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科普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科普英文回答:The Pearl River Delta, Yangtze River Delta, and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re thre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conomic regions in China. These regions are known for their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country's overall growth.The Pearl River Delta, located in southern China, is a highly urbanized and industrialized region. It includes cities such as Guangzhou, Shenzhen, and Hong Kong. This region has a strong manufacturing base and is known for its production of electronics, textiles, and toys. The Pearl River Delta has been a major driver of China's export-oriented economy.The Yangtze River Delta, situated in eastern China, is another key economic region. It encompasses cities like Shanghai, Hangzhou, and Nanjing. This region is known forits advanced manufacturing, financial services, and technology sectors. Shanghai, in particular, is a global financial hub an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located in northern China, is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enter of the country. It includes the capital city, Beijing, as well as the major port city of Tianjin. This region is known for its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s,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t is also a transportation hub, connecting northern China with other parts of the country.These three regions hav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ter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earl River Delta is known for its manufacturing strength,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for its services sector, and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for its polit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Together, they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country's overall development.中文回答: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
中国三大半岛的比较分析与区域协调——兼论以雷州半岛为轴的北部湾区域开发

中国三大半岛的比较分析与区域协调——兼论以雷州半岛为轴的北部湾区域开发朱坚真;张力【摘要】区域差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现象,而诸多研究则把目光聚焦在以三大经济地带、三大经济圈及省际系统为地域单元的区域层次差异上.文章通过视角转换,从中国三大半岛比较研究来探讨中国区域发展的差序格局,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做战略基点选析,以推动中国区域经济的"有序性协调发展",并论证了以雷州半岛为轴的北部湾开发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意义,以及其对广东及北部湾中国段各省区经济腾飞的现实价值.【期刊名称】《太平洋学报》【年(卷),期】2010(018)002【总页数】10页(P56-65)【关键词】三大半岛;北部湾;雷州半岛;洛湛铁路【作者】朱坚真;张力【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25;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区域经济差异已成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备受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议题,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必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和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然而,区域发展差异不仅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而且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因其资源禀赋、要素结构等诸方面的差异及历史机遇不同,必然造就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沿着不同轨迹递延。
研究区域发展差异就是要探究其发生和演变的规律,防止区域经济差异过大干扰国家整体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张敦富教授认为区域差异的本质并不在于差距的本身,而是其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区域之间的利益格局变化。
① 张敦富,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
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反映了不同区域在国家利益格局中的方位,而目前学术上对于区域差异的研究取向主要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对地域单元的选取,二是对成因要素指标的提炼,三是对分析时点的选择,四是区域差异测度方法。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含解析

徐州2022级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答案在最后)命题人:高二地理组审核人:高二地理组(满分:100分时长:75分钟)一、选择题(每道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46分)凡湖是土耳其最大的湖泊,3713km2,湖面海拔1648m。
湖区原为高原、山地环抱的构造盆地,后来内姆鲁特火山喷发出的熔岩阻塞了河道,凡湖由外流湖逐渐演变为内陆咸水湖,冬季湖泊南半部不封冻。
1960—2015年,凡湖年降水量与地表径流流入量之和小于年实际蒸发量,但总体水位上升。
图为凡湖及其周边水系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按成因分类,凡湖属于()A.堰塞湖B.火山口湖C.冰川湖D.构造湖2.与北部湖区相比,南部湖区冬季不易结冰的原因是()①南部湖区面积大,湖水较深②南部湖区河流注入少,盐度高③南部地区山地多,阻挡冷空气④南部湖区靠近火山,地热丰富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推测凡湖总体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A.年实际蒸发量小B.地表径流流出少C.地下水补给多D.湖水渗漏损失小鄱阳湖湖口水龄(水龄指湖水从入湖流到出湖的时间)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而发生变化。
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对其下游河床的冲淤产生影响,下表为2003年前后鄱阳湖湖口多年各月水龄平均值(单位:天)。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月份123456789101112平均1956-200212.912.111.611.312.915.722.736.539.239.525.513.921.21 2003-201610.311.29.68.910.513.522.631.527.125.814.110.616.364.鄱阳湖湖口水龄夏季较大,主要是因为此时()A.鄱阳湖流域降水多B.长江干流水位高C.鄱阳湖面蒸发旺盛D.长江干流流速快5.2003年后鄱阳湖湖口各月水龄均变小,反映了三峡工程()A.拦沙作用明显B.防洪效果明显C.抗旱效果明显D.改善水质明显6.三峡工程对鄱阳湖湖口水龄影响最大的季节及原因是()A.春季三峡放水B.夏季三峡泄洪C.秋季三峡蓄水D.冬季三峡发电读8月世界局部海洋表层盐度分布图。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

京津冀各地区应凭借自身的创新资源和区位功能优势,在汽车、石油、电子信息、冶金、制造等领域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链,以加快促进区域的产业协调发展。北京拥有在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的集聚优势,应注重发展知识密集型、信息等这些较高层次的产业。天津在港口方面具备优势,应充分发挥金融、物流产业的辐射能力,凭借其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物流产业等。河北在传统产业方面具有资源优势,抓住北京和天津两地区产业大量转移的机遇,顺利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同时,促进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
(三)区域自主创新水平相对较低且差距大
相比国内外先进地区,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创新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区域内缺乏传统产业升级技术以及在区域资源、生态、环境领域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而这些都是创新力的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同时,在资源流动共享、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功能定位等方面,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也存在一些障碍。主要表现为京津周边一些地区的技术承接能力较低,科技成果大多流向区域外,比如2013年,北京流向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合同约为72000项,而流向京津冀区域内约为59000项。另外,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层次及资源禀赋差距较大,特别是京、津、冀区域的科技梯度系数分别约为43.3、5.3、0.2,显然,京津冀三地区的科技梯度水平的差距比较明显,在京津冀区域内河北的科技梯度水平是最低的,天津次之,北京最高,这会导致区域内的科技资源流动和共享程度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京津冀区域科技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在产业创新分工、科技资源共享、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融合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京津冀地区科技协同创新不仅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各区域的现实条件约束,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仍存在科技创新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不高、产学研关联互动少、产业布局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京津冀城镇化及其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

京津冀城镇化及其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作者:李建民来源:《人口与经济》2014年第01期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三个“增长极”之一所在区域,在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该区域的国土面积为21.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7%。
2012年常住人口10770万人,占全国大陆总人口的7.95%;地区生产总值57261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03%。
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和一体化发展一直是学界讨论的议题,其中关注的重点之一是京津冀地区都市圈和城镇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京津冀都市固体系结构和空间关系研究,人口城镇化、人口分布及人口流动研究等。
本文的研究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京津冀地区人口城镇化的水平、结构做出分析,并通过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比较,揭示京津冀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所指的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全部区域,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的全部区域,珠三角地区是指广东省的全部区域。
一、人口城镇化水平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京津冀地区人口城镇化的整体水平为56.23%,比全国平均水平(49.68%)高出6.55个百分点。
但是,尽管区域内坐落着北京和天津这两个超级都市,其城镇化率仍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59.49%)。
从跨省区域的范围看,京津冀的城镇化仍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位于长三角地区(65%)、珠三角地区(66%)和东北地区(57.19%)之后。
京津冀区域内部的城镇化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一方面是北京市和天津市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分别高达85.96%和79.44%;另一方面是河北省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只有43.11%,低于全国6.57个百分点。
换言之,在北京市和天津市的人口城镇化进程基本完成的时候,河北省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尚未过半,甚至低于世界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45%)。
这种巨大的区域内落差在我国其他地区是鲜见的。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区比较

论题: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区域经济发展比较 班级:09级地理科学学号:2009160131姓名:黄敬云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区域经济学小论文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三地区域经济发展比较黄敬云(2009160131)摘要:通过对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基本状况的比较,分别分析三地区的区位优势,在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中,分析三地区的产业结构,主导产业,经济所有制等经济发展情况,进而提出个人看法。
关键词:城市群;区位优势;产业结构;主导产业;经济所有制;经济发展引言通过对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个地区基本状况的比较,了解三个地区的范围,土地面积等相关资料;由此分析三地的区位优势,包括地理位置、交通、航运等方面的区位优势;然后通过对三地经济发展状况对比,其中包括产业结构、主导产业、经济所有制、经济发展竞争力、动力机制、经济增长源泉、科技含量等方面,得出如下结论:一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是三大经济带的经济实力从北向南依次递升,与改革开放所释放的能量成正比。
三是京津唐地区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相互依存度不高。
由此也发现三地虽然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全国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主导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根据个人学的一点经济学知识,提出一些建议。
1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基本状况比较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地域范围的概念,目前已经有了一个基本共识,而以京津为中心的城市群其地域范围如何界定则认识各异,既有环渤海、京津冀、京津唐城市群等多种概念,也有首都经济圈和大北京经济圈之说,在此我们采用京津唐城市群之概念。
⒈1 长三角城市群基本状况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省一市,包括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15个城市。
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发展的比较及思考

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发展的比较及思考作者:刘秉镰王钺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20年第03期摘要:對比分析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在经济增长、人口变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区域投资、外向型经济、空间结构等方面发展情况发现,京津冀地区整体发展情况相比长三角和珠三角仍有一定的差距,京津冀未来发展应进一步优化空间结构,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构筑发展新动力,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并建立起京津冀协同发展利益共享机制,从而逐步实现地区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六年有余,目前已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需要准确把握总体要求,认清协同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和差距短板,这对于京津冀地区的提速发展与战略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别从经济增长、人口变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区域投资、外向型经济、空间结构等方面出发,对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明确方向。
一、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的比较(一)经济增长水平比较2014-2019年期间,长三角地区的GDP总量和GDP占比均高于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区,且经济增长速度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京津冀地区无论是GDP总量还是GDP占比均居三地末尾,且GDP增速还出现逐年下降的态势;京津冀地区GDP占比在5年内下降了1.7个百分点,而长三角地区提升了0.77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提升了0.5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速持续疲软,远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亟待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力度,逐渐转换经济增长动能(如表1所示)。
(二)常住人口水平比较人口是经济社会中最基本和最具有活力的生产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如表2所示)。
长三角地区的常住人口数量大约是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区的2倍。
五年来,京津冀地区常住人口占比变动幅度很小,长三角地区常住人口增加了0.15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增加了0.67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要素集聚能力的差异。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信息产业发展差异分析

Reg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Among Jing-Jin-Ji,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作者: 孙建军[1];程慧平[1];熊航[2]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210093;[2]法国克莱蒙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克莱蒙费朗63000
出版物刊名: 图书情报知识
页码: 58-6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信息产业;经济增长;区位熵;Theil指数;区域分离系数
摘要: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在信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然后,分别运用区位熵指数、Theil指数、区域分离系数对2003—2010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信息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
通过实证发现:①北京、浙江信息产业的发展分别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内起到了示范作用;②区域间信息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成为地区信息产业总体发展差异的根源。
③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差异逐年扩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津冀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
京津冀地区处于我国三个“增长极”所在区域之一,在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该区域的国土面积为21.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7%。
2012年常住人口10770万人,占中国内地总人口的7.95%;地区生产总值5726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03%。
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和一体化发展一直是学界讨论的议题,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京津冀地区都市圈和城镇化的发展。
人口城镇化水平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京津冀地区人口城镇化的整体水平为56.23%,比全国平均水平(49.68%)高出6.55个百分点。
尽管区域内坐落着北京和天津这两个超级都市,但是其城镇化率仍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59.49%)。
从跨省区域的范围看,京津冀的城镇化仍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位于长三角地区(65%)、珠三角地区(66%)和东北地区(57.19%)之后。
京津冀区域内部的城镇化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一方面是北京和天津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分别高达85.96%和79.44%;另一方面是河北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只有43.11%,低于全国水平。
这表明京津冀地区人口城镇化发展失衡,这种失衡不仅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影响到我国人口城镇化的整体进程。
人口城镇化的结构特征
城镇化进程不仅有水平的变化,还有结构的变化,后者是深入了解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内在特点的关键所在。
所谓城镇化结构,是指人口在城市和小城镇这两类不同形态区域之间的分布,以及在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分布。
从全国来看,城镇人口中的六成居住在城市,有四成居住在小城镇。
京津冀地区城镇人口中居住在城市的比例达到了66.1%。
但如果仅就河北而言,其城镇人口的分布格局则正好相反:54.43%的人居住在小城镇。
这种分布格局与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一些省份相同,如安徽、湖南、江西、广西、云南、西藏、广西、贵州和四川等。
但河北的区域主要在华北平原,地形等自然条件显然比中西部省份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可见河北的城镇化结构不尽合理。
京津冀城镇人口分布的另一个特点是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两个人口超千万的大都市及人口超500万的石家庄市,三个城市的人口之和占京津冀全部城镇人口的54.9%。
而仅就河北而言,有超过50%的城镇人口集中在3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
京津冀地区100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仅吸纳了该地区9%的城镇人口,而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100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分别吸纳了本区域18%和11%的城镇人口,可见京津冀地区城镇人口的聚集程度大大高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
城市是人口城镇化的载体,一个区域内的城市体系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区域人口城镇化的进程。
京津冀地区总共有35个县级市及以上的城市,包括2个直辖市、1个省会城市、10个地级市和22个县级市。
如果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划分,京津冀地区一半以上的城市是
50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大大高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
此外,京津冀地区没有50万~1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
这表明,京津冀地区大城市发育不足,小城市对城镇人口的吸纳和承载能力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京津冀城镇化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都呈现“双核”结构特征,而长三角城市群则是一种“单核”结构,首位城市上海的人口规模是次位城市苏州的2.8倍。
但是,京津冀地区500万~800万人口的城市只有1个(石家庄),而珠三角和长三角分别有2个(东莞、佛山)和5个(苏州、杭州、南京、温州、宁波)。
京津冀地区的超级城市与次级城市之比是2:1,珠三角是1:1,而长三角是2:5,这意味着京津冀城市群是一种“双核极化”结构,珠三角城市群是一种“双核扁平化”结构,长三角城市群则是一种“单核扁平化”结构。
一些学者曾指出过京津冀城市群结构失衡的问题,并且认为城市的行政等级对京津冀城市群结构的影响更为显著。
京津冀地区城镇化的强度
从人口密度、经济密度、规模城市密度、建成区密度和城镇人口密度5个反映城镇化强度的指标来看,长三角地区的各项指标在三个地区中是最高的,珠三角地区次之,京津冀地区最低。
京津冀地区的规模城市密度尤其偏低,平均每1万平方公里只有0.6个50万人口及以上规模的城市,而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分别有3.34个和1.36个,规模城市密度是京津冀地区的5.6倍和2.3倍。
不难看出,京津冀地区城镇化强度明显弱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其发展的短板是规模城市密度过低。
京津冀地区人口城镇化发展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人口城镇化水平相对偏低;二是区域内部人口城镇化差异巨大;三是城镇化结构不合理,城市体系结构失衡;四是城镇化强度偏弱。
是什么导致了这些问题的产生呢?
首先,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够高。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核心动力,河北经济发展的滞后是京津冀地区城镇化水平偏低、内部结构失衡的关键原因。
2012年京津冀地区的人均GDP为53168元,低于长三角地区(65938元)和珠三角地区(57068元)。
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内部的差别很大:天津人均GDP为91180元,北京人均GDP为87091元,名列全国前茅,而河北的人均GDP只有3671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还少1638元。
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城因市盛而兴,因市衰而败。
有学者指出,京津冀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浓厚,地方分割形成市场分割,阻碍了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其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京津冀地区曾是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在民国初期就初步构建起了一个梯次分明、商务联系密切的城市网络体系。
其次,在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关系中,北京和天津吸纳资源的“黑洞效应”大于经济辐射效应,这两个超级城市在大规模聚集各种资源的同时,并没有发挥增长极的作用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的“双核极化”形态。
相比而言,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超级城市对整个区域城市群的辐射效应更为显著,苏州、无锡和宁波等城市在上海周边的崛起就是证明。
还有一个可能的因素阻遏了北京、天津的扩散效应,即北京和天津都拥有比较大的发展腹地,因而“截流”了扩散资源。
北京的国土面积为1.6万平方公里,比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国土面积分别大1.5倍、1.3倍和7倍,天津的国土面积也达到了1.1万平方公里。
当然,京津冀区域内行政区的区隔和地方保护主义也阻碍了“蒂伯特选择”机制作用的发挥。
所谓“蒂伯特机制”是说,不同的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水平上的竞争,是引导人口
均衡化流动的有效办法。
在人口流动不受限制时,居民会根据各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税负的组合,来自由选择那些最能满足自己偏好的地方定居。
如果某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高、而税负却相对较低,人们就会涌入这一地区定居和工作,如果各个地方人均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大致均等的话,人口就会均匀流动,不会出现大量人口涌入少数地区导致过度拥挤的局面。
(备注: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所指的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全部区域,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的全部区域,珠三角地区是指广东省的全部区域)。