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与珠三角对外资吸引力的比较分析
利用外资调研报告

利用外资调研报告《利用外资调研报告》一、引言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利用外资的情况,我们组织了一次全面的外商直接投资调研,并撰写了本报告。
二、外资流入情况1.外资流入总体情况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外国直接投资总金额逐年呈上升趋势。
2024年,我国吸引外资达到了历史新高,达到了20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外资流入于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技术领域等。
对于我国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说明我国在国际投资领域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2.外资行业分布情况从外资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金融业、建筑业以及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行业等都是外资的主要流向。
这些行业的吸引力在于我国市场潜力的大、优惠政策的力度以及技术力量的增强等方面。
三、外资利用情况1.外资的主要用途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外资主要用于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进行技术创新以及加强企业管理等方面。
其中,技术创新投资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向之一、许多外资企业通过与国内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引进,进而提升自身竞争力。
2.外资利用地区分布外资的利用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发达地区和一些内陆城市,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京津冀地区等。
这些地区在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市场交通等方面具备更高的优势。
四、外资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问题:地区差距拉大外资的利用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而一些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少。
这导致了地区发展差距的拉大,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
对策:积极引导外资进入中西部地区,通过优惠政策等手段,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和扩大经营范围,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2.问题:外资利用效益不高近年来,虽然我国吸引到了大量的外资,但是外资利用效益不高。
一部分原因是技术引进进展缓慢,部分外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不足。
对策:加强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合作,提升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长三角与珠三角区位优势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从区位优势看一、相同点:1.都处于河流入海的三角洲区域,港口较多,海运优势明显;2.都背靠广大内陆地区,对内陆的辐射、带动作用都较强,与内陆的合作协作都比较顺畅;3.区域内的铁路、公路网络都比较发达。
二、不同点:1.珠三角邻近东盟,而长三角邻近日韩;2.在与腹地通航方面,长江明显比珠江通航里程更长,更有优势;3.长三角的城际轻轨发展得更快一些。
从限制因素看:一、相同点:1.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现在都面临着土地、劳动力、能源、环境等制约;2.都面临着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二、不同点:1.长三角产业科技含量相对较高。
珠三角是在承接港澳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中发展起来的,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软肋是自主创新相对不够,其产业科技含量整体上比不上长三角。
长三角承接的主要是日本、韩国的产业,科技含量较高。
2.长三角经济对外依存度相对较低。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长三角受到的冲击明显比珠三角轻。
反过来说,就是长三角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往来更为密切。
3.国家对长三角更为重视些。
尤其表现在政治上,原因就不说了,这可为长三角发展赢得更多资源。
4.珠三角在体制改革方面比长三角起步早、走得远些、探索得多些,也就是说珠三角体制的制约更少一点。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珠三角发展以设立深圳、汕头、珠海三个经济特区作为先试先行实验基地,而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则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后方阵地。
5.教育方面,长三角的优质教育资源更丰富一些。
长三角高端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聚集优势更加突出。
6.交通方面,长三角占优。
长江航道的存在,为长三角幅射中西部提供了珠三有难以比拟的条件。
7.区域合作方面,长三角也走在前列。
文件里特别注重的是它怎么深化与香港和澳门的合作,而这样一个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是长三角所没有的。
但长三角围绕上海建立国际大都市,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面向东北亚、东南亚及全世界。
8. 在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方面,珠三角在推进区域一体化方面要走得更快一点。
长三角与珠三角IC行业现状对比分析

图一、中国IC设计主要企业分布
图二、中国6寸~12寸晶圆生产线
图三、中国IC封装主要企业分布
2005年中国IC十大企业区域分布
在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CSIA)评选的2005年中国十 大IC设计、制造、封测企业 中,长三角地区有19家, 数量上占绝大多数,而环渤 海地区虽然只有9家,但在 IC设计与封测上,排名都比 较靠前,总体实力与长三角 地区相仿,珠三角地区实力 较弱,以IC设计公司第一名 珠海炬力为亮点,而西部地 区没有企业入选,实力有较 大悬殊。 不难看出,在IC企业中,珠 三角的大企业是屈指可数的, 只有珠海炬力IC设计和深圳 赛意法IC封测入围,其余多 为长三角IC企业。
(5)经过多年的发展,长三角的IC产业链已基本形成,这包括以中芯国际、台积电、 上海宏力、苏州和舰等企业为代表的晶圆代工企业,以上海华虹、杭州士兰、上海 展讯为代表的IC设计企业,以上海Intel、江苏长电、南通富士通等为代表的封装测 试企业。上下游的完备配套为三地的IC设计企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长三角与珠三角IC行业对比
珠三角IC产业链
长三角IC产业链
2006中国IC区域销售份额
中国IC从业人员分布估计
下表为长三角晶圆制造生产线情况 在晶圆制造封面,长三角实 力雄厚,而珠三角在这方面 是非常薄弱的。
1、长三角IC行业特点
(1)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在四大区域中最为完整的,企业数量特别多,产业聚集度最高。 但是产业链偏向下游,IC设计企业虽然为数众多,但实力不如环渤海地区,制造和封测实 力非常强,已形成聚集效应,材料、设备等支撑产业也很完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近 年来成本有所提高,外资企业有西迁和北进的趋势,长三角地区发展速度有所放缓。 (2)长三角地区以上海、苏州以及无锡地区实力最强,特别是上海的IC制造和苏州的封 测,2005年上海和苏州两者IC产业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了中国总和的一半,杭州的IC设计 也具有一定实力。 (3)长三角地区对IC企业与IC人才都制定了较多的奖励与扶持措施。上海除了对IC企业给 于财政补助和对生产线给与贴息贷款外,政府还联合银行共同投资2亿元人民币,专门用 于扶持上海IC设计产业,并设立上海市IC设计企业专项担保基金解决IC设计企业贷款问题, 每年还斥资3,000万元人民币重点支持通信类、计算机类、IC卡类、消费类、机电仪表类和 汽车电子类的产品开发项目。并且建立了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中心、 研发公共服务平台、IC设计的专利专用数据库等配套措施为企业服务。苏州也组建了数额 为2亿元人民币的苏州工业园区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基金。无锡、杭州等城市也 提供了一定的财政支持。 (4)在人才培养方面,长三角地区拥有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 等著名大学和研究所,以及大量的职业技术学院;同时对海归和外地人才亦有很大的吸引 力,同时,各城市还制定了针对IC专业人才的税收、购车买房、投资高新企业等优惠。
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与经济发展

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与经济发展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已成为推动各国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区域分布的特点以及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并非是随机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首先,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条件是关键因素之一。
沿海地区通常因为拥有便利的交通和港口设施,更容易吸引外商投资。
例如,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如长三角和珠三角,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网络,成为了外商投资的热点区域。
其次,市场规模和潜力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庞大且不断增长的消费市场对于外商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销售机会和利润空间。
再者,政策环境也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的重要因素。
政府提供的税收优惠、土地政策以及产业扶持政策等,都可能吸引外商将资金投向特定的区域。
此外,人力资源素质和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外商的投资决策。
拥有丰富高素质劳动力且劳动力成本相对合理的地区,往往更受外商青睐。
从全球范围来看,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发达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
这些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成熟的产业体系,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
然而,近年来,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其在外商直接投资格局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
以中国、印度和巴西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凭借其快速增长的经济、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直接投资。
在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这一时期,东部地区凭借政策优势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率先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推动了当地制造业和出口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逐渐改善,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中西部的政策,使得外商直接投资开始向中西部地区扩散。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比较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特点
1、珠江三角洲的地貌类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它的中部是珠江三角洲 平原,平原上散布着丘陵、地和残丘,在其东、西、北面边缘分布着成片 的低山。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9℃,年均降雨量1776毫米。但夏 秋多台风和暴雨,仍有洪涝威胁。
⑤人才和技术优势:由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较高的
经济待遇,吸引了内地大批各式各样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了它 特有的技术、人才优势。近年来,广东省获得的专利技术占全国专利总 数的50%左右,其中80%又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 利于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腾飞始于20世纪80年代,短短的20多年这个区域 已从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全面转变成工业社会,成为我国著名的4大工业 基地之一,该区区人口占全国6%,而出口占全国1/3,与长江三角洲并称 中国经济两大发动机。目前,整个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 内涵式、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传统工 业向现代化工业、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化转型,形成了高起点的知识、技 术密集型工业体系,高标准、大规模的第三产业以及竞争力较强的主体产 业群。此外,在交通、通讯、金融、信息咨询、高科技、旅游、文化和对 外交流等方面,也形成了比较优势和综合优势。
长三角VS珠三角

长三角VS珠三角赵海菲苏州科技学院经管学院改革开放30多年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也是经济最富朝气和活力的地区。
目前,两个地区初步形成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区域竞争优势,形成了各自具有时代、地缘和文化特色的经济运行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我们将从地理差异、产业结构、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总量、对外贸易结构、发展模式这几个方面来比较和分析两者。
一.地理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都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东临太平洋,虽然它们只占整个中国面积的1.5 % ,但生产总值超过了1/ 3 ,进出口贸易额超过60 % ,在全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个区域发展条件、特色优势各不相同,互补性很强。
珠三角毗邻香港和澳门,具有较强的对外开放优势,可以接受港澳经济辐射,承接港澳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外向型经济发达,是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珠三角尽管其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但它在发展过程中对国际市场比较倚重,对国内的扩散作用则相对较弱。
图1:珠三角地区长三角背靠广阔的内地市场,内源型经济发展速,可通过长江进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又可通过发达的铁路系统、公路系统及航空运输与全国进行经济合作。
长三角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扩散作用强于集聚作用,因而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表现出了大范围的空间扩散特征。
图2:长三角地区二、产业结构:长三角与珠三角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及比较优势等不同因素,在产业结构上形成并发展了不同特点的主导产业与产业集群特点。
珠三角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信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这些产业在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珠三角的制造业初步形成了以产业聚集为特色,以广州、深圳为核心,以中部都市区、珠江东岸、珠江西岸都市区为基础的产业地理布局。
以广州为核心的中部都市区,是全区政治、科教、文化及金融中心,也是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第二产业基地。
中国经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加速发展,展现中国新的发展格局!

中国经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加速发展,展现中国新的发展格局!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各个地区都在加速发展。
其中,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展现出了中国新的发展格局。
首先,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包括广东省内的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在内,珠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企业众多,创新氛围浓厚。
特别是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发展迅速。
深圳的科技、文化、金融等产业日益繁荣,成为国内外企业和创业者的热门选择。
此外,珠三角地区还具备较为完善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长三角地区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长三角地区集聚了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经济力量,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金融、贸易、航运等领域发展迅猛。
浙江的杭州、宁波等城市以创新为驱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领域蓬勃发展。
江苏的苏州、南京等城市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长三角地区通过加强合作与交流,形成了经济联动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
另外,环渤海地区也加速发展,成为了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河北、辽宁、天津等地的经济实力逐渐崛起。
环渤海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依托港口、物流等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企业落户。
河北的沿海城市秦皇岛以及雄安新区的设立,进一步推动了该地区的发展。
辽宁的大连、锦州等城市在装备制造、能源、旅游等领域有着巨大潜力。
天津则成为了国际物流和贸易中心,同时发展现代制造业。
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展现出中国新的经济发展格局。
这三个地区都具备独特的优势,在各自的领域中起到了带动整个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此外,这三个地区之间也存在经济合作和交流,形成了互补发展的局面。
这种新的发展格局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我国外资企业发展现状

09英本非师二班胡帅 090205216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发展与竞争力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外商投资企业[2]得到了长足发展,弥补了长期困扰我国的资金和技术双缺口,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增长,增加了出口、税收和就业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技术进步,对我国贸易发展、国际收支平衡以及人民币汇率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快了我国经济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
一、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外商长期持续地对工业领域投资形成了强大的生产能力,使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对我国工业的贡献不断增强,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外商投资工业企业[4]资产占到工业资产总量的四分之一。
外商对我国工业的持续投资积累了大量资产,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资产比重从1995年的15.2%,上升到2000年的20.4%,2004年的25.8%;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对工业资产增量的贡献率,从1995-2000年的29.1%,上升到2001-2004年的34.1%。
2.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对工业产出和利润的贡献份额均超过三分之一。
1993年以前,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较小,不足10%。
从1995年开始,随着利用外资规模的迅速扩大,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产值快速增长,对工业总产出的贡献大幅度提高,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4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总产值比重比1995年增长了15.2个百分点(详见表1)。
同时,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对工业总产值增加额的贡献率不断增长,从“八五”的25.5%,上升到“九五”的50.2%,虽然2001-2004年有所下降,但仍保持着36.5%的份额。
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对利润和税收的贡献较大。
九十年代以来,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对我国利润和税收的贡献稳步增长,2004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占工业利润的比重为32.5%,占上交税金的比重为19%,对工业税收增长的贡献率1995-2000年期间为27.8%,2001-2004年期间为2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到像珠三角那样的种种优惠开放政 策, 只是在传统经济体制内部进行尝试。
20 世纪 90 年代是一个分水岭。中国 的改革开放由探索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 段。这个时期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一个显 著特点是对外开放程度大大提高了。浦 东的开发和开放助力长三角在吸引外资 方面迅速赶超珠三角。到 1995 年, 浦东 的累计外商投资项目已有 3500 多个, 外 商协议投资额 92 亿美元, 其中, 1000 万 美元以上的项目有 260 个, 外商协议投 资额是 66 亿美元。到 1999 年底, 已有 67 个国家和地区的 5942 家外资企业落 户浦东, 总投资为 294 亿美元, 合同外资 115.68 亿美元。2002 年, 上海 吸 引外 资 突破了 100 亿美元。除上海外, 江苏南部 的南京到苏州一线, 正在迅速取代珠三
地方经济
Times Finance
长三角与珠三角对外资吸引力的比较分析
韩薪雨
摘 要: 随着国门的打开, 中国由世界经济的边缘区迅速走向全球分工体系, 与此同时, 大量外资涌入中国。中国是国际贸易大 国, 可实际上, 中国的出口中有一半以上是由在华投资的外资企业生产的 。这些在中国土地上蓬勃发展的外资企业 , 绝大 部分扎根在我国东南沿海 , 尤其是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 。大量外资的涌入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 , 还有先进的技术和管 , 招 商引资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继珠三角之后, 长三角成为一个新的外资集聚地, 且近几年来外商更多地 把目光投向长三角, 大有外资北上之势。是什么吸引了外商的眼球? 通过对长三角与珠三角的比较分析 , 应该能回答这一 问题, 从这一问题的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到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优势与劣势, 以找到一条更科学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长三角 珠三角 外资 比较分析
一 、长 三 角 与 珠 三 角 的 发 展 历 史 和 外 商投资现状
长三角与珠三角对外商的吸引力,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此强彼弱, 个中原因, 从二者的发展历程中可窥一斑。
长三角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 一, 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自古以来就有 “ 鱼 米 之 乡 ”、 “ 丝 绸 之 府 ”的 美 誉 。鸦 片 战 争后, 随着国际资本主义的进入, 上海成 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 各种产业资 本都向此汇集。作为计划经济时期的重 镇, 上海为长三角留下了重要的经济遗 产, 但经济的外向性程度降低了。与长三 角不同, 珠三角在改革开放前在中国经 济中并不占据重要地位, 广交会是珠三 角 经 济 上 唯 一 的 亮 点 。然 而 改 革 开 放 后 , 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各种特殊政策, 如广
体 系 。医院岗位设置有专业技术岗位 、管 理 岗 位 、工 勤 岗 位 , 不 同 岗 位 性 质 有 不 同 的 特 点 、要 求 , 医 院 可 根 据 不 同 岗 位 对 组 织贡献大小设计不同的薪酬体系。
3.根据 不 同 职位 等 级 设计 新 酬 体 系 。 组织内部同一性质的岗位有不同的职位 等级, 分为高级、中级、低级。对于医院高 层管理者与高级职称员工, 面对已经相 当高的薪资收入, 吸引与留住他们的则 更 多 是 医 院 声 誉 、个 人 发 展 空 间 、事 业 舞 台等直接薪酬外的因素; 对于中低级职 称 员 工 , 则 主 导 需 求 还 是 工 资 、奖 金 、住 房等更 大的自主权, 使广东经济面貌焕然一新。 尤其是 80 世纪末, 中央放宽对外商直接 投资的限制后, 珠三角的外资经济迅速 起飞。1980 年珠三角占全国利用外资总 额 的 3.3% , 2000 年 珠 三 角 占 全 国 实 际 利 用 外商 直 接 投资 的 21.1% , 2001 年 占 28.6% 。珠三角还是中国内地第一个放开 服务业的地区, 据广东深对外贸易与经 济合作委员会统计, 从 1979~2000 年, 广东省服务业的外商投资项目总数为 12,539 个, 协议利用外资金额 583.09 亿 美 元 , 是 总 金 额 的 34.22% , 实 际 利 用 外 资 244 亿美元, 占总金额的 24.7% 。与改 革开放后珠三角外贸经济的蓬勃发展相 比, 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较强 。20 世 纪 80 年代上海的发展相对滞后, 它没有
!!!!!!!!!!!!!!!!!!!!!!!!!!!!!!!!!!!!!!!!!!!!
部、外部同行业的同等职位人才相比具 有公平性。合法性, 薪酬体系的设计应当 在国家和地区相关劳动法律法规、政策 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合理性, 具有可支付 性 、可 操 作 性 、可 激 励 性 。
( 三) 薪酬体系设计策略 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的要 求, 对不同需求层次的员工设计有针对 性 的 总 体“ 薪 酬 包 ”, 例 如 : 对 于 高 层 次 需 求 员 工 , 医 院 应 强 调 和 突 出“ 人 本 管 理 ”, 从关心人, 理解人, 尊重人的角度, 多考 虑员工从工作中获得的心理收入, 而对 于低层次需求为主导的员工, 医院应在 直接薪酬和间接薪酬上多给以关注。具 体可尝试如下策略: 1.根 据 员 工 年 龄 等 自 然 特 征 设 计 符 合员工需求的薪酬体系。例如年老的员 工 对 于 养 老 、医 疗 方 面 较 为 关 注 , 则 可 以 给这样的员工在养老储蓄、医疗保险等 间接薪酬上多加以关注; 而年轻员工处 于成家立业阶段, 则可以给这样的员工 在 直 接 薪 酬 、住 房 、培 训 及 职 业 规 划 方 面 多加以关注。 2.根 据 医 院 不 同 岗 位 要 求 设 计 薪 酬
4. 根据 员 工 职业 发 展 阶 段 设 计 符 合 员 工 自 身 特 点 的 薪 酬 体 系 。人 的 职 业 生 涯 按照时间划分为不同的几个阶段, 可分为 探 索 、确 立 、维 持 、衰 退 四 个 阶 段 , 医 院 可 据此准确定位员工不同时期的主导需求。 对于处于探索阶段的员工, 医院重点提供 在职培训和学习成长的机会 、进行职业生 涯规划与指导, 对不适合岗位的员工给予 工作轮换; 对于处于确立和维持阶段的员 工, 医院可考虑提供事业发展舞台 、晋升、 赋 予 更 多 的 责 任 、参 与 决 策 的 机 会 或 特 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