . 4 9 7
一. 2 2 4 一 . 0 1 7 . 4 9 5 . 0 8 9 . 6 5 5 . 4 6 4 . 2 1 4 一 . 3 2 6 一 . 5 1 9 一 . 3 2 5
X4 X5 X6 X7 X8 X9
10 0 .0 I0 0 . 0 I0 0 . 0 l0 0 _0 I0 0 . 0 1 0 0 . 0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 o enB s es rd n ut d r ui s T a eId s y n r
2 1 年 第 2 期 01 1
额 , 本 费 用 利 润 率 , 品 销 售 率 , 营 业 务 成 本 , 业 利 润 基 础 实 力 比较 好 , 绍 兴 、 州 、 江 的 企 业 发 展 效 率 比 较 成 产 主 营 但 泰 镇 这 6个 指 标 上 的 载 荷 比 较 大 , 以 定 义 为 企 业 实 力 因 子 。 好 。后 面的排名西欧 哪个 高到 底分 别 为嘉 兴市 、 可 扬州 市、 湖 第 2个 主 因 子 在 总 资 产 贡 献 率 , 动 资 产 周 转 次 数 , 员 劳 州 市 、 门市 惠 州 市 、 州 市 、 山市 、 庆 市 。 实 力 在 长 三 流 全 江 台 中 肇 动 生 产 率 , 产 负 债 率 等 4个 指 标 上 载 荷 比 较 大 , 以 定 义 角 和 珠 三 角 地 区在 工 业 企 业 的 经 济 效 益 综 合 评 价 中 相 对 比 资 可

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主轴之一的长三角地区,其经济发展对整个华东地区以及全国经济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最近几年,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更加强劲的态势。

那么,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怎样的呢?本文将尝试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协同长三角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组成,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拥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三省市之间的产业关系比较单一,往往出现相同产业在不同的城市内重复建设的现象。

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实质上就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三省市之间的经济协同,避免重复建设,在实现三省市的共同发展的同时,破解三省市之间发展中的“短板”问题。

以上海为例,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上海在高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金融等产业领域与江苏、浙江等周边省份形成了合作机制,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接,实现产业的协同创新。

不仅提高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水平和技术水平,而且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地区的经济绩效。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互联互通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实现三省市之间的区域互联互通,形成合理的交通网络,更好的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和优化人口资源配置。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城市基础设施,还包括物流系统、电子商务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领域。

在这方面,长三角地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例如,上海已经建设起了全球最大的港口集聚区——洋山港区和全球最大的人工岛——浦东新区,提高了上海港口和航空的运输能力;江苏、浙江也在积极建设高铁、地铁等城市交通系统,改善地区交通状况,加快区域互联互通速度。

三、拓宽有效市场,实现市场化机制有效的市场机制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长三角地区不仅拥有庞大的人口和消费市场,而且还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好的地理优势。

增长与极限: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增长与极限: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提要:三角洲与流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类。

领开放之先,珠江三角洲现实占优,得开放之利,长江三角洲潜力巨大,三角洲成为大陆经济的增长极。

对外开放的意义,不仅是引进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装备,提升了产业结构,而且引进市场经济理念、管理方式,提升了人力素质,更重要的是为体制改革提供了参照系。

实践证明,开放与改革相互促进方能相得益彰。

但因行政体制等与经济不相适应,三角洲的“扩散”效应不明显,更制约自身的进一步增长。

未来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突破现存的制度性壁垒,以加快三角洲和流域资源的整合;取决于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扩大对内开放,以充分利用境外和境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取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逐步将可持续发展建立在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基础上。

关键词:增长/三角洲经历了二十余年改革开放,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业已形成三个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经济圈,即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

由于集中了大陆最优秀的人才,最雄厚的资本,最先进的技术,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增长速度始终高于中国大陆平均速度,尤以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为甚,成为大陆经济成长的发动机,在21世纪上半叶,其走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陆现代化目标的进程。

任何经济体的成长都会受到内生因素的制约和外部条件的局限,因内生因素和外部条件的不同,简单的类比通常并不恰当。

本文仅通过对内因与外件的比较,试图较客观地描述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现状,研判两地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一、地缘经济条件与整合前景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属区域经济,但尚无统一认定的区域范围,本文取两经济圈内各自较普遍使用的口径,即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指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15个省辖市以上城市「1」,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则是指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等14个市、县「2」。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比较
2、珠江三角洲历来是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地区,素有“鱼米之乡” 之称。珠江三角洲具有十分突出的农业资源优势,土地肥沃,灌溉水源充 足,农作物可全年生长。良好的水热组合和丰富的土地资源相结合,加上 充裕的劳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使本区成为广东省稻米、甘蔗、蚕桑、塘 鱼和水果集中产地之一。珠江三角洲濒临南海,海岸线长达1060多公里, 滩涂面积715.51多平方公里,对围垦和发展海水、淡水养殖及捕捞十分有 利。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特点
1、珠江三角洲的地貌类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它的中部是珠江三角洲 平原,平原上散布着丘陵、地和残丘,在其东、西、北面边缘分布着成片 的低山。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9℃,年均降雨量1776毫米。但夏 秋多台风和暴雨,仍有洪涝威胁。
⑤人才和技术优势:由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较高的
经济待遇,吸引了内地大批各式各样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了它 特有的技术、人才优势。近年来,广东省获得的专利技术占全国专利总 数的50%左右,其中80%又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 利于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腾飞始于20世纪80年代,短短的20多年这个区域 已从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全面转变成工业社会,成为我国著名的4大工业 基地之一,该区区人口占全国6%,而出口占全国1/3,与长江三角洲并称 中国经济两大发动机。目前,整个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 内涵式、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传统工 业向现代化工业、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化转型,形成了高起点的知识、技 术密集型工业体系,高标准、大规模的第三产业以及竞争力较强的主体产 业群。此外,在交通、通讯、金融、信息咨询、高科技、旅游、文化和对 外交流等方面,也形成了比较优势和综合优势。

长三角VS珠三角

长三角VS珠三角

长三角VS珠三角赵海菲苏州科技学院经管学院改革开放30多年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也是经济最富朝气和活力的地区。

目前,两个地区初步形成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区域竞争优势,形成了各自具有时代、地缘和文化特色的经济运行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我们将从地理差异、产业结构、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总量、对外贸易结构、发展模式这几个方面来比较和分析两者。

一.地理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都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东临太平洋,虽然它们只占整个中国面积的1.5 % ,但生产总值超过了1/ 3 ,进出口贸易额超过60 % ,在全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个区域发展条件、特色优势各不相同,互补性很强。

珠三角毗邻香港和澳门,具有较强的对外开放优势,可以接受港澳经济辐射,承接港澳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外向型经济发达,是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珠三角尽管其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但它在发展过程中对国际市场比较倚重,对国内的扩散作用则相对较弱。

图1:珠三角地区长三角背靠广阔的内地市场,内源型经济发展速,可通过长江进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又可通过发达的铁路系统、公路系统及航空运输与全国进行经济合作。

长三角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扩散作用强于集聚作用,因而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表现出了大范围的空间扩散特征。

图2:长三角地区二、产业结构:长三角与珠三角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及比较优势等不同因素,在产业结构上形成并发展了不同特点的主导产业与产业集群特点。

珠三角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信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这些产业在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珠三角的制造业初步形成了以产业聚集为特色,以广州、深圳为核心,以中部都市区、珠江东岸、珠江西岸都市区为基础的产业地理布局。

以广州为核心的中部都市区,是全区政治、科教、文化及金融中心,也是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第二产业基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i Ra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fice,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Email: ranli@ Received: Oct. 27th, 2011; revised: Nov. 14th, 2011; accepted: Nov. 29th, 2011.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冉 丽
暨南大学信息管理办公室,广州 Email: ranli@ 收稿日期:2011 年 10 月 27 日;修回日期:2011 年 11 月 14 日;录用日期:2011 年 11 月 29 日

要:通过数据包络分析得出 2004~2008 年珠三角与长三角 25 市经济发展超效率值,对比分析长
2. DEA 方法的超效率模型概述
在经济管理活动的研究工作中,常常需要对一段 时间序列内的具有相同类型的部门、企业或同一单位 的相对效率进行评价,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 DEA)中,这些部门、企业或时 期成为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简称 DMU)。 DEA 是一种处理多投入多产出问题的效率评价方法, 在 1978 年由运筹学家 A. Charnes 和 W. W. Cooper 等 人提出。评价的依据是根据决策单元的一组投入指标 数据和一组产出指标数据,使用相应的评价模型得出 决策单元的效率评价值。 DEA 方法有多个模型[1],常用的有 C2R 模型和 BCC 模型。 BCC 的有效性只证明了技术有效, 而 C2R 的有效性即包括技术有效,也包括规模有效。也就是 反之则不然, 所以选择了使 C2R 有效必定 BCC 有效, 用最为广泛的是 C2R 模型, 并算出决策单元的超效率 以方便排序。 评价第 k 个决策单元 DMUk 的超效率模型如下: 目标函数: min eT s e T s
——煤来发电的情况下,本模型更突出了对能源及环
境的考虑。DEA 对数据的量纲没有限制,所以对于这 些数据无需进行进一步处理。数据取自 2005~2009 年 的《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及港澳特别行政区统计年鉴》 和 《广东统计年鉴》 。 本文采用软件 EMS 计算超效率, 得出表 1 的双三角各市超效率值。 由表 1 可见,5 年来两个三角洲的超效率平均值 都超过 100%,这印证了这两个经济圈是我国经济发 展最强的地区这个事实。在本研究中,珠三角经济发 展超效率略高于长三角,一部分原因在于本文采用了 全社会用电量作为投入指标,长三角的重工业比珠三 角发达,长三角的工业用电量要高出珠三角许多。由 此也可看出,在保持经济健康、高速发展的同时,长 三角应该注重节能减排。珠三角作为能源短缺地区, 能源主要靠省外流入,同时也是耗能大省,所以也应 注意节约能源。由于珠三角在改革开放前期发展迅 速,基础较好,意识形态比较开放,紧邻港澳台,形 成了先发优势,与长三角相比具备本地区独特优势。
Modern Management 现代管理, 2012, 2, 19-23 doi:10.4236/mm.2012.21004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2 (/journal/mm)
Eval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fficiency and Analysis of Influence Factor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 River Delta*
n
其中, e T 1, ,1 Em , e T = 1, ,1 Es 。
20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Table 1. Super-efficiency ratios (in %) of 25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s from 2004 to 2008 表 1.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 25 市 2004~2008 超效率值(单位:%)
年份 上海 南京 苏州 无锡 常州 镇江 南通 扬州 泰州 杭州 宁波 嘉兴 湖州 绍兴 舟山 台州 地区平均值 广州 深圳 珠海 佛山 江门 东莞 中山 惠州 肇庆 地区平均值 两地区平均值 2004 189.82 99.07 114.14 114.40 101.08 104.54 97.82 98.61 88.29 115.78 84.90 101.78 92.44 115.86 285.78 139.60 121.49 130.77 186.28 105.08 113.83 143.28 181.72 108.33 106.15 85.16 128.96 124.18 2005 222.76 98.47 126.75 115.81 96.90 103.55 105.98 101.12 86.66 112.68 88.33 94.77 91.73 105.78 203.85 125.56 117.54 117.04 179.28 109.25 118.06 100.13 166.82 103.80 101.46 85.30 120.13 118.47 2006 218.99 98.14 119.97 110.07 94.75 105.05 103.01 102.00 85.74 113.28 89.04 93.51 87.33 104.49 177.41 127.23 114.38 113.09 199.03 95.23 122.80 98.33 132.03 108.19 92.37 76.11 115.24 114.69 2007 221.71 96.98 115.26 109.48 89.72 98.81 99.52 101.46 84.14 111.49 86.71 89.99 87.09 106.12 149.24 149.52 112.33 114.35 205.20 100.64 123.50 94.69 143.17 98.30 87.11 73.63 115.62 113.51 2008 182.86 98.52 115.53 106.67 92.53 92.01 94.80 98.11 82.07 107.54 91.30 90.86 82.77 107.92 119.40 266.79 114.36 114.38 203.86 95.62 127.62 89.71 147.47 100.87 85.63 68.99 114.91 114.55 五年均值 207.23 98.24 118.33 111.29 95.00 100.79 100.23 100.26 85.38 112.15 88.06 94.18 88.27 108.03 187.14 161.74 116.02 117.93 194.73 101.16 121.16 105.23 154.24 103.90 94.54 77.84 118.97 117.08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和珠江 三角洲(简称珠三角)一直是我国大陆地区经济最为活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1071070,广东省科技厅项目 2009B0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900002,广东省科学技术厅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2009B 010800021,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工业攻关项目 2011B080701046。
3. 长江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效率值计算
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2],结合当前关注的社 会热点,按照“希望变量值越小越好的变量作为投入 指标,而希望变量值越大越好的变量作为产出指标” 的原则,选择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政府财政支 出、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和全社会用电量为投 入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出口贸易总值、地方财政收 入为产出指标。这些指标能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城市经 济发展效率方面的情况。之所以引入全社会用电量作 为投入指标之一,是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能源的 耗费,特别在我国使用的大部分是用不可再生资源
19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江苏 8 市和浙江 7 市。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 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和肇庆。 需要指出的是,严格意义上只有惠州市和肇庆市的部 分区域(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瑞州区、 鼎湖区、高要市、四会市)划入珠三角经济圈,考虑到 数据的易获得性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本文所取数据均 指惠州和肇庆全市。 目前,关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各方面的研究不少, 但无人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比研究长三角和珠 三角的经济发展超效率。本文就从此处入手,对比分 析 2004~2008 年五年两个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情况,并 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
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异同点,然后运用数学模型变形,使用 SPSS 对影响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因 素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劳动力素质、自主创新能力、对外开放度、财政支出比重、第三产业发展程度 对地区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程度,并解释了回归结果。最后,为双三角(特别是珠三角)经济高效健康 地发展提出三点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珠三角;数据包络分析(DEA);超效率模型;影响因素
模型中, 是效率指数, 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 j 为权重, X j 为第 j 个决策单元的投入指标向量 ( 已
Y j 为第 j 个决策单元的产出指标向量(已知), s 、 知), s 为松弛变量, X k , Yk 为被评价单元的投入产出向
量(已知), n 为决策单元数。使用超效率模型求得最 优解 、 s 、 s ,具体结果为:当 1 时, DMUk 为非 DEA 有效; 当 1, 且 s 0 或 s 0 时, DMUk 为弱 DEA 有效;当 1 , 且 s 0 ,s 0 , 或 1 时,DMUk 为 DEA 有效,且 越大则有效性越高。根 据 值大小可以将所有决策单元进行全排序。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super efficiency value of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in 2004-2008 by DEA, compar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i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n made regression analysis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 by SPSS, obtained and explained the result that how they impact on area economic development efficiency by the quality of the labor forc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pening-up to the outside, the proportion of fiscal expenditure, and the third industry development degree. Finally, put forward three suggestions for the double-delta (especially the Pearl river delta) economic development efficiently and healthy. Keywords: Yangtze River Delta; Pearl River Delt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Super Efficiency Model; Influence Facto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