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与珠三角在竞争中合作(共3篇).
新三国演义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

区域经济整合
程度最好的是长三角,各省市经济、社会、文化基础十分接近。长三角的产业集群与 城市集聚相得益彰,一体化程度和潜力明显超出珠三角和京津冀。 珠三角一体协同程度次之,在于粤港澳三地虽然都是外贸、外资发达地区,但由于长 期处于两种社会制度、三个国家主权分割的局面,因而他们的融合度也只有在港澳回归之 后才逐渐显现出来,但目前仍然难以较好弥合。 而京津冀虽然内部燕赵文化基础相同,但受制于政治稳定的因素,因而长期以来三省 市资源和机会的分割十分明显,难有很好的合作共享。最不可思议的是,出了京城不到 100里的环首都圈中,目前还有大约30个贫困县、300个左右贫困村、270万贫困人口,年 人均收人不足700元(与北京农村人均纯收人比,相差28倍)。
人文历史因素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社会得以存在的根基。从大的方面看,长三角尤其珠三角在改革开 放和创新创业过程中表现出敢打拼、敢为人先、敢于竞争的族群文化心理。改革开放伊始, 长三角、珠三角就显现出万马奔腾的创造活力,多年来他们的经济增速、经济总量一直居 于前列。在历史上,江浙一带曾经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因素萌芽之地。改革以来,“苏南 模式”的集体经济、“温州模式”的民营和个体经济、上海长期积淀的金融和商贸文化, 催生了长三角的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其经济速度、经济总量、社会组织发育程度等都比较 超前。珠三角更加崇尚平等竞争文化,加上侨乡文化、港澳资本市场文化的底蕴和渗透, 其经济社会显现出“多强迸发”的模式。 京津冀地区长期以来以政治文化见长。虽然京津经贸文化、知性文化目前也比较兴盛, 但受制于首都北京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因素,京津冀地区的政府力量、国有经济力量虽 然非常强大,但社会(组织)力量发育、民营经济则相对较弱,呈现出中心一外围的“梯度 格局”和“圈层模式”。比如,作为距离天安门最近的京外之地,燕郊镇的经济总量虽然 在河北名列前茅,但它与同样毗邻大都市的江苏太仓(紧邻上海)、广东虎门(紧邻香港)来讲, 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活力明显逊色。这也同时内含着京津冀地区等级分封、四平八稳、 闭塞守旧、崇拜权力、求和不争、仗义好面子的“旱陆”文化心理。
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比较研究

一
边 缘 理 论 构 建 模 型 , 比较 了 粤 港 澳 和 长 三 角 两 个 经
改 革 开 放 和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指 导 意见 》 关 于 推 进 上 、《
业 银 行 战 略 合 作 协 议 》的 指 导 下 ,苏 浙 沪 {地 银 行 业
机 构 跨 区 域 布 局 也 在 不 断 加 快 , 区 域 经 营 、合 作 和 跨
备 忘 录 、应 对 金 融 风 险 合 作 备 忘 录 以及 共 同 推 进 长 三
l 、长 三 角 地 区金 融合 作 基 础 。 我 国长 三 角 地 区金 融 合 作 主要 是 基 于 三 个 方 面 的 现 实 基 础 :一 是 长 三 角 地 区 金 融 业 比较 发 达 ,金 融 机 构 实 力 雄 厚 。 二 是 国家 将 上 海 定 位 为 国 际 金 融 中 心 , 长 三 角 利 用 上 海 发 达 的金 融 平 台 ,有 力 促 进 区域 金 融 融 合 和 发 展 。 三 是 江 浙 民 营 企 业 和 外 商 投 资 企 业 发 展 迅 猛 ,长 三 角 地 区 形 成 大 量 跨 地 区 的企 业 集 团 ,大 量 企 业 的 跨 地 区 经 营 活 动 ,对 跨 区域 金 融 服 务 具 有 相 当 强 的需 求 。
立 足 长 三 角 和 珠 三角 地 区 金 融 合 作 的 特 点 ,对 两 个 地 区 的 金 融 合 作 发 展 状 况 进 行 比较 。
二 、长 三 角 和珠 三 角 地 区金 融 合 作 现 状 及 比较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指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包括安徽地区)共同推进经济一体化、产业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创新能力和经济活力著称。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我深有感触,下面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突出了开放合作的重要性。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吸引全球优质资源,推动区域合作与共赢。
在全球化经济格局下,长三角地区更加重视与境外经济主体的合作,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提升国际竞争力。
其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强调了创新驱动的核心地位。
长三角地区拥有众多优质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和人才聚集优势。
在推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长三角地区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再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城市群聚区,长期以来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一体化发展的推进,长三角地区积极采取环保措施,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推进绿色发展,构建美丽长三角。
总的来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
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也坚信长三角地区将在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全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整合,实现共同发展,这不仅仅是长三角三省市的发展,更是全国的繁荣与发展。
希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方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长三角珠三角竞争优势之比较

竞争优势,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于上世纪 80、90年代针对比较优势提出的一个概念,大意是:比较优势 理论雄踞经济学史二三百年,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 动力、自然资源等物质禀赋的投入。而这些投入要素在全球化 快速发展的今天,其作用日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应该创 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支持性制度,以确保投入要素能够高 效地使用和升级换代。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的“再版介绍” 中,作者特地说明“它的分析框架完全适用于对地区、州和城市 等级别的分析”。
长互素珠五奄竞争诧势乏比瓤289
经济转型,其高技术的制造业将与广东形成垂直分工。广州2001 年的研发经费高达134亿元,仅次于北京。相当于上海和江苏的 总和,加大了产业升级的后劲。珠三角已初步形成以IT业为龙头 的产业集群,苏州可与之比美,但整个长三角显然逊色。
两大三角洲的信息化各有千秋。珠三角企业ERP的进展, 在金蝶等软件公司的推迸下快于长三角。沪、锡、苏的“一卡 通”,透出长三角社会信息化的曙光。杭州的天堂硅谷、阿里巴 巴网站令江苏人称羡。
长三角珠三角竞争优势之比较
姜念涛
一、谁VS谁:一个意义不大的话题
改革开放之初,珠三角引港资“三来一补”崛起加工业。粤 货北上,使长三角上的我们“喝珠江水,吃广东粮,穿岭南服”。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开放浦东,强劲带动江、浙发展,出现 两大三角洲争雄竞胜的局面。到2003年上半年,广东的GDP 增长12.6%,其增速已慢于江浙,同时广东将15年来利用外 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全国第一”的位置让给了江苏。于是,有人 说“广东深陷亚发展”(《经济展望》2003年第9期);有人提出 “珠三角被抛弃”论、“珠三角危机”论;有人发表署名文章《长三 角VS珠三角》;有人称长三角已然是中国经济的龙头;还有人 构想以上海为龙头,以长江为龙身,以珠三角和渤海湾经济圈 为两翼,带动中国巨龙腾飞。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指沪浙皖苏四省市围绕上海,以经济一体化、空间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人文一体化为核心,通过深化各领域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战略举措。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机遇。
以下是我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心得体会。
一、加强产业协同,实现高效发展。
长三角地区各省市拥有各自的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通过加强产业协同,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高效发展。
例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高科技企业在不同省市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打造创新高地。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各地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优化交通网络,提升区域互联互通。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但通过优化交通网络,可以实现更紧密的区域互联互通,促进经济一体化。
例如,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线路的建设和改造,使得各地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加速了人员流动和物资流通。
这种互联互通的发展模式,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城市规划,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加强城市规划,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加强生态修复、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四、深化人文交流,增进感情认同。
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历史文化,通过深化人文交流,可以增进人民之间的感情认同,为一体化发展提供更深层次的推动力。
例如,开展文化节庆活动、艺术交流和大学生互访等形式,使得长三角地区的人们更加了解彼此,增进友谊和合作意愿。
这种人文交流的方式不仅促进了地区内的共同发展,也为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注入了文化力量。
综上所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强产业协同、优化交通网络、加强城市规划和深化人文交流,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互联互通、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增进感情认同的目标。
心得体会:构建长三角多层次区域分工合作体系(最新)

心得体会:构建长三角多层次区域分工合作体系(最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的本质是资源要素能充分流动、有效配置,这要求区域分工要有序、合作要紧密。
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涉及到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多个层面进行展开,每个层面的分工合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根据区域空间范围,可以从城市、都市圈、省域交界地带三个主要层面来构建长三角多层次区域分工合作体系。
一、城市层面:产业链式分工与合作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首先都是从具体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开始的。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雏形——X经济区,就是从凤凰、永久自行车厂的跨省市联合生产开始的,欧盟一体化也脱胎于欧洲煤钢共同体。
而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多年来,在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和标杆竞争下,竞争思维大于合作思维,导致优势产业重合度较高、同质化竞争加剧。
对长三角41个城市的“十三五”规划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有39个城市将现代物流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进行培育,除了现代物流业,重合度较高的产业还有金融业(36个)、高端装备业(34个)、医药制造业(26个)、汽车制造业(26个)、新材料(26个)、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3个)。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要素的涌现,长三角城市之间原有产业分工模式已不适应新的要求。
从国际上看,分工的趋势正逐渐由产业间分工为主变为产业内分工为主、由产成品分工主变为以零部件中间品分工为主。
世界贸易中中间品贸易已占到70%,30%是产成品,而四十年前,中间品是30%,产成品是70%。
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长三角城市之间的关系,不应再是简单的中心与外围的等级关系,也不是标杆竞争的关系,而是合作、平等、协同的关系。
而这种合作、平等、协同的关系需要以跨区域的产业链分工与合作来突破,来将行政边界模糊化。
具体来说,可以从长三角目前重合度较高、同时也是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一些产业,比如现代物流业、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集成电路等产业入手。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例子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例子概述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的是不同地区之间通过经济合作和互利互惠的方式,逐步融合为一个整体,以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以下将介绍一些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地区位于中国东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有效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协同发展。
经济合作长三角地区通过搭建联席会议机制,定期举行高层会议,协商解决重大问题,并制定共同规划和政策,推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特别是在交通、能源、环境保护、创新科技等领域,建立了紧密的合作机制,实现了资源共享、互补优势。
交通互联长三角地区在交通互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网密集交织,缩短了地区间的时间距离,促进了人员流动和物流通畅。
此外,三地还积极推动一卡通和电子支付等便民服务的整合,方便市民和企业在不同城市间的出行和交流。
产业协同发展长三角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通过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例如,上海的浦东新区,江苏的苏州工业园区和南京化学工业园,浙江的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这些区域间的产业互补效应明显,推动了地区的经济增长。
案例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区域,包括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案例之一。
优势互补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区在经济结构和优势产业上存在明显的互补性。
例如,广东省在制造业方面具有优势,香港和澳门则在金融、贸易、物流等服务业方面更具竞争力。
通过深化合作,不仅能够提高整个湾区的经济效益,还能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政策协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在经济政策和行政管理方面实现了协同合作。
设立的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政府合作机制,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机制保障。
区域协调发展的案例

区域协调发展的案例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各个区域之间实现资源、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以促进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下面将列举一些区域协调发展的案例,以展示不同地区如何通过协作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1. 珠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是中国南部一个发达的工业区,由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组成。
在过去几十年里,珠三角地区通过优势互补和合作发展,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各个城市之间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等方式实现互利共赢,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2. 欧洲联盟:欧洲联盟是一个由欧洲多个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联盟,其成员国之间通过共同市场、货物自由流通等方式实现了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欧盟成员国之间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促进了整个欧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和发展。
3. 中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经济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
这一地区通过交通运输、产业协作等方式实现了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繁荣。
4. 美国硅谷:硅谷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著名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地,吸引了全球许多科技公司和创新企业。
硅谷地区的企业之间通过技术合作、人才交流等方式实现了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
5. 东南亚经济共同体:东南亚经济共同体是东南亚十国组成的一个经济合作组织,旨在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发展。
通过共同市场、贸易自由化等措施,东南亚经济共同体实现了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
6. 日本东京大阪经济区:日本东京大阪经济区是日本最发达的经济区域,包括东京都和大阪府等地。
这一地区通过交通运输、产业协作等方式实现了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繁荣。
7. 澳大利亚东部经济区:澳大利亚东部经济区是澳大利亚东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域,包括悉尼、墨尔本等城市。
这一地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作等方式实现了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三角与珠三角在竞争中合作
作为中国经济腾飞的两架“主引擎”,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之间的“竞争”一直存在。
然而,两地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要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不但要在区域内打破地方壁垒,更要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一面是资源在大市场无形之手作用下合理配置,另一面是两大经济区域间不声不响地“别苗头”,两个“三角”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
民企“联姻”:“自由恋爱”好热闹
来自江苏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和来自广东南海、顺德、东莞、中山的300多名青年企业家会聚江苏江阴,召开了一场“苏粤4+4青商合作联盟峰会”。
在与会的企业家眼里,这是一场两大三角洲民营企业“相亲”的盛宴。
南海蒙娜丽莎集团董事长张旗康对江苏企业的“大家风范”赞不绝口。
他说:“在广东,同业企业间相互防范、保密,而我每次到江阴,合作企业都欢迎我参观最核心的生产车间,在技术合作方面也绝不藏私。
与这样实力与诚意兼备的企业合作,一定会带来‘双赢’。
”江苏双良集团董事长缪志强说,广东企业家敏锐的市场嗅觉、超强的品牌意识和敬业精神赢得了他的尊重,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
这种“相亲”给与会的两地企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数十个具体的合作项目和合作意向,“了解、合作、联盟”才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事实上,两大三角洲民营企业的具体合作由来已久,其中最经典和最成功的,莫过于家电巨头苏宁电器与“顺德制造”间的“战略联盟”。
企业要想成功,就必须根据市场原则选择合作伙伴。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志彪教授说:“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两翼’,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微观经济互动必然会越来越频繁,合作必将越来越多,这是大市场背景下的必然。
”
服务业:香港与上海的市场角力
小家电“巨头”广东东菱凯琴集团在广州召开供应商大会,要求供应商积极参与有毒有害物质控制解决方案,以建立符合欧盟环保指令要求的绿色供应链机制。
提供这项“生产者服务”的UL美华认证有限公司,是一家注册在苏州、总部设在上海的合资企业。
在传统上,“香港-深圳-广州”轴线才是珠江三角洲的生产者服务中心,金融、外贸、技术、法律、物流莫不如此。
这条轴线甚至还向包括长三角在内的中国广大区域辐射,一向是“中国制造”最重要的服务中心。
UL美华的这单业务无异于上海“生产者服务商”从以香港为代表的“珠三角轴心”虎口夺食。
东菱凯琴集团副总裁曾展辉说:“上海作为中国新的生产者服务中心正在崛起,使生产者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大大加强,给‘中国制造’带来更多的选择。
”
随着长三角和中国内地经济的腾飞,在区位上更占优势的上海正逐渐成为中国企业的另一个“可能选择”。
刘志彪认为:“长三角成为国际制造中心的充分必要条件和前提在于,不仅要成为制造成本的‘洼地’,而且要通过一个特大城市为该中心周边地区的制造业降低交易成本。
上海是长三角必然的选择。
”
UL美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上海作为它“大中华区”总部所在地的。
而东菱凯琴要选择国际权威认证机构为其服务,也就很自然地选了这家“上海企业”。
不但是UL美华,很多世界知名金融机构和生产者服务商也都在调整他们的“中国战略”,把业务重点转向更适合的城市和区域。
摒弃“概念”:市场说了算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无疑给珠三角带来不小的压力。
一时之间,类似“长三角外贸总额首次超过珠三角”、“泛珠三角:广东欲借CEPA夺回‘龙头’地位”、“长三角何时‘泛化’”等等的“口水仗”不绝于耳。
然而经济学家却认为,这些“概念化”的“论战”于经济发展意义不大。
两大经济圈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无可否认,但两地的合作空间却更为巨大。
现实也表明,这种由高度博弈的全球化市场所左右的“竞争-合作”关系虽然微妙,但最终会向“合作”倾斜。
国家发改委外经贸研究所所长张燕生也认为,从数字上看,长三角与珠三角仍然各有千秋,珠三角如果加上港澳地区,各项数据绝对会超过长三角。
但这种数字的比较并不是最重要的,也不尽科学。
张燕生认为,珠三角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与港澳、东南亚地区紧密联系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上,直接参与国际产业链的循环;而长三角的经济发展模式则是开放型的经济模式,既与亚欧及其他国际市场紧密联系,又与国内市场紧密联系,既满足内需,也满足外需,很难说孰优孰劣。
重要的是双方应该取长补短,谋求共同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温元凯在“苏粤4+4青商合作联盟峰会”上也说,两地的经济结构存在互补性,珠三角的优势产业如家电、陶瓷、铝材等都不是长三角所擅长的,而长三角的优势产业是化工、机械等加工制造业。
长三角企业规模化突出,而珠三角终端消费品的品牌做得很好。
两地企业完全可以通过联合并购扩大规模,积极走向资本市场,以共同推进两地企业的国际化。
长三角
适用于:第一框《竞争?合作?》关于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性的教学。
两人一心
越国人甲父史和公石师各有所长。
甲父史善于计谋,但处事很不果断;公石师处事果断,却缺少心计,常犯疏忽大意的错误。
因为这两个人交情很好,所以他们经常取长补短,合谋共事。
他们虽然是两个人,但好像有一条心。
这两个人无论一起去干什么,总是心想事成。
后来,他们在一些小事上发生了冲突,吵完架后就分了手。
当他们各行其是的时候,都
在自己的政务中屡获败绩。
一个叫密须奋的人对此感到十分痛心。
他哭着规劝两人说:“你们听说过海里的水母没有?它没有眼睛,靠虾来带路,而虾则分享着水母的食物。
这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我们再看一看琐(王吉)吧!它是一种带有螺壳的共栖动物,寄生蟹把它的腹部当作巢穴。
琐(王吉)饥饿了,靠螃蟹出去觅食,螃蟹回来以后,琐(王吉)因吃到了食物而饱,螃蟹因有了巢穴而安。
这是又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例子。
让我们再看一个例子,不知你们听说过蟨(jué)鼠没有,它前足短,善求食而不善行。
可是卭(qióng)卭岠(jù)虚则四足高,善走路而不善求食。
平时卭卭岠虚靠蟨鼠提供的甘草生活;一旦遭遇劫难,卭卭岠虚则背着蟨鼠逃跑。
它们也是互相依赖的。
恐怕你们还没有见过双方不能分开的另一典型例子,那就是西域的二头鸟。
这种鸟有两个头共长在一个身子上,但是彼此妒忌、互不相容。
两个鸟头饥饿起来互相啄咬,其中的一个睡着了,另一个就往它嘴里塞毒草。
如果睡梦中的鸟头咽下了毒草,两个鸟头就会一起死去。
它们谁也不能从分裂中得到好处。
下面我再举一个人类的例子。
北方有一种肩并肩长在一起的‘比肩人’。
他们轮流着吃喝、交替着看东西,死一个则全死,同样是二者不可分离。
现在你们两人与这种‘比肩人’非常相似。
你们和‘比肩人’的区别仅仅在于,‘比肩人’是通过形体,而你们是通过事业联系在一起的。
既然你们独自处事时连连失败,为什么还不和好呢?”
甲父史和公石师听了密须奋的劝解,对视着会意地说:“要不是密须奋这番道理讲得好,我们还会单枪匹马受更多的挫折!”于是,两人言归于好,重新在一起合作共事。
感悟:
这则寓言通过密须奋讲的5个故事以及甲父史和公石师的经验、教训告诉大家,生物界中各种个体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在争生存、求发展的斗争中,只有坚持团结合作、取长补短,才能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适用于:第二框《合作!竞争!》关于如何在竞争中合作的教学。
名言警句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
——邓小平
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不敢同冠军较量,就永远争不到冠军。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一位真正的敌手能灌注你无限的勇气。
——(奥地利)卡夫卡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法)拿破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先秦·孟子
团结就是力量。
——谚语
民齐者强。
——荀况
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
——伊索
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
——拉封丹
上下同欲者胜。
——孙武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奥斯特洛夫斯基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三国·孙权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
——邓中夏
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
——美·韦伯斯特团结就有力量和智慧,没有诚意实行平等或平等不充分,就不可能有持久而真诚的团结。
——英·欧文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
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
——德·歌德适用于:第一框《合作?竞争?》关于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性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