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发展之比较
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有什么区别?

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有什么区别?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地区,相对而言,长三角的基础更好,覆盖的区域更大,而珠三角依靠改革开放也获得了不错的进步,加上毗邻港澳地区,也有自己的优势。
那目前来看这两个区域的发展有什么区别呢?长三角是以上海为龙头,江苏、浙江两个经济发达的省份为两翼的发展模式,目前已经逐步扩展到安徽合肥等长江沿岸地区了。
长三角各城市分工比较细,但是覆盖的区域较多,所以行政方面的协调比较重要。
目前来看,江沪浙三地的合作已经越来越紧密了,今后可以扩展的区域包括苏北、安徽、江西甚至到了湖北等地。
借助长江这一运输大动脉,长三角的发展已经可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长三角面临的区域分割的问题,需要一个统一协调的机构进行规划,目前来说也在逐步形成。
上海集中在高科技、金融方面,而江苏则在制造业,浙江在互联网、民营经济上都有自己的优势。
珠三角借助改革的春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城市,形成了珠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的外贸型经济比较明显,在疫情下发展有不小的影响。
广东与外省的联系并不算太紧密,更多的是以我为主,吸引其他省份的人口到广东进行打工。
目前粤西粤东粤北地区的经济相对珠三角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珠三角流域有西江、北江、东江,没有长江一个统一的大河,所以目标还是要先发展珠三角地区。
珠三角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虽然省内的区域分割没有长三角那么严重,但是似乎决策层并不打算改变目前的局面。
可能是因为虽然珠三角经济总量不低,但是优势并不明显,还需要继续集中资源发展广深为主的区域。
长期来看,长三角发展的机会更好,覆盖的区域更大,而珠三角则是集中在局部,其他区域要靠自己才行。
你更看好哪个区域的发展呢?欢迎留言发表你的看法呢?。
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发展之比较

长三角
地理位置
经济资源
GDP年均增长16.9%
珠三角
为当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GD P
占全国总量旳19.5%
长三角
2023年后快于珠三角
珠三角旳经济高速增长,由农业社会跨入中档发达国家水平。从老 式农业社会到1979 年改革开放,它充分发挥面临港澳旳区位优势、 信息优势和人文优势,珠三角旳人们敢闯实干,开拓创新, 成就明显 ;从1980—2023年,GDP年均增长16.9%,平均增速高于全国( 9.6%)和 广东(13.8%) ,2023年GDP10648亿元, 财政收入1161亿元 ,占全省比 重:从1980年40.7%和59.9%,增大到2023年旳69.6%和65.8% ,人均 GDP27863元(=3300美元) ,是全国水平旳3.85倍, 全省水平旳2.16倍 ,跨过中档收入国家(平均线2990美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6639.64亿元 ,占全国10.3% (人口占全国1.8%),这为当代化建设奠定 了厚实基础。
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发展之比较
长江三角洲地域与珠江三角洲地域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旳两大区 域.尤 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两个三角洲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旳作用.本文对两个 三角洲旳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要点在于比较两个三角洲在经 济体制改革方面旳差别,以及在市场化进程方面旳差别.
从综合实力分析
从产业构造上分析
电子 信息 产品
高新
技术
珠三角
企业
“九五”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总 产值年均增长32% ,高新技术产 品产值2664亿元,占全省93%;高 新技术产业增长值占工业增长值 16%,高于全省旳14.7%;高新技术 产品出口165亿美元, 占全省96% 。
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发展水平比较

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发展水平比较三角城市群包括长三角和环渤海三角洲,这两个城市群都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有着广泛的产业布局和完善的基础设施。
其中,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省份。
珠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包括珠海、深圳、广州和香港等地。
长三角地区人均收入较高,企业众多,经济体量大。
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全球城市影响力持续扩大。
此外,江苏和浙江省也有很多发达的经济重点区域,如苏州、杭州等,这些城市在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
珠三角城市群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由于其地理位置临近香港特别行政区,能够吸引大量投资和资源。
深圳是珠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其经济实力和城市影响力在中国范围内举足轻重。
此外,广州和珠海等城市也在制造业、金融业和服务业等方面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总体来说,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持平,虽然各自有自己的优势产业,但都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长三角城市群在社会发展水平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综合能力。
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拥有较好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些地区的居民受益于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社会治安相对较好。
此外,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文化氛围浓厚,有许多艺术、文化和娱乐活动,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生活。
然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也存在一些社会发展问题,如人口过密、交通拥挤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在环境发展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达,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尤其是空气和水质方面,都需要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提高环境监测和评估的效能,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建设等。
总之,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都较高。
从经贸投资角度比较珠江长江三角洲的优势及发展前景

从经贸、投资角度比较珠江、长江三角洲的优势及发展前景一、两个经济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比较1.经济发展水平有专家运用综合评分法对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总体综合水下指标进行测算,以珠三角综合发展水平为指数100,1995年长三角总体经济综合水平指数为88.3,表明当时珠三角总体上占较大优势。
经过“九五”时期的发展,到2000年,长三角综合发展指数为100.1,表明长三角已经大步赶上并超前了。
据统计,200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国民生产总值(GDP)合计16981亿,占全国总量的17.7%,区内GDP超过1000亿元的“大型城市”有上海(最高4950亿)、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和南京6个。
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合计8634亿元,占全国总量的8%。
GDP超过1000亿元的“大型城市”只有广州(最高2684.8亿)、深圳和佛山3个。
但是,由于长江三角洲的人口比珠扛三角洲的人口多,按人口平均计算,珠江三角洲的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又高于长江三角洲。
2001年,珠江三角洲人均GDP 为32253元(深圳最高为43310元),长江三角洲为22537元(上海最高为37382元)。
2.经济增长速度有关数据显示,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长江三角洲。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名列前茅,珠江三角洲的速度更高于全省的速度,据统计,1980-2001年,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年平均增速达16.7%,大大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9.5%)和广东省平均水平(13.7%)。
长江三角洲的增长速度要略低于珠江三角洲,这一区域的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5%,比珠江三角洲低将近4个百分点。
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最快的是深圳、珠海和顺德、东莞、中山、南海“四小虎”,其中深圳的增长率超过20%。
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增长最快的是上海浦东和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地区。
上海浦东地区自1990年开发开放以来,每年的GDP增长速度也超过20%。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金融发展比较分析

在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借鉴国外学者的一些理论对区域金融作了深刻的研究,但国内的研究一般是指狭义的区域金融,即一国范围内不同的区域。我国学者吴先满(1994)在其著作《中国金融发展论》中把区域金融分成金融资产增长、金融机构发展、金融市场成长和金融体系开放,认为区域金融发展是以上四个方面综合形成的动态变化过程。张军洲(1995)在《中国区域金融分析》中提出了区域金融的概念内涵:区域金融理论是以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发展空间结构变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区域金融是指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在外延上表现为具有不同形态、不同层次、和金融活动相对集中的若干金融区域。
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增长模式对比

长三角经济发展模式:“投资导向型”模式。
以大量的资本投入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1.低级生产要素仍然是企业获利的基础,但企业已经向更高级的生产要素(现代化的通信设施、高级人力资本、优质的大学和研究所等)的创造方面迈进。
长三角目前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为主,但拥有较高技术的企业越来越多,对高级技工的需求越来越多,此外长三角拥有众多大学和研究机构。
2.在提供大量半成品加工服务的同时,开始和外国企业合作。
截至2008年6月30日,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共有外商投资企业95745户。
投资总额8188.7亿美元,占全国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的37.9%;注册资本4515.4亿美元,占全国的30.9%;外方认缴3705.7亿美元,占全国的38.6%。
3.企业开始建立国际营销渠道,并与产品的最终使用者相接触。
,“长三角”地区不少企业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统计显示,2007年,沪苏浙三地“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境外投资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额双双攀升,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分别为78个、255个和420个,中方投资额分别为6.5亿美元、4.7亿美元和6.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2.5%、41.1%和1倍。
4.区域内的市场竞争加剧,促使企业改善产品质量,引进新的生产技术。
从政府到企业都有积极的投资意愿,但还不足以形成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仍然在标准化程度较高,价格竞争敏感的市场环节中竞争,其产品设计也迁就于外国市场的需要。
由于缺乏能够积累经验和高度专业化的高级人力资源要素,企业只能吸收或获得一些产业的技术,所发展的生产流程技术也无法持续。
总结:与资源导向阶段相比,长三角地区在投资导向阶段对全球市场和资源价格波动的承受力有所增强,但仍很孱弱,再加之对外国技术的选择以及协调全球价值链中存在的大量风险,使一些产业逐渐衰退。
为此,该阶段一方面面临着低级生产要素资源的短缺,原来的区域比较优势即将衰落;而另一方面,新的比较优势又由于创造高级生产要素的能力与机制还不完善而没有形成,要突破这一窘境就要向“创新导向型”转变。
长三角VS珠三角

长三角VS珠三角赵海菲苏州科技学院经管学院改革开放30多年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也是经济最富朝气和活力的地区。
目前,两个地区初步形成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区域竞争优势,形成了各自具有时代、地缘和文化特色的经济运行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我们将从地理差异、产业结构、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总量、对外贸易结构、发展模式这几个方面来比较和分析两者。
一.地理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都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东临太平洋,虽然它们只占整个中国面积的1.5 % ,但生产总值超过了1/ 3 ,进出口贸易额超过60 % ,在全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个区域发展条件、特色优势各不相同,互补性很强。
珠三角毗邻香港和澳门,具有较强的对外开放优势,可以接受港澳经济辐射,承接港澳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外向型经济发达,是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珠三角尽管其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但它在发展过程中对国际市场比较倚重,对国内的扩散作用则相对较弱。
图1:珠三角地区长三角背靠广阔的内地市场,内源型经济发展速,可通过长江进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又可通过发达的铁路系统、公路系统及航空运输与全国进行经济合作。
长三角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扩散作用强于集聚作用,因而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表现出了大范围的空间扩散特征。
图2:长三角地区二、产业结构:长三角与珠三角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及比较优势等不同因素,在产业结构上形成并发展了不同特点的主导产业与产业集群特点。
珠三角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信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这些产业在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珠三角的制造业初步形成了以产业聚集为特色,以广州、深圳为核心,以中部都市区、珠江东岸、珠江西岸都市区为基础的产业地理布局。
以广州为核心的中部都市区,是全区政治、科教、文化及金融中心,也是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第二产业基地。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六市)和江苏(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八市)两省14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土地面积9.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470.55万人。
珠江三角洲地区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东莞、中山、江门、顺德、南海和番禺等十二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土地面积4.2万平方公里。
2002年两地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8%,实现出口占全国的63%,完成投资占全国的23.9%,实现消费占全国的26.7%。
经济总量:长三角比珠三角对全国贡献率高9.4个百分点2002年,长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141.62亿元,比2001年净增2160.6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8.7%,比2001年提高1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36.18亿元,比2001年净增1013.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9.3%,比2001年提高0.4个百分点。
总量上,长三角地区是珠三角的整整2倍,对全国的贡献长三角地区也比珠三角地区高了9.4个百分点。
发展速度上,两个地区2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可比价增速达到了两位数,长三角地区15城市的可比价增速差距不大,最快的是苏州市为14.5%,最慢的是上海为10.9%,高低落差仅为3.6个百分点,应该说发展比较均衡。
而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的发展速度则差异较大,最快的是东莞市为18.4%,最慢的是江门和肇庆两市,均为10.3%,高低落差达8.1个百分点,比长三角地区大了4.5个百分点,从发展均衡度来讲,要差于长三角地区。
投资方面:长三角珠三角双超1000亿元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90.66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7.6%,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39.46亿元,比上年增长5.6%,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3%,比上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长三角,80年代以来,经济国际化
成为长三角各城市发展的目标,上海和江 苏 部分城市率先发展外向型经济,浙江七 市在90年代以后也趋向于外向型经济作为经 济跨越式发展的新支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 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利用外资增长强劲, 出口连年提高。1990年长三角地区实际利用 外资仅4.30亿美元,2002年达到180.67亿美 元,增长41.0倍,年均增长36.5%,占全国 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从12.3%上升到34.3%, 13年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149.56亿美元; 自营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67.59亿美元上升 到2002年的941.99亿美元,增长12.9倍,年 均增长24.6%,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 从10.9%上升到28.9%。 从以上数据可看, 珠三角的出口量比长三角的出口量大,珠三 角经济依靠出口的程 度比长三角深。
从产业结构上分析
电子 信息 产品
第二 产业
高新 技术 企业
珠三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长三角
工业 经济
“九五”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总 产值年均增长32% ,高新技术产 品产值2664亿元,占全省93%;高 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 16%,高于全省的14.7%;高新技术 产品出口165亿美元, 占全省96% 。
高新 技术 产品
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发展之比较
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两大区 域.特
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两个三角洲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两个
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重点在于比较两个三角洲在经 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差异,以及在市场化进程方面的差异.
从综合实力分析
总结
经过对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 一个区域的经济的发展即使增长的快,但它在某些方面是 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我们要在发展到过程中懂得总结好的, 继续发展,也要吸取别人好的方面,从而使自己薄弱的方 面强大起来。
改革开放
自然条件
珠三角
长三角
地理位置
经济资源
GD P
GDP年均增长16.9% 占全国总量的19.5%
珠三角
长三角
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2000年后快于珠三角
珠三角的经济高速增长,由农业社会跨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传统农业 社会到1979 年改革开放,它充分发挥面临港澳的区位优势、信息优势和人文 优势,珠三角的人们敢闯实干,开拓创新, 成就显著;从1980—2000年,GDP 年均增长16.9%,平均增速高于全国( 9.6%)和广东(13.8%) ,2001年 GDP10648亿元, 财政收入1161亿元 ,占全省比重:从1980年40.7%和59.9%, 增大到2000年的69.6%和65.8% ,人均GDP27863元(=3300美元) ,是全国水平 的3.85倍, 全省水平的2.16倍,跨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线2990美元),居 民储蓄存款余额6639.64亿元 ,占全国10.3% (人口占全国1.8%),这为现代 化建设奠定了厚实基础。 长三角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经济资源,经济总量一直名列 全国前茅,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GDP总 量548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5.1 %,到2002年GDP总量达19983亿元,占全国总 量的19.5%,所占比重提高4.4个百分点;人均GDP从1978年的800元提高到 24685元,与全国平均水平之比从1978年的2.11:1上升到3.08:1。财政总收入 从1978年的259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4129亿元,年均增长12.2%,占全国财政 总收入的比重80年代有所下降,近几年又稳步提高,2002年达到21.8%。长三 角地区不仅财政收入增长比率较高,运行质量也较好,从宏观经济效益指标 看,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高于全国,2002年长三角地区财政收 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7%,比全国比重高2.2个百分点。从各城市发 展情况看,长三角十六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群,特别是改革 开放以来,各市积极推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各 具特色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名列全国前茅。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 出,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一直都是持续增长,但是这两个区域 的发展程度 是相差甚远的,从2000年以后,长三角的经济水平是珠三角的三倍,增长速 度也比珠三角快。
制造 业
从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看,以 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是经济增 长的主要动力,特别是90年代,工 业的基础和主导作用突出;第三产 业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助力器,从社 会各个领域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并在努力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
从经济国际化方面分析
国际化
4 在珠三角,1979年改革开放 以来,港澳中小企业挥师北移至珠三 角投资办厂,拉 开了珠三角经济国际 化序幕:“前店后厂”——“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中小型外商主导— —200多家跨国公司 ;初期引进来— —90年代中后期走出去。珠三角以港 澳作为连结和融汇世界经济的桥梁和 枢纽,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成为推动 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0年珠 三角出口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2.0%, 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 资,均稳居全国各大经济区域的首 位, 进出口额和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的 33.6%和34.0%的高份额,国民经济的 出口依存度为94.9% ,设立境外企业 600多家,分布在50多个国家和地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