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与珠三角IC行业现状对比
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长三角地区,哎呀,真是个宝地,集成电路产业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这里闪闪发光。
咱们先说说它的优势吧,真的是让人眼前一亮。
长三角的地理位置简直是得天独厚,上海、苏州、杭州,都是经济发达的地方,交通方便得不得了。
物流、人才都不愁,真的是一条龙服务,想要什么来什么,特别方便。
这里的科研力量也相当给力,大学、科研院所扎堆,像是科学的“聚宝盆”。
人才辈出,学霸云集,真的是把集成电路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说到投资,那也是一件值得一提的事。
各大企业纷纷落户,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简直是“钱”途无量。
相关部门也不遗余力,推出了一系列的扶持,像是及时雨一样,给企业送来一把火。
这种强有力的支持,让人感觉做生意就像是在春风里,轻松又愉快。
更别提这儿的产业链了,真是环环相扣,紧密得很。
从设计、制造到封装,简直是一个“流水线”上的舞蹈,协同作战,效率杠杠的。
不过,俗话说“没有十全十美”,长三角的集成电路产业也有它的“短板”。
一说到竞争,嘿,那可是相当激烈。
其他地方也不甘示弱,纷纷杀入这片热土,真是“东风压倒西风”,让人感到压力山大。
人才虽然多,但对于高端人才的争夺那可是“如火如荼”。
企业之间,拼的不仅是资金,还有吸引人才的能力,真是“抢人大战”呀!更别提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像是乌云压顶,时刻让人捏把汗。
再来说说技术吧。
虽说长三角的技术实力不容小觑,但和国际领先水平相比,还是有点差距。
关键核心技术还得向人家“取经”,这就让人有点心塞。
特别是在一些尖端领域,像是5纳米、3纳米工艺,咱们还得跟着学习,稍微落后了一点,得加把劲了。
技术更新换代快,企业如果不跟上,可能就会被时代抛弃,真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
说到环境问题,嘿,这也是个让人皱眉的事。
产业发展速度快,环境压力可想而知。
随之而来的废气、废水,成了不小的挑战。
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得想想怎么环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得为后代留点“绿水青山”。
长三角与珠三角IC行业现状对比分析

图一、中国IC设计主要企业分布
图二、中国6寸~12寸晶圆生产线
图三、中国IC封装主要企业分布
2005年中国IC十大企业区域分布
在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CSIA)评选的2005年中国十 大IC设计、制造、封测企业 中,长三角地区有19家, 数量上占绝大多数,而环渤 海地区虽然只有9家,但在 IC设计与封测上,排名都比 较靠前,总体实力与长三角 地区相仿,珠三角地区实力 较弱,以IC设计公司第一名 珠海炬力为亮点,而西部地 区没有企业入选,实力有较 大悬殊。 不难看出,在IC企业中,珠 三角的大企业是屈指可数的, 只有珠海炬力IC设计和深圳 赛意法IC封测入围,其余多 为长三角IC企业。
(5)经过多年的发展,长三角的IC产业链已基本形成,这包括以中芯国际、台积电、 上海宏力、苏州和舰等企业为代表的晶圆代工企业,以上海华虹、杭州士兰、上海 展讯为代表的IC设计企业,以上海Intel、江苏长电、南通富士通等为代表的封装测 试企业。上下游的完备配套为三地的IC设计企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长三角与珠三角IC行业对比
珠三角IC产业链
长三角IC产业链
2006中国IC区域销售份额
中国IC从业人员分布估计
下表为长三角晶圆制造生产线情况 在晶圆制造封面,长三角实 力雄厚,而珠三角在这方面 是非常薄弱的。
1、长三角IC行业特点
(1)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在四大区域中最为完整的,企业数量特别多,产业聚集度最高。 但是产业链偏向下游,IC设计企业虽然为数众多,但实力不如环渤海地区,制造和封测实 力非常强,已形成聚集效应,材料、设备等支撑产业也很完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近 年来成本有所提高,外资企业有西迁和北进的趋势,长三角地区发展速度有所放缓。 (2)长三角地区以上海、苏州以及无锡地区实力最强,特别是上海的IC制造和苏州的封 测,2005年上海和苏州两者IC产业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了中国总和的一半,杭州的IC设计 也具有一定实力。 (3)长三角地区对IC企业与IC人才都制定了较多的奖励与扶持措施。上海除了对IC企业给 于财政补助和对生产线给与贴息贷款外,政府还联合银行共同投资2亿元人民币,专门用 于扶持上海IC设计产业,并设立上海市IC设计企业专项担保基金解决IC设计企业贷款问题, 每年还斥资3,000万元人民币重点支持通信类、计算机类、IC卡类、消费类、机电仪表类和 汽车电子类的产品开发项目。并且建立了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中心、 研发公共服务平台、IC设计的专利专用数据库等配套措施为企业服务。苏州也组建了数额 为2亿元人民币的苏州工业园区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基金。无锡、杭州等城市也 提供了一定的财政支持。 (4)在人才培养方面,长三角地区拥有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 等著名大学和研究所,以及大量的职业技术学院;同时对海归和外地人才亦有很大的吸引 力,同时,各城市还制定了针对IC专业人才的税收、购车买房、投资高新企业等优惠。
珠三角与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比较

珠三角与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比较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现状分析,思考两大经济区的发展趋势。
标签:珠三角;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我国经济区域中增长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的两大区域。
近年来,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在共同推动着我国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相互间的竞争也越演越烈,引起了学者们的密切关注,大家多角度地对两地进行了比较研究。
这里选取两者未来发展趋势来展开分析。
1 珠三角与长三角的范围界定目前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和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有不同的划分。
其中最重要的划分有广义的和狭义两种,广义的长三角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的所有地区;狭义的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即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即浙东北地区),共计15个城市。
广义的珠三角包括广东省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狭义的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等14个市县。
2 珠三角与长三角的现状2.1经济总量稳步提高2005年双三角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52022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83085亿元)的28.4%,比上年的27.8%提高了0.6个百分点。
其中,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0亿元大关,达到33963亿元,继2003年突破20000亿元后,再迈上新的台阶。
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18059亿元,比上年增加2730亿元。
从总量看,长三角的经济总量高于珠三角。
表1 2001-2005年长三角与珠三角GDP总量比较2.2 利用外资进一步增加2005年双三角外商直接投资额为37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5亿美元;占全国的59.3%,比上年的53.6%提高5.7个百分点。
其中长三角占全国的41.3%,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珠三角占全国的17.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产业现状分析

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产业现状分析(总9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华东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现状分析一、区域产业概况(一)产业概况华东地区的集成电路产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实力最强、规模最为聚集的区域之一。
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以及中西部区域,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产业规模占到全国的95%以上,而长三角区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扶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较合理的集成电路产业结构,丰富的产业人才等优势,吸引国内外的投资,保持其高速发展的势头。
新建成以及正在建设的各个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将吸引大量的国际国内投资,发展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一整套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以及完整的集成电路周边服务产业和配套设施,如物流等,成为这一区域主要的发展目标。
2007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地区分布“长三角”在全国7个国家IC设计业产业化基地中占3个,即上海、无锡、杭州;在全国国家级IC设计人才培训基地中,区内也占5个,即上海交大、复旦、东南、浙大、同济。
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出台了包括土地、跟进投资、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上海设立金桥、张江、外高桥等高科技园区。
江苏省的苏州工业园区2007年集成电路产值达到223亿元,无锡主要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南京的江宁开发区的江宁微电子产业园也动工建设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园。
浙江省宁波保税区成为第五个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杭州高新区成为第七个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
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集中扶持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使得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地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二)2008年国内集成电路十大企业中区域内企业2008年十大设计企业2008年十大集成电路与分立器件制造企业2008年十大封装测试企业二、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分析(一)产业概述江苏省半导体产业群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位居长三角腹地,气候温暖、地理环境优越,人财物资源丰富,是发展半导体产业最佳地域。
长三角VS珠三角

长三角VS珠三角赵海菲苏州科技学院经管学院改革开放30多年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也是经济最富朝气和活力的地区。
目前,两个地区初步形成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区域竞争优势,形成了各自具有时代、地缘和文化特色的经济运行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我们将从地理差异、产业结构、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总量、对外贸易结构、发展模式这几个方面来比较和分析两者。
一.地理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都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东临太平洋,虽然它们只占整个中国面积的1.5 % ,但生产总值超过了1/ 3 ,进出口贸易额超过60 % ,在全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个区域发展条件、特色优势各不相同,互补性很强。
珠三角毗邻香港和澳门,具有较强的对外开放优势,可以接受港澳经济辐射,承接港澳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外向型经济发达,是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珠三角尽管其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但它在发展过程中对国际市场比较倚重,对国内的扩散作用则相对较弱。
图1:珠三角地区长三角背靠广阔的内地市场,内源型经济发展速,可通过长江进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又可通过发达的铁路系统、公路系统及航空运输与全国进行经济合作。
长三角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扩散作用强于集聚作用,因而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表现出了大范围的空间扩散特征。
图2:长三角地区二、产业结构:长三角与珠三角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及比较优势等不同因素,在产业结构上形成并发展了不同特点的主导产业与产业集群特点。
珠三角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信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这些产业在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珠三角的制造业初步形成了以产业聚集为特色,以广州、深圳为核心,以中部都市区、珠江东岸、珠江西岸都市区为基础的产业地理布局。
以广州为核心的中部都市区,是全区政治、科教、文化及金融中心,也是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第二产业基地。
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产业现状分析

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产业现状分析华东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现状分析一、区域产业概况(一)产业概况华东地区的集成电路产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实力最强、规模最为聚集的区域之一。
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以及中西部区域,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产业规模占到全国的95%以上,而长三角区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臵,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扶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较合理的集成电路产业结构,丰富的产业人才等优势,吸引国内外的投资,保持其高速发展的势头。
新建成以及正在建设的各个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将吸引大量的国际国内投资,发展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一整套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以及完整的集成电路周边服务产业和配套设施,如物流等,成为这一区域主要的发展目标。
2007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地区分布“长三角”在全国7个国家IC设计业产业化基地中占3个,即上海、无锡、杭州;在全国国家级IC设计人才培训基地中,区内也占5个,即上海交大、复旦、东南、浙大、同济。
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出台了包括土地、跟进投资、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上海设立金桥、张江、外高桥等高科技园区。
江苏省的苏州工业园区2007年集成电路产值达到223亿元,无锡主要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南京的江宁开发区的江宁微电子产业园也动工建设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园。
浙江省宁波保税区成为第五个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杭州高新区成为第七个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
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集中扶持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使得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地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二)2008年国内集成电路十大企业中区域内企业2008年十大设计企业2008年十大集成电路与分立器件制造企业2008年十大封装测试企业二、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分析(一)产业概述江苏省半导体产业群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位居长三角腹地,气候温暖、地理环境优越,人财物资源丰富,是发展半导体产业最佳地域。
中国半导体行业的产业集群与地区发展

中国半导体行业的产业集群与地区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半导体行业逐渐崛起,产业集群与地区发展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半导体行业的产业集群与地区发展现状及其对未来的影响。
一、中国半导体行业的产业集群现状1.1 产业集群的概念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个行业内,围绕着某一核心企业或产业共同体,形成的以区域为依托的一系列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系。
1.2 中国半导体行业的产业集群发展概述中国半导体行业的产业集群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以长三角、珠三角和华北地区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了中国半导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三角地区,即由上海、江苏和浙江组成的区域,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布局,以及集中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已经成为了中国半导体行业的领军地区之一。
珠三角地区,即由广东省中部和西部区域的珠海、佛山、广州和东莞等城市组成的区域,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涵盖了全球半导体业的主要领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华北地区,即以北京、天津和河北等地为主。
由于其区位优势和政府扶持政策的影响,目前已经成为中关村、航天科工、中电科等国家级重点企业的集聚地和半导体产业的新兴发展地。
二、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地区发展现状及对未来的影响2.1 地区发展的概念地区发展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地区经济为发展核心,通过有计划的社会经济活动和调控手段,不断提高地区经济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富裕的目标过程。
2.2 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地区发展现状在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地区发展方面,长三角地区凭借其经济实力和产业优势,获得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至今已经成为几乎覆盖了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重要地区之一。
珠三角地区则以其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能力闻名于世。
目前,珠三角地区的半导体产业正在经历向高端方向迈进的过程,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成为全球半导体市场的重要竞争者。
华北地区的半导体产业发展虽然相对较晚,但在长期的政府扶持和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在国内半导体领域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力。
经济严冬中的中国IC产业思考

的 发展相 对滞 后 , 响 了产业链 的完 影
善 , 一 不合理 的格 局也 严重 制约 了 这 半 导体行 业 的健康 发展 。
4. 国领 先 电子 元器件 技术 同世 界 中 先 进 水 平 技 术 的 差 距 正 逐 步 缩 小
经过9 9 0工程和国家关于集成 电路 行业发展优惠政 策的推动 , 中国集成 电
经济 严冬 中的
◇ 宋 文 燕 北 京正 略 钧 策 企业 管理 咨 询 有限 公 司顾 问
中国 - 业思 考 C产
在 全 球 金 融 危 机 下 , 内I 业 国 C产
一 一
三角地 区也是 目前 国内集成 电路 产业 分布 较为集 中的地 区 。 中西部地 区I C 产 业在武 汉 、 安等 市的 带动 下正在 西
迅 速 崛 起 。C 业 集 群 效 应 E益 显 现 , I产 l
中低端 产 品为主 , 与世界 先进 水平 相 比 , 般都 有5 以上 的差距 。 年我 一 年 每
国都 需 要 大 量 外 汇 来 进 口高 端 器 件 产
集 成 电路 ( 片 ) 芯 设计 、 装 、 封 测
试等组成 的产业链—— 是否会 出现大 面积 的整合 和兼 并? 当前I C设计 公司 的商业模 式和生存模式是否适应 当前 的经 济形式? 一度甚嚣尘上的 “C I 的冬 天” 由经济衰退引起 的 , 是 还是行业 自 身规 律使 然? 经济寒 冬下 的 中国I 产 C
缩 4 f2 以 内 ; 其 他 电感 、 , q代 在 电容 、 电
下滑至8 . %, 6 9 冉创新 『 中国半导体 氐。 企 、虽 然经 历 r十 儿年的快 速 发展 , l I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经过多年的发展,长三角的IC产业链已基本形成,这包括以中芯国际、台积电、 上海宏力、苏州和舰等企业为代表的晶圆代工企业,以上海华虹、杭州士兰、上海 展讯为代表的IC设计企业,以上海Intel、江苏长电、南通富士通等为代表的封装测 试企业。上下游的完备配套为三地的IC设计企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长三角与珠三角IC行业现状对比IC人Βιβλιοθήκη 网一、我国IC行业的总体现状
1.我国IC产业的特点是市场需求规模更大,自给供应能力更弱。从产量上看,国产IC 产品仅能满足25%~30%的国内市场需求;且国产的多为低端低价的产品,大量IC产品需 要出口到海外进行再设计和加工。这使得我国IC产业呈现“大进大出”的特点。从产值上 看,国产IC占我国市场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超过20%,国内市场所需的IC产品80%以上需 要进口,尤其是高技术的核心芯片,完全依赖进口。 2.产业内各环节比例关系不合理,IC设计发展滞后。在IC产业链上,有设计、制造和 封装测试3个环节。2004年,三类行业占我国IC产业的比重分别是15%、30%和55%。 与IC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IC封装测试业所占比重高,上游的设计、制造 所占比重低。2000~2004年的5年间,我国IC产业投资额为100亿美元,超过自建国以 来至上个世纪末IC产业投资总额的4倍,但这些投资增量的绝大部分,投入了IC制造和 封装测试领域。伴随这批投资陆续批量化生产,我国IC制造和封装测试环节的产业能 力将大大增强。届时,如果国内IC设计企业没有足够设计能力来满足下游环节的生产 要求,那么,国内IC制造和封装测试厂家,即使生产工艺技术、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 水平,也只能在产业链下游被动地为国外厂商代工。
三、长三角与珠三角IC行业对比
珠三角IC产业链
长三角IC产业链
2006中国IC区域销售份额
中国IC从业人员分布估计
下表为长三角晶圆制造生产线情况 在晶圆制造封面,长三角实 力雄厚,而珠三角在这方面 是非常薄弱的。
1、长三角IC行业特点
(1)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在四大区域中最为完整的,企业数量特别多,产业聚集度最高。 但是产业链偏向下游,IC设计企业虽然为数众多,但实力不如环渤海地区,制造和封测实 力非常强,已形成聚集效应,材料、设备等支撑产业也很完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近 年来成本有所提高,外资企业有西迁和北进的趋势,长三角地区发展速度有所放缓。 (2)长三角地区以上海、苏州以及无锡地区实力最强,特别是上海的IC制造和苏州的封 测,2005年上海和苏州两者IC产业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了中国总和的一半,杭州的IC设计 也具有一定实力。 (3)长三角地区对IC企业与IC人才都制定了较多的奖励与扶持措施。上海除了对IC企业给 于财政补助和对生产线给与贴息贷款外,政府还联合银行共同投资2亿元人民币,专门用 于扶持上海IC设计产业,并设立上海市IC设计企业专项担保基金解决IC设计企业贷款问 题,每年还斥资3,000万元人民币重点支持通信类、计算机类、IC卡类、消费类、机电仪表 类和汽车电子类的产品开发项目。并且建立了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中 心、研发公共服务平台、IC设计的专利专用数据库等配套措施为企业服务。苏州也组建了 数额为2亿元人民币的苏州工业园区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基金。无锡、杭州等城 市也提供了一定的财政支持。 (4)在人才培养方面,长三角地区拥有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 等著名大学和研究所,以及大量的职业技术学院;同时对海归和外地人才亦有很大的吸引 力,同时,各城市还制定了针对IC专业人才的税收、购车买房、投资高新企业等优惠。
2、珠三角IC行业特点
珠三角IC产业链不均衡,晶圆制造比较薄弱,设计业由于靠近下游厂商,产出比重 较大,销售收入占了中国的一半左右。设计产品以消费电子为主,在音视频芯片, LCD驱动芯片等领域很有实力。IC封测实力尚可,深圳、珠海两城市的实力较强。 2005年底,深圳共有102家IC设计企业,占中国1/5左右,销售收入达到27亿元人民 币,占全中国1/4,设计业总产值约35亿元,产值连续4年超过上海、北京、无锡等 地,居7大IC设计产业基地之首。
3.产业技术水平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国IC技术水平与领先国家相差2代~3代, 整体水平落后国际水平6年~8年,关键领域技术瓶颈十分严重,自主版权产品非常少。 目前,我国申请的IC专利仅占世界的1.74%;国内IC领域申请专利数目最多的是日本企 业,占43.5%,其次是美国和韩国,而我国本土企业的申请比例仅为8%。即使在国内 相对较强的封装环节,国内企业也只是在低档封装方面有量大效率高的优势;在高档 封装及技术含量相对高的测试环节,近两年国内只有一些外资和合资企业开始起步。
图一、中国IC设计主要企业分布
图二、中国6寸~12寸晶圆生产线
图三、中国IC封装主要企业分布
2005年中国IC十大企业区域分布
在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CSIA)评选的2005年中国十 大IC设计、制造、封测企业 中,长三角地区有19家, 数量上占绝大多数,而环渤 海地区虽然只有9家,但在 IC设计与封测上,排名都比 较靠前,总体实力与长三角 地区相仿,珠三角地区实力 较弱,以IC设计公司第一名 珠海炬力为亮点,而西部地 区没有企业入选,实力有较 大悬殊。 不难看出,在IC企业中,珠 三角的大企业是屈指可数 的,只有珠海炬力IC设计和 深圳赛意法IC封测入围,其 余多为长三角IC企业。
四、小结 总的来说,珠三角和长三角的IC实力从规模、科研实力等方面都有较大的 差距。长三角结构体系完整,而珠三角主要偏向下游厂商,在上游设计制 造上相去甚远,在人才培训和产业升级中必须加以改革和努力追赶。虽然 目前珠三角IC企业与整机产业、本土产业链衔接紧密,企业发展较快、效 益较好。但是,毕竟下游企业利润率低,随着成本增加竞争力就会下降, 产业升级是迟早的问题。所以珠三角的IC制造还是应该加快升级,不能停 留在下游制造中。
二、我国IC行业的区域分布及其特点
• 中国的IC产业已基本形成了京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西部 地区四大区域,这四大区域集中了中国绝大部分的IC企业以及95%以上的IC销 售收入。 长三角 集中了中国绝大部分的IC企业以及95%以上的IC销售收 入,尤其是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在内的 长三角地区,集中了中国大约55%的IC制造企业、60% 的封装测试企业以及近50%的IC设计企业,销售收入也 占了中国IC产业整体收入的70%左右,无论在规模、从 业人数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长三角地区都首屈一指。
环渤海 珠三角 西部 环渤海和珠三角两个地区则分别以高端研发和低端消 费为特色,也具有相当规模。 西部地区的IC产业则刚刚起步,加上成本低廉,有很 大的成长空间。
各区域在IC设计、制造、封测的情况
1、在IC设计方面,中国有400多家IC设计企业,其中上海就有近200家,整个长三角地 区占一半以上,在产品上以IC卡、通信、消费电子等产品为主,但产值仅占20%左右。 北京地区虽然企业数量不占绝对优势,但是研发实力很强,开发出一些对国家具有战 略意义的高端产品,如CPU,EVD等,在通信芯片、IC卡芯片方面实力也很强,具体产 品包括神州龙芯、六合万通的万通系列芯片、大唐微电子的sim卡芯片等。珠三角地区 则以消费电子芯片为主,因为贴近下游厂商,所以产出很高。西部地区实力较弱,但 是部分企业有军工背景,产品也被用在航空航天上。 2、在IC制造方面,中国目前已投入生产的两座12吋厂,一座位于北京(中芯),一座 位于无锡(Hynix‐ST),两座在建的分别位于武汉和上海(中芯),都将于2007年建成。 8吋厂除一座位于天津以外(中芯),均位于长三角地区,其中上海五座,苏州、无 锡各一座,此外,成都还有一座在建。长三角地区是目前8吋和6吋厂的主要聚集 地,在制造方面实力最强。珠海地区目前有三座6吋厂,西部地区目前只有在建的 中芯和西岳电子(6吋)。5吋和4吋生产线在四大区域都有分布,但也以长三角地区 最多。
3、在封测方面,长三角地区实力尤为强劲,2005年长三角地区封测企业为38家, 占总数的59.4%,而2005年世界十大IC封测厂有9家都在长三角地区设厂,尤以苏州 的实力最强。而环渤海、珠三角、西部地区的企业数量都占10%左右。环渤海地区 虽然企业数量不多,但是占据了十大封测公司的前两位。从整个格局来看,长三角 地区的比例有所下降,以长三角为中心的格局正在被打破,环渤海和西部地区实力 增长,逐渐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